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1
关键词: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影响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不同的机构或文件对审计重要性各有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我国社会审计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定”。由上来看,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可以确定的是在理解审计重要性时应从三点出发:一是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来说的;二是重要性的概念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三是重要性的确定需要考虑被审单位的具体环境,且不同的被审单位因环境不同确定重要性的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分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二、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重要性水平是抽样审计理论的衍生物,是注册会计师评估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其实,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实质上是对检查风险的影响。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在确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之上,注册会计师能否检查出错报或者漏报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属于检查风险。检查风险越低,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也越低。在计划阶段确定的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报表中允许发生的错报和漏报数额越小,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实施类型较多的审计程序,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扩大审计范围,使发现的某项认定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错报认定发生低于重要性水平的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最终,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会越低。因此,在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前提下,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正相关性关系。但是,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一定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为了减轻审计工作而提高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而加大审计风险。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一)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在确定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哪些项目作为确定重要性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作为重要性基础的有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总费用、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权益报酬和现金流量等。之所以选这些项目作为基础,原因有五。第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部分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质量和数量作出了限制性要求。第二,由于报表中各个账户的性质不同,所以,每个账户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来说,报表使用者在作经济决策时更加关注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流动性较高的项目严格制定重要性水平。第三,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报表层次各个项目间的联系。第四,各个账户的金额及其变动幅度在各个年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动可能会使报表使用者作出反应。所以,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着重研究这些金额及其变动,选取有代表性的账户作为基础。第五,公司的性质,规模和结构各有所异,根据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注册会计师应选择不同的基础。例如:对于上市公司、IPO等其他重要的公司,应当选取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总资产作为基础。而对于非盈利公司,应选取总收入和总费用作为基础。公司的规模越大,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百分比越小,以降低审计风险。除此之外,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应考虑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检查风险对重要性水平的影响。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情况下,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扩大实质性测试抽样规模或增加进一步的程序,以满足报表公允发表审计意见的要求。
(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由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发生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与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存在相关性,所以,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应以确定的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为基础。通常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采用分配的方法,对资产负债表中,将花费审计成本较大的项目分配较多的重要性百分比。之所以选择资产负债表,是因为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反映了法定盈余公积、分配给股东的股利以及期末未分配利润。而且,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期末没有余额。
四、结语
总之,鉴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如今风险导向型审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它将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所以,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到将要承担的审计风险、被审单位所处的环境,集团的性质以及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等各个方面。而且,还要选取适当的确定基础和确定方法,使最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合理、适用。
作者:李雪娇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2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 审计风险 审计证据 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风险及其模型的一个关键概念,审计风险的界定必须联系重要性。在国际审计准则及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定义的“审计风险”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有三个构成部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些定义的一个共同点是均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考虑审计风险,不能脱离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决定了审计风险。
就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有关准则和教科书都认为,它们两者成反向关系。在国际审计准则及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认为,“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就是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
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先考察审计风险与实质性测试——检查风险的关系。我们知道,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既: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一)可见,在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同向变化的关系即:检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审计风险越低。在审计中,审计师无法控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环境评估它们水平的高低。因此,审计师要控制审计风险,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实现。在实质上,我们所说的审计风险高是指检查风险高,审计风险低是指检查风险低,控制审计风险就是要控制检查风险。这样,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的关系。
(二)我们再来考察一下重要性水平与检查风险的关系。重要性水平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来确定的。对使用者来说,超过该重要性水平的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或判断,反之,则不然。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金额越大的错报或漏报越容易被实质性测试发现;金额越小的错报或漏报越不容易被实质性测试发现。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重要性水平越高,检查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检查风险越高。
