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资源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1
一、高位均衡,构建区域协作新体制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朝阳区于2012年9月成立了“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成员单位包括12所优质发展校、特色校。一是搭建平台,形成互动机制。协作体通过“六个互动”———网络交流、专家讲坛、青蓝结对、优势互补、统筹招生和联席会议,实现协作体理念共融、业务同培、课题共研、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为朝阳区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区教育局拨专项资金,对协作体进行了经费保障。协作体开展以“百名师徒牵手成就教育梦想”为主题的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师徒帮带活动,搭建教师共同发展平台,并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方式,推进互动成效。2015年11月,协作体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开展了以“关注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研究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区域推进,整体研修
1.整体规划,建立整体研修平台。朝阳区遵循名校、优质学校整体带动的原则,把区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六大学区片,实施“大学区”管理。通过大学区管理平台,以“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为载体,以“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为主题,进行了生命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推进区域性整体研修。
2.典型激励,促进共同成长。协作体通过开展大学区优秀教研团队评比活动,各大学区选择优势学科、挖掘优质资源,通过教育论坛、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三个环节展示各区片的教研成果,使区域研修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校际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整体推进,各校逐步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一批省市级品牌学校、三星级特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
三、主题研训,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在培训策略上,朝阳区不断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构建教师培训体系。一是专家引领式培训。根据需求开展各种培训,聘请知名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去上海、广州、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让教师走近教育专家,教师专业素养大幅提升。近三年来,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超过1000人次。二是基地孵化式培训。建立了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中枢,以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为重要平台,以优质学校为主要载体,以名师工作室为示范引领的“四级培训基地”,形成了进修学校统培、协作体带培、校际互培、工作室专培的立体培训网络。三是网络互动式培训。我们先后建立了“名师博客”、“朝阳区名师交流QQ群”、“基层师培工作联系QQ群”等,定期组织主题性论坛交流活动。四是名师导航式培训。2015年朝阳区第二批挂牌12个名师工作室,他们通过开展互访周活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主题研修、专题教研、外出培训等活动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五是课题带动式培训。我们提出了“科研促培训、课题带常规”的工作思路,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课题《优质教育与教师发展评价》《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为载体开展活动,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和“教师发展型学校”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六是突出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为载体,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格局,创建了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群体。
四、团队研修引领,打造培训亮点
为提高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研训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上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2015年进修学校制定了全方位的学习研修规划,并以“构建温暖和谐的学习团队”为主导思想,有序地开展系列研修活动。
1.校内培训,丰富内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教研员主讲或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从专业提升、课改新路、科研引领、心理调适等方面对教研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教研员的指导、研究、引领的能力和高度,促进内涵发展。
2.域外培训,开拓视野。2015年先后组织教研员4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等课改前沿地区参加教研峰会、高级研修班、名师工作室论坛等活动,对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网络研修,学用并重。区教育局对进修学校教研员进行了“2015年教育技术提升工程”的培训,提出了“抓住机遇,学习充电,学研结合,学用并重”十二个字的目标,成立各研修小组并根据本组实际组织“学习沙龙、研修论坛、组内解惑”等一系列研修活动,使教研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4.备课调研,提升水平。区进修学校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召开备课调研会,所有学科教研员以及进修学校的领导共同参加,和全区的学科教师共同聆听教研员的备课,然后教研员进行研讨,针对备课的形式、内容、策略、深度、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教研员不断改进备课方式,提升教研员的培训水平。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2
1 生态视角下现代教育资源的配置
1.1 生态学中教育资源配置内容界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多样、生物群落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的有机系统。1979年,美国著教育学家Cremin Lawrence首次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探讨了教育生态问题。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我国教育领域借助社会资源配置所获得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资源被理解成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的总和。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阶段教育之间、各区域之间、各学校之间、各资源最终应用和受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应用。
