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1
关键词:公安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特色;“三课一体”;多元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21-03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首创的第二学历教育①,是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之上的公安专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凸显其职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能重复一般大学的教育内容,而是必须结合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予以特色创新。
公安高职教育思想
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含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全面认知、内心中真实认同、行动上自觉践行公安民警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公安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出生年从1985年~1989年不等),来自于各类不同的高校,学制从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源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入警的起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异。受教育经历及自身年龄的影响,学生在入校前价值观就已基本定型,普遍强调自我个性。而公安院校更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等共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受到共性的约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身份不确定,第二学历教育模式下的招生即是招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具备了准职业人身份,即准警察身份。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公安职业及其职责对于正式民警的标准和要求开展。
课程目标的战略性 公安院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公安一线的社会管理人才。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因此势必要强调公安民警必须做到忠诚为魂、纪律为纲、服务为本,始终牢记公安机关承担的三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课程放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全面构想,凸显课程目标的战略性,即要使思政课程教学与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的整体目标相衔接,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坚持政治建警的基本战略,充分体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高职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应用性,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则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直接或间接满足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从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公安院校的通用基础课,但长期以来,对其定性似乎只停留在基础课层面,而完全忽视了与公安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实际上,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然蕴含着双重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并且这种理论性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强调课程内容应用性的核心就在于不是单纯就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要启发学生结合公安业务展开思考。
课程实施的系统性 育人具有全过程的性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施也应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以突出其系统性。学生的教育训练包括入训、在校集中学习、业务单位实习等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学生的状况与特点不同,所要面对的情况与任务也不同,思想政治觉悟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与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要把握好各个关键时间节点,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入点,着力解决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强化随时、随地、随事、随人的“四随”教育,以突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侧重整体优化的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或教学结构”。某种教学组合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要看其能否体现和满足该课程教学的特色需求。
结合公安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课程适于建构侧重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三课一体”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三课”是指教学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第二课堂,指结合公安工作开设的特色专题讲座;第三课堂,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实践活动。“一体”是指三个课堂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发挥整体思想教育功能。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是人本主义接受理论。所谓接受不仅仅是信息的给予和传递,还包括对象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感知、判断和内化的过程,而接受过程的有效性在于使传导者、传导内容、传导渠道和受传者有较高的契合程度。在接受过程中,接受环节是教育的关键环节,接受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对接受规律的研究看,接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诸多要素(如接受主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的刺激,是诸多要素的多维度立体交互作用,而不是单一的要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较其他学科领域的接受更为复杂,包括对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诸多需要“接受”的内容。如前所述,我校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有其特殊性,由此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对学习的接受变得积极主动,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要改进第一课堂,提升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教育目标与公安实际工作要求结合起来,构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内化、检验和运用的具体运作体系。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公安特色和警种岗位要求,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联系公安实际,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公安实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这种培养目标反映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上,则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不再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与实用性。一方面,要适应不同岗位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以够用、管用为原则,使思想教育与公安职业要求和警种岗位特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安心基层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即要通过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思政素质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改善,在行动上有方向,为成为合格的公安民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模块必须进入各专业教学体系,以小班化形式开展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组织和讲授方式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题讲座教学应关注公安工作的热点和岗位成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专题讲座教学是遵照思想育人的总目标,结合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实际选定若干主要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社会与人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用得好、用得及时,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公安高职教育思政专题讲座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公安工作热点、社会治安状况解析、岗位成才等,主讲者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专门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学者、公安分局领导和基层优秀民警代表担任报告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到不同的社会信息。专题讲座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随时随事选择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精讲,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时效性。而且,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热点讲座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把握时代脉搏;社会问题讲座能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岗位成才讲座能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如此等等,使学生走出教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这一模块可纳入全校机动教学进度,以大班化方式完成教学。
实践教学应创建以实习实训为主体的立体实践体系,彰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 广义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纯理论单向传授式课堂教学而言的,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理论并掌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结合我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最有特色的途径是各类实习实训。第二学历教育有其特殊的学制结构,学生入学后总共接受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在此期间,不同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实习环节,使基层所队的实训实习真正成为校内教学的延伸。各公安分县局实习基地一般都经过了长期建设,带教基础比较稳定和巩固,完全可以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同时附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任务,以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地为依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习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效能。在实践教学中,关键是要加强教师对实习实训的有效指导。实习实训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一般时间较长,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势必导致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如我校开通的网上实习日志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要及时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到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再次要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召开实习实训座谈会,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畅谈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还存在哪些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疑难问题,重点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公安实践体验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程度和自我修养的动力。
突出检验能力的
多元评价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公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本课程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简单化、平面性的考核知识点为主的内容设计,改为主要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注重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将成绩考核纳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具体方法是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部分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集中考核,笔试内容可结合公安特色,拟定一些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问题,采取案例分析、观点评述等方式(我校建有思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其中的网络考试专栏可完成笔试);口试则由教师结合平时每个学生作业、答疑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出题考核。笔试和口试共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评价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等多项能力。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重点参考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基层实习、在团队中的表现等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等。
这种突出检验能力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注释:
①第二学历教育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探索、创新的一种招录培养体制。具体是指自2003年起,学校的招生对象由过去的高中生变为全日制高专(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历届毕业生,实现招生与招警并轨,学生入学后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毕业后颁发第二专科文凭。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我国公安教育的新途径、新类型,为推动和加速我国公安、政法院校改革发挥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秋霞.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229.
