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1

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其自身素质提高

摘要:通过分析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存在心理障碍,不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其素质提高的状况,提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并从营造良好氛围、教师树立良好的言行榜样、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教导生存技能等几个方面,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通过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自我、合作、责任等意识,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良好成长。

关键词:聋生 心理教育 素质提高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2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士;影响因素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对患儿的治疗与抢救至关中重要[1]。由于患儿具有好动、血管细、不合作等特点,穿刺失败的现象比较常见。如果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减少医疗纠纷。然而,护士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穿刺时容易出现失败的情况,结果不但给患儿带来痛苦,还会有损医院声誉。所以,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成功穿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减少不良因素对自身造成的影响,提高穿刺成功率,促进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1护士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外界因素

1.1.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及工作环境因素。自然:穿刺环境光线不足、照射角度等都会对护士的穿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光线过亮,会使瞳孔缩小,影响穿刺操作;光线不足,会看不见细小静脉,也不利于穿刺。所以,光线强度适中、晴天明亮的光线是最有利于的穿刺环境[2]。工作:护理人手不足、输液患者增加及工作紧张,也会对护士的穿刺产生影响,加上输液环境过于喧闹、围观者多、放器皿声、开门窗声、脚步声等,护士缺乏一个安静的输液环境,无法集中精神,也会降低穿刺成功率。

1.1.2个体差异方面的因素 患儿的性别、年龄、体质、胖瘦及所患疾病具有差异性,加上其静脉粗细、深浅、分支、弯直等也各具特点,穿刺难度要明显大于成人。

1.1.3物品因素 物品质优劣也是影响护士对小儿头皮穿刺的因素之一。如果物品品质不够优良,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比如针头型号、针尖针头带钩等不严实。固定胶布、输液管漏气、调节器不紧等质量问题,也会对护士穿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士穿刺前应认真检查各种所需物品,尽量减少失误。

1.2内部因素

1.2.1个性特征 个性的积极程度及倾向性,会间接或直接对个体心理活动及行为产生影响。若护士遇事时取决于环境,而非个体趋向性目标,在进行操作时如果遇到当众表演、上级考核、紧张等情况,则很容易出现心慌、紧张、焦虑等情况,使得平时很容易成功的静脉穿刺也会失败,所以,护士若想取得成功,养成良好的个性也非常重要。

1.2.2心理素质

1.2.2.1认知 作为一名护士,应对患儿的静脉粗细、深浅、弹性等情况有基本的认识。作为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护、关心患儿,并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要想掌握并提高自身护理技术,护士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①刻苦、勤奋练习,对技术精益求精;②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随时保持自信、平稳的心态;③耐心对患儿及家属尽心心理干预,争取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所以,护士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学会总结经验,掌握不同性别、体型、年龄、疾病患儿的静脉特点,为做好静脉穿刺工作奠定基础[3]。

1.2.2.2情绪 情绪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之一,是随着认识过程而变化的,并对认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护士的情绪如何也会影响到穿刺结果。护士应对请情绪变化的心理过程有基本了解,注意保持开朗、稳定、乐观的情绪及宽容豁达的情怀,具备良好心理,能够克服急躁、消极的情绪,提高自身修养。与此同时,护士还要有较好的忍耐力、自控力及应变能力,能在操作时保持轻松、平稳的心理状态,通过应用精湛的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由于穿刺失误而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此外,患儿哭闹时,家长由于过度紧张孩子,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做事冲动的现象,影响护士穿刺。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取得家长信任与配合,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1.2.2.3身体素质 护士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长年实行24h"三班制",必然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与心理的变化。长期的"三班制",不仅将护士的身体生物钟节律扰乱,且容易由于超负荷工作而导致心体力透支,使得身体过度疲劳,心理负荷加重,身体免疫抵抗力下降。护士身体素质出现了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1.2.2.4职业素质 护士是一种服务性较强的职业,面临着来自社会、医院、患者及家属、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当压力过大时也会影响其对小儿穿刺的成功率。比如,在繁忙时期,患者数量急剧增多,抢救任物繁重,护士面临着来自医生、患者家属等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进而影响到穿刺成功率。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以自己的职业为荣,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宗旨,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各种操作规程开展护理工作。

