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1
一、以全球视野认识海洋经济和蓝区树立的展开态势与树立优势随着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尖利,全球沿海国度纷繁把开发应用海洋资源提升到展开战略的高度,海洋成为世界各国进步综合国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新范畴。海洋经济成为独立的经济体系,逐步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展开的重生力气,沿海地域成为经济展开最有活力的地域。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范围、平面化、综合性海洋开发和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现代海洋经济的兴起。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度把海洋开发作为重要国策,世界海洋经济已构成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四大支柱产业,许多沿海兴隆国度将开发应用海洋资源、展开海洋经济作为增加国民消费总值的有力的战略支撑点,其海洋经济消费总值占整个消费总值的比重在逐步增加。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停顿,海洋经济在阅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展开阶段以后,跨入了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展开、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不时改善为基本内容的系统整体和谐展开阶段。海洋经济兴隆国度纷繁制定海洋科技和产业展开规划,不时拓展海洋研讨范畴,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底勘测和深潜等高精深技术成为战略研讨重点。沿海国度还不时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鼎力展开循环经济,促进海洋资源永续应用和可持续展开。海洋经济展开呈现出新的趋向,主要表往常: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统筹海陆经济展开转变。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展开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和谐展开,特别是注重海洋效劳业展开转变。由国内展开向国内外的开放展开转变。由海洋经济单项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海洋经济步入全面展开期。2003年国度海洋部门提出“树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展开海洋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全国海洋经济消费总值2.97万亿元,占国内消费总值的9.87%,占沿海地域消费总值的.8%,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在海洋产业的带动下,依托沿海优势构成的经济区呈全线展开格局。由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地域、上海浦东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成的沿海经济规划基本构成。其中,长三角经济区完成海洋消费总值亿元,占全国的32.3%;珠三角经济区5825亿元,占19.6%;环渤海经济区10706亿元,占.1%,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展开的龙头。
总之,海洋经济面临着国内J\\\'b力u速度展开的理想应战,处于一个必需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应当认清时期特性和趋向,趋利避害,抢抓机遇,制定正确、科学的海洋经济创新展开战略和规划,努力完成山东海洋经济的创新展开和逾越性提升。
山东是沿海大省、陆海复合区域和重要对外开放区,必需把山东放在经济全球化和海洋经济展开的大趋向下,放在全国开放展开的大格局中,放在党和国度对山东展开的总体部署和恳求中来思索和谋划。山东具有的展开海洋经济的共同区位、科技、资源与产业优势,“海上山东”跨世纪工程和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已具有理论基础。要发挥沿海众多港口的作用构成三千里黄金海岸经济带,构筑新的经济板块,促进生态区、科教区、经济区、城市区、旅游休闲区展开,把山东沿海经济培育成新一轮展开的亮点。
山东半岛树立蓝色经济区有特别的优势:
具有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群是最大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西部省市政府、开发区、大企业的协作,构建“大通关”分离格局“效劳于中部崛起”、“效劳于西部大开发”、“做中西部最便利出海口”,经过港企协作、港港协作、港城协作、港区协作、区区协作等多种协作方式,在中西部地域建造大量的“无水港”、“旱码头”,完好可以以此增强蓝色经济区的腹地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2)具有黄河流域独一一个保税港区是最大的政策优势。青岛保税港区可为中西部企业俭省大量的资金本钱。下一步,要借青岛保税港区刚刚封关运营的有利机遇,吸收中西部大企业到青岛保税港区设立进出口贸易和物流企业。日j瑕保税物流园区的情形与此类似。(3)具有中国海洋科学城是最大的科技优势。有条件加快展开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软件业、海洋科学仪器等海洋科技产业,打造海洋科技高地。(4)地处中日韩协作前沿是最大的对外开放优势。率先展开山东与日韩中央政府的次区域协作,以构成更大的对外开放平台。
明晰这些优势并发挥优势,就能走出一条依托展开海洋经济来打造蓝色经济区作为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重塑区域展开新格局的新路子。
二、深化开掘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丰厚内涵和展开格局为落实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山东省提出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经济优势,深化研讨相关产业规划、区域规划、政策措施等,鼎力实施陆海统筹,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制定规划触及到蓝色经济等重要概念,因此,科学界定概念的内涵非常必要。
首先是蓝色经济。蓝色,本意是海洋。笔者在年出版的《蓝色战略》一书,就是指海洋。后来笔者把海洋经济的内涵解释为,既是海洋资源经济,又是产业经济,还是区域经济。这种大海洋经济的理念就包含了临海区域经济。因此,蓝色经济就是大海洋经济,即海洋综合经济。所以,笔者把蓝色经济界定为:海洋资源开发、产业集聚与临海区位一体化展开的经济方式或产业展开方式。蓝色经济是以海洋资源经济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社会物质消费、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是包含海洋资源开发与产品消费、流通、消费在内的经济方式的统称。
再就是蓝色经济区。在笔者参与的讨论中,已构成几种有代表性的界定:(1)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经济为显着特征,以科学应用海洋资源为根本途径,以现代海洋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和谐展开,经过海陆统筹、资源整合、协作竞争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特征海洋经济区。(2)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及沿海陆域为依托,以海岸带、海湾、海岛及深海资源维护、开发、应用为重点,与陆域腹地相关联、海陆统筹的崭新经济区。(3)蓝色经济区是以兴隆的海洋、涉海、临港产业为基础,以科学应用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展开为前提,以先进科技和优势产业为特征,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展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功用区。
笔者以为,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区概念,从国内外展开阅历看,蓝色经济区是对海洋经济区和临海经济区的提升,代表着未来展开趋向,是注重海洋资源与空间开发,具有鲜明海洋特征的沿海经济功用区。蓝色经济区范畴涵盖临海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区。其中,临海经济区是陆地功用区概念,陆地经济属性较强;海洋经济区属于海洋功用区概念,海洋经济属性较多;蓝色经济区则兼具海、陆经济特征,属于海陆统筹的集成型经济区概念。蓝色经济区集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于一身,应是综合经济功用区。是包含海洋资源、产业、区位在内的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展开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功用区。主要功用恳求是:蓝色经济展开的先行区、示范区,打构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蓝色经济增长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是多年来山东区域经济展开战略的整合与升华。从资源禀赋看,山东以海洋经济为特征的“蓝色资源”特征明显;从港口情况看,高密度大港口群是山东经济“涉海”的仰仗;从产业状况看,山东以海洋产业为特征的“蓝色产业”优势突出;从对外经济看,山东与隔海相望的日韩协作潜力庞大;从区位条件看,山东以中西部最便利的出海口为依托,在全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山东经济的基础和进一步展开的抓手都与“蓝色经济”有关,抓住了蓝色经济就抓住了山东经济的根本。蓝色经济战略是在整合海洋经济战略、一体两翼战略、东中西、南北中等区域战略基础上的升华,标明对山东区域经济展开战略的认识又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占位更高,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历史渊源的,这也恳求我们在做规划时搞好与“省市都会圈”、“半岛城市群”、“一体两翼”等区域经济战略的衔接。
