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1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快乐体育 游戏化 功效 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所崇尚的体育教学思想就是“快乐体育”,而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见快乐的是游戏。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它特有的内容、情节和形式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大家都知道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以它丰富多采的内容、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的体育教学游戏化

体育教学游戏化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游戏化,它是把教材内容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去积极主动地练习。体育教学游戏化它不是游戏的泛用、滥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通教材,能熟练、巧妙地运用游戏,根据游戏的特点与作用合理地创编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学到了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获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学生熟悉了“玩的体育”,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把“玩的体育”的形式带到课堂中去,他们喜欢自主而不喜欢约束,喜欢比赛而不喜欢练习,喜欢尽兴而不喜欢“蜻蜓点水”,喜欢交流而不喜欢单练,教学游戏化满足了体育课这样那样的不满足,满足班集体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要求。在游戏教学中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防止那种一律的、僵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互帮互学、边想边练、自定目的、自选角度、自我评价,从而打破以往只练不想,只会不懂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提高了技术,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和充分进行运动的多种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功效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游戏中”,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如在体育游戏实施过程中执行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有利于使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又如“救护伤员”等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和行为美德。

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游戏活动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攀登等基本能力。如“障碍”游戏,它就是一种综合性游戏,它通过跑、跳、抛、钻等障碍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增进健康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游戏教学

(一)教师讲解示范的重要性。讲解主要是向学生讲清楚游戏名称、方法、动作要领、活动路线、交替信号、规则要求.学生在游戏中是否能够激发兴趣,积极投入,这与教师的讲述和示范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讲解示范中应注意语言的简练、清晰、生动、形象,富有情绪和感染力,教师的示范要逼真,动作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增强游戏的效果。

教师是进行游戏的指挥者,担负着组织者和教育者的任务,游戏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作用的发挥,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体育修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方面的必要知识,而且要善于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活动性游戏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不同的年龄适合不同的游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课的题,适当费穿带有况赛性的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有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对课堂的准备活动,总是不认真做,做得不够充分。在室内课再三强调准备活动的作用,但是学生也是觉得讨厌。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利用棒操、球操、沙包操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代替使,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兴趣。如:50米快跑,过去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由于改变了这种方法,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以及利用体操棒或实心球进行跨步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

(三)游戏不在多,贵在“精”和“变”。好动、好胜、喜欢做游戏是中学学生的一大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可塑性强,对事物有新鲜感,即使一个好的游戏,练习几次,他们也会觉得没多大意思了,总想变变花样。因此,游戏应常变常新。否则,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兴奋性,则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起不到积极作用,并且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在接力跑教学中,可以安排往返接力游戏,但由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可能多次接触此类游戏,容易使之产生厌烦心理,这时如果将游戏稍加改变,则会产生新的效果。

总之,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的体育教学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熟练掌握动作的基本技术,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各项功能,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育出版社

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教学;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comput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cognitive main role play, multimedia computer provide external stimulation diversity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aintain and multimedia computer can be used as cognitive tool to achieve the 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se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with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se four aspects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ultimedia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not only in education will stand firm, and its feet also has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potential.

[Keywords] Multimedia education; Teaching; Education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所以它将在现代教学环境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育,这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设备,中控系统,计算机等数字教学设备,配合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育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多媒体教育是伴随信息的产生而产生并发展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教育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用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地表现出来。

1.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领域

多媒体教育的应用主要有两大领域,一是为学生或学习服务,另一类是为教师或管理服务。

1.1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MCAI,是指一种自动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信息由课件(教学软件)的开发者编码后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给学生,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目标优化。

1.2 多媒体教育管理

1.2.1 教学管理: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简称CMI),是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各类教学管理职能,它主要为教师服务,能帮助教师监测、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为教师及时地提供教学分析报告,也能代为决策。此外还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信息。

1.2.2 行政管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学校,由于其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媒体形式丰富,信息关系结构可以多样化,信息的分类、检索和报告十分方便等优点,使得它在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2.多媒体教育应用的意义