3讨论

儿科患者具有年龄小、静脉细、不易合作等特点,故在对其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难度相对大于成年人。所以,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

在平时,护士应对小儿头皮静脉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解,掌握相应的穿刺技术,避免穿刺技术不到位而导致穿刺失败,给患儿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同时,上班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及良好的心态,用亲切的语言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取得信任与配合,以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4]。此外,护士在对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应做到沉着、冷静、从容、自信,保持稳定的心态,尽量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果患儿血管条件较差,应由年资较深的护士进行穿刺,这样能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并减少了年轻护士的心理负担。因此,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学会细心观察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与操作技能水平,促进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总之,人们就医意识的提高,使患者对护士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作为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做好该项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为此,护士必须发现影响穿刺成功的各种不良因素,并不断提高自身心理、身体等素质及专门的医学知识,注意改善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红梅.影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分析[J].临庆合理用药,2013,6(11C):112-113.

[2]王冬梅.护生心理干预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07):104-105.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3

一、形成怯场心理的原因

怯场主要是由于参与者过分的紧张和害怕而出现的难以自控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声乐表演者身上,生活中的其他各类活动的参与者也能看到怯场者的影子。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由于站在舞台上,其动作和表情都会被观众观察到。个别心理素质不过关的表演者,便会由于紧张而出现声音颤抖、忘记歌词、唱歌跑调等现象。一旦舞台下的观众喧哗起哄,表演者的怯场心理将会加剧,直接导致声乐表演无法顺利进行。这种怯场现象,主要是由表演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不过关以及外界的客观环境变化引起的。

(一)内因

声乐表演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会不会发生怯场现象。而表演者的心理素质水平又与其自身的性格特点、自信心以及自身技能等因素息息相关。调查发现,出现怯场现象的表演者普遍性格内向。他们孤僻、害羞,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的是褒奖,而不是批评指正。一旦出现失误,将会自乱阵脚。此时,如果观众喧哗起哄,那么这些表演者很容易因过分的紧张和害羞而出现怯场现象。第二,出现怯场现象的表演者普遍自信心不足。他们缺乏充分的自我了解,在各种场合更加偏向于自我否定。因此,他们在表演之前就害怕自己在表演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自我心理负担太大。更有甚者,将会越来越惧怕舞台,从而自己把自己的演艺生涯封杀了。第三,出现怯场现象的表演者其自身的表演技能不够扎实,自身的演艺经验不够充分,不能从容应对在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况。众所周知,第一次登台表演的表演者更容易出现怯场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表演者对舞台上的声乐表演不够了解,担心自己演唱的曲目不符合观众口味,自身的表演水平不能把舞台角色很好的诠释出来,进而导致紧张害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外因

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除了因为自身原因而出现怯场外,外界环境也会使表演者出现怯场心理。很大一部分刚登台的表演者在自己熟悉的舞台和熟悉观众面前表演时,顺利自如。但是在陌生的环境下,却容易出现怯场,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心理素质不好,另一方面则由于观众对表演者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当舞台上的表演者一旦出现失误,舞台下的观众立马起哄喧哗,这必将加剧了表演者的紧张心理,使他们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找回状态,进而出现怯场。

二、克服怯场心理的对策

(一)提高表演者的心理素质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在舞台上把人物角色诠释到位,也决定其演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为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表演者首先得正确认识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表扬的要听,批评指正的更要听。通过自身的训练学习,以及与同行师兄弟的交流,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扬自身的优点,通过提高自制力来控制住自身的情绪。当在舞台上出现怯场时,要依靠自身的过硬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找到状态。比如,表演者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说一些鼓励自己的话来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让自己从紧张焦虑的状态过度到轻松舒缓的状态。

