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1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4月,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3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

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同志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若加上幼儿园教师则有1300多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教师。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以外,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对于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上述目的、意义,大多数的教育界人士(包括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的校长、教师)有较正确的认识,但是也还有人在这方面认识不足,甚至有较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很有代表性的看法,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看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而使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贯彻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的、意义落空;使长期以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广大教师为此作出的努力和奉献的心血付诸东流。因此对这种看法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予以纠正。

事实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培训目标,这两种培训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2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66-02

一、引言

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又称在线课堂、网上课堂、在线教学平台,是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然而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尚未成熟与完善,它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实和发展。

二、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网络教学还处于起步探索初级阶段,从这几年的推行看来,网络辅助教学在各高校师生中有了一定的概念和实际应用,但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1.网上教学资源不足,学习模式设计简单,内容和形式单一。主要是基于网页呈现方式,学校教学管理偏重教务管理而网络教学严重不足。目前大部分的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其更新频率也不够快;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应用效益有待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由于教学资源的准备需要精力,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相当多的教师只是被动地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这样必然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

2.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于构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建设而言,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选择者和开发者,为教学提供基本教学资源。学生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学资源的共同创造者。

3.完善教学管理和监督窗口。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同时各校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务管理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大多不畅通,这样导致教务管理部门对网络教学的评价、考核和过程监督等未标准化、规范化,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推广应用。

4.完善网络平台环境。教师偏重教学材料的制作,较少关注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偏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为主,很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大多只将授课教案、教学大纲、作业等挂在网上,这样的结果影响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网络教学的应用无法落到实处。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对教师在提供教学资源、引导督导学生学习方面要求更高,它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做到关注教学内容,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5.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网上只有一两节课的讲稿和试题库,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6.缺少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往往是仅给出答题结果,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与评语。

7.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等。目前的网络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实践――以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教学为例

通过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提出了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提升网络教学水平和效果、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教学平台应用对策。

(一)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作为网络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会表现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特点。要研究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特性和教学规律,更好发挥其教学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网络教学平台成为教学活动的又一重要场所。

(二)网络平台功能及环境的优化

1.教学策略与网络环境的融合。注重运用教学策略与技巧,以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视性和接触率及动态内容的构成,如设问“工程实例,实习考察,设计理念”案例等动态教学活动来启发学习者思考,激发学习动机。一个适用于自主学习的便捷导航系统应该至少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如网大的课程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建立健全导航系统,使学习者能简便地调整所学内容,这就不仅要求栏目设置清晰、醒目,增强菜单功能,注意运用下拉菜单节省页面空间以突出教学内容,等等,还要求提高链接的准确性,简化操作程序,使页面切换栏目跳转自如,内容进入、退出可控性强,以便于提高学习效果,将网络课程资源动态化。

在平台界面设计上,要注重简洁明了和重点突出: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教学服务的。无论是学校自主研发还是引进商用平台,都要结合学校教学特点,摒弃一些不实用的功能,着重在能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特性的功能上进行技术构建,突出信息存贮与计算能力、教与学的多途径互、教学过程的智能分析和学生学习导航等方面。

2.丰富平台资源,教学内容互补。在网络教学平台下仅仅有课件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点、文档、知识点实验视频、实验项目、单选题、多选题等。其中知识点实验视频是截取知识点实验内容,避免了学生必须看长篇录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网络测试明细化,师生交流实名制。通过网络平台,任课老师定期给任课班级安排阶段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3.增强网络在线互动。增强互动是对于单一教学模式的突破,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索手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由于传统课堂的时间、地点、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们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电子论坛和邮件成为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加工、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网络课程管理及评估。增添网络课程评价环节,评估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适当整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搜集的一些学习资源来充实参考资料,选择优秀的学生讨论帖、课程论文、案例报告、作业答疑等作为课程资源,可以扩充课程内容含量,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共建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校层面,大多数学校未能以平台为载体,整合课程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完成的网络课程要有验收、反馈、试用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及时修改完善。

(三)规划课程建设,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创设、学习者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和恐惧意识,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育,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引领、过程矫正和结果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改变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过程中无序的自我摸索和反复试错的混乱状态,有目的地开展网络教学,同时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

四、结语

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还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课堂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结合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教学内容整合、网络教学平台优化、合理规划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将在线互动与教学课堂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进一步推动网络课程的普及,提升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仍然值得进行探讨。网络课程可以为传统课堂提供有益补充,但其实现程度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知识结构、课堂规模、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等。因此需要教师能够设计不同完成目标的网络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合作、借鉴学习等对于学习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何进行深入的优化,仍然是未来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婷,顾佩娅.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互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52-57.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3

整合优质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在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线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已有二十多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线学习,并承认学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课程可以在线学习。中国目前的国情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变革,中国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多,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又相对比较少,所以可以利用网络给整个教育改革做支撑,也就是用信息技术支撑教育的变革。

