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1

关键词:医用耗材管理 医院管理 评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51-02

医用耗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新医用耗材应用于医院临床领域,直接导致每年耗材使用量大幅度攀升。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太和医院是地市级三甲医院,2010―2012年每年医用耗材材料支出平均高达1.3亿,其中高值耗材所占比为62%,年度材料支出同比增长率大于总收入增长率。如何保证医用耗材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已成为了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的核心内容。国家出台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评审标准中对医用耗材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拓展和完善,检查标准和管理办法的要求更细致严格,掌握行业监管与评审的发展动态和标准要求,将对管理者制定评审目标、推进落实起到积极作用。

一、传统耗材管理与现行评审标准的差异

1.准入环节监管不力导致品规虚多。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导致医用耗材品规的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年使用医用耗材品规达到8740个,同时医院管理部门对新品种引进缺乏论证体系和科学评价方法,使用科室随意新增耗材种类,致使同类耗材品牌过多。《医用耗材目录》更新维护不及时导致目录形同虚设,不仅增加了临床使用风险,更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2.供应环节监管机制缺失导致存在安全隐患。医院出于减轻资金压力的目的,对医用耗材中的高值材料实现“零库存”的同时导致材料准入、供应、使用环节的“零管理”。临床科室直接向供应商提出需求,供应商将所需高值医用耗材及其发票送至使用科室,科室使用后凭发票到医院器材部门部门补办手续,一次性办理入出库及付款,造成耗材的验收、计价、录入环节都在使用科室,医用耗材的质量、存储环境、价格难以保证。采购入库的信息不全导致耗材的的批号、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在系统中没有保留,出现医疗纠纷不能及时提供关键证据,难以实现医院管理评审中对医用耗材实现事前防控、全程跟踪和事后溯源的要求。同时医院缺乏信息化技术和标准化平台的支撑,导致HIS系统和耗材管理系统数据不能实现关联对照,存在着材料漏计、套计、多计费用现象。

3.使用环节不良事件上报监测落实不到位。长期以来,医用耗材质量的参差不齐和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②,导致医疗器械在使用中发生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相对于医院每年1.3亿的耗材使用量,使用和流通存在不少的潜在风险。为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确保医患关系的和谐,必须落实医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医用不良事件上报例数偏少于发生数,尤其是植入性材料上报严重欠缺。分析主要原因是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医疗耗材使用风险认识不足,害怕引起医疗纠纷,导致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监测中存在漏报率高、上报报告时间滞后、关键信息缺失、事件表述不完整、陈述过于简单、事件发生原因分析缺失等现象。

二、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的措施

1.加强准入管理,重新修订《医用耗材目录》。采购部门根据上级集中招标目录和临床耗材需求信息以及供应商信息,逐步健全医用耗材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和供应商管理数据库,结合本院常用耗材的品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价格等基本信息,将行政决策与专业知识、业务经验有机结合,克服行政决策的局限,通过临床使用科室集体讨论,并经过医院装备委员会研究决其安全性和合理性,筛选确定较为完备的《医用耗材目录》,品规与过去目录相比减少25%。管理部门以《医用耗材目录》为依据确定年度采购计划,由医院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实施或自行实施采购任务。主要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等方式落实采购计划。为保证执行《医用耗材目录》的严肃性,管理部门将其转录入HIS收费系统,下发临床科室监督执行。同时建立危急症患者抢救所需耗材的应急机制,对因病情确需使用目录外的耗材,可依据科室实际情况边请示边购置,确保临床业务不受影响。耗材每年年末根据耗材的新增减少情况修订一次,在满足临床使用的前提下保持目录的严肃性和灵活性。

