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1
Abstract: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of "learning by doing" based on CDIO is applied in curriculum reform.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 concept of course design, organization mod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were expounded.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设计;情景;案例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curriculum design;scene;cas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99-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实践中的运用,对职业技术人才也显现出高要求。高职教育面对新形势下的要求,提出基于CDIO“做中学”工程教育理念,以施工过程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专业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将理论性和技术实用性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搭配,把典型工程项目引入课堂,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主线,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按理论知识点划分授课章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获取的知识散列、抽象,学生仅凭自身能力难以将所学知识与桥涵实际施工过程、施工工艺流程一一对应理解,不能适应快速上岗的要求。随着桥涵施工技术的发展,仅有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无法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高科技时代的桥涵施工技术人员不仅应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在生产项目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积累施工和管理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和效率,真正满足“懂施工、会管理”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2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基于CDIO“做中学”工程教育理念,以施工过程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将理论性和技术实用性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搭配,把工程实例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根据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按照项目准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步骤完成某一学习项目的教学,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设计遵从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理念,以“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要求给学生设计工学任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未来职业的工作需要和高职学生的特质,建立能力培养的项目资源库,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做中学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实现“做”与“学”并行的开放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3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3.1 通过对区内多家施工企业的进行调研,对市政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桥梁和涵洞工程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
3.2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以桥梁和涵洞工程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结合教学规律进行工作任务过程的教学转化,确定学习情境。
3.3 以项目训练的为载体,以桥梁和涵洞分部分项工程为依据,进行教学项目及学习内容的设计。
3.4 以培养学生具备桥梁工程、涵洞工程施工能力为目标,制订《桥涵施工技术》的课程设计标准(包括教材编写、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等内容)。
3.5 以项目为载体,以真实或模拟的桥梁和施工工作任务和职场情境展开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根据CDIO的理念按照项目准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步骤完成某一学习项目的教学,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实现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的培养(如图1)。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桥梁和涵洞项目施工为载体,以桥梁和涵洞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以施工阶段任务为途径,依照“施工员”的岗位要求,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表1)
每一项目的实施,均融入CDIO“做中学”工程教育理念,采用“项目准备―项目研讨―分组实做―现场实训”四步法(见图2),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校内模拟、现场实训等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本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教材、相关教学资源及课程网站具体表现出来。
5.1 教材
5.1.1 统编教材和素材以课程团队教师参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桥梁工程》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素材库。
5.1.2 校本教材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行业、企业人员与课程组教师共同编写的校本教材《桥梁实训》指导书,该教材按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进行内容的构建与排序,共分为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任务表、教学设计任务评价标准三大部分,包含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以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
5.1.3 相关教学资源在“做、中、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参考书、标准图集、施工规范、操作规程、产品样本、施工录像、施工安装好的样板工程、教学工具等,开放的实训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图3所示。
6教学建议
6.1 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工程案例千差万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主案例,案例难度适中,能涵盖一定的知识面,满足教学要求。
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2
关键词 策略 效果 能力 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36-02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式和方法。
一、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1.适当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效果
预习既是学习方法问题,也是学习习惯的问题。预习的内容很多,如:课前要预习生词、课文和语法内容,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去听课,课堂上尽力去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如仍听不懂,课后应马上问同学或问老师,一定要搞清楚,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2.听课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应努力提高听课效率
在听课中要集中注意力、善于记要点和善于利用直观的图画等理解主题。听课效率高的学生往往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教师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听课要集中精力,听懂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做笔记时要善于使用一目了然的形式,如图解等。同时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复述和巩固性练习等,及时应用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提高听课效率。
