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高职护生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成为各类医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预防医学是培养医学生(护生)具备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1]。本文开展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调查,了解高职护生社区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现状,为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我院护理专业社区实践站点以单纯随机抽样的形式,随机抽取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其实践指导教师开展了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自行设计“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调查表”,其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包括:(1)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2)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需求;(3)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现状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将计数资料量化,将很重要(很好)、比较重要(较好)、一般、不太重要(较差)、不重要(差)分别赋分5、4、3、2、1,计算均值,进行统计描述。

2 结 果

2.1 调查问卷回收率 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100.00%。

2.2 调查项目与结果 本次调查项目与结果见表1、表2。表1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需求[(n)%]表2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现状

3 讨 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和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重要性介于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社区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调查显示在社区实践中对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的能力需求均介于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不涉及用药及其他治疗的情况下,主要内容是向慢性病病人发放各种宣传材料,组织慢性病病人参加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技能讲座;为病人监测血糖、血压、腹围、体重;对饮食、情绪等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指导等,预防并发症发生,控制慢性病发展,教会病人带病生活。同时,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与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已成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2],这就要求社区护理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录入能力和社区健康调查能力。

3.2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在基本素质中社区预防工作服务态度和主动学习能力,趋于一般,反应出学生预防为主的意识不强和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应变沟通技巧也有待加强;在社区预防医学服务能力中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能力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进行数据统计录入的能力和社区调查能力,介于较差和一般之间,反映出学院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分析:在传统医学的教育影响下,预防医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护理专业教育着眼点常放在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上,相对轻视预防医学教学,忽视了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对预防保健能力的需求。而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依旧未能脱离 “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本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瘦身压缩版[3],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需求差距较大,教学形式重理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护生形成了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认为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预防医学与其今后工作联系不大,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导致有效开展健康教育能力和家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能力薄弱。

4 对 策

4.1 树立高职护生预防为主的意识,将预防为主的思想贯穿于高职护理教育始终 现代医学模式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 世纪,卫生服务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护士的职责扩大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理工作范围从个体扩大到社区人群,从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康复和保健,护士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社区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是社区的基层居民,既有病患者也有健康人,以慢性病、常见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工作目的是为了维持群体的最佳健康水平。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加强预防观念的教育,认识到预防在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学习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加学生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从而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为将来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预防医学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预防医学教材主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瘦身压缩版,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社区保健服务的实用技能教学薄弱,迄今尚无为高职护理专业教育量身定制的,众口皆碑的预防医学教材。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调研,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入教材和课堂,开发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高职护理预防医学课程配套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改的方向。具体而言,教材中应当增强诸如预防接种、妇幼系统保健、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保健服务等立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教学内容;在统计和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方面,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等主要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内容;适当缩减“三大卫生”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无关的教学内容等,从而使预防医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护理教学特色,促进学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提高。

4.3 工学结合,院校交融,构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是提高学生社区预防服务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引进来”:引入行业专家进课堂,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预防医学校内实践项目,如儿童体格测量、妇女保健、家庭访视、预防接种等;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拍摄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教育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教学,增加了学生“实地”见习的机会;借助社区案例,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相结合,运用案例引入式教学,采取案例讨论和计算评价方法,使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相对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走出去”: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护生课间见习和社区见习的机会,让护生参与到真实的社区服务工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学习兴趣;整合校内资源,将校内医务室改造成校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护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在校园内参与健康调查,健康体检,开展健康宣教等活动,并将此类活动辐射到周边地区的托幼机构、小学、老人院等进行社会实践,使护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护生的维护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场所的扩大,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了现代高职护理教育的理念。

总之,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将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培养出适应和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具有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知识与技能的社区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由 娟.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8,17(12):955-956.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9-01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No:2012360】。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①。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医学本科生除了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外,更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②。在此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文中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

