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1
1 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2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建筑标准化
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住宅建筑工业化
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现代化的住宅产业
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3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危机意识不足
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市场态度不够强硬
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4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1)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
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2)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
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3)精装修住宅模式的推广
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但欣慰的是随着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的上升势头依旧值得期待。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管理,发展状况,制度与对策
最为有名的产业化定义应该是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制定的,用以下六个方面说明了产业化,即为: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生产的机械化,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与实验。住宅产业化这个概念,是由日本较早提出的,其含义为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将住宅分解为构件和部品。
我国最早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是在1994年,其表述为:所谓住宅产业化,即把住宅纳入社会化生产范畴,以住宅建筑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标准化,建造施工部件化、集约化,以及住宅投资专业化、社会化。一句话,就是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开发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
一、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制度
1.我国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住宅产业化已初步建立了符合产业化方向的住宅建设和部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一大批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实现了通用化设计、系列化开发和集约化生产,淘汰了一批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后产品;推行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开始建立了“国家住宅工业化基本”的体制,以住宅建设相关企业合作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化联盟开始出现。
目前我国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动向:
1)预制混凝土(PC)装配式体系
2)轻型结构体系
3)低层独立式住宅
4)整体化的厨房、卫生间
5)一次性装修
2.我国住宅产业化相关制度
我国现行能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有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住宅性能认定系统是指按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评定方法和认定程序,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对住宅综合性能进行评估,最终确定其性能等级,并授予相应认定和证书和认定标志的制度。其评定内容包括:实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五大方面。实行住宅认定性能制度,可以使消费者对住宅的性能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购房者在购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经济状况来购买合适的住宅。同时,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也有助于鼓励开发商建出高品质、多样实用性的住宅,能引导购房者的理性消费,对于完善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荐住宅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建设的几个对策
1、住宅建筑体系的完善
住宅建筑体系是以住宅建筑主体为主线,包括结构、相关设备、管线、厨卫等所构成的体系。住宅建筑体系的集成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它包括了成套技术、材料设备的集成、标准模数的配套,工厂化预制构件的组装及配套施工设备等。当前我国应用最多的住宅建筑体系为砖混结构住宅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和木结构住宅体系。十几年前,砖混住宅占据着我国住宅市场的大部分位置,而近几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快将砖混结构取代了,钢结构和木结构也慢慢的显现出它们的优势。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除手工体力劳动为主的砖混结构体系,大力推广适合建筑工业化的轻型结构建筑体系。因此,我国未来住宅产业体系应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再快速发展钢结构,使之占定一定市场,让其他建筑体系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复合结构体系,建立出一个适合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建筑体系。
2、建立住宅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有效的政策支持是住宅产业化的有力保障。我国的住宅建设面广量大,推行住宅产业化会有很好的前景,可借鉴外国的经验,尽快研究完善我国有关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其中包括:住宅产业结构政策、住宅产业组织政策、住宅产业技术政策等。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由于加大了技术含量,完善了住宅功能,在当前可能会增加成本,这是阻碍住宅产业化的一大障碍。所以说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支持要落到具体问题上,以此解决开发商的担忧。对率先进行住宅产业化的企业要优先扶持,给予开发成品房的开发商和施工企业税收减少待遇,并让开发商和有能力的产品供应商合作,对住宅产业化的部品体系、建筑和技术体系给予在税收、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才能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要紧紧的结合中国的国情,一步步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技术政策和土地政策体系。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方案,规程等,政府通过行政性手段推进。
3、建立完善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体系
住宅产业化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证住宅性能除了依靠质量体系认证外,就靠科技来保证了。全国各地各大高校,科研单位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加强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以及环境保护、节能、智能化等经济和技术的研究,鼓励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和新技术的应用,使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社会重视,大家都支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4、建立住宅产业化基地,发挥住宅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
