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为目标,把科技招商放在创新载体建设的第一优先位置,不断强化“项目为王”的理念,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创新科技招商方式,加快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创造和转化更多的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和推动“三个”建设。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经过3-5年努力,每个创新载体在集聚知名院校所、研发机构、公共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上取得明显突破,成为区域内最重要的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和知名度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2、各创新载体年度目标:

(1)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创新载体内建设教育、科研或科技服务机构2家以上;

(2)引进并建成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各类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10家以上;

(3)引进并建成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风投、创投等公共服务机构2个以上;

(4)引进高新技术孵化企业20家以上;

(5)引进各类人才1000名以上,其中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优秀博士人才4名以上。

三、招商重点

1、突出本地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导入。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载体良好的平台环境、宜业宜居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把本地重点企业建立的“三站三中心”导入创新载体内,率先实现本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本地研发机构做强做高,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域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2、突出知名大校大所引进。大力引进与本地产业创新需求相衔接的国内外知名院校所,在创新载体内新办符合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研究生院、分校、学院、继续教育机构、科研和科技服务机构,设立相关分支机构或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3、突出高端研发机构创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招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一批对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引进一批科研院校所在创新载体内设立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研究院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创新载体设立研发总部或分中心。对已建或在建的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要围绕行业一流水平,高起点定位,强化改造提升,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突出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各地围绕自身产业定位,积极吸引国家检验检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入驻创新载体设立分中心或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技术交易、专利、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网络信息及人力资源开发等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风投、创投机构在创新载体内创办公司或设立办事机构。积极引进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和科技担保等金融机构。

5、突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重要产业关键环节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和产业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招引院校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最新国际科研成果和企业高端研发成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突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招引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溢得出。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县领导挂钩联系、督查推进创新载体重大项目招引机制。“创新”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全市创新载体招商工作的组织推进,各地政府和各园区管委会是创新载体招商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招商行动方案,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项目规划,建立专业招商队伍,确保招商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目标考核。结合“创新”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季度例会,分阶段交流和点评创新载体科技招商进度,确保各创新载体招商和建设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每年由市创新办组织对各创新载体的招商和建设情况开展一次星级考核认定,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市“创新”建设和创新型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得分。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3

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如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学术界亟需研究的课题。文章概括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内涵和特点,探寻其演变的一些规律,在对现有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文献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评价

1引言

自2014年,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城市都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学术界和政府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课题组了由熊鸿儒执笔的题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的调查研究报告。科技创新中心多由经济中心发展而来,拥有相对集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备“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具备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客观基础,但还需要与硅谷、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对标,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建设工作,本文就试图构建一个这样的指标体系。

1.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2000年7月,美国《在线》杂志提出了“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概念”,认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要素至少包括: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具备培养有技能的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能提供专业技术和带来经济稳定的企业和跨国公司;人们有创办风险企业的积极性;能使好点子成功进入市场的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杜德斌[1]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发挥显著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骆建文等[2]认为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具有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达的创新文化、浓郁的创新氛围、较强的科技辐射与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并扮演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的角色。王德禄[3]认为科技创新中心就是科学中心演变而来的。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创新中心是经济中心,而不是技术中心。肖林[4]认为未来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是狭义的知识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而是科技、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创业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创新中心。以上几位学者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中,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必定要丰富,包括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相对集中;二是科技创新活动或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频繁并具有较高的质量;三是科技创新的效益显著,对当地经济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融合,城市文化支持创新,创新繁荣城市文化;五是科技创新对周边的辐射力非常强,发挥区域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六是科技创新与创业相互促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激发创新;七是该中心处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上,并发挥创新的全球引领作用。