[2]李维岳.接受理论源流及其应用价值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00.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向东,等.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创新路径
一、追求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性化
1、高职思政教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高校德育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高校德育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上,让学生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2、高职院校德育要倡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一两个顶尖的优秀行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只有习惯优秀才会为行为优秀提供制度性的保证。管学生一生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高职院校要以德才兼备为要求培养学生,才会使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和责任升华。
二、开辟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1、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第一,合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发挥声、光、电的辅助功效。教学中合理使用音像资料,可以使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直观、生动。
第二,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与专家讲座。可以适当打破教材的限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集中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还可就社会某些重大事件与问题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回答大学生的提问,与大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第三,要推出精彩一课,建立互动论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两课”教学中来。在“两课”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求每位“两课”教师都要为自己推出一堂“精彩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第四,要课堂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挥校园文化这一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3、发挥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的思政教育模式。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校外实习不仅成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必要环节,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二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积极引进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三是与企业联合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业意识和提高学生从业素质的活动,如联合开展学生创业(就业)知识竞赛、技能大奖赛;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做专题报告;带领学生到企业观看技术能手现场操作;观看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从业意识,培养并增强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其求知练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开拓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1、优化组合校内人力资源,创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局面
为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学院要积极倡导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承担课堂教学和科研外,兼任辅导员;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适当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课程及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两支队伍在角色和工作职能上的相互转化。建设一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研究者、管理者“三位一体”的专业化、职业化、稳定性的思政教育队伍。
除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也应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可以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体验技术中的人文精神。基础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因此,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融入大思政教育格局中。
2、充分发挥外聘教师这一资源优势,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水平
外聘教师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师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外聘教师主要来自校内退休的返聘教师以及校外聘请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一线工作经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群体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3
【关 键 词】“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高职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做好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革新: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课内外课堂教育和企业公司实践教育资源,注重职业实践教学。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条件下,高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探索富有实效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径。
1.理论联系职业实践,以职业为载体,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要实际考量学生即将就业的各种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发展前途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及用人要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使学生能在中西部地区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就业和职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培养政治素质合格和思想素质合格的有用性人才,真正把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
2.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纳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中,也要下企业锻炼,这样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校企共享、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中的一员,许多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课教师排除在双师型教师之外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长期参与这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与这类专业对口的行业、职业的特点和岗位需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根据学院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实际情况,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固定地带某个院系的思想政治课,让其更好地了解这个学院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其专业和就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并定期每学年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至少下学生实习、顶岗实习的单位两次以上,让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能更好了解专业学生和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服务。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环境互换中形成知识更新和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看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力,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后能非常自然地进入实践的工作状态。
3.高职思政课教学仍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主要就是抓专业和技能忽视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并不能因为“工学结合”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忽视了对政治素养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教育内容的革新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要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在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注重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并要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先进的职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的合格人才。
1.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培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可以把职业道德教育课放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帮助学生顺利迈向社会成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实践课堂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便利条件,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及高层管理到学校来开设职业教育及思想教育专题讲座和学生座谈会,向学生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种种要求。
2.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员工接受和认可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观念和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应根据“工学结合”环境的特点,在内容上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教育,并将对行业、企业的认知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课教育可以让学生到具体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企业,亲身体验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吃苦敬业意识和服务竞争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转变的时间。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可以重点讲解一下相关行业、专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特别是讲解特殊专业和新兴专业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方向,帮助学生全面深层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针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教育,讲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困难和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宏观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树立能在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或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思想合格、技术合格、“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革新教学方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1.在理论教学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多“满堂灌”,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应进行“职业综合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和专业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具体职业目标下去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被动地画重点、记笔记,而是按照教师根据专业设定的现实思想和道德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教材体系和大纲来传授思政课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卓有成效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作为导演退居幕后,学生是演员甚至是主演,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探索,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辩论、分组讨论、举办专题讲座等,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改革注重“互动式”教学,在班级内分组组织团队,分组讨论、辩论,并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企业场景。这样一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既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又解决了合班授课人数太多难以驾驭的烦恼。
