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1
古语说“做学问先做人”,学习医学亦如此,培养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就要从培养医德医风的角度开始,这同样是我们大力倡导学习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医学生,首先要学好伦理学,它能使医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医德范畴下的权利和义务,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的去履行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同时它更让医学生清楚的认识情感与良知,荣誉与幸福,审慎与保密等。使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和医学活动中建立互城互信的医患关系,有助于维护家庭及社会的稳定,更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其次,医学各专业的学生都有学好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这对他们以后再医学领域的工作将产生很多的影响,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医生在诊治疾病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医德的要求,询问病情是要仪表端庄,语言得当,耐心倾听,认真思考。
在临床检查时要体贴关心,全面系统,心正无私,对待急诊病人要快速准确,团结协作,敢于承担风险,仁爱为本等,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更要按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对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效果都与医生的道德水准和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如手术治疗,尽量给患者选择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的手术方案,药物治疗的效果除了受到病人体质,药物质量,入侵肌体的病原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尤其是医德水平有密切关系,现在国家三令五申杜绝以药养医,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那些没有医德的医生在患者身上滥用药物的现象。所以要求临床医生按医学伦理学的医德要求操作,使他们都成为德技的好医生。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咨询 价值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oblems: The Eternal Topic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DENG Ya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mparison on the mainstream in western psychology counseling in value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ultants, scholars question the value of intervention, it has some significanc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sel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value intervention
如今,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自助”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一个或多个来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过程来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等等。心理咨询过程既然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价值问题。可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伦理中,有关价值问题的处理,咨询心理学界却颇为争议,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内外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的咨询伦理建设会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西方主流心理学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
发轫于上世纪初美国“指导运动”的咨询心理学发展至今,仅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学派就达250种之多。即使是西方主流心理学派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也一直有争议。
1.1 心理咨询和治疗应严守“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知道”价值,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①咨询者在咨询中要严守“价值中立”,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努力为来访者创设和谐的气氛,以来访者主动的陈述展开讨论,通过来访者自由地自我探索,发现价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疗法的倡导者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患有心理疾病不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是感到丧失了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倡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强调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自我的主动性”,严守“价值中立”。
1.2 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和治疗有权对来访者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塑造,价值信念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人的价值观。②行为疗法的代表斯金纳曾明确提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在治疗中,确定什么样的行为予以强化或消除,实质上就体现了某种价值选择,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支持价值干预的典型,其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主张RET的咨询者应用讲解、说服乃至论辩的方式来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质疑,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③价值干预的烙印昭然若揭。
此外,当代西方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干预。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④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意义疗法中主张咨询者用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帮助来访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明显的价值干预。
总之,在西方咨询心理学界,就价值问题而言,各学派在理论立场上是存在分歧的,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有他们的独特做法:由全国性专业协会制定成文的规范,规定咨询家在处理价值问题上的原则和程序。如心理学会有“心理学家道德准则”,咨询和发展协会有 “道德标准”。
2 中国心理咨询界对价值问题的争论
2.1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2.1.1 心理咨询人员应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受哲学中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事实与规律)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受经济等社会诸因素制约的,当然也不会掺杂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个人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把“价值中立”作为对咨询者的基本要求,一些从事咨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之一,曾文星先生等在谈到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几个条件时指出,成功的治疗者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中立无私的态度”。⑤
