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1
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1.1 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强度大、密度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或长时间的耐力训练,首先应该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因训练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性疲劳。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吃苦与达到良好训练效果的密切关系,力求自觉、主动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具备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定向,并且应该学会控制意识转移注意力,检查动作质量。充分利用语言的定向、调节、评价作用,以增加身体素质训练中心理状态的适应性。
1.2 技术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在排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控制动作的准确性、运动强度、可靠性等取决于意识行动反应、视觉及听觉反应、肌肉运动感觉及知觉、表象思维、注意等能力。尤其是本体感觉,在掌握、完善每个高难技术动作中,起着不断调节、控制、校正的决定作用。上述心理因素先后参与了每个排球动作的调节,而又在技术训练的过程中相应的得到发展与提高。
1.3 战术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战术训练的作用,取决于战术心理活动表象的建立、战术方案的有效实施能力。同时与排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智力能力、应变能力、意识活动范围等密切相关。排球运动员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战术意识反射性活动的训练后应用,与战术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而运动员的战术思维又必须具备直观形象性、现实客观性、行动的速度性。在战术训练重创,排球教练员应注意指导运动员充分利用语言在执行战术任务中的定向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加强理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排球基本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动手练习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为进行排球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如何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好奇心或兴趣呢?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本源。如果教练能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2.2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树立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竞争的本质是成功,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本身是提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爱拼才会赢。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再加上学生年龄小,好强争胜。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效果,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但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建构学生良好的竞争心态,适时调整竞争的压力,保持乐观与自信,消除虚荣心、妒忌心,少一份消极,多一份进取。
2.3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不断的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创新思维的自信心。教练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目标与训练计划,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进步,在成功中体验快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动力。“你真棒”、“你做得太好了”、“完成得真好”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一句赞美,却是启发学生创新成功的心理力量的源泉。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2
基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缺乏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活动课程短缺的现状,我们开发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该活动课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林崇德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由思维内容一思维方法一思维品质构成的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见图1。该课程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遵循发展性、全体性、主体性、互动性及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分别设置了基础思维能力训练、问题解决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训练三种课型。每一个活动均以一定的材料作为载体,设置了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心得和活动拓展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一、基础思维能力训练
基础思维能力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而形成的、以反映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用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包括观察、想象、联想、空间认知等。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包括比较、分类、推理、综合、抽象与概括等。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整体规划,也需要分步实施;既需要教授方法,也需要训练品质。每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均要求教师熟知其内涵和外延概念,并设置利于激发动机和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自我建构的途径,能较准确地给每种思维方法下定义,并能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相应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导入、方法感悟、方法归纳、方法运用、评价反思和迁移巩固六步。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埋好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在活动过程推进的每一个环节中,层层衔接,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思维方法的精髓,并努力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概括每一种思维方法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业成绩进行了跟踪检验。数据显示,一、二年级实验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实验后,总体思维能力水平明显比控制组学生提高,而三、四年级学生则在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即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进行整体规划及系统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语文和数学学业成绩的跟踪研究表明,“学思维”活动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年级学生则需要较短的时间。且效果明显。这种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活动材料的设置有关。我们提出的思维能力三维立体结构模型中除了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即思维内容(材料)。每一个活动的材料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涉及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每一种思维方法的学习都是在情境丰富的活动中进行的。都是以一定的生活知识或者学科知识为载体的,不是单纯学习思维方法的理论、过程和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思维方法。迁移运用到学科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我们知道,三、四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学业成绩,但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由此可见,思维方法的训练一定要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业成绩。
二、综合能力训练
问题解决型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综合活动,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法、优化设计、判断决策从而得出最佳性价比的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意设计、故事创作和探究活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课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判断决策等能力,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是同问题解决过程比较一致的一种课型。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导入、问题剖析、产生解法、解法选优、评价反思和迁移巩固6个步骤。
研究者对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在创造性的物体应用能力、问题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研究还发现,从12岁到17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持续下降,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强调死记硬背、强化训练。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系统培养,缺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各种课程和活动。
学科课程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活动课程则不同,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而且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课程中的创意设计、故事创作和探究活动,均以日常生活和相应学科为基础,通过创意活动、故事续编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活动课上,教师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诱发认知冲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进行反思迁移。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均不加限制、不设框框,只需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抽象出一套客观的评判标准,学生可以在活动课上自主地开动脑筋,大胆假设。
