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审计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审计特征

内部审计特征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内部控制质量;影响

一、对内部审计特征的解释

(一)内部审计服务具有内向性

内部审计一般是在本企业、本部门、本单位下进行工作,旨在促进内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局限于内部,只向内部领导负责。

(二)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内部进行审计过程中,必须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之下,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与评价,保证企业或单位部门的合法经营。同时,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挝唤行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自于本单位,这易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收到制约。

(三)内部审计的程序相对简化

内部审计经历规划、实施、终结、后续审计等四个阶段。内部审计的主体是本企业或单位,审计工作的程序较简化。一是在规划阶段的工作,往往是可以结合日常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缩短了审计的时间;二是审计过程效率高,针对性强。工作人员收集数据信息速度快,了解部门内部经济活动且平常都有收集积累,收集的信息针对性强;三是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是由所在的部门直接出具意见进行调整,经历的周期短,耗时少,效率高,且被审计的部门如有意见也可直接提出,不用进行复杂的请示。

(四)审计实施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可在短时间内对部门的财务进行审计,可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将要萌芽的问题,从而向有关部门进行反应,以便管理者及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防御措施。

二、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财务的核查,对内部控制的质量及经营管理过程的审查,可快速找出其中的不足及与其他部门或企业、单位的不足之处,积极改革管理方案,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与内部控制的质量息息相关

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庞大,则意味着审计部门可吸纳了许多具有财务的专业知识,就有审计的的能力与经验及兼具管理性的综合人才。在当今,人才的竞争即是企业的竞争。审计部门具有许多专业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监督及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管理积累丰富的经验;二是内部审计的人员多,代表着其关注度越高。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度越高,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更容易暴露,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如是否规范了经济活动,是否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效益,有没有将事情的管理办法复杂化,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大大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提高了执行力度,真正为企业、单位的发展着想。

(二)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起步晚,其具有的经验与技术远不如国外,就必须具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改革实施,而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负责人是审计部门的核心,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及审计的丰富经验、审计的素养直接决定了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审计部门是否起到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内部审计负责人能力的高低是由其接受的教育水平,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其善于改革创新的理念所决定的。负责人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完善固有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制度,以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审计负责人的能力愈高,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愈快,内部控制管理的进程也会加快,为内部控制的管理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

(三)内部审计的好与坏是评价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办法

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办法,用于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在其进行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内部的控制管理系统进行核查,识别出内部控制点是否与收益成正相关,控制点与项目审计的关系等,同时评价及暴露出内部控制管理的不足,以加强对其的管理;二是内部审计评价的本身就是审计的项目,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流程进行逐一的检查,有效的审计,以强化内部控制的流程,并制定标准的规则对其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审计的质量是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的实施流程短、高效率、大规模、高素质人才可以快速找出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同时为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提高监督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度,督促其不断完善制度,管理流程,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案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符合。这有利于企业积累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加快企业经济的发展,适应现代化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1.

[2]徐虹,林钟高,余婷,何亚伟.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3.

内部审计特征范文2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内部控制缺陷 抑制作用

一、研究假设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理效应。其中,与内部控制直接相关的效应表现为:审计委员会在提高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方面和制止公司违规行为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McMullen(1996)研究表明,与没有O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因管理层舞弊而导致股东诉讼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小,季度财务报告重述的可能性更小,受到SEC处罚的可能性更小,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小,由于存在意见分歧而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也更小。由此推断,审计委员会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内部控制体系就会越完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时间越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二)审计委员会规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审计委员会规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Hoitash(2009)研究表明,无论是加速编制公司还是非加速编制公司,都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Naiker(2009)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Beng(2009)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公司更正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就越及时。Raghunandan(2007)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委员会会议越频繁,审计委员会工作越勤勉。一方面,审计委员会人员较多,审计委员会会议频繁,则对经理层的日常监督力度相对较大,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概率就越大。另一方面,当经理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可能他们不倾向于及时更正。而若审计委员会人员多,则会询问或促使经理层及时更正内部控制缺陷。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三)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越有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内部控制恰当性。NYSE要求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NASD则要求上司公司审计委员会大部分成员为独立董事。Krishnan(2005)研究了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强,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根据上述分析,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能够有效监督经理层履行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职责,及时发现并更正内部控制缺陷。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重越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四)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目前已有经验证据表明,与非会计和财务专家相比,审计委员会的会计和财务专家通过专业特长能够发挥较强的监督作用,降低与此相关的成本。Krishnan(2007)研究表明,控制了公司特征(如业务复杂性、获利能力、成长性)等变量后,与其他公司相比,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重较少,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同样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备履行职责必需的财务、审计、会计等方面的经验知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具备会计和财务背景的专家不仅能够提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质量。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4。

