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运动竞赛 心理 影响因素 克服方法
体育运动竞赛正朝着高水平和强竞争的方向发展,运动员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平时的训练和竞赛中,学会调节各种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比赛同样是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过对国内外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克服方法,为今后的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提供一定参考。
1 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因素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种类型:心理紧张、心理胆怯、心理淡漠、盲目自信、心理焦虑。
1.1 心理紧张因素 在赛场上,很多运动员会对比赛刺激因素和自身的运动水平,与其他参赛运动员比较,做出具有威胁性的评价,从而产生紧张的心理反应。每个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让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神经系统兴奋,这样可以使潜在的能量爆发出来,以期在比赛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但是,心理的过度紧张会使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减弱、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出现尿频现象,这样的失常行为肯定会给运动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很难把注意力再集中到比赛中去;运动员心理过分紧张也可能使其对动作知觉和表象模糊不清,可能在比赛中突然忘记了该有的动作,造成比赛失利;竞赛中过分的紧张还可能心生急躁、烦闷,对教练员的布置与嘱咐听不进去,应有的技战术没能得到开展,失去了对整场比赛的控制从而没能取得预想的成绩。造成运动员心理过分紧张的原因很多,比如训练量过大,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又不好,没有足够的睡眠;训练、生活中的压力过大;比赛中害怕比自己厉害或实力差不多的对手;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成绩期望过高,过分地担心比赛结果,心里充满了对创造好成绩的渴望;过去比赛的失败导致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影响到本次的比赛等。
1.2 心理胆怯因素 心理胆怯是一些运动员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胆怯使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从而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运动水平,使成绩下降。主要表现有自主性发展受阻,每天都是听从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规定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使得生活不是那么自由,从而影响心理的发展。
1.3 心理淡漠因素 比赛前的淡漠状态与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 抑制过程加强有关。运动员心理淡漠,表现为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乏力、体能下降、知觉注意力强度减弱、动作怠慢、反应迟钝等。这些状况会严重影响到比赛结果。一般来说,因过度疲劳,比赛任务过重,伤病长期不愈,以及意志力较差的运动员较易出现;从心理上来看运动员对比赛不利条件想得较多,又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缺乏顽强的斗志也会产生淡漠情绪。
1.4 盲目自信因素 当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信心超过了他实际具有的水平时, 便产生了盲目自信。运动员产生盲目自信的原因,多是由于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复杂程度和困难情况估计不足,运动员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只看到了表面上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心理沾沾自喜,过高地估计自己或本队的水平, 相信自己能轻易取胜所致。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当困难来临,只能任其发展、听天由命,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比赛,导致比赛成绩与预期相差甚远。盲目自信的具体表现为:没有认真分析与研究比赛对手及对策;对比赛漫不经心,低估对手;注意力分散,在比赛中容易走神;思维迟缓, 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平时训练成绩就能拿第一名,所以在比赛中信心暴增,无视一切对手;当在比赛中遇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得心理慌张、心情急躁, 慌手慌脚, 束手无策,只能面对失败。
1.5 心理焦虑因素 心理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者无根据的恐惧,主要表现:感到不愉快、紧张,甚至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比如,第一次参加正式或大型比赛的运动员,在检录时体验到紧张、不安就是比赛前的状态焦虑。特质性焦虑,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强度和频度也会不同。特质焦虑则是一种个性特质,指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倾向。比如某一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中或者比赛中、还是生活中,都有着紧张的情绪、忧心忡忡、心理焦虑,那么这名运动员特质焦虑的程度较高;而相反的另一名运动员表现出冷静沉着、情绪稳定,则其特质焦虑程度较低。焦虑也不一定是不好的,适当的焦虑,在比赛中可以激起运动员的紧迫感, 进一步精神集中,更好的去面对比赛。
2 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
心理现象克服是针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的训练,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实施积极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过程,对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能较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好最佳的训练状态和竞技状态,促进训练的质量,以及在比赛中发挥最佳的运动水平,创造优异的竞赛成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 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阻断思维法的具体做法是,当运动员由于信念的丧失引起心理紧张、出现消极思维时,可利用大吼一声,去阻断消极驱动力的意识流,以积极思维取而代之。音乐调节法:在比赛前,运动员可能会因为马上就要比赛了,使心理产生一种紧张的状态。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通过音乐的刺激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从而达到清除疲劳、对抗焦虑、抑郁,缓解、消除心理压力。运动员在比赛前如果有异常的情绪表现,如过分紧张激动等,可以听一段轻缓、柔和的音乐,往往能对调节情绪起到较好的效果。表象放松法:让运动员想像通常使他感到放松与舒适的环境,让其在脑子里将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中,增加情境对运动员的刺激强度。
2.2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对运动员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练员应认真查找运动员产生胆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运动员克服胆怯心理。心理暗示调节法是用语言、思想表达对情绪施加影响的方法。进行心理暗示,暗示语要简短、具体和肯定。比如“我准备好了”、“我今天精神很好,一定赛出好成绩”、“我一定能行”等。
2.3 心理淡漠的克服方法 教练员帮助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析比赛情况、对手实力情况,看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优势,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在平时的训练中帮助运动员形成积极的比赛动机,使运动员对比赛有着端正的态度;在比赛前夕,教练员应更加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加强心理素质,防止过度的训练强度对运动员造成疲劳,比赛前使运动员以高涨的心情,以饱满的热情去参加比赛。
2.4 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 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分析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办法。
2.5 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 情绪调节法:良好的情绪,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相应的生理变化能使运动员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进而能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当运动员心情焦虑时,就可采用情绪调节法,使运动员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呼吸调节法:是指运用特殊的呼吸方式来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从而提高吸氧水平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达到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呼吸调节法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逐渐稳定。当运动员因紧张而呼吸短促时,可采用缓慢的呼气练习,以达到放松目的。
3 结语
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临场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其影响因素的原因有很多且较为复杂。建议教练员、运动员要善于根据其具体表现,确定类型,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与手段,克服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创造最佳运动水平,提高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0-
282.