英国Philip Adey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思维能力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参加训练活动的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造活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训练活动学生的得分。“学思维”活动课程在实验组的学生身上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在创造想象、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和创造活动方面,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完全一致。此外,在一项关于语文写作能力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学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获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并且能独立设计剧本表演活动,积极踊跃表现自我,因此,实验组学生在写作构思与短文写作等项目上,均表现得优于控制组。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训练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臻美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突破定
势等。创造性思维提升训练的首要要求是必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在训练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多加鼓励,注意量胜于质,不做过多的批评,但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独特的方案,并尝试将此方案付诸实施,以评价其现实性和性价比。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产生更多的方案,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一定的评价标准。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热身活动、点拨归纳、头脑风暴、归纳选优、实现成果、评价方式和迁移巩固8个步骤。
创造性思维的评判指标可以通过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来表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流畅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使学生掌握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2)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灵活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2)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3)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4)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5)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思维的独创性又叫做创造性思维,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来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智力品质。独创性品质的训练方法:(1)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的新颖性、思路的新颖性、方法的新颖性和结果的新颖性,指导学生挖掘解题的各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2)狠抓学生自编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编习题,这样体现了独特性(每个学生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编题)、新颖性(每个同学均对新的情景提出新的方案)和发散性(每个学生编的题几乎都有差异)三个独创性品质的特点;(3)改进实验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课外活动,开设了一些研究性的实验、设计性的实验及小制作;在实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选择实验设备、独立组装实验仪器、独立读取实验数据和独立分析实验结果。
“学思维”活动课程设置了许多活动用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在教学别强调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出一种开放、活泼、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教师能放下“严师”的尊架,以完全开放、平和的心态来组织教学活动,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并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客观详实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积极进行小组建设,并给予更多的时间鼓励小组讨论、独立思考,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习同伴的优秀思维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跟踪测量,发现不同年级的实验组学生在思维品质的不同方面都达到了与控制组学生的显著差异。第一,低年级实验组学生比控制组在思维的流畅性方面表现良好。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验,低年级实验组学生的流畅性得到显著提升,流畅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这是获得更富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第二,中年级实验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显著优于控制组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认知思维更加成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再刻意追求答案,而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及多题归一的能力,并给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跟踪研究还表明,实验组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方面都表现出优于控制组的时期出现在三年级。这说明,三年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培养,更有利于关键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在“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学思维”活动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不但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创新素质有显著的效果,而且对教师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要求,包括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7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们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经过对实验组教师进行一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后,其教学行为在回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后出现了明显的迁移现象,并有了显著的改变。与控制组教师相比,实验组教师使用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频次明显多于控制组,由原来的3.53%提高至12.35%,有效提问策略由66.9%提高至88.55%,同时,实验组教师使用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次数明显低于控制组,并更多地使用等待、积极的表情、接近和靠近学生等非言语行为,实验组教师的这些行为大大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师经常会评价一个学生“不想学”或者“不会学”,这两种不科学的评价指的便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问题。“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学思维”活动课程非常强调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改变。2006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不同年级学生的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二年级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得分提高了24.1%。并且实验组的学习策略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学生。究其原因,在活动导入环节,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和策略,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并在“两难情境”的认知冲突中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不断探索,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看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活动的进程。师生的任何一方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活动。这样的一种探究式的活动氛围将“不想学”和“不会学”的学生最大程度的引上了正途。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高中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分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种类型。
(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是主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最高表现。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笔者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使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这是地理思维流畅的保证,也是创造性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作理论指导,思维敏捷灵活、思路开阔就是一句空话。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只有使学生的地理思维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学生具有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没有创造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加强各种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能力离不开知识,但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并不能说明就有了地理创造意识能力。要把知识转化为创造意识,还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加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综合练习,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能突破常规,加强地理知识的纵横联系,把头脑中所贮存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思维的训练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求异思维,实现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训练集中思维,强化思维的综合性。这些都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纬度,进而升华出创新思维。
