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1
在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加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技术创新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加强这两者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国际贸易还是技术创新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 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国际贸易的开展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具体而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际贸易加快技术创新。当前在国际贸易中交易的物品有成品,同时也有中间产品。积极利用中间产品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中间产品虽然在中国很难生产,但是经过详细研究也能形成本土化技术。此外中间产品还可以用来生产终端产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实现技术创新一个重要步骤。国际贸易的集聚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可忽视,国际贸易企业的大量集聚有助于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当前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显著上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 国际贸易能够为技术创新积累知识。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利用。技术创新的实现最终是基于知识和信息实现的。国际贸易的开展有助于技术信息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对于了解国际通行技术指标,奠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 国际贸易有助于技术创新进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厂商与客户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渠道。用户关于产品的使用信息和意见可以迅速及时地反馈到厂商手中。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厂商能够及时了解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改进。厂商与用户之间凉席关系的形成对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能够带动技术创新,同样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国际产品竞争力。随着国际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产品在价格方面将会有所下降。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往往具有较大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国际产品的竞争力。
(二) 技术创新有助于改变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技术创新发展最终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将会不断调整,国际分工也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将会导致生产工序的专业化。以零部件生产为例,过去许多国家都从事零部件生产,而今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成了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家。在国际贸易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加强技术创新对于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国际贸易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社会分和国际分工也随之不断深化,创新性集群和运营型集群的国际分工格局日益形成。
(三) 技术创新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在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交往方式,国际贸易的效率也随之提升。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已经遍布于各种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交易活动中。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是技术创新的典型表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巨大促进作用,有力地证明了的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促进作用。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 组织创新 市场创新 协同作用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壮大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依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想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必须不断地实行技术创新。因此,研究企业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对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义的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 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除了包括针对技术本身的创新活动以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如下的两个支撑系统,即组织创新系统与市场创新系统。
1.技术创新。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新材料与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运用,以及针对上述各方面的细小的更新与改造。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一次新的技术的创新将赋予企业一次新的生命,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通过技术创新,能改善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就是创建适应环境变化与生产力发展的新组织形式的活动,它意味着资源组合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企业功能的完善,即引入许多新的组织因素,进行一些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功能,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
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组织创新主要涉及组织结构的创新。通过适时的组织创新,使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通过新的市场要素的引入以求开拓、占领新的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它主要是指“创新”市场,非“分享市场”,不是分割“一块饼”,而是自己烙出“一块饼”,着眼于开拓新领域,创造新需求。
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企业的各种创新,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最后的落脚点,企业创新的效果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相互促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引擎
1.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
技术创新对市场创新的作用。向市场推出具有新属性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产品创新实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支撑产品创新,新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新的技术支持。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也就没有市场创新。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通过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发展新产品、新材料,扩大新品种、新花色,以及加速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工艺、材料、设备创新改善企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市场形成了对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市场的最大功能,在于能自发地培育创新。针对市场而言的生产,本身便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面向市场的生产离不开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了解,离不开 和创新。布坎雷(J.Buchanan)把市场看作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市场需求拉动是企业创新的长久和主要 。市场需求拉动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提供创新思路,市场是创新思想产生的有效孵化器、提供创新机会等。
其次,市场可以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内在属性,因而也是制约创新的一大因素。只有立足于市场、被市场消费者所认可的创新才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创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不仅有技术因素、组织因素,更有市场因素。经过市场的选择是减少市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
最后,因为市场创新既体现在对现有各种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上,也体现在对各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引入与应用上。通过市场创新能够发现更多的物资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兼收并蓄实现本企业与市场在创新资源上的互补,从而克服本企业技术创新中因技术、工艺、设备、人力、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带来的瓶颈效应。