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集中力量突破住宅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的研究开发,探索住宅建设模式,建立符合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住宅产业成套技术体系,推动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建设。促进住宅生产、建设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全面提升我国住宅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房地产开发;模式创新
近几年来高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释放出了对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住房消费成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住宅建设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型产业,其建造方式变革、科技含量提高和管理模式创新等成为提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
一、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及发展
(一)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的定义,产业化应包括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现在所说的住宅产业化即住宅产业现代化。具体说就是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部品,然后以现场装配为基础,以人才、科技为手段,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建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二)国外的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
1910年,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厄斯首次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国外的住宅产业化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化发展比较早且完善的国家有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丹麦等,作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产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进程,已经从工业化专用体系走向大规模通用体系,以标准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部品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同时不断通过新技术形成新的集成体系,建立住宅产业的自我更新机制。
(三)我国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及现状
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人居》报告之中,“住宅产业”概念在我国的首次出现。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转发建设部等八个部委局提出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构筑了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框架。同年国家开始推广康居示范工程,并将其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和发展方向。自此,我国的住宅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我国当前住宅建设产业化程度低、建筑成本高、成品住宅质量差、生产效率低、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原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聂梅生教授将其归纳为――住宅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落后于住宅制度改革;规划设计跟不上不断更新的房地产开发要求,标准规范的制定跟不上规划设计的要求,技术开发与推广跟不上住宅建设的要求,住宅部品生产跟不上住宅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
二、实施住宅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从企业的角度看
1、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维护成本。住宅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是将施工现场的部分工作转移到了工厂内制造。工厂化生产可以将误差控制在毫米之内。每一个构件在工厂里都经过检验,确保百分之百合格才出厂。整个生产、制造过程采用工厂的质量管理模式,消除现场的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以保证住宅产品的质量及质量的稳定性。
2、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预制生产和装配式生产方式大幅度减少了建造周期、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同样建造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我国需要5~7月的时间,交付使用的大多是清水房,而欧美等发达地区只需要1~2月时间,交付使用的是装修好的成品房。
3、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现行的房地产政策下,对开发商的资金链控制越来越严,开发商的资金链将会越来越紧张。工业化住宅的速度优势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美国最优秀的住宅企业帕尔迪毛利率只有20%,销售净利润率只在7-8%左右,但是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18-22%。
(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1、可以提升住宅品质。现代绿色建筑有一项重要的评估理论,即生命周期评估。日本曾以办公建筑50年生命周期,进行经济评估,各项支出如图1所示。从经济投资的生命周期来看,办公建筑完工后的运转成本是初期成本的三倍。住宅产业化将带来住宅整体性能的提升,后期维护费用较低,耐久性好,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较低。
2、不影响多样化、个性化住宅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人居环境、生态、节能要求的高品质住宅将实现“房屋工厂化”,同时,又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的选择。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本质应该是以标准化、统一化的零部件来组装各种不同的产品。实行工业化的只是建筑物本身,包括基础平台、梁柱墙体、屋面门窗等,居住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布置。当工业化住宅形成一定规模后,完全可以达到根据客户不同需求生产房子。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标准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形成多样化的住宅产品。
(三)从社会的角度看
1、节能环保。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建材的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80公斤水泥,采暖地区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卫生洁具的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城市污水的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工厂化的方式使建造过程和住宅产品更环保,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建筑拆掉后,其构件、配件能循环利用。
