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1

(一)概念界定。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特点。

(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

(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

(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

(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

(1)家庭方面。

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学校方面。

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

(3)社会方面。

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

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

(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

(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管理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

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

(2)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

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

(3)家庭方面。

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

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2

1.1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概念来确定的,创业教育加上创新,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那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进行新的创业形式和创业内容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新思想出发,把创业概念融入教学中,从而营造出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的自主能力。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的内涵,并懂得如何创业。把握的要点不是让学生毕业就去“练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打好基础;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与其他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雷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更突出其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创业素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学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创业能力不仅是自主创业能力,更是岗位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的培养来完成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创新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第一大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各个行业的认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第二大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提升自我创业的能动性,从而支配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第三大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品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创业,还能够通过创业品种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大功能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题教育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能力,在实践基地提升岗位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实践创业能力。

2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1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里精神培养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要给学生大量的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资料信息,通过这里宣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聘请成功人士、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培训师等进行创业讲座,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做创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自我评价练习”、“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创意的概念真实起来,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2.2注重实践提升岗位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业培训平台,建立起以院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与设计工程单位、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些单位的专业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做创业实践讲座,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岗位实际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这些单位献计献策,这些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工作奖励,通过实践能够为学生排除创业中缺乏经验的障碍,更快地提升创业能力。而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单位的现有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实践岗位,实现岗位创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3高职建筑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以实践带动理论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必须首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新的思路是先实践后传授理论知识,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探索。在实践的工作岗位,学生积累经验体验岗位创业的感觉,然后再运用实践知识来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自我创业与岗位创业相结合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进行自我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先就业在就业岗位进行岗位创业,然后再在岗位创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业。岗位创业是自我创业的基础,自我创业是岗位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4结束语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多主体协同 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05-02

企业家精神视角下高校多主体协同的创业人才培养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这对实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创业教育并不只是狭义地让学生都去开公司、开餐馆,而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不断积累、汲取养分,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美国学者戴斯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文献,将西方学者界定的企业家精神归为五个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和竞争性进攻。”[1]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认为企业家精神能够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具创意;有胆识;敢投资;担风险”[2]。卫和郝喜玲(2008)将企业家精神融合到创业团队当中,研究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3]孙云龙、刘万兆(2013)认为应当以企业家精神培育为主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良。[4]欧湛颖(2014)以高校为主体进行创业教育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引入政府、行业和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模式。[5]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

在我国,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大部分高校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依托,多渠道、多载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宽了教育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氛围营造,在校训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精神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出特色的创业教育的理念,并贯穿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过程。(1)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塑造,培育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营造志存高远、鼓励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与人为善、助人成功的创业型学校文化。(2)注重创新创业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着力在就业协议签署、见习实习等关键环节,结合学校校训精神,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及时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准确瞄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在实践中实现成才成长。(3)励志引航、励志引航:以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为契机,成功树立各个领域的创新创业典型,辐射引领,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虽然我国的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的有机融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比较新的方向。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层次指导、多主体协同培养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需要从学生主体需求为着力点,对教育的课程设计、内涵、层次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机制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视角,立足“95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分析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概括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结合企业家精神整合各方资源,更多还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驱动、活动导学,以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和朋辈协同,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和体验的探索,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借鉴。

三、高校多主体协同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在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环境下,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视角,立足“90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分析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概括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结合企业家精神整合各方资源,更多还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驱动,分层次导学,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反馈,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从宏观上学校、学生、社会、企业、朋辈、企业“五位一体”互动构建进行研究,将五个主体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优势协同起来,通过系统的、协同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能够促使企业家精神培育螺旋式上升的机理图。

(一) “企业家”精神传承志

以“冒险、团结、协作、担当、绿色、共享、发展、创新”等主题为核心要素和精神内涵的职业品行修炼为目的,围绕主题,开展“企业家与智造”探寻活动,通过发掘身边的“企业家”的事迹,提炼出企业家内涵“精髓”,注重以创业型企业和典型企业家为研究分析对象,以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内容和重点,探析其中内在精髓,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内容和模块。总结精神“特质”,汇编成“智造”传承志,推动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及“十三五”规划观念的培育和践行,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学生中形成“修品行”“重品质”“精细化”理念,从而使“企业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整合资源,多主体协同

