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基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呈现出需求总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偏低、队伍建设不健全的现状难以满足,一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建设项目亟待出现。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工作改进

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现较快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基层文化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文化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经济基础好、小城镇人口多、地处中心镇的乡镇,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文化干部总体素质较高,文化娱乐活动开展较多,文化市场相对繁荣。而经济基础较差、位置偏远、小城镇人口较少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投入较少,文化机构设立还不完善,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力量不强,文化活动开展较少。

(二)基层文化设施建管水平还有待提高。乡镇文化站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乡镇文化站经常作为接待室、会议室使用,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部分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仍不健全,少数文化大院仅限于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且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一年开展不了几次文化活动。

(三)基层文化活动比较单一。大部分社区文化大院由于受场地、经费限制,一般都是演出扭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节目,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内容毫无新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四)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当前农村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专干偏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和一职多用的现象,文化队伍缺乏充足的年轻力量补充,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乡镇文化干部几乎100%兼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活动,本职文化工作基本成为副业或临时性工作。

(五)“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由于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农民群众受到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限,封建的落后思想观念在农村仍然占有很大市场,在部分农村,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和聚众赌博、腐朽落后文化比较盛行,一些组织乘虚而入,活动猖狂,影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才是“硬指标”,是考核提拔干部的主要依据,而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投入大、产出小,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明显体现政绩,存在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乡镇多数没有达到文化事业所需经费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1%的这一要求,部分乡镇乡镇只拨了少量经费甚至没有经费。个别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运营管理实行自收自支,难以维持生存发展。

(三)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旺、层次偏低。在农村,除子女教育外,文化上的投入有限,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参与文化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养殖经营、工艺技术等业务技能。

三、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六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养农民创业致富技能、改善农村村风村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将农村文化建设内容纳入乡镇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引导干部更加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各乡镇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真抓、抓实、抓出成效。

(二)加大文化经费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经费要纳入乡镇财政预算,通过“向上争取、产业创收、各界资助”等办法,多渠道增加投入筹措文化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文化社会办的新途径,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多方融资、全民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三)建好文化工作队伍。农村文化队伍是开展文化工作、繁荣农村文化的基本力量。要稳定农村文化干部,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福利待遇保障体系,鼓励和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积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尤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乡村文化能人,通过能人带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加强文化专干培训,采取委培,到文化部门上挂锻炼,吸纳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表演,搞好文化队伍的传帮带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对文化工作的目标考核,探索建立文化干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四)狠抓城乡互动联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偏重农村的文化工作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下乡经常化、长期化,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使“三下乡”活动真正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指导和帮助当地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自发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2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前不久,省文明委作出决定,从今年起到20*年底在全省农村全面开展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的“一推双带”活动,并召开了动员会议,下发了活动方案,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市委对在农村开展“一推双带”活动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文明办关于全省“一推双带”活动动员会精神和我市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实施方案的汇报,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并就开展好“一推双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刚才,文才同志宣读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应该说这个《方案》既结合了我市农村的实际,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希望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贯彻落实《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好“一推双带”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村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初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由温饱进入了小康阶段,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稳定。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经济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农村经济尤其不发达,现在达到的小康是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县(市)之间及农户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60元,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民收入2.2倍。五个县(市)区人口和全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均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至少有46万人。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农民人均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导致农村购买力低下,严重影响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成效,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表明,尽快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就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核心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农村工业化,是落实市委提出的“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总要求的具体措施,是兴农之本、富民之源、强市之路。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需要开发大项目、发展龙头企业,需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市农民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商品和市场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不高和致富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农村工业化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素质的提高是和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紧密相连的。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可以促使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进入企业,走向特色农业、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经商。这一方面就在实践上把农民推向市场,推向了学习本领,提高素质的实际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民认识城市经济和掌握工业生产技能,使他们中的能人适应城市生活或学有所成返回农村办企业,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提高致富本领,而且可以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使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通过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龙头企业、城镇聚集,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转移出来的农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保护,其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将会大大提高,这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大大提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素质。与此同时,通过开展“转移”教育和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在实践中帮助农民接受现代文明教育、提高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