5.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应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地尽可能多地提出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6.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第二课堂形式是多样的,如地理墙报、地理模型制作、气象观测、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如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实践,这些课外活动过程偏重于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一种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火把点燃,而不是当作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学习心理基础与地理思维[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卜克.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4
关键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3-06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开发的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可预知的、普遍性的渐进顺序,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各方面,3~6岁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其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但在7岁时只具有10%的创造力,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到2%了。这一结果本身说明,由于儿童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固化,从而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儿童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幼儿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基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寓教于乐”的角度通过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培养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这四种方法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优化现有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假设三: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样本及其抽样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儿园(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并均有3~6岁年龄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实验幼儿园同年龄段有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其中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班实验与对照班人数分别达到30人,共约195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的被试,小班平均年龄3.17岁,中班平均年龄4.06岁,大班平均年龄5.12岁。实验班一周接受2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活动,对照班则不接受训练,仍按照原计划组织一日活动,实验为期3个月,即前测——实验——后测。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3×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A包括两个水平:A1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实验班),A2为没有训练(对照班);因素B为年龄段,包括3个水平,B1为3~4岁段,B2为4~5岁段,B3为5~6岁段;因素C为性别,即男孩与女孩两种性别。
4. 实验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自变量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分为两个水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与无训练,分别对应于实验班与对照班。
(2)因变量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在三个年龄班同步进行,幼儿教师为实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每个年龄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师资方面尽量选择了教学经验、年龄、文化水平、个性较为一致的4位教师,其中2人为实验班教师,2人为对照班教师,实验班教师在实验前均接受过培训,以确保实验班教师真正掌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方法,对照班教师一日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师亦不接受任何与实验相关的培训。
5. 实验材料
(1)训练材料 本研究以《创新思维游戏课程》作为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材料,主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观察、解决问题、自主操作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
(2)测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所使用的创新思维能力测验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叶仁敏等编译、修订)。适用对象从幼儿到研究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该测验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从项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规则上,都较为严谨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测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数较高。TTCT-A由三个项目构成:项目1要求被试把一个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张空白纸上,贴的部分由他自己选择,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想象绘画;项目2提供十组画,每组都有不同形状的曲线条,要求被试应用这些曲线完成图画;项目3要求利用众多成对的短平行线尽可能多而新地画出不同的图画。本测验时限为30分钟,每个项目限时10分钟,实际操作加上测验指导语、解释、问答、收发卷,大概在45分钟左右。测验皆根据基础图案绘图,有5项评分指标:1)流畅性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画的数量;2)独创性是所绘图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3)标题抽象性是对图画所起名称的概括、描述与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图画中对基本反映之外的细节的打分;5)沉思性(抗过早封闭性)是图画中对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较水平。
6. 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E·P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的评分标准,对三个年龄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情况分别予以计分,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将3个年龄水平的儿童创新思维测试的总分与5个维度分别进行t检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成绩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创新思维在总分与各维度上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可见,在实验前大体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实验后每个年龄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创新思维测试的总成绩与各维度分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化,且实验班在实验后总体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无论是总成绩还是5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上差异尤其显著(p
2. 3~6岁不同年龄儿童创新思维水平表现呈显著差异
本研究按照儿童的3个年龄水平作为年龄差异分析的标准,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个年龄组。各年龄班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差异比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总体情况来看,各个年龄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F=83.287,P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被试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5,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龄组在性别上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H0,拒绝研究假设H1,假设三成立,即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 论
1. 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品质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有显著效果,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明显提高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这说明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能够提高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以活跃儿童思维为主要目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什么创新思维游戏活动能促进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究其原因可从创新思维的4个特点来分析。