[2]张丽.运动员比赛前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J].少年体育训练,2008,35(3):35-38.
[3]吴胜,吴秋娟.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63(5):56-58.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员 运动竞赛 心理状态
运动竞赛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课外运动训练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继续,是对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有效检验。竞赛过程中比赛对手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运动水平以竞赛结果做出评定。因此,高校间的各种运动竞赛,不仅能促进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影响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发展,同时,通过运动竞赛,能够促进各高校间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增进友谊,促进团结。
一、认识大学生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
大学生运动员通常处在18―22之间的年龄段,属于生长发育后期,在生理方面,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的增长已经缓慢下来,身体肌肉开始发达起来,在性激素的影响下,男女外部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例如: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女性隆起、声音变高;男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功能基本完备。
在心理方面,个性基本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未来抱着美好希望和幻想,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乐于发表见解,表现才能,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观察问题比较简单,有时脱离实际,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徘徊畏难的消极情绪。运动竞赛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过程进行得异常剧烈、迅速、深刻,超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劳动或教学训练条件下的紧张程度,因而影响到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因此,要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就要根据大学生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在竞赛心理状态的调整上,注重对大学生运动员情绪的调控,因为人的情绪能够影响其生理过程的变化,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运动员的活动,可以有积极的增力作用,不好的情绪状态则会对运动员产生消极的减力作用,从而影响运动员竞赛的成功与失败。
二、注意运动竞赛过程中大学生运动员的情绪表现
高校间的运动竞赛同样也会紧张、剧烈,竞赛过程中的情况复杂多变,大学生运动员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运动情绪的兴奋状态
运动情绪的兴奋状态,是以积极的增力情绪为特点,随着竞赛过程的竞争形势而发展的。运动员处于情绪兴奋状态的体验是:精神饱满全身力量增强,渴望参加比赛和在竞赛中显示力量的意向,整个生理、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得协调和谐。运动情绪的兴奋,能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充分发挥。
2.运动情绪的竞争状态
运动竞争情绪的产生,是与运动员自我评价相比较而成的,运动竞争情绪可以分三种结构,一是与对手的竞争,如一对一比赛项目和球类等对抗项目,运动竞争情绪表现为挫败对手的抵抗,或闯开对手加以限制。二是自身的竞争,这种运动竞争的表现形式,不是与对手的直接搏击,而是通过自身动作的完善,以时间或空间单位与对手进行对抗,但他们动作不需要以对方的动作为依据。三是自我的竞争,这是在非直接对抗情况下进行的竞赛活动,竞赛的对手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各自的动作,这时的运动竞争情绪表现为渴望超过自己以前的成绩,以尽可能完美地完成动作,打破自己原有的纪录,战胜自己,所以,完成动作是以自己作为竞争对手的。
运动竞赛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竞争性。运动员面对强烈的竞争,必须义无反顾地投身这种激烈竞争活动中去。如果运动员一旦失去竞争性,不敢或不想为优异成绩拼搏时,那么就等于自动退出了比赛场,所以,运动竞争情绪是运动员发挥潜力,获得优异成绩的一种力量。
3.运动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和责任感
这是运动竞赛中最深刻、最有力量的一种情感,是大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高校的代表,参加运动竞赛时支配着活动的情绪体验。
比赛中,运动员预感到自己的优势有可能丢失或胜利受到威胁时,需要捍卫他们所代表的高校利益,并把个人利益与所在高校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产生运动荣誉感。荣誉感是促使运动员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极为有力的情感,运动自豪感是在竞争中出现的集中优势,处于主动地位,并确认自己将会获得胜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运动员意识到必须无条件地完成高校这一集体交给自己的任务,在紧要的危险的竞赛形势中,运动员以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并夺取胜利时,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及应尽的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这些都是运动员意志行动的动力,使之在竞赛中克服和战胜困难。
三、竞赛过程中多种运动情绪综合效应
在运动竞赛中,各种运动情绪状态彼此密切联系,往往从一个情绪状态转入另一个情绪状态,有时又是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总是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中,许多紧张危险场面,使运动员的情绪反应发生巨大变化,机能的活动能力也随着发生变化,或者是由于机能发生巨大变化,使情绪反应相应的变化。当运动员处于积极的增力情绪状态时,各种心理过程进行得极为活跃,互相协调,相应地身体机能活动状态良好,工作效率高,反之运动使各种心理过程进行迟缓,身体机能工作效率低。所以,运动员各种心理能否处于最佳状态,并取得优异成绩,和他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赛前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比赛中又能保持情绪的稳定性,能较好地发挥身体、技术、战术的水平。如果赛前情绪准备状态不佳,竞赛中情绪不稳定,则竞赛中的身体、技术、战术水平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竞赛过程中影响运动员情绪体验的条件
1.竞赛规模及面临的任务
一般来说,竞赛规模愈大,面临的任务愈重,如:全国性大学生运动会或单项比赛、省级大学生综合运动会等,大学生运动员竞赛时的情绪体验就会愈强和深刻。由于规模大、任务重,可能使大学生运动员感到不安和恐惧,特别是预感到失败的可能性大,担心有负重望,难以向领导和教练员交代。
2.竞赛双方的实力对比
当双方的实力和训练程度相差悬殊时,情绪比较放松,而且兴奋程度比较低,反之会使运动员情绪体验的强度变得很高。
3.比赛经验
与经常参加各种大赛的专业运动员相比,由于大学生运动员主要以课余训练为主,竞赛机会相对较少,缺乏比赛经验和各种大赛的考验,在临场比赛中情绪变化相对较大,事实表现为往往不能正确反映和预测比赛环境变化,从而产生种种精神负担和状态情绪,以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4.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个性特征和情绪修养
运动竞赛过程中的竞争激烈,情况复杂易变,各种各样的困难相继出现,要求运动员有顽强机智、坚韧不拔的意志性格特征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之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以振奋、自信、积极的情绪,动员机能活动的最大能力去战胜困难,争取比赛的胜利。
五、结语