2.完善采购制度采购流程,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配合《医用耗材目录》需要完善的采购流程,对于不同种类的医用耗材应实行不同的采购流程。在满足临床业务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医用耗材品牌数量,集中了数量的优势与供应商的议价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医用耗材和供应商的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价及淘汰制度,对供应商的筛选从采购前谈判比较延伸到后期的评价考核。目前我院首先严格筛选供应商的各项资质,对于不具备生产资格或资格的一律不得在院销售,审核供应商的产品是否具备器械注册证等证件,保障产品的安全性。不定期和临床沟通实现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跟踪评价,逐步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和供应商评价机制,根据评价数据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便于医院后期对供应商进行查询和追踪,形成对供应商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形成医院和供应商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3.利用条形码技术实现医用耗材临床使用可追溯。《评审标准》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妥善保存医用耗材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的各项采购记录原始资料,结合评审标准采购部门在医用耗材入库业务时必须及时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批号、有效期、产品检验合格证等基本信息,经手人逐级核对信息是否正确,入库资料一式3份,并当场签字留存,确保采购档案完备。对植入性材料的追溯性主要利用条形码技术实现,首先对招标后的植入材料按照一品一码统一编码,医院要求所有数据库中的厂商均采用编码和相应的条形码来对产品进行标志和管理,要求公司将产品与对应条码信息录入追溯管理软件并上传。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编码,每条编码都对应含着产品的基本信息,彻底解决条形码解析的准确性和唯一性问题。通过条形码枪与解析程序的配合,可以准确地解析产品条形码中的生产厂家、产品代码、、生产日期、有效期、序列号、批号等信息,简化了录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错误的可能性。通过与HIS的对接解决了术后登记的难题,过去植入性医疗耗材在使用后需要在《植入物使用登记表》中登记医生的姓名、手术日期、患者姓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有效期、生产企业名称等多项信息,手工登记容易因为登记人员的疏忽和偷工减料而导致信息错误,使事后无法进行追溯。通过HIS系统和植入材料模块的数据接口,术后登记仅需录入患者住院号,通过扫描产品的条形码即可完成产品登记工作,方便了临床及时准确登记。条形码技术实现了值入材料从入库、出库到最终使用到患者的全程跟踪管理,通过值入材料模块和医嘱系统、HIS收费系统数据对接,记录每个植入材料的来源和最终去向,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可追溯到源头,为举证提供原始资料,以保障医院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4.加强医疗耗材不良事件监测报告管理。通过完善医院不良事件监测机构设置和和制度落实此项工作。由院长牵头成立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耗材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督、收集、上报等日常管理工作,各医技临床科室设专职人负责本部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报告,提出初步改进建议及落实改进措施。管理部门以日常使用医用耗材进行监测的基础,以骨科植入材料、心脏起搏器、人工晶体、血管支架、介入材料等高风险产品的不良事件监测为重点收集分析医用耗材质量反馈情况。管理部门通过定期进行高值医用耗材的消耗与病历的抽查核对工作,收集整理与临床沟通医用耗材质量情况。医院根据上报情况对问题产品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促进供应商对其产品进行改进,并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医院定期通报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结果,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修订完善有关制度,提出可执行的干预措施。做到有反馈,有落实。不良事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和科室质控挂钩,实行对主动上报者奖励,对瞒报者惩罚的检查机制,最终达到医护管理人员加强服务和安全意识,主动报告医疗耗材的不良事件,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服务。

5.加快医院信息化进程,实现医用耗材数字化管理。过去我院信息化进程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孤岛效应明显,导致信息流不畅通,2012年我院医院资源计划系统HRP(Hospital Resources Planning)开始上线,HRP是指物资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医院管理平台③。HRP系统在医用耗材管理应用的特点主要包括:(1)医用耗材从采购、配送、验收、库存、发放、消耗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2)实现耗材管理模块与HIS系统以及与供应商、物流商和生产厂家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医用耗材和植入材料的追溯跟踪;(3)提供医用耗材管理的有效预警,当医疗耗材“三证”及授权等资质的时效到期前30d时,系统将自动飘红;如果供应商不及时更换证件,系统不能进行入库业务;各项资质的扫描件导入系统,在系统中可以查找到耗材的注册证、生产批号和供应商等相关信息。信息化和集约化的HRP解决了原有耗材管理的弊端,落实了评审标准中对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三、结语

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医用耗材管理者要掌握新标准、理解新要求,检查指导医院的耗材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建立和完善医学耗材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以评促改、评改结合、注重内涵”,不断拓展和加强医用耗材管理工作,为临床业务的开展提供持续、安全、有效的保障。

注释:

{1}张琼.浅谈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中国医疗设备,2013(02):80

{2}郑月琼.医用耗材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与管理改进.中国医疗设备,2013(8):87

{3}王小平.浅谈HRP系统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2012(4):165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2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形成原因;管控策略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进行各项经济业务中,会因为事中、事后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医院在财务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相应的管控策略可以了解风险的来源及其特征,预测、测量财务风险,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财务政策,规避财务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本文主要从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医院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医院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一)医院管理层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医院的管理层领导对医院的运行起着宏观指导作用,其意识和眼光决定着医院在未来期间的发展状况,领导对财务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会导致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系统得不到重视,这会加大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财务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许多医院的会计人员往往片面的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管理好医院的资金,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的产生。而医院的财务风险不仅体现在资金周转上,还会在药品和医用材料的购买、库存中有所体现的。

(二)缺乏财务管理整体策略

当前,医患矛盾纠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为解决此类问题医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财务管理整体策略,会导致财务资源分配不均匀,医院的管理效率和效果明显下降。医院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缺少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尚未建立一套健全、合理、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三)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医院往往只注重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但是不否认财务报表会出现虚假的财务信息,这会影响到医院的未来发展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财务会计人员会钻医院财务管理空子,来伪造、编造会计信息,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医院的财务监管工作没有落实,财务监督部门没有完全独立,难以开展监督工作。

