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关健词:心理素质;竞赛运动员;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从竞赛运动员的心理来看,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成为广大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很多。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为运动训练和竞赛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心理能力是在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保证,尤其在当前国际体坛上,在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发挥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两强交锋,心理能力强者胜,这在国内外比赛中早巳屡见不鲜。

2 心理素质训练的特点

2.1心理素质的好坏在非比赛时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在比赛时又能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难度大,要求高,需要有计划、有意识、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

2.2心理素质训练还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程度的运动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3心理素质训练也必须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3 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3.1有助于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心理机能,保证运动员在身体、技术等方面达到应有的水平,进入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

3.2有助于练习者个性特征的培养和发展,使其获得心理能量储备的高水平,形成训练和比赛所需要的适宜心理状态。

4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4.1表象训练。表象训练又称念动训练和想象训练,是指在过去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运动形象来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运动员在进行表象练习时,结合教练员的讲解与示范在大脑中形成动作表象,来强化运动技术,顺序是:回忆—重复—修改—发展—创造。表象练习包括:放松全身肌肉、唤起表象、表象排练。在训练和比赛中,让运动员在做动作前先在脑子里重复一遍完成得好的动作表象和身体感觉。另外,让运动员和别人做动作或看录像后表述其动作特征,都能提高运动员的思维表象能力。

4.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是最佳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颈、肩、背、腰、腹、臀、腿、足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4.3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可以是实景模拟和语音图象模拟。如训练运动员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便适应比赛的整个过程;安排学校领导观看;制造场地的严肃气氛,调换场地和训练时间等,这些都有利于运动员克服紧张心理,提高适应正式比赛的能力,在练习中及时解决遇到新的问题,训练运动员的应变能力。

4.4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

4.5自我调节控制情绪训练。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才能在紧张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技术水平。在训练中,采用一些手段有意识地调整运动员的赛前

过分激动、紧张、恐惧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和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的不良情绪状态,如有意识地改变表情动作,进行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和肌肉放松练习等。

比赛中,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运动员集中精力对运动员的表现及时表扬和鼓励。在处于优势时,提醒其抓住时机,防止出现被动局面;在失利情况下,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增强信心,总结完成动作的情况和失败的原因,给运动员以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比赛中;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男子篮球队在2008年地区中学生篮球赛上的首场比赛中,全场前36分钟一直领先对方,直至最后4分钟时,因为本队主力中锋的无谓犯规被罚下场,导致部分队员产生急躁、紧张心理,甚至心理失控。从而使队员防守不到位,进攻技术变形,最后以1分惜败,将胜利拱手相让。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又间接影响到全队在余下比赛中的发挥,导致整个比赛成绩的不理想。笔者作为体育教师兼教练,面对这个事实,不得不认真思考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这一重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男子篮球队的10名比赛运动员和田径队的6名比赛运动员,以1998年这两支运动队的运动员为对照组,1999年和2000年运动员为实验组。实验组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

2.研究时间

2008年9月~2010年7月。

3.研究方法

教学、比赛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比较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2008年、2009年、2010年我校男子篮球队、田径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进行比赛技术和心理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经过心理素质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正常发挥出技战术水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犯规和失误,以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比赛,比起1998年的学生运动员能更好地完成教练的比赛安排,控制自我表现,成绩逐步提高。

四、研究分析

结合这几年体育教学与比赛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是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意志品质的培养

所谓意志品质,包括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例如,我校的1500 m运动员王强在2009年的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针对他当时的运动能力和中长跑的整体水平,我给他制订了“紧盯战术”,要求他在比赛中始终紧盯前三名选手,并在最后时刻把握机会。结果由于他对战术的彻底贯彻执行,并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发挥出水平而获得冠军。这不仅是他实力的证明,还反映出他良好的自觉性。