第四,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大文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所谓农村“大文化”建设是指农村基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不是部门文化、行业文化和“小文化”。它是以人为本,以满足农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为基础,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科技致富为主题,以提高农村群众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文化建设。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主题大了,由单纯的求富转变为求富、求知和求乐;二是领域大了,过去农村文化建设只涉及文化部门,现在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都要渗透进来;三是机构大了,不单纯是文化部门抓,方方面面都要抓;四是投入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仅局限在文化部门一家;五是作用大了,农民在文化建设中所获得的利益会大大提高,效果会更明显。根据省委的要求,当前抓好“大文化”建设,就是要突出抓好“一推双带”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推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广电、文化、劳动、公安、司法、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农村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自觉参与到“一推双带”活动中去,以此推动农村大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面落实“一推双带”活动的各项任务

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关键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只有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在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中,要突出推动劳动力转移这条主线,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扎扎实实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当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的劳动技能,这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尽快提高这些人的素质和技能,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度转移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培训工作作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是各县(市)区要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富余劳动力数量、文化素质、技能、就业需求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规划,安排培训内容。二是各县(市)区文明办要协调各涉农部门,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制定培训计划,各部门特别是乡(镇)及站、办、所,要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培训任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确保培训工作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落实到基层。三是在培训方式上要结合实际,易于农民接受。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或开办农民学校等,进行直接的课堂教育,也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多样化的教育,还可以开展典型参观和经验交流等实践教育。在培训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培训工作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努力把“转移”培训与就业介绍、生产服务等融为一体。要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有关单位签订合同,做到按需定向培训。

2、广泛开展“能人带动”活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护农民的最根本出路在于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农民隐型失业,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促进非种植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涌现出一大批头脑灵活、眼界开阔、致富本领强、社会影响大的致富能人。发挥这些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带动广大农村群众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开发,尽快从传统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是开展好“一推双带”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农村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开展能人带动活动,一是要选拔建立好能人队伍。各地要从思想和能力素质、产业规模、社会贡献、经济收入等方面,层层推荐和严格考核,推选出县(市)区级、乡镇级和村级能人,建立健全能人队伍。二是要组织结对帮带。按照“政府引导、产业关联、互惠互利、自主自愿、层层帮带”的原则,引导能人与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农户结对帮带,帮助被带动人共同致富。三是要发展能人产业。要把“能人带动”活动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能人带动,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劳务输出,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措施。在全市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实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着力抓好五个工作环节。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克服封闭保守的思想障碍。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工作,破除干部怕担风险、家长怕子女出去不安全、农民怕出去赚不到钱的思想顾虑,在全市广泛形成发展劳务经济的共识。二是切实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工作。推动劳务输出由群众盲目自发外出向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输出转变。要由各级劳动部门牵头,农业、外经、群团等部门协作配合,成立劳动力转移协调领导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宣传动员、政策规范、信息服务等工作。县、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服务中心,村级要建立服务站,形成健全的工作网络。三是大力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能否转出去,劳动者素质是关键。要对农村劳动力按户摸底,按特长建立人才档案,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从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教育农民树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开放意识和新观念。四是建立输出窗口,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在大城市设立劳动力输出“窗口”,与当地用工单位建立常年用工协作关系,组织好定向输出,大批量、常年输出劳动力。各级劳务输出服务组织要定期用工信息,使广大农民及时做出选择,避免盲目流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和干部的带头作用,形成“一人带十人,十人带一屯,一屯带全村”的效应。五是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转移。在认真落实中央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有关制度规定,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打消“人走地谁种,打工回来无地种”的担忧,加速推动劳动力转移。

4、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一推双带”活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同时,要加强引导和服务,避免走弯路。一是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接轨。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办好科技文化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协会、电教中心和职业学校、技术培训班等,提高农民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要积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一推双带”活动顺利实施

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育人职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实践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是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任务的载体和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保证“一推双带”活动顺利实施。

1、统一认识,切实把“一推双带”活动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推双带”活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素质提高和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一推双带”活动切实纳入工作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来抓。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各县(市)区党政分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带头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要有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先期试点的县(市)、乡(镇),要带头加强领导,积极为全市开展活动积累经验。

2、加强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文明委作为领导机构,要切实发挥领导和组织作用,各级文明办要充分发挥协调和督查指导作用,将“一推双带”活动的各项工作分解细化,按步骤落实。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的配合涉农部门的工作,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求真务实,务求实效。“一推双带”活动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一次挑战,是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突破。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党政组织在确定工作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在条件好,已有工作基础的地方,“一推双带”活动开展的规模可以大一些,进展可以快一些。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逐步摸索经验。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抓好“一推双带”活动。