(四)筹资方法不合理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施行,掀起了农民工进城的热浪,医院的门诊量和看病人员急剧上升,看病难现象突出。政府拨付的资金不足,医院内部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医院是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大多数医院会采用向银行贷款来满足自身资金使用短缺困境,这会致使一些医院在财务上承受太大的压力,过多的债务还会致使医院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筹资的风险较大。

(五)缺乏成本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医院的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医用设施和药品两大类,所以对于它们的管理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医院在对库存药品进行盘算时往往忽略了存储成本、缺货成本和管理成本,只在意降低药品和医用耗费的进价来控制药品的重置成本,这往往会导致部分药品和医用耗材大量积压,而部分紧俏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会出现短缺的状况,医院资金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从而导致了医院内部资金周转困难。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应提高管理层领导的财务风险意识

医院领导层的意识水平和决策水平对医院有着重要影响。医院的领导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本职还要提高重视医院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对医院的财务风险,领导要做好管控工作,在医院的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上积极设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及时检测出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做好应对措施,降低医院的经济利益流出。领导重视医院的财务风险,其部下也就会重视,环环相扣,整体的财务管理系统就会更加稳固。

(二)提升医院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的素质

医院的财务工作质量是由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所决定的,而医院的财务状况又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前景。所以身为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除了要做好自身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在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对于在职的财务会计人员,加强其专业素质学习,提高处理财务专业水平和面临财务风险应变能力。注重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这是对财务工作质量的保障。同时要定期开展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在工作中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了解国家对医院的财务处理规范、税务和统计需注意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预测是对未来需求的估计,正确合理的财务预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可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事先预知医院发生的经济事项的变化来制定相关财务上的对策,有效的降低了医院的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与此同时,利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医院的管理层领导可以及时知道存在的财务风险信号,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监理医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有效衡量医院财务风险预测的一种方法,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医院的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逾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事先、事中、事后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及时有效的制定相关防范措施,为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持续的完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医院开展一项经济活动前,要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监管系统内部,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对预算进行有效的分配,对相关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组织和协调,完成医院整体的预算目标,使得医院各项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完善。

(四)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信息化的建设为医院提供快捷、安全的成本核算系统。在医院的财务成本核算系统中,医院的管理费用率,资金成本使用效率和药品及医用耗材使用效率都能够被成本核算所采集,从而对这些效率进行评估,找出不足,及时改善。医院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产生医用成本,若采取成本核算,保证成本可控就能够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成本效益,让更多的资金都投入到医疗设备和服务中。加强成本核算管理能够准确的反映医院的成本,与医护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薪酬相结合,提高其降低成本的积极性,节省医院的营运成本,为医院提供良好的竞争优势。

(五)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医院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的程度,保证医院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资产、资金制度等。当医院财务状况面临风险时,其财务管理制度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财物安全,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医院在面临风险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风险;2.针对不能转移的风险,医院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其资金分配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医院的经济业务真实的反映于社会,对医院的业务起着监督和管理功能,确保医院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同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六)加强全面预算的控制

全面预算在医院中施行能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水平。预算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的财务状况,编制预算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医院要根据经营成果和往年季度在药品使用编制适合医院的预算报表,领导在审批过程中要持严谨的态度,做到步步把关。通过预算管理,医院可以增强收集经济业务信息、分析和反馈能力。医院能够有根据、有计划的编制预算,在预算实行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结语

加强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改善医院财务现状的有效措施。医院的管理者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规避或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为医院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有效预测医院的财务风险,可以对未发生的财务风险制定出相关防范措施从而规避或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从而推动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冯静 单位:南京天伦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素梅.论医院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5(31)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3

【关键词】医用试剂;耗材;托管运营;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97-02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Hospital Examination Reagent,and Consumptive Material Trust Mechanism

Liu Xiaoming Jiang Wenting Fang Li Tan Yanhong

【Abstract】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beneficial preliminary attempt that is universal existence in the medical consume material and the reagent management at actual chaotic problem in a large-scale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at present,enters at the hospital to implement reagent and consume material trust through introducing third party management structure,transforms the function of hospital on purchase,supplyment andmanagement,stresses on displaying supervision function,realizes a beneficial maximization for the reagent and consume material management,and will realize at medicine to be divided in future.