2.心理状态的调节

心理状态是一定时期内包容各种心理过程的特殊的暂时状态,也是人的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外部行为活动的一种即时的表现形式。如,篮球比赛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方进攻投篮得分后,正处在喜悦之中,而对方则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得分,打你个措手不及。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胜不骄,败不馁。面对比赛中的困难,及时调整心理,以最佳状态迎接比赛。

3.个性心理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决定这种态度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就是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对每一名运动员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发挥,从而间接地影响整个比赛。如,我校首次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成绩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后能力发挥的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具备一定技战水平的情况下,学生运动员稳定的比赛心理状态是能否正常的发挥或超水平发挥自己能力的前提,是比赛成败的关键。

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必将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来面对和把握比赛。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或专项训练中,在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及专项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比赛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心理素质培养对学生运动员本身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重要训练任务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每名体育教师面前。

参考文献:

[1]樊琪.心理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03.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终身体育意识

初中体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只关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掌握健身技能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过程和心理变化。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根据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提出相关措施。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课表上都有体育这门课程,但是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忽略心理素质的锻炼,教师只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随意散漫地进行一些运动,并没有向学生讲解体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意识十分浅薄,从内心认为体育课不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上体育课只是一种休闲。当体育教师发号自由活动施令的时候,学生三五成群地寻找一个阴凉处聊天、吃零食,甚至有学生回到班级学习其他学科,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教师看到这个情况也没有太多的追究。这样的初中体育课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也不能将心理素质的锻炼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要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落实培育终生体育意识的任务,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关键,要结合三方面综合处理:一是改变以往死板教条、放松式教学,之前的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的课堂,课程内容单一。教师需要集思广益,课前认真备课,安排好每节课的活动内容,让每节课变得丰富多彩。多模式教学,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课,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终身体育意识的种子。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消除学生心中重文化课而轻视体育课的错误思想,让学生了解,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有了充沛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健康的身体需要体育锻炼。要在学习和体育之间保持平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认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耽误学习时间,从而热爱运动,积极参与运动。三是改变死板教条的教育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法融入体育锻炼中,枯燥乏味,学生会产生排斥,无法成功激起学生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新,增加更多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热情,例如:让两个班级进行篮球对抗,女生在中场休息时投篮积分,这样就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无法室外运动的课堂可以使用多媒体看一些体育比赛,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精神健康水平。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道德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保证体育课堂高效性的根本途径。在课外时间,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心理学的研究,从而可以更新教育概念,有效地优化自己的心理教育学,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使他们敢于在体育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会理解和认识不同的观点和差异,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师仔细备课,制定比赛教学。为了让大家重视体初中体育这门学科,首先体育老师本身要重视这门学科,利用课前时间为本班学生制订科学、合理、有趣的体育锻炼计划,将心理素质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爱上体育运动。为学生安排满满当当的体育课堂活动,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不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比赛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赛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避免落后而产生急躁的心理导致全盘皆输。例如在学习篮球的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打篮球的正确技巧之后,可以将男生、女生进行分组,让男女生之间通过合作打一场只属于本班级的篮球赛:男生打一场篮球之后,然后让女生投篮,投入一个为本队加一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本次篮球比赛中;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对篮球的热爱。教师在比赛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注意事项:第一,向学生灌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观念,保证文明比赛;第二,对于比赛胜出的团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胜利感,反之,对于失败的团队也要鼓励,让这些学生有信心进行下一次的比拼。

三、结语

体育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必不可少,随着中考的不断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在初中阶段让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部分学生完全忽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可有可无,我们必须要改变学生这样错误的想法,让学生每天都愿意为了自己的学习和健康抽出一定的时间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强身健体。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给教师启发,在未来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发挥体育教学的根本意义。

作者:陈孺贤 单位:尤溪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盛久埂.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130-131.