3.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课后要进一步理解课上所学的内容,如整理笔记、复习重点和难点。熟读或背诵重要句子;通过归纳、分析和比较,使知识条理化;总结整理时,如果能用简要的提纲或简单的图示,做到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是最好的。然后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4.在学习中要积极观察和思考,主动探究,善于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观察是启迪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多观察的习惯。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英语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英语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自主学习强调以问题为纲,提纲挈领,主线贯穿。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思考,必先让其发现问题。我们要给出机会让学生将问题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去挖掘、探索,从中发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二、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学生母语学习的经验和认知发展需求,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异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如感知和模仿英语发音的特点;掌握有效记忆和使用英语词汇的方法;理解英语句型的结构和语用功能;初步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的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等。
2.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和示范不同的英语学习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学习很多时候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3.对每堂课进行小结,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后及时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小结,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定的目标,若没达到是什么原因,可有什么改进的办法。这样让学生自己理清知识脉络,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中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如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养成写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等等。
5.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的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6.明确学习任务,减少学习活动的盲目性
自主学习最大的忌讳就是漫无目的学习。在教学中每节课都有相关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范围和结合自己的原有基础选择的,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奋斗的方向也就减少了学习活动的盲目性。
三、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
1.按照认知策略及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现有的水平、课时安排等,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替换和对教材编排顺序作适当调整,也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根据学生的特点添加活动步骤和方法等。比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采用最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方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加深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和继承各种方法的可取之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2.按照调控策略,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学科教学知识,即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知识。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养。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反思,通过实践与反思,教师有机整合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应通过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制与其他教师主动分享,加强交流,逐步提炼适合个人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一名不断进取、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3.按照交际策略,适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短剧,以及英语角、英语墙报、校园或班级刊物等,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并获得成功。
4.按照资源策略,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学习的制高点则是整合利用这些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自身的知识积淀,还暗含着学习的工具、途径与方法策略。所以除了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例外,还应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网络和广播电视等,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真实性和交际性。但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要注意目的性、恰当性、合理性。多媒体等的使用不能替代师生课堂上真实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和人际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3-0127-04
探究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模式,可从最一般、最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入手。在分析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研究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学习理论,深入实际了解高职教育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进行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模式的构建。该模式共包含九个模块,即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高职学习者分析、学习资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总结性评价。前三个模块,模式中将其置于一个椭圆形中,意指这三个模块在实际的资源设计中常常不分彼此,交叉进行。
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
资源设计活动中最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学习资源的建设目标。分析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目标,有助于在资源设计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发合适的评估工具,进行资源应用结果的评估。1.确定资源建设目标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通过相关的绩效分析不难发现,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包括:提升高职校教育技术环境、加强高职校教师培训,以及建设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等。一般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确定教学目标有四种基本的方法[1]:学科专家法、内容纲要法、行政命令法以及绩效技术法。表1为确定资源建设目标的样表。2.分析具体资源的教学目标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2]: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活动中,对某一具体资源的目标进行分析,有助于精确地确定高职学习者通过该资源的学习能够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表现。表2为分析资源建设目标样表。
高职学习者分析
资源设计中的学习者分析,主要是考虑与学习效果相关的学习者特征。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践分析,笔者在下页表3样表具体的“学习者分析”步骤中提炼出了几个有意义的因素。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资源设计实践活动中,这些因素不必全部包括进去,笔者只是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而有效的参考而已。该说明同样适用于本文后面的其他样表。
学习资源内容分析
具体资源的内容分析是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后的教学策略设计、媒体设计、平台选择、评价都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内容分析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学设计师更好地把握内容的定位和要求,在此阶段不会也不要进行任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3]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活动中,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资源设计者更好地了解不熟悉的学习者(高职生)的学习内容,从而确保资源设计的质量。一般说来,确定学习内容有三种方法[4]:主题分析、程序分析和关键动因分析。具体来说,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可以这样对某个具体资源建设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主题分析,明确该资源的内容及组成要素的结构,分析的具体程度应视高职学习者在该领域的知识水平而灵活掌握;通过程序分析,明确高职学习者完成该资源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步骤,以及步骤间转换的线索;通过关键动因分析,获取与高职教育资源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态度。表4为资源内容分析样表。
