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27-0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发源地在美国,后来在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人的发挥,相信一般的学习者都可以做到自己主动学习,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鼓励人们自由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理论对全世界的学习者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脱离情感来进行学习,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统一的。其次,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强与自身内在情感的交流,是学习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有机融合,可以全面发挥个体的潜能。最后,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习主体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个人有学习和丰富自我的愿望和潜能。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观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促进者这种角色出现的;其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要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
1. 重视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地理能力的培养。
2. 重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有意义的学习有四个标准: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地理学习资料,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要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的全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把经验都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还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方式,及时纠正他们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其出发点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个从属地位上,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学习的接收器。而随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逐渐应用,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而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地理的学习只是一个侧面,反映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现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价值体现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究式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因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会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价值。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群体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展示和发挥。而随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逐渐普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新的机会,能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解决的地理问题、想获得的地理知识,促进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2
借鉴应用要点
当澳方老师来到黄河水院进行教学时,也希望中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但是,黄河水院并不具备与布里斯班北部职业技术学院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包括学校开设的对公众营业的餐厅、酒吧等商业场所,这也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与本专业服务相关的角色扮演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不过,在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时,以下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酒店管理课程都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只能选择那些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
2)角色扮演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角色,并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
3)酒店中的角色种类繁多、重要程度各异,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参与表演的机会不能完全均等,而且不一定刚好能选择到自己所擅长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做好安排。
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和考核评价
1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1.1角色分配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条件以及黄河水院所具备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可以扮演的角色有迎宾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顾客及酒店管理人员等其他角色。应在角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
(1)迎宾员。迎宾员是顾客到达酒店后遇到的第一位员工,代表着酒店的形象,可以说是酒店的“门面”。在角色扮演法教学中,其角色定位为酒店管理机构的代表,是酒店内部矛盾的调和者以及对外形象的宣传者,能够对酒店客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有效地予以妥善解决。迎宾员的主要岗位职责是迎接顾客入门、安排就座、送别顾客,这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情况。其工作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都应在分配角色时讲清楚,并要求扮演者深切体会。
(2)餐饮服务员。餐厅是酒店除客房外盈利最多的部门之一,而餐饮服务员是酒店中占员工比例最大的工作人员之一。其主要岗位职责是:在领班带领下,按照酒店服务标准和程序,为客人提供餐饮服务,包括摆台,清洁保养设备工具、准备和调制含酒类及饮料,并积极收集客人对本酒店和本餐厅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3)客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是酒店入住顾客接触最多的酒店服务人员。其岗位职责包括保持所负责辖区域和客房的清洁、整理、恢复工作;准时保质保量提供可出租的房间;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完成上一班未完成的工作;掌握所辖楼层和客房状况,为顾客提供准确、快捷、周到、安全、舒适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些岗位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在分配角色时应当讲解透彻,并要求扮演者心领神会。