2.1.2 咨询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自身的要求。“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必得有价值干预。心理咨询的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干预。”⑥每个咨询者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在与来访者咨询互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专业程度很高、做事态度严谨的咨询者也无法绝对做到“价值中立”。毕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干预是无法避免的。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西方某些咨询理论及原则不一定会在中国适用。杨鑫辉教授认为中国人尊重权威,并认为咨询者应当是“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定会大失所望。
2.2 “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
10多年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期间, 就“心理咨询是思想工作的现代化”的误解,江光荣教授指出在价值干预时应重功能干预而不重内容干预。2004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心理咨询的相关讨论中,江教授又进一步提到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当事人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它是基于心理的动力学机能的干预。这种功能性的价值判断,咨询师越敏锐越好。
对此,咨询实践领域也有不同的声音。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林慧莲认为,事实上高校心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不可能回避价值内容,因为不少学生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价值观念本身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回避内容干预,而是在进行内容和功能干预时如何进行科学操作。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杨渝川谈到,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有三种形式的价值介入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第一种是以信息提供为主的价值教育。如关于珍视生命、防止自杀的生命教育,关于预防艾滋病、增进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教育。第二种是以价值观探讨为住的价值观澄清。如生涯发展辅导。第三种是以治疗为主的价值观矫治工作。这主要是针对非理性、性的价值观进行工作。⑧
2.3 性别与价值中立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主张与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现实中的女性以很大的冲击,当然,对于女性心理咨询师来说,也不例外。在面对异性间的性问题咨询中,女性心理咨询师无法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既不男又不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⑨咨询员是生活中人,他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性别观念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在咨询中如遇到相关的刺激,他的心理及相关的文化观念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辨识和防卫。⑩
2.4 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矛盾与统一
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价值参与则包括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其中,价值澄清与价值导向是价值的“适度参与”,而价值灌输是价值的“绝对参与”。“零参与”与“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防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取的。
当然,价值中立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指导咨询师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掌握适度性,使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3 启示
3.1 心理咨询离不开文化土壤
西方咨询心理学有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咨询模式,在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学派观点虽有分歧(人本主义强调“价值中立”,行为主义则强调“价值干预”),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如今,社会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但一味“移植”,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只能在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咨询和治疗体系,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3.2 心理咨询伦理应考虑性别问题
在越来越开放化、国际化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性困惑已不再是难以启齿问题。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异性来访者的咨询实践中,要绝对地保持价值中立,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从咨询实践的效果来看,异性咨访关系有时反而更有效地帮助了来访者,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3.3 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有待建立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专业最过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从来没有触犯过咨询伦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和樊富珉教授在2011年9月的南京心理咨询伦理培训班上就毫不避讳地谈起此事。笔者认为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而要解决价值偏差,在有些情况下就得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虽然价值干预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但只要方法、方式科学得当,适当的价值干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当然,价值问题作为心理咨询伦理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更应受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的制约,这是行业规范,可以指导心理咨询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干预度的问题。
注释
①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②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
④考瑞(Gerald Corey)著.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台湾杨智文化公司,1996.
