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三平”精神

中原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原人民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加强对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能为振兴河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撑,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

一、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渊源

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焦裕禄精神,其核心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实践中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在困境中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在当今时代改革大潮之下,它依然激励、鼓舞着勤劳朴实的河南人。河南人民在中原文化长期熏陶中,逐渐形成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正是焦裕禄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教育了千千万万河南人,这其中不仅有大批的干部更有无数的普通群众。47年来在焦裕禄同志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下,“三平”精神应时而生。

所谓“三平”精神,即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坚韧不拔、英勇无私的,河南人身上体现出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今天河南人身上反映的“三平”精神是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的,二者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与河南人的“三平”精神是河南人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在艰难困苦中不屈服却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正体现在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中。其思想渊源是一致的。

二、焦裕禄精神与“三平”精神的一致性

一定时期的人民精神追求是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焦裕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已被赋予新的要素。

焦裕禄精神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三平”精神因子。深入探析焦裕禄精神的“三平”精神内涵,科学把握二者各自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在实践中,以焦裕禄精神推动“三平”精神建设的理论前提。为此应解读焦裕禄精神中的“三平”精神。焦裕禄精神的“三平”精神内涵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体现着不懈追求。焦裕禄深切相信战胜自然灾害的方法就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平凡的劳动人民在战天斗地,他们最了解自然,他们掌握着控制灾害,发展生产的法宝。焦裕禄同志发挥群众智慧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鼓舞了河南亿万人民。使河南人民相信他们是创造社会的英雄,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改变现有的生活追求美好的梦想。这和“三平”精神之“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是一致的。平凡的人生,伟大的追求。

(二)体现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和“三平”精神中的“平静之中满腔热血”是一致的。亿万河南人民在平静的工作和生活中满怀着创新热情。并将这种热情发挥在各行各业。河南是英雄辈出的沃土,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是平凡的伟人。时展呼唤英雄,也造就英雄。在河南经济崛起的关键时刻,以焦裕禄精神教育更多的平凡的英雄,体现了焦裕禄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反映了责任感。焦裕禄同志对工作极其负责,心中始终将群众放在第一位。“平静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在中原大地闪耀。新时代普通的矿工谢延信在这种影响下悉心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弟弟30多年如一日演绎着感人故事。极强烈责任感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必将影响越来越多的河南人。

“三平”精神对河南人精神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从古代愚公移山神话传说,到当代的红旗渠、焦裕禄精神,河南人世代秉承着勤劳勇敢、诚实、热忱等优秀品质。从新时期河南人的代表洪战辉、李学生等身上,更彰显着一种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现代人特质, “三平”精神正是对这些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

焦裕禄精神给河南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意义。焦裕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焦裕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素养,融入了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中,更有利于“三平”精神的发扬。将弘扬焦裕禄精神与发扬“三平”精神是统一起来,必将为河南经济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

三、“三平”精的实践性意义

(一)树报国志向。目前中原的发展要求河南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发展。因此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实现河南经济大发展的伟大设想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结合起来。我们发展河南,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河南的生产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为国家的富裕强盛做更多贡献。任何岗位上的河南人民无不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立足平凡岗位实现报效国家之志。

为此发扬“三平”精神,把“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发展河南事业。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原儿女汲取了新时代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放包容,胸怀博大。焦裕禄来兰考治理自然灾害,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坚信困难可以克服,胜利必将呈现。河南人民发展家乡的过程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有了“在困难面前呈英雄”的气概,河南人民必将知难而进,在重重困难面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使河南经济这一伟大而又布满荆棘的事业得以成就。在河南发展的道路上,河南人民将一腔热血付诸于平凡的实践,以积跬步至千里,积垒土成丘陵的耐心和滴水穿石之毅力使河南的经济实现了腾飞,必将在发展河南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威力!

(二)创辉煌业绩。河南现在所进行的经济建设,是全新的事业,河南人建设家乡必为的事业!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无数以前未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河南人民要发挥智慧,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在建设的道路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会逐步突出,矛盾交织。河南人民凭借满腔的热血必将逐一化解矛盾,运用智慧举重若轻。

是焦裕禄沸腾的满腔热血温暖和鼓舞了兰考人民树立了战胜自然灾害,迎接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焦裕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的河南人民的思想、智慧、勇气、毅力:凸显了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克难攻坚的精神境界。河南人民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在平常的工作中创造了奇迹!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趋势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背景下课程体系建构案例分析

