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伴奏;心理素质

钢琴伴奏也被称为钢琴艺术指导,是钢琴艺术的一种表演形

式,近年来被运用得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与钢琴演奏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艺术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一、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的区别

钢琴伴奏与钢琴演奏都属于表演专业,他们之间既相互紧密

联系,又存在着区别。

首先,在心理上,钢琴演奏者会单独地面对观众,这对演奏者的心理上就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演奏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

上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演奏者心理素质比较好,会处于一种兴奋、亢奋的状态,这种心理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甚至会超水平发挥;而有的演奏者心理素质比较差,而且心理调控能力也不是很好,会出现紧张、消极的情绪,由于紧张过度,更有人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比如,忘记乐谱、出现错音等等,这在作品的表现方面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一点上,钢琴伴奏者会比钢琴独奏者的情况好一些,钢琴伴奏者并不是单独地面对观众,而且在伴奏的过程中,会有乐器或者人声与之配合,有主有次,这可以让伴奏者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当自己处于次要位置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态、舒缓情绪,在主要位置的时候又可以表现自己的演奏水平,伴奏者不会长期地处于紧张的情绪当中,相对来说,这样的配合会使音乐的整体效果比较好。

其次,在灵活性上,钢琴演奏者会有比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是单独完成演奏,对于乐曲的控制完全由自身的情况来把握,独奏者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同一首乐曲,完全可以在演奏的时候塑造出不同的风格、情感,甚至在演奏过程中突发奇想,换个方式来演奏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在这一点上,钢琴伴奏者的灵活性则没有这么高,甚至可以说不能有太多的灵活运用,因为钢琴伴奏讲究的是与其他乐器或者人声的配合,追求的是团队精神,不能过多地融入自身的灵感,一般来讲,两者在配合的时候,要按照事先的排练进行演奏,钢琴伴奏者只可以在前奏、间奏和尾奏的部分给予新的想法或灵感,这样,对于钢琴伴奏者的灵活性就有了一定的限制。

二、钢琴演奏与钢琴伴奏的技巧转换

首先,钢琴的演奏技巧分为很多的种类,本文简要地分析运用在钢琴伴奏中的演奏技巧。钢琴演奏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手指的技巧,在伴奏中,钢琴的音量不能过大或过小,音色要与配合者相融合,例如,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演唱处于比较柔和、缓慢的状态,这时钢琴伴奏要配合演唱者的演唱,音色要柔美、舒缓,手指放松,音量适中偏弱,而当演唱者处于激动或者是悲愤的情绪时,钢琴伴奏要起到强调、引导的作用,音色要清脆,手指触键的颗粒性比较明显,音量加强,从而烘托气氛,帮助推动演唱的情绪。

其次,钢琴演奏的歌唱就是处理表情符号的技巧。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表情符号的处理往往被演奏者所忽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弹钢琴“不好听”的原因所在,乐谱中,“字里行间”的东西是最为珍贵的,也是乐曲灵魂的所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点在钢琴伴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伴奏者有一多半的精力都应注意在表情符号上,注意强弱、快慢等等表情术语,是保证作品完整性的重要因素。

最后,钢琴演奏的关键技巧就是乐感,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良好的乐感是弹好钢琴的关键因素,在钢琴独奏中,演奏者要通过自身的乐感来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有的时候通过听、模仿来与作曲家“对话”,这也是培养乐感的一种方式。乐感,体现在钢琴伴奏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韵律,以声乐演唱中的钢琴伴奏为例,判断钢琴伴奏者与演唱者配合得是否默契,主要看的就是乐感,演唱者在演唱中体会到了这种韵律,并与钢琴伴奏者达成共识,二者有了相同或类似的乐感,从而进行默契的配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学生演唱时,节奏、节拍并没有问题,但是钢琴伴奏在与之配合的时候,往往就是差了一点点的默契,这里所说的默契,就是本文中提到的乐感。

如果说钢琴演奏是基础,那么钢琴伴奏就是升华,它是钢琴发展史上的新历程,也是人们对钢琴的一种新的需求,我们要学会运用它,发挥其特点,为音乐、为艺术提供更加新鲜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长青,张健.浅谈钢琴伴奏的艺术[J].艺术教育,2005.