[2]尤艳清.刍议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6,01:88-89.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早在17世纪心理素质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勇气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它能为歌唱者效很大的劳;反过来说,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

在这里,怯场、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他们已经注意到歌唱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即:歌唱的发声状态)。根据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的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歌者的心理素质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歌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危害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歌唱欲望特别强,无论在台上或台下都充满了表现欲,甚至在台上比台下发挥得还要好。在表演艺术上像这样的“人来风”精神,也未尝不可;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缺乏表现欲、精神过分紧张,以致平时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不能正常发挥。以上两种情况就是优和劣的心理素质造成的不同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以致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这种难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现象在声乐表演艺术上俗称“怯场”。一些初次登台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制;练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上场就接连“冒泡”。像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压力过重造成的。客观环境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思想压力是指由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对歌者造成的心理上的压迫感,使心理和生理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严重障碍,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教师教学成果不能正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由于演唱的失败会使歌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从而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歌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不良心理素质的克服

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素质现象,千万不能气馁,不能让怯场这样的不良心理障碍在心中留下阴影。

第一,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在意志性格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害怕和恐惧。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不要对自己的表演作过分的企求,那样就会从心理上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志有想象不到的“威力”。培养歌者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多接触与声乐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表达作品,把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和优良的发声状态上。只有“心病”解除了,才能在声乐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凡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就会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第三,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须建立在良好的发声训练及歌唱表演较完善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第四,假如在表演进程中出现了纰漏也不要在意,要镇定自若地把演出坚持下去,把纰漏对演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既然出现了就泰然处之,把后面的演出作为一次新的演出,不要让这种失误影响你整个演出的精神和情绪,不然则会使你惊慌失措造成连锁反应。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

参考文献

[1]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福增著《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杜,1986年。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我国运动员;心理障碍;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316-02

随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在比赛中的对抗愈演愈烈,技、战术的设计和利用以及运动员自身运动能力的开发几乎都达到极限。近年来,各国在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训练已渐渐成为影响和提高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1 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的体育竞赛正朝着高水平和强竞争的方向发展,强手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比赛中不仅比技术、比能力,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与对抗。赛前心理准备、赛中心理控制和赛后心理调整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比赛名次。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克拉克现象”就是对心理素质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刘易斯曾谈到,平时主要是身体上的准备,比赛前90%是心理上的准备。有关研研究表明,在比赛中技战术发挥不好的运动员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失败约占70%。而这些被动局面恰好在我国运动员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很多优秀运动员在国内的一些比赛中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有的甚至打破了世界记录,可是一到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赛中往往赛不出高水平好成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体操在卫冕男团冠军的压力下却失败得“酣畅淋漓”,7个冲金点,却只换来一金两铜的成绩,这样的表现实属罕见;同样,在乒乓球决赛中,王皓负于韩国的柳承敏,而后者的实力明显逊于前者;在中国的跳水“梦之队”中,17岁的小将李婷在夺后说:“能夺得金牌我们很高兴,比赛时我们一点都不紧张”。有研究表明,国外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的发挥失常占平时比赛的30%,而我国的这个比率竟高达60%。心理素质对比赛的影响可见一斑。如何消除我国运动员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2 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

在比赛中给运动员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归纳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2.1 外部因素

(1)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规模越大,比赛任务越重,运动员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深刻。因为重要的比赛任务会激起运动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会运用一切力量,以战斗的情绪状态为胜利而拼搏。但是,如此大规模的竞赛通常也会让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紧张不安,非常容易影响他们原有的技术水平。

(2)社会和媒体舆论的压力。在大型比赛中,运动员代表的不只是个人,更多的是代表着民族和国家,因此整个社会也对他们寄于厚望,特别是优秀的运动员。比赛前夕,社会媒体会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训练,同时对他们进行宣传。这让他们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只许胜不许败”已经无形地在向他们施压。

(3)参赛双方运动员实力对比。当参赛运动员实力相当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如刘翔在比赛中,如果有约翰逊这样的强手在里面,那么刘翔的成绩相对和一般的对手比赛得到的成绩要好许多;但是如果自己的对手明显强于自己,则极有可能形成巨大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正如丁俊辉,通常在交战于老道的对手时,心理障碍显现得很直接。而像奥利沙文则反之。

