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1

【关键词】现代教育;心理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2.1 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2 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去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素质的培养,课上让学生谈出自己不愿和伙伴们一起玩的原因,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导行,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另外,在课间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创造集体活动环境,在玩耍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

2.3 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 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拟真游戏中学习;园环境中体验;生活交往中反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28-01

《纲要》指出:“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在工作中观察到,不少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方面认识不够全面,具体教学任务实施难以全面,存在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对健康教育目标落实有失偏颇。那么,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1.让幼儿在拟真的游戏中主动学习

游戏对幼儿健康发展是必要的,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尤其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能助幼儿快乐地成长。遵循幼儿学习特点,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或创设拟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情景,把孩子被制约的欲望与心理转移到对社会有益的、健康的、有创造力的拟真游戏中,愉悦身心,体验快乐,帮助每个孩子积极适应集体与主动发展,同时在拟真的游戏中促进幼儿不断接受新知,培养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性格,在愉快的情绪氛围中,诊治个别性别内向胆小,行为异常不守规则约束的孩子得到矫正。

如设计游戏《抱一抱》、《有魔法的一分钟》、《小兔乖乖》等,把孩子各种感官和动作综合在情景中,孩子扮演××等不同的角色,忘我地跟随乐曲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活动中,特别是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也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和这种氛围的熏陶开始乐观自信。除此而外,健康、艺术、语言等学科开展的拟真角色游戏,创造性游戏,都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行为的养成。

2.让幼儿在良好的园境中活泼体验

幼儿园良好的硬件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健康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启迪儿童的积极纯洁、健康的心灵,对幼儿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应从幼儿园(班)综合环境打造入手,以“美”为景,以“善”为真,以“乐”为趣,以“爱”为魂,处处体现和谐文明、快乐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幼儿参与环境建设,让他们体验创设过程中的快乐,从幼儿自己或同伴的作品中,从教师尊重的言语赞扬和鼓励的眼神中直接得到愉快的情绪,使他们喜欢自己的幼儿园,喜欢自己生活的空间,进而热爱社会,热爱人生。

如创设的《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个主题活动,就是因为我园有一名侏儒幼儿,由于身材矮小,说话不清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发呆,性格内向,自卑较重。为了培养幼儿的爱心,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关爱残疾人,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设计这一情感体验活动。让幼儿从小学学会“关爱”,培养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分享互助,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的整体和谐。

3.让幼儿在生活交往中真实反馈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  培养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受到了全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新课改革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教育工作者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任务。

        一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国家把新课程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这次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形成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全的标准,即使一个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壮的体魄,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同样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重,教师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生心理上存在如自卑感太强、耐挫力差、胆怯、害羞等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体验的过程,又是教育意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形成态度并内化成价值观,如在活动中让学生“当一次主持人”,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消除胆怯和害羞等学生常见的心理弊病;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教师要加强学生自我在心理上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这句话包含着“学生个性有多样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承认这个事实,在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很好落实。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期,他们的情绪时常不够稳定,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常为一些小事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一次考试不理想而泪丧,甚至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兴趣。心理专家指出:“情绪是认识自我的镜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受真实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抓住学生青春过渡这一关键时期中并非每个人时时刻刻的情绪和态度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偶尔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但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情绪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查根源,分析自己平常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事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强调学生要注意分析自己主观方向的原因以及体验不良情绪给自己或给他人带来的危害,通过找原因、查根源、体验等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和转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在心理上进行控制情绪的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是课堂良好教育氛围的直接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使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及其自然而最佳的状态发挥出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4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5

关键词:交通事故;心理学;责任感

“1999年7月19日14时许,阿城市舍利乡太平村驾驶员王某驾驶农用四轮车在行驶城西站铁路东侧与相向行驶畜力车会车时,因其车辆拖带农具严重超宽,又不注意减速避让,致使农具与赶车人左腿刮擦,并造成其骨折。