根据教育部分类管理的办学指导思想,本文认同将高等学校划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等三种基本类型[1]。为研究分析分方便,现选择每一类型高等学校之中的一所作为案例分析,以期达到以一豹而窥全貌之效。

1.学术型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分析——以中山大学为例

2006年开始,中山大学在物理、化学、生物及经济(理科)类专业入学的新生中择优选拔120人组建“逸仙班”,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因材施教,优生优培,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战略后备军。同时,面向传播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法学院等相关专业入学新生中择优选拔120人组建“博雅班”,致力于培养有较强学术创新潜能、团队协作精神与创业实践技能,善于参与国际竞争,具领导才能的社会科学类的精英人才[2]。

基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全校性通识教育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人才培养采取“前期宽口径的基础教育与后期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文、理、医、工相互渗透的原则构建全校性基础课、跨学科基础课、学科大类中跨专业基础课三个层次的基础教学平台,拓宽专业出口,打通专业基础,设立柔性专业方向。组建通识教育中心,推行“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倾力建设由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等4类通识课程构成的各专业“共同基础课程”,规定全校本科生必须从中至少选修16学分。同时,将各院系部分优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双重编码(专业课和通识课双重编码)方式,向非本专业本科生开放,方便学生跨专业选修优质课程。通过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补,增强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3]。

为突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该校通过课程学分认定与成绩转换等制度,从“进”和“出”的环节完善交换生培养制度,多层面建立科学、规范、国际化的教学平台。校内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的比重,校外以与国(境)外高校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为主体,以国(境)外访学、短期交流或联合培养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到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交流的机会。2010年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等五所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成立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是目前国内首家引入法国六年制工程师培养体系的专业核工程师学院。学生毕业时将取得中山大学本科学位与硕士学位,同时还将获得CTI核能工程师证书。两个阶段的教学由法方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教学内容,中法双方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4]。

2.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建构分析——以广州大学为例

广州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突出四大特点:

一是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加强人才的基础性和适应性。该校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采用“大学科平台+小专业(方向)模块”式的课程组合,淡化过细划分的专业(方向),同一专业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同的学科基础课程,相近学科和专业之间搭建两年左右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并夯实学科基础。

二是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适用性和行业针对性。课程体系设置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制定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求各专业调研、概括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与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一一对应,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整合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要求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是坚持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删、减、并、留、增”的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精简理论教学,实现理论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和模块化,改变课堂讲授课时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适当腾出部分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柔性设置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拓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四是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创建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将学生能力分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的五大模块(即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内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模块) 和“四阶递进式”的实践训练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使专业建设既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也能够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职业技术高校课程体系建构分析——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主要突出以下三方面: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3

【关 键 词】 教育;办学;改革;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抓手,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巩固教育事业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党的十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二、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以均衡化带动标准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切实增加对高中教育的公共投入,推动高中教育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满足产业和用工需求,实现同市场“零距离”对接;着力优化高等院校层次、类型、规模、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的公平发展权。当前,我国教育公平正处于由入学机会公平向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发展之中。要按照"均衡普惠"的原则,大力推进规则与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要进一步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四、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五、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党的十报告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转变。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U大,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六、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成长,创新教师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特别是要关心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成长;要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精神为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苦干、锐意进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宁,杨保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 陕西画报,2016(3).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4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实现创新教育,培养一代具有突破精神的优秀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21世纪的庄严回答。

鉴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领会我再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把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放在首位。而语文学科以其强大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为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新的突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创设情境、引导参与、激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鉴于此,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去参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情境、人际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和新知识促使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教师要在情境中经常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曹冲称象》中的曹冲,《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草船借鉴》中的诸葛亮《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让学生学习他们创新精神并倡导他们有新的突破,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种创新价值追求的氛围中,丰富自己积极向上的创新情感体验。

1.2教师要倡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促使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形成一个一学生为中心的生动局面,也就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民主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给与肯定,当他们的回答有独特之处时要给与鼓励。当他们的回答比老师高明时要虚心听取,当他们的回答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时要及时捕捉和保护。这样我就可以给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并让学生在认识获得情感的满足。

2引导想象、贵在得法、激起活力

由于小学生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明辨是非能力需不断培养,所以,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课外阅读,而不加以指导。这样,有可能让同学们无选择地去读书,良莠不分,结果破坏的东西所侵蚀,弄巧成拙。为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指导尤为重要。

2.1推荐好书,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常常把有意识的、把文质兼美的书籍成文章推荐给他们。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繁星》《春水》等。

2.2指导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韵味感染熏陶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无数炎黄子孙,运用祖国语言讴歌我们的祖国,留下了许许多多艺术瑰宝。为此,我开展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去收集资料,积累丰富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5