4、以城带乡,动员各级文明单位与乡镇村结对共建。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要积极与农村的行政村结成对子,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辐射作用,影响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切入点,找准致富项目,实实在在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办实事,解难题。近年来各地组织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的做法,要加以总结和推广。同时,要鼓励更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促进全市农村面貌的明显改变。

5、统筹兼顾,把“一推双带”活动与其它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我市今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一推双带”活动作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线,要与全市正在开展的“抗联英雄路”创建、文明样板路创建、文明村镇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深,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基层的经济文化水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基层群众思想层次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促进基层群众的能力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促进基层群众的深入发展,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层次。

1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精神层次的提升,离不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离不开基层群众精神层次的提升,只有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也是基层群众为了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的一个必然过程,尤其是针对很多基层群众精神层次较低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在各个地区都积极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落实,从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可以不断提升。

2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2.1提高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政策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自身的思维,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施一些创新性的措施。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落实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相关政府应提供经费促进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建设相应的文化场馆,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等。

对文化场馆进行广泛宣传,让基层群众充分了解文化建设的意义,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满足群众求知求富的想法,为群众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2.2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多元化发展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基层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整合文化资源、充实服务内容、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文化品质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

2.2.1新型乡镇文化建设

新型乡镇群众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资金由乡镇集体提供。所以要促进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乡镇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不断提高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还需要丰富活动的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地域文化特色、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2.2.2重视民俗文化

充分发挥当地的丰富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如广场文化,应坚持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艺术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在广场、文化大院、游园等场所,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场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新颖独特。

在广场舞的影响下,人民群众参与运动健身,健身操、快步走、慢跑和各种球类运动成为基层群众的主要文化活动。

让广场舞兴起来,把广场“活”起来。让广大基层群众走出家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而且掀起乡村“运动热”,对提高基层人口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3实现资源共享与共建的最优化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严格按照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相关设备设施实施综合考虑,因此,做到一站多用,加强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际建设成本,提高使用价值,实现文化效益最优化。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涉及教育、广播、体育以及戏曲等,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综合文化馆在宣传方面的力度,做到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除此,还应该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各地区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是可以相互吸收以及相互借鉴的,实现经验共享。

当然,还应该树立起文化品牌意识,将其与旅游业进行紧密结合,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真正发挥文化市场重要作用,在带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良性循环。

2.3强化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目前,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要确保群众文化队伍的稳定与壮大,才能够发挥文化建设队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组织、策划以及管理好基层群众文化。

要促进群众文化队伍的稳定化和壮大化,应从群众着手,善于发现以及挖掘文化活动骨干分子,建立起年g、专业技能以及知识结构都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相符合的管理队伍,然后对管理人员实施定期培训教育,加强管理人员与群众人员的良好交流,获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能够相对愉悦的工作,发挥其潜能与天赋,从而繁荣与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最终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3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应不断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可以通过重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氛围、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多元化发展、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以及强化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等手段,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丽.如何开展乡镇群众文化活动[J].群文天地,2012(06).

[2]陈剑忠.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6(11).

[3]王培娥.广场舞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初探[J].戏剧之家,2016(10).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Abstract:With the scaleup and the formation of fourcampus mode of running our colleg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confronted with new chance and challenge. This article,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in other universities on multicampuses with the actuality of our college, probes into some strategies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multicampus condition.

Key words:multicampus;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thought

校园文化从广义的角度,一般指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学校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内部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的总和。狭义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强调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1]。“其中 ,物质文化是基础 ,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证 ,是学校之规;精神文化是核心 ,是学校之魂。”[2]行为文化是在其他文化作用下人的行为表现。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3] 19世纪末,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20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北京大学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着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尔不群;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这些无不见证着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在扩大学校影响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文化精神,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的重要元素

现代大学的使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领社会文化。要实现这些使命,“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 Levin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 Tobin的文章中引出了实现大学使命的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有形资产(tangible assets);第二,要有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第三,要有文化内涵(internal culture)。”[5]其中文化内涵是一个重要元素,它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其他元素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蓬生麻中,不扶亦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大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物质文化的有形和精神文化的无形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找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身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心路之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精神,具有稳定性、执着性和亲和性,它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层面,能够培养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使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最终实现“内求发展,外树形象”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二、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缩小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包括校领导、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但从目前国内高校和学校本身的建设情况看,主体减少的现象较严重。