以实现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设计,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反馈,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从宏观上学校、学生、社会、企业、朋辈、企业五个层面互动构建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协同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业和发展成长提供更多帮助。各个层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构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三)创新载体,以文化人

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本质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培养,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不同层次的课题与实践内容,实现阶段性的螺旋式上升;在方法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多情境变换、创业体验等方法;培养成企业家式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基于培养兴趣出发,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多情境变换、创业体验等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尝试“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文化素养培育的盲区。主要着眼于两个点,一是不断培植“文化底N”,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认识企业家精神内涵、培养企业家精神价值理念的小班研讨课体系,以录制视频的模式进行分享与传递。重新唤起学生对规矩意识、规范意识、技术技能的尊重与重视,对亲力亲为、自我践行的回归。

(四)深化校企合作,活态传承

尽管学校和老师在创业人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组织者和承担者,但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协同模式的构建,重点在于如何加强学生和学校与朋辈、社会、企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需要整合资源,吸引朋辈、社会、企业参与到创业教育过程当中,同时要积极搭建有效的平台来加强五个层面的沟通、反馈、互助,并取得学生、企业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可以更加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找到新的切入点,即:与地方、企业联动提供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的实践教育平台,提高人才的社会契合度。学院目前重点与山东京博控股有限公司(一家倡导孔子仁孝文化的500强企业)达成了合作共识,每年开展“京博梦,仁孝情,青春志,笃于行”的训练营,在项目的进程中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干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学生们从专题报告到分组研讨,从理论课堂到实践教学,就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困惑和企业专家热情互动、碰撞研讨。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及企业对品质的要求,有利于对“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实践,是一种修行,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表达,让学生更真切地体悟到了精髓。

四、结语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的价值导向,将“企业家精神”厚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资源整合,将学校、学生、社会、企业、朋辈、企业五个主体协同培育企业家精神,教学相长,发展性互动,将主体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优势协同起来,实现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将企业家精神培育契合地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持续深入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家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感知和就业创业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Lumpkin,Dess.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35-172.

[2]高希均.经济学的世界[M].三联书店,2000.

[3]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2):39-48.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创业精神;培养维度;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34?03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创业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以抓住利益机会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员[1]。这一定义认为:企业家才能是创业型人才的潜质,不懈的创业行为是创业型人才的表征,而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则成为企业家。有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型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创业动机、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为的复合型人才[2]。

以上关于创业型人才的界定主要是将狭义创业者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显然有一定的片面性。创业型人才的定义,源于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创业有狭义、次广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概念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次广义的创业概念是“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创建新企业和企业内部创业。广义的创业概念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即所有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都是创业,既包括营利性组织,也包括非营利性组织;既包括官方设置的部门和机构,也不排斥非政府组织;既包括大型的事业,也包括小规模的事业甚至“家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更看重人才培养的广度,因此,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的界定应该建立在广义的创业概念之上,只要能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创造事业新业绩、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都是创业型人才,既包括企业创办者,也包括企业内部创业者和岗位创业者。

二、创业型人才的特征

与一般的人才相比较,创业型人才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相应的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行业中,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新知识、新价值和新财富,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创业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创业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即创业精神。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毅力,有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善于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这是创业型人才区别于一般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勇于进取的态度,而且能够在社会角色的冲突中构建新的人格。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长和优势,自主地选择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而奋斗、拼搏。创业精神是任何一个领域和岗位的创业者所必备的。

(2)创新是创业型人才的灵魂。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相互楔合的关系。创业通过创新拓宽商业视野、获取市场机遇、整合独特资源、推进企业成长。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关键,而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3]。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创新内含于创业型人才的特质之中,这是由创新与创业的特定关系所决定的。创业型人才善于利用创新的思维和手段解决新问题,善于开拓事业的新领域,善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地应用,开发新的项目。创新的结果是使他们的事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3)持续不断的学习是创业型人才的一个外显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事业发展较好的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断地学习,以保持自身不落后于知识的发展。这是一种在创业型人才身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不学习,事业的持续发展就缺少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由于未能及时的补充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以至于出现事业衰败或失败的局面。因此,创业型人才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持续不断地学习。创业型人才不但善于创造新事业,而且勇于推进新事业。