(4)顾客。顾客是酒店服务的对象,顾客的满意是酒店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评价酒店服务质量的标准。但是酒店中的顾客形形,去不同部门购买商品享受服务的角色背景也不同。因此在进行顾客角色扮演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分配,不同性格的人表演方式不同,创造出的矛盾大小、等级也不尽相同。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他的面部表情以及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都能将顾客的想法很恰当的表现出来,而比较腼腆的同学在表演时则无法较好的表现出难缠的顾客的无理取闹等状况。所以,教师在分配顾客角色时,应提前给出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场景、时间、矛盾持续的时间长短、顾客的要求是什么等。
(5)其他角色。其他角色主要指酒店中其他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权力较高的管理层员工(如餐厅领班和各部门经理等)及游泳池服务员、俱乐部服务员等。这些角色目前在我校的实训室里还没有条件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管理层人员和顾客之间有互动的角色扮演还是可以进行的。因此,在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时,应为学生设定明确的相关背景资料,比如矛盾产生的背景、顾客的背景资料、员工的权限和解决矛盾的条件、要求等。
1.2角色扮演
表演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应做到分组安排学生参与表演,尽量做到全员(包括老师)参与表演,正确把握、指导表演,表演结束后,组织讨论,评议本次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有何问题、矛盾解决成功与否等。真实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参与者都应当把角色所处的环境当成真实情景来对待,所以端正态度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参与者在第一次饰演角色时,都会出现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或胆怯等现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过于僵硬、模式化、做作。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应时刻牢记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角色扮演法的价值和目的,使其更加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扮演、更加投入。在端正学生态度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扮演需求。如,在进行酒店服务员推荐预订包间扮演教学时,应当对学生提出做好班前准备、预订可行性掌握、询问客人预订要求、推荐房间、征询客人意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要求上岗,做好交接班,准备好各种用品;掌握当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可预定的包间数量、类型、位置和价格等情况;询问客人的具体预定要求;根据客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包间;推荐后询问客人是否满意等。在学生选好各自所要扮演的角色之后,应做好实景布局,模拟演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入戏”。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当中,教师应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表演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观看表演时,教师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要认真地看,又要在适当时候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方法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而不能抱着挑剔的眼光去看,更不应心存偏见。对学生表演上的小失误,教师不应在表演过程中当场指出、打断学生的表演,而应该在表演结束之后,通过恰当的途径、运用适当的语言指出,从而让学生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切实意识到自己在角色表达上的不足。如果表演未能顺利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那么可以让其余小组重新表演,或对人员进行调整、交换角色进行表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表演欲望强烈且想法独特的学生自己安排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渴望通过表演来表现自己才华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表演过程中,对于未能参与表演的同学,教师应要求他们对表演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并且发现扮演者的瑕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将表演者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还能让其他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同学进行集体讨论,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先后顺序是什么,怎么做能不失偏颇,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问题对引导学生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2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考核与评价
2.1考核与评价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评价其角色把握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团队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指标。
与此同时,应结合学生扮演的角色的岗位职责、具体服务程序和标准进行考核,比如在扮演餐饮服务员时,应当对所扮演角色的职能、说话方式,以及专业技能熟悉程度进行逐一考核,给每个考核项目定出具体要求和分值,以及所占比重,以此来对扮演者的表现进行打分。比如,在对餐饮服务员摆台进行考核时,其内容包括摆台前的物品准备是否符合酒店规定,有无遵守职业健康安全卫生要求(员工个人卫生是否达标,摆台所用物品是否干净、无瑕疵、无污渍);摆台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酒店规定佩戴手套、使用托盘,没有对餐具造成二次污染;摆台流程是否符合酒店规定和流程(刀叉摆放的顺序,餐具、餐盘和玻璃器皿之间距离是否符合酒店要求);摆台结束后有无再次确认台面整洁、整理桌椅等(澳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操考核时,通常会根据该职位所需服务知识及技能等具体要素制作出一个表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逐个打钩,所有要素都达标者才算符合要求,给予通过的考核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在评价时多做肯定评价、多说鼓励的话,同时也要从表演中看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表演中的不足适时进行指正,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考核与评价的方式
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由于这种模式不再以获得书本知识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技能操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传统的课业评价方法(如课堂测验、期末考试等)已经不适应于对这一学习过程的考查。在整个酒店管理中,员工的技巧都是柔性的,而非硬性知识点。而不同的角色扮演类型要求也不尽相同,其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对于课堂即兴角色扮演,只需根据学生表演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对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角色扮演,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澳方考核一样,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格,对参加角色扮演的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采取平时检查、课堂观察、个别谈话和典型行为测评等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经过角色扮演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进步。