1、教职工主体缺位。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教职员工主体性认识不足。部分教职工没意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有些“置身事外”。一些管理干部忽略了“制度文化”在管理上的育人功能,没意识到它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个别教师存在“只要上好课就行”的认识误区,忽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诋毁学校,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大学城校区和中山校区没有教师住房,教师不住在校区,学生一下课就见不着老师,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师生关系生疏,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只剩下了“言传”而没有“身教”,为人师表和潜移默化作用削弱。

2、新老学生

“传、帮、带”上的断层,老生主体地位削弱。校园文化的传承,除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的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外,重要的一环是老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新生的“传、帮、带”,使新生受到老生身上所具有的校园文化“烙印”的熏陶和个性浸染。由于四个校区功能布局不同,不仅导致不同校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也导致老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削弱。

(二)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历史感,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教学、科研、师生活动与生活设施等。学校的校区在规划和设计上比较科学,注重以人为本,但现代氛围较浓,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未能像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的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它们各自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体现着他们的大学精神,达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文化教育效果。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及师生员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个过程。我校四个校区中有两个是新建的,校区文化氛围不浓。

(三)制度文化建设未形成规范的科学体系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培育着广大师生的行为习惯,也制约或主导着大学其他文化建设。学校自2003年四个校区同时启动之后,有些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些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缺乏可操作性。虽然借着教学评估东风已经进行了修订,但到目前为止,我校的制度文化未形成科学的规范体系,未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一系列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制度建设转变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实践,因此不能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校园精神文化 “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和习惯传统等 ,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它标示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2]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由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偏差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速度。

(五)行为文化有些失范

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其他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内化为个人素质后在行为上的表现。由于内在的精神凝聚不够,出现个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一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懒、松、散”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司空见惯;个别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教学质量不高,等等。

三、关于我校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学校的新校区建设起点高,文化设施比较齐全,我们要发挥优势,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快各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联系,跟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领导要高度重视,从组织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经费落到实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挖掘。

教职员工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功能。教师要发挥个人学识、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落实到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机关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学生要积极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首先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组织各校区学生参观校史展、辅导员班主任对其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等,使学生明确学校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凝炼大学精神,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一所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总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凝炼形成学校的大学精神,以它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其次根据学科特点、专业功能布局和学生分布于四个校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提升师生员工素质,促进教师立业,学生成才。最后是根据学校作为医药院校的特点,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健全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科学的制度有利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4]。但任何制度的制定和使用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以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管理提高效率。

“徒法不以自行”,制度行而不严不如不行。对制度最经常也最严重的破坏是令而不行,禁而不止。要使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必须人人严格执行制度,违反制度严加追究,使制度成为“活的制度”。

(四)文化建设要注意各校区间的平衡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针对各校区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大学城主校区应着力于它的精神文化建设,重点建设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精神文化,全力总结凝炼好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加强对中山市区域文化的研究,使中山校区的文化建设融入中山市的文化建设。中山校区和赤岗校区都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校区文化活动,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考虑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多途径促进各校区学生间的校园文化交流和合作,凡大学城主办的活动,同样“复制”到其他校区,使校园文化建设步调一致。

(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大学城网络建设和管理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正如尼葛洛帝所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5]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6]网络在社会的政治领域、思想文化、价值观领域的影响,广泛而且深刻,网络阵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从组织、内容、管理各方面加以重视,加强网络内涵建设,提高网络建设的实效性。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当好“过滤器”和“把关人”,使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六)发挥媒体作用,加强校史校情的宣传教育

校史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之精髓。对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培育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怀、引导他们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报、院报、广播、网络等载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校园文化展示大学形象和塑造学校文化品牌的重要窗口。要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宣传教育功能,使每位广药人对学校有充分的了解,继而产生对广药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史馆、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药用植物园等的育人功能,组织广大师生尤其是新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建设校园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15.

[2]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研究,2003(4):67.

[3]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0902(5).

