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1
对于一个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对其进行经济分析,以确定其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绝对必要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图1是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从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来看,企业文化产生起源于经营者的创意或经营思想。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应用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形成企业经营成果,这个成果不能是短期的,而是一种长期的效果,从而证明这些文化理念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可以用这些文化理念来继续指导企业经营。这样看来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现成的流程,也不是一个应用软件,每个企业只有建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文化,才能使文化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要获取经济效益,一般要完成两个交易:一是企业与员工的交易,也就是内部交易。企业只有满足了员工需求,和员工达成契约,才能组织安排生产,获取员工的劳动,生产出用以出售的商品。二是企业与顾客的交易,也就是外部交易。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没有售出之前,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只有与顾客达成协议,把生产成果让渡给顾客,才能获取顾客的回报,从而获得经济绩效。[1]无论是内部交易还是外部交易,企业要交易的对象都是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复杂多变的,作为企业员工的“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而且有被尊重、自我实现或在群体中的归属感等需求。作为顾客的“人”,不仅需要商品满足生活需要,而且需要交易过程中的对商品喜欢、欣赏或对服务的感动等情感或情绪上的满足,这些非物质因素在企业效益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些非物质因素的满足程度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在内部交易中的经济分析
在企业与员工的内部交易中,存在着博弈行为,即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相互信任的问题。企业内部信任具体体现在:企业是否下达指令,而员工又是否接受指令,接受指令后又是否努力工作,为企业赚取较大的收益。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解决企业与员工的信任度问题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塑造具有共同企业精神(如奉献精神)、明确价值观(如对企业利润的认识、对环境和员工福利的关注程度、对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等)和高尚道德境界(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市场秩序、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企业员工,可以使得员工对企业下达的指令的接受度增加,自觉维护和支持企业的指令,从而使管理费用减少。而员工的努力又会得到企业的信任,企业会一如既往地将工作交由员工负责。企业管理可以分成“硬管理”和“软管理”两种。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来进行管理的手段,就是硬管理,主要依靠制度来维护和实施;而采取教育和文化管理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就是软管理,主要依靠文化来维护和实施。但文化管理中也必须采取必要的制度文化来保证文化目标的实现,如一定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但文化管理中的制度文化与行政、经济和法律管理中的制度管理是有所不同的,“硬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在企业内部交易中也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制度管、卡、压,管理越死,员工的心理越抵触,其创新性和工作效率也越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制度文化,以软性的激励为主,从薪酬、职位和职称升迁、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来满足员工除了物质需求以外的非物质需求。领导对员工的关心度和公平合理的决策,使得员工更加理解企业的制度,自觉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团队精神”,在对企业精神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凝聚力非常强的团队,在现代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发挥作用。所谓团队生产,就是指由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分工合作和专业化的原则组织起来参与生产活动。这样整个团队生产的产出是整个团队整和的产出而不是每个成员的分产出之和。按照系统整体效益大于个体效益之和的观点,整个团队的产出是大于每个成员的分产出之和的,因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团队生产中存在着博弈,也就是说因为从总产出中很难确定每个人对联合投入产出所做的贡献,因此在团队生产中无法确定参与合作队员的边际产品。而对于单个队员来说,无论他偷懒与否,他都会拿到与同团队人一样的收入和其他效用。因此每个人势必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可获得的报酬来调整其工作量。由于存在着观察、检测、监督的费用,每个人都会被诱使去享受更多的闲暇,搭他人便车,这意味着他将获得更多的非现金收入。所以,要提高团队生产的效率必须克服这样一种道德风险。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团队精神能有效制约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等道德风险,实现“团队生产”、“联合生产”的高效率。从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分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行为为目的,在管理中重视企业人对企业经营策略的理解,即通过有效的手段,向员工宣传有利于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策略,使其内化为员工的主体自觉性,从而变被动地执行企业的行为准则为主动自觉的行为。这样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较好地促进企业与员工的交易,并有力地提高交易效率。[2]虽然企业文化建设要投入经费,但由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一旦通过整合、建立了较好的企业文化,就具有可持续性,从而创造出可观的绩效价值。
(二)企业文化在外部交易中的经济分析