(4)勇于承担是创业型人才抓住机会的重要手段。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某些重要机会的把握。无论对于实体创业者还是岗位创业者,勇于承担是抓住机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勇于承担,就是不回避风险,不回避艰难,敢于承担责任,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勇于承担不等于冒险或蛮干。他们往往将对机会的把握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个人能力之上,表现出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挑战的信心。

三、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维度

关于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的探讨已经很多,例如有学者提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的高校自我培养型,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这三种培养模式[4]。还有学者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高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依托的普通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实用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基础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5]。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创业型人才的单维性。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应拘泥于单纯的学校培养或企业培养,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范畴,应该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多个维度上,培养“多维型”创业人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1. 学校―社会维度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承担的是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任务。作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必然需要承担重要的、首要的任务。学校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培养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水平。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大都是死知识,学而无以时习之。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完不成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的参与,给学生提供“学而时习之”的条件。社会的参与主要是指除学校以外的包括家庭、政府、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广泛的社会部门的参与。社会参与的主要形式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促进大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的转换,在实践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学校和社会维度,为创业型人才的成长搭建坚实的知识和实践基础。

2. 专业―能力维度

专业学习历来是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视的环节。宽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业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一名创业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如何在岗位上和实际创业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并根据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加以扩展,更多需要的是较强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力的大小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业型人才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者,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

3. 个人―集体维度

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维度。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和个人的成就。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更多的学生过分追求自我成长,热衷于个人成就的获取。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注重个人成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从社会现实要求来看,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岗位创业,依赖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优秀,更多的强调团队合作,即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今时代,团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要远高于个人独自创业,尤其对高科技、知识型创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例如,美国一项关于“128号公路100强”企业的调查显示,在这些成功的企业中,70%有多名创始人,17%的企业创始人在4位以上,9%在5位以上[6]。当然,这并不能完全否认个人创业也有成功的机会,只不过成功的几率越来越低。因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兼顾优秀个体的塑造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4. 技术―人文维度

有学者提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是与科技创新或技术研究开发过程、新技术企业诞生过程交织在一起的[7]。对于技术创业者来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普遍意义的创业型人才来讲,既要强调技术的学习,也要强调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与技术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说技术的缺乏是制约事业做大做强的“硬瓶颈”的话,那么人文知识就是一个“软瓶颈”。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技术水平作用的发挥,即使突破了“硬瓶颈”,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事业也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技术和人文的培养同等重要。

四、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忽视对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社会的需要,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实现由就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其次,是优化育人环境,创设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生成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育人的大环境,这里主要指社会大环境。在社会层面要有支持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为创业型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其次,要优化育人的小环境,即学校环境。除了专业的课堂学习外,学校营造的创新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鼓励创业型人才的成长的制度环境、服务环境等。学校要重视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要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的创业型人才,构筑创业型人才的长期发展优势。

再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创业型人才的成长。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是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或的数量,而是加强老师岗位创业精神的培养,打造创业型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形成引导创业型人才成长的课堂环境。第三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分组教学、参观访问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最后,是增强实践锻炼,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知识转化能力。任何人才的成长均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亦不例外。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创办校企合作型企业和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历练、企业各环节的体验。企业实践可以将课堂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这对于技术创业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尤为重要。离开实际应用,再高明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增强实践锻炼,也不仅仅靠学校的安排,学生个人可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知识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利辉.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151.

[2] 易开刚.隐默知识挖掘导向下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89-92.

[3] 李时椿,刘冠.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J].经济管理,2007(16):76-80.

[4] 陈薇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浙江经济,2011(19):54.

[5] 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J].中国人才,2008(19):25-27.

[6] 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99.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管理

[作者简介]王兵(1981- ),男,江苏盐城人,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004)甘英(1976- ),女,广西防城港人,钦州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黄叔界(1984- ),男,壮族,广西上思人,钦州学院美术创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广告设计、陶艺设计。(广西 钦州 5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钦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政法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XJJG-B41)和2011年度多民族学院教改工程项目“政法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职业能力拓展互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XJJG-B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一,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和人的活动,表现为一个促进大学生个体成长和规范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整体的运行中,它表现出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以稳定和谐的创业教育环境为依托,以稳定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支撑,以稳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为旨归,以稳定成长的大学生为管理对象,从而呈现出鲜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又总是由不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由较低层次走向较高层次,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二,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同所有的教育活动一样,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并按其规律办事,才能使我们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不断取得好的成果。”①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模式,主动把握相关工作的规律和利用规律,并在遵循创业教育管理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状况、就业创业形势和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灵活调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工作方式方法,在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中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实效。