资源环境分析
资源环境分析包括两部分:传输教学的环境和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也就是学习环境与绩效环境。高职生学习环境与绩效环境的差异性,是资源设计者应该十分重视的设计制约因素。表5为环境分析样表。下面着重考虑真实的社会作为资源设计的绩效环境的若干特征:①绩效环境对高职生的导向。这里要考虑的因素是真实的社会对高职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组织支持,扩展一点说是社会对高职生的关心与重视程度。②绩效环境与高职生所学新知识的关联。这是分析高职生所学新知识在真实社会中是否有用武之地,以及是否存在哪方面的物理或环境限制。这一方面要求资源设计者多为高职生设计与真实社会相关的新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会支持系统在高职生绩效环境中的重要性。学习环境中一般考虑以下因素:①高职校教学环境的客观情况。获取高职校教学环境的客观信息,目的是考察它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适合程度,具体内容包括有多少间多媒体教室、是否已建成校园网、师机比、生机比等客观信息。②高职校教学环境对真实社会的适应性。这里主要是考虑高职生在高职校获取的知识,在真实社会中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兼容性。如果有差距,在高职校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做哪些改变和调整,以增强知识的可迁移性。③高职校影响数字化学习的限制条件。笔者要进行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应该在进行策略设计和信息设计前考虑学习环境中的若干限制条件,如基础设施、师资、资金、现有资源及应用状况等。
资源的教学策略设计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理论成果颇多,经过比较和甄别,笔者拟在研究时间较早、较具权威性的加涅的相关学术思想指导下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以加涅的教学事件作为策略设计的起点,但是最终的学习资源策略设计应该尽最大可能兼顾到ARCS(吸引注意力,建立认知关联,保持自信心,维持满意感)模型的理念。上页表6为教学策略设计样表。
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
完成了教学策略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信息的设计。关于学习信息设计,有多种不同的论述,这里援引王永锋的观点[4]:所谓信息设计就是将各种多媒体元素看作待加工的信息元素,思索在计算机界面中如何有效组织设计这些元素,以利于学习者有意义学习。一般来说,多媒体元素包括五大类: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5]是理查德•迈耶和其合作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对人类信息加工的研究以及自己十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指导多媒体学习与多媒体学习材料设计的定律。在进行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可将理查德•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作为重要的设计参考因素。上页表7为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样表。
形成性评价
资源设计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习者那里收集到与教学材料的使用及教学效果有关的数据,从而资源可以在正式使用前修改得更能促进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步骤一般包括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现场试验。[6]关于在每个步骤中具体需要考量哪些内容,笔者建议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设计”的每个步骤中,将形成性评价之前的几个教学设计步骤都作为考量内容,换句话说,将资源设计进行到现在所形成的“成果”都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上页表8为形成性评价设计样表。
修改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修改教学。在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中,这一步骤与上一步骤紧紧相连且紧密对应,是根据上一步骤获得的信息来对每个考量因素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教学样表如上页表9所示。
总结性评价
在资源设计活动中,总结性评价是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做出决策,确定是否继续使用当前的学习资源。总结性评价的核心评价者一般不是教学(资源)设计者。总结性评价往往更需要不熟悉资源设计详细过程的外部评价者,以便更公正客观地看待资源的优点与缺点。
参考文献:
[1][6]W.迪克,L.凯瑞,J.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4.
[2]SusanElizabethCrichton,GailKopp编,汪琼等修订.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GaryR.Morrison,StevenM.Ross,JerroldE.Kemp著,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第四版)(DesigningEffectiveInstruction,FourthEdition)[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85.
[4]王永锋.基于认知的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4
该教学内容为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的第一节内容。该节主要内容为三部分:一是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来源);二是信息数字化的相关设备与操作(转换);三是数字化表示(存储)。该内容为整个教材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一学生多数会以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网络,容易忽视信息的多渠道获取,且多数学生对信息数字化表示、数字化转换等设备及操作较为陌生。因此,基于具体的信息活动而言,掌握选择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信息获取的方法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由生活出发,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尝试或观察操作为基础,了解几种基本信息类型数字化转换的常用方法,同时掌握与文本、图像数字化表示相关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向性的信息活动,让学生在分析、体会和尝试过程中,了解根据问题需求确定信息类型、选择获取渠道、确定获取方法、进行数字化表示(存储)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在文本和图像信息分析与应用过程中,交流思想,体验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与数字化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需求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事实,理解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意义,增强掌握知识技能以驾驭数字化生活的信心,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多渠道获取,文本、图像数字化表示的基本知识及转换的基本方法。
难点: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多渠道获取、存储的思想方法,数字化相关术语的理解。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相机等。
软件资源:教学广播系统,清华紫光OCR,教学网站(包括讨论区、学习与阅读资源、操作和展示材料、视频、在线测试等模块)。
设计思路
让学生的获取信息活动,始终与良好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相伴随,以不同信息类型的问题解决来组织整个的教学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及设备所限,相关的实践操作采取了变通方式。例如,OCR文字识别由教师提供扫描图像的半成品,学生尝试OCR软件;图像获取则提供多种数码设备的操作视频,学生只尝试使用DC;通过教学平台有效地组织浏览、讨论、资源使用以及自主学习和即时反馈等。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对课题《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数字生活体验》中的“多渠道”、“数字生活体验”的分析,直接导入新课。
二、研究探讨,实践体验,学习练习
1.设置情境。教师引导说:“昨天,我发现某期《南方周末》有篇《好的文科教人什么?》的文章,精彩且意味深长,于是想把它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与朋友们共享。请问我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说有录入、扫描、拍照、网上搜寻等方法。教师以此对话引导学生总结获取文本信息的可能渠道,进而归纳出文本信息数字化的常见方式:键盘录入、手写输入、光学识别三种。
2.实践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课前准备好的半成品图片用OCR软件进行识别。在此阶段,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或者通过大屏幕观看教师操作步骤模仿操作,亦可自行到教学网站上观看提前录制的视频教程。
