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底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底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底蕴范文1

焦溪历史街区与焦溪新街区仅一路之隔,前者在舜溪中路路东,后者在舜溪中路路西,共同构成了现有的焦溪集镇。

焦溪三面环山,东有龟山、鹤山、秦望山,北有舜山、牛腿山,南有三山、鸡笼山。焦溪河流纵横,历史上老舜河与南溪河呈“f”形状穿镇而过;商铺临河而建,“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青山、绿水、石拱(板)桥、黄石半墙、金山条石路面,编织了一幅有别于“江南六大古镇”的美景。“江南六大古镇”只有水,没有山;而焦溪则既有水,又有山。

焦溪桥多、街多、弄堂多,历史上有“九桥、六街、十八弄”之称。焦溪历史街区原有砖砌圈门11座,用以防盗防窃。圈门上端各刻字四个,反映了当时街道的特点:东街宝善桥头,“紫气氤氲”;中街咸安桥下,“中衢要隘”;中街惠通桥北,“万商云集”;南街中市桥西,“日中为市”;南街三元桥西,“物阜民康”;南街中,“物华天宝”;西街文星桥下,“文星拱照”;东下塘咸安桥下,“万民咸安”;东下塘万兴桥北,“钟灵毓秀”;东下塘万兴桥南,“鹤峙渊亭”;南下塘三元桥东,“人杰地灵”,表达了老百姓的美好的愿望。

焦溪历史街区明清、民国的老房子,除了具备“江南六大古镇”粉墙、黛瓦的共性,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些房子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用黄石砌就,当地人称之为“黄石半墙”。黄石半墙,焦溪历史街区明清、民国老房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区别于“江南六大古镇”老房子的分界线。

焦溪不同于“江南六大古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历史街区的道路全部用金山条石铺设。长1.2米―1.5米、宽0.2米―0.3米的金山条石,排得整整齐齐。金山条石下面是下水道,条石上面走人、行车,历经数十年、上百年,至今依然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商业价值

历史上,焦溪街上店铺林立,门类齐全,是常州东门外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据当地老人回忆,前,焦溪镇上的商店有200多家,涉及粮食、生猪、蒲包、木材、布庄、浴室、戏院、客栈、班船等30多个行业。其中,布庄6家,南货店7家,药店9家,茶馆6家,粮食行超过70家,规模最大的“吴福泰”粮食行,常年存粮100担以上;百年老字号商铺多达38家。民国三十五年(1946),焦溪人在被日本鬼子烧毁的“济和典当”的废墟上,新建了一条长约150米、计有76间二层楼的新街,以及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华戏院。这条新街,一楼清一色的排门,二楼一风水的玻璃窗户,家家户户都是商店。1949年春天,渡江后路经焦溪新街,看见如此整齐划一的楼房和林林总总的商店,还以为到了上海。

焦溪特产“二花脸”猪,老祖宗是活跃在当地丘陵上的野山猪,舜当年在此开掘舜河时开始人工圈养。上世纪80年代,“焦溪二花脸”被评为中国十大地方良种猪之一,被国际畜牧界誉为“世界猪种产仔之王”,名列“国宝”。“二花脸”母猪母性好、产仔多、成活率高。“二花脸”肉猪,肉质嫩、口感好、胶原蛋白质丰富。以此猪肉为原料烹制而成的焦溪扣肉,肥而不腻,入嘴即化,2006年被评为常州市十大农家招牌菜,深受老百姓喜爱。

如今,焦溪地区的葡萄已经发展到8000亩,梨子3000亩。1999年,焦溪被评为“常州市水果之乡”。“常溪”牌水果被评为“常州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

焦溪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

前景喜人

2007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焦溪镇撤销,并入郑陆镇,保留了焦溪行政村和焦溪居民委员会的建制。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迁出,被边缘化了的焦溪历史街区显得更加冷落。

随着古镇旅游的逐步兴起,加强对焦溪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呼声日渐高涨。

2008年,焦溪村民委员会斥资整修了青龙桥、咸安桥、中市桥、三元桥。同年,上述4座古桥全部批准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8月,经常州市规划局和有关人士牵线搭桥,郑陆镇人民政府会同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启动了焦溪古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3年2月4日,常州市召开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会议公布了《常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按照该方案,常州市将重点实施三十九个项目,涉及历史城区、历史风貌区、古运河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扩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研究等九个方面。焦溪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列入了39个重点实施项目。