假设4:审计委员会中的会计和财务专家比重越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6年深市主板A股47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如下样本:金融类企业7家;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与其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一致的公司14家;没有披露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公司1家;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中信息模糊的公司16家;数据不全的公司34家。最后,得到402家样本公司。其中,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139家,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263家。

(二)变量界定、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为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根据上述分析,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ICDFs则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解释变量分别为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时间ACYEAR、审计委员会的规模ACSIZE、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ACIND和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ACAFE四个变量。解释变量的衡量方法Naiker(2009)所采用的方法,以行业平均值为基准,超过行业平均值取1,否则取0。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为:董事会规模(排除审计委员会)BSZEXAC、董事会独立性(排除审计委员会)BINEXAC、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DUAL、资产规模ASSET。

(三)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及相关假设1-假设4,为检验上述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影响的各假设,建立如下Logit模型:

Logit[ICDFs/(1-ICDFs)]=β0+β1ACYEAR+β2ACSIZE+β3ACIND

+β4ACAFE+β5BSZEXAC+β6BINEXAC+β7DUAL+β8ASSET+ε

三、预期结论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特征影响着内部控制质量。具体表现为:其一,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时间越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其二,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其三,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其四,审计委员会专业性越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参考文献:

[1]谢永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

内部审计特征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阶段。目前,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对经营活动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指导。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的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相对于外部的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是为加强管理而进行的一项内部经济监督工作。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企业内部制度的制定的完善性、可执行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进行审计;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部性特征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大多都是以单位内部的员工为主,但也有少许是从公司外部部门聘用人员的情况,但是外聘人员的薪酬也由企业发放,内部审计人员受单位领导层的直接领导,这就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其他单位内部部门的共同特征,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为了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加快经济业务的执行进度,不惜追求捷径,使用简单快捷的方法,达到良好有效的经营。

(二)内部审计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直接参加单位的重大决策会议、审计单位日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包括审计财务收支业务、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工程项目的过程审计,相比于外部审计只是在短短的数日审计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说,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管理层反应,管理层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迅速与相关部门沟通,纠正已经发现和可能发现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按照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准则等相关准则的要求审计经济业务,独立地检查、监督本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建设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

(四)内部审计具有广泛的设计范围

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涉及到企业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财务活动、工程项目、工会业务活动、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也可以进行保护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做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一般能够做到,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领导让审计什么,内部人员就审计什么,这样就决定了内部审计比外边审计的时间更充裕,审计的范围更广泛。

(五)内部审计的程序较简单

相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审计结论、进行后续审计四个步骤。

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可以根据上年发现的问题,根据管理层执行的本年工作重点等制定审计计划方案,报上级管理层批准即可实施;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效率较高,极容易发现问题;在审计结论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得出审计结论,供领导层决策;在后续审计阶段,单位领导或其他人员对审计结论有异议,可以及时向审计部门提出,审计部门可以及时调整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对审计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及时追踪整改情况。

(六)内部审计比较明确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企业所有者的权益。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各个部门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是否按投资者的意愿做事。是否存在经营风险或做逆向选择,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形成的原因

根以上内部审计的特征,我们可以分析出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有时会计在做报告时会存在少数的错误报告、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管理层在管理上有重大的漏洞和失误,而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却会认为会计的报告是正确且允许的,或者是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活动政策理解错误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会计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风险是主管和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导致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内部审计部门是存在于单位内部,在单位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大型的企业集团,有清晰的管理层结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被称为监事会,监事会直接服务于董事会,对下属的分子公司进行审计,监督经理的管理活动是否实现了子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一些企业内部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之下,或将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合并设立,这些结构上的错误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弱。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服务于领导的意愿,不能够客观、公允地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书,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的可能。内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给审计活动带来风险。

(二)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和内容,给内部审计带来更大得难度,导致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体制的改变,及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导致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复杂,许多大型企业的集团的审计对象为子公司、分公司、下属单位、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的层次结构越复杂,交易活动越复杂,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内部审计的内容也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由以前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现在的效益审计、投资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环境审计等等。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随着增加。