通过分析大学生运动员在高校间运动竞赛中心理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根据大学生运动员处于生长发育后期,具有这一特定时期的心理特点等因素,在高校间的各种运动竞赛中,要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产生紧张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情绪调控。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采用不同形式的调整方法,使大学生运动员在高校运动竞赛中的情绪得到充分的调整,在竞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在竞赛中发挥最好水平,赛出最好成绩。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秦霞.撑竿跳高运动员比赛心理探讨[J].田径,2010(10).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体育;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7-03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ve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U Yan-zhong, ZHANG Chun-y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dat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analyzed an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bout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s well as its research are further analyzed. Many conclusions have been done i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marks right and sports TV relay right, but there is a lack of its basic study and legal protection. The sports game and physi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national physi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sports non-patent information right haven't been completely studied, and there are a lot of idea problems.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ought to be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体育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体能的竞争扩展到经济、科技、智力的竞争等广泛的领域,也就产生了大量的体育知识产权,从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到电视转播权的经营,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大量体育知识产权被侵犯的事实也进一步表明,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其研究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国内外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事实及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今后的研究与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1 国内外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国际性知识产权公约较多,有些与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如《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尼泊尔条约》等,某些体育著作权、体育专利权、体育商标权等受到该类条约的保护,而国际上最早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条约是1981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上通过的《保护奥林匹克会徽条约》(于1983年生效)。该条约规定成员国有义务拒绝包含奥林匹克五环会徽图形或者相似图形的标记注册,并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在商业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不经允许使用该标记。该公约主要是对奥林匹克会徽进行保护,对奥林匹克的名称、旗帜、吉祥物,以及电视转播权等没有列入保护的范围。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主办城市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1)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内涵界定进行了扩展。如将与奥林匹克、奥运会、奥运等专有名称和使用这些专有名称的社会活动、出版物等归为国际奥委会的署名财产,将奥运会申办机构使用的标志和其他创作成果收归奥委会,对“奥运会举办城市名称+年份”和其他与奥运直接相关的标志提出比照商标进行注册保护。2)在保护的时限上,奥林匹克标志的部分内容进行永久保护而不必登记注册。其实,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在《奥林匹克》中也有体现,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内涵的扩大,内容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第一章中有7项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并制定了12条附则。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1月30日至12月3日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主办的世界体育部长和负责体育教育与体育高级官员会议上,通过了《埃斯特角宣言》,其中第8条中提出:“部长们支持按地区和国家文化遗产原则去保护和发扬传统体育运动的政策,包括列为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游戏和运动项目。鼓励举办地区性传统体育节。”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此外,按国际惯例,国际体育组织与举办竞赛的国家和城市签订关于电视转播、标志等方面的竞赛合同,是一种实际的保护措施,国际体操协会对重大创新技术动作以运动员名字命名,实质上是对精神权利的保护。
知识产权不能像物权那样根据法律事实自然产生,它作为一种无形物,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特别保护。因此,在相关国际性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基础上,各成员国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早在1993年,国际奥委会就在中国商标局对奥林匹克会徽进行了商标注册。北京获得2008奥运会举办权之后,2001年5月中国奥委会商用徽记也进行了工商注册保护。2001年11月制定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2002年2月4日国务院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对体育知识产权中关于奥林匹克标志作了具体的保护规定,保护的客体内涵逐步扩大。
2 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论析
2.1 加强体育标志权与电视转播权保护以及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建设 体育标志权与电视转播权的保护已经达成共识,但目前对体育标志权的研究主要是以奥林匹克标志权为重点,其他关于运动竞赛标志权的研究虽也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于奥林匹克电视转播权已经成为没有争议的规则,由于缺乏体育标志权与电视转播权的专门法律,致使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依据,出现了在一般竞赛的电视转播权还存在严重的歧义,尤其是我国的电视转播权的归属问题上却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对体育比赛集锦的产权问题业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保护的力度不足。而且相关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建设是在一种被严重侵权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出台,诸如悉尼、中国申奥成功以后,就有大量的奥林匹克域名和相关的域名被注册等,影响奥委会与组委会的市场开发,于是分别出台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由此我们应该把研究的视角拓展到整个体育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应立足于体育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对体育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专门性的全面研究,而不是针对奥林匹克等某一特殊领域,也就是说,要出台带有体育普适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即《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而不是单指奥林匹克的标志权或电视转播权,进而制定具有体育特色的专门性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2.2 确认运动竞赛与表演的知识产权
根据《罗马公约》第九章的条文――“任何缔约国可以在其国家的立法中将此公约中所述的版权保护扩大到进行非文学或艺术创造性是艺术家身上”,比较艺术作品定义中“个人特色”和“智力”两个关键因素在运动竞赛表演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但目前运动竞赛与表演作为体育特有的、最普遍存在的智力成果未列入保护范围,甚至未得到社会承认,在相关研究中也存在许多分歧,这也是当今体育知识产权研究的焦点问题。
关于运动竞赛表演知识产权的客体,运动竞赛表演凝聚着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文学艺术作品的不同只是在表达的方式上,但这不是本质性的差异,至少“艺术性的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的思想,具有作者的个性痕迹,因而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将许多运动员看作了表演艺术家。而其他运动员也起码享有对自身形象权利免于被非法利用。”但从当前研究的的进展情况分析,对于艺术体育类项目的运动竞赛知识产权保护初步达成共识,而分歧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体育与艺术的归类问题,因为杂技已经列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体育与杂技的动作编排、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因素,而体育因为有其特殊性,对体育竞赛知识产权的研究没有从基本的法理上分析。体育运动竞赛表演知识产权包涵大量的智力成果,它不是单纯是一种肢体的运动,更是一种特殊智力因素的凝结(肢体运动智力、科技服务等),既然体育有其特殊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要立足于体育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2.3 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内涵