(三)根据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关系的结论,结合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关系的结论,我们可推导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审计风险的高低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但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推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化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顺序推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变化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解释: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相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审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一)审计重要性决定审计证据,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决定审计证据的多少。但审计证据对重要性水平则没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反向关系对审计实务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师可以缩小审查范围,减少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师就应扩大审查范围,增加审查程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由前已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组成,要谈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关系就不得不谈这三个要素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和支持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所需的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因为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即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高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也就越多。
(二)检查风险和审计证据。检查风险和审计证据也呈反向关系。因为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越低,为限制检查风险达到这一水平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需要收集较多的证据。
(三)固有风险和审计证据。固有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1.若注册会计师欲将固有风险估计为低水平则为支持这样一个低水平的固有风险,就需要较多地收集有关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证据。即固有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与据以确定固有风险水平的证据数量成反向关系。
2.若注册会计师将固有风险确定为低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账户或交易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较小。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所需收集的证据就少。即固有风险的实际估计水平与实质性测试需收集的证据数量成正向关系。
(四)控制风险和审计证据。控制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
1.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与关于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证据数量是反向关系。就是说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越低,为支持这样一个低的控制风险水平,也就要收集较多的有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与运行有效的审计证据。
2.控制风险的实际估计水平与实质性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数量是正向关系。即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越高,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越不可信赖,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会越低。因而在实质性测试中需要收集的证据的数量也就越多。
综上所述,在一定重要性水平限度内,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实际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高,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低;检查风险越高,所需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水平越低。反之,注册会计师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实际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检查风险越低,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水平越高。
正是因为重要性、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这样的内在关系。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衡量收集到的审计证据所含风险的包容性、确定具体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程序,在审计抽样中确定可靠性水平以及精确度上下限和最终评价审计结果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1997.
[2]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7.
[3]W.罗伯特.克涅科(W. Robert Knechel).审计学:教程案例(英文版)(Auditing: Text&Cases)[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关系及图解.2000.
[5]吴琮璠.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3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审计理论中,指会计报告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严重程度。《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定”。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会计或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
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于会计审计理论及实务中,但重要性水平则可以是针对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乃至于各项交易,在多数场合是针对和首先针对会计报表的。
审计风险由审计行为带来,指由于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与被市项目真实情况不一致而承担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提请审计人员注重审计质量,承担审计责任,更重要的在于正确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系
我国理论界公认的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它最根本的用途在于根据确定的预期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来计算确定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价值在于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把审计计划与审计实施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不可分割使用的两个概念,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研究。那么,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审计报告对被审事项中的重要性错误未予极因,就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和重点。审计过程中同样的事项,其重要性程度提高时,审计风险必然降低;反之,审计风险必然提高。因此,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对应关系。
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首先要对重要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要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来考虑。从数量角度讲,重要性表现为重要性数量水平,如“税前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一1%”,等等。在此之所以单独称之为“重要性数量水平”,是为了区别于一般论述中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数量水平”的作用在于作为会计报告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水平,评价所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进而确定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重要性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同,即有一个大致相同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这个水平应该是相对数。重要性数量水平越大,如从5%提高到10%,则对同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认识就越低,从而审计风险也越大;反之,审计风险就越小。所以,重要性数量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审计风险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要素。所以,控制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根据审计风险决策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
