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1

关键词:中职生;孝文化;调查研究

一、前言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孝老爱亲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突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传统孝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对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他人是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孝道”。本研究对中职生孝文化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现状的原因,目的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生孝文化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从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自己的行孝行为,对孝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发扬孝道等几个方面对江西省某中职学校500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317人。

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的孝道不尽人意。有说过67.29%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只有23.05%曾主动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有将近30%的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34.57%的同学知道父亲和母亲的身高、体重、穿多少码的鞋,50.93%的学生较为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13.38%对父母让步37.55%的同学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43.12%的同学觉得对待父母做得不够,13.01%的同学觉得愧对父母;只有50.9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与“孝”有关的活动;只有7.06%的同学经常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孝道文化,

在发扬孝道的最佳方法上;40.16%认为,继续按照传统来做,历史流传下来的必是精华,39.03%认为废除传统中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新孝道,9.29%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孝道,重新建立一种孝道的模式,11.52%认为学习西方,将外国的孝道文化引入,中西合璧。

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孝道、孝文化不容乐观。职校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对孝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观点不一。

三、中职生孝文化现状产生的问题

目前,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中,以就业为导向,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担负着学生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功能,而眼下的德育功能却被理论、技能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代替,尤其是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也是极其薄弱的环节,孝文化教育则更是被人遗忘。

2.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

“新文化”运动后,传统孝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文化的普遍意义被忽略,建国后,对孝文化仍然有片面看法,认为孝是父母控制子女剥削的方式,到了“”,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德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后,传统孝文化才逐渐重视起来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但从总体上看,孝文化的传承和所期望实现的时代转化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加上“韩流”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孝文化教育的氛围仍有很多不足。

3.中职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缺乏

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新潮,乐观、积极,但由于出生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孝敬父母,不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尊敬父母等行为。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遇到挫折就要死要活的,为了一个苹果手机和父母大大出手,这种事件屡见不鲜,父母痛绝,社会哗然。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学生自我孝文化教育意识的缺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要改变中职学生孝文化不容乐观的现状,必须要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对中职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本文将从学校角度谈谈如何搞好孝文化教育。

1.学校制定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

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说教、讲大道理,要贴近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德育目标的定位准确和是否落到实处,这是孝文化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孝文化建设水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而这些“经典”往往在中小学常被忽视。因此,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将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也可通过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把孝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彰显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创新教育方法,增强孝文化意识

中职生孝文化教育,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出发,着眼于“孝”这个根本,立足于“励志成才”,从身边的小事、最亲的人着手;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树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明目标、有动力、念恩情、勤学习”,最终成才。可以通过算经济账、写家书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孝文化的重新认识。我省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在校期间读书各项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让学生通过“算账”来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和艰辛。通过“家书”来表达对父母的想念之情,感恩之意,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在信中,敢于对父母说爱。

4.通过网络媒介,建设文化阵地

现在的中职生,他们时尚、潮流,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热衷于网络。玩微信、微博、泡论坛等已成为时尚;通过QQ、贴吧、天涯论坛等媒介与他人交流。学校可通过建立微信平台、贴吧和论坛等方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微信、论坛上,学生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典型事例;在校园网上建立感恩专栏,颂扬身边的感人事例。

5.加强实践活动,渗透感恩情怀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谢社会。通过团委和各个社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例如,儿童节到儿童福利院服务,重阳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0后”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新路径――以赣州卫校学生为例,课题编号:JXZJJG-13-04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中建,张英敏.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 王定功,高爱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与“五W”应对之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

[3] 刘韵清,梁蓉蓉,孝文化视野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J].船山学刊,2011(3).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2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在这里举行全市中小学生“感恩母爱”演讲报告会。这是大力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扎实推进我市孝德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非常有意义。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演讲比赛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母亲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的广大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弘扬中华民族孝德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崇高的。广大母亲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科学教子、敬业奉献,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神圣的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社会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母亲,才有了世界上最无私、最崇高的爱,才有了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融洽、和谐美满,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社会的发展进步。母亲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大力弘扬母爱精神,尊重母亲、关爱母亲、感恩母亲,让每位母亲幸福安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行孝感恩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孝德观,跳出狭隘的孝德圈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对母亲感恩。要让孝德不仅仅作为一种美德,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发扬光大。

二、强化责任,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进行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在内的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掌握工作动态,解决突出问题;文明办要切实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整体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开展各类有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关工委要发挥好“五老”作用,继续深入开展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更多的老同志发挥优势,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受益;妇联组织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各类家长学校,帮助广大家长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教育资源,积极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主题队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和谐友善、博爱无私等优秀品质,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母亲要发挥好未成年人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好的品行修养为孩子作出表率。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参与,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校外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

三、学会感恩,儿童少年要从小养成自觉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儿童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同学们要从小树立感恩生活、奉献社会的品德。今天我们举行感恩母爱演讲报告会,请6名同学结合自身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作感恩演讲,这是对同学们进行感恩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好机会,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听、认真学。希望你们要时刻不忘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怀揣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不断继承和发扬先辈为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美德,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3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什么是孝?且看“孝”字的写法,上为“老”,下为“子”,融为一体,称之为“孝”。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体现了长幼尊卑,有礼有序。同时强调了“孝”要赡养、尊敬老人,要解老人之忧,完老人之志。

   做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脏,只剩一具驱壳苟活于世,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功成名就?