(1)儿童思维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师采用低控制教学,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这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对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施:一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二是让儿童充分表达,讨论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并不作为创新思维游戏的主要目标,对儿童来说,信息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中的知识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引导儿童观察与讨论,不仅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鼓励儿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开阔思维的广阔性,加强逻辑性,这是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所在。教师在活动中常留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摒弃以往固守陈规的教育方式,不断调整思维方法,使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在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开阔思路、灵活思维的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加强。
(2)儿童思维流畅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流畅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量的多少。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儿童多元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能与儿童展开对话,帮助儿童扩展思路,正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1 ],各种启发式、开放式问题,促使儿童思维更加流畅,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儿童更愿意分享与表达,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其次,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与儿童自由操作的时间。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活动性,在创新思维游戏的动手操作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想法更加丰富。活动中,教师常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源,虽然儿童有些潜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在想办法的前期阶段,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正是因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才为儿童以后的选择判断打下基础。
(3)儿童思维变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变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类别或方面。思维变通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教师,首先是注重活动内容的变通,活动不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迁移性,教师鼓励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儿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运用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批判法、游戏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都在吃的范围寻找答案:南瓜饼、南瓜汤、南瓜饭、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师就启发孩子们,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还可以用来做成别的什么?孩子们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找到了更多不同类别的答案:南瓜灯、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儿童思维独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独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首先,教师在活动中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主体性发展以及儿童各种个性化表现,并用开放型问题引导儿童大胆提出新质疑,启发儿童去发现“新”问题,并从多种不同的“新”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儿童的求异思维;其次,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并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动手操作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感;再次,将游戏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培养儿童创新思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再现,游戏更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创造力还处于初级层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去评判儿童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开展创新思维游戏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创造性成果,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儿童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尊重其主体性发挥,由此提高儿童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来做成碗盛东西,做成南瓜马车在马路上开行,就是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较独特的答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创新思维特点,教师多多肯定和鼓励儿童,就能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年龄差异(p
(2)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3~6岁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中小3个年龄阶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年龄发展具有一般发展规律,相同年龄段的男女儿童在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尽管男女儿童在机能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个别差异,但在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另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观念中成人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角色、性别期待、教养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成人对女孩的教育同样重视,女孩同样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儿童观上来看,传统教育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作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教育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便为社会需要服务,突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极大地忽视了儿童本身。儿童必须学会顺从,不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的问题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标准答案,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儿童开始变得越来越“听话”,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从知识观来看,“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知识,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儿童一味地被灌输知识,学习写字、算术等等,成人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点、兴趣、个性、实际需要。由此,在深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水平高低总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儿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体,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学观来看,教师只关心教材和教学方法,却不会考虑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教师根据上级要求确定预设的课程内容,将教学程序化、标准化,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致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多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识由整体分割成部分,妨碍了知识随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迁移,儿童缺乏独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思维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更容易摆脱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领悟性高,能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反应做及时的教学调整,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更能灵活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促进教育机制的发展。访谈中发现,教师对“创新思维”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础上,能否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迁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儿童一旦思维发散,常规教育管理便会受到阻碍,尤其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难以驾驭。因此,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课程教学实施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易于形成“从众”心理,使儿童的思维模式呈线性发展。通常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式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是属于低开放式的活动,即教师控制性强,过程刻板程序化,儿童活动范围狭隘,内容选择欠丰富,评价方式单一。真正的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儿童主体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由此可见,幼儿园现有的教学“活动”并未很好体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儿童缺乏动手操作探索机会。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有效促进儿童多种感官的发展及大脑发育,为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常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无论是时间长短、空间区域还是活动材料,都由教师统一计划,儿童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自由空间”。