企业的顾客,包括直接购买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包括现在还没有购买企业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企业为了更好地完成外部交易,正在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型,实施客户管理系统(即CRM)。CRM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动化分析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以及应用支持等流程的一个软件系统。其实施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来自全球实施CRM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实施CRM成败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的技术变革相当容易,但文化的变革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首先,企业文化在内部交易中发挥出其经济效益优势的结果是企业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而高质量的产品是外部交易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在完成外部交易后,使顾客获得满意的产品。其次,企业文化构成要素中的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服务文化。企业服务文化在企业实施CRM过程中非常重要。众所周知,顾客会选用某种产品,除了产品的高质量外,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实施CRM,就是要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实现销售团队最大程度的协作,通过让销售团队共享统一的企业外部资源信息来发挥团队合作的巨大威力。以客户为中心,以及由此衍生的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化需求及面向感情消费的经营思路等都是企业文化中的服务文化内容。这些行为都能促成企业外部交易的顺利完成,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再次,企业的外部文化,还包括企业的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对顾客来说,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他们选择和购买该公司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可能成为该企业的忠诚客户,从而节省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和教育费用。对企业的供应商来说,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会赢得其供应商和合作者的信任,从而降低外部交易中的谈判和交易成本。对企业的投资和管理部门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获得银行和政府部门的信赖和支持,能够使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吸引外部投资,获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这样企业就容易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规模出效益,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宣传媒体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他们宣传的正面形象,每年企业为销售产品做的广告费用不在少数,而有了文化塑造出来的良好形象,宣传媒体会争相播报,无直接费用支出的宣传效应倍增,节约了广告和公关费用,同时又使企业的形象更为优化,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2]总之,在企业外部交易中,企业文化通过其服务和外化行为,使企业精神、价值观和形象显现于社会,极大地提升企业产品的价值,带来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忠诚度的提高,这种非物质易所创造的物质性结果,给企业带来颇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经济效益渠道分析
企业文化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及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外部交易中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经济效益可分为两条线,即内部通过员工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执行企业的文化精神,继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部通过顾客对企业文化的认可,转化为具体的购买行为,带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如图2)。根据图2,企业文化形成经济效益有三种主要渠道:(1)企业文化被员工认同,内化为员工的精神和行动,形成员工对工作和对企业的态度,通过对认同文化的执行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管理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企业文化被顾客认同,影响到顾客对企业的态度,通过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购买行为,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的顾客指的是狭义上的顾客,即消费者。广义上,一个企业的顾客还包括许多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和合作者、银行或投资者、政府、宣传媒体等,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会使企业得到原材料供给、资金、政策或广告宣传方面的支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企业文化被员工认同后,通过员工的营销宣传、公共关系,影响到顾客对企业的态度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态度,通过购买行为和支持行为,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形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互转化的。有了经济效益,企业才会注意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自己的收益回馈社会,形成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和支持者,又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增长,会让员工得到的福利和待遇增加,进而使他们对工作更加尽心,对企业更为忠诚,更加认同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联研究
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2
自1996年7月毕业从事会计工作以来,我亲身经历所在单位的人机时代的变革,从使用安易软件甩掉手工账,到替换为用友U8软件,再到升级为用友NC系统,再到当前启用的SAP系统,虽然它们只是会计电算化的一种手段而已,但都对人机时代的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会计文化的基本涵义
(一)文化的含义
对于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角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会计文化的含义
所谓会计文化,就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会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会计反映、监督作风、会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其实质是会计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诸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最佳结合,是人们对会计本质理解的深化,其内涵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会计人员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会计管理思想。
会计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要素,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各层次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完整的会计文化结构体系,以文化形式实现会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并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着各种功能和作用。因此,作为个体的会计人员、作为整体的企业和处在人机时代的整个会计工作,都必须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二、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会计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是通过会计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会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已随着文化建设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企业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共同财富。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融合中西方会计文化的改革与发展的、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克服现有会计文化的不足,有效地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工作凝聚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会计文化,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服务。