(二)增加表演者的实践训练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缺乏足够的舞台经验使其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突况,而且其自身表演技能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没有实际的舞台表演机会,就要多增加一些舞台情景的模拟训练,而且要尽可能的将情景模拟的更加逼真一些。比如,当舞台上的表演者出现失误时,台下充当观众的表演者要起哄喧哗,把他们赶下台,给他们的表演提出改进的意见。第二,老师在教学实践时,可多增加一些训练机会,避免单纯的课堂式理论教学,对性格偏内向的表演者,要多鼓励他们登台表演,帮助他们克服怯场心理。

(三)提高表演者的自我认识水平

在声乐表演中,由于表演者肩负着家长、老师以及自身的众多期望,因此对声乐表演的结果非常在意。这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大压力,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各种突发状况不断,表演效果差强人意。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表演者对自己认识不足,选择的表演曲目难度过高或者风格不适合自己。因此,在平时训练时,表演者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当降低对表演的期望值,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曲目表现给观众朋友。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4

关键词声乐艺术心理素质;提高;声乐演唱;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艺术,是一种由人体自身发声而形成的言语和音调艺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声乐演唱。众人在练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将目光放在各类技巧训练上,对演唱者的心理锻炼有所忽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活动受到自身意识和潜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反应会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人的行为[2]。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嗓音状态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其情绪又会受到心理变化的影响,比如,紧张情绪会引发颤音。因此在学习声乐时,要将目光一分为二,一份放在声乐演唱的技巧方面,一份放在演唱者心理训练方面。

1.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含义是人自身心理的承受能力,通俗来讲就是指人对自身心理活动能力的控制能力。若一名演唱者其心理素质良好,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情绪稳定地完成演唱任务,还能自信从容地诠释歌曲的含义以及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3]。而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声乐演唱者可能由于自身心理问题造成演唱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甚至毁坏一场表演。由此看来,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必不可少。

2.心理素质的影响要素

2.1个性

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可以将一个人的个性分为诸多内容,比如气质、能力、性格等。其中,气质代表人的脾气秉性,是先天形成的,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我们的神经系统。曾经,心理学家对气质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4种:第一种是胆汁质气质;第二种是多血质气质;第三种是粘液质气质;第四种是抑郁质气质。气质并不分好坏,各有各的特点[4]。在声乐演唱中,一个人的气质会充分反映在演唱过程中。性格指的是人后天形成的,人与人最核心的差异。一般来讲,一个性格活泼、喜欢交际的人在表演过程中不易紧张,在舞台上很放松,状态很好,能够很顺利地完成声乐演唱;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则容易怯场导致声乐演唱的失败。个性是影响人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先天的气质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后天的性格可以通过我们自身不懈的努力得到改善。

2.2情绪

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讲,情绪指的是人的心理体验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反应。总体来说,情绪可以细分为7种类型,分别是喜、恐、怒、忧、悲、思、惊,通俗来分就是快乐、恐惧、愤怒和悲哀。对于演唱者来说,情绪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大。在演唱时,演唱者的情绪对其身体机能的协调统一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简单来讲就是声乐演唱者各个方面都非常好的情况下,如果心理情绪出现问题,就很难把握整个歌曲的情感方向,也就很难通过声乐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就很难取得声乐演唱的成功。一个人的情绪对其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永远成为不了一个好的声乐演唱者。

2.3意识

影响心理素质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意识,简单来讲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声乐演唱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意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意识指的是人对大脑下达命令,带有明显的控制性和目的性;潜意识指的是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受大脑支配的意识类型[5]。例如,在声乐演唱练习中,人们刻意地避开曲目中较为难把握的部分,这就是有意识行为;但唱到动情处或唱到部分,将其顺利地完成则依赖于潜意识的作用。由此可见,声乐表演的成功是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人的意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控制的,潜意识则需要声乐演唱者刻苦地训练,将声乐演唱印入到脑子里,自主记忆;在碰到难把握的歌唱部分时,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逃避,多加练习。只有通过意识的不断锻炼,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3.不良心理素质的形成因素和危害