   “羊羔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对我们含辛茹苦的哺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方式。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不可不知的。常回家看看;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这些都是行孝道的表现。行孝,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延续。

   20_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从8岁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任。2009年,她带着母亲上大学,面对好心人的帮助,她婉言谢绝,坚持自己照顾养母。有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孟佩杰侍奉养母于床前竟长达十余年,她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儿的本分!”

   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种植恍;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4000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4

【关键词】中国梦;礼;孝;诚;仁;义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为是也?”。教师是礼仪的化身,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教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学生怎么知道礼是怎么样的呢?因为懂礼、守礼,师生之间才能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及发扬光大。当下“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 礼

在市场经济、西方不良思想及国际环境的冲击下经济和现实利益在人们的心中比重越来越大,为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现实利益,社会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良心泯。八荣八耻则是对传统礼仪的现代表述。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礼讲究礼制、礼仪、礼貌。“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当代社会的礼,则要求我们应当有四个原则:尊重、遵守、适度、自律。礼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孝、诚、仁、义。

1.1孝

“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包括民族凝聚、稳定社会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孝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应当是尊老的,但尊老不仅仅是生理的范畴,更应包含对精神领域的尊重。孝的发展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1.2诚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诚”的阐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与信互相贯通,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是信的基础,诚是诚信的概括。“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当前社会诚信危机四伏,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桥梁已接近坍塌。“扶不扶”已升级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根本,诚信的缺失是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缘由。

1.3仁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是对“仁”的阐述。万世师表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仁,即二个人也。在社会关系的产生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有了“仁”,人与人,人与自然才会和谐相处、互惠共存。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体现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资源,为世界和平的达成赋予正面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敬业奉献”是“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1.4义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义”的阐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爱国主义的“义”则是指引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骨肉同胞、热爱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义”是中华儿女对家园、对种族、对文化的归属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师生之间更应当用“义”来共同承担起这份“爱国主义”。

2 教师与“礼”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当孝敬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到老人的过程。教师树立尊老模范,让尊老思想在学生时代就扎根内心,让尊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让孝文化时时刻刻存在于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师说》中讲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教师也是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自己所不知道的领域或未来得及探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存在错误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存在错误应当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因面子思想不诚信,不面对,让错误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若能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去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教学方式是否合适,教学目的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否有效,教学反应是否真实,那么,教学相长实现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教与学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增添了朋友这种情感。高校学生大多在18-22岁,与许多年轻教师年龄相仿。若以正面的“义”与学生相处,相信,教学会更加得心印手,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融洽。

3 大学生与“礼”

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政治教育向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道德教育、等多个领域扩展。“421”模式下(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孩子)成长的“90后”的学生从小备受溺爱。对老人,对父母的尊重孝敬意识淡薄。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大学生只有懂得尊老爱老,有了家的信仰,在学习上才会正真用心,学习才会有了动力,有了兴趣。

“90后”大学生的诚信主要包括经济诚信、恋爱诚信、学业诚信和就业诚信等方面。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父母不再在身边管束自己,学费和生活费完全由自己掌控,由此便出现少部分学生使用各种借口骗取父母的信任,获得更多的生活费用,将多余的钱用于玩游戏、赌博等不恰当课余生活上,影响学业;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应当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在恋爱生活中,有的学生不讲恋爱道德,不懂恋爱底线,欺骗他人感情,最终造成对他人对自己的一生的伤害;在学习中,不真实客观的反应自己的学习情况,上课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等现象比比皆是。平时课堂中不认真学习,考试时带小抄,查手机、交头接耳等现象自然屡禁不止;随之而来的毕业也不能从容面对,又妄图通过造假成绩、假证书、假社会经历欺瞒招聘单位,希望侥幸通过初试面试获得应聘资格,殊不知工作能力是不能造假的。诚信的约束从小就该养成,日积月累,大学生才有可能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一步一步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邓福田.儒家的仁义礼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广西教育[J].2009(6):23-27.

[2]王铭,赵建华.浅析孝、孝道、孝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7(3):220-221.

[3]王晨.大学生生活诚信制度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3.6.

[4]俞美丽.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3.

