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S61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蔬菜嫁接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在蔬菜嫁接机的设计上虽然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技占主导地位的新时期,加强对蔬菜嫁接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对确蔬菜嫁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嫁接的概述
嫁接就是把两种幼苗安插、结合到一起的作业。利用抗性强的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可大大增强抗病性(嫁接西瓜、黄瓜可防止枯萎病,嫁接茄子可防止黄萎病、根结线虫病,嫁接番茄可防止青枯病、枯萎病,一般嫁接苗防止土传病害的效果达89.6%-100%);同时,通过嫁接换根,还可使植株的抗寒性及耐热、耐湿、耐旱、吸肥能力大大提高,还可克服连作障碍,因而可显著增产,瓜类、茄果类嫁接后一般可增产20%以上,重病区可成倍增产。
嫁接机是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机器。它根据不同嫁接方法,把蔬菜苗茎秆直径为几毫米的砧木、穗木的嫁接为一体,使嫁接速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砧、穗木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长时间氧化和苗内液体的流失,从而又可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因此,嫁接机被称为嫁接育苗的一场革命。
三、机械化嫁接的意义
由于蔬菜的生物特性,嫁接用的砧木苗和接穗苗都很脆嫩细弱,操作过程要求精细,采用手工嫁接很耗费精力,操作者极易疲劳,作业效率低;同时,由于操作者所掌握的嫁接技术要领、手法及熟练程度不同,无法保证较高的嫁接质量及成活率。因此,蔬菜的手工嫁接技术远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生产的要求,研制嫁接机械和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嫁接技术势在必行。
机械化嫁接技术是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其突出优点是作业速度快、成活率高。机械化嫁接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砧木、接穗的切口准确嫁接为一体,极大提高了嫁接速度;同时,由于砧木与接穗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的长时间氧化和苗内液体的流失,能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
四、嫁接方法
茄类蔬菜(茄子、番茄和辣椒等)嫁接用砧木一般采用抗病害能力强的同种作物(如野生品种),砧木与接穗的茎径基本相同,茎科断而都近似呈圆形,且为实心,一般采用劈接法、贴接法和平接法(图1a,b,c),三种方法均需固定物。瓜类蔬菜(黄瓜、西瓜和甜瓜等)嫁接用砧木主要使用南瓜和瓤瓜,其苹科断而呈椭圆形,且有空腔,瓜类蔬菜(接穗)草径较小嫁接时接穗不能进入砧木空腔,一般采用靠接法、贴接法和插接法(图1d,e,f),前两者需固定物,后者不需要。
图1常见嫁接方法
五、国内外嫁接机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国外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在日本,西瓜、黄瓜、茄子靠嫁接栽培的分别达到100%、90%、96%,每年大约嫁接10多亿棵。从I986年起,日本开始了对嫁接机器人的研究,以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为主,一些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参加了研究开发,其成果已开始在一些农协的育苗中心使用。由于看到了蔬菜嫁接自动化及嫁接机器人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阔前景,日本一些实力雄厚的厂家如YANMA,MITSUBISHI等也竞相研究开发自己的嫁接机器人,嫁接对象涉及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日本研制开发的嫁接机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机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也开始了对自动化嫁接技术的研究,但其研究开发的技术,只是完成部分嫁接作业的机械操作,自动化水平较低,速度慢,而且对砧、穗木苗的粗细程度有较严格的要求,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嫁接生产。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蔬菜的嫁接育苗相当普遍,大规模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每年向用户提供嫁接苗。但这些国家尚无自己的嫁接机技术和产品,嫁接作业大部分停留在手工嫁接的水平上,极少地方使用日本的嫁接机器。