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深植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之中,每个活动无不浸透着文化的烙印,在《埃斯特角宣言》第8条的条款说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文化遗产性。我国少林寺和太极拳准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设立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郑成思根据非洲产权组织的保护范围,将民间文学详细列举为6大项,传统体育列在第4项。张厚福同志根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实深入研究认为,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民族独有性、遗产性、技艺性、强身健体性和大众性,是民间艺术作品,应当受到知识产前的保护。而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应当立足于两个层面,因为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以对个人权益有限期保护的私权利益为基础,从而达到鼓励创作、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目的。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不完全等同于现行知识产权,也不同于平时所理解的简单的、静态的、封闭式的保管、保存式的保护,那无疑于固步自封,使之失去前进的步伐。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群体中创造和流传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是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体现的更多是群体的文化特征,只有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结合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不能单纯从市场价值的角度认知。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应是对其能否持续存在、源远流长以及是否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不被歪曲和利用为主,当然也会关注经济利益。即在精神权益和物质权益的双重属性中,更侧重于精神权利,注重以集体利益、社会效益的开放式的保护。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注意两个平衡点: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有形部分仅仅作为文化古迹、遗迹而实施比较严格的保护,而不开发利用,就会使武术文化成为一种毫无生气的“死”文化,也必将增大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我们应找到二者的利益的平衡点;二是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无形部分的利益平衡是在权利人与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与相关创作者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鼓励创新,既保护了“源”,以不妨碍“流”。
2.4 体育非专利技术更注重精神权利的保护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精神权利(moral rights,亦称人身权)和经济权利(economic rights,亦称财产权)。关于体育非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张厚福教授认为关键的运动技术动作、成套技术动作、运动技战术、运动训练与恢复方法、体育运动测试方法与手段、饮食与营养药物配方等这些有实用价值、又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的非专利技术,体育非专利技术与体育为公开信息充满着集体的智慧与经验,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申立同志则从“体育属于公有领域”的角度对“重要的运动技战术”和“科学先进的运动竞赛战术”分析认为,若是新的技术受到保护或专有,那么相对其他选手就不公平。而且一旦进入体育这个公有领域便失去了专有性,因此不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如果授予专利不利于项目的发展,如不予任何形式的奖励和保护,则不符合体育法、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支持和鼓励社会成员为社会作贡献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也不符合《宪法》及《民法通则》中人的正当的财产权、人身权都应受到社会的保护的法律精神。体育非专利作为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育工作者的权益,应获得社会的肯定和适当保护,而且在公开使用前按技术秘密保护,公开使用后应享有一定的精神权利,得到社会的肯定和予以荣誉权、防止篡改和歪曲。而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有经济权利的保护,更重要的精神权利的保护,诸如“李宁正吊”、“李小鹏跳”、“冢原跳”、“特卡切夫腾越”等动作的命名,排球的“时间差”战术是中国队发明等,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对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而不是中国的专有,别人不能使用。也就是说,体育非专利技术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专利技术,其保护也就不是一种专有式的保护,更重要的精神权利的保护。因此,体育非专利技术是体育运动有的,既不受国家安全法,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保护,又不受专利法保护的普遍存在于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的专门技术,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且应更注重精神权利的保护,这也是当前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体育标志权和体育电视转播权保护已达成共识,对运动竞赛知识产权的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体育非专利技术和体育未公开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分歧,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操作性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2)目前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不多,应加强体育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专门性研究,建立反映体育特殊规律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
3.2 建议
1)由于对体育知识产权的研究的相关依据不足,理论研究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面对大量体育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有时束手无策,在研究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产权的理论模式进行研究,没有结合体育的本体特点进行辨证论析。我们不仅要以基本的法律理论为依据,加强体育知识产权的法理学研究,而探讨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更应该把握体育的特殊规律,立足于体育的实践作专门性的研究。2)在体育知识产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从奥林匹克标志权到运动竞赛表演的知识产权、体育非专利技术等,存在重视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倾向,对体育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诸如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的知识产权问题,全面健身技术信息、健身运动处方以及健身俱乐部经营等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至今很少涉及。因此,加强体育各个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全面性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张厚福.体育知识产权研究进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4-18.
[2] 张厚福.体育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客体[C].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1.11:11-18.
[3] 姚依民,刘铭徽.体育科研与著作权法[J].安徽体育科技,1998(3):5-9.
[4] 于善旭,马法超. 体育标志与体育标志权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2001,(3):28-32.
