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钻石模型;竞争优势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五大报告概

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通过引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将农业和服务业各自一分为二,进一步描述了工业化时期就业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此后,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又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主要包括增加值和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理论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概念和范围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朱晓青、林萍认为现代服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与传统服务相比。它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性三大基本属性。庞毅、宋冬英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高技术,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刘志彪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服务、教育培训与卫生保健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顾乃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当前那些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外溢效应,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在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拓深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最本质功能不是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而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由以上定义可以归纳出:现代服务业的现代性,即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达阶段的产物,和传统服务业相对,是新兴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性,尽管现代服务业是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它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是依靠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而进行的;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和传统服务业不同,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提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是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动态性,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产业发展演进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性,作为服务业,既包括为企业等提供的中间服务的生产业,也包括为居民提供的最终服务,但是专业性的生产业无疑在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波特“钻石”模型及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一)钻石模型

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战略模型乃是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将产业竞争力置于企业、产业和国家这3个主体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分析,认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如下4个因素:生产要素条件――要素条件涉及国家或地区在该行业发展中所投入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为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提供初始的动力,而且促使企业对投资和创新进行动态调整,包括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该产业的企业,而且同其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有密切关系;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经营的得失常常可追溯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在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中,竞争对手最为重要,竞争为产业的高级化和创新提供了推动力。竞争对手在地域上的集中又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适宜的组织环境。由上述4项关键要素形成的“钻石”模型,关系到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成功。而且“钻石”模型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拥有“钻石”模型的每一项因素并等于不必然拥有竞争优势,只有将这些因素形成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系统,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四大影响因素发展状况

波特模型中的要素条件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源因素,还包括人才、资本、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依赖于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的高级要素。其竞争优势表现在将自然资源、教育、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当今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对知识、人才、通讯手段等高级要素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在人才、知识技术方面,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较充裕,但整体来看,我国各服务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等高级资源要素。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具备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构建起现代化的人才高地。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无论从人才总量上还是结构上与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先进国家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想发展现代服务业,就需要有先进、发达的金融和物流业作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现代服务业必不可少的集群联动发展态势。就我国的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来看,其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费用仍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在很好满足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方面存在欠缺。

波特模型强调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对于服务业来说,需求不足就会抑制企业竞争,从而影响其规模经济的实现。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绝大部分仍处于幼稚期,其面临的国内市场是不成熟的,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由于生产成本较高,服务提供价格也较高,影响了这些服务行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大大提高了其他行业获得信息的成本。同时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和流动中枢,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也使得需求不足。

服务业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服务业对其他行业以及各服务业间具有极强的相关作用,某一行业的发展或滞后会促进或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各服务业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相关作用。波特理论认为,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相关产业间合作的紧密程度、相关产业企业密集度、产业集群环境和产业服务环境。目前,我国服务业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要协调好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的国际趋势,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比重下降。因此,我国在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同时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波特认为,决定每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创立和管理公司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整体而言,我国服务业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不高,服务企业在组织规模尤其是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际化的公司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市场竞争程度来看,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且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竞争秩序混乱,企业信用度差。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企业信用的缺失抑制了相当一部分消费需求,也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行业中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这种垄断性质的市场结构导致了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同时严格的进入限制使得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竞争能力差,经营效益不佳。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波特认为,在钻石体系中,每个因素最终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因素的表现,任何一个方面出问题,都会限制整个产业进步与升级的潜力。从波特的“钻石”模型来看,想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在详尽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特点的基础上,识别出最具有发展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二是创造条件弥补上述四方面因素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四因素能协调地发挥功能。

要想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应以政府为引导、需求为导向、产业为主体,通过模式创新带动服务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的升级;深入展开现代服务业理论体系与工程实验研究,支持自主的技术和产业创新,构建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坚持自主创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现代服务业帮助第一、二产业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业人口的重大转移和社会物质能源的显著节约做出重大贡献。通过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技术与服务龙头企业,促进国家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商务链的建立和传统服务业的提升。