2.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顶岗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以前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主要侧重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忽视了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工厂、车间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问题,还有利于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学生和服务企业的双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生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企业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遵守岗位制度和职责规定,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性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任务。如实训前通过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规范要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关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看似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现象和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尽快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在实训中,跟踪调查,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享受学习生产生活。在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优秀实践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同时针对“工学结合”的现实状况和条件,由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定期前往“工学结合”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或普法活动,还可以和挂靠企业管理队伍并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2]王晚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葛军燕.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4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广大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渠道,在居民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这一制度,有利于帮助广大居民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增强居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居民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发奋学习,健康成才。
二、形势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
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宣传教育;加强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部崛起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的宣传教育;进行形势观、政策观的宣传教育。
三、形势与政策报告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31-02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精英教育”已经转向“大众教育”,在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就业技巧,不具备抗挫折的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出现了自卑、退缩、厌世等心理问题,这些现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就业指导已成为困扰各高校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的切入点和支柱,开创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报告中,我党为当代大学生和其他未就业社会人员的就业出台了新方法,强调了公平正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就业指导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力着力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加强职业素质训练,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1.为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当前,社会对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求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能力,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传统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培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和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踏踏实实工作,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国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涉及范围广、方向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诱发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就业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浅出,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能为大学生所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把就业指导作为新的载体和工作重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突出人性化的引导教育,这对构建美好校园、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地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常常脱节,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校的教育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出现社会责任感弱、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个性,不懂得感恩学校、回馈社会、奉献自我;二是在相当一部分的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又不擅长就业指导,这样也就在无形中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脱节,不能将两者进行很好的融合。
2.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纵观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及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没有有效结合,无法做到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形式来开展的,往往忽视个性化的指导,忽略学生的差异性,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二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是在学生大四时开展,正是学生毕业答辩与找工作的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只是传授浅层的知识,没有达到对毕业生深入教育的目的。
3.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
高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方法,使得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课堂上,只注重传授就业技巧、形势政策知识,忽视了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很少涉及,这样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也非常简单。很多高校主要以课堂讲授、讲座为主,依旧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很少让学生走入社会,更谈不上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途径
1.实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
很多高校在大四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传授就业的基础知识,往往没有起到深入的引导作用。鉴于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教育,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短暂性问题,以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大一开始,学校安排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实施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从低年级起传授就业形势、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就业能力,能快速地从学校向社会过渡。各学院(系)要指定专职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利用私下时间积极找学生谈话,摸索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就业引导教育。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实践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核心工作,不仅要采取课题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是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就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稳步推进就业教育;(2)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参加支农、支教、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体验国情,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积极邀请职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专家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比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找工作、踏入社会时会遇到很多挫折,造成自身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自卑、厌世、仇恨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就业教育时,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重视诚信和团队教育。要帮助毕业生树立诚信的观念和合作的精神,培养毕业生诚实守信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格,使得毕业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越走越顺。其次,对毕业生进行抗挫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引导大学生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调整心态。