山东省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树立“海上山东”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海洋功能区划 环渤海区域 遥感技术 空间分析
海洋功能区划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一项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是指根据海域及相邻陆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区位, 并考虑到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划定的具有特定主导功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1]。海洋区划的目的是控制和引导海域的使用方向,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此为依据并结合环渤海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对环渤海地区进行了海洋功能区划。
一、研究区域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
(一)地理特点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其海岸带自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的蓬莱角,环渤海海岸线总长约3784km。沿岸包括辽宁省(部分)、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部分),渤海水体容积1385km3,海域面积约为7.7km2,其中滩涂面积5123km2,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有406个[2]。渤海海域平均水深18m,小于10m水深的浅海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6%;最大水深86m,位于渤海海峡北部的老铁山南部的冲蚀谷底。渤海按照海区特征分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渤海可划分为辽东半岛西部、辽河口邻近海域、辽西-冀东海域、天津-黄骅海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毗邻海域、庙岛列岛及邻近海域、渤海中部7个重点海域。环渤海区域主要包括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
(二)资源禀赋
由于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是渤海形成了独特地自然生态特征,入海三大水系分别注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形成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海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渤海的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港口资源、石油及矿产资源、海盐资源、景观资源和滩涂资源[3-6]。
1.渔业资源。渤海平均水深比较浅,盐度低,水质肥沃,主要经济渔业资源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占海区渔业捕获量的70%以上。其中渔业资源种类有44科,102种,盛产小黄鱼、带鱼、鲈鱼、鲐鱼、鲅鱼、青鳞鱼等海洋经济鱼类; 产有对虾、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
2.港口资源。渤海拥有大量的基岩港湾岸段, 水深较大, 宜建港岸, 部分岸段可建万吨级深水大港。环渤海地区50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40多个各类港口,港口密度是我国四大海区中密度最高的一个。其中主要的港口有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京唐、黄骅、天津、龙口、蓬莱,码头总长度超过10万米占全国海港码头总长度的1/3。
3.石油与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也是我国最早进行海洋油气探测、开发的海区。海上油田与陆上的胜利、大港、辽河三大油田连成一片, 共有油气区64个, 是我国第二大产油区。其他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金刚石、钻石、金红石、铁、煤、菱铁矿、滨海砂矿、滑石等, 全区有23个固体矿产区。
4.海盐资源。渤海沿岸共有16个盐田区, 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近20年来盐田的总面积基本保持在30万hm2, 占全国比重的65%-80%左右,而且渤海的滨海平原还分布着着数量很大的卤水资源。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渤海海洋区划为目的,以遥感技术为手段,在分析渤海海洋经济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海洋区划。通过ENVI软件对2010年环渤海的TM影像进行解译,采用数据收集、室内分析、野外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海洋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二)指标体系
海洋功能分区是指彼此相对独立的区域分区。在资料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全面分析海域使用现状及各单项资源分区资料,并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等自然属是功能区划的基础,是划定功能区的首要因素 。
三、结论
渤海海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环境属性以及空间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直观表达。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系统参数模型,对海洋信息管理和区划提供技术支持,使传统复杂困难的大尺度空间数据的深层次分任务变得简单。ARCGIS是功能强大、直观的桌面地图信息系统,它具有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将抽象的海域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以可视化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在海洋功能区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GIS进行区划可以提高海洋资源信息的管理水平,存储大量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海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支撑研究海洋区划提供便利。
因此,在开发利用渤海资源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海洋功能进行区划研究,结合新兴的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真正实现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GB17108-1997.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指导[S].1997
[2]张宏声.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概要[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3]刘容子,吴珊珊.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李长义,苗丰民.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5]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R].天津:天津市人民政府,2008
[6]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
[7]国家海洋局. 2009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8] 国家海洋局.2009年渤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实施效应;战略升级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71-03
我国沿海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具有绵延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方便的交通,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8个省,广西一个自治区和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改革开放30年,沿海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对外经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促进了中国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效应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为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