常规课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师制作、准备,不仅给教师加重了工作任务,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额班级人数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实施创新教育时,特别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儿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人数越多,人均的表现机会越少,互动也越贫乏,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从被试统计情况可看出,三个年龄组实验班的人数编制均超过30人,也由此在实验进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位大班实验班Y教师提到:“创新思维游戏本身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游戏时还要给小朋友充分的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每次活动需要减少一定的人数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但班级人数普遍达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课,由每周两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如果按第一个方案执行,实验课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动,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且影响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执行,班级儿童分两组分开教学,教师仍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则课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幼儿园教师发现,各实验班在尝试分批教学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班集体教学。
(5)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世界中,人的身体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儿童创新思维的表现在于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调控,使环境“符合”自身要求。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其在环境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却是一种可能性——创新思维不一定在环境中表现出来。成人需要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师等等人及各种社会关系、群体效应,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创新力外显出来。由于家长时间、精力、文化程度以及与教师沟通少等问题,家长对待创新教育的态度不一,因此儿童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儿童在教师权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师批评,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低创新力儿童与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低创新力儿童的创新力会被带动起来,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加强,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如处于大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媒体,儿童接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大量直观的动画图像让儿童被动接受,限制了儿童主动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维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杨莉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5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之所以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独特性、继承性和批判性等特征。独特性就是指人类思维方式的标新立异特性,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常规思维往往存在着固有的思维定式,不会寻求新的想法和思路,而独特性就是在面对事物和问题时的一种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继承性是指创新思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创新是在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革新。批判性指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质疑和对新规律的探索,是一种敢于冒险敢于突破的精神,这种精神也符合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创新思维还有对多门学科的包容性和博学性、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性和以灵感为依托的灵活性等特征。公安创新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同样具有创新思维的共性特征。
二、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一)犯罪智能化呼唤公安创新型人才公安机关在国家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因此,曾指出:“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与社会和谐相悖的消极因素,犯罪手段伴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诈骗犯罪、黑客犯罪、国际金融犯罪等新型智能化犯罪层出不穷。在许多犯罪、犯罪等大案要案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跨领域、跨地域、信息量庞杂等特点。面对新的犯罪形势,公安部提出打击刑事犯罪要打好“四战”,即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全国公安机关要重点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而要想打好“四战”,要求公安机关把技术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加大投入建设公安科学技术队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有建设公安创新型人才,运用新型技术手段获取犯罪信息,才能让公安机关在同犯罪分子的战斗中掌握主动权。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建设创新型公安队伍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并走进了千家万户,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突发性越来越明显,在计算机等高端领域内的犯罪现象不断增多。这要求公安工作人员要掌握对高新技术设备的熟练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在传统的公安工作中,已经形成对不同类型案件的侦查思路和侦防体系,案件发生后,往往遵循稳定的破案技巧和模式开展工作,同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法纪,服从上级命令,听从组织指挥。但是,服从命令不等于守旧主义,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犹爱真理”,意思是说要突破现有的教学知识,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因此,激发公安系统内部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预备警官力量的专业学府,是人民警察尤其是创新型警官人才诞生的“摇篮”,担负着培养警察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因此公安院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新型知识、技术的领悟和应用能力,突破当前的教育体制、更新教育内容,为当代公安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能量。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概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曾这样说过。要想提高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因此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向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影响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并因人制宜地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对策,以期更好地为新时期公安队伍注入新能量。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问卷共设计了23个问题,题目包含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和影响自身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要素,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和开放性题型等题型,以期更好地获取被调查者的信息。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在专业选取上,我们面向公安院校的两个主要专业方向:侦查学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即法学和工科这两个学科,其中专业背景为法学的占13%,专业背景为工科的占87%。从性别角度看,男生占85%,女生占15%。从年级角度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总人数的10%、6%、78%、6%。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公安院校大学生女生人数较少,因此被调查者中女生性别比例较小;而大三的同学正处于受学校教育较为系统、专业知识学习探究最为深入的阶段,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因此重点以大三同学的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现状分析本文采用图表法和文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总体评价如表一所示。根据图表可知,6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达到一般水平,24%的同学可以达到较好甚至是好的水平。总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多数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般和以上水平,但仍存在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较差。其中,专业背景为工科的同学,大多数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达到一般水平和以上水平,较好和较差的是少数,而法学专业背景的同学虽然不乏有一部分同学创新能力很好,但存在五分之一的同学,创新思维能力总体水平较差,根据相关同学反映,工科专业的同学平时实验课较多,有更多的动手实践、向老师提问与沟通的机会,经常深入挖掘和思考问题,因此创新思维水平相对较高。从性别上看,女生的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低于男生,有四分之一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较差。