三、加强人机时代的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会计文化是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的主动力,而推动会计文化建设,则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人机时代的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的大趋势,故必须从人、机、企业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人机时代的会计文化建设。
(一)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先导
无论是先进的会计理论,还是先进的会计软件,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实践运用与具体操作。会计工作中,人是首要的因素。而会计文化中,人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只有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建设高质量的企业会计文化。
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财会人员在其特定的财会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是熟悉法规,重中之重是依法办事,灵魂是客观公正,基本前提是敬业爱岗。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以及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当一名合格的经济卫士,做到 “有法必依、有规可循”。
2、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多变,以及准则、制度等的衔接与滞后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现实挑战,需要会计人员通过不断的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和提高应用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使会计处理与税收筹划有机结合、与财务管理相互融通,潜移默化地自觉成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3、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随着门类齐全、功能集成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日益更新换代,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高低,既关系到先进软件在企业的应用推广,又关系到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等管理工作。因此,会计人员不仅需要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作支撑,而且要自觉主动参加操作系统培训,干中学、学中干、学干结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不断锻炼摸索和总结经验,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娴熟程度,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工作需要。
(二)以完善软件系统的性能为依托
如今,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已走进各行各业,但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所具有的不同管理特点,以及财务制度的改革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变化,使计算机软件开发及操作人员对软件维护和功能模块的二次开发提出了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的个性需求。
云铜集团公司自2011年6月13日启动的“4S1P”项目建设之SAP财务子项目,就是以完善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化、业务集成化、界面友好化、国际适用性、数据安全性和管理兼容性等性能为依托,有机结合并有效融入会计文化的例证。目前已因地制宜地开发并构建管理型财务核算体系、完备的组织结构体系、科学的会计科目体系、强大的科目子帐管理、灵活的凭证记账方式、高度集成的业务处理、丰富的财务报表信息的SAP财务管理体系。同时,支持建立集团多组织、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体系,满足对各级组织日常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需要;支持集团财务管理规范和标准的设定,实现财务核算统一集中管理;系统生成的各种凭证、账、表及其他相关数据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系统的账务体系和报表体系能够实现自动取数并联动;系统的凭证、账、表、预算、分析等所有信息均须授权才可进行查询、操作;支持多维度、多样化的财务分析系统。
(三)以塑造企业会计价值观为核心
所谓企业会计价值观,是会计人员通过长期的企业会计实践,在企业文化之价值理念等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步形成和优化的群体意识,是对自我、行业、社会价值效用的标准、评价、认同感、效用性质、结构等总体态度和认知,反映企业会计整体的追求、志向和情趣,是企业会计的灵魂。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人必须以会计价值观为指导,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外化到职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崇尚诚信的职业操守,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捍卫“不做假账”的精神底线。只有通过会计价值观把会计人员的士气鼓舞起来,进而使其职业意志持久专一、使其职业激情充满活力,并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企业会计价值观,使其发挥应有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四)以营造会计文化的氛围为手段
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油田企业文化文艺建设作用
一、提高基层单位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趋进步,文艺建设发展日益蓬勃。石化企业的文艺建设中也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油田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质量,在丰富干部职工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文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随着人类的发展和需求而诞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性意义,是进行人性自我调节、心态引导、心理疏导等的重要方法和形式。油田企业在当今面临更复杂更多样的使命任务下,单一或一定范围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足以解决复杂问题,然而艺术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干部职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艺建设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好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精神导向意义,通过开展一些优秀文艺作品的欣赏、学习,能够提高单位干部职工的团结意识和协调配合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层单位开展文艺活动(合唱、舞蹈、曲艺等)主要以团体作为组织形式,在多人的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调意识。