(一)科研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所修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包括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儿少与妇幼卫生,这些都属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俗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课知识性授予很难达到牢固掌握和应用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根本没有掌握也不会用。而科研实践的内容恰恰与已学过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在科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理论指导实践。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研有利于本科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研时,经常发现自己缺乏太多的相关知识,经常需要带着问题了解和学习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前沿知识。为了解决一个研究课题,通常需要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因此,本科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可以学习和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前沿知识,先进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此外,这些知识通常是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咨询老师获得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科研问题,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素质不高仍是一个普遍现象③。虽然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过做科研的具体知识,从选题到最后的数据整理分析都有相关的课程支持,应该说预防医学本科生接受的科研方法相关知识是所有本科生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但是当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时,仍然一塌糊涂,学过的知识应用效果并不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让本科生参与科研,边教边学边做,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生深造做好了铺垫。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

(一)参与科研符合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他们本身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是他们的这种潜能和欲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发,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某项科研活动,从而体现自我价值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他们迫切想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进而检验所学,巩固所学。尤其是预防医学本科生,他们所学的课程基本包含了科研方法的全部内容。从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确定样本量,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试验,试验过程中该如何取样,如何减少混杂因素,如何避免偏倚,直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整理该用什么样的软件和程序,如何结合学科知识及数据结果得出合理结论全部都可以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得到应用,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完全符合学生希望学以致用的心里诉求,取得教学研相长的效果。

(二)从入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一切都很新鲜,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想法,并将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贯穿于各种活动和整个教学中。在这种主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日后进入科研活动中才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同时,入门时就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是一种艰苦的科学探究行为,绝非依赖浓厚的兴趣就能完成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永不言弃。培养学生始终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做事,做科研,严禁弄虚作假。

(三)建立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学校可制作网页作为科研招募平台向师生公布开放。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得到科研相关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除了科研之外老师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投入精力,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提高。有了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课题挂上网页招聘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同时提供一定的劳务费,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以去应聘。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科研训练,又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还没有在社会上打工的风险,又有打工的约束力,学生,老师,家长都放心。而老师也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科研上,学生操作部分只要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两全其美,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总之,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纳入到本科生培养计划之中,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绝对的必要性和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罗志伟.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20-121

[2]昂海松.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感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7):34-36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对东阳市城区东侧城乡结合部东岘社区35岁以上居民开展挨家挨户的基线调查,同时发放控油壶、盐勺、健康教育资料,收集该人群中居民高血压及危险因素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①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血压病史和行为危险因素等。②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

分类标准:⑴高血压3:血压≥140/90mm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物。⑵高血压高危人群: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和(或)舒张压80~89mmHg],同时伴有一项以上危险因素者。⑶一般人群判定标准:血压正常(

统计学处理:将采集的全部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用SPSS13.0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以P

结 果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4382名,男2170名,女2212名。年龄35~99岁,平均年龄50.92岁。

高血压患病及人群分类情况:4382名调查对象中,高血压1095例,患病率25.0%。高血压高危人群1554例,发生率35.5%。一般人群1733人(39.5%)。

高血压危险因素发生情况:本次调查的4382名对象中,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1370例(31.3%);高盐饮食1281例(29.2%);身体活动不足1192例(27.2%)。各危险因素在三大人群中的分布,见表1。

讨 论

本次研究发现,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不容乐观,但高危人群的比例更令人堪忧。而且高危人群中男55岁,女65岁以下66.0%。如果不重视这些人群的健康干预和血压控制,那高血压患者将成倍增加。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超重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5,6。本社区居民超重肥胖、高盐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发生率较高,而且主要分布在中、青年人群。而身体活动不足、高盐饮食是导致超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开展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方面的引导和干预已迫在眉睫,在高血压防治中显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3.