1.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钱智等[5]综合北京部分专家的观点,认为当今科技创新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从单一科技创新向产业、科技、文化等跨领域全面创新转变,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从国际经验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也是创新产业成长的策源地、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它总体上具备六大标志性特征:一是科学研究中心,二是经济中心,三是开放中心,四是创业中心,五是创新资本中心,六是创意文化中心。楚天骄[6]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包含科技创新链的六大功能:汇聚创新资源、产生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提供技术服务、促成技术交易、促进技术转移。从创新的范围来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的创新正在加速融合,从创新的过程来看,从创意的产生到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结合的速度正在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应该包括:在“宜居”、“宜业”的创新文化环境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创新与创业互动,加速创意产品产业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3主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

1.3.1美国硅谷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热带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硅谷的特点有:(1)汇聚创新链条上全球顶级人才。硅谷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50多名,技术移民占硅谷人口的36%(2012年)。(2)产学研集群效应显著。高水平大学与高科技企业融合发展,孕育了众多的全球顶尖高科技企业。(3)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融资、咨询、人才服务和企业协作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完备。硅谷年均风险投资额高达70亿美元左右,占美国的近四分之一,天使投资额占整个加州的87%。(4)成熟的创新资源网络。在硅谷,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风险资本和各类中介机构紧密互动,形成了开放创新资源网络,信息、知识、技术、资本、人才资源和其他创新资源在其中自由流动,形成共享,促进合作,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提供最佳的土壤[7]。可见,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备要素。

1.3.2以色列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全民创新创业+海外资金”。以色列的特点:(1)全民创新。在以色列,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化工厂和实验室,而更多蕴含于普通人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如何推动全民创新创业?高度重视教育+强调独立人格+通过军事训练和专业教育培养高质量创业者群体。(2)政府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与学术界、孵化器、产业投资者、资本市场及其他力量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机制。(3)形成“循环创新”的良性格局。以色列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并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出售给跨国大企业或上市。创业者在价值实现后,继续开始新的创新创业历程,产生了许多“循环创业式企业家”,形成了循环创新的局面。(4)实施开放式创新。以色列积极与全球重要的创新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全球领先企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此外,以色列还致力于吸引外资,获得了大量国际资金支持。2013年,来自国外的资金占以色列研发支出的45.6%[7]。可见,创新文化、政府投入、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是资源相对欠缺区域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前提条件。

1.3.3英国牛津郡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政府与市场协调推进”。英国牛津郡正逐渐成为全欧洲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牛津郡的特点:(1)产业链上纵向协同科技创新。(2)公司之间形成非交易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公司之间知识的流动与学习。(3)政府与大学共同打造资金、创新和学习的企业沟通平台。(4)鼓励科技人员衍生创业。衍生创业主要指的是原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或高校学生自己开办公司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8]。可见,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知识分享、推动不同创新要素持有者之间的交流、支持创业激励创新等是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化的关键要素。

1.4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的文献回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对本国科技发展情况进行统计与评价,编撰各类科技指标报告。最早开展科技指标研究和出版本国科技指标报告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全国科技指标研究的组织、资助和协调,例如出版《科学与工程指标》,以及建立与维护有关数据库。从1972年起,每两年出版一期《科学指标》报告。1987年起更名为《科学与工程指标》。欧盟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出版了第1、2号《欧盟科技指标报告》。国内关于科技进步评价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提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于2007年做了些修改,目前国内只有这个指标体系对每个三级指标确定了一个标准值。但是这个指标体系主要针对科技领域,对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很少,而且这个指标体系仅限于评价本区域,对区域影响力的评价没有涉及。赵峥等[9]结合首都北京的创新资源优势,构建了包含三个层次指标的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共3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带动力、科技创新影响力。二级指标共9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科技创新生态带动力、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三级指标共64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三级指标20个,科技创新带动力三级指标19个,科技创新影响力三级指标25个。这个指标体系包含部分定性指标,这些定性指标由谁来确定是评价的难点之一,指标值达到多少才符合要求也是评价的难点,另外,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偏多,而创新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偏少,由于纳入了北京地区的特色指标,因此整个指标体系缺乏可比性。毕亮亮和施祖麟[10]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构建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竞争力”(投入产出实力)、“科技研发潜力”、“经济支撑潜力”,二级指标分别有7个、4个和2个。该指标体系考虑的创新资源中,对创新资本考虑不多,也没有纳入创新资源的区域共享指标。彭顺昌[11]构建了由创新投入、创新绩效、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4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等15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用的全部是相对指标,便于比较,但缺少反映创新潜力、创新影响力等方面的指标。姜鑫等[12]构建了以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效果为一级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以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演化而来的,关注了创新质量的评价,但缺乏对创新文化方面的评价指标。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

