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三个转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创新与发展的思想基础。高校要真正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就必须扫除一切思想、观念、体制和文化上的障碍。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文化生长的制度环境,努力探索和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各种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

依据新目标、新要求,适应创新主体由以我为主向以企业为主的转变

国家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和战略定位上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校一定要更新观念,适应创新主体由以我为主向以企业为主的转变,观念上应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行动上主动融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举措,推进和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并在与企业的创新合作中获得自身发展。

依据新形势、新挑战,适应创新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竞争的转变

以行业类别设立高等学校是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的传统和基本特征。这些行业背景高校在创新资源以计划方式配置条件下,取得了许多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的某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普遍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优势学科,为促进科技进步及服务行业与地方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划归地方管理后,行业背景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过去的行业支持不断弱化,争取资源和获得支持更多地需要依靠市场机制;高校自身学科发展也不均衡,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尚未完善,科技力量过于分散,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技术成果集成创新能力还偏低。

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挑战,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必须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找准位置,发挥优势,适应创新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竞争的转变,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依据新阶段、新特征,适应合作模式由政府联姻向利益共享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已成为微观经济行为的决策主体。为此高校必须适应科技创新的合作模式由政府联姻向利益共享的转变。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效能。

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实现校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更是如此。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几万项,但转化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行业背景地方高校融入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使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成为激发创新潜能的内驱力。

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是实现校企合作、利益共享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由选题的思维惯性,合理部署科技力量,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指挥棒,改变成果转化难的现状,使高校真正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动机。

依托行业,面向地方,发挥特色优势

行业背景高校划转地方后,必须坚持依托行业、面向地方,充分发挥优势,把立足服务作为战略选择,在服务中使自身不断获得快速发展。

依托行业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

在长期的行业背景发展中,行业背景高校普遍在学科和创新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这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行业背景日益弱化的形势下,行业背景高校必须采取重点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优先建设和发展行业特色学科,力求保持并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坚持依托行业、主动服务行业,为行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面向地方需求,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行业背景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必须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联度,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企业的高度信任,在合作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机制,利益共享,实现主动融入

高校融入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标志是充分释放其科技创新潜能,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技术与资本的有效融合实现技术资本化,使科技成果与市场更紧密地对接,把专家的创造性与企业家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为此应创新机制,激活各种创新要素,使其释放更大的能量。

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创新能够激活科技人员创新潜能的制度设计,把创新业绩作为激励要素,不断深化岗位聘任、团队配备、职责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二是理清管理体制,明晰各种创新要素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按市场规则明确责权利关系,有效激活各创新要素的潜能;三是科学制定激励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从而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关联度的提升和转化成效。

创新校企人才交流和共享新机制

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不完全熟悉市场与社会需求,其知识积累与工程化、市场化尚有一定距离;高校从企业选择高水平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及向企业派出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工作还缺乏有效制度。因此,创新校企人才交流与共享的新机制十分必要。建立校企互派科技人员到对方短期工作的模式,使高校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学习企业科技人员的长处,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的交流和融合。为高校教师的创新选题提供更广泛的空间,进而提升其创新成果转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高校可将这种模式作为教师岗位轮训制度,并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上逐步形成制度化。

创新利益共享的长效校企合作新机制

长期以来,项目合作最普遍、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但其即时性特征不利于企业技术的再发展与创新,应创新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种模式是企业可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高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不断为企业完成相应的课题,研发最新的技术成果,企业不断对研究院予以经费支持,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模式是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除经常性的技术支撑外,针对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由高校派出相应的科技人员,企业向高校支付合作费用并确保合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不仅弥补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也充分释放了高校的创新潜能。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与利益分配机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2

论文关键词:关注学生评价,放飞创新的翅膀—通过课题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综合发展

 

课题学习是实践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数学综合知识在新的学习形态的集中呈现,反应了“问题”和 “过程”的两个特征,突出了学习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了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应用性。是一种沟通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沟通老师与学生、沟通数学知识的各个板块、沟通各种思维活动的全方位的立体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做好课题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评价,能更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钻研探索的激情和探究创新的活力,构建充满探究历险和思维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塑造起着激发、催化、促进、提高的作用!