2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57.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EB/OL](2003—03—10)(2009—09—10).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09-02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CT),亦称评判性思维,是指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指个体能动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各方面因素,不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思路,能合理地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的过程,以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提出,“学校应培养大量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学术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要求》中指出:医学院校毕业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种基本核心能力及敢于质疑、能科学的评判资料和信息等60条要求。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内外全球高等教育的焦点。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主要是以“三大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卫生统计、流行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这种理论讲授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差。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阻碍,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及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目标。为此,针对这一弊端,本文对临床医学本科预防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主要改革内容为:在教学中引进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共5个案例;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并提供自主学习指南;在实践方面,不但包括原有的基本实验,还增设“课题式”实习环节。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本文对培养临床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PBL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现在,PBL教学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医学课程中也被广泛应用。在这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我们引进5个PBL案例,包括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及流行病5部分内容,每部分各1个案例,案例涉及内容广泛。在教学中发现,PBL教学模式将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提供情境资料,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基本信息,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查阅资料,从众多资料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获得最合理和准确的结论,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P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而且,PBL小组是一个团队。一个案例的完成,需要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多次讨论,这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很有帮助,且在信息的分析整理上还可借鉴他人思维来反省,达到自我校准的目的,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后,PBL教学模式虽有教师指导,但大部分是学生自学的过程,而自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铺相成的[1]。在我国,已有许多研究发现,PBL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2,3]。国外许多应用PBL模式院校的经验和成果也表明[4,5],PBL模式下的学生,除基础课成绩与LBL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下的学生无明显差异外,临床课成绩却高于LBL模式下的学生成绩,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创新思维、表达能力也均高于LBL模式下的学生。可以,PBL模式下的学生善于探索、概括,可以娴熟应用图书馆信息,具备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综上所述,PBL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自主学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自学课时及自学内容。预防医学由五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安排相应的自学内容。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学范围及自学指南,最后通过撰写论文、知识竞赛、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评价。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做到自主学习的条件有三个:(1)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2)强烈的学习动机;(3)一定的学习策略,即会学。心理认识水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依赖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等。而批判性思维具有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功能,是学生自我监控和评价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而且,批判性思维可通过影响自主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目标意识、价值意识及兴趣等影响学习动机,因此,其也是学习动机的条件之一[1]。综上,批判性思维是自主学习的构成条件和基础,影响自主学习效果。同样,自主学习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自主学习策略方面,学生反复的应用或实践批判性思维的调节和监控功能,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及计划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一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发展的。在教改中,有效得地增加自主学习的课时和内容,可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式”实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实习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打破原有的单纯实验教学,增加两周的“课题式”实习。理论讲授结束后,由7~8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位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设计、完成一个课题,最后撰写课题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及论文撰写情况给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教师提供课题范围、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方向、查阅文献、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收集资料、数据整理统计等)、撰写论文等过程。“课题式”实习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题式”的实习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实习中,很多学生会选择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时,会参考别人的问卷,但因调查环境不同,问卷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调查目的及调查条件,分析资料,设计出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问卷。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分析、解释、评估和自我校准的演练和磨炼的过程,即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过程。而且,学生在设计课题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使自己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有些文献的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或统计方法并不合理,这就要求学生依据课本理论知识做出正确判断。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6]。“课题式”实习是使学生在不断对所要结果进行选择―否定―选择中完成课题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PBL教学、自主学习、“课题式”实习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青,姚琳娜,杨辉祥,等.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8):53-56.

[2]石玉秀,梁非,刘虹,等.实施PBL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J].解剖科学进展.2012,28(6):578-580.

[3]李阳.PBL案例式教学法对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256-257.