[5] 马法超,于善旭.体育标志权的实现与救济[J].天津体育学院,2002,(3):1-4.
[6] 黎鸥.保护奥林匹克意义重大[J].体育工作情况,2002,(6):2-10.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社会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110-03
Abstract:The students find themselves just in the critical point of their puberty and maturation. Because their philosophy, view of value are immature, they can’t adapt the rapidly develop age. This thesis aims to present in reasonable terms the definition and inner meaning of “social skills”, the problems of how school 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aids students in thei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social skills, and means and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can help the students 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social skills fully, and so cause the students quickly adapt to society. Students may apply the theory to social practice and then test it in practic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 social skill
1 社会技能的内涵
目前国外学者对社会技能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Foster和Ritchey将社会技能看作是在特定情境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或者说能最大限度地产生、维持或加强有利于交往者的结果的那些反应。Ladd和Mize注意到了行为、结果和认知因素,认为社会技能是指儿童将认知和行为组织成为一种整合的行动过程以达到文化所能接受的社会和个人目标的能力。Hughes认为社会技能是可能提高他人对个体的社会能力评价的行为。Gresham和Elliot认为社会技能是在特定情境中预示着重要社会后果的那些行为,这些后果包括同伴接纳或人缘、重要人物对其行为的判断以及与同伴接纳或重要人物判断一贯相关的其他社会行为[1]。
我国学者认为社会技能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的情境中,个体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模仿而形成的能带来最大社会适应效能,以及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活动方式。
2 社会技能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来讲,在学校期间如能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的社会技能,对其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创造优良的工作业绩会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的社会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正确处理情绪情感的技能
包括对情绪情感的识别、表达及控制,认识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识别、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学习妥善处理孤立、受挫、恐惧、失望、失败、厌倦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以及胜利、成功等积极情绪[2]。
2.2 人际交往技能
其表现为能主动适应他人,留意他人的存在,尝试主动的与他人交往,认识和选择交往方式,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与交往对象共享,以适当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对他人的谢意,参与合作游戏, 表达与接受道歉,给予与接受赞扬,求助与给予帮助,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等[2]。
2.3 学习的技能
包括能在学校和课堂环境中向老师求助,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合理安排和使用课外时间等。
2.4 适应环境的技能
其主要表现是为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这一技能主要包括:保持个人卫生的能力,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保持环境整洁的行为习惯等[3]。
2.5 正确评价自我的技能
其主要表现是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责任感、树立公民意识。包括:承担个人责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的自我管理等。
2.6 正确处理问题的技能
其主要表现是面临生活与学习困难时,能认清问题性质和特征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问题解决的前景进行合理预测,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时自我控制、果断自信、避免纠纷和争斗、正确处理矛盾, 对他人谴责能接受建设性的批评、限定性约束、拒绝不合理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3]。
3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技能形成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3.1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在学生社会技能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
3.1.1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薄弱
尽管绝大多数学校配有专职体育教师, 但普遍未按要求配足,而且大多数体育教师是中专或者大专毕业,有的教师年龄偏大,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代课老师,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偏低,以至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的许多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4]。
3.1.2 体育课随意性大,只重视活动形式
虽然大多数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体育课却基本成了室外活动课,大部分时间是自由活动,体育教师仅仅起到监护员的作用,体育课开课的随意性大。具有能充分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身体的广播,也由于学校老师和学生认识的不足,在实行时仅仅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和锻炼价值。学校开展的运动会与文娱活动,很难给学生产生效果,大多数学生只是饱了眼福,根本无法从中学到真正的技能[4]。
3.1.3 场地、器材短缺,活动单一
学校的体育场地普遍狭窄,学生活动范围小,达不到教育部对学生人均占地面积的要求。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大都是一些篮球、足球等,而且有的学校只有器材没有场地。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陈旧,体育课仍以传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 仍以简单的篮球活动为主,很少组织与安排其它体育项目,限制了学生社会技能的综合发展[5]。
3.1.4 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普遍掌握较少,能力较弱, 学生平时对体育项目接触不多,对很多体育运动项目根本不懂,更不会做。由于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足、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身高、体重普遍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发育比较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社会技能的学习和发展[5]。
3.2 我国学校体育在学生社会技能培养方面面临问题的对策
3.2.1 学校要采取措施扩大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学校生源现状,调整学校布局,尽量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教研活动,组织体育教师短期进修、安排体育教师观摩级别较高的体育运动,来解决“有体育教师、有好体育教师”上课的问题。
3.2.2 通过对学校体育意义与价值的宣传,来转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认为体育课是“副课”的传统观念,提高人们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体育的基础,它的发展既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对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让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对学校体育能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另外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密切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校体育课的管理评价体系,学校要有分管校长、教导主任、体育组长亲自过问,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多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和多种运动健身能力,注重对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引导,为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提供条件。
3.2.3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优化办学条件,要针对学校体育设施陈旧,数量质量普遍较差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体育工作条件。另外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多采取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条件,利用土制器械,结合实际生活,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让学生学到实际有用的社会技能。
3.3.4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爱好、运动能力,从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出发,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采取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发展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
4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4.1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技能形成的途径