一、政治思想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素养的第一要素是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理想伟大。坚定信仰,坚持用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是中学德育的主题。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合作竞争、公平公正的时代精神教育是中学德育的精髓。

二、文化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师生形成的良好道德风尚、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在知识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应具备文化选择的素质修养;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具备文化传承的素养;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具备创造新文化的素养。总之,应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

三、教育创新素养

面对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德育特级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德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灵活机智的才能,应具有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物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面对德育现象、问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德育观念理念方面,要树立大德育观,树立参与、体验、感悟、实践的理念,提升德育实效性。在德育课程建设上,树立多样化思想观念,能创新课程,开发德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编创校本教材;在德育教学方法上,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理论素养

德育教师特别要做到博学多闻,需要涉猎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第一,应掌握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第二,具备德育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组织和类型、课程目标和评价方面的知识;第三,通晓德育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创新德育理论,出版专业著作。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善于吸收、应用新成果。例如在国内外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教育新概念,德育特级教师要能够透彻理解其中的涵义,如“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关于文化的概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工作。

五、科学思维素养

德育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德育教师要在认识德育、改进德育的实践过程中持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当今时代,德育工作面临太多的挑战,德育教师要以心灵培育心灵,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掌握辩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范文6

近年来,沙洋中学在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罗家忠校长的引领下,以“丰富发展内涵,创建一流名校”为目标,把握时代脉博,积极探索改革,以其浓厚的育人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苑地溢出一路芬芳,正以她迷人的笑妍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创新机制 激发管理活力

“优质的管理才能铸就优质的学校。”罗家忠校长说。学校紧扣“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将所有影响师生发展的因素都纳入量化管理的范畴,并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督查、凡事有通报。

在学校管理层面,倡导优质高效。从2008年开始,学校先后建立起“中层干部选聘办法”、“六大评价机制”(综合值日评价、处室周工作评价、班主任评价、备课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职工评价)等一系列管理评价机制,着力追求“管理精细、态度精心、方法精巧”,增强学校管理的活力。

在教师管理层面,注重内涵发展。要求教师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锤炼师德师能,鼓励教师争当“五专一能”(五专: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命题专家、课题专家、奥辅专家;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的专家型教师,打造领军团队,塑造品牌学科,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

在学生管理层面,渗透人文关怀。学生出现心理偏差时,会有教师呵护关爱;学生遇到实际困难时,会有领导深情关怀。学校还建立了国家助学金、教育助学金、奖学金等一整套的资助体系,每学年为学生累计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逾200万元,受助学生达2000人次。

更新理念 成就精彩课堂

走进沙洋中学的课堂,学生桌椅不是一排排整齐摆放,而是有横有竖地拼成了一个个小板块;学生时而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时而围成一圈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首创了“三导三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着力于构建“高效课堂”。2012年12月,学校成功举办“三导三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吸引了近200名领导和教学专家前来观摩学习,涉及九大学科18名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18位评课教师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进行了精彩点评,让领导和专家们惊叹不已,好评连连。“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推行以来,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教师参加省、市级“课内比教学”活动,有3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3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 11人次获得市级一、二等奖。

“要说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效率高不高,还得由学生来说话。”校长罗家忠说。学校放手将评价教师的权力还给学生,开展了“魅力课堂”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评选活动,不仅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让教师找准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拓展途径 频现德育亮点

学校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着力打造“三大”德育工程,即环境育人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活动育人工程。学校精心设计校园景观,积极打造“靓丽校园”,力求做到景中有理、景中有人。放眼望去,校园洁净亮丽,学子们在林荫下晨读,在荷塘边畅谈,在操场上锻炼……成为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学校精心培育校园文化,激励学生健康成长,涌现出了自幼失去双臂,用双脚谱写辉煌人生的陈瑞;在挫折中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全国十佳自强女孩”刘浴霜等优秀学子。学校精心开办学生社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利用课余和周末开展文学沙龙、摄影沙龙、技能训练等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校刊《平湖》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最佳社团刊一等奖”,多篇文章被《语文教学与研究》转载;平湖艺术团出演的节目先后获省“黄鹤美育节”优秀节目奖和市群众赛歌会一等奖;学生篮球队参加省、市中学生篮球赛屡获殊荣。

此外,学校立足自主教育,逐步探索出“自我选择、自我体验、自我超越”的德育模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赋予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权力,让学生以自动、自律、自觉的姿态达成德育目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广泛参与社区共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思考社会责任,接受自我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