自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GDP总量不断扩大,2007年GDP增长幅度17.98%,达到159 018.41亿元。其在全国GDP总值中占的份额也由1980年的48%增长到2007年的63%。近十年,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14 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5%,达西部地区的4.4倍。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居民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市场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强。
2.经济结构变化
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90年代之后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不十分明显,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0∶52.79∶39.00,第一产业份额有大幅度的下降,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较为明显,且与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这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推动加工贸易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而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如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一二三产业构成中二三产业比重较高。
3.利用外资情况
从1990年到2004年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累积到5 892.72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36%。沿海地区大力吸引外资,为我国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
4.贸易变化情况
沿海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3 692.9275 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3 286.2778 亿美元,18年间增长了近36倍。以出口发展来大力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以劳密型产品出口主导,以及出口产品结构迅速提高到以制成品为主。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外资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出口是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见外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经济出口的增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与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初衷也是相吻合的。
(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与不足
1.外贸依存度过高
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64%,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而沿海地区更是达到83%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意味着沿海地区利益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捆绑在一起,外部动荡对沿海地区经济安全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部分原材料和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增加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脆弱性。
2.高比重加工贸易产生一系列问题
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中占了相当的比重,2000年之后一直占贸易出口总额的54%以上,是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的主要组成。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品的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技术溢出效应弱小。贸易福利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不明显,技术已出效应低,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贸易的平“贫困化增长”。
3.经济圈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各个省市一味以追求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为目的,忽视了区域协调与合作。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经济圈内部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且主要集中于能源业与加工制造业。沿海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并未使其形成有规模性的产业集群,而是凌乱的,碎片似的产业同构现象。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应,进行恶性竞争,压力了产品的价格,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4.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从制造业区域布局看,沿海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地带。在各行业占资源消费量比重的排序中,制造业在各种资源的消费中排名均位列前三。而在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中,占比重最大的也是制造业,比例为70.4%。沿海地区外商着重投资的产业――制造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9个工业3中大部分行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基本上占出口贸易额的80%以上。这些产业绝大部分是污染密集产业或者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可见,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已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升级问题迫在眉睫。
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升级路径探讨
由经济效应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低,资源短缺,以及区域协调性不足等方面,针对这几点提出外向型经济发展升级路径。
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应该是以克服弊端,保持并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实现其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对外竞争力,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带动沿海地区内部及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其内涵涉及多个方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引进和利用外资,应以高技术含量,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为主,实现产业的升级;要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应发挥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做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升级;沿海地区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应以良性竞争为前提,合理规划,各尽其能,且应在率先发展地同时积极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区域合作的效益升级。
(一)路径一:产业升级
加快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淘汰、转移和扩散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或将要丧失的产业和产品。并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嫁接式地改造传统产业。要以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环保工程、先进制造等高附加值加工业。鼓励资本集中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资本集团,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形成产业群体,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