【Key words】Medical rengent;Comsume material;Trust operation Reform

国家卫生改革方案的核心,是优化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卫生服务行为,合理分配、利用卫生资源,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如何顺应卫生改革的潮流,在内部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是应该思考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如何降低和控制运营成本,使广大患者医疗消费水平相对稳定或有所降低,又不至于使医疗服务单位造成亏损或效益下滑,而影响医院发展,同样是我们必须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医院中医疗消耗成本过高,约占消耗性成本支出的50%以上,除人力薪资、设备维护等支出以外,其中药品、检验试剂、消耗性材料占绝大部分。这其中除药品实行统一招标、主渠道供应外,试剂、耗材尚难以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且这部分成本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甚至超过患者诊疗费用的大半。近些年来,虽然医院也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采取措施不力,加之试剂、耗材本身具有品种繁多、供应渠道复杂、使用随机性大、计划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收效甚微,且这种局面有继续发展之势。为能有效遏制和解决这些问题,医院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检验试剂、消耗性材料委托管理的构想,并在全院开始逐步实施。

1 所谓托管经营

托管经营是指资产所有者根据一定的法规,将资产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具有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的有偿经营,实现委托方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委托资产的增值保值[1]。托管经营形式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当时采用这种方式对原东德国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所有权转移,成功实现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我国的托管经营是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进行的。从性质上来看,德国的托管经营是一种财产交易关系,而我国的托管经营实质上是一种财产委托――关系[2]。当然,托管经营也存在着风险。它是指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状态下,由于委托方与方的目标、动机、利益、权利、责任存在差异,委托方承担将资产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转给方控制而可能产生的利益损失等风险[3]。

2 现行医用试剂、耗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医用试剂、耗材缺乏使用采购的计划性和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客观上由于检验项目多、技术复杂、仪器设备档次悬殊、规格型号不一,医用耗材品种繁多,使用随机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等原因,加之在主观上缺乏高度重视和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操作上的无计划,完全凭经验、凭感觉,或想到什么买什么,想买多少买多少,无消耗的采购依据,完全失去物资采购计划、审批、预约、出库入库、使用、结余的基本管理程序,尤其是急诊、急用、急救上耗材的使用变数更大,失去有效的监督管理,往往造成采购随意性盲目性大、库存量大,积压、失效、变质,造成浪费或不正当操作,增加了成本支出和管理的难度。

2.2 医用试剂、耗材供应厂商多、品种来源复杂、产品质控难度大。我院医用试剂、耗材品种至少在千种以上,有数千个规格,供应厂商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个,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可谓“竞争”激烈。这些供应商中有当地公司的,有外地公司代表,有跑单帮的;产品有进口的、国产的,有国家批号的、也有无批号的,有知名厂家生产的,也有小作坊生产的,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悬殊极大,有的甚至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以低充高,造成管理的混乱、使用的混乱、价格上混乱的不良局面,如我院某专科常用的4类耗材,供应商达10余家,全院耗材供应商达40余家,化学试剂供应商则多达50余家,有的专科耗材该毁形的不毁形,有的重复使用,致使品种、厂家、数量、质量管理失控,为全面质量管理埋下隐患。

2.3 医用试剂、耗材使用消耗制度不健全,未能和利益挂钩。目前,我院试剂、耗材使用无完善的综合考核考评体系。比如医院消耗性总支出与试剂、耗材支出的定量考核,试剂、耗材支出与病人支出的比例考核,试剂、耗材消耗量与实际病例的考核,试剂、耗材总支出与实际总收入的定量考核,试剂、耗材纯收入与毛收入的考核等,而是用多少算多少,剩余多少是多少。由于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考评措施,导致试剂、耗材价格虚高、消耗量远远大于标本量、病例量;纯毛收益比例失衡、纯效益很低;成本支出过高,有的项目成本大于80%以上,甚至无纯收益;且这些指标没有从管理的环节和细节去把关,也没有和管理者本人的考核考评挂起钩来。

2.4 医用试剂、耗材国家地方政府尚未出台价格管理体系,监管询价无据。导致价格混乱,特别是高值耗材、特殊医用试剂,基本上是厂家定价,用户与商家协商约定,往往是价格水分很大,即使压低一定比例,商家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致使医疗成本支出过大,这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损害了医疗单位和患者的利益,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监管无据、监管无力。

2.5 医用试剂、耗材流通程序不规范,滋生了不健康的供销关系。试剂、耗材不像药品由医药公司专营,并有严格的药检、质量监督体系。近年来,随着药品市场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药贩子的时代已基本过去。但是试剂、耗材仍处于供销的无序状态,在销售环节上,厂家可以直销,公司可以代销;有资质的公司可以销,厂家代表也可以销,在管理环节上常常是厂家和使用科室协商好品种价格后,有的经过管理部门走个过场,履行个财务手续,有的销售商直接送货到使用科室,无严格的出入库手续,无严格的数质量验收手续,往往是商家和使用科室掌握着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主动权。由于流通程序不规范,失去有效监督,滋生了商家和使用科室之间暗箱操作,形成利益伙伴关系。导致有的诱导病人使用高值耗材;有的开大而全的检查单,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有的和商家交往密切,不正常消费频繁;有的替厂家说话,过分维护商家利益,胳膊肘往外拐。有意损公肥私,损害医院和患者的利益。