(4)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赛的胜利和失败,不仅受运动员自身技战术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比赛的场地,我们常说的“主场优势”就是强调这一点。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比赛,占尽地利、人和,心理上已取得一些优势。另外还受裁判和观众的影响,正如姚明在NBA中比赛中不满裁判而恕摔毛巾而被罚出场,丁俊辉在比赛中被没有素质的观众恶言攻击而流泪,这些外界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发挥。

2.2 内部因素

(1)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经验丰富,准备充足,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一般在赛前和赛中他们总是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信心和斗志,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而一些运动员初次参加比赛,赛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运动个体的运动表象模糊,反应和思维及注意力降低,不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参赛动机。运动员参赛的动机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有的运动员更多是在为自己谋取名利。具有崇高社会动机的运动员,在处于劣势情况下,也能激起深刻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去与困难做斗争。而具有狭隘个人动机的运动员,当处于劣势情况下,刚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状态,向困难屈服。

3 心理训练方法

必需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训练才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将心理障碍降低到最小,发挥出最好的技术和战术水平。

3.1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或脱敏训练。在复杂的、陌生的环境中比赛时,运动员常会对自己事先未料到的情境感到不安和紧张。模拟训练就是人为地制造或模拟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环境)因素,让运动员在这种情境下训练或比赛,使之对环境熟悉,逐步适应这些环境,降低环境因素对运动员的刺激量,使运动员在赛前能感到自己好象已经参加过了这场赛事,知道自己能处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模拟可分为以下两种:

(1)语言形象的模拟。利用语言和形象的表象来描绘未来竞赛时的情形。

(2)实景模拟。在训练中创造一些与竞赛相似的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模拟训练对消除或降低出国参赛环境对运动员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作用。某教练员谈到对出国参赛环境进行模拟训练的重要性时,曾这样说:“运动员赛前的注意点越多,其集中能力或集中程度就会差些。”因此,在进行赛前训练时,一定要结合实战的需要进行模拟训练,这样,这些不利因素通过模拟训练不再引起运动员的注意,到比赛时就不会引起运动员不良反应,运动员不去注意它,不去纠缠它,它就影响不了运动员。”

3.2 信息回避

是指避免一些可能对运动员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这种方法通常与运动员赛前注意指向训练相结合使用,如让运动员在赛前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技、战术准备上,而对其他方面的诸如某些环境因素却恰好被排在其注意范围之外了。该方法在比赛时经常运用,如运动员每打一枪计分牌上会显示所有运动员射击的环数,运动员如抬头看记分牌,很容易受分数的影响。因此,教练员要求运动员打完后,低着头,以对此信息进行回避。

3.3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运动员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的,暗示是通过语言影响进行心理调节的手段,它使疲劳的机体得到迅速和充分的休息,使情绪得到迅速的调整,信心倍增地准备下一轮的比赛。其做法是运动员闭目静坐或仰卧,聚精会神地想象自己的放松情景,也可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放松休息的暗示语言有:我安静下来了,我的全身、大脑都放松了,我感觉很好等。

3.4 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心理调节主要是用大脑思维的意念活动来调节个人心理失衡的一种方法。若是由于参加重要比赛而引起的紧张,运动员在意念活动中要多想想自己发挥较好的场景,使自己平静下来。采用的意念词有“心理紧张对比赛非常不利”、“心理紧张是多余的”通过反复的意念活动,来控制、减轻心里的紧张,在赛前行到平衡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如果运动员参加比赛机会少,经验差,把比赛当作一种负担,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上阵就出现胆怯、丧失斗志的。要鼓舞他们的士气,增强必胜的信心。采用的意念词有“我只要把自己平时的技术发挥出来,就一定能打好比赛”、“这场比赛我们队一定会赢”等。

3.5 积极心态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训练

对运动员积极心态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日常训练及赛前准备。运动员的心态一方面与运动员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是否在生活、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有意识地灌输、培养有关。很多运动员的性格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国外比赛时如遇到赛场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如赛场陌生,或是和对手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那么运动员更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竞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竞技运动的完整训练体系。它的目的就是帮助运动员提高和完善从事专项运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技能和方法,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运动员的潜能,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益群.博弈制胜与竞赛中的心理战[J].中国体育科技,2000,(1).