2.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
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多学科交融性、系统性都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学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组织创新视为技术创新的特殊资源。要实现创新思想与各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和加工,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有关社会组织沟通和联合起来。因而,相对于创新的实现而言,组织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去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的组织联系,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造新的、强大的竞争力。企业组织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从而也自然地会影响企业内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和绩效。消除旧组织对新技术采用的壁垒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同时,组织创新能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条件,它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资源能集中投入到技术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中去。
技术创新过程要求并推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创新。创新是具有特殊性质与规律的活动,对于组织的性质、结构、功能、机制等有着特定的要求。相当数量的组织创新源于技术创新产生的新要求。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组织创新的诱因是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有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去配合。可以说,组织创新是企业为适应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的结果。
3.市场创新与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具有自适应性。组织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承担不同的任务,它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市场诱发下的组织创新主要服务于创新性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形成以技术市场为依托的各种组织形式。
组织是一切行动的根基。组织机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目标的组织保证。成功的市场经营战略必须有成功的组织创新作为保障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
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把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佳利用,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环节的需要。
企业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首要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在此系统中,单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创新离不开整体,否则,这种创新要么没有意义,要么就进行不下去。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创立者)在谈到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时说:“一个元素在系统内部的行为不同与它在孤立状态中的行为。你不能从各个孤立部分概括出整体的行为;为了理解各个部分的行为,你必须把各种从属系统和它们的上级系统之间的关系考虑进去。”整体是基本的,部分是派生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不可分解的整体,各部分是按照整体的目的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一切事物都应从整体出发,这是前提,各个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在整体中展开。广义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系统。从广义技术创新系统中抽取与剥裂出来的任一子系统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应该正确认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核心,是组织创新的诱因,市场创新的保证与动力基础;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目的与外在推动力,同时也是组织创新的诱因;组织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保证。实现三者的有机协调与组合是企业取得最终竞争优势的关键。要打破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间相对封闭与隔绝的状态,明确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边界和功能,实现各子系统的连贯畅通与相互协调。其中要达到技术创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整个系统中的市场创新的拉动、技术创新的推动与组织创新的支撑等三股作用,并且要将这三股作用扭成一团,而不仅仅是并行和分割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实践活动时,必须以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战略为龙头而展开,使各活动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利于整体的发展与功能完善,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抵消。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乃至市场开发与技术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技术创新系统观,具有创新意识与观念,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总的指导思想,搞好市场创新以为技术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努力实现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灵活的组织保障。总之,企业所有活动都必须是围绕与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展开的。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柳卸林.技术创 .北京:出版社,1993.
[3]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3
一、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一)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尺度,不同的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上企业间的垄断和竞争的基本差异。集中度对技术创新行为与动因的影响是直接和明显的,但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如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活跃。其理由之一是创新的目的是获得垄断利润,若集中度低,意味着进入壁垒低;创新很快被许多企业模仿,导致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只有垄断市场才能获得开发新产品所需的超额利润。理由之二是研究和开发具有规模经济。理由之三是创新是具有高风险的活动,需要高额垄断利润作为R&D的资金支撑。第二种观点认为,集中度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在开发潜力大、技术模式不稳定、以产品创新为特征的技术发展阶段,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创新:在开发潜力小、改进可能性不大、具有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时,需要垄断推进创新。第三种观点认为,由于垄断者缺少竞争对手的威胁,其创新动力不足,因而他们运用垄断权力比运用创新多。本文认为,集中度对创新行为和动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结合产业技术特点,按集中度将产业归类为高、中、低集中度的不同产业群落,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群落的技术创新行为和动因。
(二)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存在着扩大与分散两种趋势。对于到底什么样的规模使技术创新更有效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主要讨论集中在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与绩效差异上。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拥有很大的R&D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源、资金和良好的协作条件,可以依靠技术创新长期发展。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调查,在OECD范围内,全部工业R&D的三分之二左右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每年的R&D经费大致相当于意大利全部工业R&D的支出。中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企业中,从事R&D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而小企业只占很小比重,在技术开发绝对额中,大中型企业占80%以上。