在生态学视角下,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从社会总资源的角度结合教育需要、各个地区对教育资源的分配需求、各级阶段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各类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来进行统一化的分配。在生态学的视角下,教育资源本身具有特殊性,如生态系统要求教育资源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能够进行转化和分配。作为教育资源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可以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信息、物质和能力交换的基础,教育资源需要在数量达到一定限定额度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按照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组成需要进行分配,或者按照各个子系统的实际要求进行分配,以保障所有投入的资源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保证教育可以在教育生态系统的要求下,健康、持续、协调的稳步发展。
1.2 生态学视角下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势
按照社会系统的总体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来计算,在真实的生态环境中,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判读必须立足在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按照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来认识、思考、解决和研读教育资源的现有配置情况,并从全面性和辩证的角度对教育资源需求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进而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需求者的差异化配置要求,以确保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生态视角下,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可以对生命对象进行统一关照
生态学将生态的主体按照多层次和生命的周期性循环分割成不同的种类。以对群体生命和个体生命模式的关注为基础,围绕生态主体的变化规律和生命结构的动态来研读生命主题、生长方式和存在价值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生命主体提供更为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教育生态学在此过程中以生态学的观点为基础对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行探究,并将教育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各种教育环境和主导要素,与被教育者和各类教育环境共同构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学视角下的教育资源配置可以给予此人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对象以统一的、相对完整和平等的关照。系统内的各个活动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教育生态研究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目的在于借助对各个生态环境因子和各个不同层次生命体和主体形式等关系所进行的分析,来对其提供一个可以最大化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分配形式,并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主体提供更为优良的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分配形式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为生命对象提供同质化的关照,其中微观部分按照生态结构如以学校为主要生态系统,将教师和学校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都按照生命个体和群体的形式进行配备,而宏观角度则以大自然资源所构成的物质环境为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基础。此类元素的构建以对生态主体的关注为中心,在生态系统中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形式保障对各个主体和各个生命体的配置质量始终如一。
1.2.2 可以保障配置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分配形式在教育生态学中存在的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复杂的教育系统。系统的内部由具有相关性并可以相互依赖的各个特殊的有机部分来构成子系统,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时,可以借助人力、物力等的合理配置保障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等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资源分配形式为此类交流的和谐性提供了重要的补充条件。同时为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和谐环境的构建,教育资源分配形式还需要在各个有机联系的部分之间按照不同部分的结合需要,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判断和审视教育资源分配需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生态视角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主要以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传递、物质的流转和循环等已有的“动态关系”为基础,在不断保障供给的同时,对于生态系统下的配置结构中的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功能性平衡等给予保障。由于教育生态学主要立足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教育资源配置所需要的适切性角度出发,以保障更为合理的结构和更为高效的功能而营造出一个可以帮助教育资源配置系统长期、有效地进行能量输出、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的动态环境,而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具有合理性和保持教育长久性发展的特质正是保障这一动态环境稳定、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2 生态视角下高校资源配置和共享
2.1 生态视角下高校资源的配置和共享情况
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对当前各大高校在生态视角下构建教育资源的供应和共享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技术帮助。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在当代高校中以其信息和资源的及时传输性、信息的丰富性、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关注性等为前提,在各大高校逐步得到高度重视,在包括教师资源配置、高校硬件设施的资源配置、网络信息化配置、多媒体教具配置等在内的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配置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平台的协助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在高校的日常运作中,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按照四种形式来确保供应和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基础层需要、资源管理层需要、用户层需要、资源管理层需要。其中基础层需要主要为高校日常运作所需要的基本设施,是其他层次需要构建的基础。目前在网络资源配置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与中国宽带的互联网一起构成了高校的主要链接网络,依靠数据库和提供资源服务的服务器群来进行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信息资源服务。尽管已投入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就当前高校资源配置情况来看,在四层资源配置系统中,网络信息化配置中的安全性问题相对于其他层次的资源配置和共享更为严重。
当前教育资源在高校的配置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现有设备需要、各个院校的日常教学需要、教师团队的提升需求、学生日常学习各个方面对教学资源的具体需求等方面。在教育资源具体进行分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隐私、数据的完整性、版权、计算机系统的真伪性等多方面元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在高校的分配方面很容易受到安全性的影响,进而导致过度消耗教学资源甚至出现原本不必要的已有教学资源过度损耗后的再次补给,此类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干扰了高校日常教学的进度、质量以及效率,对生态环境下教学双方以教育为维系手段的关系平衡度同样无法予以保障。因此,当前高校资源配置管理工作中针对安全性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资源配置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2.2 生态视角下高校资源配置的安全性问题