2、促进产业升级。住宅产业化将给我国的住宅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给住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深远的影响,也是社会完成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成果。在现场施工这种粗放式管理现状下,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住宅产业化却可以促使这些农民工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在政府能够有效管理的住宅工厂里,产业工人的劳动条件、技术培养、各种福利待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角色和战略
1、住宅产业化的先行者。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已进入品质时代,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精明发展、精细化建设,提倡居住品质,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理性决策。从当前国情看,政府和住宅开发商是住宅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房地产开发企业规划土地,设计建造产品并交付到客户手中,大多数还承担物业管理的责任。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开发商直接面对最了解市场,同时也最有可能引导市场,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的纽带。如果说政府扮演的是指导决策角色,担负着产业化的宏观目标和方针把握,那么住宅开发商,尤其是大型品牌住宅企业集团就是住宅产业化的实施主体,是产业化的支柱,理应成为产业革新的先行者。
2、企业的联盟战略。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房地产企业必须善于寻找和管理联盟伙伴,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模式。在住宅产业化之路上,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利用品牌的影响力,整合设计单位、部品生产厂家、施工监理单位等合作伙伴,建立起住宅的标准化体系,与优秀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进行全国范围的集中采购或者区域采购,建立起系列化及通用化的成熟技术、部品、设备体系,降低住宅开发操作难度、控制建造成本,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开发之势。开发商、制造商、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协同开发、生产和管理,形成一个充分调动各环节的存量资源和优势资源,发挥最大的整体优势,实现生产经营与管理一体化。在整个过程中,开发商将以一个资源整合者的形态,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将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在变革中实现产业链的重组。
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
(一)“标准”先行
标准化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住宅建筑标准化住宅设计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住宅建筑标准化就是在住宅设计中采用标准的设计方案、建筑体系和部品,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住宅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住宅部品,减少住宅设计中随意性,简化施工手段。
从标准化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化,这是住宅产业化的基本流程。通过标准化的途径,建立相关标准和体系,成为工业化的前提条件;通过标准化设计,逐步实现构配件生产的工业化,从而带动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化进程;产业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对住宅标准化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二)技术跟进
住宅技术创新,是完善住宅综合品质的根本手段。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较难把握课题立项方向、研究周期,以及成本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科研院所与市场之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推广实施部门。现代房地产企业应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1、以企业整体实力为依托,根据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创新的需要,整合分公司、研究机构、厂家、专家资源等进行研发创新,有针对性地委托生产厂家、科研机构,研发或者引进成熟、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2、以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加大科技投入,把产学研相合,开发、引导先进适用的生产设备,从企业的视角进行新技术、新部品的转化以及成熟技术的推广,开展以人为主体的住区环境研究及实践,提高住宅的综合品质,提供给市场性价比高、富有特色与个性色彩的系列住宅产品。建议住宅开发和生产的房地产企业,可以从营业额中提取一定比例。
3、提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机械化水平,在技术上和综合实力上为产业化创造条件。
(三)设计、采购、运输、生产的联动发展
1、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整体。我国的传统设计和施工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图纸设计不精细,许多问题考虑不周,致使很多问题就遗留到施工阶段。加上传统人工施工,增加了施工阶段的质量风险和时间成本。日本住宅行业把质量控制重点放在前期设计。在住宅设计阶段,就把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的非常细致。前期的精细化设计,给施工阶段带来不少简便。
2、大规模采购的规模经济。当住宅标准化设计使大批量采购成为可能,企业就对住宅部品的严格要求有了更强的“议价力”。具备了与厂商直接谈判的资格,获得供货方面更大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3、运输的瓶颈。住宅工业化实施后,很多房屋组件实行专业化生产。然而辐射范围有限的部品生产和高额的运输成本,将成为企业扩张范围和开发地点选取的重大制约因素。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明显呈现朝向沿海发达地区的特点,目前省际迁移人口中,三分之二迁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未来20年,人口迁移的方向与产业化所能支撑的区域高度吻合,为产业化生产普及提供了机遇。通过水运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因此,沿江沿海城市成为产业化住宅生产的前线。
4、生产组装与现场施工的协调。所谓住宅产业化,实际上就是看钢筋混凝土组装的百分比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水平。日本住宅产业化的企业,组装百分比平均在65%,这是产业化的最低限,如果达不到是无法真正做到产业化的;但最高的组装比率也就在80%,超出了这个上线产业化的成本就不合算了。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刚试水“住宅产业化”,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建筑部品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需谨慎地循序渐进。
总之,住宅产业化生产是对传统方式的彻底变革和创新,从现场制造到工厂制造的转变会付出成本上升的代价。产业化住宅生产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就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必须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实,借鉴国内外领先的住宅生产经验,共同探索适合我国市场的产业化进程和产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将规划、设计、施工和住宅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忠福.住宅产业化论[M].科学出版社,2003.
2、聂梅生.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途径[J].中国住宅设施,2001(2).