2013年8月2日,常州市规划审议鉴定委员会原则通过了《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古村保护规划》。会议认为,该保护规划符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要求,对焦溪历史文化名村申报、保护与管理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会议要求相关部门按法定程序尽快组织报批。

2013年8月12日,经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三级政府申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审查,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焦溪入选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2月19日,经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文化部批准,焦溪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将历史街区保护

与古镇旅游结合起来

(1)充分利用虞舜、季札、焦丙、是仲明、奚曰宗等丰富翔实的人文资源,以及老街、老巷、老弄堂、老房子、老河、老桥、老井、老树等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源,积极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古镇旅游项目。

(2)焦溪历史街区的旅游,围绕“一河、四桥、十个旅游景点”展开。

“一河”:即老舜河(又名龙溪河)。购置10-20只木船,开展游船活动。

“四桥”:即三元桥、中市桥、咸安桥、青龙桥。拆除桥堍边若干建筑,腾出拍照、录像的空间,让游客留下美好的瞬间和永恒的记忆。

“十个旅游景点”:包括“是家大门”(舜山学所创办人是仲明故居)、“耶稣堂”(仲明中学旧址)、“姚记七代豆腐坊”(老房子、老井、老树、老工艺)、“高阶沿”(鹤峰书院和诗社旧址)、“承家祠堂”(罕见的 “承、是、奚、仇、时” 姓氏文化)、“强家弄与黄石半墙”(最能代表焦溪建筑特色的老房子)、“老新街与梁园”(墨香斋主人梁孟佳及其书画)、“奚宅”(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的老家)、“进士厅”(东西两侧一明一暗两条弄堂)、“仇家弄与美新照相馆”(靠自然采光的摄影室)。

将书画作为

焦溪历史街区的主要商业形态

(1)书画,在焦溪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焦溪人比较喜欢书画。绝大部分人家,当门都会挂一幅中堂、一副对联。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办公室、会客厅里都会悬挂一些名人的字画。

焦溪具有众多书画创作的题材。既有虞舜、季子、焦丙、是仲明、奚曰宗等人文素材,又有舜山、舜河、龟山、鹤山、秦望山等山水题材,还有老街、老巷、老弄堂、老房子、老桥、老井、老树尤其是黄石半墙、金山条石路等特殊题材。

焦溪历史街区的街、巷、弄堂及其明清、民国老房子,也比较适合经营书画类的轻型商业。

(2)以焦溪当地的书画家、书画商为基础,引进一批知名度比较高的书画艺术家、经销商落户焦溪,形成书画一条街、两条街……

引导并鼓励书画家多多创作以焦溪为题材的作品,并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纪念品。前来焦溪旅游的客人,不仅可以耳闻圣贤、帝师之精彩故事,目睹焦溪之青山、绿水、小桥、老街、古宅之美景……而且可以通过书画这个载体,将焦溪美好的东西带回去,留作纪念,并与亲朋好友分享。

将时下流行的DIY方式

引入旅游、休闲、购物活动

DIY即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你自己动手”的意思,引申到旅游、休闲、购物活动中,就是增加游客、顾客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毫无疑问,焦溪历史街区将引入时下流行的DIY方式。比如,让游客参与写字、作画、吟诗、填词、唱戏、猜谜语;动手酿酒、做饼、扣肉、蒸团子、包粽子、磨豆腐;参加摇船、拉纤、捉鱼、采红菱、钓田鸡;学习编竹篮、做蒲包、编毛衣、上鞋子,一起抓纸牌、搓麻将、笃铜板、斗蟋蟀等。通过这些DIY活动,增强游客的好奇心和乐趣,加深游客对焦溪的好感和印象,创造游客重返焦溪的空间,使游客对焦溪流连忘返、情有独钟,来了还想来,来了还会来,成为焦溪的常客。

历史文化底蕴范文2

关键词:项目建设 十笏园文化街区 分析 潍坊市

潍坊市是世界风筝之都,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产业发达,交通便捷,物流区位优势明显,是一座新兴的文化旅游城市。潍坊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集散地。潍坊自古人才辈出。历史上郑板桥、曹鸿勋、王寿彭、陈介祺等一批书画、诗词、金石、篆刻艺术大家影响深远,当代郭味蕖、于希宁等一批书画大师蜚声海内外,潍商传统、民俗文化至今延续,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要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潍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此背景下,开发建设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提高潍坊文化名城的建设力度,这不仅彰显了城市文化底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旅游资源。

