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题学习 教学实施

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要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课题学习的认识,使其从观念层面认同课题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中,要求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果共享。

1.寻找素材,确定课题

根据课题选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问题,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2.课题实施,教师指导

数学课题学习实施的形式丰富多彩,可根据课题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此课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主题阅读或数学探究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小组讨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3.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在班级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有特色、结果呈现有个性、自主钻研有创新、问题拓展有创意、合作学习有收获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彰,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积极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思维习惯,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等;(2)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及过程,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回顾和反思解题过程等;(3)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活动观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口头汇报,撰写活动论文等;(4)多采用鼓励性的定性评价。用评语描述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进步,需要改正的错误和努力的方向等;(5)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二、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独特性,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教师在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题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行政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课题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室内理论课 多媒体

中学体育教学经历了“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和“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的阶段;再加上近年来中考体育的现状,学校体育课基本成了这几个中考项目(我地区主要以耐久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为主要三项)的训练课,教师不断地在跑、跳、投上“狠”下工夫。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那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成了纸上谈兵。我认为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完成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学生加强体格锻炼的同时,抓好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作分析,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体育理论课是体育教学中一种重要形式,是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也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途径。

体育中考已经连续进行了很多年,面对九年级体育课仅仅局限在很少的几个项目,即便是有所改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使得学生感到单调、没有新意,失去锻炼的激情,我利用室内体育理论课面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疏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等优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体育实践课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往往重实践而轻理论,甚至讨厌上体育理论课,很多体育教师不愿意给学生上理论课,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驱动力。现在学生对多媒体、网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有利于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讲解,然后进行示范,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等到具体练习时还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错误动作。因为行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的教学重点是出手角度和出手角度,难点是全身的协调用力,教师的示范动作连贯且很快而过,学生看不清楚,因此应选看录像,特别是慢镜头,使学生在视觉上,即在头脑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或者是把学生的错误动作与正确的技术动作反复播放,反复对比,再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动作技术各环节,给学生视觉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

2.通过多媒体观看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例如,各种运动竞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现场直播或录像和各种训练实况录像等,在室内理论课中随时调出编辑处理过的影像资料,学生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很快就会上升为理性认识,其直观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非常好,改变了理论课枯燥、沉闷的局面,进行各种意志品质的教育,如:艰苦的训练场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险阻的意志品质;各种球类比赛的配合战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领奖台上的泪水和激动的心情向学生展示爱国主义情操,并时时渗透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革命的本钱,从而树立坚持锻炼、终身体育的理念。

3.通过室内理论课的讲解和多媒体运动技术的观摩,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构成要素和各种运动技术的锻炼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成绩。不仅有助于室外体育课技术练习,提高学生中考成绩,还能培养适合锻炼的练习方法,从而使终身体育锻炼更实际化、系统化。

二、室内体育理论课与健康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

室内体育理论课是一个传授健康知识和身体伤害预防及应急救助措施的大课堂,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本穿插了大量的体育理论知识、休闲体育与娱乐体育等知识,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会清楚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拓展视听空间,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室内体育课上,我们应该给学生讲解以上各种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在室外体育课上、体育锻炼中、终身体育过程中会锻炼、会预防伤害、会保护与帮助、会应对运动损伤,真正做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方面健康。

三、如何上好室内体育理论课。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活动课

为了克服思想政治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进行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课的探索,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落实政治课教育目标。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从教学理念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

1.2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1.3 从信息传递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偏向,较多的是教师和少部分高发言者之间的交流,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机会多,大部分则表现机会少,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1.4 从评价体系看, 我们一直把政治课看成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课程,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验工作。

2 课题实验的理论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在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使之身心获得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小学进入初中,这对孩子们来说跨越的是一个不小的台阶,小学生活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体验,小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幼儿园的模式,是与游戏密切相连的。到了初中,学科增加了,内容加深了,节奏变快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给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激变的初中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利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快速有机的衔接,体现“九义”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3 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3.1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2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程序