多媒体运用于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的,下面通过图一和图二来分别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传统的教学系统的模式。

通过图一和图二可以得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即人机对话、能够及时反馈、它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能够自定步调,多媒体教育的应用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2 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生活多彩多资,感觉知识的浩瀚无穷。

2.3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创造多种学习环境

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构成了丰富的学习技术环境,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和展示各种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可以这样说:“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21世纪教育腾飞的基础。

3.多媒体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多媒体教育将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3.1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目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发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是台湾、香港等地区也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当前台湾教育技术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这一研究领域)。这是多媒体教育应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趋势。

3.2 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逐步自成体系,成为继数学推理和科学实验之后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第三类基本方法,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人类认识、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一项通用性和战略性技术。虚拟现实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可控的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将以全新的面貌普及于教育的各个领域,甚至进入中小学课堂。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多媒体教育应用不仅在教育方面能站稳脚跟,它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蔡燕(2002).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兼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4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9-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 Graphic,简称CG)也在各种应用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至90年代末,CG的应用已席卷三大领域:一是其在绝大多数设计行业和科学仿真中的运用,促进了无纸化设计流程的形成以及低成本的试验效果;二是其在游戏与影视娱乐业中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点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三是CG与互联网媒体的深入融合,人们由此习惯了数字化生活。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了第一代iPhone,将多点触摸的移动媒体终端引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至今的这些年,计算机图形学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相对统一综合的专业名称也在这几年中逐渐确定下来。

数字媒体艺术是跟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一方面,人们逐步将其应用到绘画、设计、雕塑等传统艺术和设计领域;另一方面,也将各种技术与其相结合,运用到科学仿真、媒体交互等领域。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是这一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和前提条件,其中计算机图形学又是最为重要的,其与图形的不解之缘,使其在传统视觉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上最为广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多样的媒体互动方式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的新型交叉性学科。

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专业交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构成。当今国内多数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对于技术的重视是比较少的,缺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深层次交叉结合。作为艺术生被招收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进行一些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脚本编程、三维动画绑定时,往往力不从心,此时如果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协同合作,对双方都大有益处。笔者认为,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置于同一学院或系科下,是一种不错的办学方式。

(二)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服务的方向和行业也不断地扩展。因此,本专业形成了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就目前各个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像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网络媒体交互设计等几个大类教学内容,而每个大类又可划分出若干分支,比如数字影像制作可以分为三维动画、数字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成剪辑等,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可分为科学仿真模拟、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游戏娱乐设计等。在本科教育的四年时间里,学生要全面学习所有这些领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分支,其实每一个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系统体系,需要学生专注地花费两三年去认真钻研学习。

(三)专业知识更新空前频繁,师资要求高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依托的,所以其专业知识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对教授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以三维动画为例,其本身复杂的制作流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专业方向,要胜任这个专业的教学任务,需要在每个流程环节上都培养专业的教师,因为每个流程环节都包含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专业的知识,如果不是潜心研究,就很难精通,更别说达到授业解惑的程度。并且,这些知识的更新极为频繁,从相关的商用软件的更新频率来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Autodesk公司的所有动画软件,更新周期基本是一年,每个版本会新增很多内容,这些新内容要完全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业者不需要急于掌握新功能,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接受的,是缺乏专业水准的。类似这样的现实情况,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中。

三、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细分的必要性

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这些特点,关于专业方向是否需要进行细分的争论在高校中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细分专业方向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窄,更偏向于技能的培养,不符合高校的育人精神。在反复的争论中,笔者也曾一度几乎要认可这样的偏见,然而,通过大量的分析思索,以及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细分依然是必须的。以下为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有必要做区分

前面分析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跨度大、专业方向多的特点。这其中,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自成体系。比如三维动画,从其流程来说,就有剧本写作、人物设定、场景设定、故事板脚本、三维建模、纹理与材质、灯光设置、绑定装配、动画调节、特效制作、渲染输出、合成剪辑等众多环节;从其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来说,需要学生掌握运动规律、镜头语言、影视编导、表演等。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多人团队协作的体系,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学习经历,还需要分工学习。