(三)炔可蠹频娜嗽彼刂什桓撸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比,业绩成果不明显,工作内部环境不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有些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禁不住他人给予的来自经济等其它方面的诱惑,还有一些员工因缺乏对计算机的审计技术,从而不能有效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导致审计人员的信誉和工作质量大大下降甚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审计出现风险。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方法比较滞后

我国在审计制度方面形成较晚,尚不健全、甚至出现空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理论依据,只能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审计。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风险意识较弱,很少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基本靠审计人员主管从事这方面多年的经验来判定样本量,而正是这种判断抽样极其容易出现重要的漏洞,和注意事项,形成审计风险。从目前来看,一些企业没有完整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度,审计报告制度等。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些都导致审计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虽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而且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将其控制在较低的程度。

(一)建立健全审计法规,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审计署、内审协会可以组织审计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专家编制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特点出台适合本地区的政策法规,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审计方法。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走向规范化道路。

(二)积极参加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减少财务收支记账出现错误的风险,也可以使相关部门按照内控制度执行,在记账前期预防错误的发生。内审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给管理层提出可行的管理决策方法,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风险的消灭在萌芽中。

(三)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对于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制度,首先要做到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其分工,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后期出现问题时人员之间相互推脱、出现漏审、审错等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这样不仅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同时也减少了审计风险的发生。最后,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样本数量和审计质量的管理,抽查的审计样本量要保证审计的质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报告规范

审计报告要在审计的底稿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要客观,在没有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结论。审计报告措辞要严谨,处理意见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内部审计报告复核制度,以防止内部审计风险。

(五)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

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应指定明确的审计培训规划。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别指定不同的目标进行培训。要把审计事业的发展和人员的生涯结合起来,根据每年不同的变化,修改和完善培训方案,增加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处理特殊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减少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时代的变化。

(六)优化审计技术方法

计算机电算化高速发展,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对审计工作造成的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可以实现经济业务处理流程透明化,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重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审计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阎金锷,刘力云.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8(9).

内部审计特征范文4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高校财务管理也在逐步规范,但针对其发展趋势来说,反而显得薄弱、滞后,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些问题。如何避免进而改善财务管理问题,其主体不仅仅只是高校财务部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济活动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以及监督检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内部审计不仅是管理型审计,也是一种监督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不断促进并加强管理科研经费、教育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把关高校经济命脉,为学校领导的决定提供帮助。随着日趋成熟的环境,高校领导层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认识度的重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质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

参与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所有职员,检查审核高校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内部运作的科学情况。通过使用合理、科学、有效的审核方法来确保高校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提高高校审计环节的效率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之所以要大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因为该项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不但能够哦帮助进行划分职责权力,还能够实现相互监管体系,使得高校内部每项监管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长期以往,还能够有效减少浪费资源的情况、降低出现违法行为的概率,从各个层次确保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教育、最大效率的利用资源、最合理的进行资产分配。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还能够有效响应时代号召,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监管审查的能力,提高构建高校廉政速度,有效的保证各项利益。

1.2高校内部审计主要特征

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特征:在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主要是基于审核法规、财经制度为基础,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财务流动状况以及学校的经济波动现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通过进行监督以上内容,进而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2)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特征: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也是学校在开展内部监管时候所采取的根本途径,所以很容易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评判基本特征: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相关工作者需要整理分析所获取到的信息数据,归纳被审计部门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科学评判,根据有关制度、法律来审核其是否符合高校的基本要求,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从而确保高校的快速发展。

2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影响财务管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审计监督

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自筹等高校每年都会自筹资金、领取财政拨付的预算以及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来进行各种办学活动,经济活动必须要符合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综合的比较考核财务的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审核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针对性分析其效益和可行性,并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评价,督促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纠错防弊,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2.2评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有高校资产管理制度、高校财经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内部牵制制度等。它是高校内部自我制约、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必需措施。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评审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本校是否适用、措施是否严密。例如财务管理中会计内部牵制制度中能够评审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及会计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针对财务内部审计制度提出些许建议,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监督,体现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3核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对高校财务各种凭证审核、会计报表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账账是否相符等来确定财务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准确,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4审计经济活动的效益

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审核高校各种投入资金、其他经济实体的合作是否达到目标、资金的投入数量是否合法、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等等,最后评价经济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3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3.1加强高校财政管理执行力

自从在高校中正式实施财务制度以来,其应用是决策和制度实施的保障。内部审计在经过事先和事后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检查并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并根据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3.2检查作用