例如,进行一首合唱的排练,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发音演唱,演唱过程中,声音较强的人需要减小音量,声音较弱的人需要增加音量,通过配合使每一个人控制自己的音量、音色等,从而和整个团体保持协调一致;编排一个小品,要求职工在语言、动作表现等方面向主题思想靠拢,这就需要每一个表演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其次,文艺作品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艺作品由于其表现力丰富,尤其在体现众志成城,共同面对,攻坚克难等精神层面更是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基层干部职工在这些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文艺作品核心思想的感染,从而增强了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使干部职工更好的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心理疏导
油田企业与其他企业生活一样,都有着程式化,单一化,严谨化的模式,理性概念很强。文艺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干部职工的感性思维,使干部职工能够更好的、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当紧张的油气生产、勘探开发结束时,组织干部职工听一首放松的歌曲;当职工遇到压力无法缓解的时候,欣赏一支欢快的舞蹈;当职工工作、培训过于浮躁时,学听一首沉稳的歌曲,都能够起到心理疏导和调节的作用。既能为基层单位工作生活增添色彩,使干部职工在严谨规律的理性模式中增添多彩感性的意识。同时,又能提升干部职工自我疏导的能力,以更好的心态、更优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四、加强基层单位干部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彼此信任和了解
文艺活动的发生是建立在对象的交流过程之中的。一支舞蹈的排练需要每个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一首合唱的排练需要每一个人相互的配合和信任;一个小品的完成需要每一个演员在眼神动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和了解。每一项文艺活动无疑都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平台和空间。基层单位干部职工共同完成一项艺术活动或者文艺作品,不仅加强了每一个人在非工作模式下,更加轻松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认识。同时,一个文艺作品的演绎也是更进一步的加强了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只有经过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彼此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一项文艺活动。在如今基层单位建设高标准化,科技化的同时,往往也造成一定程度上职工之间的交流,干部职工之间的沟通障碍,工作厂地的变化引起职工之间距离的变远。然而,文艺建设和表现的过程是每一位参与者和观赏者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共同交流,了解的过程,是拉近单位每一个成员距离和内心的过程。
五、提升单位每一位成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文艺作品其本身具有向导和指引作用,经典的石化文艺作品更是能够增强每一位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鼓励基层干部职工在文艺活动中刻画优秀形象,展现油田干部职工风貌,既提升了基层单位整体文化修养和素质水平,同时,也能使干部职工在“职工演职工、职工看职工”的过程中体会和增强自身使命感,让每一位干部职工在欣赏和表现文艺作品的同时,增强自己作为一名石油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例如经典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等,都提升着干部职工的作为一名石油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六、给干部职工提供展示自我平台,辅助年轻职工构建良好的人性品格
文艺建设让很大一部分新职工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其增强自信心和与人沟通能力,尤其对于一些工作业绩相对较差的职工以及在城市成长的职工,使之能够建立起自信,加强和工友的沟通能力,为他们营造更和谐的生活氛围,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油田企业这个集体。其次,文艺建设能够增添基层单位干部职工生活工作乐趣,及时辅助疏导基层干部职工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心理、情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干部职工构建良好的人性品格,构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利于基层单位构建特色文化,使“软管理”真正发挥其作用
“软管理”是依靠精神层面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精神潜力的导向性作用,凝聚企业生产力,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企业各项建设的有序开展。将文艺建设引入基层单位管理之中,实现了强制性“硬管理”和非强制性“软管理”的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基层单位自我管理的潜质,以良好的精神导向使每一位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推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使整个企业提升综合生产力。其次,通过长期文艺建设探索的过程,发掘出每一个基层单位文艺建设的特点和优势,使每一个基层单位有着自己特色的文化特色和文艺特色,通过单位的特色文化建设带动整体工作建设高效推进,使文艺建设真正成为单位各项工作推进和开展的“催化剂”和“牵引机”。
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 误区 应对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强劲引擎力。
一、目前仍有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与行不统一
传统管理理论在发展中,忽视了企业行为执行者的思想动态,和凝聚企业未来发展的精神,所以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明确的认知,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社会公益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忽视了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
2、漠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在多数企业已经得到了的认可,但其管理理念还未完全的转变,部分管理者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在实际的工作中,只重视市场、技术等经济效益项目,而忽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3、企业道德缺失
企业道德缺失,很大程度体现在企业职工的道德流失,并且自上而下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员工缺乏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教化,企业精神文化未得到企业职工的接受、认同,没有转换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动力,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仅仅热衷于设计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展示出来,展示以此来改变和调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未将企业文化建设付诸实际,金流于形式和表面。
4、企业文化建设中忽略以人为本