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造将为我国农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机遇。我国应切实利用世界经济全面服务业化的趋势与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对传统要素的改造与更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与政策措施,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以及在新经济中的“后发优势”等有利条件,加快形成和发展生产业、研究业与消费业,利用服务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促进我国早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形成并保持我国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

3、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4、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7(3).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4-0055-03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服务型经济时代。在各国服务业发展进入扩张期的同时,传统服务业因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崛起并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在由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迈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辽宁服务业无论从速度、规模、结构,还是从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来看,都存在着差距。为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辽宁将打造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同时服务业集聚区也成为全省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区的研究和探讨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服务业集聚是从产业、空间和时间维度来理解的概念。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上海率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上海市经委从政策集群的角度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定义为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功能集聚,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称为微型CBD。这个概念侧重于从政府规划的要素角度给出较为具体的定义。如果结合最新的产业区理论,立足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决策,将概念一般化,通常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企业及其相关机构以一定规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服务企业处于核心地位,直接为市场提供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并接受市场的信息反馈。

从有关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研究来看,多数研究最早是从研究制造业产业集聚开始的,服务业产业集聚研究少且起步较晚。近些年,随着人们开始更多关注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发展也成为被探讨颇多的问题之一。从不同的角度,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归纳起来典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学者马库森?穴1996?雪依照发达国家服务业集聚的案例提出将服务业集聚划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和国家力量依赖式,这是最为典型的划分方式之一。马歇尔式产业区又称之为意大利式产业区,该模式特点是集聚区内以小企业为主构成,企业间靠着竞争与合作关系相互依存,与集聚区外的企业联系不密切,集聚有着地方文化特征。轮轴式通常是指产业区中的大企业与围绕它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强调一家或几家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占主导地位。此模式集聚的典型案例为纽约市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卫星平台式指集聚区内企业以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为主构成,该种模式主要是孤立式分支机构由于政府税收优惠和租金以及特殊区位的吸引而聚合在一起,企业间合作和地方性联系少,关键决策都由区外的企业总部作出。国家力量依赖式集聚区,简而言之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公共机构和非赢利机构所引致的产业集聚。与其相类似的划分是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将服务业集聚区划分为:水平一体化(网络化)模式、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模式和垂直分离模式。Gordon和McCann又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模式分类即纯粹式集聚、产业综合体式集聚和社会网络式集聚。另外,还有学者按照本地市场网络的需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等将现代服务业集聚模式分为原生型、嵌入型和外生型;按照形成机制可分为市场主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外资主导模式和内资主导模式,等等。

依照不同的集聚特点和划分原则,服务业集聚模式有着多种划分方式。一个地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可能兼具几种模式的特点,也可能单纯依靠一种方式形成,具体到实践中,一个地区到底应采用哪种发展模式应综合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环境、既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与优势等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简单套用的道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很多实践案例证明,一些地区将创新驱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采取重点集聚区布局策略是成功的。

二、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年初,财政部、商务部为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总结发展示范经验,批准了辽宁省作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份,并选取沈阳、鞍山、营口为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辽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服务业发展一直相对薄弱,此次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无疑对辽宁服务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辽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能级的客观要求。

为推进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全省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全省评审认定了6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并继续推进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据辽宁省服务业委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省56个城区重点规划建设了70个服务业集聚区,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和上缴税收分别为3250亿元和26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3%和17.2%,13个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超百亿。6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沈阳12个、鞍山5个、营口6个,三个试点城市合计23个,占到省级服务区总数的38.3%。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前期辽宁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行为,还没有形成市场作用下企业内生的集聚力量,因此难免会造成政策的路径依赖和发展缺乏持久竞争力。尽管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发展障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集聚区建设结构不尽合理。集聚区规划是具有着现代服务理念和前瞻性的,但在实际运作和招商过程中,不免受各种条件制约和阻碍,因此,实际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内容通常与集聚区规划有较大差别,目前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集聚区居多,金融、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偏少,而且即使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入驻的企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服务企业。