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明显,由于R&D经费的不断增加,使创新产品大量推向市场,可以认为他们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企业R&D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没有准确测定。在中国,新产品开发支出相对利润的贡献,国营大中型企业不如乡镇企业(主要是小企业)。据测算两类企业的边际贡献比为1:3。由此可见,大企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低于小企业。小企业虽然在R&D实力、资金筹措能力等方面不如大企业,但它具有灵活性、专业化程度高和面临强大竞争压力的特征,因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首先,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小企业确定R&D项目的首选决策变量是销售可能性,而考虑技术发展本身的则较少。其次,小企业创新效率高。产出与投入之比高于大企业。再次。小企业在创新的时机和速度上优于大企业,据日本政府调查,开发周期在1个月以下者。大企业占1%,而中小企业则达到29.3%,开发周期在2年以下者。大企业上升为29%,而中小企业下降为6.8%。总之,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显然的,大企业更有强的资源优势,其创新活动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小企业具有灵活性、竞争压力大的特点:大企业与小企业在创新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
产业组织中的公共政策也会对技术创新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明晰产权关系,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这种公共政策下,不同经济成分在创新的行为绩效方面体现了不同特点、中国的国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合资企业、城镇集体、乡镇企业)相比,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高级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高,而技术开发支出占净产出的比重,国营企业比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要低,国营企业在创新模式上的特点是:利用大学毕业生和工程师集中在大城市的有利条件而掌握较多的技术人员:资金投入既包括了企业自筹,也包括了政府R&D投入;创新的效率较低。有些大中型国营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设备创新乏力,几十年一贯制,缺乏灵活性。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合资经营企业已成为经济中的重要成份,这类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了比国营企业大得多的活力,其创新特点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高效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创新效能化。创新的主要领域是高附加价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技术含量和高市场需求的产品。设备与工艺上强调先进性。通过引进加创新的方式占据技术领先地位。中国许多合资企业的外资方属国外跨国经营公司。近几年跨国公司(MNEs)在技术创新方面采用了一种新的R&D战略,他们为了适应现代全球竞争的需要,在所投资的国家建立自己的R&D机构,开发适应东道国特性的新产品,而且将这些海外投资企业联结成一个创新的网络。这比从本国输出技术体现了更高的效率,同时,避免了东道国构置的贸易壁垒和进入壁垒。日本在这方面已走在了前面。1990年日本在欧洲设立的R&D机构为73个,而到1992年增加到203个,增加了近2倍,在这些机构中。有四分之三与本国的跨国公司直接相关,有四分之一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R&D机构。这种R&D全球网络也带入到中国的许多合资企业,使得这些企业的创新效率更高,从而形成了与国营企业相比的更大反差。总而言之,公共政策能引导企业进行更有效的创新,中国应采取有效产业组织政策,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合资企业的创新模式为国有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技术创新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
(一)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核心
技术创新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手段,也正由于市场需求才成为技术创新的长久和主要动力。在现代化社会中,技术知识的物化和商品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手段。其
重要趋势是,社会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既有规模的扩张,又有结构的演变和升级。需求规模的扩张,与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并存,因此,只能靠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内涵和集约增长。需求结构的衍变和升级,也与传统产品的晶种少和质量差并存。因此,只能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加速换代,提高质量,来为社会提供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及服务。可以说,企业只有把握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创新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
不同产业的技术发展存在一种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也即各产业的技术发展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发展的,各产业的技术形成一定程度的供需或互补关系:一个产业的技术发展常常受制于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同时也给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动因之一。是最重要的变量。从传统产业和薄弱产业来说,除了传统产业、生活方式所需之外,要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而且应从全面增强这类企业的内在活力方面,进行系统的技术创新。而有序的和系统的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高级化。提升了传统产业,也可能培植和形成新兴产业或者推动传统产业、薄弱产业的复兴。此外。许多新产业,都是通过知识和技术创新,由于重大的技术突破而出现的,在新的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时,新的产业就可能产生。
(三)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的并购或知识联盟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正从资源资本要素投入型向知识技术创新型方向转变。当前,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先进技术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全球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主体。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中,有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是建立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知识联盟,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往往是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间的强强联合,实现了联合公司间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这种战略联盟正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二是通过并购提升技术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其他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尽快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和大批技术成果,以补充自身技术上的劣势,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并进而保证企业长期的技术垄断优势。实践表明,相对于企业自我发展,企业并购与知识联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外部获取方式,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超常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全面创新管理(TIM)全要素创新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
随着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管理的内容与方式日益复杂,并逐渐形成以全面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全面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创新管理(TIM)的概念是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以构建和提高核心能力为中心,以价值创造和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组织的各种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凭借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其内涵可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所有创新之间的协同。其中,全员创新是主体,全时空创新是手段,全要素创新是内容。
虽然众多学者已做过企业要素创新的研究,但是从TIM角度研究全要素创新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基于TIM的理论对企业的全要素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
技术创新
TIM模式下的全要素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并根据产品创新的要求进行工艺创新,以使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实施产品创新
TIM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的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产品的构思、设计、试制、营销全过程,实现产品某项技术经济参数质和量的突破与提高。TIM模式下的产品创新的重点在于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创新过程的内部机制,如并行工程、多功能小组、先进工具和早期参与,使创新的产品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未来产品的特征为: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智能化;高效、高参数化、高可靠性;生命周期趋短。TIM模式下的产品创新要根据未来产品的特征进行。基于TIM的产品创新要采用多种创新类型,如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不仅要有企业内部的创新小组、技术中心,而且要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创新联盟。
