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创新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化为创造性成果和产品的人才.尽管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但大量的中外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数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学生有创新,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教师应坚持以合乎时代趋向的新观念、新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教师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感觉创新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有必要的。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好奇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形成。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创的见解,其思维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努力使用实物、实例、实验、教具、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表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重视几何图、体的组合、训练,使用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会诱发创新思维,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双基”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出现的灵感,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及时给予肯定,并用交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改编一些课本中的常规性题目,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打破模式化,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人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括创造性思维,也包括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因素。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表现自我能力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并一步步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总结,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总之,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进行不懈的探索,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数字素养;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如今无论是社会的关注、还是专业的技能,都对数字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需要通过数字素养的提升来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与水平,无论是从学校教育,还是自身思想上都要引起重视,这样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数字素养能力及影响

(一)数字素养知识有所欠缺

所谓的数字素养,就是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地发现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1],但目前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整体对数字素养的能力都有欠缺,比如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对数据的探索能力都很弱。

(二)学习时间不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对数字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与大数据结合不紧密,学校及教师均未给予对数字素养提升足够的重视。

(三)创新思维能力有限

目前,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在网上学习,但大部分学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浏览,并没有深度的思考和创新,平时的学习也都以传统课程为主,没有深入探索和思考、没有应用好数字素养带来的好处和便捷。

二、数字素养提升对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趋势

(一)对社会的趋势

目前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环境也日趋成熟,数字人才规模需求不断变大,数字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渐渐地数字素养成为全民必备的生存发展的技能。

(二)对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的影响

数字素养涵盖了图像素养、创造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这些都是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必备的生活以及工作的基本技能,当掌握了这些技能,也就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游刃有余”。

(三)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素养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能力,其实掌握创造素养就是掌握创造性“复制”的能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培养能进行合成的多维创新思考的能力。

三、应用数字素养提升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过程与应用

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我们用数字素养技能来识别、评估、吸收和应用信息,使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能快速有效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还可以评估和吸收来自各种来源的信息,可以高效准确完成工作任务。第一,识别的能力。在数字化工作的环境中,需要我们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来完成工作,目前普通学生花在寻找信息上的时间长,准确率也不高,甚至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学习和获取信息,而是用在了无为的其他活动,比如学校内的电子图书馆、大数据下的互联网、各种新兴媒体软件,更多是用这些平台和软件来休闲娱乐、浏览新闻、消磨时间、看视频、打游戏等。第二,能力的评估。目前我们的学生同样缺乏信息的鉴别能力,对这方面的认知往往不够全面,缺少理性的判断和批判性的思维,快速辨别信息的真伪,在快速、高效的现代化职场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尤其对于会计从业者更是至关重要。第三,吸收的能力。目前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且种类繁多,但如何能准确利用这些信息,这就需要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进行吸收,这样才能尽量花费最少的时间,来获取更多有益的内容,渐渐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应用的能力。在当下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会计学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拘泥于传统核算能力,而是需要具备数字素养以及数字技能应用的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整合、分析、归纳数字信息,因为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面临的工作既需要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工作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阶段,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第二阶段,工作中不断探索,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能力;第三阶段,维持和学习阶段,在保持现有的工作状态下努力获取新知识,所以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应用和过程十分重要。

(二)创新与连接

虽然搜索和定位信息很重要,但在数字化的敏捷工作环境中,创造力一直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什么行业,创造出吸引人的内容,将其与受众联系起来并激发工作能力,对于会计学专业硕士专业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技能,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技术和发展的源泉,具有创新思维就是有破除迷信、超越过往陈规、善于因时而异、善于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突破既往有的经验局限,打破常规,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寻找超越的思想活动方法,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更是需要创新[2],但从目前来看会计专业硕士学生思想认知受传统思想较深,传统的会计课程以及专业技能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快速运转的社会需求。因此,当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才能强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只有具备跟上时代步伐的创新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应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加快成长的步伐。当保证了创新型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就使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优胜的地位,而创新型会计工作又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并且需要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利用熟练地专业技能将其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协调统一,一路前行。