[2]张桂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钱致文.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J].钢琴艺术,2007(01).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2

一、注意积累写作的“心理势能”

秘书的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把这种活动顺利地推向前进,就要有足够的能量或能源。秘书的政治责任感当然是基本的能源,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心理势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

有写作经验的秘书同志都知道,在写作过程中,心理状态并非是完全一样的。有时,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很想把文稿写出来,否则便憋得难受;而有时则没有这种强烈的欲望,只是迫于工作任务而勉强为之,因为不动手写就完不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后一种情况来说,在被迫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积累写作心理势能的问题。—个心理素养好的文字秘书,是会充分注意这一问题的,他往往能把这种势能的积累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来进行,能根据日常工作的经验,有规律、有节奏地不断积累写作的欲望,通过心理必要的酝酿过程,来增加写作的欲望和势能,做到写作欲望不够强烈时,不轻易动手写作。

除了把写作的心理势能积累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之外,还应养成一些有意识地酝酿势能的习惯。例如,有的秘书同志在写作前注意充分地休息,好好地睡上一觉;有的在写作前玩一玩,或找一些知心朋友聊聊天,使头脑彻底放松;有的则在写作前找一位水平相当甚至稍低的同志,把自己写作的想法和盘托出,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些赞许,以鼓舞“士气”……这些方法都不尽相同,也无需相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旨在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写作前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二、在适应环境中树立写作自信心

秘书写作有其特有的具体环境。第一,秘书写作的文稿是“个体创造,整体完成”的产物。文章在起草的时候虽是秘书个人的创造与劳动,但它要被采用,还必须通过部门领导的修改和上级领导的审阅。第二,秘书写的文稿不仅是秘书自己感受的产物,还必须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受其制约,秘书写稿必须吃透上级精神。第三,秘书写的文稿与那些主要抒发自己感受的文章有本质的区别,它受到的客观制约要多得多,文体也要求平实和恰如其分。我们不能要求秘书改变这一环境,只要求秘书适应这一环境,但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又必须树立写作的信心,因为这也是创造最佳写作心态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那么秘书如何将适应环境与树立写作信心统一起来呢?笔者认为,这两者应统一于“小心——放胆——小心”这一过程之中。

第一个“小心”,是指要号准“思想脉”,对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令要吃透、学懂、弄通;同时对所用素材要小心谨慎地核实清楚,力避失真、失误。所谓“放胆”,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放胆”,这时,心理状态是必须充满自信,因为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你的写作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迸发出火花,迸发出事先没有想到的精彩观点和精彩语言来,你的写作才有可能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内在的诉求和精神享受。后一个“小心”是指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自己的作品,进行一遍遍的修改、一字字的推敲,这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加工阶段,但这却是秘书写作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后面的“放胆”和“小心”都是处于写作过程中的,所以有人把两者混合起来,他们不是先把文章全篇“开”出来,而是“开”一段,修一段,这样的写作方法,无疑破坏了写作的情绪,不能形成“放胆”的良好心理状态,使写作的信心大打折扣。

三、善于“动”中取“静”,实现“动”“静”转换

大体上说,秘书工作是一个“动”的职业。从工作内容来说,秘书工作的内容总是随着机关中心工作的变化而变化着;从工作地点和环境来说,秘书工作由于其服务工作的性质,时常东奔西跑,也加重了其不稳定性;而从时间的要求上来看,秘书的工作经常也是“动”的,有时急如星火,有时在嘈杂的现场要“立马可待”……但秘书从事的写作象任何写作一样,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因此,上述种种就给秘书的写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秘书要创造最佳的写作心态,必须锻炼出这样一种心理素质:要善于“动”中取“静”,一旦有写作任务,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由“动”到“静”的转换,在匆忙的工作结束之后,可以立即进行沉静的写作,有时甚至在周围一片喧闹的环境中也要练就旁若无人地进行写作的本领。

善于集中思想是“动”“静”转换的关键,这种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就的。人的习惯可以影响心理,秘书必须在养成好的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创造好的写作心态的重要一环。

实现“动”“静”转换还包括在“动”“静”转换中克服“握笔病”这一难题。有些人,在没有开始写作的时候,同别人谈起写文章,可能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甚至有条有理,但一拿起笔来,写出的文章,干巴巴,杂乱无章。“说”与“写”相比较,判若两人。原来这种人说过之后,一拿起笔来,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要正襟危坐地开始“作文章”了!正是这种“作文章”的感觉使他作不好文章。这里同样需要“动”与“静”的转换,应努力把“说话”时“动”的心态转换成“写话”时“静”的心态。正如许多大作家告诫人们的,写文章无非是写话而已,而要写话,就需要写话的心理状态,即常人的平和心态。这种不是浮躁的而是沉静的心态,只有在消除外张后的内敛中方可修炼得来,它是由“动”到“静”的一次超越,是心理状态的一种升华,是实现“怎么说”就“怎么写”的前提条件。