推进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已有改进的生产方法,主要为:对生产装备的更新;对生产过程的重组;或者以上两者都有。企业在工艺创新中必备的能力有:项目规划能力、监控能力、跨部门管理能力以及非常规工作的管理能力。
TIM下的工艺创新发展发向为:超精密、超高速;必须能跟得上产品创新的“步伐”;满足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绿色要求。其实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全员树立工艺创新的观念;领导应该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设备的支持;以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导向。
产品和工艺协同创新
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同时减少成本和提高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工艺创新同时并举。Pisano等在考察了美国与欧洲的制药企业后,提出对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同时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他们发现凡是那些将二者作为一体来对待的企业都获取了巨大的优势。新产品与新工艺的一致性可使新产品上市变得更加平稳,使复杂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变得较为容易,也使市场的渗入更加迅速。
TIM的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二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动态联系。企业只有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结合,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良好效果。
非技术创新
战略创新
战略一般分为扩张型、多元化、联盟和一体化、紧缩型、稳定型。TIM的战略创新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创新,即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类型。TIM的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因经营目标决定企业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的方向和核心,基于TIM的战略创新要适时、慎重地进行,从而为企业的全要素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主要是指为了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落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瓶颈,TIM下的组织创新已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
TIM下的组织创新特点: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和谐发展;结构创新主要是建立扁平化学习组织;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构建扁平化组织,大力减少中间组织层次;构建领导和员工的伙伴关系;发展企业中心机构;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加强企业的信息、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不断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市场创新
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不同的市场创新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创新基本形式为:首创型、改创型、仿创型。目前市场的趋势为: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全球化趋势和区域化趋势并存;价格、质量、服务、环境等多维度的竞争;企业需要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TIM的市场创新步骤为:第一步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创新类型;第二步是实施即定的创新。市场创新的内容包括:目标顾客创新;产品创新(功能、质量和品牌);价格创新;渠道创新;促销创新。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TIM的制度创新特征为:社会性和集体性;动态性;两面性,即激励性与约束性并存。
TIM下的制度创新主要为:建立权利、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企业管理运作新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为首的决策体系;人事制度的创新,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人才的合理布局,实现人才正常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方式来激发全员的创新潜力和热情,努力实现创新目标的制度。
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创新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企业文化自身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TIM的创新型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企业战略的长期性、动态性,强调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TIM的文化创新主要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建立新型的企业价值观;实施科教兴企的战略;构建管理文化。
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
TIM的非技术创新的各个要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其中战略创新是方向,组织创新是保障,市场创新是途径,制度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先导,协同创新是手段。因此,在实施TIM时,必须统筹考虑和周密安排各项非技术创新,使其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从而为企业全要素创新的成功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技术和非技术协同创新
全要素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好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两者的关系。这种协同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势必要求企业对各非技术要素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企业战略、组织、市场、制度、文化等创新中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效率;另一方面,非技术要素创新是企业对生产资源重新整合和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的过程,是企业成功推进技术创新的保障。图1表示了技术创新要素和非技术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协同性如图2。A区表示非技术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因此,应将非技术创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创新重点;B区表示技术创新“滞后”于非技术创新,因而,技术创新理应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攻方向;而当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完全协同时,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恰好可用图中的直线来表示。当然,不同企业的创新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侧重于非技术创新,而知识密集型企业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谢章澍,许庆瑞.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
3.许庆瑞,贾福辉,谢章澍,郑刚.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全员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3
4.官建成,刘建妍.产品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和组织的集成创新[J].中国机械工程,2005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匹配效应;涌现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044-04
1引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全球竞争加剧、技术发展、市场变化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源泉。但我国企业目前正面临着技术创新活动高投入,而企业绩效低产出的现状,要改变企业创新活动低效率问题,大量理论研究者及实践管理者纷纷从企业管理不同要素角度出发,将组织创新引入企业创新系统。纵观以往研究,主要围绕企业组织结构、制度、战略、文化等不同维度的组织创新要素,分析了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揭示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倡导实践管理者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要重视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强化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匹配以改善企业绩效现状已成为我国目前企业创新活动中努力实现的战略性目标。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匹配所产生的效应会因时、因地、因事、因物、因境而不断变化。本文从复杂系统演化理论视角出发,基于企业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思辨性地剖析了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效应的涌现过程,并构建了两者匹配效应的涌现机理模型,从而逻辑性地揭示了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效应涌现机理,以进一步丰富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杂关系研究领域。