当前高校信息资源配置方面主要依靠校园网的搭建和使用。教师无论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还是借助校园网在信息传输的帮助下,来进行信息友好互动和交往,由于当前网络覆盖领域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共享的安全性依然是影响生态环境中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
2.2.1 盗版资源猖獗,病毒危机严重
由于校园网所在的教育资源生态系统中,教师为保障课堂上课件的顺畅使用,往往使用移动硬盘来存贮课件、其他教学资料或者登录外网下载的资料。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病毒的猖獗往往会导致教师的移动硬盘在“中毒”的情况下出现信息资源的丢失,如果其中有较为重要的或者与教师的独立建树有关的资料,就会在资源被共享的前提下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近年来,网络病毒和黑客软件的不断相融,导致借助网络进行病毒传输的情况层出不穷,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加大,同样会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网络病毒的爆发极大地破坏了用户的重要数据,除了造成隐私外泄以外,还会造成网络性能的急速下降,在不断蚕食网络资源的同时,会在局域网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直接引发整个局域网的严重堵塞甚至是瘫痪。
当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电脑系统按照版权分为盗版和正版,一些学校在购入计算机之后并不重视系统的真伪性,大量地使用盗版系统,不但会在网络安全隐患的侵袭时出现系统瘫痪,而且系统自身所存在的诸多漏洞同样也会引发计算机系统的瘫痪,进而导致计算机中电子资料的缺失或损坏。比如最近爆出的XP系统停止更新,现有的Windows 8系统尚未稳定,因此在网络上下载各类资源、资料时,其所携带的木马、恶意代码导致校园网和教师所使用的计算机出现被黑客攻击、入侵、利用等现象,这些均会造成数据丢失、信息资源损耗、隐私被泄露甚至教师的个人信息和个人作品被外泄而引发版权纠纷等问题。
2.2.2 安全意识不足,系统构建不全面
安全意识不足是导致资源配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基础资源配置在内的四层资源配置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由于使用者的安全管理和维护意识不够全面,对信息存储、维护、更新不够及时,出现的各类引发资源缺失、资源使用过当、资源耗损比例不合理等情况。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缺乏安全防护和监管体系、缺乏定期进行师生教育资源安全维护意识的培训等均会导致资源损耗、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而当前出现问题后教师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相互推卸责任。而重新申请教育资源,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管控,问题的根源无法被彻查,自然会引发再次的资源浪费和损耗。仅仅从资源申请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不但会造成教育生态系统平衡性的损坏,还会导致缺乏安全性支持的教育生态体系无法取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教师在使用资源时,如网络信息资源甚至会产生出现问题是信息资源中心的事情,与己无关的想法。在防护系统不够完善的前提下,一旦现有信息资源被破坏,备用资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时,自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短缺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严峻的后果。
此外,教学生态环境下的生命主体如教师和学生双方安全意识的淡薄,又缺乏系统的培训,自然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教学资料的使用,而不重视网络安全带来的各类隐患,也不重视对计算机系统、日常使用的各类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维护,最终导致资料配置不完整而影响效率。
3 应对生态视角高校资源配置安全性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安全认识,构建安全系统
安全维护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现有教育资源有清醒、明晰的认知,还需要对现有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性维护给予操作程序的梳理。在培训的过程中务必给教师和学生双方建立起任何教育资源均需要在使用中不断地进行维护,并按照真正的需求来提交资源申请要求和资源配置的理念。安全维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不仅要在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进行培训,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操作者也要对生态环境下各个层级、各个执行者、各个层级和各个执行者进行对信息交流、沟通和教育资源使用的互需求以及各自对资源配置的需要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有清晰、客观的理解和认知,以保障在生态环境合理、正确运转的前提下提纲挈领地完善安全使用和维护认知的意识,并为安全系统的构建提供具有客观性的建议。构建安全系统的防范对策在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如在技术方面可以设置多层的防火墙,虚假路由器的保护可以将病毒的攻击进行转移从而保护数据包路由的可靠性。
3.2 加强网络病毒的控制,设置监测系统安全检测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3
关键词:中俄高校;课外教育;资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8-02
学校作为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专门场所,它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具有教育的作用,而且在言谈举止、校园色彩等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被教育者。大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思想教育作为教育方针,到80年代我国又提出素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课外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一部分,受到了各个高校管理者广泛关注。俄罗斯作为教育大国,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与基础研究等方面,高等教育水平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吸取有益经验,形成我国的大学课外教育体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作用
按照教育场所划分,大学教育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堂教育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课外教育主要是将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为此很多高校都将课外教育资源认为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可以被教育者开发利用并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之和。课外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一课堂是强调学生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课外教育的目的按照其自身特点,是第一课堂教育无法做到的,但二者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
二、中俄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的比较