进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在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设立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检测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如:非法盗窃、丢失、贪污等。

3.3评价的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指的是根据经济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经济控制缺陷等,提出一个有针对性、成效性,并且可以使高校的管理系统全面发展的计划或方案。审计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基于解决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有利于及时审查高校内部收支和创收情况,完善相关财务管理系统,以找出财政新的增长点,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4进一步加强审计的措施

4.1健全并完善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的法规体系

现在是法治社会,各种行为都会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约束,因此是十分有必要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现在需要在《内部审计条例》背景下尽快完成并出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借鉴国外的内部审计制度,具体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其工作范围、目标、权限和职责等,保证其独立性,另外,高校还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政策、设备和技术等,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优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的核心人员可选择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挑选其他对外部调查取证、工程验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辅助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以及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优化审计队伍人员的数量、素质。

4.3提高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独立性

(1)独立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因为高校的办学方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因此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管理结构等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般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高校建立和该校纪检、财务、监察等部门平行的专职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学校最高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如此可以避免涉及过多的利益牵扯,内审人员才能更加独立进行审计,保证最终审计意见、报告的公正性、客观性。

(2)组织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探讨组织,学校没有与企业一样的董事会,权力分散,所以需要进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委员是否成立。

4.4强化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工作

专项审计工作主要有:教材专项审计、购买固定资产专项审计、收缴学费情况专项审计等。高校重点审计工作主要有:科研项目审计、高校预算编制审计、基建维修项目审计。通过这些专项、重点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高校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4.5加强高校经济预测分析、决策评价工作

内部审计要以内部评价为重点,突出分析的建议职能,针对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提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针对高校的使用资产状况,制定出合适的一套评价提升体系,针对高校的办学和经济潜力,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十分迅速,资金雄厚,在使用这种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这种内部审计在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红.浅谈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2012.

[2]王猛.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内部审计特征范文5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王晓霞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业务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业务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靳建堂(2005)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探》一文中指出,风险管理审计是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关键风险衡量指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高岩芳、魏哲妍(2005)等在《新COSO报告影响下的内部审计的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内容与方法的构建》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还可以是内部审计机构,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纵观上述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定义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但更多的是从审计技术、流程和内容来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李璇(2007)指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企业各层级审计主体在优化配置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权、利,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视角下,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合理配置为基础,以公司各职能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创新为手段,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公司内的传播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它是企业内部审计系统的资源、能力、战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结构优化、目标协调的集成系统化的结果。简言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全面风险的一种管理监控模式。它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也是其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系统发展方向的集成表征,更是企业公司治理效率的结果。它不仅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生成和运行机理,而且特征显着。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以管理层的风险承受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企业关键风险管理、确保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之内为目标,通过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经营者履行受托风险责任。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风险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吸收了其他几种审计方法的优点,同时也考虑了关键经营目标、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以及关键风险计量和绩效指标。

1.系统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生成是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和环境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有其组成要素、结构及目标,具有复杂系统的显着特征。跨职能合作的需要以及内部审计能力各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导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生成和运行就更加复杂,因此,在其系统运行业务中,不仅要借助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重视其复杂性,注重内部审计资源、能力有效配置,结构优化,目标可协调,及时发现问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2.增值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来发现风险事件或潜在机会,将风险转移或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内或对潜在的机会加以利用,这种从下至上的合作能为企业减少损失甚至带来收益,直接带来企业价值增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职能,从上至下,从企业董事会到各子公司或各分部风险管理小组,明确责权利配置,可以监管、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行为,协调内部审计关系,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最终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实现,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提升企业价值。 转贴于

3.依存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依赖审计主体所依存的审计环境、资源、能力的状态水平,且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实现路径的不同而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保持与内部审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一致的动态调整,尤其要关注企业内外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能力的变动和调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行是一个适应性的业务,企业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观念和不断修正的方式来制定战略,并力求与企业环境和谐一致,以确保内部审计战略的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体现企业战略对审计行动的指导性,并充分发挥其长期效能;当内部审计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并影响全局时,必须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内部审计战略也应随之调整。