2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研究综述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开启了有关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国外学者关于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S D Salah等认为,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在特定制度化结构体系和相应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创新活动[1]。Evangelista等将技术创新的增加和组织创新的增加放在同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指出组织创新应该先于技术创新,或二者应该同向同速度变化[2]。而Lokshin和Van Gils则强调了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组织创新能够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3]。J E Ettlie 根据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程度不同,利用二维图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并利用实例证明了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提出二者应协调发展[4]。César Camisón等认为企业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机构及其与外部的联系对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指出组织结构应与技术创新相匹配[5]。Henderson和Clark在研究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复杂关系过程中,强调技术创新影响了组织创新,并将技术创新视为公司内组织变化的一种驱动要素[6]。Christoph Grimpe从组织结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需要创新的组织结构才能看到被埋没的技术创新机会,推动其发展[7]。Alex Faulkner研究了组织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弹性的组织规制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8]。Daniel Jimenez等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维度为基础[9],Fariborz Damanpour则指出,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性存在相互联系,并进一步建议应从企业技术和管理视角具体划分企业不同创新类型,不同创新类型之间的匹配检验应是未来研究的一种必然趋势[10]。Schmidt和Rammer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起着一致性作用,两者的有效匹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能够产生最大效应[11]。
国内学者关于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以及制度等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匹配上。其代表性研究成果为:谢洪明等认为技术创新并不是纯粹由技术因素决定的,组织文化、学习导向、知识整合等组织因素对技术创新的成功有决定性影响,并构建了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的“CCLEII”模型[12]。傅家骥等认为,只有当组织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创新适应技术创新的需求时,组织创新才能对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起到加速作用[13]。许庆瑞提出了组合创新理论,对创新管理的组合观进行了论述,认为全面创新实质上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引导下,实现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全面创新[14],其中技术要素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方面,而非技术要素主要集中于组织创新方面。官建成等也指出技术与组织的有效集成会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若组织方面的变化没有随技术创新而合理规划,或二者的集成不够协调,那么技术创新就会倾向于失败[15]。苏敬勤和崔淼指出,目前虽然已有相关研究肯定了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协同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仍缺乏对两者匹配关系的具体探讨[16]。曹科岩等认为,组织文化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构建创新性的组织文化能够加速组织创新系统其他维度的创新[17]。饶兆兴则指出,企业领导风格、战略执行力等文化与战略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有着显著性的影响,提倡企业对文化氛围的塑造、战略的创新性选择,力争实现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均衡发展[18]。
2.2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思路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发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不同创新要素研究受到学者们的日益关注。主要集中于组织创新的组织结构、战略、文化、制度等不同要素维度,研究其与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及作用机理,倡导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要保持均衡发展,实现二者匹配。根据目前研究成果,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并视为创新系统领域研究的主流趋势。但基于目前研究现状,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涌现过程的分析框架,并在追求二者匹配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二者匹配效应的不同层次水平涌现机理等研究成为目前创新领域的研究空白。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及不足,在强化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维持均衡发展、实现匹配目标的前提下,本文围绕企业组织结构、文化、战略、制度等组织创新系统的不同维度要素,结合已成共识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两技术创新维度要素,从复杂系统演化理论视角出发,基于企业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思辨性地剖析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效应的涌现过程,从而逻辑性地揭示两者匹配效应的涌现机理。由于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在发生自组织行为的匹配过程中,同时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等外界不同资源的交换。因此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产生的匹配效应会不断发生动态性的变化,在涌现的过程中会呈现“1+1=2,1+1>2,1+1
3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效应涌现机理模型的构建
自组织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的环境下,长期演化的事物具有无限精细的分层次结构,通过自组织重构形成复杂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达到与外部环境协同生存的目的[19]。任何系统在自组织的过程中均形成自身适应环境的秩序,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陆续将其变化信息反馈到系统内部,结合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内部进行变异或重组来提高自身学习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过程。然而企业创新系统主要是以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为核心而构成的若干创新要素实体网络,创新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同层次以及跨层次的相互关系。由于创新系统为开放性系统,其不同要素与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创新系统内部要素在动态变化的自组织过程中,会发生相互选择(或适应)、交互作用、变异(或重组)等一系列复杂的自组织行为,同时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不同要素流的交换,系统的结构层次、功能也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身改变,并且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连续向结构化、有序化、多功能方向发展[20]。在由技术和社会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企业创新系统中,企业技术子系统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可视为技术创新,企业社会子系统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视为组织创新。通过对以往文献研究的定性分析得出,企业组织创新中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由组织结构、文化、战略以及制度四维度构成,而技术创新主要由技术创新和过程创新两维度构成。基于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中的自组织特性,对以往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企业创新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组织行为主要体现为选择、交互作用和变异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进行了思辨性梳理。具体如下。
3.1选择阶段