1 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概况

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规划净用地面积882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619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95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667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市以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旅游、文化、商业、传统民居、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中心综合片区,将极大地提升潍坊的城市形象。

一是区位优势。项目位于潍坊市潍城区曹家巷、梁家巷以西,向阳路以东,东风西街以北,关侯庙北围墙外约32米处以南。该地块市政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是潍坊十笏园旧址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交通、通讯十分方便,是开发建设城市文化中心综合片区的理想地段。

二是规划布局。整个建设布局分为五大功能区,其中民俗文化展示区52712平方米,风雅文化展示区65315平方米,主题酒店26468平方米,餐饮文化展示区66324平方米,客栈文化展示区35375平方米。

三是优势分析。项目处于核心商圈的黄金旺地,具有开发高价值文化商业旅游业的硬件基础,而且项目规模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建成后是位于中心商业区的大体量文化旅游市场,具有相当的规模影响力。项目开发方向为以潍坊历史文化为特色主题的大型商住中心,该项目在政府规划中是以潍坊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商业中心,而政府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文化中心,将该项目作为整个潍坊文化产业的一个补充,也成为该项目的核心特色之一。

四是发展前景。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这个文化产业功能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项目,其开发建设,有利于改善潍坊城市面貌,能有效加快潍坊市城市化进程,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和明显改善潍坊市民的居住环境条件。同时,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挖掘、整合以及增加潍坊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有效带动了相关建材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潍坊市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当前,各省、市、区都在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文化产业特点,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建设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能够进一步提升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以及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带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完全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二是符合地区政策和发展规划。《潍坊市服务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繁荣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基本目标,以改革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构建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业体系,强化对地方特色文化,如奇石文化、剪纸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进一步推动营利性文化服务业的市场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建设潍坊剧院、人民会堂、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艺术馆、规划展览中心等文艺设施,把潍坊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重镇。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已被列入近期潍坊市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三是可进一步加快潍坊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底蕴。近年来,潍坊市文化建设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当前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形势,提出大力建设文化潍坊的号召,潍坊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成绩显著。在这种形势下,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城市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得到不断提升,潍坊文化品牌也在全国甚至世界产生不断扩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全国包括潍坊市来说,由于以前先发展经济的影响,总体上各地包括潍坊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是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潍坊市的文化发展程度还是与其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因此,也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建设文化潍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要求。

3 项目工程建设基本方案

一是规划原则。坚持城市建设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原则;坚持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维护传统风貌与城市现代化要求的原则。

二是规划目标。①通过整治改建,打造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重塑潍坊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风貌,提高街区的文化内涵。②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底蕴范文3

关键词:宜居城市;文化景观;扬州

Abstract: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tasks to build a livable city. Although Yangzhou government has worked hard on this in recent years, Yangzhou, as one of a few livable cities published by UN in China, in fact, is lack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basis. So Yangzhou government still has a lot of work to do to demonstrate Salter Culture and Anhui Culture, the parade activities of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in Yangzhou, the culture of Yangzhou Moon and also Yangzhou’s heritage as one of the nine historic c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Among all above tasks, more emphasizes are supposed to be laid on the essence of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show the city’s uniqueness.

Key words:Livable City;Culture Landscape;Yangzhou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2-40(6)

作者简介:孙天胜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1宜居城市与文化景观

“宜居城市”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出现,笔者觉得起码表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改善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2007年5月,国内首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国家建设部评审验收并在北京,使得我国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开始从零起步。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我国就有很多宜居城市了呢?就在这次会上,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顾文选指出,目前中国尚且没有一个城市达到宜居城市水平,也没有一个机构具备评价和命名宜居城市的权威和能力,宜居城市评价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体系。笔者认为,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旨在体现一种社会大众对“宜居”的追求与渴望,其意义远在评价之上。

而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文化景观建设又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无论在什么地方,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都应将地域特色放在第一位。全球化产生了全球化的文化景观,城市作为这种全球化文化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应该在吸取、加工各种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宜居城市尤应如此。

1.1文化景观是宜居城市的鲜明要素

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环境是否优美是决定性因素。城市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与环境协调等诸多方面。在这当中,城市文化景观是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鲜明要素。