(三)思考与学习

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素养的能力提升是适应经济决策需求和强化经济管理需求的必然需要,也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第一,需要具有专业的延伸性思维、财务敏感度思维、创新性思维、政策的前瞻性思维以及法律思维来协助工作[3],这是现如今人才素质提升的前提基础。通过对会计学专业硕士数字素养的提高与培养,可对不同环境变化的嗅觉和灵感更加敏锐与精准,可以深刻认识并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快速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应对更趋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问题和变化,以创新思维快速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工作当中,对工作的开展具有前瞻性、预判性,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开展工作,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二,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这是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动力。数字素养的提升,可使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具有吸纳与扩充知识的能力,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作环境,使之拥有开阔的视野、创新前瞻的思维,同时可以紧跟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不断的提高与强化自我,及时更新知识,提升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能力。在这个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知识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跟不上步伐必然会被淘汰,数字素养的有效提升可使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更系统、全面、纵深,对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的未来发展必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

通过提高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数字素养能力,以期重塑专业技能,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创新思维模式,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理念中走出来,成长为大数据、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会计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提升数字素养,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J].现代视听,2021(04):84.

[2]数字经济大趋势[J].中国中小企业,2020(12):31-33.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好处 不便

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主宰了课堂。渐渐的,录音机、投影仪在课堂崭露头角。如今多媒体在我校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了,为此我确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但是经过一年来的多媒体教学我感触颇深了,不禁深思多媒体教学好还是坏?

诚然,多媒体教学确实带来了很大好处。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则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先决条件。教师只要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电教媒体,便可轻松自如驾驭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新课之前或是进行拓展延伸时,我喜欢让学生听一些歌曲或是音乐,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时,我先让学生听《水浒》的主题曲,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带入了小说中创设的社会环境之中,再来学习小说,把握人物形象就比较容易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学生朗读某些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的时候,再配上恰当的音乐,就营造了浓厚的氛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和课文相关的图片也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比如在《黄河颂》一课中把黄河九曲连环,气势磅礴的动感画面一出现,学生都禁不住发出了赞叹,再随着音乐朗读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释疑解难的突破口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出示问题,学生作答,一问一答,方式刻板,若运用多媒体,改变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对同样的问题产生新鲜感,多媒体的声形色俱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视觉空间,使繁琐的问题转眼间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比如《丑小鸭》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可能说得不太完整不生动,如果配合几幅相关情节的图画生动逼真地展示丑小鸭的遭遇,那学生复述起来就很形象了。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我有时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巧设突破口。例如《智取生辰纲》授课时,就可以播放视频片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古板为鲜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对比鲜明,细节描写很成功,教学这样课文时,就可以通过幻灯片来突破难点。如在讲《变色龙》时,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的不同态度,设计了几幅图画,运用特写、夸张的写法,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课堂中依据相关的情节放映。这样奥楚蔑洛夫就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学生也兴趣盎然,达到了教学这篇小说的理想效果。

三、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无限遐想的空间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教学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情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例如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在山的那边》的时候,意境优美是诗歌一大特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新诗很难理解诗中的语言,眼界狭小,见识短浅,根本想象不出诗歌中间的意境,所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

几幅大山的画面,配以柔美的音乐,然后,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形容,学生说得就头头是道,饶有兴趣。

四、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限制于课本和教师积累的课外知识。学生的可读量十分有限,但多媒体却可以补足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它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比如展示作者资料、相关的拓展阅读等。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极大方便,它丰富了我的语文课堂,活跃了我的语文课堂。但是我有时也很困惑,因为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一)拉远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使用多媒体我有时就一味地传授知识、提供大量信息忽略学生习惯的养成。再加上自己只顾忙着操作,很多时候就无暇顾及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话,既不能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能照顾到学生感受,整个课堂很容易变成一个满堂灌的教学。有的时候课件上有答案学生回答不准确,几次下来就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只想着看所谓的参考答案了,而不是自己动脑思考了。

(二)让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模式化了,没有了自己的个性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 21世纪前十年 《大学语文》课程 教学方法 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从定位、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反思其中的得失。

一、多种视角关注下的教学方法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总结分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的是在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探讨了和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则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与认可。

(一)新理论角度下的新方法

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和理解,并自觉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文中,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体现出创新思维,既表现老师的教法中运用新的理念,又包括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大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微》。

2.体验派理念的提出。有些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如陈建华、陶贞安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念》一文中指出: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体验式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确立的重要理念是生命化、人本化、民主化、整体化、熏陶化。此类文章还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等。

3.大语文理念。于卉芹、曹雪立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大语文”理念》中指出:大学语文不应再是“方法论”,而应是“世界观”;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充分了解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使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文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典型化,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画,使我们不但了解现在,了解过去,还能展望未来。此类文章还有《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等。

其他还有博雅教育理念,此类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如在《基于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博雅教育的具体方法: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同时完善教材建设;拓展和延伸教学领域,对网络博客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如在《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杨建成提出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基本模式和教师角色。