评价既要实事求是,以利于帮助参与者改进和提高,又要不伤害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积极性。评价的人选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扮演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评价的主要内容也要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其他小组同学之间的评价可以肯定其中的优点,指出其中的不足,从而能够使学生的表演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小组的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3
关键词: 内隐学习理论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影响
1.引言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对于“英语语法究竟是学会的还是习得的,语法教学究竟有多大作用,语法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这一系列问题难下定论(Krashen,1982;Long,1983;Ellis,1999)。但是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审视这些问题,把握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这两种认知形式的特征、相互关系和对语言教学的关系,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启示。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内隐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以及内隐学习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把内隐学习引用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与内隐学习理论相关的教学方法与常规的外显学习教学方法相结合,与常规的只注重外显学习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相比较,探讨其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三部分则是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一些建议。
2.内隐学习理论
内隐学习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与争论,如今已公认,所有的学习中都伴随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这种普遍存在的学习过程与外显学习共存于任何一次学习中,并且其本身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和鲜明的特征[4]。
2.1内隐学习
郭秀艳(2004)指出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常规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4]。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5]。内隐学习的特征表现在其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和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三高特征。
2.2外显学习
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无意识性和抽象性不同,外显学习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6]。外显学习是指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意识,需要付出努力,并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这种学习过程的特点在于它是受意识支配和需要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外显加工,表现出控制性和清晰性。外显学习是意识到的过去经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是有意识的、通过意志努力的心理过程而导致的经验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建构和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曾一度成为学习的经典诠释。
2.3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目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应该位于学习这根连续坐标轴的两端,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理论上,我们都没有理由认为可以在这一坐标轴上找到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割断两者的内在联系。内隐认知系统和外显认知系统更应视作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机能系统。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外显的成分多一些,例如,当任务的解决需要付出努力、制定计划、验证假设时;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例如,儿童早期的语言获得和社会化等典型现象。但在任何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中,都应该既包括内隐学习,又有外显学习成分,不宜用简单的意识、无意识的二分法区分外显和内隐学习。
2.4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英语语法教学中常见的弊端有两种。一种是过于着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而忽视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语言。它多见于应试压力沉重的中学和大学。在那里,一般先由教师参照语法书的“树形”结构,将语法项目依主次一一列出,每个项目都附上数个例句。再让学生做些相应的选择、填空、翻译、改错等练习,以巩固其对规则的理解。显然,贯穿这种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冷峻的外显认知。而源于鲜活情境的内隐认知却难寻踪迹。另一种常见的弊端是过于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忽视甚至放弃语法规则。随着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这本是语言教学理念的一大飞跃,但交际教学法在实践中被一些教师误解,片面强调语言的运用,忽视语言的规范。在课堂上不讲或少讲语法,以为学生通过大量的交际性活动,就能像习得母语一样习得外语。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主要是他们在有意或无意间夸大了内隐认知的作用。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通过内隐认知所获得的语法知识不一定正确和全面,因为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所接触语言的质量、频度、广度及其内隐认知能力[7]。
2.5问题的提出
上述弊端的根源都在于割裂了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所以有效的英语语法教学必须注意让这两大认知机制协调合作。但是,在语法教学中到底是内隐优于外显还是外显优于内隐及优越性体现的表现方面在哪里,还有两者如何完美地结合是不少英语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3.实验研究
对内隐学习理论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09级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3.1实验的设计
实验于2009年9月-2010年7月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行,2009级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共128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4人组成实验班,另外64人组成对照班。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外显学习进行语法教学,实验班则应用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对实验实施准确控制的前提下,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法知识、语法技能、情感等指标在实验前后的变化,即对实验指标的前、后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期得到一个内隐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佐证。
3.2实验流程
2009年9月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语法基础水平测试(前测)。