2.偏重强调集聚区建设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其形成的内在本质。受传统体制、观念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因素影响,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往往重视集聚区硬件环境建设,偏重于强调企业地理上的邻近,惯于用工业发展的思维来思考服务业发展问题,过于注重项目建设带动集聚区发展,而忽视集聚区软环境建设,对服务业集聚区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特征认识不足,忽视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本质条件,入驻企业间真正的相互嵌入的网络格局还没有形成。

3.生产业基础薄弱,导致集聚区服务供给能力不强,需求不足。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多数需求来自于生产,而目前辽宁的生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导致现代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时常无法满足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和降低成本的需要。同时受长期的体制环境影响,辽宁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有着“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的观念,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诸多关键环节的分工、分离和专业化还很不充分,导致集聚区服务需求不足。

4.服务业集聚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现代服务业具有着异质性、知识密集和信息密集性等特征,其发展对地区的自然禀赋、历史禀赋和后天人文因素等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但在集聚区规划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和区域却形成了很多内部结构相似的集聚区,没有形成产业功能的空间差异。创意产业园、中央商务区、物流园区等拥有现代服务理念的项目纷纷在省内多个城市和地区上马,定位相似。由于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具有较强渗透性和辐射性的产业,物理距离上的邻近势必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三、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选择

结合辽宁实际,目前全省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高级生产要素存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工业为依托,加强工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互动发展,采用相关产业支持的集聚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比较适宜。因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特点、相关产业的配套、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等不同,每个城市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也不同,集聚区建设应按照地区产业功能布局要求,结合发展实际,突出产业优势,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地区在发展服务业问题上应采取有所差别的发展策略,进而使全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呈现梯度层次变化,不要脱离自身发展水平而追求跨越式发展。本文以沈阳、鞍山、营口三个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为例,来探讨各地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沈阳市是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制造业有着强大的技术基础和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生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未来应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重点发展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业。从城市量级来看,沈阳市属于副省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领先地位,内在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和积累,同时对外具有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城市内各个区域也都固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并拥有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服务业基础,因此沈阳市应采取原生型+嵌入型的多核分散布局发展模式,可以发展多个点状集聚区,然后通过产业链条将彼此连接起来,重点发展建设生产业集聚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

鞍山市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具有大量的潜在顾客,能够发挥规模效应,具有发展生产业的市场需求,可以借鉴嘉兴南湖区特钢产业服务集聚区等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与钢铁相关的服务业,这样在空间上避开了与沈阳等城市的强势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摩擦,形成产业错位发展。因对外开放程度与发达城市相比不是很高,对外吸引力不足,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应以原生型重点集聚的发展模式为主,重点培育本土企业,将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企业汇聚于服务业集聚区内,形成集群优势。

营口市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发展服务业首要的应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物流和船舶相关服务业,包括提供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保函质押、船舶设计等服务。同时,营口市又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海洋旅游服务业也是其可行选择之一。因城市量级不大,中央商务区应以单一集聚核心为主。总体来看,应以原生型服务业集聚模式为主,同时,可以考虑嵌入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引进先进的国际船舶服务公司,重点发展先进物流和船舶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以上海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循环服务业;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和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相类似的一个名词。在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对于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主要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所创新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

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

它是服务业自身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一)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业

现代循环服务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而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革命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由于生产根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因而这种服务业的增长必然意味着生产领域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关键所在是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

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是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因此,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度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构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优势。

(三)现代循环服务业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

当代经济中许多生产部门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目标将围绕“服务”这一核心展开。

比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

二、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从长计议、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它是服务业自身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循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把握好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一)将传统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调整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建设生态化的、资源节约型、循环型服务业的思想,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环境影响;

(二)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为产业激励机制和企业竞争的条件;

(三)正确确定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态位,建立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循环服务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循环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优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区域信息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循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业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的新趋势。