在从事创新活动时,企业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行为相继发生,以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开始进行同一层次甚至跨层次的相互选择。在组织创新活动系统中,个体层面的企业领导者,面对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现状,发生着实施正式领导力还是非正式领导力的选择[21]。在群体层面的团队式学习活动中,发生着支持型领导的特质与团队学习活动连结强度的相互选择。在组织层面的文化创新活动氛围中,企业员工与管理者的沟通方式、员工参与决策制定、员工实现自主性管理等与企业文化类型及文化营造强度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选择。在组织层面的公司战略制定过程中,领导者以及团队知识、经验的程度决定了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即组织创新内部战略和创新主体要素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在组织层面的制度创新活动中,企业日常行为规则、不同管理流程等组织创新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不断发生着选择行为。在技术创新活动系统中,创新性理念的产生、新式生产方法的有效运用、生产流程的改善等创新性活动决定着对产品创新程度的选择等。而在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渗透的两个子系统中,同一层面的不同要素也发生着跨层次的相互选择,如在企业R&D投入过程中,管理者的决策风格、企业战略类型等组织创新要素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大小;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选择影响了产品创新的速度等等。
3.2交互作用阶段
企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不同要素选择行为发生后,不同要素之间开始纷纷建立并形成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由此进入了交互作用阶段。面对非正式的组织结构要素,通过自组织有效选择后的非正式领导与其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若是非有效选择的正式领导与非正式组织结构,则存在负向作用并降低企业绩效产出。在团队式学习过程中,支持性领导在促进团队高效学习时,不仅对整个组织创新活动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而且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组织创新活动的顺利执行[22]。在企业战略创新活动中,丰富的团队经验与公司战略之间存在直接性的正向关系,而且公司战略与团队经验的有效匹配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23]。企业在创新管理中,选择有效的规范、准则、价值观等文化和制度层面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造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而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造反过来又推动了企业组织规范、准则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形成了一个交互作用的创新体系。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活动过程中,机械式的组织结构对产品创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绩效[24],而以技术为导向的组织战略又会对企业产品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在工艺创新活动中,工艺创新行为的发生对于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具有直接性的正向影响。因此,企业创新系统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不同创新要素的相互选择会导致创新要素交互作用的不同效应产生,最终导致创新要素之间的不同程度匹配。
3.3变异阶段
在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过程中,创新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创新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的交换,创新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随之发生动态性变化并陆续进入变异阶段。因无效选择的组织创新要素之间存在的负向相互作用经过变异阶段,可能实现有效匹配并产生正向效应。与之相反,原有效选择的组织创新要素在变异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创新系统内部自身的不断演化,导致原创新要素之间的正向交互作用可能转为相互负向作用的态势,致使变异后的创新要素出现低效乃至无效匹配。Narver和Slater将外界市场因素分为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部门间协调导向三个维度[25],以此划分为分析依据,随着顾客对产品质量以及功能性要求的大幅提高,企业为及时掌握竞争者相关信息,并保持与顾客、中间部门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进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文化、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创新性改变,导致不同创新要素不断地发生变化,原创新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因变异行为而呈现出新的复杂关系。因此,不同创新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持续性地发生变异,其目的是努力寻求创新要素之间的最佳匹配,以产生最大匹配效应。总之,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子系统中的不同创新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不断发生着选择、交互作用和变异行为,导致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层次水平的匹配效应不断涌现,从而揭示了两者匹配效应的涌现机理。上述分析可经图2形象地描述出。4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主要得出如下两点结论:首先,通过对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匹配的相关研究回顾发现,主要围绕组织结构、文化、战略、制度等组织创新系统的不同维度要素以及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维度的技术创新系统要素,分析了不同创新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作用机理,并倡导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要保持均衡发展,以实现二者匹配。其次,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系统,并具有自组织特性,鉴于以往研究成果,以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涌现过程分析框架为基础,发现不同创新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发生了选择、交互作用和变异三个阶段的自组织行为,最终涌现出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匹配效应。
本文只是从定性分析角度,思辨性地剖析了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效应涌现过程及机理,并未对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匹配程度以及最终涌现的不同层次水平匹配效应进行量化测度,因此关于量化研究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aleh S D, Wang C K.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3, 40(1): 32-37.
[2]Evangelista, Rinaldo, Vezzani et al.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on Employment in European Firm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2, 21(04): 871-899.
[3]Lokshin B, Van Gils A, Bauer E. Crafting Firm Competencies to Improve Innovative Performance[Z]. Working Paper, 2009, 12.
[4]J E Ettlie. Taking Charge of Manufacturing: How Companies are Combining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o Compete Successfully[J]. Jossey-Bass, 1988: 45-60.
[5]César Camisón, Ana Villar-López. On How Firms Located in an Industrial District Profit from Knowledge Spillovers: Adoption of an Organic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23(03): 361-382.
[6]Henderson R, Clark K.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 9-30.
[7]Christoph Grimpe. Making Use of the Unused: Shelf Warmer Technologi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Technovation, 2006, 26(7): 770-774.
[8]Alex Faulkner. Regulatory Policy as Innovation: Constructing Rules of Engagement for a Technological Zone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J]. Research Policy, 2009, 38(04): 637-646.
[9]Daniel Jimenez-Jimenez, Raquel Sanz Valle. Fostering Innovation―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8, 11(3): 389-412.
[10]Damanpour Fariborz.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of Effects of Firm Siz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o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21: 996-1010.
[11]Schmidt T, Rammer C. Non-techn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nge Bedfellows?[Z]. Working Paper, 2009, 12.
[12]郑海涛, 谢洪明, 杨英楠,等. 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的“CCLEII”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 32(10): 2-7.
[13]傅家骥, 姜彦福,等. 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2: 115.