4.创新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对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首先是将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上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重点是风险评估。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以往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理念。风险评估重心由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转移。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结构也进行了优化,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的最大好处是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便于做综合风险评估。此外,分析性程序成为了风险评估的中心。审计师将现代管理中的分析工具充分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不仅包括财务数据的分析,还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这就要求审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审计师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常用的现代管理学分析工具。此外,在流程上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印制,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蔡春教授在其专着《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指出:“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按照各种审计类别所列示的审计目标都是这一本质目标的具体化。因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更加强调确保风险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第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风险管理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是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重要保证。第二,由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业务,特别是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业务有可值得怀疑之处,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正是执行这种控制功能的一种特殊机制,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以及其中的风险控制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第三,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因而风险管理导向审计作为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以及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行之有效的。第四,审计师在对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实施检查时,其自身必须具备一种超然态度,即不参与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与被审单位不存在足以影响其独立行使权力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其主观意识必须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审计师所具备的这种超然态度是使其行为活动区别于其他检查活动的重要的、根本性的特征。第五,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审计机构和人员所实施的独立检查是充分有效的。因为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单位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便偶有冲突,也是可以排除或避免的,不致妨碍独立审计的有效实施。因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所包含的风险控制责任的履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受托经济责任,特别是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前提,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正是保证风险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机制。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是确保风险控制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转贴于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

前文已经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确保经营者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经营者,是以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以确保企业的关键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功能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拓展到受托风险管理责任而拓展的具体功能。这一具体功能除了传统的审计功能之处,更加强调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功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主要体现两方面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效应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的风险管理效应是指内部审计对审计发现的关键风险,不是简单的被动确认,而是积极主动整合审计资源、发挥作用来调控、驾驭关键风险,实现审计目的。风险管理效应是基于VBM(Value based on management)管理模式而产生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必须进行有效的路径选择。一要进行科学选择审计战略路径,这是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和战略手段;二要健全内部审计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因为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是为风险价值目标服务的,是风险价值目标和战略实施的支持和保障;三要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资源平衡管理;四要建立内部审计风险预警与风险报告体系,以便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资源;五要完善绩效考评,落实风险价值贡献与风险损失责任制,为风险价值管理提供激励约束的制度保障。

内部审计特征范文6

[关键词]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大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1

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常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收益以及纳税贡献,促进了我国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分析,做好大型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对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

经历持续多年且连续不断的研究和理论阐释,国内审计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工作者,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大审计”理念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特征的“公认性”认知结论。

在“大审计”理念的思想指导条件下,审计事业应当积极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以及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的目标和路径规划,切实实现对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全部审计资源的统筹性应用,逐步引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宏观收益,与企业内部微观审计工作之间形成有机统一,并以此实现审计工作成果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化应用。

实现审计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大审计”理念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要逐步实现企业内部效益性审计工作与合规性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在切实改善和提升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效益、降低和规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填补企业现有业务开展流程中的漏洞、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实务开展流程等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并以此为国有资产项目保值增值发展运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支持条件。在现有研究背景下,通常可以将“大审计”理念的主要特征阐释为如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应切实建构形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局化理念,基于微观性和宏观性双重工作切入角度,促进企业内部现有审计资源的高效整合,切实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事业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第二,实现企业审计工作内容体系的发展扩充,在切实关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事业的效益取得状态,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因素的防范处置等方面,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益性、合规性以及真实性等基础属性,实现有机统一。第三,加快破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状态,逐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2 “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大审计”理念基于系统学角度切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审计事业的可控性、重要性以及全面性等属性要求,重点把握国有企业内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环节,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展现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以及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相互结合的有机化和系统性特征。

2.1 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

作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工作专业实务技能、基础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在具体开展企业审计实务活动过程中的业务性组织协调能力,还应当具备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宏观大局把控能力,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业务开展思维,能够结合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发展路径,对“大审计”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要在具体参与审计实务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和开展工作创新活动的实务能力,实现基本知识经验的有效积累,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沿着良好有序的路径不断成长发展。

2.2 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

切实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知。在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将难以避免地面对审计风险及审计评估风险两种基本风险形态,而所谓审计评估风险,其实际指的是不同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应用差别化设计工作开展手段的过程中,给企业实际化的生产经营路径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业务风险。审计风险,通常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因在日常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风险。鉴于上述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不良影响,要求审计工作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风险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概率。逐步推广应用企业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审计组长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只有切实建构并推广应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才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支持性条件。

2.3 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为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最佳效能状态,应当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及审计整改等多重化具体工作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细节及进程性影响因素的控制和把握工作。

在具体开展审计立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展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调配工作,制订并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期性计划,通过对审计工作基本风险评估信息的引入和运用,切实提升企业审计工作长期发展计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水平,切实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效率和水平。

3 结 语

本文针对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审计”理念的应用问题,从“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以及“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