[4] Yu D,Zhang Y,Xu Y,Wu J,Wang C. Improvement in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a crossover-experimental study[J].Nurs Educ. 2013.52(10):574-581.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医学营养教育;营养状况;女大学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6-03

美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医学院校需要平均23.5学时的营养教育,但仅有27%的医学院校开设单独、必修的营养课程,强调医学教育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知识的培训[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营养相关课程。即使医学院校,5年的医学教育中平均接受营养教育时间也仅为16.8学时,部分院校将营养教育课程并入了医学基础和综合课程中,使学生未能接受系统的营养教育知识培训[2]。陈观进等[3]研究显示:医学生对合理营养、平衡饮食知识了解不多,急需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通过这次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营养教育对学生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开设《医学营养》课程的必要性提供一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把开设《医学营养》课程的11级高职护理班所有女学生共438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前后两次膳食调查。

1.2 研究方法 在《医学营养》课即将开始时,运用“24h回顾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天的膳食调查。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医学营养》课程授课,每周4学时,共36学时。课程结束后用同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营养系教师对研究对象进行填表培训,食物量具了解。样本回收有效率100%,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医学营养》授课前后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摄入数量 见表1。

2.2 《医学营养》授课前后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 见表2。

2.3 蛋白质来源分布 见表3。

2.4 授课前后三大供能营养素供能情况 见表4。

2.5 课授课前后三餐能量分配情况 见表5。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对某高职学院护理专业女生的营养状况、膳食结构在《医学营养》课程讲授前后调查对比表明,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是增强学生营养知识,优化膳食结构,均衡合理饮食,改善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与多项研究[4-5]结果一致。

《医学营养》教育前,学生各种食物的摄入量除烹调油外普遍较低,尤其是鱼虾类、奶类、蔬菜、水果等。这与其它调查相似[6]。原因主要是女学生追求苗条、怕胖的心理,刻意节食,各种食物摄入量普遍偏低。但她们又喜欢吃零食,尤其是晚上,油脂较多等原因出现上述情况。通过有针对性讲授相关知识,食物摄入情况有明显好转,存在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对促进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形成科学营养观和合理饮食、优化膳食结构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学生食物摄入量较低,导致了许多营养素摄入量明显不足。乳类及制品、豆类等含钙高的食物摄入量低,导致钙的缺乏,只有总量的28.0%。将影响骨骼的钙化,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核黄素的缺乏除与奶类和豆类摄入少有关外,还与蔬菜、动物肝、肾、心摄入少有关。其缺乏将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出现多种缺乏症。蔬菜水果的摄入少导致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影响胆固醇代谢、胶原形成、解毒、防癌等。而动物性食物、鱼虾类的摄入不足,蛋白质的摄入量只有50.3%。将引起组织合成障碍,抗体、激素、酶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合成减少。也导致蛋白质在三大供能物质比例中偏低,只有6.7%。高油脂类零食食用较多,脂肪供能比例达到32.0%,脂肪摄入过高会引起肥胖、高血脂等。这样长期持续下去将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健康、学习,需尽快纠正不良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在教学中有意加强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来源、摄入量、缺乏症等相关知识的讲授。脂肪摄入量下降,其它营养素摄入量都有明显提升。

营养教育前蛋白质来源以粮谷类为主,优质蛋白质来源为28.8%,不足总量的1/3。优质蛋白过少将降低蛋白质利用率,影响其发挥生理功能。这与学生动物性食物和豆类摄入少有关。教育后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提升到44.1%超过了总量的1/3。

女大学生一日三餐热能分布不合理,早餐只占20.1%,低于30.0%的标准。合理的早餐应提供一日所需能量的30%,各种营养素也应达到营养素需要量标准的1/3才能满足人体正常工作和学习需要[7]。晚餐却占到41.2%,又高于了30.0%的要求。调查发现主要是不吃早餐,爱吃零食、外卖,偏食、挑食。与郭爱伟[8]等调查一致。营养教育后学生们意识到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有明显改善,但还是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形成需要较长时间有关。

4 结 论

通过开设《医学营养》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优化了学生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了各种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能量来源、比例合理,改善了学生们的营养状况,促进了身体健康。学生掌握了大量营养知识,对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营养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其个人和群体角度,开设《医学营养》课程进行营养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乃至其他专业学生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Adams KM,Lindell KC,Kohlmeier M,et al.Statu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in medical schools[J].Am J Clin Nutr,2006,83(4):941S-944S.

