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社区文化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问题和矛盾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从理论层面来看,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点的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来看,城市社区文化就是城市社区的精神、特色、居民素质等编织而成的社区图景。不同城市社区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社区文化的特征

1.地域性。由于社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依托城市社区而发展起来的社区文化也具有地域性。不同社区其文化特征不同,而具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积淀的社区,其社区文化的地域性就尤其突出。

2. 群众性。群众广泛参与是社区文化的基础,首先要把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化”放在第一位,脱离社区居民的需求而盲目发展的社区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活动要与家庭、街道、科技、校园、老年文化及青少年教育等有机结合,通过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形式,把社区居民吸引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减少不良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3. 多元性。我国改革开放对发展多元的社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当前发展社区文化首先要大力发展与弘扬主流先进文化,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发展以为指导的、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所以,多元的社区文化是当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论是老年人、年轻人和少年儿童,都应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百发齐放”的城市社区文化。

4. 平等性。不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何种民族、何种年龄阶段的居民。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应该平等的。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推动力来之于政府财政支持和政府推动,因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更应体现平等性。凡是为城市社区发展献力献策的社区居民,都应该平等的享受社区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包括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

5. 公共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怎样发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共服务性,不断满足社区各种利益群体的需求,使生活在社区中的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体系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是未来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方向。缺乏公共性仅仅满足部分居民文化需求,忽视满足其它群体,在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加以纠正。

6.价值导向性。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中是否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决定了社区居民能否在社区中和谐相处、形成生活共同体。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城市社区文化对城市社区居民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群众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状态,也可以消除社区居民的孤独、寂寞,还可以预防和矫正社区青少年犯罪。

二、城市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城市社区文化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工作外赖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场所,以往所开展的一些生活活动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人们希望社区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成为大家赖以生存和坚守的“精神家园”。 目前我国广大社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各种家庭文化、科普宣传、文体比赛、广场文化等,这些活动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与层次等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所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陶冶居民的情操和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

2.城市社区文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另一方面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创新能力等。要想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必须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而要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一定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城市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上。城市社区文化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即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对象与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城市社区文化有助于塑造“社区精神”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会影响和规范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它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目标与理想。如此以来,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就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也就是说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这种社区精神对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利。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交往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对于如何增进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是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与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它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友善、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这种社区精神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会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

4.城市社区文化有助于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

“社区综合竞争力” 以新的发展观为基础,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社区综合竞争力”是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小约瑟夫·S·奈(Josephs.Nye.Jn)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软实力与硬实力同等重要。一个社区也同样如此,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社区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非常关键。

城市社区文化可以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制度构成要件的指导,来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从而为“社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城市社区文化尤其是社区产业文化,它不仅为社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比如,美国的文化名城洛杉矶,靠“好莱坞城”和“迪斯尼乐园”形成了惊人的影视、影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一方面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洛杉矶世界文化名城的品位。

5.城市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维护城市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熟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逐渐加强,关怀与帮助逐渐增多,就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就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的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从而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社区音乐;音乐研究;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89-02

绪论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丝路文明和华夏文明最为灿烂的文化热土。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社区音乐文化是河南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音乐在河南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生命力,其文化特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老百姓的心中。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基础上,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而音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得其成为大众百姓的首选精神食粮。丰富的社区音乐活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亲身实践到音乐中,他们不仅能学习到很多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大范围的社区音乐活动也能使参与者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社区交流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感情,从而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及文明建设。目前,文化处在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能使河南的社区音乐文化独树一帜,并能持续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河南音乐爱好者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丰富的音乐文化能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音乐文化科研具有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极具挑战性。

一、社区音乐

(一)关于社区音乐

首先,社区音乐的主体即参与者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的。凡是参与社区音乐中的老百姓没有年龄及性别的差别、甚至没有音乐专业水平的限制。参与到社区音乐运动中的居民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大都秉承着积极自愿自发的原则,不受地点、时间及音乐类型的限制。虽说社区音乐的主体大致是根据地域来进行划分的,不同地域会有不同活动形式,但是不论是刚上幼儿园的孩童亦或是年近花甲的老年人,也不论是专业从事音乐领域的音乐家还是自发的音乐业余爱好者,只需要怀揣着对音乐文化活动的热情,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他们都可以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主体。