[14]许庆瑞, 郑刚, 陈劲. 全面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J]. 管理学报, 2006, 3(02): 135-140.
[15]官建成, 张爱军. 技术与组织的集成创新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2(12): 57-61.
[16]苏敬勤, 崔淼. 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适配演化[J]. 管理科学, 2010, 23(1): 27-37.
[17]曹科岩, 龙君伟. 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12): 1870-1876.
[18]饶兆兴. 企业战略领导对组织创新及经营绩效的影响[J]. 现代经济, 2011, 31(1): 86-90.
[19]颜泽贤, , 胡皓. 复杂系统演化理论[M]. 人民出版社, 1993.47-58.
[20]王莉静.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8): 128-132.
[21]Mary Uhl-Bien, Russ Marion. Complexity Leadership in Bureaucratic Forms of Organizing: A Meson Model[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9, 20: 631650.
[22]Fco Javier Llore ns Montes. Influence of Support Leadership and Teamwork Cohesion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Technovation, 2005, 25: 11591172.
[23]Rod Shrader, Donald S, Siegel.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11: 894-907.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价值工程;技术创新;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05-02
1 价值工程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述
1.1 价值工程的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其功能和成本,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和持续的创新技术。
价值工程是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例,该研究起源于美国,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在是非常成熟的、有效的和现代的管理技术,已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广泛运用。
1.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
技术创新战略是从企业战略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交叉产生的一个概念。技术创新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规划,关系到企业的能力,以实现长期稳定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技术战略包括技术创新的方法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和资源投入量等内容。研究人员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的数量分类。按照时间和程度的创新,Freeman (1982)把创新战略划分为进攻策略、防守策略、模仿型战略、传统的战略和机遇期的战略。Gemunden&Heydebneck(1995)把技术创新战略划分为领导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发展消费战略,专业的策略和自由放任的策略。在本文中,技术创新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即领导模式、跟随模式和模拟模式。
领导模式的创新战略,旨在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并在一段时期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垄断利润,市场保持领先。
跟随模式的创新战略,是在跟随行业的龙头企业,选择,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使更多的努力来降低制造成本和市场发展。
模拟模式的创新策略从未开展研究,主要购买专利技术和模仿。
1.3 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应用
价值工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和功能,并结合一系列相关的业务活动,使功能系统形成一个链条,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实际的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可以用于任何需要考虑成本和功能的产品、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也可以理解为选择合适的创新过程,可以以不同的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来进行分析,进行创新战略的价值评估,从而为企业选择战略提供参考。
2 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分析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是社会制度下的定义,并且必须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以是否满足规定需求来进行区分,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在政治领域涉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文化领域繁荣社会文化和在社会生活领域改善生活质量。
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技术异化,破坏自然环境,妨碍新知识的传播与生产,导致应用和技术的内在价值以及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劳动的异化,阻碍人的发展,导致社会冲突。
从微观角度,一个由输入和输出构成的系统,任何数量或质量变化的输入元素将改变输出的组成。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和最终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且他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破坏生产函数存在的平衡和创造新的业务。技术创新将带来企业管理新产品或新的方法,逐步引入到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运行中,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函数,使企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包括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保持竞争力和效益最大化。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成功的配套措施。市场需求包括用价格、质量、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也包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变化到一定程度上,将对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它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的构想和思路,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经济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已成为一个正常的经济生活。为了保持竞争力和不被淘汰,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从短期效果看,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是有效途径。从长期的效应,技术创新是获取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措施。
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一种方式是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提高利润水平。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水平。企业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例如新的管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减少材料消耗,或使用相同的功能,但价格更低的替代材料。这需要修改原来的产品设计和新材料的使用,毫无疑问,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第二种方法是减少直接劳动力工资的产品,即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企业采用新的产品结构和工艺,高效的设备或其他措施,以减少处理时间,这仍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生产过程的正常利润水平。
2.2 功能分解和评价的重要性