2.6 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虽然医院依托军卫Ⅰ号信息平台对试剂、耗材的出、入库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由于系统设计存在一定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对信息的处理还有很多环节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因而无法满足实时查询、统计及动态全程管理,也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3 我院医用试剂、耗材托管模式和可能产生的综合效益

3.1 托管内容及条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几家方公司的资质、规模、管理、仓储、运输、效益及社会信誉度等方面综合考察和条件的竞争性谈判,经医院常委会议集体研究,确定了一家可以满足上述条件的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企业作为方,全面托管我院除总部及军区统购品种外的所有自行采购部分的体外诊断试剂与耗材,其采购、储存、养护、配送和售后服务均由对方承担。托管条件:一是所有托管品种的引进均要按科室需要并执行院方参与的招标价为前提。二是医院对托管公司实施全程监督,并设定托管期限,如对方出现违约或违背军队政策等问题,医院有权单方面终止授权。三是因产品质量问题出现的纠纷和经济赔偿,均由托管公司承担。四是托管方在缴纳一定数额违约金的基础上,除试剂、耗材零售与批发差额归属医院外,再按物品批发价总额为基准以一定比例返利给医院,作为托管费用。

3.2 托管带来的好处。

3.2.1 节约了人力、物力。过去我院试剂、耗材占用多名专职人员和储存场地、货架、冰箱、冰柜等设施。托管后这些工作完全由托管方负责完成,医院每年可减少成本支出十余万元。

3.2.2 开源节流,杜绝了浪费。托管后,医院基本上可以消除因多种原因造成库存大、积压、失效、变质等浪费现象,把这些风险无形中转嫁给托管方,间接增加了医院经济收益。

3.2.3 促进了医院管理职能的转变。管理部门从繁杂的调研论证、会议研究、批条子、签合同、付款等事务中解脱出来,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同时,也方便了专业科室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新技术开展,抓服务质量,抓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研究上来。

3.2.4 规避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敏感问题[4],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家与使用科室的不正当利益行为。这样既保护了医院与患者的利益,又避免了专业科室使用者和经管人员因受利益诱惑而触犯法律。

3.2.5 对军队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医药分家管理、功能专业科室的管理、大型设备的管理等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便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及效益的最大化。

3.3 托管经营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3.3.1 道德风险。医院追求的目标是资产增值及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而托管方则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形成了两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另外,两者之间还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与医院相比,托管公司掌握的信息更多,可能出现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以及军队人员惜用的道德风险。现实中,无论医院如何完善激励机制,也难以使托管方像委托方那样追求效率,对方常常按照合同条件,尽可能地追求自己效率最大化,从而有可能利用授权而做出损害医院利益的事情。

3.3.2 法律缺位。托管经营中的方是有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法人实体,理论上可以通过法人资产抵押规避风险。我院规定托管公司缴纳20万元风险金用以规避风险,但这笔风险金的额度值得探讨。因此,实际操作中,尽管契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医院托管方出现了违背军队或国家政策问题,委托方有可能要承担一定责任。

4 几点思考

目前在国内,尤其是军队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行列,全面实行医用试剂、耗材托管机制,我院尚属首例。前无经验可循,后无法规可依,对医院和托管公司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军队医院医疗体制改革道路上,尽管已经迈出了大胆的一大步,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作为院方监管部门,尤其是针对高值耗材,一定要全程监督、高度关注、适时参与,不观望、不懈怠、不依靠[5],在条件成熟时,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实现物流过程规范化。依托现有信息技术资源,借助托管公司资金,逐步建立供应商信息协同平台,应用条形码、物资标准编码和物流信息系统,使医院的物流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高值耗材通过扫描条形码将耗材信息和病人信息融为一体,使其入库、出库、收费、核算和财务账务处理同步完成,达到零库存的运行模式和零成本的精确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采购流程,弥补了以前的信息缺陷,加快了对耗材需求、使用、跟踪以及核算的响应速度,物流管理趋于规范有序。

4.2 实现耗材信息可视化。通常,医用耗材在每一个使用节点的具体状况,包括耗材的名称、品牌、规格型号、价格、供应商、生产商等信息在医院信息化平台上都能清晰可见。使用科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耗材,院方管理者可以实时对采购品种、价格、数量等信息进行监督,保证了耗材采购、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耗材信息的可视化能极大地满足领导的管理需求,使领导者拥有了准确的管理信息,为科学决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3 实现管理过程高效化。医院耗材管理将自动识别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医院物流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可实现耗材信息全程跟踪,使医院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不仅能有效提高供应环节的反应速度,实现高值耗材的零库存管理,并且使耗材的供应和管理高度透明,通过全维可视,实现全程可控,使耗材的采购、库存、周转及账务处理高速有效,达到70%以上计帐凭证自动生成。