(二)社区音乐的分类

社区中的音乐即包括所有的音乐类型。它的音乐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它可以是接地气的地方戏剧表演,老年合唱团演出、年轻人自发的乐队表演和广场舞等,以及专业音乐家或非专业个人爱好者即兴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一如年轻人用乐队伴奏自弹自唱组成创作团队定期在某个地点进行演出等。因此社区音乐还有着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而社区音乐于一般传统的音乐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其行为方式是依托于社会活动中的,它反映的是当地社区的文化现象以及当地老百姓对自身生活的构思与幻想。

此外,社区音乐分为自发性和组织性。通常社区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固定时间由组织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所等)来组织的演出或集体活动出现在某一社区的现象,这种称之为社区音乐活动的组织性;另一种则是由零散居民不定时临时组成的活动队伍,这些活动成员通常有着流动性、多样性的特点。

二、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现状

随着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也逐步展开。在21世纪90年代至今,郑州城市社区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快。在郑州市各个社区、街道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的音乐团体。这些音乐团体相继在各社区举办及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乐器的演奏教学、一系列自拉自唱的戏曲活动、活泼热闹的广场舞及各种合唱团的练唱演出等。这些活动大多数为居民自发而成,社区活动有了音乐的融人为居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更加丰富了老百姓们的业余生活。近几年来,社区音乐教育也历经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总的来说郑州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其兴盛的内在动力。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也是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社区中活动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完善也为社区文化活动创造出舒适的场地。城市的绿化、社区的环境、周边的氛围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们的精神世界。音乐与社会生活相呼应,使城市中的居民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也形成了独具河南地域魅力的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现象。

最后,笔者走访了郑州市区的多个社区,发现大多说社区的音乐活动多以伴奏或健身的形式为主,且多种多样。如健身操、广场舞、老年合唱团、少儿舞蹈队及自发组织的豫剧乐队等。这些活动的场地大多以在公共的绿地、公园、社区平地及操场开展。其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通过总结可得知:郑州市众多社区音乐活动中,大多由合唱团(他们的成员主要以退休干部为主)、广场舞(成员为以中老年女性)以及一些区一活动组成虽然曲艺活动不是郑州市社区音乐活动的主体,但却是河南地区不可忽视的社区活动中的一部分。在郑州市的很多社区活动中,豫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事豫剧活动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会自发形成小规模的团队,定期进行一些集体音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唱豫剧不仅是他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本地居民生活的贴近于还原。

三、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特点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普遍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社区活动中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蹈、合唱、文艺汇演及社区比赛等集体音乐活动中。音乐对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社区中的音乐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一些群众自发的群体行为,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体质、陶冶情操。现如今,城市社区中的音乐文化内容具有淳朴性、通俗化。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多个社区的走访,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每个社区中每次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的人数大多在10至100人不等。其中10-100人占88%、10人以下占3%、而100以上占7%(群体舞蹈居多)。由此可知,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人数大多以群体为单位。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性。笔者对河南郑州市社区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城市社区群众自发的音乐活动其内容多以民歌和河南特色剧种一豫剧为主。如郑州市中原区“帝湖花园”小区、金水区“群英小区”、“丰庆佳苑”小区公园内有豫剧演唱、地方民歌演唱等。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很多城市社区内公园除一些大众化的社区音乐活动外,郑州市较其他城市更为突出的现象是豫剧演唱的组团现象更为热火朝天。这些参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平民化、主流化,甚至偏高龄化。参与豫剧组团的人员主体多为曾经从事过专业乐器演奏的人员,如郑州市“水木清华”社区内就有一个豫剧团体。该团体的成员主要年龄从55岁到80岁左右。他们大多以一人为中心,多数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教唱和交流,并配有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大都为豫剧的经典唱段,引起了周围市民的普遍关注和较大的观赏兴趣。他们自编自导的各种舞种(如:健身操、秧歌舞、地方戏曲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性。他们的这些活动大多依托于本地文化及风俗习惯,其中以河南豫剧最为代表性,同时也会不时地穿插些黄梅戏、昆曲,但是豫剧曲种始终是郑州城市中乃至河南省音乐文化的主体。这也体现了河南省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化的特点。