1、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评价。

课题学习需要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合理分工、合作互助。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每一个成员的态度、自主认识、探究问题的信心、观察——猜想——想象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的沟通意愿等情况,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主观意向,进行及时、适宜、激发性、激励性、导向性、成就感的评价,使学生有更强的心理体验,有更深的问题探究的动力,有更加趋向良好的发展心理暗示,有融于整体发展个体的积极展示的强烈愿望班主任论文,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提供好的心理因素与思考氛围,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题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挖掘并科学阐述课题中的人文理念,向学生渗透爱护自然、关心社会的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关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评价。

课题学习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活背景和综合的数学知识,每一个成员有着具体的分工,实践性、操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都很强。

例如:课题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步骤(1)明确具体任务要求,(2)组员合理分工,(3)制作与测量,(4)计算、整理、分析,(5)合作交流、分析探究。

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研究验证、交流沟通、吸收他人成果等行为来完成课题学习小论文。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表现,给予激励的评价或积极的暗示,使学生增强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能力,促进不同个体的发散性和成果共享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个性发展融于整体的理念,达到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发展、有相同的成功的体验。

3、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与学习方式的评价。

课题学习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把实际问题经过刻画、加工、抽象表达成数学问题,然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质疑、调查、探索、实验、反思等思维活动,对学生思维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的发展,通过反思也使学习方式不断得到转变和改善。老师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认识、知识体验、方法感受等表现,不断激励、引导、和方法上的暗示、空间上的拓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矫正、去感受,加强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创新的活力。

4、关注学生数学应用与能力提高的评价。

课题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包含着数学不同板块的知识,既有实践性,又有综合性班主任论文,是知识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连结的啮合点,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例如:课题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中包含的知识包:(1)长方体的折叠;(2)运用变量的关系认识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无盖长方体的盒子的底的长与宽的关系;(3)列代数式描述体积与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4)利用统计表描述体积随着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问题的实践性,也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体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的衔接与转变,使学生从课题的不同过程、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断感受由感性到理性的挑战,也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转变思维方式、发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的思维表现,积极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评价,能使较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的空间,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评价贯穿于课题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课题学习课堂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思维训练中能促进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知识与应用、直觉与抽象、自主与合作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3

关键词:农业 科技创新 目标 意义 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力争到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4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 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2] 旷宗仁、章瑾、左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5

>> 发达国家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江苏的启示 发达国家关于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比较 发达国家学生资助体系比较研究 发达国家与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比较研究 发达国家如何驱动科技创新 发达国家高校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比较研究 浅论国家创新体系 看看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制度比较及借鉴 发达国家土地税制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比较研究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方式的比较与借鉴 发达国家教育督导制度比较及启示 发达国家工业物流的比较优势研究 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特色和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两种诚信体系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发达国家“以房养老”体系完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史世伟,陈健平编著.美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3.

[13]张晓娟. 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经验借鉴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01-104.

[14]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15]涂成林. 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M].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2.

[16]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课题组. 2014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4:296-301.

[17]涂成林. 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2.

[18]曾汉泉.德国的对法研究与德法科研合作[J].法国研究,2013(4):35-45.

[19] [20] 史世伟,陈健平编著.德国经济数字地图 2012-2013[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3.

[21]科学技术部专题技术组.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M].北京.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UANG Haixi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问题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100-0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制约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质量差,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资源 ,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物化,促进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精确性的特点。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不强,农业科研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技术引进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过去的农业高新技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竞争要求。必须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力度,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整合能力,扩大发展规模。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资金不足,政府对农业技术成果的的支出不断减少,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不断下降,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缺乏高新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科技成果有多个,但转化率不高,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3.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创新体制主导模式自上而下,无法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科研的一个通病还没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些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对科研投入经费有限,一些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还没有在科技创新进一步节约成本上节省资金,目前的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推广之间不协调、创新过程不畅,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绝大部分依靠政府农业科研院所,工作性质不明确,导致农技推广人员人心不稳。

4.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投入产出不合理,农产品劳动生产效率低,很多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作业,农业耕作手段落后,在农村农业必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利用市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较少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断促进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二、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1.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农业把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通过建设新型机构,建立起以基础性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2.推进农业产业化

科技创新体系从实际出发,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加速其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农业科技运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模式和内容。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把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拓宽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3.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科研单位与地方合作,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农业知识的顺利推广。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要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的新活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具有长期性、区域性的基本特点。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其余技术推广体系转制为企业;建立咨询与中介机构,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机构的职能。

4.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农产品由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改革农业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运营机制,将科技成果作为资本或股份投入,应以市场规律作为运行的准绳,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才能为农民创造价值。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