1.高等教育特点的比较。潘懋元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院校条件许可,可以培养专业研究生;三是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四是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等特点。应用型本科还要定位于职业本科(5B)或应用型本科(5A-2),有所侧重的多学科或单学科,同时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逐渐多元化,专业结构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更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扎实基础、能力强、知识宽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政府为了重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采取一系列手段来推行教育创新性改革,在经历十多年的磨难后,俄罗斯的教育界开始反思,为此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在一段曲折艰难的探索之路后从重“人文科学”转向“自然科学”教育,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教与研结合,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教育目标的比较。课外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将第一课堂的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俄罗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充分重视教育主体地位,重视人差异性发展,要求教育回归人的本身。为此俄罗斯高等课外教育活动要为大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人格独立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将大学生的德育重点向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转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识,强调学生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3.课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的比较。俄罗斯课外教育不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独立部分,而是融于共同的教学和发展进程之中的教学活动,有目的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保障大学生个性职业品质的形成,为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人格独立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众多大学俄罗斯在课外教育活动形式都是多种多样,如创作团体、舞蹈艺术团、体育团体、民间艺术团、小剧场等等,不仅如此还经常性组织各类群众性的文化体育运动。各类大学自治机构还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举办与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有关的各类知识竞赛和相关活动,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另外近些年俄罗斯教育管理者对苏联解体前一些激进的教育做法进行反思和修正,一些前苏联优良的教育传统被恢复了,如作为前苏联独特现象的大学生劳动队。自1999年恢复之后,在全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它不仅扩大了前苏联时期的大学生劳动队的活动领域,而且协助解决临时和长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性的培养,学生务实性的培养,组织观念和高尚的精神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中国不少高校学生与教师认为大学的课外教育就是一种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团委与学生会的事情,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项活动,很少有人认为它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在中国各个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仅局限于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报告讲座、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并没能很好将课外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只是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俄罗斯高校课外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我国与俄罗斯同样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但在重视的程度上和实际做法上有一定的差异。俄罗斯人认为教育是以人为本,是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根本目标,要充分重视教育主体的地位,重视人的差异性发展,要求教育回归人的本身。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中国教育要想处于主动地位,就需要像俄罗斯教育一样,提高人的素质,重视教育主体的地位,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
2.强调课外教育地位,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要将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构建与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搭建校园道德实践舞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
3.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它是否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于课外教育活动具有时间的随意性、形式的多样性、空间的开放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多进图书馆,培养专业技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赵喜艳.中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差异[J].教育育人:高教论坛,201,1(8).
[2]王再新,胡明宝.当前大学生课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4,(6).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异质教育资源;住宅价格;优质教育资源;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源
学区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区房是指能按照“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就读于特定区域内重点中小学的房屋;广义的学区房则指毗邻教育资源,能满足人们教育学习生活需求的房屋,这些教育资源涵盖不同优质程度,以及不同阶段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江坚,2010)。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学区房因其稀缺性,不仅成为投资者的重要选择对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已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只有极少数文献对学区房相关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如文嘉琪(2011)利用搜房网的数据,对上海市长宁区的学区房价格走势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王曦等(2010)以南京市鼓楼区的13个学区房以及13个非学区房项目为分析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学区房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而关于异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尚无文献进行分析。本文从广义学区房的角度出发,以成都市为例,从不同优质程度以及不同阶段两个维度,研究异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空白的同时,可以为学区房的投资者如何投资,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如何进行教育地产开发提供建议。