(三)社区音乐文化的层次性。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几个小区的走访可总结出郑州市的社区演出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者广泛。其参与的主体大多为生活在小区里的居民为主。这些参与者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普通居民。他们的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也不相同。但由于小区地理位置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层次区分,社区内的居民生活观念、审美爱好、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有着不同。此外,在社区活动中也会出现多种授课方式的学习音乐的活动。根据不同的经济能力居民选择交课时费或自由上课等不同形式来。故此,社区内的音乐活动也存在层次性及多样性。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多中心供给;优化路径

我国的社会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导致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1]。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七大强调要“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缓解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提升社区的公共服务质量,才能使更好的满足社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协调好各种关系,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同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样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1.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

1.1供需失衡首先是需求量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也相应增加,而且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次是供给不足。很多社区内只有一些道路和警卫室等基础性设施,但是诸如小区学校以及其他文化娱乐设施很少,不利于小区居民的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同样出现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出现闲置的现象;再次是普遍覆盖率较低,种类不全,同时还有供给规模不足[4]。1.2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很多社区只是考虑了形象美观等因素,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位置不合理,影响了居民的生活[5]。例如道路的布局出现很多弯曲、环状,将银行设置在社区内偏僻的场所,浪费居民时间。1.3损耗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资源,随着规模的扩大,使用的频次和频率都会增加,但是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却相对滞后,导致很多设施损坏较重,很多公共设施长期在室外,自然损耗也较为严重。某些小孩,特别是在没有监护人陪伴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一些道路和社区安保设施的损坏,容易导致居民生活的不便,造成隐患。

2.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府包揽。在我国,由于政府垄断供给,带来政府自身职能不清,缺乏其它组织和个人对它的监督,供给效率低下、供应不足的问题。(2)缺乏整体规划。我国的公共服务基础实施供给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临时零敲碎打,各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给人们生活也造成了诸多不便。(3)缺乏多元来源和长效机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资金供给角度来看,表现出凑资渠道路径很窄,财政拨款较少,社区居委会在资金的使用上缺独立自。同时运转机制缺乏协调,回应更新机制欠缺也是主要的原因。

3.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模式分析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实施供给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模式可采用多中心、一体化的供给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依然提供者,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承担具体的生产职能;政府和非政府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彼此监督与合作。多中心、一体化的供给模式具有供给主体的多中心,供给内容的多样化,供给方式的网络化等特点。从其优势角度来看,多中心的供给主体能提供多样化、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与竞争,提高竞争力,公共服务来源于居民切身的实际需求,最终由居民享受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可以分别属于不同主体,使得供给能在合理的规划之后实施,更具效率。同时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供给模式可行性角度来看,城市化步伐加快,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民间意识的觉醒,第三部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管理体制的革新,促进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4.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路径选择

首先要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要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设施的布置,要以便民为原则,布局应该考虑距市中心的距离;其次,要转变观念,树立质量为本。充分认识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重视引进其它的供给中心,形成多中心供给,还要明白供给的最终目的是方便居民生活;再次,重视需求,合理配置设施种类。一方面要增加公共设施的供给总量和种类,同时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布置,关注特殊群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最后以政府为主导,明确主体分工定位。具体做到完善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第三部门职能,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连接为平台,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5.结语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路径是一项相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前人通过基本理论分析、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社区公共设施供给优化需要建立可实施的、可视化的最终指标性评估标准,同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案列调查研究,提高论据充分性,丰富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供给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春山,高军波.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3):272-278.

[2]陈伟东,张大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与规划实施研究[J].人文地理,2007(5):29-33.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城市社区;自我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有效提高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不但要求社区改变"制度、组织、组织间形成的关系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求社区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

1 社区自我服务的界定

社区自我服务是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区民生的重要体现形式,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社区自我服务的建设程度。因此,现阶段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既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强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其具体表现应为民所思,关心社区居民生活、了解居民需求、倾听居民呼声,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社区自我服务的特点在于:其一,具有综合性。社会自我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服务对象也包括社区中不能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状况的居民;其二,具有非营利性。社区自我服务与商业服务有本质上不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在于社区中下岗、失业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以及残疾人、社会孤老、优抚对象;其三,具有地域性。社区是居民生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属于地域性范畴。在对象上,社区自我服务主要是针对本社区所有居民。在资金来源方面,社区自我服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取决于职能部门的提供,以及社会各爱心人士的捐助。在人员构成上,社区自我服务的人员配备主要是专业人员以及相关志愿服务者。