然而,我国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在这方面不容乐观。在数字媒体发展的初期,由于对专业的总体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规划,各大院校在本专业的设置上普遍都犯了大而全,却缺乏深度、缺乏特色的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在校四年,除去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在两三年时间里要学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很难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使得学生多数成了眼高手低的人,毕业后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当严重。如果说一个高校专业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一些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师资专业水准的提高也要求专业细分

在专业发展初期,教师在专业广度上要有尽可能大的拓展热情;而当专业体系发展已趋向成熟和稳定时,其对教师的要求显然跟之前是不一样的。前面已经阐述过,每一个专业分支中包含着若干流程步骤,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掌控。与之匹配的,自然需要教师在专业的深度上挖掘得更深。如果不做专业细分,教师就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做合理的分工,很可能还会不得已地兼任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很难想象有教师能在这样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下把教学真正往纵深做详翔的钻研,如此做法对高校育人的宗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三)专业细分并不限制学生视野

回到之前争论的焦点,专业细分是否真的会限制学生视野?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视野的宽广并不能靠大而全和缺乏深度的专业设置来培养,而更多地在于学生是否能在课余按照自己个人的兴趣特点,从其他各个专业更广泛地吸取营养。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必然使学生课业过于繁重,没有能够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这对拓宽视野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同理,如果进行合理的专业细分,让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其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又有助于其涉猎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孰优孰劣,不用赘述了吧。

四、专业细分的建议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方向细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学校原有专业实力,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避免大而全,突出特色

有的学校有较强的设计学教育底蕴,那么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候,就应该以数字图像处理、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网络媒体交互设计为主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专业在新专业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让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与原有专业相结合。有的学校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就可以把科学仿真模拟、游戏娱乐设计、虚拟现实等方向作为重点,这样可以最大化体现其数字媒体的研发能力。还有些院校有电影学和动画专业的传承,开设本专业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方向上。

(二)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方向的细分

面对内容如此庞大的专业,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细分,在教学上是充满隐患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大一阶段必须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工作;在进入大二后,应该对学生做一个更细的专业方向划分,以便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专业、更有目的性,也使得他们在专业上能够真正做到精通;进入大三下半学期,可以考虑多设置本专业中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课程,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专题形式,提倡多专业协作进行创新型的课题研究,拓展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整体宏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善于跟其他人才沟通协作,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道格拉斯.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5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围绕着这些能力开设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学生能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得体的英语,运用文体学方法分析精读课教学就有了它的可行性。本文从语音、词汇、句子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精读教学中应用文体学方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一、文体分析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础英语课即精读课,该课程在起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通过大量练习,消化并提升中学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使之成为语言交际的实际技能。至于内容的掌握,一般要求学生在懂得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懂得作者或讲话人在表述事实过程中,对所表述之事实所持的“态度”(attitude) 。(刘世生,2006:11)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更主要体现在文本解读和鉴赏上,要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多采用传统的分析,如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学生缺乏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将文体学知识引入到基础教学中,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秦秀白,2001:5),而“文体”(style)指某种语体的风格特征,既适于某特定语言环境的一整套语言变异形式。文体分析就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 significance)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fore-grounded fea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秦秀白,2001:36)。说得通俗一点,文体分析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三个问题:(1)What does the text mean? 2) How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 3) Why is the text valued as it is?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语音、词汇、句子三方面分析如何把文体学理论引入到基础英语教学中去。

二、文体分析在大学精读教学中具体的重要作用

1.语音的文体效果

“有些语音或音簇被认为能够扮演意义的角色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意义的表达,这被称为语音象征,还可以成为语音感觉(phonaesthesia)。”(刘世生,2006:75)。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典型语音的使用和所达到的语言效果,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挖掘作者的意图,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并学会欣赏甚至模仿作者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举例如下:

The cows looked at him, sleepy and surprised。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13课)