(四)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国际大都市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个或多个重要有功能,其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就产业发展而言,国际大都市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世界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

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衰败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并且,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区域的辐射半径,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五)新技术与行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提速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渗透,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如商务服务、健康、咨询、教育、法律、创意等新兴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发展迅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与新技术不断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出更广阔的市场,如与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结合,实现了时空的拓展。

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基础计算环境、智能终端等方面,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技术的拓展方向和支撑平台。

(六)服务贸易、外包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热点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4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 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虽有发展,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代服务业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结构不合理,而且发展缓慢,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战略性支撑和保障作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在农业社会,服务业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在工业社会,服务业主要围绕商品生产活动展开;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则以技术性、知识和公共服务为主。

关于现代服务业目前我国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在生产中间环节作为要素投入而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现代生产业。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定义是在十五规划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即“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它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而且也包括现阶段保持高增长势头以及居于较大比重从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专业化商务服务等,同时还应该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如各种咨询业务、现代物流服务业等。这些现代服务部门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度专业性、高附加值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从2000年到2008年,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0.5%。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阵地,其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总量增长缓慢与结构性缺陷制约服务业增长

服务业增长缓慢,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结构层次落后,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带动。总体而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有一定的升级取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

表1中数据说明传统部门和一般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传统的仓储与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和邮电通信业等仍占服务业的很大比重,而且增加值较大。其中,批发零售业2005年增加值是13966.2亿元,2008年为26182.3亿元。同时,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服务业等专业服务发展明显不足,增速较慢,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较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结构性滞后与总量扩张缓慢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沿海和内陆一些大城市借助优越地理环境和政策优惠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十分滞后,严重影响了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2009年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北京9179.19亿元,上海次之8930.85亿元,而最低的宁夏仅有563.74亿元。不同地区间现代服务业发展失衡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差距大,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意识落后。这种状况亟待改善,政府应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三)体制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服务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城镇化水平低下,抑制了对服务业的需求。我国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偏差不断扩大,使整体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不仅影响了服务业产业素质的提升,而且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这种状况固然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服务业自身特点有较大关系,但特殊的体制和特殊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四)市场化程度低且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中除了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就业人员比例较大外,众多的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就业人员较少,如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咨询等。

表2数据说明在一些高科技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较少,例如咨询及通讯传播业,从2005年到2009年从业人员仅占3.5%左右,比例很低,大部分人员集中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部门,约占40%左右。新兴服务业高科技人才缺乏现象值得重视,国家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应强调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伴随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我国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

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在产业的投入要素中,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具有整体上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将取代传统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服务人才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由于我国的低工资制度和轻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再加上在我国目前服务市场有限度的开放,新兴服务业相当数量的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到外资企业,我国整个服务行业缺少人才的状况将更为严重。

图2显示,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部门就业人数从2003年开始逐年下降,而新兴现代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业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3年为183.5万人,到2009年激增到290.5万人,接近300万人,增速达到了50%以上。说明这些部门发展较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会是现代服务业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竞争压力将推动服务业分工细化和加快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将继续重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此时连结这些节点形成分工网络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些中间需求是生产业的重要部分。竞争压力还会引导企业将原本内置于企业的服务活动进行外置,由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来提供服务,如各种商务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将更加细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图3表明金融业、计算机软件业和租赁商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明显呈上升趋势,金融业增速最快,2008年达到14863.3亿元,仅次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16362.5亿元。同时分工深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在专业分工基础上日趋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服务业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步或信息来实现。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大臣,吕莹莹,王建冬.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回顾、反思与前瞻[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对策建议

本课题为河北省讲师团系统2012年度科研课题(立项编号:201213),课题组成员:刘淑琪、郭建荣、崔建、杨少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7日

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进步的结果导致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导致了与流动人口增长有关的消费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直接促进了与市场竞争活动有关的生产型服务行业规模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服务业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教育、科学研究等,其实质是服务业现代化;另一种是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网络游戏产业、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等,其实质是服务模式的创新。