3、冯波.住宅产业化: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对策[J].上海企业,2006(1).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震后重建 住宅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建筑产业链 标准体系
住宅产业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美日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进程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在中国也有相关的研究和尝试,中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属下设有专门的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些大型建筑业企业如万科集团、远大住工等也在此领域作了积极地尝试,但由于种种因素,其推进速度一直比较缓慢。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当地大量城市及农村住宅损毁,震后重建压力空前,质量可靠、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易建宜居、成本低廉的永久性安置住宅成为灾区所需。从生产和建造模式上看,产业化住宅快速、量大、廉价、质优等优点让我们反思:这种模式是否能成为震后重建的最佳思路?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能否依次契机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国内外住宅产业化体系对此进行探讨。
1.住宅产业化的定义及特点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将建筑各部分结构尽可能多的在工厂里规模化预制生产,施工现场拼装组合,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中心,2007)。西方的相关经验指出,住宅产业化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住宅建筑的标准化,而是住宅建筑的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四是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张晓娇,张慧,2007)。
相对于传统的建造模式,住宅建造的产业化有其明显的优点。
在建筑施工领域,传统模式是采用现场湿作业施工的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住宅产品的单件性与不可移动性,同时造成生产过程的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现场手工操作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没有规模效益。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传统建造模式“二高二低”现象严重——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产业化建造模式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用于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生产,生产速度加快,成本进一步降低,装配式可持续住宅摒弃了以高能耗高污染湿作业低质量线性化为特征的建筑生产,转而采用高效节能,现场低污染低噪音干作业,平行设计平行施工的模式。其优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易”具体说明:
(1)易建:可以通过将“框架”与“内胆”分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来制造装配式住宅。将建筑的“框架”一承重构件,内胆一装饰构件分离,建筑物的外框架与内胆可以同时开工,在多家承建单位之间同步进行,极大缩短了建设的时间。
(2)易变:需求的多样性与建筑的可升级性。产业化生产的创新住宅体系内胆可以满足从基本型到小康型、舒适型等各种产品的灵活转变。基于相同的建筑框架,建筑内胆内可重新设计、生产和分配,在不搬迁的基础上实现居住空间的扩大与居住功能的重新开发。既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又节约了资源。
(3)易循环: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新住宅体系的所有建筑材料,尤其是内胆材料的选用灵活性极大。均可体现“百年建筑”的理念,再生木材,再生混凝土等材料与再生技术将广泛应用。
(4)Efficiency:产业化住宅体系可整合建筑产业链,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制和行业规范,效仿大飞机的生产模式,实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全面分工,发挥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优势,充分调用物流体系,使建筑“流动”起来,使“不动产”变成“动产”,从而带动中国建筑业的协调发展,并可实现向海外出口。
(5)Ecology:生态节能环保从“手工业”到“大工业”的转变。工业化标准构件的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大规模生产降低了成本。节能环保标准将在工厂里实现,工地上不再有尘土飞扬,不再有降温水流满足。
(6)Electronic: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房屋的DIY设计与购买。用户自主选择并设计房型与内部装饰。信息的透明使得大量的中间环节得以节省,使得先有需求、后有购买。
2.中国走向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政府对于住宅产业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在住宅领域中的应用,将目前住宅产业这种以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外延式增长转变成技术密集的内涵式增长,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分工带动住宅产业化,解决住宅产业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引导其健康地发展。”这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宅产业化”。
然而,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住宅产业化也尚处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初级水平,纵观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化之路在中国势在必行(王欣,2006)。
(1)中国传统建筑模式有待改进
中国的住宅建设尚处在粗放式的传统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邓志旺,2007)。低素质的建筑工人用简单的手工劳动盖出高楼大厦,建筑部品规格与质量很不均衡,大批物资能源不能回收利用,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与国际通行的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型发展的产业的标准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诸多问题必须寻求解决办法。
(2)持续增长的城乡普通住房需求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住宅需求量将持续走高,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速度快的住宅建设模式将是发展方向。
(3)持续增长的城市保障性住房需求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政府住宅供给政策将继续向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成本低、规模大、建设周期短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成为住宅市场需求的新增长点,这对更有效的住宅建设模式提出了要求。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
解决中国住宅问题的有效途径亦在于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采用全寿命周期评价法来指导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装修、使用、维护、改造、拆除、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节能减排要求和老百姓居住需求。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发掘建筑使用的长期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姚慧,韩丽红,2007)。相对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的旧有模式,注重环保节能、优质高效,兼顾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流思想之一。
(5)地震等突发事件引起住宅需求量激增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当地很多城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灾民无家可归,灾后重建成为中央及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灾民提供大量安全、高质、舒适、宜居的住房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在震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产业化建造住宅的模式将得到空前的关注。
3.中国走向住宅产业化的战略手段
(1)统一住宅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这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住宅建设中投资、设计、建材、施工的分离状况,对信息、新技术和材料的认知度,认知周期较长,以及建筑的非模数化设计等,造成住宅建设各方面的效率低下,产出产品价格高昂。因此,应针对工业化住宅,借鉴和扩充现有规范,应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弱电、景观、环保等各方面的详细说明和规定,对建筑部品部件的材质、性能要求和尺寸规定应该明确而详尽。坚持技术集成的系统化思路,促进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等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有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有利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特征要求的技术和产品(朱道才,2006)。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就应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标准,如:符合雨水中水综合利用和废水排放的要求,考虑垃圾的去向和处理方式,新建筑的低维护需求,等。