4.4 实现职能管理精细化。通过信息集成,院方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对每种耗材的价格、采购量、库存量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为耗材的物流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收费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全成本管理提供了完整、及时、准确的记录,而且可以随时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分析、统计、为耗材的需求预测、制定采购计划、库存控制、成本分析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基础,提高了职能管理的精确性。

医用试剂、耗材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提高,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军队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转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是,由于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且存在有一定风险性,有待于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以及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智,邱玮玲.论我国企业托管经营的成本[J].商业研究,2002(5):48-51

[2] 刘东兴,王继武.公立医院托管改革模式的制度分析及建议.中国医院管理,2004(9):8-9

[3] 鞠成东.企业托管-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新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0(3):17-18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4

关键词:医疗控费 人均住院费用 药占比 检查费 材料费

一、引言

基于我国卫生总费用相关数据了解到,1990-2010年间,年均增长1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而“以药养医”被认为是造成看病贵的核心原因,药费是最容易发生不合理费用的费别。尽管截止到2013年底,95%以上的城乡人口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得到一定保证。但是,从人们治病费用支付情况来看,药品费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2015年《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逐步实施,安徽省已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药占比”管控被作为关键的政策工具运用。

从2015年4月1日起,安徽省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在此方案实施之后的三个月,医院对2015年上半年人均住院费用进行了详细统计,确定该医院从4月份实施方案后,药占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从1月份的38.27%降到6月份的33.85%。但是检查费占比又有上升趋势,材料费占比小幅下降,且人均住院费用变化不大。整体而言,人均住院费用并没有因为药品零差率政策而带来明显的下降。所以老百姓感知不到新医改之后医疗费用降低了,体验不到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基于以上安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成果来看,取消药品加成并没有真正让老百姓从中获益,降低就医负担。那么,是不是也就说明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总的医疗费用”没有实现有效控制。这是不是意味着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无效呢?其实,这样的阐述并不完全正确。既然是国家在严肃思考、慎重决定之下落实的政策,政策的执行必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否则不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来大力执行这项政策。当然,对于以上问题,本文笔者还是会从微观角度入手,以铜陵市某三级医院的住院费用进行分析,以探明上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费措施。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安徽省铜陵市某三级医院2015年1-6月住院病人完整的费用资料,删除了一些数据不全的费用资料。该医院在2015年4月1日起实施了方案,取消了药品加成。

(二)研究方法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数据按照时间,分为2015年1-3月和2015年4-6月两部分,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进行分析,分析主要有哪些医疗服务费用造成了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人均住院费用必然受到药品费、检查费和材料费的影响。因此,将人均住院费作为因变量,药品费、检查费和材料费作为自变量。通过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分别判断哪项费用对人均住院费的影响较大。

模型 T=β0+β1D+β2S+β3M+ε

其中:T为人均住院费用,D为药品费,S为检查费,M为材料费,β0是常数项,β1、β2、β3为相应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模型中的误差项。

2、对比分析

把2015年1-3月和2015年4-6月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在实施方案前后,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检测方案实施的效果。

三、数据分析

利用模型分别对两部分人均住院费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两部分人均住院费用的模型中R值分别为:0.984和0.979,表示分别有98.4%和97.9%的预测可用模型预测,两模型的显著性均为0.000

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后,药品费对人均住院费的影响有所下降,检查费对人均住院费的影响却小幅提升,材料费的影响变化不大。基于上文分析,确定人民关心的药占比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后也大幅下降,检查费占比却也小幅提高。这说明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对于控制药品费用是有效的。但是在控制药品费用的同时,检查费的上涨却又带来了人均住院费用的居高不下。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材料费,在两部分人均住院费线性回归分析中,确定材料费对人均住院费的影响较大,须引起各决策部门重视。所以,可以确定即便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但是患者人居住院费的某些费用的上涨,才使得取消药品加成后人居住院费用没有明显的下降。

四、政策建议

基于“以药养医”的体制,方案采取了取消药品加成的措施,在控制药品费用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药品费用大幅的下降。但是在其他费用例如检查费和材料费上,并没有有效的控费措施,从而使人均住院费用没有显著下降。

首先,在控费的目标上需要统一总体指标,不能只是单一项目的费用控制。例如不能只有单一的药品费用的控制目标,而要将检查费、材料费等费用纳入到控制目标中来,形成统一的人均住院费用控制目标。通过此种方式的控制,可以协调各个方面的费用,避免某一方面费用的过高,加剧人们看病难的问题。所以,统一总体指标,有效控制人均住院费用,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收益。

其次,在具体的控费措施上,要规范医疗以控费。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建立对医院超常使用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等的跟踪监控制度,明确需要重点监控的药品,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参考文献:

[1]于洪满.医保智能化监管和控费审核模式的应用思路[J].卫生经济研究,2016,2:18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5