四、达成写作心态的良性循环

造成良好的写作心态,这种注意与努力不应是一次性的,必须在自己长期的工作中注意这个问题,努力在多次的良性循环中形成较为牢固和稳定的良好写作心理。造成良好的写作心态,要注意在写作实践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有意避免恶性循环而追求良性循环。

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各种反馈信息应采取的分析态度。

如果文章被采用后,获得了好的反响,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就应冷静分析,明白自己的成功程度有多深,切不可由此陷入盲目性。盲目的陶醉势必影响下一次写作——或是由于骄傲而放松了努力与追求;或是背上了包袱,使后来的写作变得很沉重;或是对任何赞扬都“司空见惯”而走向麻木;或是对好反响的期望值过高而转入失望。凡此种种都可能使写作心理状态脱离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秘书同志必须予以警觉。

如果文章被采用后,遇到一些不同意见或批评时,也应进行客观分析。在分析时,首先必须打破“文章是自己的好”的狭隘观念,应把别人的意见当作前进的动力来对待。其次对不同的批评应作具体的分析:搞清楚否定的是你的文章的关键点还是枝节;是文章的内容还是写作方法;提意见的是同行还是外行;是当真的意见还是随便说说等等。最后,可用两句格言为借鉴来对待别人的批评:严肃地对待严肃的议论,谓之郑重;不严肃地对待不严肃的议论,谓之洒脱。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师

听了《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感触很深。教师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也有许多自我维护的方法,但我认为往往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其心理素质较差。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归根结底的策略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最为重要的。

作为教师仅教书要育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态度、机制等,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那种心情和期盼和学生家长没有什么区别。教师的工作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然而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情绪、会思维、有行为活动的活生生的人,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学生们是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个性差异很大的个体,可以说她们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上随时随地会出现各种状况,挑战着教师的思维、应变能力与耐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心平气和,以不变应万变。否则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

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健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中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老师欣赏他,信任他,于是学生就有信心,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大胆地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全过程是以智力育智力,以思维育思维,以道德育道德,以意志育意志,以人格育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状时,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否则达不到,没有成就感 ,就会失去工作热情;也不能定得过低,否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没有实际效果。最后对工作失去信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要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那样会永远觉得不如人,比人低一等,工作中就会出现消极状态。综上所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力而行。

第二,正确认识学生,不能和学生动“真气”。要学会“我不生气”,要学会心平气和。 我所教的一个班级里,有几个学生多次课堂严重违纪,可以说屡教不改,有的老师课堂上乱糟糟,有的老师完不成教学任务,我想“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必须管理这些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不然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职业,对不起这些孩子的家长,更对不起那些上课认真学习的学生和家长。曾有几次情绪非常激动,提高音量、火冒三丈地批评学生,偶而近似歇斯底里,不断提高音量,可以说是怒吼,足够震动整个校园了,但效果并不太好,自己的心态随之坏到最低点,每次进这个班之前都要做深呼吸,严重影响教学。事后自己感到很羞愧,开始反思自己。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互动,教师需要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和品德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学生,如要是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绝不是一方的过错,而我们是成年人,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能对孩子大发雷霆呢?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老师都应寻找最佳办法,以最佳情绪对待学生。地理教师所教班级多,学生多,各种各样性格的学生都有,不顺心的学生会有很多,不能把学生理想化,认为他们应该个个听话,个个乖,个个十全十美。作为教师应该幻想任何一个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大胆预测和猜想,然后想象解决的方法。学生不出现问题当然好了,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啊。也不会因此觉得学生问题多了,很烦,没有耐心了。我们时刻想到学生就是孩子,哪有小孩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否则还要他们到学校里来做什么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你让他们怎么样他们就得怎么样,如果这样你会非常失望。会使工作无法进行。学生可以反复犯错误,我们要学会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他们,而不是恶语中伤,甚至加以惩罚。这时需要我们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了。我相信,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年龄再小,也会懂得好歹的,或是多年以后他们走向社会了,成家立业了,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老师要沉住气,有耐心,要有坚强的意志。

第三,正确认识家长,不能和家长“赌气”。如果每位家长都如你所愿,那他们都成了教育家了,也就没有必要把孩子送你这里来了。所以教师要勇于面对形形的家长。要争得他们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是最为直接的。当然,工作中就要听到来自各方面的说法,要坦然面对,不能义愤填鹰,以平常心态去面对家长,聆听他们的想法。也要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家长,都和教师的想法一样,那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好,品德好。因此,教师和家长很容易达成共识的。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教师要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和家长,那么工作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就会在快乐中教学。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第四,正确处理与同事或他人的关系,多向他人请教,虚怀若谷。不怀忌妒之心,同事之间坦诚相待。不因小事而斤斤计较。老师也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如果老师上课前没有解决好个人事情,带着不愉快的情绪,学生一丁点儿调皮或违纪行为,就会引发老师怒火中烧,久久不能平静,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严重者会让学生讨厌这堂课甚至这门学科。后果不堪设想。最后结果会与老师美好愿望背道而驰。令老师伤心不已,觉得费力不讨好,好心没好报的感觉,有可能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恶性循环。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拓展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只局限于身体方面的健康,还对心理方面、道德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训练利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意在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在实践中挑战自我,磨炼意志,改变身心状态,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中,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引入拓展训练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使体育课程成为运动教育、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适应能力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对体育课程无法进行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做了弥补。