3.归纳与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工作流程:一是获取途径的有效选择;二是所获取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这就需要学习使用相关的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等。
4.学习与反馈。学生登录教学网站,学习文本信息的表示等,在阅读理解后,通过练习题检验学习情况。
5.实践。教师提前准备好三个数码相机并设定不同的拍摄质量,找三组学生分别拍摄活动人物与教材彩页,并将拍摄结果即时上传到教学网站的相应栏目中。师生一起浏览这些不同分辨率的图像。互动问答之后,教师告诉学生为什么老照片翻制用扫描仪而不是数码相机,这不是必然的,依设备条件而定。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设备引到图像分辨率等基本知识的学习中。
6.观察思考。教师引领学生观看教学网站上的一组取自不同渠道的图像,用以说明图像获取渠道、信息的质量和格式等,使学生通过浏览,简单了解各种数码设备的情况,观看相关设备的操作视频。
7.归纳。信息来源主要有文献型信息源、生活实际信息源和电子型信息源等。
8.学习与反馈。学生到教学网站中自主学习“图像信息的表示”等相关知识,通过阅读与理解,同样是通过几道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落实知识点。
三、借鉴讨论,思考分析,意义引申
网站作品展示: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中国旗袍文化”。
1.在线讨论。教师安排学生在教学网站的讨论区进行讨论,分析上述网站由哪些信息种类构成。这些信息由何渠道得来,假想其研究、收集资料与制作的全过程。
2.讲述。教师讲解该网站背后“研究性学习的故事”(此举意在给学生指明研究性学习中有关信息采集的基本方法以及结题时综合制作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们结合身边实例,进一步领悟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生活实践价值)。
3.引申。一个完整的电子作品是用来记载和表达的。作品的内容承载的是学习过程和研究成果。作品的最终表达中包含着个性特征、学习质量和品位修养。这也是信息时代表达方式的重要变革。
在观看完整的主题网站、进行假想和讨论、教师全面讲述网站形成故事之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制作一个“真我风采”的多媒体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5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教学质量 实践改革
当今,我国的教育已经走入大众化阶段,教学质量是教育的发展核心,实践教学更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通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战略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对口专业分析―专项能力素质分析―课程优化与开发设计―课程实施―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评价―就业能力―市场反馈” 的思路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全程研究与实践,对实验内容、实验平台、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实习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求学校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程中应采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具体对策。
1构建实验层次,改革实验内容
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课程设计与实习、提高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技术创新型实验四个层次。开设多类别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技能培训等实验教学类别。将DSP、ARM、EDA、PLC、电力电子技术等现代电工电子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及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电工电子技术的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应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2建设信息化平台,实施实验室开放运行
实验室开放运行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改善实验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新形式下实践教学的需要。
电气类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综合现代高新技术和应用型技术,不但与现代企事业单位应用的科学技术同步,还保持适当的超前性。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较强,既综合电气类专业各单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又融进各学科之间的交互内容,可以通过一个实验将多门课程所学的知识融合为一体,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内容只向学生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而对实验原理、步骤等都不作交待,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3建设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电器类创新性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承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队伍的培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将创新实验室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来建设,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基础型提高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层次化理论-实验教学体系。
4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所学知识或多个知识点,进行技术融合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每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增设开放性实验室课题研究环节,即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学课程的情况,设定一些相关题目,并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题目,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验任务和要求,学生应作为实验教学主体,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践环节我们要求项目实训必须在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环境氛围中进行,既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也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特点,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训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促进课程的改革,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现在高校中的学生绝大多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真正建立起“理论、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6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采用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互通机制,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以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用经营思想和理念加强实验室管理,从科学合理的管理中获取效益。注重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时动态地修改和完善教学资源,及时将最新技g成果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形成特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魏东辉,柴玉华,谭克竹.建设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49.
[2] 王树文,魏东辉.基于技能大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卷宗,2016(3):118.
教学资源获取的方法与步骤范文6
现代教学;教学设备;历史课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64-01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1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的历史学习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历史学习信息最可取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1.2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1.3创设多主题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2.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基于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学习过程的整合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2.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在具体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效益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