大多数企业习惯于将培训作为一项普通的日常事务,其目的是传授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技能,把培训当作单纯的技术工作,他们所做的,只是把选聘来的员工训练为“熟练工”,而不是“观念人”。这种培训往往片面强调知识、技能,因而出现了“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家文化的展示和提炼,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是企业家,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的阻力和障碍,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造成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和可能达到的职位程度缺乏认识,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5、企业文化缺乏特色
独创性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但一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尽是简单的照搬先进企业的文化建设模式,缺乏对自己企业创业史,文化积累的深层分析、总结和提炼,使企业不能表现出本企文化色彩,没有反映出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
二、企业如何建设完整的文化体系?针对上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几点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加强班组文化建设
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系统文化、场队文化、班组文化建设,不断深化拓展核心理念内涵。加强对《职工行为规范》执行情况督导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引导全员文明生产、文明工作、文明服务。
2、企业文化实施与考核
建立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根本目的是让企业的所有员工认同,并赋予实施,在工作中能够以实际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体系建设后的具体实施及考核。实施和考核企业文化,一般需要遵循先宣贯、再培训,后执行,最后考核的流程。
3、挖掘、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工会参与文化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公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其整体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管理,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并将其视为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职工中的先进经验,并以此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再是切实抓好民主管理。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是民主管理,只有实施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方式,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思,为职工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条件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4、打造企业文化的亮点
企业文化不光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物质文化。提起可口可乐,我们就知道“品牌,是一种情感”;提起韩国三星电子,我们就知道“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提起海尔,我们就知道“崇尚创新”;企业要提高整体素质,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作用就非常之突出。这就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并不局限于企业自身,也是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塑,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5
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医药)是重庆市国资委重点骨干子企业,是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中国医药公司西南区公司,1994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截至2011年12月底,重庆医药拥有分、子公司33个,地跨渝、川、黔、赣、鄂等地,员工近6 7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2 400名),2011年实现销售151.2亿元。
重庆医药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涵盖纯销、分销、零售、终端配送和制药工业,拥有进出口经营许可权,是中央和重庆两级政府药械定点储备单位,是中国三家经营特殊药品的全国性批发企业之一,是国际医药批发商联合会会员单位。近几年,重庆医药先后荣获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品牌价值冠军、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中国服务业500强、中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征信企业、管理体系创新奖、重庆市国企贡献奖、重庆最佳诚信企业、重庆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等荣誉。2011年位列重庆企业100强第14位,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第6位。重庆医药现有20个商标、16个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重庆医药为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肩负“向客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让百姓吃上放心药”的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客观、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梳理重庆医药“责任企业”的五个构成要素即:“股东放心”、“员工自豪”、“客户满意”、“百姓信赖”、“政府省心”,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战略,构建组织责任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同增互长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营造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从而构建起以“责任、人本、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做到持续改进。
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重庆医药倡导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将“责任、人本、和谐”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2006年,重庆医药以制定发展战略为突破口,达到统一思想、统一定位、统一行动的目的。重庆医药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以及行为特征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多次认真研究,确定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是:通过建立企业共同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达到统一员工的思想,凝结力量,确保企业“上下同心”,形成企业发展合力,有效实施企业战略,推动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几年来,重庆医药坚持“稳定、发展、开拓、创新”的工作方针,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努力增加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对战略性社会责任进行选择时,着重选择和自身业务活动相关的社会问题,既为社会带来价值,又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2010年,重庆医药制定《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5年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思路。