2009年9月―2010年6月,对两个半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采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宣布内容、图示、多媒体、讲解示范、表象、学生练习、暗示、念动、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重复练习、集体小结。对照班应用常规的外显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宣布内容、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重复练习、集体小结。
2010年7月,试验后再次对两个班级进行上述指标的测试(后测),并将两次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性的数理统计分析,讨论其结果,得出结论与建议。
3.3实验变量的控制
实验班的任课教师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对照班的任课教师由另一名同教研室教师担任。两个班级的人数均为64人,教学时数为每周4个学时,教材相同。实验的前测和后测安排在教学实验的开始前和结束后2天内进行,主考由四名非参与本实验的英语系教研室教师担任,测试的笔试内容为全体教研室教师集体确定,密封流水改卷;每名学生的口试成绩为四名主考所得分数段平均值。
3.4实验操作程序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外显学习的方法进行授课。在讲解英语语法时主要通过解释语法规则,配以例子和机械练习等显性方式,将语法知识直接介绍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个别错误,并就出现的错误结合相应的纠正方法进行总结与指导,并最后在多次总结,反馈给学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验组应用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导入语法规则前先利用多媒体条件,把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带进课堂,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和语言使用环境。针对重点或异难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道的各类影视片、电视实况或文学作品中的长难句,精心挑选并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领略这些语法规则的生动用法,让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中无意识地习得语法,同时了解异国的学校生活、教堂活动、婚丧嫁娶等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语法知识用动画图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8]。
3.5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前后所得的数据采用样本比较配对t检验,P
3.6实验结果
3.6.1前测结果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英语基本技能、英语语法知识、英语语法技能进行了调查和测验。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情况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另外,还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情感指标(即对学生对英语语法教学的感兴趣程度或者说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兴趣、态度)进行了调查(表3)。各项指标均处于相接近的水平,为可比样本。
两个班级分别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每周四个学时,为时一学年的教学之后,再次进行了测试。表2是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排球技术成绩对照的对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班级无论是在语法知识方面还是在语法技能方面成绩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两个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的进步更为明显。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试验后,实验组中的个体间差异较小,而对照组中个体间的差异与实验组相比就较大(s实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内隐学习理论与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外显学习)。说明应用内隐学习理论与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更能提高学生在应激条件下学习各种语法知识的效率,更有利于语法技能的稳定发挥。
从表3可以看出,进行教学实验之前,即开课前,两个班的学生对即将要开始的英语语法教学的感兴趣程度基本相同,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期待,感兴趣程度在“喜欢”以上的均超过九成,都是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表现出“一般”即学不学语法无所谓或语法讲解可有可无的态度,且均没有学生表现出不喜欢或对英语语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的态度,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们都比较期待上语法课。然而,课程结束以后的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语法课的喜欢程度却发生相反的巨大变化,实验组学生对语法课的教学接受或感兴趣程度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积极性。表现在实验组学生对感兴趣程度在“喜欢”以上的仍然在九成以上,但仅仅表现出“非常喜欢”的就占到七成以上达到71.875%,比教学实验前高近三十个百分点。而对照组同学对语法课感兴趣程度在“喜欢”以上的下降到了不足七成,且前两个指标“非常喜欢”“喜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均在十个百分点以上,最为关键的是表现出感兴趣程度在“一般”的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不喜欢的态度。这说明了内隐学习理论与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与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吃苦、能够战胜与克服遇到的困难,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更加乐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7分析与讨论
第一,应用内隐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对英语语法的识记和对语法技能的掌握。
第二,把内隐学习理论与常规教学理论(外显学习)相结合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也更符合大学英语语法特点的需求。
第三,应用内隐学习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综上,内隐学习是人类认知能力及其发展的宝贵资源之一。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关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语法教学研究理论的不断加深,内隐学习在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一些教师也不断尝试在语法教学中加入内隐学习机制。本文实验研究证明了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内隐学习理论能提高课的效率,增加课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相对减少授课时数,且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因此,内隐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有推广的必要。并希望能够为内隐学习理论如何应用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1982.
[2]Long,M.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TESOL Quarterly, 1983,17:359-382.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59;621-633;644.
[4]郭秀艳.内隐学习的特征[J].教育科学,2004,(2).
[5]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1).
[6]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351,356.