一、实证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结合成都市学校的区位分布以及是否优质,分别在不同区域选取了数个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作为中心点。其中,幼儿园、小学与中学的优质与否是根据其是否为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作为判断依据,大学是否优质是根据其是否为一本院校作为判断依据。本文抽取了优质和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各10所,优质和普通大学各4所,并围绕所选学校,采集其1000米以内的楼盘信息作为样本数据。剔除信息不完全的个体,共获取162个楼盘的信息。
表1展示了样本楼盘的区域分布与均价。从该表中可知,本文所抽样的五城区中,学区房价格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锦江区最高、成华区最低。而随着城市的外延,学区房价格也在不断下降。以上数据都说明,区域性以及与城市中心的距离都对学区房价格有重要影响。
表2展示了异质教育资源周围学区房的价格差异。从表2的Panel A可以看出,无论是针对哪个阶段的教育资源,优质资源周围的学区房价格始终高于普通资源。在不同的阶段,大学和小学周围的学区房价格较高,幼儿园和中学周围较低。Panel B展示了不同阶段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价格差异,发现只有中学和小学周围的学区房价格在10%的水平下有@著差异。
本文还研究了楼盘与教育资源的距离对其价格的影响。首先,本文按照距离从低到高对样本进行排序,将其等分为十组,第1组的距离最短,并计算各组内优质和普通资源旁学区房的价格,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随着楼盘与教育资源的距离不断增加,房价并未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
由于统计分析并未控制其他变量在其中的作用,本文将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精确测量异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及模型设计
本文的目的是要研究异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对相关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描述如下。
1.因变量和自变量
(1)学区房价格。由于本文是以学区房附近的楼盘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以搜房网上楼盘的即时均价作为学区房价格的衡量指标,对其取对数,记为HP。
(2)异质教育资源。一是优质和普通之分,用虚拟变量HQ代表,当楼盘最邻优质资源时取1,否则取0;二是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源之分,由于有四个阶段,因此用三个虚拟变量GA,MS,UN代表,当教育资源分别为幼儿园、中学和大学时取1,否则取0。
2.控制变量
为了准确检验异质教育资源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本文将尽量排除其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将引入一系列的控制变量(Rosen,1974;温海珍,2005)。
(1)区位因素。一是楼盘与天府广场的距离,对其取对数,记为D1;三是楼盘所处的区域,由于本文的样本来自于青羊、武侯、成华、金牛和锦江区,用四个虚拟变量来衡量,L1、L2、L3和L4,当楼盘分别属于青羊、武侯、成华、金牛区时取1,否则取0。
(2)邻里因素。如果楼盘1000米以内有商场、公交车站、银行、医院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则每样记一分,得分范围为0-5分,该变量记为SF。
(3)楼盘因素。①楼盘年龄,从楼盘开盘时间起算,记为YEAR;②楼盘建筑面积和规划户数,分别对其取对数,并记为AREA和NUM;③楼盘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分别记为PR和GR;④楼盘类型,用变量TYPE代表,当楼盘属于普通住宅、商业住宅,分别取1和2;⑤装修情况,记为FIT,当楼盘属于毛坯、简装和精装时,分别取1、2、3。
由于自变量众多,本文首先对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变量PR,即容积率,与多个变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如其与D1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503,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将其从控制变量中剔除。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5
高校既是创业教育资源的拥有者,又是其需求、整合和消费者,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1)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包括政治因素等。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为工科高校学生创业提供契机;国家从资金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教育部从大学生、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从应届毕业生创业享受待遇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与美、日比每百名大学毕业生从事创业者是5,25和15名,主要原因除我国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外,还有家长不支持创业等。(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内部因素包括目前工科高校开设必修的创业导论课。目的是吸引学生到课堂,接受专业的创业理论及其实训,保证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外拓展其创业知识面;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达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的关键,创业教师与传统老师相比较,创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能力等。创业专职教师的缺乏使创业理论研究滞后,不能明确我国创业教育方向、目标和方法。校外兼职老师是与社会创业成功者交流的桥梁,目前缺少校外兼职教师使创业教育空泛。创业实训是提高创业能力、磨炼创业品质的有效方式,是创业教育组成部分,目前创业计划大赛是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方式,是高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之间沟通的重要形式。(3)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分为两种类型,即内优外优型与内劣外优型。内劣势指高校在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方面。针对内劣外优型高校采取“克服劣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定位,即构建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支撑并保障其创业教育教学过程运行的定位。
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
2.1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界定