建立组织制度保障体系,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考核机制
重庆医药以机构调整和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而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为切实抓好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2006年,重庆医药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高层领导为成员的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重庆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领导、监督与评价。设立重庆医药企业文化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重庆医药文化落地的各项具体工作。重庆医药下属分、子公司也相应组建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其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并设立企业文化专职人员以及企业文化宣贯人员与重庆医药企业文化办公室对接,明确各级职责。通过建立完善的推进机构,为构筑重庆医药文化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重庆医药将“责任、人本、和谐”文化渗透到规章制度建设中,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5年来,重庆医药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风险防范、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党群工作等各个管理领域建章立制,形成覆盖企业运营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重庆医药把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中,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进行指标量化。重庆医药坚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五同时原则,层层签订经营、质量、安全环保、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通过创新推行全员岗位责任制,实施管理工作检查考核与年度评比和绩效挂钩。重庆医药每年从普通职工到最高管理者均按照不同标准缴纳责任风险保证金,奖惩分明,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自我约束机制。
基于责任人本和谐,为相关者创同增互长条件
重庆医药着力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以打造让“股东放心、员工自豪、客户满意、百姓信赖、政府省心”的责任企业为目标,以求实现社会发展与企业成功的共赢。
让股东放心
重庆医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利润分配条件下,按时、足额向股东分配利润,以诚信赢得股东的信任与支持,依法合理维护股东利益。一是依法合规决策。重庆医药构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且通过制订不同层面的工作细则来促进和保证“三会一层”的有效运行。重庆医药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定期、不定期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报告工作并作出重大决策。重庆医药完善经营层议事规则,每周召开经理办公会,对股东做到信息透明公开,注重精细管理,提升经营质量,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二是加强资本运营和资金管理。2007年,重庆医药充分调研后制定财务集中管理方案,经多次论证后实施“四统一”财务集中管理体制(统一财务管理政策、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预算管理和统一人员管理)。集中资金资源优势,调剂公司内资金盈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占用。重庆医药帮助子公司置换高利率借款,解决其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让员工自豪
重庆医药推进公开招聘、择优上岗机制,重视员工培训,不断改革和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提高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充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重庆医药积极为政府分忧,在没有新增一名下岗人员的情况下,主动安排原有下岗、待岗职工逐步上岗。近年来,重庆医药实行了全面的工效挂钩管理,在兼顾公司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员工收入的增长机制。5年来,重庆医药员工人均年工资额增长136%。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重庆医药对在职职工和各类聘用人员(含农民工、退休返聘)历年的劳动关系进行了全面清理,完成了员工劳动合同的重新签订工作。2010年,重庆医药对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办法》进行了修订,使工资更能体现员工的个人技能、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效果。2010年开始,重庆医药每年开展全员健康体检,并用制度进行固化。二是完善选拔培训机制。近几年,重庆医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采取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对外引进等形式拓宽用人渠道,完成8批112名中层干部的选拔,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改善。建立了100多人的后备人才储备库,分近期、中期、远期进行分类管理。开展分层分类的大规模培训,选送40多名中层以上干部到清华、厦大、重大等高校读EMBA、MBA;每年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和派遣参加培训等方式为干部、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坚持对关键特殊工种岗位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坚持对新入职大学生进行培训,近5年共计组织各类培训39277人次。重庆医药把下属的医药经贸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主要为药房培训门店经理和具有药学中专学历的营业员;同时学校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办药学专业大专班、本科班,培养中高级药学专业人才。
让客户满意
重庆医药加强与客户合作,建立供方关系管理系统,与客户建立战略联盟,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客户信赖。一是优化供应链管理。重庆医药大力推进区域扩张和国际合作,拥有近3万家上下游客户。经营品规从2006年的3万个左右发展到2011年的7万多个。重庆医药进一步扩大全国销售区域的布点,销售网络从2006年覆盖全国10个省市发展到2011年覆盖全国31个省市。2007年,重庆医药建成中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采用全进口先进的自动化物流设备、充分运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实现全系统的信息化管理、配备专业化人员,搭建起一个医药现代化物流平台。物流中心自有配送车辆260余台,配备GPS卫星导航系统,有效保障了药品仓储、配送的质量和及时性。重庆医药开发冷链管理系统,建立了上千平米的冷库,配置专用冷藏运输车以确保冷链药品的运输温度。存放冷藏药品的保温箱内,安置专用温度计,实时监控温度。重庆医药还投入巨资开发了商务、物流、供应链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并向社会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二是建立严格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重庆医药秉承“共赢、诚信、互惠”的经营理念,找准企业文化与经营活动的结合点,将责任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各个环节。重庆医药出台供方管理办法,建立供方关系管理系统,对供方实行评级分级制度,规范对供方的招标选择、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工作,建立奖优汰劣的动态管理体系。重庆医药针对供应品种、药品包装、药品质量、配送、售后服务五大要素,制定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每季度对各部门、分公司服务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抽查检验,编制半年、年终公司服务质量报告。重庆医药收集顾客对药品和服务满意度的信息,作为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并对顾客满意度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与处理,针对不合格药品和不合格服务的类别进行相应处置。重庆医药通过政策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近几年多次召开基本药物、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专题解读会,协助客户解决好在招标采购中的实际问题,树立了客户信心。
