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1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布置;影响;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67
在2009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前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曾经这样说:“在教室、走廊、公共场所等地不知人文景观、张贴名人画像、书写励志格言,使每一个空间有品位,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大家也都清楚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故乡,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一天的主要时间大多是在学校度过。就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跟人相关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一个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身心健康,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环境育人”,学校校园不大,但干净整洁,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每学期都会给每个班级一些专用经费,用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形成班集体的建设。因此,笔者Y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在听取学生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思考,力求让教室“活”起来,让班级的每面墙壁会说话,让班级的每个角落都会育人。下面,笔者就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中进行的几点尝试。
首先,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精神风尚,是一种行为方式,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建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体现时代精神,又能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文气息,充满竞争力,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文化氛围,营造温馨、和谐、健康的“家”。
其次,优美的班级环境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让班级每面墙壁上的静态文化“活”起来,让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提高班级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最后,学期开始,在班干部队伍建立后,马上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很热心教室的布置,他们认为能把自己的理念想法呈现在班级墙壁上,为大家提供正能量,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争先恐后地为班级文化节出谋划策。一方面,学生是想通过布置教室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都希望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学生的努力下,我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针对墙壁进行如下设计:
1. 美化教室。我们班提出一个口号“把教室整理得像宾馆”,学生把物品摆放整齐,地面保持干净整洁。班级同学把自己盆栽花草等带到教室,摆放在讲桌上以及教室的各个角落,有的还贴上学生自己的励志名言。这些花草不但为教室增添了生机,更让学生在呵护花草的同时,亲近自然,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2. 教室前面的黑板上张贴鲜艳的五星红旗,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国旗两侧张贴校训“至善至真,追求卓越”八个大字。
3. 黑板两侧墙面主要用张贴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各项工作安排表等。
4. 教室左侧墙面的主要内容是各项评比展示台,以小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各项评比公示,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教室右侧的墙壁主要是“我的成长之路”为主体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选择的名言名句、学生的理想、学生的作品等,让他们有自由发挥、自主实践的乐园,这也是我们教室布置的一大亮点。
5. 教室后面的墙壁用来张贴《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并留出大片空间用来张贴学生奖状,以反映孩子们在各项比赛、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励孩子们勇往直前,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班风;自信;制度;团结;提高
一、爱心是根本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生活中我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孩子们,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对他们的亲近和“爱”。当学生生活困难时,我给予资助;当学生进步了,我给予鼓励;当学生态度不端正时,我予以引导;当学生身体不适时,我给予关怀,当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我示以明确。我常告诉孩子们,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只有你们快快乐乐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才能对得起你们的父母,对得起关心你们的每一个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我“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我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我当做好朋友。我经常在课间和孩子们谈心,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等等,使我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信是前提
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待每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特长,并且都渴望有展示自身特长的机会。注意发现和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长处和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为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相信自己,使他们在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逐步形成乐观进取的心态。
三、环境是保障
打造和谐、自由、灵动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主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以思想性强、启迪性强、激励性强为出发点,要选择一些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富有号召性、激励性的内容,通过对美观大方、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性的教室环境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的目的。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如让学生自主负责黑板报上图案的设计和绘画;主题和内容的编排;自主管理卫生一角、图书角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我只起到“引”和“导”的作用。优美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四、制度是必然
加强制度建设,是争创“文明班级”的必然。工作中,我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创设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首先,全面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细则》,对学生每天的行为及班级表现进行考核的一项管理措施,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求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班级管理,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培养主人翁意识。有奖有罚,让学生心服口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有班法,这是必然的。
五、团结是关键
对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团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团结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基础,是班级成为集体的重要保障。我们班的同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思想上互相进步。通过交流、切磋、竞争、合作,无形中得到展现和提高,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融洽了班级氛围。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字:语文 教学 文化 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内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驱动力、同化力和感染力。语文教学是又苦又累的工作,想要教好语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渗透性又决定了其对班级管理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谁如果驾驭好了这匹思想的骏马,谁就握紧了班级管理这根缰绳”这句话可能有些武断,有些言过其实,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为班级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作好对学生进行表层影响和熏陶的教育。
班级的物质文化指的是合理地布置教室环境,优化教室的静态环境,表现在教室环境的布置和教室大小、光线、空气、桌椅等教育设施上,是一种表层实体文化。
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我首先抓住了教室的布置作为突破口。学生参与,让教室“四角”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四角是孩子活动的天地,可以根据年级高低、学生的爱好和班级特色,发动、组织学生自己的松手,设置“艺术角”、“英语角”、“植物角”。那么对于初中学生更喜欢看一些图书,我就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在特有的语文阅读课中,可以让学生畅游在书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阅读能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书都让学生逐渐放弃了对漫画、游戏等一些书的兴趣,让他们爱上了一些经典名著,在名著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每一次读完书后的感受,学生写成读书笔记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且在我们的黑板报上展示,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让他们的思想境界也有了提高,他们更爱看书了。的确,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以语文学习为主线,以班级的凝聚力为轴心,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促进班集体文化活动的深化。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升学习动力的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无论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自觉性、创造性地提升,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如何把全班学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于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班级凝聚力的培养。