[7]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43-47.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4
一关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的调查
我们对台州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政专业学生的调查中,认为很有必要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高达71.43%,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学生占23.81%,有4.7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思政部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原因,希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因此对该课程的开设持欢迎态度。体育学院的学生在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问题上,有46.1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开设,23.08%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学生在思政课程上,有意存在逃避和抵触心理,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本身并不喜欢思政这类课程,其中也有30.77%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开设,这组数据表明了体育学院的学生并不是全体都排斥思政课程,也存在学生希望开设这类课程。所以从体育学院的学生调查结果来看,思政课程还是有必要开设在体育学院的,只是在平时上课和考试形式上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放宽要求。艺术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这个问题上,艺术学院有37.5%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开设,30.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开设,还有23%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说明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对于思政课这类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数信学院调查结果显示:数信学院的学生中50%的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1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思政课,占了40%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由此可以得出,只有半数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而其他学生的态度较为含糊,因此理工科的学生在对待思政课是否有必要开设的态度上不是很明确。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53.09%的台州学院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25.3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思政课;也有21.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认为开设思政课是很有必要的。台州学院既有文科专业又有理科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度不同,因此存在少数学生对思政课抵触现象。总之,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可见思政课的必要性。
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
思政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思政专业学生中,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的学生占61.9%,被动接受和厌烦这门课但为了考试还是会听的学生各占14.29%,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学生占9.52%,逃课做别的事的学生几乎没有。大多数的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可以看出思政部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课程的重视程度。外国语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其不同中也显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由图表可知,选择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学生相对较多,占29.63%;其次是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占25.93%,选择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和厌烦这门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这两个选项的都是22.22%。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方式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方式很可能对其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体育学院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学院的学生在思政课课程的学习方式上,有38.46%的学生选择了被动接受,只是强记,30.77%的学生选择了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总体是不喜欢的,由于学院强制性要求上课,学生最后还要应付考试,我感觉考试是最终目的,所以还是“赶鸭子上架”式的。说明体育生在学习上还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艺术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思政课方式的选择上,艺术学院有30.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和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这三项,说明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上态度还是很端正的,而相比之下,在课堂上的表现就马马虎虎了,但是不管怎样,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考核,这一点从0%的学生选择了逃课做别的事情,考试能考多少就是多少也可以看出来。数信学院调查结果显示:数信学院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是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的占15%,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的占30%,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的占30%,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占20%,逃课做别的事情,考试能考多少就是多少的占5%,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数信学院的学生学习思政课时选择的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去学习去应付考试,选择积极主动的比较少,虽然政治课大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不会选择逃课。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在台州学院所调查的学生中,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思政知识的学生占26.54%;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的学生占22.22%;厌烦思政课但由于开始还会听的学生占20.37%;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学生占29.01%;逃课做别的事情的学生占1.85%。由此可见,台州学院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情况良好,逃课的学生比例少之又少。从分别采用以上四种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人数大体相当的结果分析,可得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出发角度不同,或主动积极掌握思政知识,或只是为了考试机械地学习。