[2]杨桦,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乐为.浅谈影响篮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梁沙沙,张凌春,史海鹏.关于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J].新西部,2007,(12):228.

[5]梁占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6).

[6]吴月英.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2007,(3).

[7]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对淄博市实验中学、 十一中、七中、十七中、五中的跳远课余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如何开展好跳远运动的课余训练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淄博 跳远 课余训练

一、五所高中跳远课余训练负荷

(一)五所高中跳远课余训练时间安排

由表1可以看出,选择每周训练8-9次的人最多,有21人,占总人数的43.7%;选择6-7次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37.5%;选择10-11次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8.75%。训练次数、训练时间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能否系统进行、以及其训练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训练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五所高中的跳远运动员每次的训练时间集中在2—2.5小时之间,而根据大纲的要求,基础训练阶段和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运动员的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分别是1.5—2小时和2-2.5小时,五所高中的跳远运动员的每次训练时间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

(二)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中过去一年从没参加过比赛的运动员有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0.4%;参加过一次比赛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39.6%;参加过2次比赛的有1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4%;参加过三次比赛的有5人,占总调查人数10.4%;参加过4次及以上比赛的运动员只有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2%。

运动员的比赛次数集中在2-3次,占总人数的75%。这远远低于我国青少年训练大纲要求的每年参加6-8次的比赛。

并且从比赛内容上看,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绝大多数是采用成年人的竞赛方式,而没有对少年运动员进行体能、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的测试。这些比赛,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是评判运动员的唯一标准。过多的参与这类性质的比赛,必然会导致在运动训练中过于重视专项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运动员全面基础的训练,不利于少年运动员的成长。

(三)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业余训练安排

1.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安排

调查结果显示,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每周的专项技术训练课主要集中在2-3次,所以五所高中的跳远运动员训练还是比较符合科学训练规律,只有极少数的专项技术训练过于频繁。通过对教练员的调查,发现在运动员训练中突出了助跑起跳这两项技术训练的关键环节,并且在训练中十分注重这两项技术的衔接,以中、短程助跑为主,完整技术练习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较强的专项化特点。

2.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速度训练安排

跳远运动员的速度水平,特别是助跑速度水平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调查得知每周安排2次速度训练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35.2%;安排3次速度训练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54.2%;每周安排4次及以上的有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4%,由此可见五所高中教练员对速度训练比较重视。

3.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安排

调查中发现,五所高中教练对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安排也比较重视,每周训练次数集中在2-3次的有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9.2%。通过对教练员的调查发现教练员针对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主要采取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立定五级跳远、短助跑5-10级跨步跳、跳栏架等手段,这些训练手段对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有很大帮助,同时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4.五所高中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

国外的研究表明,比赛的成功率70%归于其他方面,而30%应归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但在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调查中却发现,教练很少安排专门针对运动员心理的训练,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教练员缺乏心理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缺乏心理训练方面的人才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结论

(一)五所高中跳远教练进行跳远业余训练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运动成绩的提高上,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重视不够,造成训练不平衡不合理,不利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

(二)五所高中训练中专项技术课的安排偏多,对技术过度重视,忽视了基本的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发展。

(三)五所高中对运动员速度和快速力量的训练比较合理,基本符合提高运动员专项成绩,长期发展的要求。

(四)五所高中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展重视不够,基本没有针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教练员缺乏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技能。

三、建议

(一)提高教练和运动员对训练的认识,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成绩,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我国跳远事业的角度看待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