(1)含义: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构建,由学校行政管理的、由创业环境、基地、师资等组成,以保障创业教育顺利、有效地进行为目的的资源集聚系统。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结合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弥补不足创业教育资源的、具有鲜明行业性的科技型创业教育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训并提高创业能力和健全创业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资源支撑配置体系。创业教育资源是一种开放性教育资源,“走出去,引进来”是工科高校配置创业教育资源必经路线。“引进来”指引进校外社会和其他高校等多方面的创业教育资源,是通过创业大赛、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知识寻找创新点。创业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教育资源,包括宏观和微观政策理论和个人意志等。所构建的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由内外部要素和其相互关系构成。系统内部要素包括师资力量和课程等,外部要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影响。(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特质的确定。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创业教育全过程的资源提供、运行保障的管理系统。从提品的角度分析,该平台有独特性、易逝性、同步性和无形性等特征。教育服务是由一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所组成的过程,提供教育服务呈现无形性。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异质性是指由教学人员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一系列行动的集合,呈现的教学群体综合的服务成果。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是指教育服务生产时,学生是在现场的,而且会观察甚至参加到生产过程中来。在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是很多学生同时消费的。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使得服务规模有限。服务易逝性是指服务不能被储存、转售或者退回的特性。服务的易逝性又被称为不可储存性,指的是服务作为一种非实体的产品,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不可存储的。
2.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内容构建
(1)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功能目标。政府明确提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创业知识,而是开发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意志,并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中。[5]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课堂式、实践式和综合式三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完整的教育模式应当是创业素养和技术特长并重,既注重课堂学习又注重实践培养,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的教育。[6]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功能目标是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完整的教育模式,实现创业教育主要任务的资源支撑和保障系统。(2)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构成。按其资源所起作用分为三个层次:整合创业文化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创业的愿望和热情;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以后的创业行为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识和驾驭能力。[7]按平台投入的资源归纳为教育者、学习者、教育技术、教学环境等。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达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的关键。与传统教师相比,创业教师即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创业能力等。工科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由专职、各院兼职、校外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其百分比为30,50,20为益。各部分相互协作,协调发挥功能。工科高校创业课程由必修、选修、导论和专项课程组成:必修课保证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把想创业的同学吸纳到课堂上,接受专业的创业知识;导论课补充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专项课能评估创业项目可行性,提供技术指导和资讯、资金方面的帮助。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各学院各部门协同合作。创业实践是提高创业能力、磨炼创业品质的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最佳方式,是高等院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之间互动与沟通的形式。工科高校创业资源实践平台是以该大学科技园区创业教育基地为支撑的承接、组织、培训、参赛和后期孵化的综合整体。“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风靡全球高校的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的一份创业计划。采取校、省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复、决赛三个赛段进行。[8]工科高校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在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工科创业教育资源系统资源配置机制
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决策,目的是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服务水平。[10](3)平台系统资源宏观整合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分配,即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和在地区和学校间的分配。工科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是以工科见长,致使工科高校的学生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
3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运行的保障措施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大学城 艺术教育资源 共享 仙林大学城
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核心,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稀缺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也关系着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重要目标。21世纪大学的学术中心和重点已从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转移到创造上来,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创造新知识、新文化和新财富,现代大学纷纷认识到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科建设力度外,对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也日益重视。然而,各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分布显然是不均匀的,那么在大学城这样一个特定的教育社区,如何合理配置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并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益和建设文化社区的目的呢?本文将以我所在的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课题。
一、南京仙林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概况
南京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城东,是21世纪江苏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地区,目前拥有11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校区、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仙林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丰富,现有11所高校中,有7所高校本专科设置了艺术专业,其中有6所高校设置了设计类专业,涉及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设计、影视动画、游戏程序设计等10余个专业方向,1所高校设置了美术类专业,3所高校设置了音乐与舞蹈专业,2所高校设置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专业建设历史最为悠久,学科门类也最为齐全,师资力量也较为雄厚,其他学校多为新办专业,或依托相近学科创办而成。按照传统大学的办学方式,每个学校都在各自的学科方向上配备了需要的师资力量与硬件条件,并独立开设了相应课程。