举办语文知识竞赛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我们通常举办的语文活动有:语文知识专项竞赛、猜谜语、记忆力游戏、朗诵比赛、情景剧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分小组进行的,事先小组的成员之间要分好工,各负其职,在比赛的过程中也设置好了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胜利完成。在小组之间的相互到竞争中,巩固了语文知识又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进而意识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性。在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初步形成之后,我尝试着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成绩上,每一个班级学习成绩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区别,但我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虽然在短时间内,或许学生们不会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我深信,一个好的班风已经形成以后,其他一切问题也就会很容易解决。在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同学组织了多个活动小组的同时,也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在适合于他们的方法的引导下,一个进步的班集体正在形成。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建立班级内友爱、平等的意识,促成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孤立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无法完成语言文字训练这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语文教学要将人文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要在讲词析句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使学生悟道明理,陶治情操。例如:语文课本上的《明天不封阳台》学生从此文中知道了人与环境要和谐发展,要积极保护小动物。《散步》一文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懂得家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鼓励的道理,学习如何向亲人表达爱意,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承担家庭的责任。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吸其精神化为已有,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人格。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5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是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劳动的财富。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与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良好健康的班级文化,对班集体形成优良的班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一个健康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的前提,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班级文化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学习动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二、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呢?我主要归纳如下几点:
1.掌握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时机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建立班级文化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而最好的时机,则是在班级建立初期,比如学生刚刚入学之时。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班集体初创时是开始进行各种工作的最佳时机。以大学学生为例,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充满了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同时,新的环境新的集体和新的老师也给了学生一个暗示: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具有一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班主任引导得法,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并在以后不断加以改进和强化,使之成为促进班集体良好风气形成的一个可靠保障。因此,集体形成初期是建立班级文化的最好时机。
2.重视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的组织引导作用。
我们知道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与班级文化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好的班级领导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方面,我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或是一种参与式的领导方式。班主任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订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或是对某事进行集体的裁决;班主任在不损害班级整体利益的情况下,非常乐意给予某个学生帮助,或是指导,同时,接受他们的监督;班主任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在学生做出选择时,班主任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表扬和批评,尤其在批评时,班主任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建立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应该是班级发展方向的设计师。
3.注重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在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室”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对教室环境的布置首先要注重教室的卫生。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墩布、扫帚、水桶放整齐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 “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其次,重视教室的布置。在教室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备感温馨、催人奋进。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这些由学生自己选择; 后面的黑板报应随着时间、国家或学校事件、季节等经常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可以挑选一句整个班级的座右铭。教室后墙一角可以布置一个班级的光荣榜或班级记事本,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实践证明,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4.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最能体现出班级个性和特色的。首先,班旗、班歌、班徽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体现。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班风的建设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
5.不可忽视制度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而班级制度却是有形的、具体的。要建设班级文化,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班级中的学生就没有约束,从而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制度是将每个学生凝聚在共同的规范之下,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班级文化要融入行为,得靠制度落实。否则班级文化就会成为口号。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法制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按照法规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范文6
开放式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学建筑特点
1日本小学建筑功能流线分析
在教学空间最重要的教室空间处理上,我国分班式教学模式下的国内小学教室课桌椅布置往往占据了教室的整个空间,忽视交流空间以及学生展示空间对于学生成长交流的重要性。而开放式教育模式下的日本学校的教室空间则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多元性,如千叶市立打濑小学校,秉承着教育追求交流无障碍的教学理念,全开放式的教室空间都围绕着庭院设计,无形中为学生教师的相互交流创造了空间(见图1b))。在音乐教室、活动空间、实验室等设计上多采用大尺度天窗,侧向采光,移动式隔墙,功能性家具,使得各个功能空间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大大增强。较之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开放式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用具、学习材料,能够为学生营造具有激发性、美感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长期持续性学习活动的场所及休闲、娱乐的空间。分班式教育模式下的小学教室空间设计大可借鉴其特点,将教室进行有机的分割,如加些隔断,布置些可移动的桌椅,以创造出不同空间的组合形式,使教室空间的氛围充满乐趣。并且在教室侧向开窗设计时,关注学生,使其能更好地进行交流,而不仅仅只是对采光通风加以设计。在流线的设计上立打濑小学也非常善于变化,功能性走廊的开放空间设计使流线与功能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各功能用房以开放廊道相互连通,流线便捷。室内外各式的楼梯布置与各个功能用房的水平流线合理组织,使得空间上的联系更为紧密,流线更具有指向性。三个教室内各异的环形流线与桌椅布置相互统一,满足了师生在进行不同教学内容时的需求。国内小学在设计教室活动流线时往往设计成数条纵向流线,学生教师交流过程中因为流线的单一死板显得颇有距离感。在小学教室的流线设计时应该多采用模块式、马蹄式、方形或圆形等排列。通过桌椅的不同组合形式淡化“黑板一讲台”的空间中心感,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向对话走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材料、学生个体与教师的多维度对话,为学生在教室里流动与交往提供环境保障。
2日本中学建筑功能流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