2、我国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嫁接栽培技术已在我国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瓜类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蔬菜嫁接都是采用人工方法,瓜类蔬菜的手工嫁接,有靠接、插接等方法。蔬菜嫁接是一项时间紧迫、作业量浩大的工作。例如,栽培1亩地黄瓜需要3500~4000株苗,而幼苗适于嫁接的时间只有3~5天,一个熟练的操作者平均每分钟只能嫁接1~2株。为争取速度,加快进度,人们需要长时间地连续嫁接,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嫁接苗的砧木苗直径在3~4毫米左右,穗木苗直径只有1~2毫米,加之幼苗脆嫩细弱,所以嫁接起来很耗费精力。而且,每个人所掌握的嫁接技术要领、手法及熟练程度不同,难以保证高的嫁接质量和高的成活率。由于费工费时,在有些地区,又出现了放弃嫁接栽培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施用农药、杀虫剂、杀菌剂。这样不但造成了浪费,更严重的是污染了蔬菜,破坏了环境,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蔬菜的手工嫁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嫁接苗成活率低,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嫁接技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蔬菜嫁接机。一种是由长春裕丰自动化技术责任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利用日本、韩国专利技术研制了“蔬菜半自动嫁接机”,主要用于黄瓜苗、西葫芦苗和西瓜苗嫁接,.也可用于番茄苗、茄子苗嫁接。它采用的是靠接法。先取出砧木苗,置于嫁接机左侧的压苗片中。然后从育苗穴盘中取出接穗苗,置于嫁接机右侧的压苗片中。机器启动后,自动进行夹苗、切口、结合等动作,并用嫁接夹从右侧夹住已嫁接的苗子。最后取出嫁接苗,栽植在预备好的苗床中。如果有3~4人配合,嫁接速度可大大提高,最快每小时可嫁接540株,比手工嫁接效率提高数倍,成活率达90%。另一种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张铁中副教授研制的一种智能全自动蔬菜嫁接机。该机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砧木和接穗取苗(用穴盘育苗)、切割、结合、固定和摆放等嫁接全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在体积、重量、嫁接速度和性能等方面的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专利。它每小时可嫁接1000株苗,克服了手工嫁接速度慢、费工费时和嫁接成活率低的缺点,可用于保护地黄瓜嫁接,也可用于茄子等其他蔬菜嫁接。
六、我国蔬菜嫁接机的推广前景
自动化嫁接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取决于以下因素首先,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已达1万多个。如在北京地区,市郊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非常迅猛,近两年在顺义、大兴、房山、密云等地均新增成群连片的保护地面积达10万亩(0.67万公顷)以上,形成了种植上的规模化。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也形成了多处大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呈现向南方发展的趋势,瓜菜嫁接技术在安徽、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种植黄瓜、西瓜、甜瓜、茄子、番茄的嫁接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基础,迫切需要实现嫁接苗的自动化生产和提供商品化的嫁接苗供应。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正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科技投入,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意识大大加强,步伐明显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城市率先建立起工厂化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山东、安徽、浙江、海南等省正在兴建嫁接育苗场。这些大规模的嫁接育苗场,只有通过高速、高质、自动化的嫁接机器人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优质的商品化嫁接生产。可以说,我国蔬菜、瓜果的生产和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自动嫁接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动化嫁接技术,形成产业化,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设施农业自动化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嫁接机在蔬菜嫁接中至关重要。在今后的蔬菜嫁接中,我们必须严格嫁接机设计方案,保证蔬菜嫁接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薄皮甜瓜;楔接;嫁接技术