此外,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其训练方式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体验性以及独特性,引入体育课程中能够拓展体育课程内容。在拓展训练中,强调的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勇气,而是学生的心理和心态。由于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挑战学生的心理,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的跨出困难的第一步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更好的面对困难,渡过难关。可见,拓展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教学改革

2.1将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采用的一般是指导性的集体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拓展训练则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和学习之中,使学生通过体验进行反思,加速知识和技能的转换,并使训练集挑战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将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心理、身体、社会适应能力、技能、道德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2.2保证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共同性

通常,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对于拓展训练的强度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设置拓展训练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特点、实践经验、社会能力等,保证训练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有差异性,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训练过程,体验训练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很多学生因个人经历、专业性质等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素质的差异,虽然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素质的学生,但是由于拓展训练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很多专业的学生恰恰缺少综合能力的锻炼,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性质设置拓展训练课程,使学生通过拓展训练最终都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没有拓展训练相关方面的经验,而进行拓展训练,师资队伍非常重要。学校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相关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考察,也可成立拓展运动俱乐部,使师资力量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教师自身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学习,掌握与拓展训练有关的技能。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拓展训练教学能力和技能,拓展训练才能充分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分重大作用。

3.结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推动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拓展和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因此,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的展开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技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审视体育教学,为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符家庆,顾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1):76-77.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5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引入开放式教学评价的优点

1开放式评价可以加强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特别适合英语基础差,对传统教学不感兴趣的中职学校学生。开放式评价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把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得学生不再担心一考定输赢。由于对学习过程评价的需要,学生对动态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或反思,这就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动机、兴趣。学生学习英语也更加积极、主动。

2开放式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和他人。由于开放式评价的信息来源多,学生更能全面了解自己,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形成“自知”的能力。这就有利于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学习的程度,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补救和制定学习计划。

3有利于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评和他评,学生有机会学到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比如发现自己不会的可能别人也不会,或者其实自己可以和别人做得一样好等等。这就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良好心态。通过彼此评价,他们也获得了协作与交流的机会,有机会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而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评价之间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例如对于英语电影中同一句对白的理解,由于不同学生的经验与背景知识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解会很自然。若在讨论中彼此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评价各自的看法便能学习到“one’smeat,an-other’spoison”的道理。由于学生是开放式评价的主体和对象,他们就可以学习对自己的判断负责任的态度。可以说,学生在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以及对待他人的评价这一过程中,辩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责任的态度以及对待不公正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有开放式评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评价体制下,教师不再是“分数杀手”。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只是所有评价中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更要设计补救和促进方案,评价的内容也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而包括了情感、能力等综合的心理素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得到改善。

5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方案。开放式教学评价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设计适合实际的评价方案。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对教学评价方案进行设计操作性的设计,特别是针对职业性的特点,对英语口语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区别评价。如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具体环境不同,在评价设计上就该有所区别。开放式评价给了教师以前所未有的自,有利于设计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方案。

小结

开放式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评价。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在招生方面,门槛低,招收的学生文化素质低,对学习的热情也较差。特别是英语学习方面,由于缺少英语生活的环境,成了名符其实的“外”语学习。利用开放式教学评价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但是,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教学评价的改革,而应该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全方位,软硬件都进行的改革。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6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职业院校的职责就是负责培养、管理、教育和服务好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型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职业院校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应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社会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2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已经呈现出更加迅猛的发展趋势。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于职业院校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是一项关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学生自身、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施这两种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也不可将其分割。首先,职业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合适的入口点,学生毕业之后就是要进入工作岗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以后的工作中,怎样合理释放掉工作压力和就业压力,怎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教育方式能够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2.2将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

职业教育与普通的大学教育虽然同属于高等教育,但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的不同体现在:职业院校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将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在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素质,使之成为进入社会和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确保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

2.3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培养同时具有两种品质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推动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呼吁学生,通过策划和组织志愿者活动和模拟招聘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从中学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可以学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与同事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2.4接受老师与企业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