3.2.1 每学期授新课之前,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每组4--5人,推选召集人一名。

3.2.2 小组成员共同浏览全册教材,确定活动课题,分工协作,将课题内容演化成一个个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动。

3.2.3 正式授课时学生用30分钟左右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2.4 剩余15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在那些方面感到困惑?”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3.2.5 课后由每组推选的一名代表组成的评估团,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班集体的讨论参评。小组成员面临的学习任务只有在通过各自的独立思考和齐心协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同时小组学习的结果还要靠班级这个大集体来检验。综上所述个人自学是基础,小组活动是关键,组际交流是提高。

3.3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保障途径

3.3.1 教师作用应更突出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学: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明确重点难点,解答自学困惑,提供活动建议,引导质疑和争论;协调关系 如培训召集人, 使之成为组织者和带头者,处理好小组内(召集人和组员,学优生和学困生)和小组间(课题选择,讨论评价)的关系;及时总结 如每次活动结束后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 。

3.3.2 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体育;隐性课程;理论初探

    隐性体育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①

一、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1、体育隐性课程的多元化

   体育隐性课程多元化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其载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而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精髓正是通过这些载体传导至学生,使得学生从侧面来接受这些隐含信息。②而从呈现形式来看,这些载体有分为显形和隐形两类,显形载体顾名思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传递载体,如体育教学设施、场地、动作、仪表姿态、课堂纪律和制度规范等,而隐形载体则有课堂气氛、精神感召、心理状态、集体意识、思想观念等。当然,除了载体的多样性,同时体育隐性课程还具备教育实施途径的多维化和教育过程的多端化。③

2、课程影响的深远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学影响往往比较隐蔽和间接,但绝非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少于显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行为举止、学习积极性和生活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力要强于显性课程。正是由于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的、非强制性的、内隐的方式来传导信息给学生,并且促使教学氛围十分轻松、愉悦,在这种环境下,通过自主、非强制性的方式,往往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所授知识、技能和精神文化,甚至从侧面为形成较为稳定的性格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隐性课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1、促进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基础的完善

   教学器材、设施、场地等物质基础作为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实际载体和体育课程赖以实施的教学基本条件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完善。只有保障了这些基本条件的存在才能确保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而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体育隐性课程创新的切入点。通过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些教学器材和相应设施来结合自身教学目的进行创新和开发,转换成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是体育隐性课程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充分的利用这些已有的设备,才能不断开发出新颖、有趣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体育隐性课程实现的需要。

2、设置完备、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有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运动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④因此,在设置具体评价指标的时候,需充分、全面的考虑各隐性因素对于学生的干预作用,在日常评价体系中将隐性课程因素等纳入进来,实现对师生施教和学习的全面监控。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可以分为教师主导型考核及学生自主性考核,具体呈现形式有将教师的言行举止、情绪感召、积极调动、道具使用、情景设计、教学态度等等。而学生考核方面可以纳入如体育参与度、团结协作、集体意识、体育意识、仪容仪表等纳入日常学生考核体系之中。

三、结束语

隐性课程它也是一个矛盾体,有优有劣,对于课程教学和学习也会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需在备课之前,甚至是学期开始之前即对整个学期的课程进行隐性课程实施内容进行详细制定,在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实施上需强化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最大可能的消减不良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隐性课程具体实施内容和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形成一系列的课程实施机制、课程规范和教学工作守则等精细化管理条例。

   参考文献

  

[1] 黄俊亚.隐性体育课程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姚蕾 . 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方向丽 .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再认识.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8,(3).

   [4] 周小敏.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及施教机制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11,(2).

  

作者简介:

1、华勇(1982-),男(汉),河南南阳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及研究。

2、张光军(1982-),男(汉),山东临邑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及研究。

① 姚蕾.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 黄俊亚.隐性体育课程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③ 周小敏.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及施教机制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11,(2).