学校体育主要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表现形式来完成其体育教学任务。这一过程中,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4.1.1 体育课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体育课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及各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组织的各种体育游戏、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这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4.1.2 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在学校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应多于体育课的时间,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加以运用,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使之终生受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课余性、针对性,要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灵活组织活动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使每个学生动能得到适宜的锻炼和发展。
4.1.3 运动竞赛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运动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竞赛的广泛开展,使广大学生从中了解各项运动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了参与的意识和兴趣。运动竞赛通过主体间激烈的竞争,给参与者以强烈的身体运动体验和参与竞争、获取胜利的心理体验,使参与运动竞赛的主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身心满足。即使是竞争中的失败,也会给参与运动竞赛的人在品尝酸苦的征途上,带来各种启迪和激发,振奋永不言败的精神。运动竞赛以参与者高超的技艺、扣人心弦的对抗、充满人体动感的力与美的展示和特有的文化内涵,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美好体验。同学们可以从中受到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可以消除学习带来的紧张和疲劳,起到调节生活、增添乐趣、振奋精神、促进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的作用[5]。
4.2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技能形成的方法
4.2.1 增强学生交往能力
体育教育的“全体性”,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交往的乐趣,并能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竞赛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高效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包括各种形式的比赛)。这无疑地促使着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实践证明,那些具有一定专长的体育爱好者,在学校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得到领导和同学的信任[7]。
4.2.2 改善的学生应对技能
学校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要求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要不断追求最佳效用。体育运动的参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使用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同时,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可能快地实现,他们必然要不断地创造、改造和适应现已使用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以便获得最佳功能和效用[2]。
4.2.3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性的体育活动。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彼此互相理解,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产生合作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根据其兴趣和爱好, 自主地选择体育竞赛项目,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比赛能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懂得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合作精神[8]。
4.2.4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学校体育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营造了紧张的竞争氛围,这对学生竞争热忱的激发,潜力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提供了可能,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9]。体育教学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发展学生不同的意志品质,如器械体操能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果断的精神;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活动性游戏能引发学生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意志品质。教师安排的各类体育的竞赛,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力争胜利、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才能达到目的,这在无形中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10]。
4.2.5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与实践是体育的重要特征,没有了创新与实践,体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如让学生自己有创新意义改变运动动作的时间、路线、方式和组合等等,为大学生提供丰富想象和实践发展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在实践中得到检查与修正,近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2.6 培养学生的公正精神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其长期溺爱,促使他们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毛病,在学习、生活中不能用社会道德规范正确地评价自己,还以自己的评价标准评价别人。众所周知,体育比赛是一种宣扬公正、平等的竞赛,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在社会公认的统一客观的标准面前得到公正鉴别。因此,让学生亲自参加体育活动,在愉快、公正的体育情境下,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的公正精神得到内化,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并能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的原则下评价别人[3]。
4.2.7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体育活动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通过体育活动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在竞争中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竞争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4.2.8 培养学生的个人效能感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能力至上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个人效能感。对于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来说,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大众体育爱好者,都必然要从运动时间的支出和运动绩效取得的比例关系上去追求最大的体育效用,这种结果的追求能很好地促进个人效能感的形成。推崇能力至上是体育运动的另一重要特点,体育比赛非常讲究用人之道,运动员的选拔和淘汰,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合理调配,人员的流动和更换更是为了能使集体发挥最大的效能。学生可以从体育竞赛中得到教育,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争取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
4.2.9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增强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如冬季在户外锻炼、冷水擦身、冷水浴、冬泳运动等可以增强机体抗寒能力。通过球类运动中的边锋、中锋、后卫等各个角色的位置适应,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相对应的社会角色的能力。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是学生适应新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经常从事运动的学生,对生活节奏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因在体育活动中,体育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可以提高人体适应快节奏生活的能力[11]。
5 结论与建议
社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社会关系的好坏、 事业成功与否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不仅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 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和丰富个性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校体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应该多安排一些全面性和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渐形成乐于接受新的生活体验和新的思维方式,发展和提高社会技能,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抓住学校体育改革这一契机,通过现代学校体育的各种表现形式为学生社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范翠英.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模型研究及其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54-5.
[2] 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44-47.
[3] 汪利人.论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2(2):60-61.
[4] 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58-60.
[5] 谭华.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体育研究,2002(3):26-28.
[6] 丁勤芳.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技能中的作用[J].体育函授通讯,2002专辑:24-25.
[7] 曹学锋.论体育文化的功能[J].东岳论丛,2005(4):202-203.
[8] 冯春娣.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2005(11):51-53.