1.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大规模的,它的兴起为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创造了机遇,拓展了空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承接产业转移也应做到有理有序。应实现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实现制造业承接从“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向“三低一高(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转型。
2.以信息、技术带动产业模仿与产业创新
沿海地区的R&D投入与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R&D能力,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人才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合理运用。沿海地区企业有选择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干中学”和“组织演替”实现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3.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业转移。沿海地区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产业向中西部的顺利转移,会在完善产业配套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方面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实现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升级,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有效衔接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路径二:资源升级
沿海地区大陆岸线18 000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南北跨38个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已由传统的海盐业、捕捞业、港口运输业发展到海洋油气、海水利用、海洋能及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根据海洋资源的承载能力,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弥补沿海地区陆地资源不足的状况。
1.做好区域海洋区划与规划
海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客观上要求对其开发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无论是构成中国的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还是与开发海洋资源相关的开发活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石油勘探开发、港口开发等活动地开展,都需要在空间上协调好,做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对相关资源的损害和影响。这就需要在开发海洋资源时,依据《国家海洋经济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使沿海各省、县市之间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协调性一致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做好规划。
2.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的海洋意识薄弱,认为海洋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致使资源开发者不承担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短期行为严重,导致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应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即遵循海洋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中,把海洋资源作为资产,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建立起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新型管理体制,最终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良性循环。
3.加快海洋技术的创新与开发
目前,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就是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有些资源的开发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利用效率低,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应按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技术产业化、业务化的要求,改革现有海洋科技规划体系,制定海洋开发的科技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引进风险投资、课题招标等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及其示范作用;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和培养机制。
4.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我国在自主开发海洋资源方面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投入都比较有限,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重要海洋国家在开发海洋资源领域已探索了很多年,技术相对成熟。沿海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合作开发和管理、极地科学考察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公海与国际海底中蕴藏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保证我国短缺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路径三:区域合作升级
我国的几大经济圈是沿海地区最为发达的集中连片的地域,在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且交相辉映,成为构成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全方位拉动了中国经济。因而要进一步发挥这些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加强经济圈之间的区域合作
第一,应克服地方主义思想,建立沿海经济圈区域意义上的整体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适应一体化的趋势,并从政策和体制上推进区域间合作走向高效和谐,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协调发展。第二,针对经济圈存在的问题,并在兼顾沿海经济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各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要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减少由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昂贵代价。第三,加强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加快向地区的产业扩散,组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经济圈,增强大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城市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模式。
2.加强经济圈的区域带动作用
增创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增强对其他地区的示范、辐射与带动效应。一方面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发挥互补优势,壮大经济腹地的实力,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经济圈的国际区域合作
经济圈里的环渤海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联结在一起,在东北亚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相邻的地区,是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些经济圈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和谐发展,可以使沿海地区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经济圈中,获得“双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工业经济,2007,(3):28-35.