2.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范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既要涵盖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一般指标,又要将其纳入全球视野来评价,因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地位的评价,一是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文献可以借鉴,但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地位评价的研究还不多。王德禄[3]认为在网络时代,政府要打造创新网络,把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联系起来。那么将跨国公司、国外的风投机构、国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等创新资源都纳入这个创新网络,就初步构成一张全球性的创新网络。相应地,评价这张网络的创新能力,就要将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数量、引入的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国外风投资本在该地的投入量、国际创客团队的数量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内涵和特征来看,评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创新文化、创新创业和创新影响等都应该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2.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合前面的分析,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国内较为成熟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要充分参考并借鉴这一成熟指标体系;(2)尽可能使用政府统计年鉴中的标准指标,以便于获得相应的统计数据,但由于各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主要选择各地都使用的标准统计指标;(3)将现有文献中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注意评价指标的全球可比性。初步考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八个一级指标构成,即: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创新文化、创新创业和创新影响,见表1。创新资源有三个二级指标,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创新人才资源是创新中的核心资源,其他创新资源都是围绕人才资源汇聚的;创新的技术资源中包含专利、高技术产品工艺技术、隐性知识等知识产权或产品,这是创新的基础资源;创新资本是创新资源的粘合剂,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全球创新资源的迁移是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实现的,也往往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技术变革推动创新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承载并吸引创新资源的汇集,再加上制度变革的支撑,一个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才会逐渐形成。创新产业有二个二级指标,知识密集服务业和生产高技术制成品产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有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撑,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牛津郡的赛车设计与制造产业等,还要有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科技金融、管理咨询等服务业,相应这些产业的数量构成三级评价指标。创新投入有三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本投入、技术资本投入和金融资本投入。创新需要在人力、技术和资本等方面进行投入,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数、开展的研发项目数、财政和企业投入研发项目的经费都是反映创新投入的指标,专利申请量既是当期研发投入的成果,也是后期研发活动的投入,所以也作为创新投入的评价指标。

创新载体有二个二级指标,公共技术创新载体和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创新活动需要一个载体才能开展,区域的创新载体既有政府和行业提供的公共载体,如:高校、科研机构等,也有企业提供的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相应的载体数量构成评价的三级指标。创新成果有三个二级指标,论文成果、专利成果、产业成果。创新成果是创新投入的产出,也是科技创新中心效率的实体表现,论文成果既包括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又包括科技类的学位论文数;专利成果要有国内专利授权量还要有国际专利授权量;产业成果包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产业标准的制定、产业的环境友好程度指标等。创新文化有三个二级指标:知识产权保护、公民科学素养、知识共享设施。对创新者利益的法律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利器,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律师和人数量,还有产权保护下的知识产权交易量都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创新教育基础设施和投入可以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潜力;创新成果是在创新团队成员不断地相互脑力激荡过程中产生的,网络、电话和文献的交换等都是脑力激荡的重要工具。创新创业有三个二级指标:创业孵化园、创业企业、创业人员。创新和创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业孵化园的数量、新创企业数量、科技人员参与创业的比重等指标能够反映区域创业的繁荣程度,也能反映创业对科技创新的激励程度。创新影响有三个二级指标:区域影响力、全国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创新影响力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中心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能够带动周边其他城市发展并提升区域创新协作能力,区域内创新资源共享数量和创新成果交易量等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心的区域影响力;其次是中心对全国的影响力,一国内部能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往往是区位优势相当突出的城市,应当肩负带领全国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使命,其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交易量、科研项目量、风投资本量等占全国的比重能够反映其影响力;最后作为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能够彰显其对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能力,外资在当地设立的研发中心数量、当地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研发中心数量、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国外风投占当地的投资比重、技术交易额占全球的比重和国际创客数量等作为三级指标反映该能力。