全球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经济支柱。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已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高收入国家此比重已经达到了71%以上,而纽约、伦敦这些城市则更是占到了90%左右。在这些服务业当中,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了产业的支柱。

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与发展起步较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才首次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2000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要求。此后,随着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现代服务业越来越受到经济界的关注。近年来,京津冀发展规划和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几年环首都经济圈抢位、错位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预计“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圈发展的新引擎。

二、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于将环首都经济圈“服务首都、对接北京”的总体建设目标在产业层面上具体化,破解首都城市发展在空间、交通、资源、环境上的瓶颈。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其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成为引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北京市、河北省不少现代服务行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业务量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如省属科研机构改制初见成效,科技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技工贸收入明显增长。政府在体制上不断深化改革,为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环首都经济圈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传统服务业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比重有所下降,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这些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改善了服务业内部结构。

(二)现代服务业总量有所扩大,服务功能增强。近年来,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据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到2011年,环首都经济圈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0,000多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0,00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成为环首都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已进入现代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期,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社区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北京现代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北京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75%,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领先性。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正在迈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首都经济新的亮点。各产业部门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代表了其在全市经济中地位的变动情况。各产业部门本身的增减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北京的现代服务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持续加大,成为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之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和教育业将出现新的高速发展,增速加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将得到增强。这些都代表了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滞后。在环首都经济圈服务业中,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产业化市场化较早,竞争比较充分,但在一些现代服务业中,如金融、物流、教育、科学研究、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网络游戏产业、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等,其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产业的高度化、规模化、专业化还没有最终形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提升能力弱。从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横向比较看,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一是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离北京较近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二是环首都经济圈各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差距也较大,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比重仍较低。从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行业构成看,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业增速较快,均超过20%,而同样作为现代服务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速较为缓慢。

(五)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优。从目前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看,2011年教育业从业人员达到154.3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1.6%,反映出这个行业对现代服务业就业贡献最大。但对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起基础性作用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重较低,这与环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同时,对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所占比重较发达国家仍较低,相比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更加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人才队伍,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等行业都依赖相应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原有现代服务业相关行业发展基础较差,加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错位,使得人才缺乏成为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借鉴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80%是由服务业创造的,而且信息业、金融及其金融衍生品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二战以后,美国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取代传统的轻工业成为纽约的支柱产业,50%的工业部门被新兴的金融、商贸服务取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纽约工业就业人口减少了一半,制造业就业人口减少了2/3。以信息、金融为基础的服务业构成了纽约经济的主要支撑。另外,以知识要素占主导地位的知识服务业在纽约的集聚和长足发展,使得纽约在新一轮知识经济变革中居于领先位置。

日本的服务业产值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日本从长期的经济低迷中走出来得益于技术研发行业转型的策略,金融业发展以及信息产业技术的提升也为日本经济的再次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自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向知识集约化发展。1988年,第三产业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56.1%,2008年已升至62.3%。第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口约达700万人,其中约65%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业,25%从事饮食服务业,其余的10%从事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和通讯业。2008年服务业收入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70.63%,远超过1988年的56.1%,故日本服务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四、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是前提条件。面对世界经济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必须走出“发展经济即是发展工业”的思想误区,打破重生产、轻服务的传统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产业功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战略的思维,正确认识现代服务业在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宏观环境。加强政府引导消费和投资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针对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科学引导,加强区域协调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提高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基础条件包括基础服务、环境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要优化发展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取消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进入的制度门槛,营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重组、兼并或联合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或集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扩大开放,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要充分发挥环首都经济圈区位适中、市场潜力大、服务业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促进国际现代生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要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作为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创新机制和手段,制定招商引资的具体办法。积极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带动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环首都经济圈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培训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内、国外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水平。同时,政府应积极组织搭建环首都经济圈服务业企业与其他同行业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服务业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渠道。发展并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华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