[9] 万立江.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4):60-70.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5
摘 要 2008年8月8日举办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11月27日举办的广州亚运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我国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的成功案例。总结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工作的经验,给以后的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工作带来启示,期望大型田径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在以后的大型田径赛事能更好地为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 大型田径赛事 竞赛组织 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我国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田径作为体育赛事金牌第一大项,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田联( IAAF) 技术代表称本次赛事竞赛组织工作“创造了田径竞赛组织工作的世界纪录”。在 10 天的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中,共刷新了五项世界纪录,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雅典奥运会( 1 项) ,及悉尼奥运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亚运会以及 2011 年刚刚结束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竞赛组织巨大成功,是我国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的成功案例。
一、相关概念
大型田径赛事,是指在中国境内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或参与承办的符合中国田径协会规定的各种规模较大的单项或综合比赛,国际或国内的田径赛事活动,[1]包括在中国境内举办的由国际田联或亚田联主办的田径赛事。竞赛管理,是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运动竞赛的目标而对各级各类运动竞赛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的活动过程。
二、大型田径赛事组织工作应把握的若干问题
众所周知,田径比赛项目多、参赛人数多,要想完成一场大型田径赛事需要各个方面的保障,仅一流场馆设施是不能完全办到的。因此,在遵循往届惯例基础上,北京奥组委发挥体制优势,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场馆团队组织架构. 在管理上既坚持场馆团队垂直管理体系统一指挥,同时将各项目工作分工至各业务口,责任到人进行统筹管理,一元与多元的有机结合,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
(一)正确认识大型田径赛事的特点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的项目之一,他赛程长,项目多,规模大,管理复杂。主要包扩径赛、田赛、公路赛跑和竞走。现代大型体育赛事规模日益扩大,比赛项目多、日程相对集中,运动员、裁判员、媒体记者、观众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主办方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为期10天,共有47个比赛项目。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地区)的两千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我国在如此大规模的赛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共打破5项世界纪录,17项奥运会纪录,2项世界青年纪录,16项洲际纪录,86项国家(地区)纪录,平2项国家(地区)纪录,分发竞赛信息12000多条,接受和处理了12起申诉和抗议。
(二)设立竞赛管理团队
竞赛管理团队是从赛前准备,赛中工作,及到赛后对整个赛事进行总结。他们是大型田径赛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因此,竞赛管理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顺利进行,是竞赛组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马拉松比赛中,团队主要负责马拉松比赛期间与交通运行、属地管理等部门进行协调,保证赛道畅通等问题。信息技术中心主要负责赛前收集有关竞赛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提供给运动队员,并在赛时建立与国际田联、组委会与运动员之间的联系。
(三)构建高效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服务质量是检验大型体育赛事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田径比赛分为竞走、马拉松、内场比赛三个部分,因此,专业志愿者需要掌握的服务知识更多。一般大型赛事的体育志愿者都来自举办地城市的各大高校,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经过专业培训,场馆培训,以及竞赛岗位培训后才得上岗。
(四)建立优秀裁判员队伍
在大型田径赛事这个舞台上,运动员就是主角; 把整个竞赛组织过程作为一场演出,裁判员就是最华丽的演员。裁判员上场执裁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观众的关注,因此,裁判员作为大型田径赛事竞赛活动中的重要成员,从选拔、培训、执裁等几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
1.裁判队伍结构特点。从专业性方面来看,大型赛事裁判员人数多,且绝大部分都为从事体育行业的体育专业工作者,其中包含教练员、竞赛管理者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及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长期从事田径裁判工作的体育工作者。从裁判队伍组成结构方面来看,结构合理,新老搭配,其中有从事田径裁判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也有年轻充满活力、认真学习工作的新生力量。从学历层次方面来看,裁判队伍中高校教师比例较高,绝大部分毕业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学历高、专业性强。
2.树立新的执裁理念。第一,处理好与运动员的关系。裁判员与运动员要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这是运动员公平竞赛、创造良好赛场氛围的前提条件。第二,处理好与国际技术官员(ITO)的关系。ITO是国际田联指派来参与竞赛工作的人员,对该项目裁判长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比赛进程完全符合国际田联技术规则,技术规程和技术代表作出的有关规定,起到了监督裁判员执裁工作、保证比赛按照竞赛规则进行的作用。
三、启示
这些年来,通过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给我国的体育器材带来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中国体育健儿在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体育器材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这些中国制造的体育器材也赢得了国际田联的认可和各代表团选手的赞扬。目前对于中国体育器材公司来说,寻求赞助高水平赛事,努力扩大宣传,让世界了解自己的产品。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4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128-03
The Gener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Rules’ Development of Net Sports Events
DU Li-qun,LIU Shu-ying
(P.E. College, University of Jiangxi Finance &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Sport rules are the bases for guiding and ensuring of sport competition. Developing tendency of different sports events’ rules is different. However, it also has some similarity for the same sports events. After researching the competition rules, it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etition rules shows same tendency in the aspects of ensuring the fairness of the competition, adjusting the serve limitation, reforming of competition system and increasing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Key words: net sports events; competition rules; developing tendency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排球,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中间都有一个网隔开、比赛无时间限制、以使球落在一方场地或球台为判断胜负的标准、除排球外都借助于一定的器械击球等。那么,这些项目除了这些表面共同点外,在竞赛规则发展方面,有无共同之处呢?通过近些年对这些项目训练与比赛共性研究,结合国内19个国际级以上排球裁判的问卷调查,发现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的竞赛规则呈现出以下共有的发展趋势。