(3)整合资源,走各部门一体化合作的道路,涵盖高校、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开发商、建材商、家具商、设备商、施工单位等,系统梳理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结构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设、维护改建、建筑再利用等环节,打造综合性的住宅产业联盟。
4.结论
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依循建设节约型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项目全寿命期评价体系、创新循环经济理念(王宁,2007),是中国住宅走产业化之路的理论导向。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发展现状 优势 对策
1 概述
我国的建筑工程始终是以现场施工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借鉴前苏联的预制大板房技术改变施工方式,但由于这种粗糙的预制板技术存在着许多缺点,如保温隔音性能差,防水防渗性能差等,到了80年代就逐渐淡出了市场,目前我国仍然是以现场施工为主。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差、资源消耗高、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程度高等,而产业化的建造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住宅品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我国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做了很多工作,1998年7月成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次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文件,即“72号文件”。文件明确了我国发展住宅产业要走工业化、标准化之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1]。由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标准、市场认同度低等问题,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2]。为改变粗放的建造方式,建设更多节能、环保、安全的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住宅升级换代迫在眉睫。
2 住宅产业化的比较优势
产业化的生产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2.1 全面提升了住宅品质。我国房地产产品年开发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鉴于以上情况,住宅产业化从提高部品、部件的工业化水平入手,将重点放在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部品部件,促进了产品系统配套与组合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其加工精度和品质都远远超过现场手工操作的方式,这就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提升住宅品质提供了有效保障。
2.2 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我国住宅建造周期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建造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我国需要5-7个月,是发达国家的3-5倍。同时,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整个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为28m2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建筑工人劳动生产率的1/4-1/5。而产业化的建造方式使得施工现场大都是组装构件,减少了施工现场湿作业,加快了工程实地建设速度,从而使施工周期缩短了1/3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实现了节能减排及资源节约。目前,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相同气候条件下,住宅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同时,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增长幅度大。而住宅产业化通过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成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能源转化和传导的效率,属于高效节能住宅设备与部品,从而保障了建筑节能减排的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住宅产业化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方面效益显著。尤其是在节地方面,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土地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北京万科对其北京项目建造全过程中,对物耗、能耗进行了统计,与传统建造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
数据表明,产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显著。
2.4 促使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住宅产业化采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使得大量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现场施工人数比原来减少2/3。住宅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会引起其他相关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刺激了就业,从而为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2.5 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我国在住宅业上每增加1亿元投资,其它23个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1.479亿元投入;其中,建材、冶金、农副业和机械部门共投入0.7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有50多个。
2.6 培育了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住宅产业化将带来建筑行业新革命。据专家测算,我国住房建设(包括其带动作用)每投入100元的资金,可以创造相关产出170-250元的需求,能够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
归根到底,我们更关注的是住宅产业化的成本优势。可以看到,住宅产业化不仅具有企业成本优势,在社会成本和消费者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建筑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再加上规模化采购,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运输等环节的直接成本的下降,产业化住宅的企业成本优势会逐年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住宅产业化要想得到大幅度的推广,其优势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否则将难以推广。首先,住宅产业化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这一优势能够极大的提高住房的质量,这样就不会出现在房子交付使用后,消费者不得不因为房屋的质量差而为其买单的现象。其次,住宅产业化大大降低了建筑施工的失误率,从而保证了房屋质量。同时,住宅产业化实现了土建装修的一体化,这样就为消费者节省了二次装修的费用。并且产业化全装修的模式避免了毛坯房二次装修时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这几点都体现了住宅产业化的消费者成本优势。
最后,相对于传统的建造方式,住宅产业化使现场施工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大大减少。产业化的住宅建筑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减少,材料耗损的减少,可回收材料比例的增加,更好的实现了建筑节能以及住宅节水性能的提高等。可见,住宅产业化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体现其社会成本优势[3][4]。
经过专业人员测算,当建造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产业化生产的综合成本将比传统生产方式下降5-10%左右。这样看来,在保证房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唯一出路。
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文件,住宅产业化才算被正式提出,但当时响应者寥寥。目前为止,产业化住宅占房屋开发总量的比例仍然很小,尚未形成规模,而规模过小又导致成本过高。显然全面推广住宅产业化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房地产企业支持力度过小。虽然住宅产业化被提出很多年,但目前采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屋的开发商及项目并不多。这是因为住宅产业化还尚未形成规模,导致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住宅。开发商不愿冒着增加技术和提高额外成本的风险去开发产业化住宅,面对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导致的成本的增加、风险的加大,大多数开发商仍然抱着犹豫、观望,甚至“坐享其成”的心态。住宅产业化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光凭着某一个地产公司的力量是做不起来的。并且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产品性能低下,工程质量低劣,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质量需求。