第三,时代性和育人性的统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就业者具有扎实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还要求就业者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学生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端于欧美国家并在21世纪初由我国教育部确定试点学校,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并已经由当初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发展为“突出创业目标”,使教学科研面向“产、学、研结合这一大课题”,强调教育与经济沟通,而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更加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能力培养”②,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在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方式模式上都已经与其原初形态大为不同,反映并适应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育人性。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基本功能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进而培养创业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形成于一定的教育环境。因此,怎样利用“大学教育体系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技能以及创业思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③。当然,不同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差异性。而创业教育管理通过一系列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唤醒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唤起他们在主观世界里对就业形势和创业环境进行认知,对自我和社会进行认知,认清就业和创业方向,从而在整体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第二,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不仅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意识的提高,更关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与它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完全学分制构成,分成学科课程、案例课程、模拟课程和创业实践四个板块”④。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依托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分析能力,为创业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则依托实践课程,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把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理论、创业过程、创业目标和创业风险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设计创业目标、分析创业形势和应对创业风险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而不可分的,社会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个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受到社会的尊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创业教育管理的本质要求,是大学生个体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创业教育管理通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个人融入经济社会并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责任和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把在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所学所悟用于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途径

(一)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的结合,提升创业文化管理

首先,要把培养创业精神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首位。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一要通过成功人士或者成功案例引导和激励学生,同时,通过学生互动或者师生互动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培养创业激情、创业信念和创业积极性。二要以当下就业和创业形势营造创业紧迫感和责任感,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创业压力,促进学生在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充分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创业规划并逐步实施创业计划。其次,要以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创业技能。在创业精神的支撑和引导下,学生才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有针对性地提高创业技能。离开了创业精神的支撑,学生就有可能在提高创业技能的过程中因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可以通过组织创业沙龙、座谈会和借助网络平台交流等方式,为大学生交流和分享掌握创业技能经验提供平台,让他们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互相信任的氛围下不断提高创业技能。最后,在提高创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提高是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在逐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同时,给他们送来创业的“精神食粮”,以便鼓励和刺激他们常怀创业之念,常温创业之梦,常思创业之艰,而不至于沦为只为提高创业技能而提高创业技能,进而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二)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是实现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前提。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技能大赛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素质。可以通过让学生深入创业园区或者创业孵化器等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教育,以指导学生设计或创办公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修正创业知识,发现创业技能的缺陷,进而总结反思并促进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创建创业实践基地。这是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的物质条件。“面对课堂教学的局限,应该放弃课堂教学解决全部问题的看法,建立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⑤这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作为课堂的延伸,为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空间提供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自主合作的方式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共赢的创业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校企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互利合作的创业实践基地;同时,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创建校际创业实践基地。最后,创新创业实践方式。这是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条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关系,很难直接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参与企业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知识。由于大学生缺乏资金设备,因此,高校可以发挥资金设备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启动资金组织学生创业或者利用创业基地模拟创业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历练。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完善风险与社会责任管理

首先,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队伍。创业教育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管理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创业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并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创业实践,增加创业体验,加深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为有效引导学生创业建立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可以通过聘用优秀企业家为学生讲述创业经历,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和企业运作中的社会责任,提高创业风险意识和评估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其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创业教育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现代社会的理性化、抽象化趋势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的变化,还将深刻影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对现代性的体验。当人们告别传统的社群形式,以一种新的形式进行社会互动,必将体验到转型过程有的矛盾、紧张和焦虑,甚至造成自我认同的危机。”⑥正是内心“矛盾、紧张和焦虑”以及“自我认同的危机”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管理。这就必须在学校的各项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逐渐消除大学生内心“矛盾、紧张和焦虑”以及“自我认同的危机”。因而,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立足生涯规划,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可以通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教育,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供方向保障;可以通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加专门的法律课程,或者通过司法案例与创业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或者定期开设司法讲座等方式,把法制观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为自主创业运用法律与遵守法律,进而降低创业法律风险。

[注释]

①薛敏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7(3):90.

②赵明民.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6):167.

③黄燕飞.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2(24):87.

④戴育滨.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0):58.