从修辞手法上看,作者使用了头韵(Alliteration)修辞法,即sleepy 与 surprised均以相同的辅音字母开头。表面上写奶牛看起来很困,看到他很吃惊,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感觉。这种文体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吸引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本文第26段还有一句:“Two strong streams rushing into the pail, frothing and fragrant。” 作者再次使用头韵(frothing and fragrant),形容泛着白色泡沫的,香甜的牛奶流入木桶里,以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又能使人享受到音乐的节奏美。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语音以音示意,以音动情的表达效果,欣赏到英文作品的音韵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音变化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积累有一定“音效”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词汇方面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这样定义文体的:“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a true definition of style。”文体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受交际内容的限制,并直接影响交际的表达效果。举例如下:

They were dreaming of golden beaches and sea tides as the gray, cold spring of New York nanished behind them。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2课)

这一句话便简单概括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都包含了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三个形容词golden,gray, cold形成对照,衬托出两地完全不同的景象,为向往阳光的年轻人此时的心情做铺垫。golden beaches表现了年轻人对佛罗里达的向往,恰恰与寒冷的纽约形成对比。在本课的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话: “After a while, slowly and painfully, he began to tell his story。” 三个副词的连续使用则反映了主人公温格对自己过去的不堪回首,对自己能否回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本文在词汇的选择上,作者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与特征。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这些文体方法,通过文体学的分析,学生知道了由于文体和语境的不同,同一内容在英语本身的表达上就有不同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表达,用什么词表现,都要依据文体的考虑。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这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写出语言得体、文体明晰的文章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几种特殊词类的文体功能。例如:俚语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活泼、生动,增强表现力,同时,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专业术语,可以使他们在今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方面的写作更加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 转贴于

3.句子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语言单位,我们在精读课教学中从句法结构和句子排列等方面引导学生得体的采用句子的结构形式,启发学生句子长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1课 “Half a Day”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是从一个孩童的角度讲述故事,因此作者运用了符合儿童特点的语言,如简洁的用词和不完整句子的大量运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如第三段的 “Why school? What have I done?”。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既体现了我对上学的极端不情愿,也符合孩子的心理,流露出了孩子的单纯。“Why school?”是一个省略句,这种句型在日常交际中很实用。“What have I done?”这是一个仅用来产生修辞效果的反问句,说话人只是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情绪,不需要听话人给以答复。

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8课 “We’re Only Human”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修辞性疑问句,并通过这一手段来充分说明作者对一些人使用 “只不过是人”这一借口的态度和驳斥,从而进一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有理有据,也突出了主要的议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第二段中,“ONLY human? As if one’s humanness were a blueprint for instinctive, reflexive reactions to situations, like the rest of the animal kingdom。”作者这一反问就是要强调:如果人类只会用这个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人类就像动物界其他生物一样,只会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本能的条件反射,而做不到用意识去支配行动。那样的话,我们就不配“万物之灵”这个称谓了。还如第六段中, “…where does our special ‘humanness’ come in?” 第10段中,“…what does this mean?”第13段中,“But isn’t it my turn at life?”以及第24段中,“Why does there seem to be such an inner struggle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human as instsictive animal and human as an elevalted being of choices?”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作者不是在对读者进行提问,只是通过这一修辞手段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充分说明自己的态度。同时,这样做既突出了文章的主要议题,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还在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式,最典型的在第28段: “…pleasure is an event; happiness is a process. Pleasure is an end point; happiness is the journey.Pleasure is material; happiness is spiritual.Pleasure is self-involved; happiness is outer-and other-involved.”