3.2 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我国目前尚未大力推广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住宅产业化还未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概念还很模糊,对其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果还不了解,而且也没有切身体会到产业化住宅所带来的好处。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这就不利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5]。
3.3 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
3.3.1 政府在制定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相关政策上的失职。目前,我国在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完善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了开发商不愿全身心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来,使住宅产业化在我国难以推广。而国际经验证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得益于适当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只有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做保障,才能更好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3.3.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是市场需求的载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地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才能保证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升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信心是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息息相关的。
3.3.3 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职能缺失。目前,配套政策法规和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不成熟,缺乏整合配套,各自探索发展分散;标准和技术体系不健全,技术单一,无论是结构的预制组装技术、接口安装技术、部品集成技术,还是施工技术、性能认定技术、节能技术,都没有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体系。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加快建立住宅的标准规范体系,才能建立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住宅价格。然而,我国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职能缺失。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市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比较混乱,在使用审批的部分新材料之后出现了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几个基本环节的研究问题,但此时政府却不能提供技术支持。新材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都遭遇到了障碍。与此同时,国内在引入一部分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之后,却面临着无标准可依的局面,这就妨碍了先进建筑体系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发展住宅产业化,政府首先应当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广、建设和改革新型材料以及新型结构体系。
4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建筑(住宅)部品体系,实现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住宅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部品体系都相对较为完善,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也比较高。如何完善我国的建筑部品体系?首先,统一模数协调标准是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其次,开展部品认证是提高住宅品质和性能的有效方法,即可以通过对部品的标准性、通用性、节能性、环保性等性能进行评估,从而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广通用部品的生产和先进成套技术,有效促进住宅部品的发展[6]。
4.2 建立完善的建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我国的住宅建筑体系大都是单项技术,虽然种类多,但并没有标准化、配套化技术,这就限制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而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如轻钢建筑体系、木结构)和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能够大力提高住宅产业化的程度。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建立适合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建筑体系[7]。
4.3 鼓励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形成,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拓展建筑产业链,带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符合“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工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在我国的研发、生产、应用,逐步提高我国建筑工业的标准化、工业化水平,促进建筑建设方式的转变。同时,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
4.4 制定一系列利于产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相关税收和金融政策。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从税收和金融两方面分别制定有利于产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税收和金融政策。税收调节等财政政策是有力手段,可以明确规定如消费者购买符合国家政策以及技术规范要求的住宅,不但可以申请低息贷款,并且在还贷期间,可在个人所得中自动扣除还款的数额等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即对符合条件的住宅项目优先提供开发贷款、降低开发贷款利率或适度放宽负债率限制,对购买该类型住宅的消费者降低首付要求或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研究出台与“土地招拍挂”挂钩、与绿色建筑发展挂钩、与建筑建造过程中税费挂钩及工业化产品减免税的相关政策。只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支持,才能更好的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持续发展。
4.5 房地产企业亟需调整升级。住宅产业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地产企业应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企业还应该提高管理、开发、施工的能力,积极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
4.6 培养消费者产业化住宅的消费理念。市场需求的载体是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其表面意思上,更加关心的只是地段、房型、环境等问题,并不十分在意住宅的整体使用性能,而对于工业化住宅运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实际好处缺乏亲身体会。并且,相对于传统住宅,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较高,这也是不利于产业化住宅推广的原因。所以除了制定以上相关金融优惠政策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房屋建筑设计知识、产业化住宅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业化住宅的优势等普及到广大消费者中来,从而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的消费。同时,针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政府应积极开展相应的预测和调查工作,如:对住宅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对我国住宅市场现状的调查评价、对住宅需求额的预测、对住宅建设技术的评价和预测等[8]。
参考文献:
[1]聂梅生.住宅产业化路在何方――中国住宅产业化十周年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4.05.
[2]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王丽丽,王丽萍.住宅产业化经济分析[J].山西科技,2003(6):23-24.
[4]阙小虎,宋秀奎.住宅产业化成本优势“显山露水”――解读万科中粮假日风景项目经验[J].城市开发,2010(22).