(二)新时代带来的新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大众化,多媒体的普及化,势必对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有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运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出现的问题。如:杨春艳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好处是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容量;弊端是喧宾夺主,剥夺想象力,难以因材施教。栗亮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一文中提出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适时、适体原则。有的研究者指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冲击,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如《对网络语境下语文审美特性的缺失及对策的研究》、《浅析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两篇文章。

刘雪梅在《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中设计了大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互动,因而催生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测反馈、总结提升等五个步骤。

(三)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新方法

大学语文的研究者大部分是一线工作的老师,因此很多研究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或经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如研究性教学法,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中,白葵阳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问题、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再如《滇西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通过调查学生,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课堂上希望注重探讨,加强互动,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伍桂榕在《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一文中对不同研究性学习类型进行研究,包括:(1)专题式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2)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3)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4)角色扮演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5

1.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而过去“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只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则改变了一切,它不仅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并且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和和教育。

音乐,图片是煽情的艺术。优美的乐曲不仅可以调节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通过听音乐还可以使身心得以释放;不同的图片又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

动画是思维的导师,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2.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重点、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平常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手段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突破。

3.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介绍故事的背景,学生听着乏味,老师说着没味。然而,现代远程教育则使学生在这些方面有了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能使我们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4.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训练说写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人的大脑独具一种“语言获得装置”,这种装置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成为具体的语法,说出具体的语言。语文教学中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有目的地进行口语训练,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训练的具体环境。

5.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6.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想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切,而品德又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们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创新思维带来的好处范文6

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字】 数学本质;数学课改;数学教材;数学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改后自己和身边教师的变化,在思考和摸索中,我们也有了收获的快乐。同时又有了一些深层的思考,正因为有思考,才有发现,有了个人对新课改实施中一点认识。

一、简单不等于肤浅

在新教材中,很多知识难点都被分解细化了,因此,这些知识学生学起来都感觉简单、轻松。我们农村教师对教材缺少培训、缺少研究,往往会忽略这点:越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越快,做起来也错得越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简单并不等于肤浅。我们老师总认为简单,稍微提一提学生就会了,还认为有些内容后面会继续学习,现在没必要追究太深。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能听进百分之七八十就不错了,那么老师认为恰到好处的讲解到学生那里就被打折了,分量不足、力度不够了。教师必须通读教材,理解透彻,将学习内容的本质特征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我能教给他们什么?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对班级上优等生掌握负数的情况进行的了解,他们还真不错,居然知道-3、-4这样的负数,-3℃就是零下3℃。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我想象的并不相同,基于此,我是这样备课的:首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需要负数,然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负数的生活概念,最后由生活概念上升到数学概念,即渗透数轴的数学思想和相对性。在建立和丰富正负数的数学概念时,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在哪里见过负数;再从温度入手,一起研究负数的意义;最后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已知小明家的位置,学校和他家在同一条路上,相距400米,你知道学校的位置吗?这样的问题就打破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往深处思考。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就不再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二、“教材”不等于“学材”

能否将教材转变为学材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社会在为教育提供新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因材施教,要求教学材料因地制宜,要求教学手段合理多样。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变为真正的学材,首先就应当深入教材,再跳出教材,否则可能就会出现对教材的误读和背离。 事实上,将教材变为学材,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师要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能力。任何时候,调整、加工教材都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使用新教材时是如何将教材变为学材的。

在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例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下面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边长6厘米、边长8厘米)这样的例题作为铺垫,它虽然赋予了公倍数一定的实际意义,但突然放在学生面前,他们要么是无从下手,要么是知而无言。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首先,我让学生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暑假期间小红每隔3天去游泳,小燕每隔4天去一次,她们两人每隔几天就会在游泳馆相遇?学生非常感兴趣,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公倍数,无疑是事半功倍。

三、数学不等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理念越来越被教师重视,也成为新课改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透,对生活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当,导致数学课“生活味”泛滥,从而失去了“数学味”。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的老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很多的年历,让学生小组讨论:从年历中你发现了什么?看似不错,从生活出发、小组合作、问题开放。其实,后果不堪设想。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他们发现:这一年是牛年、春节是几月几日、什么时候是法定假日等等。像这样的数学课变成了生活常识课,与数学不着边际,而失去了“数学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带来的是家中随手拿到的年历卡,每张年历卡都标有:×年,而且标有每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法定假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是被这些细节所吸引,而忽略了本节数学课上所要学习的新知,这样的生活素材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一些本质的问题理解不清,也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