让百姓信赖
重庆医药以“服务大众健康,让百姓吃上放心药”为己任,开展多样化的利民便民服务,以过硬的质量、到位的服务赢得百姓信赖。一是牢把诚信质量关。近年来,重庆医药在巩固坚持GSP、GMP管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标准,夯实质量管理基础。2007年重庆医药在和平物流、和平制药试点实施开展了6S和TNPM规范体系管理,2008年初对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了再造,建立完善了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质量控制过程数据化,形成了PDCA闭环管理控制。2009年,重庆医药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确定了“重质量,让百姓吃上放心药;讲诚信,为客户持续提供满意服务;遵法规,做医药流通责任企业”的质量方针,坚持采购药品、商品合格率100%,客户满意度不低于90%。重庆医药紧紧围绕“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两大核心要素整合经营资源,加强内部作业流程衔接的质量控制,在采购、储存、销售、配送、售后等关键环节牢把质量关。二是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重庆医药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终端配送实行“市内8小时”、“市外24小时全覆盖”的配送承诺;全资子公司和平药房在创服务品牌上下功夫,一直坚持“小病当医生、大病当参谋、重病当亲人”的服务原则,大力拓展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增值服务项目。和平药房在老博会活动中,安排执业药师现场咨询、为市民提供测血压、测血糖、免费吸氧、理疗保健体验服务;在重庆第十一届科协年会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向市民发放《和平健康手册》;在“中医中药健康养生节”活动中,为市民赠送上万份健康避暑药,邀请数名重庆名中医免费义诊;在各门店提供免费熬制中药等服务。重庆医药积极参加社区和谐建设,关注民生,多次组织社区健康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医疗产品、医药知识以及健康问候,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情回应。
2010年,重庆医药联合市内51家医院,编撰出版《重庆就医指南》,汇集重庆医疗相关信息,方便百姓就医,填补了重庆就医信息空白。通过这本详细的就医工具书,市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几分钟就能找到合适的医生,给就医病人提供了方便。重庆医药将2000册《重庆就医指南》,通过重庆新闻出版局捐赠给重庆农村书屋、社区书屋,并在重庆市近千家和平药房内配备《重庆就医指南》,方便市民在药房内进行查阅。
让政府省心
重庆医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和回馈社会,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品牌形象有效提升,企业得到持续发展。一是勇担社会责任。重庆医药积极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修建希望小学,开展帮扶助学活动,近几年,累计捐款捐物近300万元。重庆医药被指定为中央和重庆两级政府药械定点储备单位,近年来,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迅速集结药械,有效保证供给,为抢救生命、维护健康发挥积极作用。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冰雪灾害,重庆医药及时安排药品调度,保证了医院药品器械的供应;在5.12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较好地完成了中央和重庆市两级政府储备药品紧急配送任务,发出调运指令30余次,参加急救药品器械调运和值班的达到8854人次,累计运送药品器械8 000万元,荣获重庆市工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12.26”重庆城口锰矿“喷炉”事故,重庆医药接市政府应急办指令后,10分钟内完成急救药品器械集结;武隆山体垮塌事故现场救援中,重庆医药于6月9日凌晨2点接指令后,第一时间将急救药品运送至现场;2010年4月,甲型H1N1流感集中暴发,重庆医药积极落实防控措施,保证防护装备和相关药品储备充足,在四川出现疑似病例后,紧急运送抗病毒防治药品,同时向重庆各医院提供各种防治药品和医用品,为抗击甲型H1N1流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重视安全环保及依法纳税工作。重庆医药强化特殊药品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至今无一起质量安全环保事故发生。重庆医药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清理过期失效药品,并在环保局等部门指导下,委托有资质的公司集中销毁,防止过期失效药品被改换包装再次流入市场,维护患者用药安全和健康。为了最大程度的控制安全环保隐患。2010年起,重庆医药连续3年《社会责任报告书》,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丰富特色文化内涵,持续改进
重庆医药全面实施“基于责任人本和谐的医药流通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宣传企业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宣传和舆论氛围,并做到持续改进。
建立企业标识体系
重庆医药将企业标识体系建设视作一项长期工程,将内在企业文化和外在视觉表现相融合。重庆医药对办公场所、经营大厅,甚至手提纸袋、纸杯等物品进行统一设计;为员工定做制服,体现不同岗位性质,统一着装,展现企业精神面貌。重庆医药旗下和平药房拥有2400多个门店,其在店面布局、色彩规划、门楣灯箱等方面,严格执行统一标准。重庆医药药品配送车辆,均统一喷涂企业标识,形象整齐划一、可识别性强。重庆医药2008年申请注册CQM等商标,其中44类已于2011年3月取得商标注册证。目前,重庆医药拥有“和平药房”、“同和顺”等20个商标,以及“门楣(和平药房)”、“灯箱(24小时都卖药)”等16个专利。重庆医药通过企业标识体系,将企业品牌理念与核心价值观通过视觉传播形式,传递给客户、公众及企业员工,从而树立起统一的企业形象。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重庆医药2008年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后,又于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通过此类评比不断检验自身工作水平,并对企业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重庆医药以成立60周年为契机,认真梳理发展历史进程,对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继承和创新,清晰重庆医药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使重庆医药文化形成科学体系。重庆医药定期编撰《重庆医药》报、《公司历史画册》,制作企业宣传片。2011年,重庆医药编辑制作了新的《员工手册》,组织员工学习重庆医药文化体系,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产生文化自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OA网等媒介的作用,树立办公区文化宣传牌,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更新观念的思想阵地功能。重庆医药通过工作例会制度、企业文化落地工作经验交流会、知识抢答赛、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员工行为逐步符合文化要求。