三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思政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老师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的学生占71.43%,说明思政专业学生对讲座形式的教学喜闻乐见。喜欢学生对教师提问进行教学的学生占66.6%,说明思政部的学生喜欢发散思维与老师进行学术探讨。喜欢老师用案例式教学的学生占61.9%,说明思政部的学生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喜欢在案例中获得真谛。喜欢师生互动交流和主题讨论式教学的学生占33.33%,喜欢模块设计和纯粹理论推演上课的学生占28.57%,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喜欢老师其他方式组织教学。外国语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比较丰富。选择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互动交流的学生占17.14%;选择模块设计、专题讲授和专家讲座或专题讲座两种方式的学生都占 15.17%;选择主题讨论式,学生上台讲解和每次课程留下时间,让同学针对疑惑,大胆向任课教师提问这两种方式的都占14.29%;选择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方式的学生占12.86%;最后,有5.7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4.29%的学生选择了纯粹理论逻辑推演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较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师的上课难度,是一个值得老师研究的问题。体育学院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教师上课方式上面,体育学院的学生有27.27%的学生选择了讲座方式,其余有18.18%的学生选择了师生交流和学生对教师提问这两项,13.64%的学生还选择了纯粹理论逻辑推演和其他,从这几个数据表明,体育学院学生还是比较希望教师的上课方式可以更加互动和灵活。其中模块设计、专题讲解占的比例最少,只占了4.55%,说明了学生们比较排斥按既定模块来上课。艺术学院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最希望教师用哪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这个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有30.80%的学生选择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有23%的学生选择了学生对教师提问,这两个数据表明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希望思政课的课堂上可以体现一些活力与互动,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和单调。数信学院调查结果显示:数信学院最希望教师上课采取的方式是纯理论逻辑推演,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占了15%,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互动交流的占了35%,主题讨论式,学生上台讲解的占了55%,每次课程留下时间,让同学针对疑惑,大胆向任课教师提问占了35%,模块设计,专题讲授的占了30%,专家讲座或专题讲座的没有,案例式教学的占了40%,其他的占了10%。由此可见,数信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希望采取生动的方式去学习这门课程,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多媒体教学毋庸置疑是思政课里最最基础、最广泛的教学载体。但是我们不应局限在多媒体教学中,应与时俱进拓宽教学载体。依托网络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运用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迅速、操作简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度和广度,它是一种学生认可、喜欢和受益的教学形式。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范文6
【关键词】体育伦理学;学科性质;逻辑起点;研究价值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Sports Ethics
LI Hong-b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Sports ethics, as a branch of ethics, is a new subject of applied ethics which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moral relations and phenomena in the field of sports. Sports activity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is discipline.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thics system is both prac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Keywords】 sports ethics, nature of disciplin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research value
体育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对体育领域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兴应用伦理学学科。运用哲学、伦理学等多种视野和视角,研究体育道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道德规范,从而构建体育伦理学体系。
1体育伦理学的界定
1?郾1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要明确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应从体育概念界定和体育分类入手。
关于体育概念的界定和体育的分类,体育界有不同的观点。我在《质疑传统体育概念和体育分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一文中,对传统体育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归纳和综述,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对各种观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哲学的视野,结合体育社会的现实,对体育进行了新的界定和分类,指出所谓“体育就是人的特殊育化”。即人类依据自身需要,有意识地以身体运动为根基,以人本为本质,以强化体能、愉悦心身为目的,以“释放”方式为特征,化育自身,使人向“完全人”(完善人)方向发展的方式和过程。依据“体育”这一新的界定,我们把体育类型划分为:作为运动的体育(体育实践)、作为科学的体育(体育理论)、作为产业的体育(体育经济)和作为文化的体育(体育精神)。在这四种体育类型中,体育运动是基础,离开了体育运动,体育的其它类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决定了发展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要紧紧围绕体育运动这一中心来进行,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开展,而体育运动健康开展则诉求于人的身心健康,人的全面发展。
依据对体育的上述界定和划分,从总体上把握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关于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流的观点认为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道德结构,包括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道德规范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第一,研究道德与体育的相互关系;第二,研究体育项目的人道主义问题;第三,研究体育活动中的具体的道德问题。
我们认为,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育化方式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育化的对象,必然和自身、他人、社会、自然界等发生关系。正是有了这些关系,体育伦理学的出现才有了可能。因此,我们认为,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体育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所谓体育关系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结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系或状态。体育关系应分为体育外部关系和体育内部关系。体育外部关系指的是对体育产生影响的其他关系,如体育与自然,体育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体育内部关系指的是体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不难看出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上述各种体育关系中的道德问题,重点是体育内部关系的道德问题。