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文6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多变,高校就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了700万人左右,竞争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在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加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

1.1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 1999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中国才开始正式起步。截止到2008年,全国只有2所中学, 上海的沪东中学和比乐中学开设了KAB课程。截止到2009年年底,KAB项目在近600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341所高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在56所高校创设KAB创业俱乐部,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据统计,中国只有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日本有15%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在美国有高达2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

1.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理论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吸取到外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精华。创业教育的理论贡献在很多新文章发表、新理论命题的建立和现有理论测试的同时取得了提高及改善。但是,在创业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上,仍有很大空间来改善。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包括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式和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1.3 中国高校创业缺乏真正的创业精神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从不被公众认可到被支持鼓励确实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教育不纯粹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创业精神也绝非是努力的多赚钱。在创业教育中,知识是起着基础作用的。

国内的创业教育比较具有特色的便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所学校里,自习室图书馆形同虚设,教室里堆积如仓库,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忙自己的淘宝店。淘宝店等级可以替代学分,年薪千万的学生挂科六门却被授予优秀学生。在这样的大学三年,让学生老板们迅速获得财富,却无暇顾及失去了宝贵的获得知识的时光。他们和获得的财富一样,还太过年轻。

2 探索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2.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理论 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观察众多发达国家的案例,西方的创业理论相对而言是最完善的。特别是美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的构建。美国的创业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到大学,依然有专门的创业教育。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为美国高校MBA学员开设了《新创业管理》。

西方在对待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时采取了一种哲学的态度。Gioia 和Pitre教授在不同的范例中有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论构建。不同的范例与理论构建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解释主义者和激进人道主义者,联系于主观方法实现;激进构造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联系于客观方法实现。解释主义者旨在描述与解释,为使被断定和理解,理论构建典型地是由实质上在描述新兴概念及关系,表现整体是如何结合所构成。激进人道主义者旨在描述和批判以至能够修订和改变关于现实的理解,理论构建通常由写作辩证分析,表现意识等级应如何变化。

我们在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理论时,可以将解释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相结合。这样可以既联系于主观方法的实现,又联系于客观方法的实现。至于主观方法的实现,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理论建立时,务必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功底。作为一名学生,接受过的高校创业教育,便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比同龄人的起点更高。一个相对高的起点,会帮助创业者入门更快。而接受系统有体系的创业教育,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意味着不仅能起步早,还可以走的更远。

2.2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精神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口庞大,很多人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薪酬。自己创业就给就业大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想。事实上,创业的目的绝非是获得理想的财富,它更能体现出一种精神,特别是对于高校中的年轻人。同样,优秀的创业精神,也会促进创业的发展,留给事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高校对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

海恩斯(1996)则相信,有关创业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是创业精神是否可通过学习获得,而十五名回应海恩斯调查的教育专家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创业精神的教育已经存在一定时间了。麦克米兰和兰恩(1987)表示,世界上创业精神方面的应用教育可被追溯到1938年日本神户大学的退休教授水川富士。他们同样声明,美国的小型工商管理报告指出,在1953年全美只有伊利诺伊大学提供小型企业或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as cited by Winslow, Solomon & Tarabishy,1997)。有证据指出,对于企业家精神方面详尽而成熟的训练的需求是强烈的(Seymour,2001).西摩(2001,p.1)进一步阐明, “当创业精神教育已经仅仅存在于学术的边缘时,大批的大学正提供不同形式的相关教育。克罗夫森(2000)表示,在瑞典创业精神教育以及新的业务发展计划(ENP)包含着以下基础:商业计划、研习会、指导、监管、网络、初期设施及启动资金。

西摩(2001)报告指出,在1970年,16所商业学校开设了创业精神的课程,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有近1500所大学及学院开设了相关的科目。她强调指出,尽管有少数学校开设常规的此类课程,大多数的大学却提供至少一门企业家精神的课程。罗宾和海恩斯(1991)发现了在创业精神方面附增位置扩大的增长的证据。

作为课程构想过程开始的节点,马兰维尔(1992)建议集成的三个基础广泛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经济性及企业家精神地位的探索;创新的原则的发现及检验以及经济史中创业精神的地位与创新原则的追寻。

中国高校的创业精神的培养,也要着力于对创新原则的探索。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独立自主、诚实自信、踏实勤奋、坚毅果敢等品格与创新精神。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