[2] 李芬.医学院校大学生营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71-72;2010,48(25):105.

[3] 陈观进,陈新妹,李华文,等.医科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4-795.

[4] 解瑞宁,庞道华,张孝霞,等.护理专业学生营养教育分析[J].中国校医,2008,22(1):57-58.

[5] 秦春莲.营养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水平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7,下期:14-15.

[6] 袁芝琼.云南某高校高护女生膳食结构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2):148-149.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乙肝疫苗;接种原因;调查与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70-01

乙型肝炎、艾滋病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合称为当今世界上三大感染症。乙肝病毒(HBV)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估计全球约3.5亿HBV感染者,我国约占其中1/3以上[1],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人占多数,发病后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故成人是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指出: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国内外多项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效益显著〔3〕。长期以来,我国的乙肝疫苗接种以婴儿和儿童为主,随着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乙肝疫苗在成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然而对于接种的原因和对乙肝的认识,人们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本文通过对来我院接种乙肝疫苗的成人人群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人群:随机来我院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成人203人,其中男93人,女108人

1.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内容

1.2.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类别;

1.2.2接种原因:医师建议、家人朋友建议、周围有肝炎病毒携带者

1.2.3对乙肝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结果:

2.1性别比例:男女比例为1:1.1

2.2年龄组成:

3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流行最广泛并且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目前,针对乙型肝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接种乙肝疫苗是迄今为止被全球证实预防并控制乙肝唯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主要原因是成人乙肝感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成人群体接种是实现规划目标(至2010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明显下降)的一项重要策略。有调查显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1.92%,远远低于新生儿(98%以上)和青少年(95%)的乙肝疫苗接种率[5 ],这为我们制定提高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型肝炎发生最科学、经济和有效的手段[6]。

3.1来我院注射乙肝疫苗的人群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年龄段青年比例较大,基本上均为青中年,18~55岁占调查人群的98.5%,18~49岁人群占93.6%,只有三例为56以上仅占1.5%。从北京市10余年监测乙肝发病数据来看,乙肝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发病率在33.37/10万~41.66/10万,究其原因:我国从某1992年开始对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儿童感染率明显下降,成年后乙肝抗体有衰减的可能导致再次感染乙肝。本次调查提示18岁成人后应做一次乙肝抗体的检测

3.2调查结果显示,来我院注射乙肝疫苗人群的学历以高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1.1%,从一个侧面显示学历较高的人群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也显示高学历就业单位对职工健康的关注度比较高,定期健康体检是保障职工健康、降低健康成本的有效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职业在此调查中没有偏向显示。

3.3对于注射的原因结果显示71.4%的人群为体检后医师建议,说明医务工作者在传染病防治及免疫接种宣传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13.3%人群为听从朋友或家人的建议,7.8%是知道周围环境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乙肝相关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乙肝防治已经有了很高的认识,说明我国对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颇有成效。

3.4调查人群对乙肝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群对血液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达到79.3%,对于体液、母婴、性传播知晓率为40%左右,偏低,性传播途径知晓率低,而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性传播途径增多。还有近50%的人群认为饮食与接触也会传播乙肝,说明大众对乙肝的传播尚有误区,势将引起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交往的紧张和歧视,这就提示相关人员需进一步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普及。

综上所诉,为了更好的预防乙型肝炎,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充分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在此项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多渠道加强乙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们对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从而主动正确地阻断其传播;第二从各个方面着手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加强各个群体的乙肝抗体的监测,尤其是低学历员工群体,同时提高低抵抗力者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参考文献:

[1] 廖智华、周小兵,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监测,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45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1): 79-88.

[3] 张春雨,王汝祥.在校大学生乙肝疫苗普种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84.

[4] 武桂英,赵新平,赵耐青,等.成人乙肝基因疫苗接种效果Meta分析与成人接种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