目前薄皮甜瓜是设施蔬菜主要栽培种类之一,阜新地处辽西北,具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温室薄皮甜瓜栽培容易,早熟,且品质优良等特点,深受菜农和消费者的青睐,2012年阜新地区种植面积已有2 000 hm2以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栽培面积的增大和连年重茬栽培,土传病害加剧,尤其是枯萎病,如不采用嫁接,发病率达30%~50%,减产四成以上。对于连作区,目前嫁接方法是控制枯萎病的发生的重要措施,主要采用靠接方法,其优点是农民易于掌握,但其砧木、接穗均要二次移苗装钵,费工费时,成本高,又易在嫁接时出现二次感染,还需后期断根,且成活率较低(80%左右)。近几年,针对上述问题,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图通过插接等方法嫁接,插接对黄瓜非常适宜,成活率可达95%以上,且砧木和接穗粗度相当,愈合快且好,但薄皮甜瓜则砧木和接穗粗度不好控制,愈合不好,温湿度管理难于掌握,成活率较低,又容易出现假活现象,为此我们采用新的嫁接方法――楔接法。楔接嫁接法,在砧木子叶下0.5 cm处,斜向30°切至胚轴中线,接穗在瓜的胚轴0.5~
1 cm处向下切成30°的单面楔形,切面长0.5 cm左右,将接穗插入胚轴的切口,用嫁接夹固定,砧木、接穗播期同靠接。此法可解决以上问题,并提高嫁接效率,种苗质量高,后期生长速度较快,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简捷方法,楔贴接基本同靠接,只不过接穗在嫁接时削去接口以下的胚轴,现将几种嫁接方法对薄皮甜瓜生长的影响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在阜新市高新园区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的日光温室中进行。2012年12月30日播种永甜十一(永甜研究所提供)于地热育苗床中,分别于2013年1月4日和 7日播种砧木圣砧一号于营养钵中,试验设插接、靠接、楔接、楔贴接4种处理。1月17日分别采用4种方法嫁接,每处理各300株,嫁接后置于育苗畦中,白天保持25~30℃,夜间18℃,2月5日田间定植,小区面积6.5 m2,2行区,每小区40株,随机排列,3次重复,株距30 cm,小行距40 cm,大行距70 cm,四周设保护行,随整地667.5 m2施入充分腐熟农家肥
3 000 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15 kg,膜下暗灌,每667 m2保苗4 000株。其他同常规嫁接管理。
1.2 调查项目
嫁接后,经过15 d的嫁接管理,成活情况基本稳定,对成活率进行统计,记录定植时的苗叶片数;从定植后7 d开始,每5 d 1次,即分别于2月12日、17日、22日、27日,3月4日、9日调查叶片数、叶片大小、茎粗、株高,每次取10株;开花期以本处理80%开花日为准;产量以果实完全成熟时依次采收并测其产量,光合指标以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果实采收中期晴朗日期10:00时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嫁接成活率比较
嫁接后,经过15 d的嫁接管理,成活情况基本稳定,基本达到嫁接苗成苗期。
由表1可以看出,成活率最高的是楔接法,为90.0%,比插接高19.4个百分点,比目前普遍应用的靠接高7.7个百分点;楔贴接最低仅为59.1%,可能由于下部胚轴被切断,致水分散失,不能向接穗提供水分用于愈合,影响成活率;插接法虽然成活率稍高,但假活现象严重,愈合不好,定植后仍有部分苗陆续死亡,影响栽培管理和整体产量。从定植时的叶片数看,楔接法和靠接法愈合好,生长发育也较其他两种方法快。
2.2 植物学性状比较
从定植后7 d开始,每5~6 d对叶片数、叶片大小(长×宽)、茎粗、株高进行调查,3月9日对叶片数、叶片大小、茎粗、株高的调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靠接叶片数最多,其次为楔接,插接最少,从4个处理看,在叶片数、叶片大小、株高、开花期方面,楔接法仅次于普遍应用的靠接法,显著优于其他方法,但茎粗却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其原由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产量比较
产量测定累计结果如表3,每667 m2产量最高的是楔接法,为3 540.4 kg,比CK1增产5.82%,比CK2增产0.87%,说明楔接法有增产作用。
2.4 对嫁接初期工效的影响
每工日按8 h计,每工日价格按80元计。由表4可知,每株嫁接苗(不计成活情况)的成本以插接方法的最低,合每株用工成本0.086 7元,其次为楔接,每株用工成本0.010 0元,二者相差不明显,靠接最高,每株用工成本0.232 5元。可见,楔接法嫁接苗嫁接用工成本较低。
2.5 嫁接苗各项成本分析
冬季生产,一般采用吊蔓密植栽培,667 m2保苗4 000株。由表5可知,每667 m2嫁接苗总成本插接和楔接相近,与目前普遍应用的靠接相差很多,相差在700元以上,也就是说,楔接法每667 m2的成本比靠接法降低700元,尤其是对于优良的薄皮甜瓜品种,种子价格昂贵,价格高的每粒达
0.16元,嫁接成活率低,成本则骤增。综合来看,楔接显著优于其他2种嫁接方法,尤其是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靠接方法,而且其嫁接程序和嫁接手法相近,更易掌握和推广,生产实践中对砧木接穗的大小选择不严格,应用简捷方便。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楔接在成活率方面明显好于靠接和插接,并且在前期(坐瓜前)对茎粗、叶面积有较强的促进生长作用。实际操作中,省工省时省成本,且效果较好。对病害尤其是抗枯萎病效果有待进一步测定,嫁接机制及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别之龙.国际蔬菜嫁接新趋势与我国蔬菜嫁接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蔬菜,2012(11):1-4.
[2] 徐胜利,李新民,陈小青,等.厚皮甜瓜嫁接育苗栽培的防病增产效果[J].中国蔬菜,2000(4):16-18.
[3] 吕庆江.薄皮甜瓜侧蔓换头(贴接)嫁接技术[J].栽培与植保,2009(2):36-37.
[4] 李振卓,祁佐宽,邓守哲.不同嫁接方法对薄皮甜瓜生长速度成活率及抗冷性作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9(4):61-65.