④ 周小敏.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及施教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

---------------

------------------------------------------------------------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体育中考;减负;素质教育;新课标;建议

1 前言

体育中考自出台以来,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得益广大体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肯定。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素质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笔者所在的昆明地区曾取消了体育中考加试,由此引发探究。

2 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延续中考体育制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中考的现状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1992年国家教委实行部分试点。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体育作为中考必考科目正式确定下来。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秋全国中学阶段各年级全部启用新课程,体育中考随之而生。

3.2延续体育中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3.2.1“减负”与体育中考的关系

南京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鼓楼区19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减负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问卷调查。

问题l:减负后家长要求你业余时间干什么?排前5位的依次是:看书、读报占73%,看电视占12%,不作要求的占7%,而进行身体锻炼的仅为15%。

问题2:减负后,你希望在业余时间做什么?排前5位的依次是:看书57%,看电视17%,玩占20%,参加体育运动为16%。

据此调查,减负后真正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并不多,最多的还是学习,可见减负未必真把学生从作业堆里放出来。深究其因根本还是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体育中考的实施,势必将学生引导到更多的体育运动中去。

3.2.2素质教育提升与体育中考的关系

1980年辽宁省体质调查结果表明,锦州市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分别为第七名和第十一名,学生近视高达70%。从1981年开始,锦州市实行体育中考制度,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提高。1991年,学生体质监测统计结果表明13―18岁中学生的各项指标高于辽宁省平均值。1992年锦州市重点高中招生统计,统招生按总分773.2―722录取了110名,他们文化课成绩最低为622分,而未能进入统招线的学生文化分最高为620分,总分最高为720分。故没有一名尖子生因体育成绩差而未能进入重点高中。该市12年的经验证明,体育锻炼并没有影响尖子生的升学率。事实证明延续体育中考制度,将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2.3体育中考带来的效应

首先是家庭效应。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体育中考必然引起家长的极大关注。此外从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和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看,学生一旦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其次是学校效应。体育中考使学校领导观念转变,重视并加强体育工作。从而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此外,体育教师的地位也得到认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给体育教师带来一个春天!

最后学生效应。学生改变了以往上体育课不正确的观念,积极参加锻炼。体育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习活力,丰富了文化生活,促进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成为减负的重要途径之一。

3.2.4新课标的实施与体育中考关系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同时《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的通知》规定中学《体育与健康》占课时比例,保证7~9年级每周3个课时的体育课。综上所述,新课标提高了学生主体性,激发了兴趣,增加了锻炼时间,对学生评价更加科学了,结果不言而喻。在新课标环境下,体育中考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途径。

3.2.5取消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学生的影响。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方式,推行体育中考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促进作用。如果取消,对体育特长生打击更大,因为体育是他们的优势项目,体育考试加分能提高中考综合成绩;而对大多数来说,既费时费精力又不能提高中考成绩的体育锻炼谁都不愿参加,班主任和家长更不会支持,都想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文化课上,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取消势必影响体育锻炼的热情、学生体质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对体育教师的影响。体育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体育的重视,最终促进青少年体质和综合素质提升。而学生不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体育教学便无法开展,这对体育教师无疑是个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势必降低。

然后对国民体质的影响。当前,全民健身计划已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各省市都建有各类体育协会,近1/3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民群众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好转。但学生一旦降低锻炼热情,失去了体育兴趣,身体素质必然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国民体质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是朝夕能实现的,要靠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特别是对中学生培养自觉锻炼意识,把终身锻炼理念引入课堂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接下来对体育院校的影响。取消体育中考,直接关系到体校生源。体校招生一般均以体育测试和文化考试的综合成绩作为录取条件,如果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考试成绩肯定上不去,考生的体质也差,造成生源不齐,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造成冲击,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将大打折扣。

最后对体育教师及体育生的就业影响。取消体育加试,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下降,体育课已不重要,显然导致体育师资过剩,其就业难度增加。同样,体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趋严峻。