关键词:总额预付;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管理;医院经营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建立,医保待遇逐年提高,而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与医保基金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区选择较为直接、可靠和安全的总额预付制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是指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协商,按照某种参照标准和考核指标,确定医疗机构一定时间内医保费用总额,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这就意味着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需要承担医保医疗费用不能得到足额补偿的风险。尤其是医保覆盖面广、城市老龄化严重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为适应总额预付制度,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费用进行主动控制,降低医疗成本,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医保基金的保障绩效,争取“医、患、保”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扭转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总额预付实施之前,医保医疗费用结算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制,由于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于药品、材料加成和诊疗服务收入,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量,医疗费用原则上是“能超则超”,而医保基金又是有限的,形成了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利益博弈的阵势,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支付方式调整为总额预付后,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发生的医疗费用一旦超出费用总额,就得由医疗机构承担全部费用,而得不到任何补偿。在这种形势下,医院要扭转观念,调整经营管理思路,做到在思想上适应医保预付体制改革。

二、加强医保费用宏观管理,保证医疗费用控制到位,减少结算损失

1.建立总额预付相适应管理框架,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保总额预付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医院落实总额预付管理提供保障;二是制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协调医院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三是组织落实费用管控具体措施;四是定期分析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2.加强政策宣传,全员参与管理

医院对院领导、职能科室、临床主任和一线职工分四个层面进行集中学习,全方位加大医保总额预付制宣传力度,及时将政策传达到每个职工。定期对有关政策和操作流程开展全员专题培训,对科室负责人、临床医护人员、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等重点岗位开展针对性的重点培训。

3.改变预算编制方式,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以医保总额预付制为切入点,对医院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均可以收定支,形成倒逼机制,进而系统编制医院业务量、收支结余、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的全面预算。

三、加强医保费用细化操作,保证医疗服务不缩水,保障医院长远发展

1.确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建立指标管理体系,完善配套措施

根据医保基金预付总额,确定医院医保费用控制总体目标。选取医疗费用总额、人均费用、药占比、药品费用、医用耗材费等五个核心控制指标对临床科室进行细化管理。医院对控制情况月度考核、兑现奖惩,季度通报,年度平衡。

建立信息化平台,及时汇总、分析、反馈医保控制情况。医院领导和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医保管理信息化平台掌握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服务量、次均住院费用、药占比、治愈好转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核心指标。临床一线也能及时了解指标完成情况,形成双向反馈机制,以便进行合理有效的决策调整。

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医疗质量。由于医保预付制有很强的计划性,而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要想完成医保总费用的指标控制,又不能因为医保费用的约束而影响医疗质量,进而带来医疗安全隐患,诱发医疗纠纷,最终导致医院受损。必须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的实施,确保诊疗规范和患者利益,避免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为完成医保指标而减少必要的诊疗项目和用药。

2.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总额预付制度下,医院的收入已确定,医疗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的根本手段。

建立科室成本责任制进行成本控制,借鉴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医院在各部门、科室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将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实行自我控制,形成一种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

医用耗材分类管理,紧抓变动成本重点户。对医疗耗材按计量计价、计量不计价和计价不计量进行分类管理控制,改变耗材支出不均衡、管理粗放、“以领代耗”的现象。对医疗耗材大户实行“以耗定支”,建立科室二级库管理,做到保管权与使用权分离。借助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科室消耗及库存情况,明确耗材与收入的匹配关系,加强耗材成本管理。

3.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

在总额预付制下,医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检查治疗得不到医保费用的额外支付,必然导致医院对教学、科研及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资金投入减少。总额预付制也会减少高新术应用和高端人才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医院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医院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即便得不到医保的额外补偿,也要为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和资金保障。

4.完善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

完善总额预付制下医务人员匹配,避免因医务人员不足带来医疗质量下降或医院长期效益受损。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尖端人才的影响力,医院需要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员工效率和医院运营效率,避免预付制下人员闲置及效率低下等弊病,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模式,实行岗位绩效管理,探索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总额预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实行总额预付制能使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提高效率,管理相对简单,基金支出确定,能避免基金风险,保证收支平衡。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难以科学合理确定各医疗机构的费用额度,一般采用前几年有历史数据,难以估计变动因素;二是容易形成所谓“鞭打快牛”的反向激励,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医院前期控制的效果;三是可能带来医疗机构过度控制费用导致医疗服务提供不足,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四是可能造成医保病人“住院难”,引发医保病人对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的不满,引起社会矛盾。

医疗保险作为世界性难题主要体现在支付方式上,按项目、按人头、人均定额、单病种、总额预付、病种分植法、按床日等付费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任何单一付费方式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由单一支付方式向混合支付方式发展。在总额预付为主的支付方式下,可以迁择部分病种进行单病种和按床日付费,形成多种付费方式各司其能的良好局面,有效提高基金保障绩效。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意见的通知(劳社发[1999]23号).