3.1不良心理素质形成原因

第一,诱使声乐演唱者形成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在演唱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异常重要的。不自信的人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一旦情绪失控,就会直接影响声乐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发挥甚至导致演唱的失败。导致演唱者自信心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演唱者对自身能力的质疑,这种质疑增加了演唱者的心理负担。时间久了,声乐演唱者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出现的状况也越来越多,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情绪失控,无法进行正常的声乐演唱。第二,诱使声乐演唱者形成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还包括精神过度紧张。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使其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最佳的水平来应对外界的一切问题,而过度紧张则会影响个人的发挥水平。面对众多的观众,很少有人不紧张,适度的紧张可以造成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能力;然而紧张到无法控制的人则无法正常地发挥自身的演唱水平,最终只能遗憾退场。第三,诱使声乐演唱者形成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还包括成败观念过重。关注成败是每个人的本能,如若声乐演唱者过分看重演唱的成败而不是演唱过程,就会因为自身的杂念太多,无法完美地诠释演唱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胜败乃兵家常事,声乐演唱者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次演出,以自己最佳的状态演绎每一首歌曲,这样才能心无杂念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2不良心理素质的危害

不良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导致声乐演唱失败。演唱的失败间接造成演唱者缺乏信心,越来越缺乏信心则会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产生紧张的情绪,愈发在乎演唱成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不良的心理素质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将会使得声音演唱者失去对演唱的兴趣和热情,最终离开声乐演唱的舞台。

4.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首先要加强对声乐演唱者日常训练的重视,提高其自身演唱水平。众所周知,实力是自信心的保障,只有掌握演唱的各种技巧,才能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展现自身,“艺高人胆大”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其次要学会控制,控制自身的情绪是人类生活的必修课。只有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保持适度的紧张,才能摒除杂念,专心于声乐演唱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做到用心唱歌,给观众展现最美的声乐演唱。控制情绪,很大一部分就是控制自身的紧张情绪,不要畏惧观众,要知道观众是来欣赏一场视觉盛宴而不是来挑剔歌唱者毛病的。最后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台实践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适应舞台,才能锻炼自身的勇气,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水平。初次登台者经常会出现心跳加速、忘词等情况,但是随着登台次数的增多,这种现象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加强演唱实践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5.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声乐演唱实际上属于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其技巧的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除了老师的指导之外还需要自身不懈地努力,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需品,它是演唱者声乐演唱的基础。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我们不放弃艰苦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信心,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紧张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掌控舞台节奏,最终走向胜利。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声乐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演唱水平的提高,实现声乐作品的完美呈现。

结语

一个人的个性、情绪和意识都会影响到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果处理不好声乐演唱者练习和演唱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很难完成一次完美的声乐演唱。不良的心理素质会给声乐演唱带来不可预估的麻烦,及时处理好演唱者的不良心理素质问题十分必要。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心理素质,为观众呈现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1]冯钢.论歌唱表演中紧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郑建飞.浅析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5

[3]王晗晔.声乐演唱心理素质与咬字吐字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4]马蓉芳.如何提高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2015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5

关键词:歌唱者;舞台心理素质;养成.

 经过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与支配的,心理活动对人的实践能力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极大的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反之,不良的心理素质可以影响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歌唱艺术作为一种高度立体的表演艺术,其需要歌唱者具备十分优秀的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对心理素质对于歌唱者的表演的影响进行介绍,继而阐述了如何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考价值