“在学校实行在线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杨宗凯提到,首先是观念的挑战,我在学校推动E-Learning或者Online E-Learning的时候,面临很大的困难。首先就是老师的习惯,老师的认识,我们在下面的统计,很多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其次,就是教学资源问题。其一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通过公开课的形式提供到网上供大家学习,量上不能满足需求。其二就是很多教学资源缺乏质的保证,好的资源还是相对比较稀缺。中国的E-Learning现在特别缺乏跟学科结合的资源,就是学科工具支持的这些资源,比如说生物的、数学的,跟学科工具结合起来的。还有Internet是最大的资源池,怎样最有效的组织这些资源,个性化地进行服务,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线教育如何更加智慧和人性化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杨宗凯很关注,“我也了解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国外,我们发的在线教育的学历是另外的学历,或者是在线的E-Learning颁发的学位和传统的在学校教育颁发的学位不同,在线教育发的学位一定要加一个括号,标注上网络。如何监控并保证进行在线教育学习的学生的学业质量,这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迫在眉捷

在完善环境建设,充实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华中师范大学尤其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因为华中师范大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半是师范生,而且要面向基础教育当教师。现在基础教育面临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著民”,就是他生下来就在数字社会中了,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要适合于信息社会的教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培养老师的老师的教育之母,更需要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推进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教师是应用的关键,老师们原来是粉笔加黑板,现在要改变教师们的这种习惯,这可能影响到老师的利益,这其实就是教育的革命。因为技术只能驱动变革,但是决定不了变革,要促进变革,加强应用,关键在教师。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4

关键词:《标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课程;研究

一、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及分析

上世纪末以来,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多年来,它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虽然许多师范院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摸索出一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综观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1.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的矛盾

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开设是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地方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师资水平普通不高,许多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或刚毕业的年青老师,他们缺乏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认识和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有限,往往将教材的内容搬上屏幕或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讲授。教学理念落后,授课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2.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

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课时却越来越少。教师难以在有限时间把内容讲得具体、透彻,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通过实验加深理解、熟练掌握。目前,虽然教材繁多,但设计科学合理,权威实用的教材有限,不少自编教材质量难以保证。学科迅速发展与教学内容滞后、知识总量剧增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突出。

3.学生众多与硬件投入的矛盾

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验教学是培训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普通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全面开展实验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加上许多年青教师自身的实验教学技能较差,致使实验教学以课件制作为主,其他实验无法正常开展。

4.学生实际能力与成绩评定的矛盾

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因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依然是理论考试为主。考核方式的单一,致使学生不重视学习,只在考前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知识点”,学习成绩无法正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知:对教育技术公共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难以保证,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的需要,且造成在职后重新培训,浪费资源。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

1.意识与态度

《标准》中“意识与态度”规定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应用意识、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要求,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调查表明:在调查的五个题项中持“同意”和“非常同意”态度的同学占70%以上,说明大部分师范生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具有比较强烈的教育技术应用和反思意识,这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在“应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应学会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两个题项

中有近30%同学持“否定”或疑惑的态度,说明为数不少的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终身学习”意识不强(见表1)。

2.知识与技能

《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规定教师所应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基础,是师范毕业生胜任教师职业的重要条件。调查显示: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与《标准》差距较大,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本知识方面:有49%的学生还滞留在“了解”以下的水平,43%的学生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不太了解”或“不懂”(见表2)。基本技能方面:35%的学生对“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含常用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表示“不太熟练”或“极不熟练”,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熟练”应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相关的评价能力还相当薄弱(见表3)。

3.应用与创新

《标准》中“应用与创新”规定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行为方式及如何进一步的创新与提高,是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根本目标。由于师范生是“准教师”,他们在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与管理能力均尚未形成,也缺乏类似经验,故对《标准》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没有设项调查。

在“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方面调查显示:73%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但64%学生对“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及效果的研究”表示“不太会”或“非常不会”,85%学生对“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家长就学习等方面进行交流”表示“不太会”或“非常不会”。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与同事合作、交流,但教学科研以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较差(见表4)。

4.社会责任

《标准》中“社会责任”规定教师应如何保证学生或教师良好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或教学等内容的要求,“道德”则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师范毕业生从教的必备条件。调查表明:在调查的三个题项中80%以上的同学持“基本同意”的态度,说明绝大部分师范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教育技术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意识(见表5)。

综上可知:(1)在“意识与态度”和“社会责任”方面与《标准》要求差距较小。师范生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意识较强,态度积极,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师范生能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相对有限,这要求今后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教育技术公共课加强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学习,通过实验教学提高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水平。

(3)在“应用与创新”方面与《标准》要求差距较大。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能力尚未形成,相关的评价能力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将是今后(尤其在教育实习中)我们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点之一。

三、以《标准》为导向,规范教育技术公共课

1.更新教学理念 完善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我校“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赣州)”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赣州)”的资源优势,要求全校所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参加培训基地的各期培训学习,鼓励年青教师到基层中小学短期支教,使教师了解新课改的实施和基础教育的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年青教师实验教学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将《标准》的各项要求纳入到师范生培养目标之中。

2.整合教学内容 增加实验课时

教材选用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教育部2007年底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大教育技术公共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和课外实验室开放相结合,增设实验项目,强化实践操作。