[4]占丽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检察文化;推进途径

党的十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好检察文化,不断加强对检察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执法观念建设,从而培育一支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队伍,以此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是当前检察机关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检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全体检察人员的精神家园”。高检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特质表现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地域、经济、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对检察文化认识不足,对检察文化内在本质把握不准,以及检察文化建设表面化、简单化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部分检察干警将检察文化理解为仅仅就是检察系统内部开展的文艺、体育、娱乐等活动,甚至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检察中心工作的冲击,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机关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是浪费、搞花架子。

2.只注重检察文化的物质外在形式,忽视检察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检察干警把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全体干警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机关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

3.检察文化建设形式单一、载体不够,甚至把检察文化建设附属于工作安排和人事管理,限制了检察文化功能的发挥。

4.完全照搬或盲目模仿,检察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不少基层单位未注重体现本地区、本院及检察人员的自身特点、传统和发展趋势开展检察文化建设,而是盲目照搬照抄其他检察机关的经验,使检察文化建设趋于庸俗化,功利化,未能发挥检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三、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立足当前,认真探索;又需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开展检察文化建设中着力做到“六个必须”:

(一)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就是要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去看待、检验检察文化工作的成败得失。检察文化建设不仅要把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于为检察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而且要把文化建设定位于不断满足检察人员的文化需求;必须充分尊重中国的国情,必须充分尊重各地检察机关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和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制定出长期的检察文化发展规划,做到既不急于求成,又不消极等待,既积极又稳妥,保证检察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于检察中心工作。坚持围绕检察中心工作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积极服务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检察文化和检察中心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检察文化为检察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检察中心工作为检察文化提供创作源泉。只有紧密结合检察中心工作,检察文化建设才有立身之本,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检察中心工作中汲取营养并发展壮大。

(三)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检察文化的精髓是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作用,因此,应当力求把实现检察机关的整体价值和实现检察官的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重视检察官个人因素在检察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检察官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从理解、尊重、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关心检察官的个人成长,支持检察官的进取精神,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检察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把服务检察人员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检察人员的主体作用,调动检察人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其文化创造的潜能,让检察人员在文化建设中充当主角,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检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始终自觉地关注以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来促进检察人员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努力体现检察人员的文化利益。要从检察人员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切实加强基本队伍建设、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使全体检察人员得到更多的文化福利。要把管理建立在人的自我管理和内心醒悟的基础之上,力求实现检察机关的整体价值和检察人员的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加强规范化建设。制度需要文化作支撑,文化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制度是文化的根基所在。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注重从制度和规范层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真正使其内化于干警的心灵,外化于干警的行为,使各种无形的制度产生有形的力量,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健全制度,营造格局,将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检察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促进检察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这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的是校园文化的功利主义,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面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那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核心在于精神文化建设。但很多学校偏离了这一目标,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发展娱乐文化,大力搞建筑、植花草、购设备等,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但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没有认识到失去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给师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而精神文化是虚幻的,所起的作用远不如物质文化那样明确。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偏重物质文化,这种意识必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忽视校园文化引导作用。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从宏观角度来把握。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隐性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忽视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必对校园文化带来双重影响。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处在封闭性、隐蔽性的状态,导致学生焦虑、孤僻、冷漠,久而久之使学生心理错误。

(四)建设者网络修养待提高。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者,建设者网络修养是指师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形成的规范和操守,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判断对错、是非、美丑等。但一些校园文化建设者存在网络道德修养淡化的现象,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增多,因此应加强建设者网络素质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首先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现代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高度,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其次改变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认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既要看到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首先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做好物质保障。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物质设施,还包括网络硬件环境建设,如建设绿化、美化的校园物理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建设和谐的生态校园,创设美好的物质环境。其次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要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做好物质保障。当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接,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与信息化要求还相差较远。再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做好制度保障。网络环境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入,这就需要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防止外界对网络的非法访问,同时增加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安全性。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首先注重隐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包括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图书馆、墙报、标语等,是可视的。隐性文化是无意的、非公开的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等产生影响,包括教师的人格、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隐性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其次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包括长远目标,又包括年度安排,因此应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动态性。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动态会反映到学校,当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应随之变化,使校园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协调学校网络软硬件的发展。目前校园网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软硬件建设还存在问题,影响着信息化的推进。其次协调校园文化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发展。硬环境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开展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软环境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就要发扬优良学风,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正常的学习、工作,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五)提高建设队伍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学生,教职工是主导者,领导管理层是倡导者,建设者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因此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提高建设者的综合素质。首先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应树立网络意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敢于面对挑战,又善于抓住机遇,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其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网络技术水平。只有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网络,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