我们把体育伦理学的研究范围进行特别强调,是因为:第一,“对象”和“范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象是指行为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事物和观念等。范围是指周围界限或界域。第二,体育界对体育分类存在着混乱现象,把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社会(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三类,给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带来许多困惑,也给体育伦理学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加以明确。
总体上说,体育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整个体育领域。即我们对体育分类时进行重新划分的体育运动(体育实践)、体育科学(体育理论)、体育产业(体育经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四个领域(祥见《质疑传统体育概念和体育分类》)。
但是,在体育的四大领域中,体育运动领域是主要领域。因为,体育运动是体育的本源,是体育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体育的实践方式,是其他体育类型的源头活水,最为根本。作为用以指导体育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的体育科学,是应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促进体育发展的经济因素和物质条件的体育产业,是体育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体育文化(精神)是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价值凝结。此外,体育道德问题也集中反映在体育运动领域。因此,体育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应集中在体育运动领域。
这并不是说体育的其他领域不是我们的研究范围,没有道德问题,相反,在体育的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道德问题,如在体育科学领域,存在着科研成果应用到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责任问题,理论工作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品质问题,体育理论界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体育产业领域,存在着公平与效率问题,体育市场的规范问题,生产、经营、消费的道德问题,产业中的不当竞争问题,产业主体追求利益是最大化还是最优化问题,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问题等;在体育文化领域,存在着体育一体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矛盾问题,体育国际化与民族的体育精神问题,体育大国和强国的大国沙文主义问题,如何对待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问题、体育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问题,如何看待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问题等。
1?郾2体育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体育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首先,体育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各学科的交叉是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而交叉学科的建立必须明确两个基本点:一是交叉点,二是侧重点。体育伦理学是体育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其交叉点是体育和道德的内在关联性。体育和道德是社会两大文化主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二者又常常联手联姻,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次,体育伦理学的侧重点是伦理学。体育伦理学在本质上是伦理学而不是体育学。体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体育的产生、发展的规律,揭示体育的本质特征,剖析体育的各种现象的学科”。〔1〕其主旨在于揭示“事实是什么”。而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2〕其主旨是研究和回答人的行为“应当如何”。体育伦理学研究的是体育的“道德关系”,即道德现象,研究和回答的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应当如何”的问题,而不是研究体育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关系等“是什么”的非道德关系问题。由此可见,体育伦理学属于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
体育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关于什么是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本质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程序-方法论。程序论认为,应用伦理学的任务是“分析现实社会中不同分支领域里出现的重大问题的伦理维度”,“应用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应用伦理学应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道德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的平台”,“应用伦理学首先是一种程序方法论”。〔3〕其唯一目标是通过交往对话而达成道德共识。有人认为,20世纪60、70年代应用伦理学的兴起,代表着道德哲学的根本性转向,应用伦理学就是当代的道德哲学。程序论者大致赞成这种看法。第二,伦理学原理应用论。正统伦理学家认为,程序方法论夸大了应用伦理学的作用,应用伦理学只是伦理学的一部分,与理论伦理学相对。“它以伦理学原理为依据,着重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应用伦理学中‘应用’本质上是将理论伦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道德生活领域,并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伦理学的理论,以推动理论伦理学的进步和完善”。〔4〕第三,双向反思论。“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对话商谈而达成道德共识,以便为立法和公共政策提供依据,但这不是应用伦理学唯一的任务,改变共识是应用伦理学更重要的任务”,“应用伦理学必须进行双向批判:既要反思、批判现实和潮流,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出发点,在批判反思现实和时尚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思想前提”。〔5〕不认为确立对话程序是应用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也不认为达成道德共识是应用伦理学的唯一目标。哲学伦理学必须是实践性的、直面现实的,它应该保持其应有的批判性。第四,基本价值论。在《从当代哲学及其应用看应用伦理学的性质》一文中,基本价值论者强调现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使应用哲学和应用伦理学的产生成为必要和可能:“哲学所构建的理论观念体系可以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和终极尺度,但是仅此还不够。由于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哲学要充分发挥其批判、规范和引导功能,还必须把所确立的根本生存理念、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延伸到或应用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确立不同具体领域的具体生存理念、具体价值原则和具体行为准则,并构建不同领域的具体理论观念体系,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为人们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范。”〔6〕
上述学界的各种观点,都各自具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我们认为,在建构当代中国特色应用伦理学时,应该坚持一种作为基本价值观和程序方法论的有机相统一,实现这两种基本特性的良性互动:在一种共鸣性、共同性的基本价值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应用伦理学的“程序方法”、“分析工具”等特性;在其“程序方法”、“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合理地形成共鸣性、共同性的基本价值观。而体育伦理学就应该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伦理“应用”学科。