在公安类院校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存在大约10∶1的性别比例,在集体研究创新项目与团队合作沟通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劣势,但是应该充分挖掘女生爱动手、勤思考的习惯和潜力,使男女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均衡式发展。从年级上看,大二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差;大四同学所取样本数较少,但仍可以看出,其创新思维能力稍微落后于其余年级,毕业班同学多忙于应付考试和面试,对于创新的想法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各年级同学创新思维能力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调查中还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出发点、平时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分别如图一所示。通过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出发点进行调查分析,半数以上的同学以加强自身公安业务技能、为今后工作作准备为目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公安专业课和实验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并没有明确目的,只有75名同学认为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学以致用、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大多数同学的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日常学习生活中,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训练方式是在课堂上学习和思考,其次是看相关书籍和资讯等,也有部分同学愿意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共同完成创新型比赛或项目。可以说,课堂是学生训练思维方式的最佳平台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从图三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实践、学校活动和教师引导,大学生与中学生属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大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可以参加多种活动来训练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则是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训练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方式、与同学教学相长,那么对大学生来说则是在最短的时间收获了最大的财富,如果教师能向学生教授自己的创新研究与成果,那么将会起到良好的榜样与示范效果。在对创新思维培养阻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最主要的因素是学校缺乏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很多同学表示,大多数同学都还不“舍得”花费时间来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相比之下,大家更愿意对期末考试或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付出时间和精力,加之平日学校教师对创新的意义强调较少,学校里缺乏创新氛围,因而学校的创新氛围亟待提高。其次是资金和硬件设施因素,此外,缺乏创新资讯、缺乏教师指导以及创新课程也成为重要的阻碍因素,有接近半数的同学认为这三个因素同样需要改进和提高。
四、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有十多年的学习训练经历,掌握着极其丰富且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具有极高的创造性潜力。公安院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况和培养创新思维面临的瓶颈,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对公安科技创新的作用,为新时期公安队伍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一)从内因的作用入手事物的发展受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然而内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发挥内因的能动性作用,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创新的意义是什么,参加创新实践的出发点多是为了学习知识或应付考试,因此,要想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和起点,创新不应该只是“爱因斯坦”们的任务,更应该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应该考虑的课题,小到一次课堂发言、一次论文的设计,大到对专业领域尚未破获案件的深入思考探究,因而创新应该从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作业、每一节课做起。此外,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生活实践进行融会贯通,不墨守成规,方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果能从思想上和观念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将指日可待。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40-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思维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美术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科学之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注重美术技法和知识技能训练的传统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需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培养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十分的重要。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多年来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小学美术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进行了必要分析。
一、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美术学科的丰富新以及教学的灵活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十分的有利,同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灵感想象能力等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美术教学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创新意象,从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视觉化心灵美,对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美术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动机。首先,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向的形成。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离不开对形态的把握,这就意味着学生想象力成为了主要的来源。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记忆和概括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东西,很多创造性思维就是借助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才得以产生的;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的多样性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和练习,从思想意识、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意识等方面能够切实得到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分析
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应该遵守相应的原则,只有充分遵守相应的原则,才能保证教学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美术学科的创造性和只有民主的特点,营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环境,保证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行美术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实行鼓励教育,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对教师的言行和举动都十分的敏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和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创新教育和美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1.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学习。保证学生在进行美术实践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创作能力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多给学生观察、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启发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去观察,去学习,给学生以打破常规的激励,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2.构建有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学时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去想象、去联想,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教学关系,消除学生心理的学习障碍,保证学生没有负担的进行学习,这样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意识到兴趣是学习好美术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欲望和兴趣,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个肯定的表情或者一个鼓励的语言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否定而丧失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摒弃陈旧的、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的进步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保证每一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校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和创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气息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倩.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2)
[2]王学芳.小学美术教育的误区及其调适解决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06)
[3]倪娜.环保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0(26)
[4]顾薛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