2 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的现状

根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8月):截止目前,广州市共有133个城市街道,城市社区达到1532个。其中,社区主要拥有9031名专职人员,职员配备较为合理。历年来,广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不但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而且不断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等基础设施。自2009 年以来,广州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拨款达5亿多元,主要用于社区发展的活动经费、人员经费、工作经费。为保障社区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有关职能部门加大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力度。目前,诸多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平均面积为138平方米,同时,社区自我服务建设成绩突出。其中,2009年,白云区同和街道南湖半岛社区等11个广州市城市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越秀区东胡街社区等1321个社区被评选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占广州市城市社区总数的88%,越秀区梅花街的梅东社区等126个社区被评选为"广东省宜居示范社区"。

(一) 相对完善的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

随着我国社区掀起管理服务创新的热潮,广州市积极探索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努力构建起"政府、网络、居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在街道方面,主要以设置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在全市范围内着重打造"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街道的实际情况,为居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整合街道社区文化部、医疗队资源,成立"春蕾服务队"、"巾帼卫生保健志愿者服务队"等;部分社区甚至借鉴国外街道社区的成功经验,重点打造"家长俱乐部","长者义工服务队"、"和事佬俱乐部"、"社区治安督导队"、"爱心互助队"等志愿组织;部分街道还积极探索社区和医院、学校合作模式,邀请医学专家来中心举办"颈肩腰腿痛的护理及防治"等医疗保健讲座。据统计:2013年,越秀区东胡街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长者及困难家庭提供服务达17215人次,社区自我服务深受居民的一致好评。

(2)在社区方面,积极构建了"一居一站"模式,加大社区服务站建设力度。社区服务站的作用主要是协助政府开展治安维稳、关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活跃文艺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帮扶弱势群体、行为矫治、权益维护、协调邻里关系等工作的综合平台。通过建设社区服务站,让每位社区居民体会到"家"的感觉,从而能够更有效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社区志愿服务网络不断拓宽

志愿服务是广州市社区自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广州市不断拓宽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在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得同时,还建立了"服务登记--招募人员--培训志愿者--按点分配--工作督导--激励约束"为一体的志愿者管理服务体系。社区志愿服务站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

其次,构建了以社工带动志愿者的互助服务机制,打造较为稳定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其经验在于:利用社工的专业优势,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规范项目策划标准,逐步形成"社工引导志愿者,志愿者帮助社工"的良性互助形式。

如海珠区江南中街社区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以"赵广军志愿服务工作室"为建设平台,结合公益组织的力量(嫣然基金、广东狮子会),初步构建了"社工、义工"联动服务网络窗口。

最后,积极引领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由"受助"方转换为"助人"方。同时,利用驻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开展了科普教育、帮老助残、医疗卫生、扶贫救济等社区志愿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共建的效率。如荔湾区冲口街不断创新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构建"远亲不如近邻"互助模式,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结对家庭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特别是帮助联系户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情感上加强联络,通过感情的联络进一步融合邻里关系。

3 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广州城市社区通过不断改革社区管理制度、创新自我服务运营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完善保障体系,现已逐渐形成"以点带面"、服务主体共同推进的局面,社区自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在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才存在一些问题,需亟待改进。

(一)社区服务运行方式有待改进

(1)社区服务缺乏合理的分类。虽然较多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类型已有传统的福利社区服务向社区服务社会化转变,但是部分社区自我服务状况还存在管理混乱等现象。如有些社区甚至将无偿的、有偿的、经营性的、福利性的、志愿性的服务项目混杂在一起,不做区分。从而直接影响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社会公益组织等一系列公益组织发展困难等情况屡次出现。

(2)社区服务行政化严重。社区自我服务政府包办、政社不分等不良现象依然无法从根源上得到改变。社区居委会不仅要扮演居民自治组织的角色,还要充当政府管理和控制的纽带。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委会承担较多的行政责任,忽略自治权利。

(二)服务运行制度保障有待改善

社区自我服务属于各种服务的集合体,需要加强社区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但是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却出现"扯皮"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于:民政部门要求必须实行低税收政策,以此降低社区商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本。而工商部门却从自身利用着想,否认这一观念。现存的服务运行的保障制度使得任何一项服务很难将其单独划分和研究,即便是非盈利性质的医疗服务。完善社区自我服务运行保障制度,让公共福利更有效的融入社区自我服务体系中,现已成为各社区关注的热点。