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分析建立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需求分析基础之上。Freeman(1982)认为,有两个同时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第一,实现商业化的盈利能力;第二,建立或市场占有率,即增益或扩大市场份额。Mueser(1986)认为,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要体现在盈利能力的创新,有许多创新不以营利为目的,如建立一个重要的早期立足市场、技术领先等。他主张要定义一个成功技术创新的包络曲线。
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应该因不同的企业类型而不同。区分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应根据企业特点和战略。创新的功能重要性评价应在用户的位置进行评估,然后推导出每个函数的分数比例和总和分数,即功能评价系数。
2.3 功能的综合评价
由于技术创新解决方案的功能不能直接累计,所以总结矩阵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技术创新战略的功能。
首先,为每个对技术创新的分解功能找到合适的定量指标。
创新产出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战略计划的最终效果的评价,并从根本上体现了效率和技术进步。新产品是技术创新最终产出的指标,如生产价值、生产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创新水平已成为重要的参数来从产出角度测试技术创新战略。对不同的行业或企业数量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其次,评价每一个技术创新战略计划的各项功能,这是获得的功能评价值。
第三,计算功能评价系数,作为计算衡量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的一般功能的权数。
3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析
创新的成本是企业支付技术创新的价格,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成本费用。
3.1 显性成本
创新的现实成本主要是指支出,企业支付的创新活动,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一个主要的成本,通常用会计成本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分析以技术创新项目(或产品)作为会计对象,和成本的阶段,并按一定的规则将所有相关费用的核算对象,形成技术创新的成本。
价值工程需要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在发展的阶段,主要的费用包括研究费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费用。
在概念发展阶段,主要工作是提出了新的思路,构思新的程序,进行可行性调查与分析,因此这一阶段的费用主要包括研究、讨论、聘请专家等,并构成主要由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
在技术研究阶段,主要的成本包括检验费、试验费、鉴定费、设计费等。
在企业应用的阶段,主要的成本包括预生产成本、产品升级维护成本(包括环境维护成本)、保护产品(专利保护等)、人员培训、市场研究和营销费用等。
3.2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支付的潜在成本,这通常是不能够准确的测量的部分。隐性成本可以分为信息成本、风险成本、决策和转换成本、机会成本。
信息成本是企业支付价格的收集,处理和基于目的和要求创新的相关信息的传输。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及时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与一般商品的成本相比,成本信息的特点如下:首先,信息反映了一部分的资金成本,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投资成本。其次,信息成本与规模无关。第三,生产资料成本高,传输成本相对较低。
创新风险成本是指支出导致风险的发生和风险管理成本。企业创新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的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因此,创新风险成本是额外的交易成本,由于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产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是决策可能的损失,是指决定意味着要放弃次优方案不可能产生的收益。机会成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成本支出,但在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此外,还必须考虑转换成本,即从一个技术(产品或过程)转换为另一种技术(产品或过程),如固定资产提前退休的机会成本损失,提前退出的无形资产,人员结构剩余成本,技术支持系统的失效成本,技术组织、管理系统效率损失的行为,思维模式的损坏或心理模型的损伤等带来的成本。
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成本有相当程度的差异: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必须投入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更多的技术保密成本和费用来保持唯一性。跟随创新战略的模式必须花费更多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在一般情况下,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比其他两种策略花费更多。
4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中的价值工程应用
4.1 在技术创新战略不同阶段价值工程的应用
在技术创新战略决策阶段,企业应选择进入的领域和创新的对象。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则,企业选择的规则为:技术创新目标的优先选择是潜在的,有效和易于实现。按照企业要求的总体战略,企业可以用价值工程方法如经验分析方法、ABC分类法等方法进行功能成本分析。通过详细的分析,企业可以决定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价值工程在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可以帮助更好的进行市场了解业务,促进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
在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在过程控制中发挥价值工程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企业可以监测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分析包括功能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功能评价。通过对产品功能定义,企业明确对象和组件的功能,这是有利于功能分析的。通过功能整理,对象将利用系统功能图,区分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功能。利用功能评价可以确定成本目标的价值。通过功能评价可以计算应获得的成本及功能,并与实际成本比较,企业可以知道哪些是不必要的投入时间和资源,如何降低技术创新开发成本。价值工程可以帮助消除无效和剩余的设计,克服质量过剩,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使资源更有效利用、以提高成功的概率的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战略的结果应用阶段,主要是经营费用、维修费用,即产品改造维修成本、使用成本。价值工程追求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即生产和使用成本最低的成本。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营销费用和售后服务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
4.2 基于价值评估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随着技术对企业的影响逐渐增加,技术不是简单的设计部门的活动,而且也包括整个研究活动的生产、销售、服务、业务等。技术资源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基础。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创新的实现,描述了其实现的方式和实现的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过程的定位与选择。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技术创新策略方案的总体功能是F,总成本是C,那么价值系数V= F/C。创新战略的选择是价值的选择。理想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对F和C进行综合分析,体现行业特点,体现关键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市场细分、产品技术特点等差异。计算方案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的成本较高,但如果成功,将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因此,领导策略需要技术和金融能力的实现。
跟随和模仿模式输入较小,且风险相对较小。但企业必须面对被击败的可能性。企业不能主动采用新技术或创新。当产品不能满足技术发展趋势,或更换产品的不断涌现,企业将处于劣势。这些模式不是自己去突破,只是扩大原有的技术生命周期。这些企业不能从事自己的技术开发,有两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一是引进关键技术和自己开发的辅助支撑;二是企业与外部(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 胡东波.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2] 宫兴国,宋效中.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归集与计算[J].统计与决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