[2]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经济地学报,2001,(9):581-589.
[3]邹冬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25-160.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海洋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7-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开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之一,理应在海洋领域大展宏图。纵观世界海洋体育发展状况,我国目前与西方各国比较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帆船、赛艇与沙排等竞技项目上也有斩金夺银的表现,但毕竟是“举国体制”带来的结果,国人海洋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拥有300万km2海洋面积和18 000 km陆地海岸线以及6 500多个岛屿的海洋体育资源尚待开发。为此,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是当前文化兴国应有之义。
1 关于海洋体育的定义
鲍明晓[1]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黄文浪[2]认为:“海洋体育是以提升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及环境开展的,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原生态、亲自然、高参与、深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滕海颖[3]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具有生态性、娱乐休闲性和海洋特色的体育运动。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东西。”[4]所谓生命索取,是人类自身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与生命之间保持的相对稳定,即打破低层次需求跃入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开始追求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目标,加上闲暇时间增多、科技与经济水平提升等多因素连锁反应,致使带有原始体育基因的海洋劳动、游戏、祭祀等社会活动形态逐步演化成当代海洋体育活动;强调海洋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进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核心价值观,对于健康不仅要从生物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会的能力;突出海洋体育的空间性特点,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海洋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海滩、海面上,但从开放的、立体的视角观察海洋体育活动,其区域空间应拓展为海上(中、底)、海滩、海岛(礁)、海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相辅相成的海上体育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体育的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海洋体育也应视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此,本文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梳理海洋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应包涵自然环境、时间、设施、经费、人员与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它对海洋体育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过体育组织起作用。制度是一个动态因素,它与活动、组织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形成海洋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2.1 文化与海洋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5]。分析200多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从何角度审视都带有趋同性。首先,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随意的意识建构,而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再则,文化是人类适应、联系环境过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造体现。了解文化属性是认识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即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来看待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关系。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陆地文化提出的,从进化论观点解释,原始生命诞生于海洋,陆地生命包括人类都是海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就历史根源与逻辑起点来看,海洋是陆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拥有文化属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态环境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个性。比较众多专家对海洋文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较为认同曲金良先生[6]的说法: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2 体育文化与海洋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据文化的相关定义而引申,从文化的普遍性过渡到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存有类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卢元镇[7]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同属文化空间中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与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泛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生态相互作用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表现出一种数学逻辑,即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3 海洋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
3.1 海洋体育物质文化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5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学校还设计了与海洋教育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分年级段的德育系列活动。科普活动,设计了以“走向深蓝”为主题的科技节或科技周;德育系列活动有六年级的“浪花一朵朵”,七年级的“海燕振翅飞”,八年级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九年级的“扬起远航的风帆”。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1.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精神。基础型课程主要以呼应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洋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培养,提升学生海洋文化的知识素养及基础能力。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上,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挖掘基础课程中有关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识别能力、交互能力等。通过专题形式,提炼、渗透、融合各科知识,逐渐形成单元专题。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海洋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特色教学,后来开始提炼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案例,发展到现阶段则以“人人课堂”构建教学要求,落实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
2.拓展型课程拓宽海洋文化知识。学校围绕“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构建”,共开设了6门拓展型课程,并配备了6名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拓展型课程采用走班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主要在六七年级中开设。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的自主拓展活动课,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在30左右。目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使用《神奇的海水》《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探宝》《海洋权益纵横》《让海洋述说历史》《海洋动物探秘》《蓝色桅影》7本编印成册的校本教材。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