3结论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4

园区位于中国长三角经济区,该区域涵盖了上海、苏州、杭州等中国经济枢纽城。园区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重点布局的创新创业载体,于2010年7月15日正式启动,规划总面积83平方公里,位于南京主城东侧,地理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

园区将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打造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创新技术的研发高地。园区将紧扣“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任务。目前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引进科技型企业66家,科技创业创新人才30名,开发建设已全面拉开框架。

智慧麒麟

园区依托南京独有的智能领域32个国家知名高等学院、8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博士点、每年近10万专业人才,集聚发展智能产业。提供强大的公共技术服务,建设传感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仿真技术、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等平台,共享智能领域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基础技术。建设亚洲最大的云计算与服务中心———“麒麟云谷”,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云服务。

绿色麒麟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园区发展低碳技术,建设清洁能源技术、ccs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节能与低碳检测技术等研发平台和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倡导低碳交通,构建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推广建筑节能,从设计和运行入手,建设低碳园区,努力为低碳能源相关企业、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和节能环保相关企业提供广阔的研发平台、实践空间和市场机遇,使低碳产业集聚麒麟,低碳理念由此推广。

创业麒麟

硅谷是美国创业者的天堂,园区努力将麒麟科技创新园建设成为中国创业者的天堂。园区提供专业的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给予长三角乃至中国最为优厚的政策扶持,建设国际标准的创新创业载体,提供先进的智能低碳产业研发领域专业设备,完善法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评估论证服务、产权交易服务等一系列第三方服务,构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创业者的融资方案。

园区邀请美国规划协会参照硅谷“研商住”组团式理念编制总体规划,注重生态、宜居环境,建设500米宽、6公里长的生态景观主廊道———麒麟公园,提供敞开式的办公空间,沿河打造滨水街区、亲水花园,为创业团队激发创意、释放想象提供硅谷式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园区建设低密度、高绿化率、慢行系统全覆盖的居住社区,配套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央商务区、国际医院和国际学校,为创业者提供国际化的生活、娱乐、教育、医疗服务。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创新”是时下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各个领域都在讲究创新,追求创新。同样,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美术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艺术设计人才。但是在艺术设计技术与艺术设计理念迅速更新的今天,美术类院校不但要在理论教学上重视创新,还应该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指导方向。因而,为社会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自然成为了所有艺术高校必须解决的核心命题。[1]当然,在国家重视艺术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都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出发,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从意识上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类高校的艺术设计科技创新水平,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活动,即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教师指导、学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科研实践活动。[2]

依据我国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各级各类学科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艺术院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对于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统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此有利于促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可行性,这种教学行为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科技创新在培养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是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通过竞赛形式开展的科技创新,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竞争向上、自主学习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总之,加大力度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又能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笔者认为,在艺术院校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实践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创新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艺术院校已逐渐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正在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理工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成立了艺术设计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大学生手绘墙绘画中心、服装表演队等多个大学生团体,这些社团的成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而且,根据《湖南理工学院关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的指导性意见》的精神,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进行深入研究,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改革了人才培养方案,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美术学院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广告设计大师赛、中国广告学院奖、四项全能比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美术与设计优秀作品展和发明及专利等,并在实践创新平台计划中规定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不得低于10个学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专业课程中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重,将学科竞赛的内容渗透在每门课程中,这样,科技创新的教学体系就已基本形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艺术设计竞赛带动实践教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艺术设计的专业竞赛,既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充分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3]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艺术设计的专业竞赛,学院正在组建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实验室,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极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