1 保持判罚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是该项群竞赛规则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公平、公正是人们主观对客观事实和现象的一种反映、认定和评判,是伦理范畴、法权范畴。自古以来,公平、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理念,保持判罚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更是所有运动比赛中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中,公平、公正的追求主要通过保持判罚结果的相对准确性来体现的,具体说来,主要通过增加裁判人数和使用先进的录像设备方式来完成。例如,非常明显的是,羽毛球和网球比赛中,除了有主裁外,还有边裁;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中,常常用录像回放加以辅助,网球比赛中运动员拥有挑战鹰眼的权利。或许不久的将来,羽毛球比赛中也会使用鹰眼回放,这样就不会出现陶菲克的罢赛事件了。
针对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之保持判罚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这一趋势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度,具体结果见表1。
隔网对抗性项目的发展实践和专家问卷,都说明了该项群这种保持判罚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之发展趋势。
2 将继续保持、调整对发球的限制
宋鸣在其“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变化致因的研究”(1990)一文中指出发球成功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比赛的精彩度和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如果发球成功率过高,接抢能力过低的话,则会影响到接球方的情绪和比赛的精彩性。如果发球成功率过低,成功机率较小的话,则会直接影响到发球方的情绪和比赛的精彩性。例如,在近几年的网球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ace球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ace球的价值,影响了网球技战术的正常发挥,也进一步影响到比赛的观赏性。因此,新规则在原先规定发球落点限定区域的基础上,也对网球的大小进行了规定和限制,要根据场地的不同情况,设置快速球、中速球和慢速球三种,从而控制比赛中的发球和击球速度,从而有利于网球运动的发展……。
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球客体――球的物理特性改变外,对于发球的限制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唐建军曾经在其“乒乓球发球技术发展与规则限制”(2003)一文中,通过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乒乓球发球限制的原因,他指出:发球本身是非制约性技术,如果不对其进行限制,则直接影响到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影响到乒乓球运动的市场化和观赏性、影响到乒乓球运动的全球化发展。
刘淑英曾在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2007)一文中,认为隔网对抗性项群进行发球限制,其原因之一还在于该项群客体――球的物理特性(可以产生旋转或飘移)和场地与运动员之间比例关系的原因,使得发球限制成为这一项群必然存在的内容。具体说来,因为球本身的原因,可以通过发球的不同手法,使球通过旋转或落点的不同,出现千变万化的效果。如果发球不进行限制,则完全加大了接球的难度,使得接发球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技战术的发挥和比赛的观赏性。
事实上,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发球限制不仅当前存在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隔网对抗性项群将继续调整对发球的限制这一趋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3%的人表示完全赞同,36.8%的人表示赞同,31.6%的人表示基本赞同,21.1%的人表示不太赞同,5.3%的人表示不赞同。
有些排球方面的专家,结合排球发球规则的变化历程认为,发球限制也不一定继续存在下去。
3 试图保持攻守平衡是本项群竞赛规则变化的主要方向
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集体对抗性项群中的攻守平衡,只是人们试图追求的一种相对的平衡。然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随着新的技战术的发展,这种平衡往往会不断打破,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当平衡状态无法通过技战术发展真正得到解决和补偿时,就会影响到比赛的精彩性。这时,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竞赛规则,并最终通过竞赛规则的改变来试图达到新的攻守平衡。通过设立自由人和扩大发球区(排球)、允许上网(网球)、限制球速(乒乓球)等方式不断调整比赛中的攻守失衡状态,以鼓励新的、健康技战术的出现和发展,切实有利于本项目的发展。
曹芳平曾在“排球规则的演变对排球技战术的影响”一文中,用一个图形象地描述了规则演变与排球技战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佘敏克曾在1998年对于我国甲级女排100场新规则实验性比赛情况进行了现场统计与分析,认为,每球得分制使得发球以稳为主,攻击性有所减弱;一攻是得分的主要手段,防反则是保分的关键环节……,并通过统计分析了这100场比赛的胜局中各项的平均得分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行每球得分制后,尽管一攻仍然是得分的主要手段,但是,反攻在得分和最终胜利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
转引自佘敏克.新规则对排球竞赛及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1999(6).
通过对于隔网项群竞赛规则保持项目攻守平衡发展趋势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度,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4 通过赛制改革控制比赛时间
随着1984年奥运会对于运动竞赛的商业化开发,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商业价值。电视转播更成为宣传运动项目、提升运动竞赛商业价值的重要方面。从下图表中就可以看出电视转播在奥运会收入中占了最大的比例。从近七届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所获得的收入统计中,还可以看出电视转播对于奥运会整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及其逐步提高的历程。
要想适应电视转播的需要,时间的长短及其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在原先发球得分赛制下的比赛,长则几个小时,短则几分钟,非常不利于电视转播的时间安排和控制。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该项群在赛制方面进行了改革,都由原先的发球权得分,变成了现在的每球得分,并在分限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具体表现为:网球采用了每球得分的7分赛制;乒乓球采用了每局11分的7局四胜制;排球采用了前四局分限为25分,第五局分限15分的五局三胜制;羽毛球也有原先的15分、17分赛制变成了现在的21分赛制。
5 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5.1 增加比赛的激烈性 比赛项目本身的激烈程度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观赏性。隔网对抗性项群为了使比赛更加激烈,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例如,从赛制方面来说,现在所实行的每球得分制,使得运动员开局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否则就会陷入被动,甚至输掉比赛。
隔网对抗性项群还通过器材改革,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例如,当人们认识到,网球球速太快,使得ace球出现的几率太高时,影响到比赛的技战术发展和激烈程度时,就通过竞赛规则变革规定,在不同的场地上,使用不同的用球。
5.2 改革服装、器材 竞赛场地、器材和选手的服装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观赏性。隔网对抗性项群在这方面的改革尤为明显。例如,在乒乓球项目中,为了增加球台、球和地板颜色之间的相互对比性,规定球台要用蓝色,球用白色或橙色,地板用红色,这样的搭配大大增强了现场观看及其电视转播的效果,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另外,排球也由原先的白色用球,变成了现在更为赏心悦目的彩色球。
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服装的变化,也是增加比赛观赏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最明显的就是网球比赛,开始的女子网球比赛穿的是裙装,20世纪网球选手的着装规定还是:“长到脚踝的白色连衣裙、束腰的马甲、衬衫和帽子”,1936年左右发展成短袖衬衫和短裙、短裤。1950年,出现了上身白T恤,下身配以平角衬裤的球衣,这一打扮既美观又避免了曝光。乒乓球、排球女子运动项目的发展,其服装的变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同样也在向着提高比赛观赏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鸣.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变化致因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0,5:37-42.
[2] 佘敏克.新规则对排球竞赛及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1999,6:18-20.
[3] 曹芳平.排球规则的演变对排球技战术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3:75-76.
[4] 刘淑英.哲学视野中的体育规则[J].体育文化导刊,2005,4:20-21.
[5] 刘淑英.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7(11),8:114-117.
[6] 刘淑英.某些项目运动竞赛规则发展的预测[J].体育学刊,2009,16(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