⑤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⑥江光荣.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⑦林慧莲.心理咨询价值敢于的操作策略试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5.5(5).
⑧杨渝川.论中小学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介入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3
在2005年第四届世界糖尿病(DM)日,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全世界DM患者达到1.94亿以上,2025年还将上升到3.3亿〔1,2〕。随着DM健康教育的深入,人们发现,DM可伴有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可反作用于DM。DM伴发的负性情绪已越来越受到关注〔3,4〕,因此心理治疗在DM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1 DM患者心理障碍的特点
1.1 内疚、歉意,焦虑、恐惧心理 昂贵的治疗费使DM患者感觉愧对家庭,心里充满了内疚和歉意,长期处于自我封闭和压抑状态;长期的血糖波动和对DM急性、慢性并发症的恐惧,故焦虑反应较普遍,比如情绪紧张、易激动、急躁等。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有的父母自己患DM,影响到下一代,认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而产生内疚心理。尤其对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感到恐惧,缺乏信心,担心胰岛素的“依赖性”,甚至把胰岛素等同于。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威胁主要为躯体和心理受到威胁。这种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5〕。
1.2 悲观、自暴自弃、失望、绝望心理 DM患者考虑自己需终身服药,经济上负担加重,并且要注意控制饮食,不能像常人一样用餐,生活上增加了许多不便,工作上也受到影响。因忧郁、苦闷、情绪低落,对治疗中病情反复且罹患多种慢性并发症,患者心理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日常行为难以自理,有的甚至做出后事安排。因并发症出现的DM患者由于身体的种种不适,往往对治疗缺乏信心,而且这些患者一般年龄偏大,他们不愿改变生活习惯,让拘谨的生活方式和苛刻的饮食条件约束自己,导致病情日益加重,严重降低自己的生存质量。
1.3 猜疑心理 怀疑猜测医生、护士、他人隐瞒病情,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表现为对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效的怀疑,过分担忧副作用,导致身体怠倦,神志恍惚,身心疲惫。
1.4 负性情绪 一般认为,情绪障碍对2型DM(T2DM)控制的影响机制是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可通过下丘脑释放某些神经递质,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糖激素分泌增加,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发生变化,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促发DM〔6〕。有研究表明人处于焦虑状态时,血胰岛素含量减少,在感到孤独、绝望或抑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伴发DM〔7〕。可见负性情绪又反作用于DM患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
1.5 松懈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血糖观测,DM病人平稳后,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也更为减弱,自律性也降低,血糖检测也无定期,有时忘服药,认为控制疾病有经验,与医务人员联系的次数减少,并多以主观感觉陈述,出现了松懈的思想倾向。
2 DM教育中心理治疗技能
2.1 一般心理治疗 患者被确诊为DM或有严重的并发症时,一些人难以接受,表现为否认、愤怒、忧虑或抑郁。研究表明压力越大的患者往往无法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导致饮食、用药、运动和血糖监测的依从性较差,从而导致血糖控制较差〔8〕。故应针对不同病人心理问题和思想情绪,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对轻度患者进行一定的卫生宣教,解除他们对该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从健康保健、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5项措施入手,教育和培养患者良好的健康习惯,使其保持安定、平和的心理状态。在自觉信任、加强医患关系基础上,采用倾诉、支持和保证三原则,配合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使其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同时提高自控能力。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自身免疫力,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中、重度患者则宜向患者介绍DM的分型、症状、并发症及诱发因素。通过讲解让患者了解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及时了解病情是否加重及加重的表现,及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亲人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对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医护人员要多与DM患者的家属交流和沟通,向他们讲解病症的持久性、顽固性特征,以及科学、规律的饮食起居方式,让家属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照顾和护理患者。
2.2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
2.2.1 对焦虑恐惧的心理状况干预措施 一方面,是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积极言行给予肯定,并放弃对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积极的行为进行暗示和鼓励。另一方面,让患者直接充当积极心理护理的角色,使其与医护人员之间、患者之间、家人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信任关系。要求患者之间互相学习对方身上的积极品质,例如,通过对一些进行积极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的患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影响与鼓励其他患者,从而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恢复与提高他们认识现实的能力。具体措施有:①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患者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②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患者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病情造成的影响,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选择价廉效佳、口服方便、长效的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时针对患者拒药心理进行认知干预,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患者有信心坚持治疗。摆脱不良情绪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
2.2.2 针对怀疑与不信任的心理状况干预措施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患者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措施,通过此类与患者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有针对性的、直接的以及系统的提问方式,逐步使患者认识到信念或信念系统是引起情绪或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使患者对不合理信念产生动摇,从而消除患者的怀疑。DM心理问题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DM患者出现其他眼、肾、心、脑等严重并发症等而自虑。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心理问题,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向患者解释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
