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1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心理图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增强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心理情感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问题:第一,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善于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演出,学生通过不同舞台的锻炼,并经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自评等快速反应方式,让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只有发奋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只有善于动手参与,才能改进和完善实际能力;只有不断改进,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85-01

创新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想象的训练。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于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做法对学生有帮助。

一、在质疑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勤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学生主动质疑,是促使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和质疑。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标准答案束缚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我为你骄傲》一课时(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笔者利用学生急于向奶奶赔礼道歉的心理,要学生以打碎玻璃小男孩的身份对“给奶奶的一封信”进行练笔,让学生凭借想象,抒写心声。笔者写好开头与结尾,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封信的空白处要你们去想,要怎样写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有的说:“老奶奶,对不起。”有的说:“老奶奶,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总想把送报积攒的七美元赔她一事写进去。”笔者当即肯定他善于思考、敢表达独特见解的行为。然后,他就写:“说实在,我很不好意思,现在我送报纸攒了七美元给你安装新玻璃。”这位学生被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所感染,他不人云亦云,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

二、在积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以活动伙伴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活动角色,为学生提供帮助,提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身心投入,学生完全置身于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感到了一种安慰、一种信任、一种自信,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实际上,课堂本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动和激励其学习,才能为其孕育创新的意识奠定基础。

例如,识字课中学习“春天”、“美丽”、“蝴蝶”等词语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非常美丽的蓝天碧草、百花盛开、蝴蝶飞舞的春景图课件,让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然后再要求学生:今天要学的生字词就是描写这幅美丽图画的,比一比,谁能用最好的方法,快速地把这些字记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主动识字,并努力寻找识记的最好方法。这种发现问题的意识就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这是普通的一节识字课,仅仅由于教师角色的变化,而产生焕然一新的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平等关系,为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发表见解,自主获取知识,为他们求新、求异、创造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空间。

三、在求知兴趣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创新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注重从形式到内容的新颖有趣,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求知一探究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激发创新情感,活跃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在心中的内化。

例如教学实验教材第五册《风筝》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心情会发生变化?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必然联系上下文“憧憬”、“希望”、“快活”、“大惊失色”等词来理解。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找到风筝?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垂头丧气”、“继续”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情感的深刻认识。如此多次训练,学生自然悟到读书必须读前想后、上下联系、整体感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1 以实践提高创新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

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2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3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固定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力求求新求异,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1 锻炼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锻炼这种思维方式,变因为果或者变果为因,从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3.2 正确反推,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冲破习惯思维的羁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通俗地讲,求异思维就是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层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改变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3 多向探求,多向思维。每篇课文都有每篇课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养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4 以实践提高创新。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4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创新,就要求异,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多加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2 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创新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加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可以尝试多给学生一些表扬,一些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认可。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应该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5

论文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文章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开展课外活动就很好地突破了时空的有限性。文章从五方面论述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说明了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6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效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给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增添了许多生机。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为一体,改善了认知环境。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效果的优势是生动、形象、直观,更重要的是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传统教学有着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发展教育的基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二者的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为高效教学模式创新的一大研究话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创新意识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髓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事物发展的过程,鼓励学生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长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视频剪辑软件可以将历史剧中的重要历史情节裁剪出来,例如高一历史中的。老师上课之前一般先介绍历史背景,而其中有一位老师的课件别具一格,它的历史背景是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从一些影片中剪辑合成的,他将原视频声音放小,自己将上课要讲的历史背景加了上去,这段视频播出后。同学们不但对历史事实了解很快,还产生了有极高的兴趣,像是真真正正回到了年代。这样的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办、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效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形式上的创新不是教学模式创新,追求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本质所在。应客观地评价多媒体的应用效果。多媒体是把“双刃剑”。不能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要注意其负面影响。

(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也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黑板板书可能更好,这时就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