3.改革评价方式 理论与实践并重

学习成绩评定方式的公正、准确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师范生公共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我们改革评价方式,采用“课程成绩 =理论考试50% +媒体操作考核20% +平时实验(含课件制作、作品交流等)3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4.优化教学方法 教材与《大纲》相结合

教学方法优化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公共课学习的兴趣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我们将教材的五个章节(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与《大纲》的六个培训模块相结合,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教材有关章节与《大纲》相应培训模块具体对应关系见表6。

通过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教育技术公共实验室规模的不足及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的薄弱。最大的问题是师范生缺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仅靠教育技术公共课程难于达到《标准》要求。最大的收获是教学内容与《大纲》培训模块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我们认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标准》导向,从《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及《学科课程与教学》等公共和专业课程、教育实习及教学技能训练等诸多方面系统设计,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2004.12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5

关键词:网络;小学;英语教学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教学及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小学英语教学,实施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和智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各方面就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有下面几大优势:

一、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英语课堂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方法、步骤及练习题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这一过程。而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与网络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习题。另外,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有效的分散难点,使其简化并且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二、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资源整合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上课多是利用黑板、粉笔向学生“教授知识”,这些都阻碍了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而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对提高教师素质就有两大好处:一是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信息知识资源的多元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不断的有效的加工、整合,从而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二是网络教学能体现教师在备课中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教学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融入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声情并茂,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文化变得丰富而生动。更重要的一点,信息网络增加了一条师生沟通的途径,使两者之间更易于建立同学或共学的关系,使老师树立向学生学习的现代教育新观念。

四、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化教学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问,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通过操作电脑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不但有效地深化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工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学会谦让,学会团结协作,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常常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与乐于助人的尖子生在一个组,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使每一位学生知道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要保持融洽的关系和相互协作的态度,组员都获得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以此激发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互相帮助,谁也不能袖手旁观,我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自由选择。让尖子生体验攻克难题的喜悦,让学困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丰富英语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校园平台;学习平台;诊改平台

1引言

伴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化发展,关注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QualityAssurance,IQA)成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趋势。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是对新时期高职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了多元主体参与、内外部协调的质量保障新格局。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内部建构要素与各系统环节如何进行协调与互促,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运行如何更行之有效,是新时期下高职教育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以信息技术支撑,精准定位,通过定量分析模型,提供重要分析基础。

2平台搭建

部署智慧校园平台,平台有效实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突出应用”,实现学院教学与管理生态的电子化、流程化,提高了校园整体运行效率,推进了学院信息化建设。部署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建设,增加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模式,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途径,促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着力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借助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进实现课程、教材与资源一体化设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拓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数据采集、师生知识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资源制作、资源管理、资源应用和资源运营,打造优质数字资源创新研究、项目开发、示范应用、推广交流的基地。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涵盖学校各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专业特色,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实体、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微课、动画等多种资源类型。建设移动学习平台。通过便携式、可连接互联网的手持设备,实现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移动教学和学习,包括搭建课程、发起签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和试卷的布置及批改、随机提问等教师使用功能,查看课程列表及课程内容、课堂签到、完成作业,查看作业得分情况、课堂讨论、课堂评价等学生使用功能。建设支持对数据精细化垂直管理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做到质量提升有理可讲、有据可依;建设具有柔性开放特色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保证数据的开放共享;建设与质量提升体系同步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支持根据质量提升体系的时间要求,及时采集数据与诊断改进平台数据实时互动,形成基于动态教学过程数据采集的检测诊断点。通过完善、重构、有机整合与集成,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通校企及学院内部部门协同研讨、协同科研、协同创新功能,为教师及科研团队获取相关信息情报提供保障服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为校企协同合作、学院内部多业务部门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打通校企及学院内部部门协同合作之间的壁垒,让企业融入到一流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中,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创新创建提供平台支撑;为科研、教学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所需的高质量的信息、情报、文献保障服务体系,为教师及科研团队获取相关信息情报提供保障服务。建设健康产业终身教育平台,与学校资源库打通,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及课程资源,可支撑实体班或虚拟班的各类社会培训及继续教育学习。

3多功能教室搭建

智慧教育系统包括环境体系、学习体系、教学模式、体制机制、大数据等要素。其中,环境体系是智慧教育的基础要素。所谓智慧教育的环境体系,是指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轻松、投入和有效的学习,最终实现培养卓越的国家人才的教育目标。环境体系对整个智慧教育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智慧的学习环境强调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室设计,适应教学个性化需求,支持更为开放的情境式、探究式、讨论式、翻转式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推进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建设多媒体教室,对管理平台软件进行了升级,实现了教室与课表的对接,实现有课时自动开启多媒体设备。有效满足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触控大屏、精品录播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直播互动系统一体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更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环境支撑和信息传递交互环境支撑,促进新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智慧教室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集环境智慧调节、统一身份认证、自由拼接和互动讨论、智慧教学、常态化录播、资产管理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环境,运用智慧技术,支持智慧教与学,实现教室的智慧管理。有效满足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触控大屏、精品录播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直播互动系统一体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更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环境支撑和信息传递交互环境支撑,促进新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