江苏省教育厅对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相当重视,有较为严格的督查制度,仙林大学城内每所大学都开设了艺术选修课程(或博雅课程),鼓励成立大学生艺术社团,仅省级艺术团就有9个,分别是南京大学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南京师范大学合唱团、舞蹈团,南京财经大学歌舞团,南京中医药大学京剧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乐团、合唱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舞蹈团,其中有些团队屡次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这些学生社团对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起了引领作用。
在物质资源方面,各校都根据专业需要建设了教学研究专用实验室或工作室,每个学校都有礼堂、剧场或音乐厅满足不同程度表演活动的需要,艺术图书资料方面,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建设时间短,资源不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这些老牌综合性大学丰富。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目前没有任何共享平台,只能通过各学校和学院的网站查看相关信息,网络课程的数量也相当少。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共享意识。
艺术在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总盘子里是一个小学科,往往不受重视,学校对这些学科的投入也是不能与一般的文、理、工科相比的,而艺术又恰恰是需要高投入的学科,不论是硬件投入还是师生比例,成本远远高于一般专业。艺术教育的功能很多都是隐性与潜在的,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艺术教育资源往往最先受到压缩与删减,艺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将就就将就,是很多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现状。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资源由于稀少和短缺,更应共享。如一台精彩的演出、一场优秀的画展,都应尽可能扩大共享范围。然而目前各高校艺术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及活动的组织往往局限在本校范围内,缺乏合作共享与合理配置的意识。
2.共享制度不完善,缺乏保障。
资源共享作为大学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和高校早就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划与具体的实施办法,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共享。仙林大学城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倡导下,于2004年9月,依据“以生为本、开放建设、创新机制、合作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强化辐射”的原则,除南京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以外的9所高校制订了《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建设方案》,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了共建内容,但一直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联合。这中间存在着种种问题,如由于各高校在规模、类型、层次等方面的差异,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之间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着障碍。此外,各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给学分的互认、课程的互选带来了难度。因此,这种资源共享仅仅体现在少部分公开的学术讲座和互聘教师授课,共享程度不高。2011年11月,再次由江苏省教育厅牵头,仙林大学城内五所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五所高校成立大学联盟,将利用校区集中的优势,打造一体化教学平台,探索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径。下一步的目标是进行相关调研,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资源共享的真正实施。
三、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法
1.落实管理运作机构、构建制度保障。
由于大学城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办学水平、教育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要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领导协调机制非常重要。仙林大学城高校联盟就是由教育厅牵头五大高校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协调机构。联合协调机构负责制订有关教育资源的共享方案,组织协调各校协作工作,及时讨论解决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各校可明确到教务处或相关部门专人负责,根据制订的共享方案进行资源调查,制定各种联合规章制度,如联合办学章程、跨校选修课程条件、互聘教师管理办法等,并建设共享资源网站。
在总体合作章程与规划下,可成立各学科协调委员会,如艺术学科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大学城艺术学科与专业设置提出建议,对各校已有艺术专业进行适时调整和重组,避免相同或特色专业在同一层次的重复建设。建立各校间艺术教师的相互交流,专业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重组和建设新专业的机制。
2.建立共享资源库。
大学城联合协调机构应对各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做一个彻底的调查,建立一个共享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或运作。资源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特色课程,各校拿出自己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可按跨校选修章程实行,或推出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二是艺术教师,各校将专业艺术教师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每学期末本校排课结束后可公开接受大学城其他高校排课,按互聘教师待遇聘用。三是学术讲座,高校联盟每年可在相同或相近领域联合推出名师讲座,邀请联盟内高校或校外专家讲学,报酬由各高校联合承担。四是艺术表演场所与实验室,联盟内高校在共享网站上公布各校艺术表演场所与实验室情况,以商定的互惠条件共用艺术设施与设备。五是艺术表演与艺术展览,通过网络及时各校组织的艺术表演与艺术展览的时间与地点,让联盟内高校大学生都有机会共享艺术资源。
3.校园文化共建。
大学城的文化建设应进行整体规划,各高校之间的资源要相互交流、融合、互补和共享。高校联盟应对各高校庞杂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社团进行统筹协调。如对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等进行制度化安排。学生艺术社团也可根据各校资源进行整合,如仙林大学城各高校民乐社团可以南京师范大学民乐团为主体,各高校可根据规模以分社团或个人形式加入,依托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开展活动。
大学城艺术资源共享关系着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大学城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模式的资源共享方式,持续推进大学城艺术专业建设与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为建立充满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大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树道,李正,刘思安著.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11卷,(2),2009.4.
[2]孟永红著.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