[5]郑丽娟.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重构价值[D].新疆大学.2006.6.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道德教育;新思路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小学入门综合课,它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成人成才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运用国学经典开展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

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教育学、养生学、政治学、处世哲学等相关知识,为小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古典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的道德水平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都是从善的,但是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教诲,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经典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管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弟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1.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2.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国学教育。学习久了,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小学生最好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适合的时间是在清晨,这个时候学生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容易遗忘。另外,《论语》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安排好时间后,最好让学生懂得预习、复习。在预习时,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人贵有恒心,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国学,一定可以养好的学习习惯。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契合现实之处。所以,教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给学生传授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祖国的文化;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纵观历史,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心存国学行走于国外,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与外国友人交流。如今,国学依旧被看好,国学热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学术活动,还是电视媒体传播,都对国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用实际行动再现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亚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2]左雨佳.浅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

[3]徐白梅.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5).

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范文6

【关键词】《弟子规》 当代中职学生 首孝悌 次谨信 而亲仁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国学经典中“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作为当代的中职学生认真读诵《弟子规》,理解其中含义,让无处不在的道德文化时刻感染自己。

我们的国家有几千年以来传承的道德文化,它绚烂多彩,源远流长;我们有责任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问题是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运用传统的道德文化?我认为,如果传统的道德文化不适应时代和国情的,我们应当去了解,如能顺应时代的,我们应当去继承,学习其中精神、精髓,重在灵魂塑造。以《弟子规》为教本,利用“生活”这一道德教育实践的舞台,将《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与当代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从细小行为习惯处抓好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使传统道德精华渗透到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中,沁入学生心田,让润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陶冶情操,从而学会为人处世,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我校自2011年开展晨读和学习《弟子规》以来,已有4年多的时间。4年来塑造《弟子规》的学习氛围,培养弟子规的行为习惯,使同学们在《弟子规》的熏陶和滋养下逐渐转变,让全校德育教育有了全新的起点。家长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们的变化:变懂事了,爱学习了,有礼貌了,独立性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学生在学校举止文雅,课堂纪律良好,课间活动井然有序,在活动中,孩子们增进友谊,锻炼身体,彰显了健康、活泼的天性。《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当代中职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学生们成长路上的新坐标。

《弟子规》是中国遵循千年的智慧结晶,“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总叙中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的学生做人的基本准绳。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首先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一切言行要严谨而诚信,同时普爱天下,亲近仁德君子,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就去学习其他有益知识。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都很认同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做基础,才会去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像“黄庭坚车衣顺母”、“王祥卧冰求鲤”、“孟子哭竹求笋”等二十四个典故,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这些典故里的人和事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长久不衰。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和发扬传统文化,不少单位、个人都把《弟子规》作为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我们的学生只有做到了“爱父母”“爱兄长”,有这样一颗孝心、善心,那么他才能 “爱祖国”“爱人民”升华自己的价值观。我曾经带过的学生刘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长期在外地。刚来学校上学时,经常旷课上网,夜不归寝,找来家长配合教育,结果父亲刚说几句告诫的话,刘某就情绪失控,手指着父亲大骂。原来刘某因没能上高中,而来中职学校上学对父母早有怨恨,自从到我班级开始便只有在缺钱时才给父母打电话,说不上两三句便挂断。我得知此情况后,组织同学和个别家长进行了以“《弟子规》孝”为主题班团会课,并邀请了刘某父亲现身说法,以“爱”为主题做了演说。那句句肺腑的演绎“父爱如山”终于让这对父子关系冰释前嫌。

信,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诚信为本,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更应该讲诚信。《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学生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班级和学校中立足,“信”在当今的社会尤其重要。信就是诚实,可信。同学之间只有诚实交往,才能让大家感到内心的安稳。我们生活在各种圈子中,若是自己与人为善、真诚地交流、合作,坦诚相对,做到信为先,那么你也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和信任。人们常说:学校中同学们的相处的感情是最真诚、最纯洁的。诚实是金,诚实可以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光彩的人生。

仁,“泛爱众”,就是大爱,爱一切人,对于身边的所有人都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作为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要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尊贵、贫贱,都一样给予保护和爱的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只要我们心里装着一颗大爱之心,就一定能够千方百计去解决你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心中无私天地宽”就是这个道理。“而亲仁”就是说,我们要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的中职学生每天接触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无形当中德行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身旁都是品德低下的人,久而久之学生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在学校推广《弟子规》重中之重也就是如何塑造一个孝、信、仁的生活氛围。人人争做品德高尚的人。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我们的学校日常生活、学习中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之人。培养道德氛围,使“孝”、“信”、“仁”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感染。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予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予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予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的同时也把这份爱传递出去感动别人。

当然我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今后我还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做时时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从细小入手,养成习惯,变成性格,而非一时之念。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