城市景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地上的投影。城市景观表达的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社会最精彩的瞬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更多地体现在人文、历史、精神追求等较深层次的层面。因此,充分了解本土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营造既符合全球化潮流、又具有本土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作品,才是宜居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应发展的方向。[1]

1.2地域文化是景观环境特色营建的创作源泉

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这些成果和成就在历史中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地域文化是城市特色营建的重要源泉。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有赖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任何城市都是历史形成的,即使新兴城市也不会完全脱离原有村落的基础。历史发展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料,这些反映在城市结构、功能布局、居住形态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城市的景观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2]

1.3文化景观展现城市特点

文化景观是城市精神的外在体现。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大量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空间,在世界城市景观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人们通过城市的特色来了解一个城市,把握它独特的文化底蕴。特色最直接地反映在城市的景观及建筑空间之中。城市中的自然山水、道路、公园、广场、街旁绿地、建筑及小品等,以景观语言表述着自己沉淀的历史岁月、辉煌的传统文化及独特的地域风韵。[3]

2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

2.1名城从来没有相同的文化景观

我国许多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包括众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历史古城,在城市化建设的大举扩张、整齐划一中,渐渐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特色,失去了城市的“根”与“魂”。

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抄袭趋同,追求大规模建筑群和大体量建筑物,导致“千城一面”,一些历史性城市和街区,正在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旧城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受到伤害。

殊不知,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威胁“文化城市”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自身特色的消失也就是必然了。

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如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市,就必须有自己的“地标”,如北京有天安门、故宫、天坛;南京有中山陵、明城墙;杭州有六和塔、灵隐寺;上海有外滩万国建筑楼宇;天津有近代外国小楼。[4]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水土、气候、技术、经济及民间艺术的诸多差异,构成了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存在的根基。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里,不同地段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建设地段内的地形、地貌、地物、地段周围的人工或自然事物,特别是那些有一定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景观特色的营建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时要人为地强化这一特征。如同一城市的不同住区景观环境创造,就要不仅研究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当时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还要研究不同住区所在地段的自然特征与周围环境特点,以及居民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以设计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不同风格的住区景观环境。[2]

传统文脉是人类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任何一座宜居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景观文脉的传承,就是要促进现代城市景观文化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宜居城市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景观。当然,与文化一样,优秀的景观设计在继承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过去的否定。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现代文明的存在与技术的进步。

宜居城市景观设计应正确面对传统文脉的传承与扬弃,深刻体会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中优秀的景观文化予以发扬,而其糟粕则应毫不犹豫地予以剔除。这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城市历史,还意味着在传统景观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景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城市景观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2.2文化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

人们对城市特色的了解,往往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字记载的各类历史典籍之中,它更具体地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自然遗产等方面。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城市风貌与历史古迹。例如石头城南京,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体现在饱经沧桑的古城墙上。对南京而言,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景观文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保护好古城墙,使这些积淀着悠久岁月的景观要素与城市景观空间永久结合,成为城市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目前南京很多古城墙(如汉中门城墙、中华门城墙、东水关城墙等)都已作为城市景观的特色要素,深深融入了城市空间之中,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城市的更新不能以破坏那些文化珍品为代价,遗存的历史建筑精品、城市景观格局对后代都是艺术“瑰宝”。宜居现代城市特色的创造与历史文化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必须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地域景观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让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历史。[3]

历史通过文化、习俗、惯例等要素,固化成景观实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对历史予以充分尊重。历史的累积构成了当地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影响未来。历史文化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城市特色,强调保护历史文化信息,不是将城市像博物馆一样原封不动保存起来,城市的繁荣不能以牺牲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为代价。富有特色的宜居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与融合历史文化元素,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土地资源匮乏、城市超常规发展、完整的城市历史文化物质遗存已经相当有限的前提下,择取适当的历史文化题材,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以当代景观的方式来留存下部分的城市文化历史记忆,应该是我们当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5]

历史文化提升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塑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形象,这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人们已认识到历史文化是民族之魂,城市之根,是可以物化的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绝不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精神理念的载体,容易凝聚成当代建设最大的财富,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产生文化效应,大幅度提高市民素质。