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蓝色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点;切入点;对策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等。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总量持续上升。但总的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呈粗放型发展,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山东和上海,2008年三地区总计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其次,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最后,不同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二、加速发展蓝色经济的必要性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海洋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一,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6%(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广东、山东等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天津、海南等沿海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3。海洋经济已跃升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在海洋经济总量取得飞跃的同时,海洋经济的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据国家海洋局2008年2月15日的《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介绍,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1%。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151万人,比上年新增加就业岗位191万个。2月22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将目光转向海洋经济,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作为陆地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产业,几乎都与海洋产业相关。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海洋产业的每一次发展总是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领下,船舶科技发展不断取得突破。通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海洋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海盐精细加工业等。
第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改善民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岛、海洋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第一,以更宽的视野调整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深刻领悟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长三角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放眼长三角、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以“更宽的视野”审视各地海洋。坚持“跳出海洋看海洋,立足海洋求发展”,借鉴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辩证分析各地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和现实劣势,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在经历渔业经济为主、旅游经济为特色、工业化起步等发展阶段以后,逐步把工作重点从“渔、港、景”调整为“港、景、渔”。
第二,明确产业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优势、现实开发能力,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先行性产业、主导性产业、骨干性产业、发展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依据各地区海洋的实际情况,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洋主导性产业。我国各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以发展成为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市场前景看好的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这是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先行性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大力推动骨干产业――滨海砂矿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发展。
要创立我国海洋产业的品牌,打造我国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品很多,应重点突破创精品。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和环境独具特色,要建立有品位的综合性强的能吸引大量国内外客源的旅游项目。各地海洋渔业要重点规划、重点建设暖水性水产苗种产业带和对虾、罗非鱼、鲍鱼、石斑鱼、珍珠等五大精品水产品生产基地,着重在质量安全和环境监控整治、金融信贷业、信息网络业、科技教育业和经营管理业等产业环节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创新特色鲜明的名牌水产品,以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经过不断调整完善,提出了“二、三、一”产业发展思路。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上,要坚持“转型、发展、培育”,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现代渔业等产业,加快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第二产业方面应重点培育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临港工业快速扩张提升,促进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大力提高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方面应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探索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第一产业方面应努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做精做优传统特色渔农业,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
从我国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我国各地海洋可以建设四大海洋开发基地,即渔业开发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油气综合开发基地、材料和医药等海洋综合开发基地。建立综合性的开发基地,就是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走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培植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品质特征突出的产品,狠抓产品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市场开拓,从市场、流通、原料、加工、包装、运销、信息、金融、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并通过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分散的个体生产活动拉入产业化的产业链之内,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群,不断拓宽国际国内市场,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
第四,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海水养殖业和增殖业时,首先应根据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养殖污染。通过渔业资源增殖保护、以热带水产品及环境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形成监测网络的渔业环境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三大体系的建设,促进渔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油气综合开发业、海洋旅游业、滨海砂矿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洋药物加工业等海洋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都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测、严格管理、以法治海等措施,求得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加大监视监测力度,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对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的整治力度。
第六,加强领导,建立省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构建海洋产业化体系,创立海洋产业的品牌,实现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洋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组织协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涉及到全省国土环境资源、建设、交通、科技、旅游、工业经济信息、地质矿产、食品医药、能源、水务、气象、安全生产等多个相关部门。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速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应成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
第七,深化海洋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从我国情况看,目前我国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使我国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第八,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DB/OL].news.省略,2011-04-01.
2.晏维龙.启动蓝色经济引擎[N].人民日报,2011-01-10.
3.张传胜.立足打造亿吨大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N].南方日报,201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