第二,产学研合作,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首先,践行产学研合作与学科交叉建设,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与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其次,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尽可能接触到多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扩展知识领域,锻炼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对教师而言,产学研结合与多学科交叉建设对专业理论教学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都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4] (转第131页)

(接第125页)

第三,实践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自然离不开一个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有担任科技创新管理的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或实践教学的教师。因而,应加大对实践型、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5]

三、以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

建立和健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主要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硬件,如内部设备、图书资料、经费等;二是软件,如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评级制度、奖励机制、反馈机制等。[6]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第一,为了保障学生科技创新,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科技创新活动,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美术学院重新修订了相关规章制度,且在2010年已正式执行,该制度明确支持和奖励参加学科考赛和科技创新的学生。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的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和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和冲抵学分。该办法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第二,为了建立完善、稳定的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还确定了统一的管理机构,由美术学院进行管理,对于各类各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由美术学院参与竞赛的相应的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由美术学院对竞赛进行统一的筹划、宣传、协调、培训、组织、指导。在竞赛时,由美术学院牵头,以教研室为主要单位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竞赛工作。美术学院从管理机制、指导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

由于保障机制实施顺利,近几年来,美术学院学生在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赢得了荣誉。2007年以来,立项建设的校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16项,另有3项获批为省级项目;2008年全国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2008年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特等奖;2009年学生设计的多功能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9年学生编写的3部著作已公开发行;据已知数据显示,2007―2011年间学生参与并被采用的设计项目达100个,如2009年学生参与的上海世博会戴尔馆的展示设计被采用;美术学院学生在多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2007年以来,学生获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05项,且获奖数量和等级逐年提升。通过各项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了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这样的体验过程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直接的锻炼和提升。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B04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C].2007.

[2]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3]李佳.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3).

[4]卢宗业.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美术大观,2010(12).

[5]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6

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保持在全省第五位(撤地建市时全省第九位)。年至年我市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年评选一次)。椒江区被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温岭市、路桥区分别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椒江、路桥、黄岩、温岭、玉环被列为省科技强县(市、区)单位,温岭市、玉环县还被定为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市县。

(二)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

1、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行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一批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自主创新的典型。年,海正药业和吉利集团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5家),华海药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进入省首批自主创新型示范企业行列(全省5家),拥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

2、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近年来,我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农化工有限公司、华海药业等),省科技进步奖138项。典型的如吉利集团成功研制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实现了我国自动变速箱开发及生产零的突破,获得了年国内汽车行业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正集团“年产5000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被列入国家生物工程专项。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依靠一项成果几年内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企业。天台昌明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害有毒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片式主精度弧形齿盘定位刀塔,为国内首创。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1家。(根据老的认定办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79只。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2.7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11%,居全省第三位。

2、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8家。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凸现,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截止目前,我市共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55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03项、国家星火计划56项及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四)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年,我市专利申请量达29751件,年均增长25%;专利授权量达20962件,年均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32件,占过去20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70%。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

(五)军工合作迈出喜人步伐

年,我市企业与国防军工系统的科研机构达成67项技术转化合作意向,9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亿元;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复合及防弹材料试验基地在临海建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拟确定在临海市设立民技术转移中心。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根据块状经济明显,科技创新资源匮乏,企业技术需求旺盛的实际,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一体”,即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展公共服务”的科技创新新格局。“两翼”即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一体两翼”的实施,合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一)重点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源头

由于高等院校少、大院大所缺、创新源“先天不足”。近年来,我局确定了“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升级产业”的思路,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牛鼻子”来抓,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联合申报、共同建设的方式实现科技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一是抓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了(上海)科技园、浙大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先进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上述平台均已进入运行阶段,通过合作研发、共建载体、转移成果、引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是全力打造技术交易平台。从年开始,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科技成果交易会,每届都邀请浙大、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几百名专家教授与企业对接。截止中国校(院、所)企科技和人才合作大会,我市企业和各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523项,合同金额达27.37亿元。