从文体学句法层面上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四个并列的平行结构,使语言简练,结构平衡匀称,声调铿锵有力,意义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一句式,作者不但把快乐和幸福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还进一步阐明了幸福的主题。同时还使得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更具有说服力。

使学生在欣赏作者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明确暗示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利他的,并强烈地驳斥了把道德行为当做投资以获取更多回报这一观点。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句法形式的妙用。这样学生逐渐掌握了句法结构潜在的文体特征及其在上下文中可能产生的特殊文体效应。

三、结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增强使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无论是语音的巧妙调配、词语雅俗的选用与搭配,还是句式的长短简繁,文体学知识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了解言语深层的含义,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直到最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守元,郭鸿,苗兴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 网络 中医药教育计 算机网络 

    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传统的教育主讲教学模式正受到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成为计算机应用开发的一大热点。国内外许多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有识之士纷纷看准这一机会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但是我国中医药院校因其财力、物力、人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加之观念的偏差、信息的相对闭塞,在应用最新的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时还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实际上,中医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教育相比,更有理由使用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工作中更具自己的优势。下面就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在中医药教育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一阐述。

1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涌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中医的课堂教学后,中医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组织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在传统的中医药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利用黑板、粉笔,辅助以录像、幻灯片等线性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非常有限,而当教学中引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的学习可由被动转为主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深,多媒体的交互软件、图像、声响,还将使课堂教学更充实、更形象、更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课加:中医诊断学、中医针灸学,中药学等,如何使学生理解概念,并使学习者从直观到抽象剪从抽象到直观,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目前出台的中医药方面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还不多,它们的制作大多在技术上不够成熟,有的教学软件实际上就是一个演示软件,没有双向交流,其体现就如在课堂上放了一段教学录像片,计算机的交互技术用得不够醉根本没发挥作用。另外,由于这些软件大都为个别剪少数几位学者、教师精心制作,学习内容面面俱到,没有充分考虑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存在,忽略了课堂教学讲究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教学需要技巧,而技巧又来源于长久的实践,没有统一模式,因此其辅肋教学的能力不足,从长远看这些软件没有很强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要在中医药课堂中更好地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首先应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使用者,利用一个简单易学的多媒体创作平台,建立一个中央中医(药)软件资源库(素材库),让教师试着根据各自的教学设计、利用资源库的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素材,制作出真正符合自己教学模式的软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成熟的构思再反馈到资源库中,由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技术处理,形成一个个优秀的教学模块,供经验不足的老师学习和使用,同时可向社会推广、这将解决以往中医药教学铺助软件所存在的问题。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来看,人人会做多媒体软件的时日即将到来、就目前来说,美国微软公司的Dffice套件中的Power  Point,国产的汉声洪图、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创作工具、都很好学,至少不会比学打字难多少。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加强各学科教学的规划和管理,思考如何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如何组织素材、建立资源库,同时,应依据自身条件,对第一线教师进行合乎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倍训。

2利用多媒体进行临床实习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临床实习是一个必经阶段。在实习时,学生通常由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指导,在学习上具有直观、易于接拿的特点。但是,对于一个医学生而言,要在有限的1年时间中,熟悉各科的临床诊疗方法,单独处理各种病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在实习期内不可能什么病人都遇到;②由于学生都跟随1名醉多名有经验的医师,在处理病人时,容易出现医师做出诊断、开出处方,学生依葫芦画瓢、自己不需太动脑筋的情形,这样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如遇到需要单独处理病人,特别是疑难病症和危重病人时、很可能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利用多媒体电脑的仿真模拟能力,模拟一个势以真实的l苗床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对学习者的感官进行综台刺激,使学习者在真实感中单独处理各种病人,如病情诊断、处方,危重病人的抢救、动手术等,其效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途径所无法比拟的,这对于l苗床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所谓多媒体仿真技术实际上是使人的感官和思维进人仿真回路的一种手段。它采用不同的媒体形态描述不同性质的模型信息,建立反应系统内在运动规律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多媒体仿真模型,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运行,产生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动态演变过程,从而获得关于系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多媒体仿真属于感受苏十算的一种,试图通过将仿真所产生的信息和数据转变为可被感受的场景、图示和过程〔历史和未来的),以辅助人们进行决策。它充分利用文本、图形、图片、二维/三维动画、影象和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将可视化、临场感、交互、引导结合到一起来,产生一种让人沉浸的感觉,使仿真中的人体交互方式向自然更靠近了一步。

3在大规模考试中运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