4 建议

4.1制定合理的考试项目

如昆明必考项立定跳远存在身高因素的影响。考试分值安排不合理,太重结果分,不重过程分,由于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考试成绩好,但上课懒散,而有些学生上课训练很认真刻苦,成绩却上不去。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主管应尽快制定体育考试的合理方案或意见。如考试项目体现个体差异性,不受先天因素影响;增加选考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有更多选择;设过程分,过程与结果并重等。

4.2严肃考试纪律

严肃考风考计,增大监督力度,作好监督工作,杜绝弄虚作假、。

4.3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

针对学生运动损伤增多,差生身体素质上不去的现象,加强体育考试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对学生运动恢复进行安全教育,为体育考试的实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 结论

新课改下,体育中考显示出科学性和时代性。中考体育制度的实行不仅是学校体育深化发展的途径,更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辉.中考体育改革的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2]张隆裕.对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效益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0.2.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实践结果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初中生物课程之间的整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高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概述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我国目前所称为的“现代教育技术”一词的涵义的界定有两种:第一,强调“时间性”。新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以及系统技术的教学技术;第二,强调“现代性”。是指现代教育活动中运用到高新科学技术,例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总之,这两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观点均有局限性与片面性,如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AFCT的“教学技术”概念相联系,将教学活动中的物理性以及系统整体性进行突出强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诠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一方面强调了教学系统中的完整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应用新技术来进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应需要采用高新技术来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不同的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今有很多的科学技术均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教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培养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本文以下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介绍: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关应用型高新科技产品渐渐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跟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虽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我国现代教学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活动引入全新的境界,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逐渐对教育技术的机制提高了认识;第二,转变了教学方向,由传统的“教”转为今天的“学”。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而且在教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内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由于我国东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在认识上以及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西部地区的教学现状仍然较落后。第二,条件不成熟。有很多地区均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优势,但是学校的经费有限,从而导致多媒体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于课堂中;第三,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的教学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结果发现,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益以及教学水平,便在课堂上45分钟一直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不愿采取其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这种过分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第四,电脑教学呈“流水课”“一键式”。教学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们操作失误而将多媒体中的课件设为”一键式“,学生们通过按键来进行阅览课件,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得学生们易失去学习兴趣等等。

三、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进行整合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生物教学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学教师不但需要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生物教学上讲授到病毒引起的疾病,教师需要找到一些疾病案例,同时,需要将造成疾病的各类病毒等进行制成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效的培养学生们学生兴趣,而且使得学生们生物教学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另外,通过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使得二者之间实现优化与整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们有效的理解了生物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而且更好的掌握了生物教材内容的难重点知识。

(二)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进行一些生物实验,进行生物实验的时候不仅消耗大量的实验试剂以及器材,而且还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教学教师通过播放试验具体操作的录像,并且一边进行讲解,促使学生们更好的记住实验步骤。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教学时,需要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例如:投影、幻灯、录相、微机等,合理选用生物教材中的难重点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展现出现,不仅使得生物理论以及内容特点有效的传授于学生们,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们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例如“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这部分的教学,因为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再以CAI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以加深其深刻印象。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学生们从中也获得生物相关的知识,因此,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节约了学习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生物教学效率。

(三)合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需要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不需要课堂45分钟一直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仅使得学生们易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使得学生们易将生物课堂当做多媒体技术课,从而没有掌握到生物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过多会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变得不明确,另外,在应试考试前复习生物教材时候,找不到生物课本中的重点内容知识点。因此,需要利用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则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多媒体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物教材中的难重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传授出来即可,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生物教学的整体目标。例如:在讲授生物教材中的《人类神经调节》一课时,只需要在“条件反射的建立”上放录相带,让学生真正理解简单的反射与复杂的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就足矣。

结语:

本文将现代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有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榕,林雪松.多媒体技术对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第十五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

[2]李运林,李克东,徐福荫.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纪念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3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3]曾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英特尔?未来教育”受训体验[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4]续丹,郑镁.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

[5]赵明秀.工程图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

[6]续丹,郑镁.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

[7]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