2.2.3 针对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由于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想象,而积极的想象不但有利于DM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也十分重要,激发患者想象力的具体做法以一些故事或痊愈的案例为媒介,帮助患者形成一种积极想象的能力,而这种积极想象力的形成,又将促使患者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一种积极心态。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①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患者对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②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患者说明,告诉患者,“我们将会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可帮助患者减少恐惧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而患者由于身体的疾患产生消极的心态,甚至对周围的环境有抵触情绪。因此通过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使其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使患者由被动沟通变为积极交流,从而促进疾病的转归。住院指导住院期间,角色的转变使许多病人不能适应心理及行为的改变,医护人员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9〕。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让患者观看有关DM宣教资料,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DM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对DM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近年来,胰岛素注射笔及胰岛素泵的使用,使DM的治疗更方便、更安全、更科学,有助于心理治疗。
2.2.4 针对松懈和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干预措施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人通过家庭、社会联系即能获得的他人精神支持。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当DM患者思想上出现松懈时,医护人员应及时的诚恳的为病人讲清要害,指出松懈必将造成血糖的波动危害身体大多脏器,将并发症的出现提前,及时的纠正松懈思想,尽快转回稳定期。DM患者患病以后,与医护人员接触的时间太少,而大多数时间则是自己照顾自己或与家人相伴〔10〕。通过家庭、社会的支持,提高心理应对能力,有缓解精神紧张的作用,让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家人的关爱。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让患者参加DM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
3 讨 论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成人DM的发病率由十几年前的1%增长到目前的2.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死亡率已上升至第3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之一〔11〕。国际DM联盟(IDF)提出了DM现代治疗的5个要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健康教育被公认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DM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其中抑郁是DM病人主要的心理障碍。
关于DM心理状态的研究颇多,认为DM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2〕,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等〔13〕,在注重人性化治疗的今天,心身并治是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吻合的治疗方式。DM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身心两方面达到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对DM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可以减轻DM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对DM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从而打破恶性循环,对代谢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心理治疗和护理作为基础治疗〔14〕,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必须与药物治疗并施,采取对机体治疗与精神治疗并施,相互配合〔15〕;再者,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要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配合,在专科医生正确指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柱群体,开展了由临床医生、运动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团队管理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共同管理患者,使患者在饮食、运动、日常行为与习惯、用药、监测血糖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指导,以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运用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只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病人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彩红.糖尿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359.
2 刘建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04555.
3 周 瑾,王仲迪.老年糖尿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24.
4 Delahanty LM,Grant RW,Wittenberg E.Association of diabetesrelated emotional distress with diabetes treatment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 Med,2007;24(1):4854.
5 姚树桥,戴晓阳.应激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与机理〔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24952.
6 杨瑞香,李守春,陈 霞,等.综合治疗对伴有负性情绪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267.
7 刘彦君,宋晓菲,王爱红,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的调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 12(2):1235.
8 袁勇贵.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6):3712.
9 李强翔.青少年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伦理学问题探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13(4):13678.
10 Mosaku K,Kolawole B,Mume C,et al.Depression,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diabetic patients:a comparative study〔J〕.J Natl Med Assoc,2008;100(1):738.