城市的发展不能割舍历史,发展不等于抛弃历史。每个有特色的城市保护都是要传承价值,讲述传统,延续历史。没有历史精神的城市,是沙滩上的城市。物质层面的财富虽然可感可触,但历史文化精神则渗透整个城市的街巷肌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都可以引进,唯独历史遗产不能复制,无法移植。[4]

2.3当今城市地域特色欠缺的表现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今天一些城市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他尤其对八个方面的问题深恶痛绝。[6]一是城市记忆的消失,二是城市面貌的趋同,三是城市建设的失调,四是城市形象的低俗,五是城市环境的恶化,六是城市精神的衰落,七是城市管理的错位,八是城市文化的沉沦。

3扬州城的地域文化

3.1扬州是一座兼具南北风格的城市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之间,属于有名的“江淮地区”。从《禹贡》时代的九州到现代的行政区划,扬州都处在由北方到南方的过渡带上,也正因如此,扬州便有了兼具南北风格的城市风貌与文化传统。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扬州方言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在扬州话里是不分的,从语言里反映出扬州的偏北风格。但在自然景观上,由于这里地处淮河下游,地下水位较低,地表水面便多似江南,地表植被和各种物产便有了许多相似之处,这显示出了扬州的南方风格。但从民风来看,从清代的“扬州十日”,特别是从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身上,我们又看到北地人刚烈的影子。还有扬州的园林,如“个园”与“何园”,在建筑学界是公认的兼具南北风格的园林代表。

3.2扬州是一座盐商文化浓郁的城市

扬州东近黄海,西通西京;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安市毗邻。隋朝开凿大运河,扬州占据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内贸易中黄河、长江、太湖流域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是唐代漕运及盐、铁转运的中心。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总商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富甲天下。随着扬州盐业经济的发达,扬州的文化日渐繁荣,进而形成扬州独具特色的盐商文化。

大批盐商齐集扬州,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河下盐商社区,并最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扬州社会风俗。盐商们利用垄断盐业的特权,巧取豪夺,积聚起大量的财富。盐商们除了声色犬马之娱,也附庸风雅,追求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雅趣,这一切对于明清扬州城的社会习俗、风尚的演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盐业经济支撑扬州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又哺育了盐业经济。各地商人集结扬州从事盐业,将自己家乡的文化带入扬州,与扬州当地的文化不断融合,逐渐形成扬州独特的盐商文化。盐商文化渗透到扬州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了扬州地域经济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扬州文化市场的兴盛、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扬州盐商通过建书院、筑园林、贮图书等方式支持文人读书,通过组戏班、开诗局、收字画、办文会等方式开辟文化市场,各地学子皆得其惠,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更因之异军突起。同时,扬州盐商以自己的才智、见解和价值取向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推进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创造了清初扬州城学术文化的辉煌。

3.3扬州是一座独领的城市

历史文化底蕴范文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地名的新老更替越来越多。有的是给新建成的社区、建筑冠以高端洋气的新名字,如“曼哈顿”、“威尼斯”、“天鹅堡”之类的“洋大古怪”;有的则是抛弃使用多年的名字而改用新地名,比如徽州改名为黄山、襄樊改名为襄阳等等。

新地名激增的背后,是老地名的大量消逝。随着行政区域的合并、社区街道改造合并,一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正在快速消失。据了解,在苏州,1995年随着一条干将路的建成,沿线就“丢掉”了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朗中里、梗子里、桐桥浜等8条巷弄名;有统计显示,因1980年至2003年的旧城改造,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地名消失了40%;从1984年到2005年,杭州仅上城区就消失里弄360余条;1991年至2000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

鉴于此,民政部从去年6月起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地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

【多维解读】

1.老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老地名就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人文积淀下来的老地名,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还凝聚着当地群众的归属感。老地名不单单是代表着一处方位,它的背后还有着众多的歌谣、故事、典故,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个个老街名的背后,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通过老地名,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随意更换老地名,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强拆”。

2.老地名是区域的历史记忆

经过长期积淀的老地名是超越时空的,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等文化内涵,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缩影,折射着城市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之一。那些有着丰富人文沉淀和优美传说的老地名,是历史留给城市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同时默默地讲述着城市的往事。老地名体现着城市风格、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更体现着城市时代印记和内涵,也体现了那些时代的特色。