[2]张晓敏,陈敏,周琳,等.总额预付制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策略探讨[J].中国关窗医学,2012,21(01):481-483

医用耗材管控措施范文6

关键词:PDCA循环理论 医院 财务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90-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实施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新制度规定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医院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等。而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1}。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因而,在新形势下医院如何有效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行为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拟结合PDCA循环理论探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对于提升医院财务服务质量,建立新形势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财务管理软件等搭建的运行环境,使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对于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而言,其风险管理内容非常多。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应充分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医院财务实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其基本要素是医院经营活动过程及其资金流动,而风险管理目标是提高新时期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2}。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制定相关风险管理措施,合理规避各项财务管理风险因素,控制并保证医院财务工作质量,以最低成本实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最大安全保障。根据医院财务控制的对象,笔者认为资金运动风险管理和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是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

1.医院财务资金运动风险管理。对于医院而言,医院的各项业务活动都会发生成本,从供应商采购医疗材料、医用产品等活动都会导致医院财务资金流出。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是保证医院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院财务资金运动风险管理的重点就是在医院财务资金占有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经营过程中医院财务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加强医院财务资金周转,防止医院财务资金流失,以保证医院现有财务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医院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2.医院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随着医院经营活动过程的日益复杂和多样,我们日益认识到医院财务控制应该发挥其综合性控制的优势。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恰好为医院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提供条件。医院财务部门通过收集、加工信息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医院会计对医院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进行反映的职能。通过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以及医院财务业务流程的优化,医院财务部门可以同步获取反映相关业务的全部信息。通过加强业务流程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财务资金内部控制,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内部财务规章制度。

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1.DCA循环理论的概念。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PDCA循环理论是一种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所代表的意义如下:P(Plan):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活动计划和标准。D(Do):实施,具体实施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比较执行效果与目标的差异。A(Action):处理,如果达成目标,将所做的改善工作进行标准化{3}。PDCA活动的四个部分是不断循环运行的,当一个循环结束时,将解决一些问题。与此同时,也可能还有未解决问题或者又有新问题出现,从而进入下一个改善循环中。PDCA循环理论同样适用于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行为,为持续提升医院财务服务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4}。

2.PDCA循环理论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应用。在预算分析中,PDCA循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预算执行的有效工具。执行步骤如下:

(1)计划(PLAN)。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制定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计划、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和技术文件,体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包括:健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和补充有关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对医院财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适时组织医院财务风险检查工作,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反馈监督、改进。建议医院财务科室成立财务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财务业务流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开展自查、分析与评价。将医院财务预算控制与日常财务审批流程相结合,在医院财务业务活动发生之前,充分考虑到影响医院财务执行结果的不利因素,能够对医院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比如:笔者所在医院财务科室积极搜集医院每个月使用药品和医院耗材的数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对医院医用耗材和领用药品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资金进行药品和耗材的统一采购。

(2)实施(DO)。在实施阶段,主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各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经院领导研究决定后,医院财务科室负责人组织本室会计人员学习,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各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核心制度,认真学习领会其内容,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执行。由于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院财务科室可以通过建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或预算定期报告制度,从医院财务相关数据库中提取反映医院经营活动的实际信息,综合运用财务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和协调医院经营活动过程,有效抓住医院财务业务流程控制点,有效控制业务量、现金流、成本费用支出、医疗工作质量这几个关键要素的执行情况,以达到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降低成本。

(3)检查(CHECK)。在检查阶段,我们需要核实实施的情况是否符合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形成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医院财务科室自查及院级风险管控,在财务业务归档前由科室负责人把关,并将科室自查情况上报{5}。在这里,控制重点是针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执行出现的问题,力争建立一个高效的医院财务风险信息反馈系统。医院财务科室根据掌握的检查数据,对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调整偏差,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实时实现医院财务资金运动风险管理和医院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的协调,形成医院财务互控与自控相结合的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体系。

(4)处理(ACTION)。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根据检查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结果,采取改进的措施,同时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用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进入下一个循环。当然,无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预案工作做得如何完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可能有例外情况发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执行分析会议,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方面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大型固定资产购置情况等。对医院财务项目执行中的偏差,进行多角度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充分运用PDCA循环理论,科学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形成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结论

在新时期,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应从被动的风险处理转为主动的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融于医院财务活动各方面和全过程。笔者结合PDCA循环理论探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医院财务科室适当掌握财务预算控制的度,更好地体现医院整体目标规划,实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随着不断深入的医疗改革,医院必将处于不断激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有效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强化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对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预测,尽可能地降低、规避财务风险,构建医院财务工作流程良性循环体系。

注释:

{1}黄丽容.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师,2013(2):180-181.

{2}张培敏.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8):216-216.

{3}柳纯录主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孙槐利.基于PDCA循环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研究[J].财经视点,2012(6):151

{5}王丽,龙军.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4(3):225,227.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