11 李强翔.开展网络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伦理学问题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13(15):17224.
12 张淑慧,张 云.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36.
13 林 菁,范 研.糖尿病病人心理发展状态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1034.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4
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认识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护士理想人格的形成,造就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素养;护理;应用
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质,也是展现人们内在文明和外在形象、修养的重要形式[1]。目前,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的联系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的重视[2]。护理工作作为一门特殊专业,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良心,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美学修养[3]。因此,将美的形象、美的品格、美的心灵、美的语言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与护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护理工作更美更赏心悦目,使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享受满意的服务,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所以,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养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1加强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意义
审美教育适应人类(包括病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审美教育是整体护理对提高护士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在整体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方位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提高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将美学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2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加强对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质培养,通过对体态、语言、心理、技术塑造建立良好的专业护士形象,在护理过程中展现出职业美、细节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舒适的护理,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1注重培养护士的心灵美。内在美的核心是心灵美。心灵美一般是指理想信念、美德情操、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美。护士的心灵美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前提,这要求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和勤奋学习、博学上进的精神。
2.2注重护士的服饰着装审美素养。护理职业要求护士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大方。这不仅凝洁了护士的自信、骄傲和希望,也是在病人面前树立崇高威信的重要条件。因此,护士的服饰打扮必须从工作性质和实际需要出发,否则将会化美为丑。
2.3加强护士的语言审美素养。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影响疾病治疗康复的一种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问、对不起、谢谢等。其次,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笑容、表情和蔼可亲、态度温良谦虚、谈吐文雅有度、音量不易过度、频率不易过快。注意认真倾听并予以鼓励和安慰。柔和悦耳的交谈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完美的心灵安抚,它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起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作用。
2.4加强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表现在走、站、坐及各种操作均要准确、优美、保持节律。比如,要站得直、收腹挺胸、目视集中;工作中须做到四轻,即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这样,既体现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又给人以美感,有利于陶冶病人的情操,使病人在舒畅、愉悦的状态中接受治疗,恢复康复。
2.5营造美的护理环境。护理环境主要是指与患者的情感、情绪、治疗和康复相关的环境因素。优美舒适的修养环境,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因此护士不仅对病房的布置应力求做到整洁、美观、舒适和温馨,还要为患者营造心理上的美感。注意颜色、声音、光线的调节,使环境既协调统一,又富于变化,排解患者心中的孤寂和消沉,提高生活的情趣和乐趣。
3提高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实践中的方法
提高自我培养审美修养的意识。审美修养是护士完美自身的必修课程,它既是渐进的,又是主动追求的,必须靠护士的主动探索。如果没有自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处在审美世界中,也难以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所以护士要提高审美修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综上,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4]。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充分发挥自身审美修养,将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活动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美,以维护患者的整体健康为美,以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为美,以尊重患者自主性为美,以展现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为美,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和氛围,将美和爱无私地奉献给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熊建萍.浅谈护理美学[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3(5):103-104.
[2]张麟,于锡霞,赵新国,等.提升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203.
[3]樊玉环,陈丽霞,赵桂珍.浅谈护理美学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3):181-182.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5
语言不仅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纽带,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和文化修养,不同的职业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临床护理中,语言是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因而,护理人员的修养显得尤为突出。护士要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心理学、伦理学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护士语言,不仅使病人获得安慰、得到力量、消除疾病、促进健康,也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保证,更是职业道德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和条件。