(三)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虽然近几年,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未能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特别是部分社区基础服务设施仍相对落后。部分老城区面积狭小,场地规划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服务站和家庭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问题。其次,社区自我服务网络还需不断拓宽。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地区,由于辐射范围有限,网络覆盖效果不佳。虽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现已广泛普及,但其较多设立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距离街道办事处较远的社区,根本无法获得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此外,资金短缺,信息化设施建设落后等现象也成为阻碍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社区服务组织供给信息与居民需求等基本信息还有待深入交流;最后,由于部分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各管理领域还未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蔽塞"等现象在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社区自我服务能力也受到负面影响。

4 改进广州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对策建议

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是一项艰巨、负责、长期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居民对社区自我服务要求逐渐增多,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需通过社区自我服务来体现,社区自我服务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因此,改进广州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的相关措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加强对社区自我服务机制的管理:加大对社区自我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转变以往社区资金来源依靠个人、驻街道企业捐助的现象,让政府成为社区自我服务的主要投资方,以此保证社区自我服务更具公益性和福利性,帮助解决社区自我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政府需对社区自我服务实施有效监管,让社区自我服务根据专业性、实效性,保证社区居民身心收益。

(二)加强社区文化娱乐服务

文化娱乐服务能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素质和主人翁意识,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居民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能够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冷漠,增强凝聚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各社区应不断增设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感情。目前,虽然较多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然而通常参与人员绝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在职人员较少,男女参与比例严重失衡。此现象不利于居民间的沟通交流,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无法体现,和谐社区无法建成。因此,社区可办锣鼓队,广场舞培训班和比赛,建立社区文化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以此来吸引社区不同年龄的居民参加。

(三)开展青少年的教育服务项目

目前,诸多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仅局限于老年人、弱势群体,失独家庭等,部分社区尚未针对青少年人群开展教育服务项目。今后,社区应积极采取与家庭、学校三方合作共建模式,加大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服务力度,主要是通过开展党员"一帮一"、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防盗防骗知识讲座、防火消防演习、禁毒知识教育等活动,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机率,从根源上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增长趋势。此外,要积极鼓励青少年成为社区服务志愿者,让青少年体会社区服务的乐趣,感受团队的力量。另外,社区还可以开办青少年的兴趣活动班,如:联合学校利用节假日在社区成立兴趣培训班,成立社区辅导员队伍等。

(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对于社区失业、无业的人群,社区应把职业规划培训纳入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中。其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社区应成立职业培训领导小组,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其二,为社区的下岗、失业职工建立学习培训档案,编写实训实操教材,使其能在学习中掌握一定职业技能,为今后的再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其三,诚邀企业专家名师来为社区下岗、失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其四,举行社区招聘会,努力为他们创造更为优良的再就业环境和条件。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居民需要社区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健全、完善的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保证了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克昌.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毕景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2.

[3] 代明,袁沙沙.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10(11).

[4] 易佐永.2012 年广州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裴小琼.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6] 李荣新.新时期广州城市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DF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3-0079-04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基本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主体普遍学历低、年龄层次低、幼年多发生过失范行为,犯罪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据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总量高发、刑事案件高发的趋势,农民工犯罪量占该地区所有犯罪量的比例由21世纪初的30%上升到现在的80%,而在农民工所犯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已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1%上升到2009年的10%。2010年上半年连云港看守所在押人员中,30岁以下人员共2719人,其中农民工和无业人员1991人,占71.34%,以男性为主。这一比例在2007-2009年分别是56.32%、58.09%和66.8%,呈逐年上升趋势。无业人员中新生代农民工又占较大比例。南京雨花台区检察院调研资料显示,2006年雨花台区所有犯罪中有40%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为,2009年这个数据已经上升到75%。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他们融入城市受阻的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强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经济困境,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城市丰裕的物质生活方式无形中又拔高了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期望目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增加了他们的失落感与相对剥夺感,导致其极易偏离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以下特征:

性突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长时间积累的仇富、仇官心理以及相对剥夺感、城市边缘感会产生报复社会、憎恨城市的扭曲心理,微小摩擦便会引起过激行为,他们可以为口角之争连砍数人,而更多的是没有目的性的伤害与攻击无辜尤其是城市人。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量一直居高不下,2003至2007年间连云港市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占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总犯罪量的比例分别是56.24%、66.08%、68.02%、61.15%和58.59%。