[5]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6]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践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现状;问题;可行性
1.前言
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生活资料,住宅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住宅产业正在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的住宅建设方式较为落后,住宅质量有待提高,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有待通过住宅产业化加以改善,通过实现住宅建设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但是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粗放型管理模式仍然根深蒂固,生产效率不高、质量低下,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住宅产业化概述
2.1住宅
作为一种市场产品,住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内部因素包括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价值高、使用期限长等,而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等,住宅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并且可以大量的提供就业岗位,除了自身巨大的投资对国家经济的拉动外,其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几十个生产部门,与各行各业的生产、产品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拉动效应之大、范围之广,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2.2住宅产业
住宅产业可以说是建筑业的一部分,建筑业不仅包括住宅,还包括各种商场、酒店、写字楼等,而房地产业也与住宅产业存在着区别,房地产业是对于建筑产品和土地的综合开发与经营,而住宅产业是由住宅作为其产业标的,其产业标的具有明确的技术特点。住宅产业是指根据住宅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建材、电子等相关产业相联系,将住宅从施工至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既包括房地产业的开发经营,也包括建筑业中的施工建造。住宅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潜力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3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是指改变传统的住宅产业中施工、投资、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相互分离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集成化和一体化经营模式,以住宅为最终产品,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环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连接中间环节,使得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住宅产业化主要满足以下四个标准:住宅建筑标准化、住宅建筑一体化、住宅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协作服务社会化。
3.我国住宅产业化可行性措施
住宅产业化朝着标准化、一体化、系列化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管理不断提高住宅产业的整体水平,保障了住宅的高质量并且有效的提高建设效率,节能降耗。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转变住宅产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专门机构;采取有效的政策,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提高住宅建设科技含量,并且建立适合我国住宅产业的建筑体系。
3.1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
住宅产业是一个涉及众多相关产业的领域,包括各种建材、电子、机械、轻工等,如何做到统筹管理协调一致,有效的组织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根据国家政府机构的管理体系,构建不同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的住宅产业化管理部门,有效的保障住宅产业化的政策落实。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程度不高,起步较晚,住房保障、住房供应等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这些都可以与住宅产业化管理协调发展。目前,根据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分别是中央住宅产业化决策中心,对于住宅产业化政策进行分析、制定,统一协调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推进;相关行业机构作为中间层,推进建材、施工、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化深入发展;基层产业化管理机构,对于具体的设计单位、建材单位、开发商、施工单位、物业公司等进行管理协调,执行中央管理机构的政策,推进政策的落实。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管理模式,以地方管理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整体性发展。
3.2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支持手段
住宅产业化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政策支持手段,我国住宅产业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住宅产业现代化政策却存在滞后的情况,对于住宅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提高、整体布局等有着不良影响。住宅产业是由一些列产业组成,这些产业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国家应该通过相关政策扶持这些产业从原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发展的主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相关企业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制定相关的技术支持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提高住宅建筑标准化,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对于住宅产业化整体布局要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市场融合,逐步形成统一的住宅市场体系,降低重复建设,有效的提高投资效益,加快住宅的生产速度。
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支持要落实到具体问题,通过利好的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源政策,引导投资消费方向,鼓励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技术政策,提高生产效益,保证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住宅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优化从业人员结构。
3.3提高住宅建设科技含量
住宅性能时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还要改通过高科技含量技术的应用,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住宅品质。提高住宅质量有赖于科技含量的提高,更需要完善住宅性能指标体系。作为住宅产业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住宅性能指标体系对于住宅体系的整体发展、对于住宅产品的认证和淘汰等方面内容都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住宅性能的认定,主要通过政府鼓励而开发商资源申请参加的模式,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住宅建设必须参加的认定制度。大力推广这一制度有利于住宅产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3.3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建立
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之一,如果没有实现标准化,就不可能有效的节约成本,降低能耗,产业化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目前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建立数模制度,将标准尺度单位作为不同区域中的想同行业的住宅建设体系数模协调因子,推动住宅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在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上达成一致,实现施工效率的提高,保证各种住宅部品都能准确无误的安装到指定的部位,实现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满足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施工效率,为住宅产业化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前提与基础,标准化的推广程度将决定了产业化的实现程度。通过半强制性为主、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标准化体系,推动住宅产业不断从区域性向全国低于的产业化发展。
4.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住宅品质、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智能化技术、节能技术、以及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住宅建筑技术都取得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住宅出纳员花的发展,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通过引导住宅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国家经济和住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长宏;;对安徽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