综合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学科性质,我们认为,体育伦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所谓体育伦理学是研究“体育领域”中道德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关于体育道德的学问。从狭义上讲,所谓体育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伦理学,运用多种视野和视角,依据基本道德价值观和原则,采用“程序方法论”,结合体育现实,对“体育运动领域”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我们在进行体育伦理学体系建构研究时所使用的就是狭义上的体育伦理学概念。
1?郾3体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体育运动”是体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关于如何确立体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我们依照“构成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的东西,必须是该学科研究的一种最简单、最常见、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定或细胞,这个规定或细胞包含着往后发展的一切矛盾胚胎,而往后的一切逻辑发展都是它的矛盾的展开”〔7〕这一基本思路,最终发现,运动是人类体育活动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定,也是体育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体育活动的逻辑发展都紧紧围绕运动而展开。从运动实践上看,它包括了肢体练习,活动能力练习,素质练习等基本运动;也包括田径、体操、游泳和各种球类等技术运动;还包括以争取优胜为目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竞赛运动。从运动理论上看,它包括围绕运动而产生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社会学等几十个分支学科。从运动功能上看,它具有竞技功能(以锦标、名次为目的)、健心功能(以观赏、享受为目的)、强身功能(以强筋健骨、强化体能为目的)、休闲功能(以轻松、快乐为目的)等。正是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上述功能,才有体育的不同形式(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健身体育等)和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离开了或没有了体育运动,所谓的体育理论、体育实践和体育功能就不复存在,体育就无从谈起。
而体育运动是属于人的运动,身体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体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它是人的需要,对人具有价值,一句“生命在于运动”人人皆知的普通表述,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人对运动的需要,不仅仅表现在对运动本身的需要,更重要是表现在对运动过程的需要。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的运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必然和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界等发生关系,这些关系就是上述所论及的体育关系。因此,我们把体育运动作为体育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2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代中国体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有关体育运动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逐渐深入到体育的各个方面。从我国体育自身纵向发展来看,其理论与实践成绩是十分巨大的。但从横向上看,我国体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质量与速度等要求相对照,依然存在较大的落差;与国际先进的当代体育文化相比,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距证实了我国现代体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毫无选择地被置于大社会中,与其他领域一样艰难地发生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它逻辑地反映着体育人文研究的相对滞后。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学体系构建研究,随之成为其中的一个宏观重大课题。
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个引人注目的理念,既考虑周全,又意蕴深远。然而它们既没有得到完整深刻的阐述,也没有得到具体完整的落实。就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学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既是探求中国体育良性发展之道,又是解决人文奥运之需要,同时也是发掘和展现其深远意义之所在。具体说来,体育伦理学体系建构研究的意义如下:
2?郾1体育伦理学研究将深化和拓展伦理学理论研究
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拓宽所属学科的研究视域;二是深化本学科具体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其它相关学科的影响。第一,体育伦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首先表现为拓宽了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其研究深入到经济、法律、科技、环境、生命、网络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应用伦理学。这是道德的本质特性和伦理学的实践要求所必需。第二,体育伦理学研究有助于建构完整的体育道德规范。以往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体育科技领域,关涉我国的体育伦理研究的少量成果(相对于其它领域的应用伦理学研究)零碎分散,且未能及时追踪我国当代体育伦理新动向、把握世界体育伦理新走势,一些重要的体育伦理问题尚未纳入研究视野,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过于简单,只是伦理学的机械解读,未能体现出“应用伦理学”模式的本义。全面而系统的体育伦理学体系建构研究,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第三,体育伦理学研究同时可以丰富体育学理论研究。体育伦理学虽然只研究体育现象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但对体育现象的把握是以体育学的把握为前提的,而对体育的伦理诠释必将影响体育学对自身研究对象的全新理解和深层次地把握,从而丰富体育学理论。
2?郾2有助于扬弃中西体育文化,实现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类体育文化知识宝库,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应以扬弃的态度挖掘和总结中西体育伦理思想,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以广阔的胸襟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确立起社会主义体育伦理精神;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平等、协商的对话的方式,处理由不同价值观念引发的不同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以期达成共识。由此可见,中国体育伦理的建构和规范化过程,必然是我们对中外体育文化的扬弃过程,尤其是一种在中西融合基础上的体育伦理文化的创新过程。
2?郾3有助于对社会主义体育市场发展进行合理的理论解析与辩护
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新旧体制的摩擦仍很严重,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在这种背景下的体育市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和矛盾,对于这些问题和矛盾,人们往往容易错误地把它归结到市场经济本身。体育伦理与规范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贫乏,一时又难以作出透彻的解析并进行有力的辩护,这势必要影响到体育市场培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当代我国体育伦理的研究与合理构建,将为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提供伦理辩护。
参考文献
〔1〕叶加宝,苏连勇.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4.
〔2〕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2.
〔3〕甘绍平.什么是应用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8):5-6.
〔4〕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539.
〔5〕卢风.论应用伦理学的批判性〔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4(8):1,8.
〔6〕江畅.从当代哲学及其应用看应用伦理学的性质
〔EB/OL〕.中国应用伦理学网,5-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