1 运用礼貌性语言不仅是与病人交谈的工具,也是病人的精神营养,在护理工作中,礼貌性语言使病人感到亲切,有助于治疗。当病人就诊时,值班护士要站起,放下手中的工作,主动热情接待,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规章制度,告诉病人在这里会得到精心治疗,有什么要求尽管告诉医护人员,给患者治疗、输液时不能直呼床号,应用招呼用语,在操作过程中给患者增加痛苦,应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这样就显得和蔼可亲。总之,在工作中, 不管病人和家属有任何情况下,都要有耐心,要倾听不可抱怨,只有文明礼貌用语,才能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并获得安全感。
2 运用解释性语言使病人信任与合作。由于病人被疾病折磨很痛苦,性格固执暴躁,有时病人容易造成迁怒医护人员,护士绝不能针锋相对、冷眼相待,这种情况,多是病人的一种宣泄。
因此,应该细心听取病人诉说,给予同情安慰并细心解释,及时主动帮助解决问题,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运用安慰性语言使病人感到温暖与体贴,安慰性语言是护士常用的心理护理的手段,如对手术前有恐惧心理、害怕手术失败,术后怕疼等的患者,护士应该安慰说这类手术我院经常做,或用实际病历增加说服力,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坦然的接受手术治疗。安慰性语言对患者同样有激励性,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患者主诉失眠,不能入睡,用药后对病人说此药效果很好,服后5 分钟入睡,今晚你一定能安静入睡,事后果然效果很好,反之病人用药时,询问护士这是什么药、起何种作用时,如护理人员说;“不知道、问医生去”了的话,病人会感到很失望,同时,会想到药物会不会搞错;如果护理人员回答:“该你知道的我们会告诉你,不该知道的你不必问”,这样的回答病人会感到疑惑不解、多疑多虑,产生心理压力,而影响治疗。因此得体的安慰性语言,和蔼的态度,能起到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6
[关键词]心理咨询培训 督导 培训教师 评价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心理健康从业人员也随之越来越多,心理职业培训也越来越显得重要。2001年至2005年,由于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但目前的行业操作不够规范,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培训标准不具体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一千三百多名心理健康从业者的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心理咨询培训状况以及他们对此的评价。同时主要对其中担任督导工作和培训工作的人进行深入分析,期望能够从专业人员的角度对我国心理咨询培训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二、方法
1.对象
1391名心理从业人员,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性515人,女性841人。年龄范围从20岁到74岁,平均年龄36.11岁。
2.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选自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主要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管理与培训方面的内容,共有93个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
编制过程包括:(1)广泛选取与心理咨询、治疗相关的管理和培训相关的内容,由研究小组成员编制成测题,由一名专家统稿形成初始问卷。(2)经研究小组2次讨论形成问卷初稿,并对小样本专业人员试测;根据试测反馈意见,修改题型,小组成员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形成预测问卷。(3)进一步对小样本专业人员进行预测,得到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由2名专家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修改和统稿,形成意见所须问卷。本研究从中抽取“培训评价量表”进行分析。该量表共有20个题项,量表的α系数为0.823。
除培训评价量表,本研究还选取问卷中对培训评价造成影响的条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由于涉及题项较多,本文仅就存在显著性差异的题项进行分析。
三、结果及分析
1.整体情况
客观上来讲,心理工作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培训意愿强烈。
在发放的1391份问卷中,有效问卷1311份。其中表示会定期参加培训有898名占总数的68.5%,不愿意定期参加培训的有95名只占7.2%。同时,调查对象较认可参加培训对工作的帮助作用。在有效的1343份问卷中,认为培训对咨询或治疗工作十分有益的占82.6%,不认为有益处的仅占总人数的3.0%。由此可见,参加心理培训已经得到大多是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同。
2.督导人员分析
对于培训的评价,不仅要参考国外经验,还要结合本国经验。担任督导人员相对于一般人员更了解心理咨询的情况需要。因此,对培训的评价也更有指导意义。在本次调查中担任督导工作的人员为437人占总人数的31.4%。统计分析担任督导人员与非督导人员存在差异的题项发现:
(1)任督导人员的人员相较非督导人员更觉的培训的场地不够充裕,t
(2)一般从业者对实践培训以及培训中的督导情况满意度更低,t
3.培训教师分析
培训老师是在培训领域第一线的工作者,以他们的视角看培训工作,可以更能发觉现阶段心理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我们结合是否担任培训教师分析培训评价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担任培训老师的为5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6.7%。
(1)培训教师相较于一般从业人员更加认为培训教材不符合需要,t
(2)一般从业者认为培训对咨询或治疗工作更有益,而培训教师却认为对工作好处有限,t
四、讨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我们已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现阶段我国培可以看出:
督导人员对培训基础设施和教材较为不满意,而一般专业人员对培训中的督导情况和理论培训更为不满。从中反映出督导人员更接近实践工作,对实际情况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对培训的要求更为实际。
培训教师相较于一般从业人员对培训效果更看重,更强调的指导性。也因此培训教师认为培训对咨询或治疗工作工作好处有限。这本身也反映出培训者也不看好培训工作,可见培训工作的确需要在培训质量下大工夫。
还应该指出,在1391名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中,不具有专业证书的从业人员有584人占总人数的42%,其中154名担任督导人员,占督导人员的37%,196人充当培训教师占培训教师总人数的40.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心理咨询也还不规范,无证从业人数较多。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心理咨询培训的现状。我们既需要规范督导以及培训教师队伍,也要看到中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中国心理咨询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从业者数量的增长。
相关部门,应着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快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在国外有专门的专业伦理学委员会及各项法律、法规来监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行为,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监管几乎为空白。二是建立督导制度应是当务之急,没有足够的督导,是无法保证咨询师质量,最终会是大众对心理咨询失去信心。三是高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的特殊园地,应当成为心理咨询职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的重要基地。心理咨询师必备的理论知识只靠短期培训是不能掌握的,高校作为教育人才的大平台,应该担负起专业人才输出的重担,以保证心理咨询事业的稳步发展。这也是改善我国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治本之法。
参考文献:
[1]李波,贾晓明,安芹.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