历史文化底蕴范文5

【关键词】文化作文;素材积累;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作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写好此类作文,首先自身应该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看炊烟,应该想到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象,看黄昏,应能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看雨要能感受到古典的雨像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在文化的视野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那么,具备了文化意识,又如何积累文化作文素材呢?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它们现在仍影响深远,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首先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指向,这些文化符号就是意象。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文化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所以要积累文化作文的素材,首先掌握文化的符号:意象。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另外,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文化作文素材积累的重点。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历史文化底蕴范文6

关键词:景观;商业街;商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良好城市的商业景观不但体现了城市文化内涵,同时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打造良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设计具备科学、舒适、健康、便捷的景观环境。随着现代人审美观点的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创新,研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要尊重建筑特点,历史特点等因素,全方位,多视角考虑问题。现如今,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商业街往往是市民及游客集中的场所,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是提高了要求。良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环境,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应努力创造优美完善的景观环境,为市民群众服务。景观设计更应重视精神力量的传播,彰显独特的文化底蕴,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和艺术规律,是高层次、高境界环境设计。商业空间环境的每一组成,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又具有审美功能,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的审美感受,历练着人的精神体验。

2商业景观表现形式

商业街景观的发展和现代人审美观的不断改变,传统理念和设计手法不仅要延续还要发展才能更进一步的诠释设计本身。因此,提出合理的商业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手法是有必要的,同时,它将会极大的有助于商业景观设计的发展。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现代艺术、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商业景观设计,这就需要因地适宜的设计景观才能使景观本身实现它的作用。展现它的美。

2.1根据历史特点的表现手法

每座城市都有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文脉,沈阳中街一带的设计中保留了一部分中国古典元素,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对于一些手法,得到了灵活的应用,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一大课题。历史文脉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成长历程,是后人应该不断回顾、不断重温的,每段历史都有自己灵魂,同样周围的商业景观设计也要体现出她的灵魂。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文化底蕴浓厚的沈阳。中国第四大城市,东北亚地区的国际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规划的形状和历史背景都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依据。依仗皇城特有的艺术特点和平面布局,充分发挥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在保护的前提下给予符合环境特点的设计手法,淋漓尽致的诠释商业景观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信息。商业景观设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建筑的文化底蕴相伏相依的。商业景观依仗着历史文化来凸显她的形态美,韵味美。同时,周围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通过景观设计更进一步的来让游客,市民理解其中的含义。

2.2根据周围建筑特点

在根据历史特点进行设计的同时,应把阳光、绿树、彩色路面铺装、临街立面和街灯融为一体,把周为建筑的特点以及元素搭配花池、喷泉和雕塑小品,街头穿插表演、展览、商贸和游戏活动,使之成为游客和市民休息、闲逛、玩耍等有活力的商业空间。例如沈阳市中街商业街景观,结合了俄罗斯风格,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特点,丰富了建筑的临街立面。形成了集浓郁的商业氛围、娱乐活动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综合性步行街。中街尽头的两个龙柱更是体现古城文化民族特点的最好见证。可以通过布置休息椅以及公共设施标识牌等公共设施,实现休闲,娱乐一体的室外商业景观环境,设置绿化小品、雕塑、背景音乐,使它更具有人性化,更能体现文明古城的特色。

3结语

商业景观设计是根据时展的特点以及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特点为根本,提出在景观设计中应坚持设计与文化相结合,其中包括两个方面:设计与历史文脉相结合;设计与周围建筑相结合。不同的的环境形式,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承载着不通的主体。商业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文文化建设的传承,力求突出商业景观生态性、人文特色可持续和谐发展。在设计中职能分区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职责,而且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商业景观的分布作为衔接。商业景观设计,要吸取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的理念,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街区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深远的教育寓意,给市民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商业景观环境设计在体现其美感的同时,应重视其艺术语言所表达的含义,结合商业空间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景观的抽象性、象征性、艺术性等特点,表现出崇高的美,充分体现艺术时代的精神,使景观文化精神在室外环境景观中得以流露,得以升华。商业景观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可以影响到生活质量的好坏。它还可以营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生存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人的需求应该放在商业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更好地为城市商业景观进行改造。良好的商业街景观能培养市民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昂和生活的丰富多姿,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在这个室外空间学习,工作之余在这里放松。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艺术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

[2]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 增订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4]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沈志明.论景观设计空间形态.南平师专学报 , 2005年7月;

[6](美)伊恩·论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