犯罪类型集中。调查表明,连云港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达八成以上,其中盗窃占26.3%,抢劫占47.8%,诈骗案占5.9%;以初犯或偶犯为主,初犯占88.3%,二次犯罪占9.1%,三次及三次以上犯罪占2.6%;95%以上为男性;涉性犯罪、侵财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动机多为希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满足生理需求等。2008年起连云港出现较多新型犯罪,如抢劫汽车、利用假发票和信用卡诈骗等。

环境作用显著。68.4%的犯罪人表示犯罪是出于“一时冲动”和“临时起意”。这种概括性动机往往多受周围环境刺激,在犯罪准备过程中预谋性较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多以亲缘、地缘因素结群,形成有共同生活特征、相似生存状况、互相依靠互相影响的群体,即“城中村”。当新生代农民工得不到融入城市的支持或受到不公待遇时内倾往更加显著,其中难免存在不良人文影响因素。调查显示连云港地区大部分同伙犯罪中都有教唆现象存在,其中近六成认为自己犯罪是受朋友影响。团伙犯罪集中,2009年中单独犯罪占连云港市总犯罪的比例是24.1%,而两人以上犯罪的比例是75.8%,2003年至2007年团伙犯罪占连云港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比例分别为64.24%、71.03%、79.95%、77.68%和78.16%,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调查显示92.6%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发生在城区街道里巷,城乡结合部的车站码头、游戏厅、旅馆、出租屋内。这些地方房屋租金低廉、交通便利,往往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一站落脚点。一方面,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大,情况复杂,治安环境乱,设施设备落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安全感低,对城市社会的不满情绪加重,无序的地理环境又使本来浮躁不安的情绪更容易冲动,更倾向使用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生存环境缺乏约束和规范,非单位人的身份又使之得不到足够的监督和控制,易产生失范行为,而根据“破窗理论”,在频繁出现治安问题的地区持续发案的概率较大。

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城市社区因素

城市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基本活动场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程度。当前城市社区重点放在社会控制而非社会服务上,一般将农民工作为社会不安定群体、犯罪高发群体对待,坚持防范式管理模式,没有建立集传递就业信息、培训职业技能、宣传道德法制和开展文教活动为一体的服务性社区模式。新生代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和救助网络之外,这弱化了他们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由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变成现实力量的可能性。

(一)城市社区工作重管理轻服务。现阶段城市社区运作模式仍以防范式管理为主,社区民警和街道工作人员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多以收费、办理暂住证等防范方式管理,并没有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娱乐、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以连云港市蔷薇社区为例,蔷薇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区内有连云港汽车总站、火车站、众多小型旅店、出租屋、安置小区、平房,租金低廉、交通便利,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聚居地。调查发现社区工作人员当前仍以不违法犯罪为标准管理暂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将满足其生存、生活要求纳入日常工作规划之中,没有提供切实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适应城市的价值观。在南京安德门农民工市场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普遍无聊,娱乐项目中60%为看电视、玩电脑等,仅有不到15%会在闲暇时间看书、充电。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处于多元价值观的无序混合状态,在原有规范的束缚不断受到冲击乃至弱化,新约束未能建立的情况下,部分人存在心理失衡与行为失范,给社会造成某种无序和混乱。

(二)城市社区二元矛盾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区生活中往往持围观者的心态,对公共事务不关心,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生活。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疏远的社会关系导致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有隔阂,形成所谓的城市二元制,这弱化了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容易对城市以及城市居民产生抵触甚至仇视心理。连云港蔷薇社区新生代农民工中超过46%的人表示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有28%的人偶尔参加。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社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几乎没有交流,约63%的农民工感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即使是社区工作人员偶尔也会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社区逐渐发生同质递减、异质递增的变化,社会学认为一旦社区内的一个群体的稳定无视另一个群体的动荡,一个群体的利益凌驾于另一个群体的利益之上,社区凝聚力就会降低,矛盾就会加剧。