最后,注重安全和法制教育。高校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就业、思想问题,往往忽视法律法规教育,致使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因此,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毕业生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核心工作,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就业业务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乐于奉献、工作踏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1)增强队伍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要积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促进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高校应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学术会议等学习机会,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伟.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功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73-02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各种传播媒介不断整合,衍生出更多的新媒体。所谓的网络新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网络媒介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借助新的传播平台产生的新传播方式,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和手机使用平台,如:微博、飞信、博客、社交网站、手机电视、手机报纸、QQ群等即时信息交流工具等,这些新的传播媒介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是依靠新的媒体硬件支撑,有的则是依托新的媒体软件和信息服务方式。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大众传播向小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每一种新媒体所覆盖的受众群体会越来越少,但每一个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和种类却越来越多,对于媒介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自由程度也越来越高。此外,人们也不再是简单的媒介信息接收者,而是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变成了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有机会变成“新闻发言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网络新媒体正是以其迅速、便捷、互动式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受众群体的主要媒介信息来源,逐渐和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融合在一起;同时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便携无网设备更是促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根据该项统计显示,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对象。
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其自身的商业属性会给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带来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传媒影响力的发挥,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课题。特别是当下网络新媒体其超乎以往的快速性及不可控性,各种媒介信息鱼龙混杂,各种偏激、低俗的观念大量充斥其中,这给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个人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教师不再掌握话语权和具有权威性,学生会利用新媒介的信息来表达质疑和反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体现时代性、把握教育规律性的创新工作,既需要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总结经验。
二、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不足,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延伸,主要是指提高受众理解和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和有效地创造、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让受众在网络媒介中能通过合法和持理性批判态度的方式有效地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信息。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因为其信息的良莠不齐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尤其在网络迈向Web2.0时代后,大量网络新媒体迅速得到应用,在扩大受众范围和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也放大了网络的负面效应。在国外,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革命、英国大骚乱、“占领华尔街”等事件当中,新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信息、鼓动与组织作用,各种现场信息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形成更大规模的围观,鼓动更多人加入,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国内网络新媒体同样掀起信息革命,如微博的广泛应用,制造了如“郭美美”等网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凸显出微博这类网络新媒体的力量,足以在短时间内造成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形成舆论围观,使人们思想上盲从和情绪的自由宣泄,给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一定危害。但是面对这些网络新媒体,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特别是其中的网络媒介素养却表现出较低层次的水平,在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包围下,只会简单围观、偏激地发表个人意见、无端谩骂指责,特别是在一些网络谣言和错误观点的蛊惑下,容易将个人的情绪付诸行动,造成社会隐患,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明显开展不足。媒介素养教育尽管是属于“舶来品”,但是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介绍和实践探索,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开始设置媒介素养等相关内容,但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尝试开展,并且授课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大部分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新闻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或者是在通识选修课当中设置一部分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范围和深度上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明显不足。作为准成年人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特殊性,特别是当下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个性较强,缺乏责任感,追求时尚,盲目崇拜,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让大学生处于“半社会化”状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都决定了培养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三、采取有效举措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网络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是严峻的,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现状,不要把它们视为洪水猛兽,在重视包括网络新媒体在内的媒介负面效应的同时,积极采取大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有效措施来破解这个新课题。
1.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并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就如何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纲要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深入和广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为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笔者认为应该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把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内容,在政治理论课上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受益群体范围,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信息,分析网络新媒介的特性,提出理性辨析真伪信息的可行性方法,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媒介的发展形势,自身要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学会使用网络新媒介,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介与大学生们建立沟通的平台,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工作时,也应当将媒介素养作为重要内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介适度地接触和使用,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这些网络新媒体,遵守我国相关法律,做一名合格的网络新媒介使用者。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这些传播媒介具有天然的贴近性,信息量也很大,辐射面较广,是校园内师生获得校园新闻的主要渠道,深受师生的喜爱,对于营造适合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舆论传播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将校园媒介作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
目前,国内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媒介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媒介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新媒介使用和管理当中去,通过管理和使用包括校园门户微博、校园BBS、手机信息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掌握网络新媒介应用的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对于虚假、敏感信息的识别能力,通过亲身参与,让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网络新媒体运行的全部过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3.依托社团主题活动和系列主题讲座等载体深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从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来看,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主题活动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参与,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园记者团队、绿色环保协会等社团可以利用微博、QQ群、飞信等网络新媒体,宣传自己学校,推介自己社团活动等媒介行为;组织宣传公益事业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行动等,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社团的组织和活动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体,参与主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媒介专家、学者、行业杰出者来校针对相关主题作专题讲座,围绕比较热点的新闻事件,特别是针对由网络新媒体引起的社会热点事件为大学生介绍媒介知识,分析事件发展变化的原因,揭示网络新媒介的作用,提示大学生理性看待各种热点事件,合理、合法使用网络新媒介,使网络新媒体变成促进学习、了解时事、关心社会生活、发表个人理性意见的有效平台。通过这些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衍生出更多种新形式的媒介,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演变,都不会改变传播活动的本质和目的,只要我们重视这些新的媒介,尽快研究出台对于这类网络新媒介的管理办法,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