2006年2月11日,屏边县新县乡29个村民,纷纷挤上底味村村民吴正红驾驶的一辆蓝剑低速货车,驾驶室里挤进6人,车厢上24人,与水果、农具、衣物等东西混装,满满当当地开往河口县莲花滩乡赶集。晚上8点40分,车子开到河口县一个下坡转弯的地方,突然翻着筋斗,滚下55米深的河谷中,17人当场死亡,2人在送医院途中死亡,11人受伤……”

在全国几十个城市中,每天都会有类似的事故发生,每天都会有人因此类事故离去,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而造成这类事故的原因,一方面是违反《交通安全法》禁止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载人的规定,不但违反,还载人太多;另一方面就是驾驶员平时不注意保养维修车子,导致机械故障;还有就是机手法律、安全意识淡薄,机手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理解不透彻,给伤亡人员和家属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驾驶员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尤其是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造成的。

首先,现代驾驶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驾驶员的不健康心理,容易引起机械损坏和人员伤害事故,因为性格与人的立场观点、理想、信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思想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高,随着立场、观点的变化,性格也会发生改变。其次,经常性的刺激会改变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每次出了大小事故受到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制裁,而安全工作受表扬奖励,将会促使人形成认真负责、重视安全的性格特征。此外,偶然发生的重大事故,也可以促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因此,发生事故后,及时召开驾驶员参加“现场会”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作业的安全,必须有意识地培养驾驶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树立安全责任感

随时要将行驶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司机在驾驶的过程中应做到不开“斗气车”“英雄车”“霸王车”,严禁饮酒、超速超载、超时行驶。

二、助人为乐

对同行在行驶中要互相帮忙、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杜绝见死不救、故意设障的恶劣行为。对骑车人和行人要爱护,驾驶过程中应考虑到他们的安全。

三、自觉遵守有关安全规定

爱护车辆不仅关系到他人的安全,也关系到自己的安全和国家、集体、他人财产的安全,必须认真执行。

四、营造安全作业的心理氛围

家庭、人际关系如何,对驾驶员回家时的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其中夫妻关系影响更大。

五、学习安全心理学知识

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应具有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安全管理人员在组织驾驶员学习安全法规和农机技术知识时,应当设法增加一些安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6

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社会角色特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等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即悦纳自己的长处,又正确、乐观的对待自己短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苛求,并能确定切合实际的生活、学习目标。

2.学习兴趣较浓,求知欲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都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强烈,爱动脑筋,思维敏捷,对新鲜实物反映较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绩也较稳定。

3. 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能妥善处理,持之以恒,绝不半途而废。

4.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知足常乐,心态平和。

5.人格品质和谐完善。心理健康的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并通过其精神面貌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产生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还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的因素。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意志力、创造性和社会相容性。它在少年期开始萌生,青年期逐步形成,中年期趋于定型。中学生正是处于心理素质的塑成期,他们正值青春花季。一方面有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日渐丰富多彩,独立性增强等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普遍存在偏激、易冲动、自控力差等心理障碍,自我评价不客观、消极、混乱造成心理不平衡。

2.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到家庭,功利思想严重,主张以智育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当承受不了学习、交往、竞争、就业等的压力时,必然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

3.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开始,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素质。过分严格,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用强迫的方式教导孩子去学习,这种环境成长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呵护的父母,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 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这些素质。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需先对教师进行心理素质培训,实现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

2. 与家长合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家庭是孩子成长赖以依存的社会个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长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性格,养成的习惯,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与要求相统一,学校与家庭联手创立一个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才能收到明显效果。

3.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忽略这个重要阵地,要不失良机、生动形象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面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4.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正确引导优秀生,加强其自我心理教育。有些优秀生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可能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心理习惯,如骄傲自负、虚荣心强等。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从容姑息,要对他们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地引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对自己的不良心态进行调节,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特长。对一些能力差或者特殊家庭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疏导,预防其不良心理疾病的发生。

5.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中学生年龄不大,却整天埋在书山题海之中,有些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若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势必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其以坚强毅力和顽强精神克服困难,保持健康心理,顺利走过人生这一重要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