推进兼并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
企业文化设计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工业热负荷;集中供热;蒸汽管网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park with the steam parameters,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design of pipeline network, fees and so on, as the focus for the steam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s: industrial heat load; heating; steam pipe network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汽经过从分散的企业小型自备燃煤锅炉房、企业自备电厂发展到大型的工业园区实现集中供汽,供汽的品质要求和规模不断的提高和扩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材料运输成本的增加、人工成本费用的提高,环保成本投入和要求的提高,原有企业自备小型热源的供汽成本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主要负担,企业迫切需要稳定、可靠和价格合理的蒸汽供应,集中供汽成为了企业发展必然的选择。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五大国有发电企业迫切需要降低机组自身运行煤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求进行机组供热改造发展“热、电、冷”三联供。在工业园区集中供汽规划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工业园区用汽参数确定
工业园区的种类很多,而蒸汽能耗较大的主要为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以及普通工业园区。
煤化工园区的蒸汽能耗主要集中在9.8MPa、4.0MPa和1.0MPa三个压力等级。其中,作为常规煤化工产品的焦炭生产中将产生5.4MPa的蒸汽,单耗为0.45吨蒸汽/吨焦炭,该蒸汽经减温减压后可基本满足此类园区内4.0MPa级别的蒸汽消耗。二甲醚项目生产需消耗9.8MPa的蒸汽,单耗为3.36吨蒸汽,作为煤化工园区内蒸汽压力要求最高的项目。此外,此类化工园区供热所需的蒸汽压力等级主要集中在1.0MPa以内。
石油化工园区的蒸汽消耗主要为3.82MPa和1.0MPa两个压力级别。其中,以3.82MPa压力的过热蒸汽为主。
盐化工园区蒸汽消耗类型与煤化工园区相同,主要为3.8MPa和1.0MPa两种压力等级。
普通工业园区指以纺织、造纸、食品、啤酒等行业为主的产业园区。此类园区比较常见,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一个片区内。普通工业园区生产以低压蒸汽为主,所需的蒸汽压力都在1.0MPa以内,蒸汽的消耗量相对较大。
目前,我国热电厂机组工业供汽参数一般为1.0MPa(±0.2 MPa)和1.6MPa(±0.2 MPa)两个压力等级,温度280-340℃,具体由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1.6MPa以上的蒸汽由于其热值较高、品质较好,一般不作为工业供汽。热电厂供汽参数的选择和确定主要根据汽轮机的抽汽位置以及用户用汽压力、输送距离等综合分析确定。
在考虑对工业园区集中供汽时,首先应明确园区的性质,落实园区用汽企业用汽参数,进行实际的调研分析,最终确定供热热源的出口供汽参数。考虑到供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工业园区集中供汽一般以解决1.6MPa及以下的企业用汽为主,对于企业有少量中、高压用汽时由企业自行建设热源解决。
2 蒸汽管网规划设计
2.1 企业用汽热负荷的落实
为保证蒸汽管道设计合理和运行的经济、安全可靠性,热用户实际需求热负荷的调研和落实十分重要。因此,在前期调查工作中应对用汽企业的生产工艺、主要产品、现状生产规模和单位产品能耗等基础数据逐一落实,并进行计算校核。了解企业的用汽情况,属于连续用汽还是间断用汽,全天的用汽波动情况以及常年的用汽波动情况,确定最大、最小和平均用汽量。了解企业现状生产的锅炉配置、实际用汽量,近期的用汽量(3年内)以及远期规划用汽量等数据。管径设计选择时一般以近期负荷需求为依据,适当考虑富余量。由于蒸汽用户用汽峰值出现的不同时性,在计算设计工业热负荷时考虑同时使用系数,一般取0.6-0.9。
供汽企业在进行上述调研工作后,且确定要给某个企业供汽时应签订供汽协议书,明确供汽量、供汽参数等基本资料,同时供汽企业根据用汽协议确定的相关参数来建设管网,用汽企业根据协议用汽量缴纳管网建设配套费用。
2.2管网管径确定原则
基本原则:根据供汽范围内企业的用汽量、用汽参数、供汽距离和热源出口参数,通过蒸汽管道允许的压降和温降,控制管道的流速选择管径。
蒸汽管道最大流速表
蒸汽管道设计时应考虑实际的运行流量不宜低于设计流量的30%,最小安全运行流量不能少于5%。如果用汽企业属于间断用汽时,为保证管网运行安全,当企业不用汽时应按照最小设计流量进行排放,该部分汽量费用由用汽企业承担,并在协议书中进行明确说明。
2.3管材及敷设方式
目前,蒸汽管网敷设主要为直埋和架空敷设。架空敷设主要是在大型的工业园区以及企业厂区内部,沿城市道路敷设时一般要求直埋敷设。直埋敷设常采用钢套钢软质保温内滑动保温管,由于工作管道处于相对封闭、干燥、稳定的环境中,基本不受外界干扰,管道热损失较小,运行相对安全、可靠,此项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城市。地下直埋敷设关键是外护管道的防腐和外护管道接口的探伤,防止出现外护管道损坏引起保温材料进水、造成外护管道破坏等问题。地下直埋蒸汽管道、固定节等附件选择也应该保证质量。设计、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疏水、排潮等装置。直埋敷设时相对于架空敷设麻烦在管道运行暖管、调试初期的疏水工作,疏水大多情况下无法排到周边排水管道中,必须采用水泵等设施排水;架空敷设时相对简单可以直接排掉。
架空敷设时管道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冬季温度较低时热损失较大,同时管道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管道支座等钢结构件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环境时腐蚀严重,运行安全可靠性不如直埋敷设。由于投资较省同时运行维护简单,一般在企业厂区内部分支管道中采用此方式以低架空敷设为主。
3 工业供汽销售方式选择
3.1供汽销售方式
工业供汽的销售主要包括热源直供方式(热源直接供应到用汽企业)和厂网分开模式(热源企业将蒸汽销售给热力经营单位(热力公司),由热力公司销售给热用户),一般以后者居多。热源直供的方式主要适合于用户较少的地方,一般由热源建设专线为该企业供汽,热源和企业直接结算,管网建设可由热源企业独资建设或共同投资建设。
目前,大多数电厂都采用热力公司间接销售的方式,主要是用户较多、管网较长,运行维护工程量较大,热电厂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由独立的热力公司负责蒸汽管网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3.2供汽结算方式
热电厂直供时双方根据各自的流量表进行核算,共同分担管网的热损失,管网运行维护由热源企业负责,此方式双方对成本和运营费用等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分歧,容易出现一定纠纷。
厂网分开的运营模式作为目前主要的运营管理模式,由于其责任明确、运行管理简单而广泛的采用。热电厂以双方分界点的流量表和出厂价格为依据进行结算,热力公司根据用户的流量表和销售价格与企业结算。热力公司承担管网的运行维护、热损失费用等,热源企业保证供汽的压力、温度等参数要求。
3.3供汽价格确定
工业供汽价格一般按照用汽量吨数计算,不同热电厂机组大小和运行成本相差较大,供汽价格也不同,目前工业供汽价格一般在200元/吨左右。不同地区在确定供汽价格时应同时兼顾供汽企业和用汽单位的利益,在对供汽成本核算基础上,确定蒸汽的价格。
4 其他注意的问题
4.1企业用汽量的落实,保证管径选择的合理和经济性
由于企业用汽量直接影响着蒸汽管网管径选择,必须应加强前期资料调研和分析,确保企业用汽量数据符合实际生产情况,保证管网管径既能保证企业远期最大用汽量需求,同时兼顾近期低负荷时,管网处于安全和经济运行状态。
4.2热源供汽参数的确定,确保机组最经济的抽汽参数
集中供汽热源的供汽参数以满足范围内绝大多数企业用汽参数要求为原则,同时兼顾热源自身的情况,尽量以低品质的低压参数对外供汽,确保蒸汽能量的梯级利用,达到高品质蒸汽发电做功,低品质供热的目标。
4.3管线路由设计方案应充分论证分析
4.4管道及附件等设备材料的选择,应保证质量
在管道规划设计时,应根据管网设计参数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管道材质、保温材料和阀门等附件。
4.5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工程质量
4.6管道运行调试,应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