(三)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不完善。调查发现,一方面街道居委会工作者和社区民警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年龄普遍偏大,对于入户调查、跟踪摸底等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建立社区警务长效机制。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做依据,例如公安部出台的《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七条第一项规定不准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承租人,笔者入户调查发现,连云港蔷薇社区10%-20%的暂住人口没有身份证,但是该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房东如何处理并未做进一步规定,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钻法律的漏洞违法犯罪。此外,执法权威和公信力的降低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倾向依靠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私权力解决问题,难免有不当行为发生。

(四)城市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频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社区尤其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市社区内人口流动性非常强。暂住证和出租屋、旅店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方式,但事实上流动人口只有在需要使用暂住证时才会来派出所办理,迁出也不会主动注销暂住证,暂住证并不能准确完备地传达流动人口的有效信息。蔷薇社区所在派出所曾经上门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但流动人口对此积极性、配合度不高。蔷薇社区中缺乏物业管理的新站花园小区、蔷薇小区内家庭式旅馆、出租屋共120余家,笔者对新站花园小区一户家庭式旅馆进行调查发现40天内六间房屋平均1.4天换一位承租人。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工作人员对于流动人口人员来源地、职业等底数情况难以掌握和更新,给治安防范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三、从城市社区建设角度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将犯罪预防划分为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四个层面。社会预防旨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和运行,减少社会弊端与漏洞,避免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减少或控制犯罪发生。社会的完善是减少犯罪的根本前提。在社会预防框架之下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建设宜居社区就是通过改变农民工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在角色、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对二元结构性制度实现渐进式的超越,进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深层次融入城市社区,这对整个城市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要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城市社区,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这为建设和谐城市社区指明了方向。随着时展,城市社区建设又增加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发挥城市社区建设群体力量

确立党的核心地位,发挥政府的决策作用。城市社区党工委应将分散的驻社区单位、政府行政力量和居民区党员全部涵括进来,共同完善社区建设。江苏已经建立了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心,专门负责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以及计生、房屋租赁、劳动保障、证照办理等管理服务工作。2010年8月1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户籍改革,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设计了包括三年过渡、三项保留、五项纳入在内的操作性较强的过渡体系,力争在2030年之前分阶段完成重庆1000万农民的市民化,将城镇化率由现在的29%提高到60%。此项改革第一阶段针对的就是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政府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平台,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社保纳入城市规划中,从根本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融入城市的诉求,为其市民化、城镇化提供政策支持,意义深远,极具可行性和借鉴意义。

明确企业雇主职责,利用民间组织的自治优势。重庆户籍改革中政府是主导,最大的载体是企业,据测算,农民工转户后,按照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标准,企业必须将缴费标准由过去的12%提高到20%。1000万农民工城镇化意味着重庆全市企业15年要多支出600亿左右社保费用。重庆市政府要求全市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对接,以公民身份承担起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雇主职责。此外,企业还应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社区内投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企业的工会组织应积极与街道联系上门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结合单位性质、工作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职技能培训。所谓“政府所有―非政府运作”模式就是政府应将城市社区公共资源由街居行政权威推广到社区空间中的民间组织来运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社区文化站、图书馆、卫生站等,同时吸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自我管理自我治理的社区工作中来,实现“以外关外”,不仅能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更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动员社会群体力量,落实职能部门的配合工作。流动人口管理应当由公安、劳动力、社会保障、建设、人口计生、税务、工商、民政等部门分工协作,辅以居委会、治保会、物业保安、行业协会、志愿者队伍共同完成。其中法律援助机构意义重大,法律援助应进社区、入民间宣传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向更多新生代农民工伸出法律援助之手,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诸如劳资纠纷等问题,防止矛盾激化演变成刑事犯罪。南京安德门农民工市场法律援助工作中心2006年3月成立,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配合雨花台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40起,涉案15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发动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帮助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供更专业有效的城市社区警务服务

公安机关一贯强调治安管理要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流动人口实施人性化管理,打破原来的硬性预防和治理模式,从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考虑,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将警务与社区相结合,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实现管理。发动、依靠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派出所将办理暂住证、《房屋租赁证》、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延伸到社区街道,以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础,提供劳动就业、房屋租赁、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等方面信息和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减少新生代农民工不必要的麻烦,更人性化、现代化服务。

提高暂住证含金量。为促进流动人口自觉办理暂住证,可以在政策上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多实际利益。比如允许暂住证达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在暂住地享有办理社会保险、卫生医疗保险,申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申办工商营业执照、驾驶证、出入境证件,购买经济适用房,缴纳公积金,申请常住户口等市民待遇和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公安机关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还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