四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区域创新平台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6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52家。这些服务中心每年为近5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深受企业欢迎。

五是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我们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2003年开始,我们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出台了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海正,省内唯一一家设在企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吉利、海正、飞跃、钱江、华海)、省级研发中心111家,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165家。

(二)分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能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按照“培育—提升—壮大—求强”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引导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逐步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鼓励重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四位一体”(掌握核心技术,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明确发展战略,争创小巨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争创中国名牌与驰名商标;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企业上市)的要求做大做强,推动产业能级的提升。

(三)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加强专利工作,我们自加压力,06年初主动向市里提出了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目标,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年月,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我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2、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以“依法管理、强化教育、注重调解、立足保护”为指导思想,对专利案件实行省、市、县(市、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委托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了执法能力,提高了执法效率。

3、积极开展专利示范企业评选工作。共培育了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00家。

4、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力度。对新增的发明专利补助每项由原来的0.3万元提高到0.8万元;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补助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5万元。对制订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每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四)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推进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不断进步

1、大力推进农业攻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三分之一以上投向农业项目。在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我们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两个优先主题,在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及加产业化、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新产品选育及产业化、海洋渔业科技及区域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等八个方面实施重点攻关,共向上争取项目250多项,每年都获得1000万以上的经费支持。

2、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我市自从2005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以来,93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28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02个,引进新品种21个,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07年临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代表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3、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施生态市建设示范项目。05年温岭市通过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07年路桥区通过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

4、在全市开展了科技强镇(乡、街道)评选活动。为把科技创新工作向基层伸展,2007年我们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科技强镇(乡、街道)评选活动。目前,椒江区海门街道等13家单位被评为市科技强镇(乡、街道),为我市基层的自主创新工作树立了榜样。

(五)加强“引智”力度,集聚拔尖科技人才

近年来,我们按照“项目引才、平台聚才、载体育才、机制留才”的思路,进一步深化项目、人才、平台、载体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调动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一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人才”的引才方式,形成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互动机制。通过争取和实施一批国家“863”、“星火”、“火炬”和“国家创新基金”等重大专项,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实现研发能力的提升和跨越。二是依托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方式“引智”,带动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通过搭建大学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上海)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达到集聚人才的目的;四是加强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工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全面提高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对行业人才的锻炼和培养。据年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年,我市科技数为4.62万人,总量为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4.34%,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为80.43,同比增长14.5%。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两强两提升”(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强化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行动为抓手,集中精力和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战略,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块状经济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抓好“区域公共创新平台、行业专业平台、企业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四大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合作互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业的要求,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型企业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航者、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二)工作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新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认定新版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

2、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有新加强。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5个,院地校企合作共建创新载体15家。

3、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有新突破。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0项,国家创新基金10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50项,市级重点项目30项。

4、科技经费投入有新增长。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70亿元,研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

5、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保护有新推进。全市专利申请量超过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00件。

(三)保障措施

1、大力营造良好法律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认真落实近来各地出台的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职工教育经费抵扣、加速折旧、取消计税工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和完善知识产权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或主持国防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2、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学为先,把学习作为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科技工作创新结合起来。认真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体现。

3、大力优化科技经费配置

把有限的财政科技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经费的使用绩效,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工业技术创新和民生科技建设,重点支持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对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加强经费使用的集中度,努力克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小而散的习惯性做法;支持各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区创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会同财政部门探索定额补助、事后补助、奖励经费、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行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科技经费、扩大我市科技投入的总量规模。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着力抓好科技帮扶

针对我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的状况,从科技部门的职能出发,发动全市科技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活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一是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二是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三是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增强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四是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帮助暂时不符合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条件的企业,制定整改方案,使其尽早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5、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

把吸引、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省“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结合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开展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创建活动,形成若干个由科技专家和企业技术总负责人共同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支既懂经营管理又对科技比较熟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结合企业一线工作,努力培育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以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不拘一格地引进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向集聚。充分发挥在台高校的本土优势,推进高素质人才就地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