一、心理素质对于歌唱者舞台表演的影响

 心理素质就是指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环境以及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它的内容包括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以及思维能力等。每一个歌唱者在登上舞台之前,面对将要面对的观众和即将要表演的节目都会感到紧张。但是不同的是,心理素质强的歌唱者能够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表演中。而心理素质差的歌唱者,则会因为不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够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而使表演失败。因此,心理素质对歌唱者具有以下的影响: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确保演出的正常进行,是演出成功的强有力保障。一个歌唱者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能够很快的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去,让自己的真实水平得以发挥。歌唱者的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自身的积极的歌唱态度和巨大的表演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歌唱态度能够对歌唱者的发声、吐字和气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歌唱者在表演时达到良好的状态。另外,表演欲望越强烈对歌唱者情绪的影响越好,它能够带动歌唱者的情绪,使其能够用自己的歌唱技巧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除此之外,任何一首歌曲,其诞生的过程中必然是包含着丰富的感情的。歌唱者在演绎任何一首歌曲时,不仅需要自己具有很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以及创作背景有着全面的了解。心理素质良好的歌唱者在演唱时,能够通过自身感情的变化将听众带入到作品中去,使他们可以体会到歌曲所包含的感情,继而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2、消极的心理因素可以对歌唱者的表演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1、歌唱者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能够胜任表演,导致登台之后,战战兢兢。2、歌唱者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歌唱时出现跑调、走音等现象,使演出效果大大折扣。3、歌唱者没有良好的演出状态。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歌唱者舞台表演的不光是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还有心理素质的好坏。下面就来谈谈歌唱者如何养成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二、歌唱者如何养成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一)歌唱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和技巧

 声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学好声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了。声乐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学习声乐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歌唱遇到困难时,要敢于向前冲,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使自己的歌唱技巧能够得到提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歌唱技巧,才能够在演唱时充满信心,才能够使歌唱者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此外,歌唱者在平时多研究伴奏,培养与伴奏之间的默契。防止在台上因为出现伴奏脱节而产生的慌乱。

(二)积极参加表演,增加自己舞台经验

 对于任何一个歌唱者来说,舞台经验的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与歌唱技巧等能力的积累是同等重要的。舞台经验的积累对于歌唱者心理素质的锻炼也是大有裨益。因此,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歌唱者要把握每一个表演,尽可能多的让自己走上舞台,增加对自己的锻炼。声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它又不单只是一门听觉艺术,同时它还是一门表演艺术。对于歌唱者来说,将歌曲的感情通过演唱表达出来,在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能够使观众更好的体会歌曲的情感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感情。很多歌唱者的第一次表演,大多是十分紧张的,往往会出现忘词,跑调,身体发抖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怯场。而一名舞台经验丰富的歌唱者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而要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登台次数。只有在舞台之上,歌唱者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大多数的问题被找到并被克服之后,歌唱者自然也就获得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兴趣,增加自己唱歌欲望

 歌唱兴趣的培养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兴趣,我们可以将她看成是一种需要的延伸,它很好的表明了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事物发生兴趣,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由此可知,歌唱者对音乐产生兴趣也是因为其能够满足歌唱者的心理需要。对音乐的兴趣,是建立在对音乐的感知、记忆以及想象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对与音乐相关事物的优先注意以及探究专注。因此,歌唱者在登台表演之前,除了需要检查在身体上,精神上是否准备好之外,还要激发并调动自己对唱歌的欲望,对自己的歌唱情绪进行调节。歌唱者的歌唱欲望也并非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培养出来的,而且其对歌唱欲望的培养主要是建立在兴趣之上。歌唱者在有了强力的歌唱欲望之后,就会积极参加歌唱表演,主动争取上台机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歌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方面,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培养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出发,结合歌唱者自身的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使歌唱者在舞台上能够从容面对、放松心态,发挥出真正的水平,为听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

参考文献: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范文6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1、90后高职生的心理现状

我国90后高职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90后高职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90后高职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90后高职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大都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缺乏相应的耐挫力。进人高职院校后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学生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90后高职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90后高职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2、90后高职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2.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首先要让90后高职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耐挫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耐挫能力,90后高职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90后高职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2.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90后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90后高职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进入知识海洋,吸取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提高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90后高职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90后高职生们应及时运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主要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2.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90后高职生的生活,而且为90后高职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90后高职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90后高职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2.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90后高职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对90后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燕,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