加强出租屋管理。坚持“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派出所配备专门电话联系旅馆、出租屋房东,房东每接纳一位出租客可以将该承租人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专机上,派出所以社区为单位分别统计。这个办法实行一周来共接受到50余条短信,公安机关能第一时间掌握承租人的具体信息。另外,还应借助房屋出租户治安责任告知书、旅馆治安管理常识手册,加大向房东宣传有关租赁房屋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

落实警务工作信息化、社会化。社区警务应以全省统一联网、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及时上网更新流动人口、出租屋等信息,加大人员流出地流入地的信息交流,利用科技手段保障警务信息化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警务工作还应该发动社会资源,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广泛获取信息,把握动态信息,将公安工作下沉、迁移。

完善社区警务队伍建设。社区警务主要依赖社区民警和辅警的主动性、自觉性完成,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要提高社区警对治安防范的重视度,转变公安工作重打轻防的观念,提高对社区警的业务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证三项建设在基层派出所的完成质量。二要合理配置辅警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公安机关可以通过统一招聘、统一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方式把好进人关,在工作中强调辅警社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其工作中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和约束。

(三)拓宽城市社区工作内容

开辟融入城市社区的渠道。社区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开展包括法律知识宣传、道德品质培养、城市生活方式教育、心理干预等帮扶工作。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择业、购物、娱乐等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困难,使农民工能够拥有更多融入城市生活的畅通渠道。这是保证社区公平的基础,是对流动人口的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人口管理中的体现。

提高城市社区参与度。建立参与机制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参与到社区发展规划等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中来,使新生代农民工分担社区发展责任,培养其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培育他们的社区主人翁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应积极参加工会或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学习通过合法程序、合理手段借助公权力而非私权力维护自身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应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学习城市文化,针对在工作中的知识欠缺,加强职业学习,可以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突破自身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瓶颈,积累更多社会资本。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与城市居民交流,促进双方心态的转变,提高社区聚合力。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善治。发动社区内资源如退休的专家学者、技术熟练的退休职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以社区为基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技术培训、文化补习、政策法规宣传等活动。宣传现代城市文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掌握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言行礼仪,培养环保节能、和谐互融的城市理念,消除其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融入城市。借鉴在农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宣传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的经验,结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特点开展工作。这些措施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亲近主流文化、远离越轨亚文化,有利于舒缓新生代农民工被城市排斥和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净化城市社区治安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加上缺乏父母监督,往往更容易受到周边不良习气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社区工作应致力于消除不利于青年农民工成长的负面因素。一是要加强打击黄赌毒活动。严厉查处娱乐场所吸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区土壤,提升广大农民工的生活和谐感、安全感。二是要加强文化市场整顿。联合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的行为,清理、净化文化市场,通过堵塞毒害的文化渠道,抑制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年农民工犯罪。

参考文献:

[1]郭建华,刘蓉蓉.重点落实十大举措推进南通现代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3).

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范文6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内涵,197年,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在大连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的社会服务活动,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翌年,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张德江同志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了一个界定:“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内容要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为目的,居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服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

二、当前社区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服务现状

“社区服务”理论己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社区服务是社区办服务,只局限于“互助、自助”;现代社区服务是在社区内,由于居民生活需要,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由政府提供,社区组织或社区承办、配合的一项公共服务。

2. 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

在当今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社区服务,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

三、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强社区管理途径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 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加强和改进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三要突出工作重点,以人为本,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四要健全各种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五要强化占领意识,进一步巩固扩展思想教育阵地。

2. 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 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待遇

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待遇,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服务管理者队伍,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要加强理论研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服务理论体系,作为我国社区健康发展的指导;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大投入,下大力气抓好人才的开发、培训和引进,提高社区服务人员运用科学技术和社工专业技巧的能力。

4 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

5. 在社区服务专业化基础上,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道路

这是由我国现有社区服务资金缺乏,设施不足的现状决定的。所谓产业化,就是要求社区工作服务业能按照生产事业的规律进行运作,要讲求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把社区服务中具有经营性的服务项目当作第三产业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来经营,才能进一步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推动我国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诚斌.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浅议[J]辽宁: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2]王思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的培育[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

[3]张明亮.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推进[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