从而,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对于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关系我们有理由进一步作如下推断:
1、如果检查风险水平趋向0时;即在审计中几乎不允许遗漏任何错弊,则重要性数量水平也应接近0;
2、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取值范围均在0一100%之间;
3、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格查风险水平在取值范围内的变化是连续的;
4、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的变化不一定是均匀的。尤其在两者接近100%时,重要性数量水平变化速度应小于检查风险水平的变化速度。因为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从理论上讲、即使审计人员愿意承担极高的审计风险,也不能采用100%的重要性数量水平。换言之,即使检查风险水平为100%,审计人员也不应将重要性数量水平定为100%、容忍所有的错误,而应将重要性数量水平限定在100%以下,对必要的内容进行审查后,方能提出审计报告,结束审计项目。
根据上述推断,试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Z=f(d)=ek/d
其中:Z表示重要性数量水平;k为系数、且必须小于0;d表示检查风险水平。
该指数函数曲线图示如下:
各项数值确定方法如下:
(l)审计风险水平
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内才算合理?目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有人认为,通常情况下,可允许的审计风险不超过5%,可以定为5%时。但在一定条件下,则要把审计风险走得更低。我认为,5%的审计风险水平还是太高。因为它意味着有1/20的引发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以我国一个中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接受20项左右的审计项目为例,则该事务所每年就有一次引发审计风险,遭致审计诉讼的可能性。应该说,比较稳健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应该控制在2%以下,一般可定为0.5%-2%范围内。
(2)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水平
确定审计项目的固有风险水平,既要考虑该项目的内容、性质,又要充分考虑该项目所面临的环境。目前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成分的国有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其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还未健全,其它企业造假作假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将固有风险水平定为10%-50%,比较符合稳健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如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超过50%时,审计人员应改变审计方式,采用详细审计或拒绝接受审计业务,以使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检查风险水平必须依据上述3个方面计算确定。结合审计风险决策模型,试列表一如下:
表一:
对上表一说明如下。根据前述所确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水平、控制风险水平的正常取值范围,抽出各自的最高值、中等值和最小值三种特例进行组合,以对应考察检查风险水平的情况。第一种情况,预期审计风险水平最低,但项目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水平也最低,因此可允许的检查风险水平较高;第二种情况,审计风险水平仍为最低,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处在最高水平,此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谨慎行事,将检查风险水平控制在极低的2%以下;第三种情况,准备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高,同时又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制度,计算出的检查风险水平为200%,超过100%。由于风险水平以100%为上限,放在此改为100%。这种情况意味着审计人员充分信赖被审单位,主观上又准备接受极大的风险,因而检查风险水平就很高;第四种情况,预期审计风险水平最高,但被审项目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水平也很高,因而检查风险水平较低;第五种情况,前三个方面都是中等水平,检查风险水平也为中等。
(3)K值
目前,除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审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的一些指标:(1)税前净利5%-10%;(2)总资产的0.5%一1%;(3)权益的1%(4)总收入的0.5%-1%。
上述项月的重要性数量水平最高为10%,最低为0.5%,和上表一计算得出的检查风险水平对比,计算K的数值如表二:
表二:
(K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对z=ek/d,等式数,得InZ=k/d,因此k=dlnZ)
由上表二可知:k的取值范围大致在A-0.1—2.7之间,最佳取值范围为一0.4一1.4之间。在具体运用中,审计人员可根据使用者对会计审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被审单位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判断、对审计风险的偏好程度来具体确定k的数值。
三、重要性与检查风险的客观连接点
重要性一般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但完整地讲,重要性应分为以下4个层次:报表总额,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报表项目金额,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负担;账户余额,如现金帐户余额、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等;业务发生额,如差旅费等支出类业务的金锁。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重要性所针对的项目有税前利润、总资产、权益、总收入等。根据本文前论,可由审计风险水平计等确定重要性数量水平。但最后计算出的这个重要性数量水平应该首先对应什么性质、哪个层次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项目不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究竟以什么性质的项目作为入手处,我赞成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入手点的观点,理由是:(1)损益表上当期净损益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事实上已包括了当期的净损益。尤其我国现阶段国企效益状况不佳,成本利润不实现象严重,以资产总额代管税前利润或净利润有其合理性。(2)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负债权益共中的错误,又都能反映在资产类总额上。
将重要性数量水平作为评价资产总额的标准,然后将该数量水平按每一项资产项目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为依据进行分配,接下来就进入实质性测试,审查各项目,判断各项目的错误金额。最后加总计算全部错误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将其与总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进行比较。如前者小于后者,说明该项目审计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否则应修改审计计划和审计风险水平或采取其它的措施。
四、说明
1、以上论述是建立在以下审计假设的基础上
(1)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可定量评价假设。如,将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定在0.5%-2%,将固有风险、担制风险水平定在10%-50%。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重要性 审计证据
一、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内涵
(一)审计重要性
我国最新的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在具体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的严重程度。这里的错报包含漏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错报。
重要性概念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含漏报)单独或者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和性质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所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前财务报表客观存在的风险,两者合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是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审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审计风险一定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向关系。
(三)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在审计实务中,审计证据需要根据每项财务报表认定来获取。
二、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即审计证据数量)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各种测试性质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 , 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例如: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于3000 元的重要性水平,但前者的审计风险却相对较低。原因在于重要性水平是4000 元,就意味着低于4 000 元的错报、漏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因此4000元以下的错报或漏报都不是重大错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金额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错报、漏报仍然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即金额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错报、漏报也是重大错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3000 元时的审计风险低。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同时考虑。重要性用来确定错误的程度,即哪些错报或者漏报必须审查出来,而审计风险则用来确定这些错误审查不出的可能性,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必须审查出来而未审查出来错误的可能性,理解起来就有了实际的意义。
(二)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形成审计意见,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在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时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便是审计风险。我们前面提到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下面分别说明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1、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
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高,所需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就越多。所以,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反向关系。
2、固有风险和审计证据
若注册会计师将固有风险确定为低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账户或交易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较小。在审计风险一定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所需收集的证据就少。即固有风险与实质性测试需收集的证据数量成正向关系。
3、控制风险和审计证据
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越低,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越可信赖,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会越高。因而在实质性测试中需要收集的证据的数量也就越少。控制风险的实际估计水平与实质性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数量是正向关系。
4、检查风险和审计证据
当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检查风险的为可接受水平越低时,为降低检查风险,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需要收集较多的证据。检查风险和审计证据呈反向关系。
(三)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
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这样,注册会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三、结束语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注册会计师判断证据充分性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以正确评估, 对于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此基础上加以正确评估, 对于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Z].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方芳,马宁.论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5
一、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在如今企业众多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审计的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审计风险便显得特别重要。审计风险指的是发表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比如在进行财务报表审核时,将公允揭示的认为有问题,或将不公允揭示的当作正确的来看待。而注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主体,只能在自身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因而势必总存在偏离事实本身或者与客观事实相悖的情况。因此审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了解并尽力降低审计的风险对于审计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降低审计风险的途径
在我国,对于审计风险的解释只强调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而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在一般的审计过程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水平高的话,审计风险就会低,这里的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指的就是涉及金额的大小。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的证据也成反向关系。举个例子,比如重要性水平是5000,我们就只需执行相应的程序,查出高于5000的错报即可,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500,则2500-5000之间的也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也必须得查出来。所以重要性水平越低的话审计的证据就越多。
在实际应用时,审计模型中主要指的是期望审计风险。期望审计风险是说发表无保留意见之后,注册会计师所愿承担的风险。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现阶段,确认和计量期望审计风险的标准一般是5%。
对于同一审计项目,不同会计师确定的审计风险是相同的,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是因为有其他不同的情况,比如诉讼,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注会所具备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等等。如果一位注册会计师性格较为严格谨慎,非常保守,则审计风险水平一定较低。而有些人则比较大胆,有冒险的精神,为了追求丰厚的收入,或许他的审计风险水平就高些。
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要做的,是通过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认定层次来考虑,并且根据此确定检查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只能进行预测和评估,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因此要提高专业性的审计水平来确保将风险性水平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当中,注册会计师要了解整个企业内部环境的具体状况,分析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方面。例如被审计单位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要更新设备厂房,那么就可能有设备贬值等的风险;如果市场上有新的替代品出现,那企业的产品就可能搁置,出现存货跌价和资产减值等情况,还有就是考虑认定层次的方面及识别的风险等。 注册会计师实施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会逐渐的积累经验,在审计的过程中能很快的意识到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过程中分析了解了。
关于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错报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的可能性。与之前所述风险不同的是,检查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其水平高低与被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会受到审计资源、时间等的影响。而一般有两个方面可导致检查风险,一是注册会计师抽样获取审计证据,二是注册会计师可能不恰当的进行了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要合理有效的执行审计程序,以使检查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应正确的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的程序,通过控制检查风险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这便是合理的审计。实施具体的一个审计项目时,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具体的审计风险水平,对每个账户余额以及相关的审计认定作同样的审计风险水平。对审计风险水平的理解不同,所得出的审计结果也会不同。
三、结语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范文6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概念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型,并对基本模型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概念做出解释
(三)结合审计风险中另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重要性,重要性数量水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1、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对应关系
2、重要性数量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3、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
4、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四)总体上概括风险基础审计思想的五个方面
二、风险审计思想在具体风险评价时的
1、风险评价应该全面
2、对固有风险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