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3
近几年,我国温室大棚种瓜种菜发展迅速,为减轻连作病害,嫁接十分普遍。人工嫁接费力费时,特别是对专门从事种苗生产的基地来说,成本高、强度大。蔬菜嫁接机器人,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这种蔬菜嫁接机器人是根据温室大棚来设计的,适用于黄瓜、西瓜、南瓜、甜瓜等的嫁接。
以黄瓜生产为例,长期以来嫁接作业一直是靠人工来完成的。每到黄瓜嫁接时节,菜农都要集中大批人员突击完成,嫁接合适时期只有3天~5天,667m2地块需4000多棵,是一项时间紧迫、作业量大的工作。人工作业平均每小时只能嫁接完成60棵~120棵,很难满足时间要求,并且嫁接成活率低。用机器嫁接,1h平均最低嫁接200棵,2天作业时间就可完成了。现在,人工嫁接根据操作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有所不同,成活率不能保证,平均在70%左右,而机器嫁接成活率在90%以上,采用嫁接机器人工厂化管理方式可保持嫁接苗生长一致,生长健壮。
自动化嫁接主要机型与技术难点
1986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协同相关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开始研究嫁接机,经过3代试验样机的探索,1993年开始先后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嫁接机器人。其中,包括日本井关农机公司研制的R800B/T型半自动式嫁接机,生产能力为800株,小时,适用于嫁接瓜类和茄果类蔬菜:洋马农机公司研制的AG1000型全自动式和600T型半自动式嫁接机,前者生产能力为1000株/小时,适用于茄科,后者为600株/小时,用于瓜类嫁接:TGR研究所研制的整列式全自动嫁接机,采用粘接剂替代嫁接夹来固定砧木和接穗,生产能力为1000株/小时。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也开发出半自动式机械嫁接机,最高生产率可达310株,小时,该机体积小、价格低,采用靠接法。由于价格低廉,在韩国、日本和中国都有很大的销量。
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出2JSZ-600型自动化蔬菜嫁接机器人。该机使用贴接式方法嫁接,实现了砧木和接穗的送苗、切削、上嫁接夹等自动化作业,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于瓜类蔬菜嫁接,生产能力达到600株/小时。
目前,日本开发出的嫁接机器人,自动化程度高,价格也较高,一般在35万元~200万元人民币之间,非一般农户和中小型育苗中心所能承受。韩国开发的嫁接机器人由于结构简单,体积小,仅3000元人民币左右,但是,该嫁接机器主要采用靠接式嫁接法,嫁接作业程序较繁杂,只适合小规模育苗。
与人工插接嫁接作业相比,采用自动嫁接机器人进行嫁接作业,不仅可以提高作业速度,同时可以提高嫁接作业质量,增加嫁接苗的愈合成活率,适合批量工厂化嫁接育苗生产。但是,机械嫁接对砧木苗的质量要求较高。
嫁接机器人的推广
蔬菜嫁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对于提高我国蔬菜育苗、嫁接自动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促进蔬菜瓜果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嫁接栽培技术已在我国设施瓜类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根据2JC-350型蔬菜插接式自动嫁接机器人的实验结果,该机每天可生产嫁接苗2500株,每年嫁接机器人作业以60天计(早晚西瓜、早晚甜瓜、黄瓜嫁接等),每台嫁接机器人嫁接作业总量可达15万株嫁接苗,综合损失以20%计,单机可满足西瓜种植面积16公顷,或黄瓜2.67公顷。2JC-350型嫁接机器人作业生产能力为人工的3倍,作业人数2人,使用嫁接机器人作业只需要人工作业人数的2/3,如果人工费每天以40元计,那么,嫁接机器人通过125个工作日约合2年,就可以收回嫁接机器人的购置费,更重要的是使用嫁接机器人有利于推广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4
一、茄子嫁接技术的应用
1、 砧木的筛选与利用
选择适宜的砧木是嫁接的基础,良好的茄子砧木应与接穗有较高的嫁接亲和力和良好的共生亲和力,具有更强的耐病虫、耐寒、耐热、耐湿和较强的吸水和吸肥能力。目前,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砧木有托鲁巴姆(Solarium torvum S) 、CRP和赤茄(Solanum integriflium P) 。不同砧木品种的特性各不相同,筛选丰产、高抗的砧木是提高嫁接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基础。随着对嫁接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内部机理上为抗逆、丰产砧木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生理生化指标与田间自然鉴定筛选相结合,加速高抗砧木的筛选,是蔬菜砧木品种开发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2、嫁接方法
最基本的嫁接方法有插接、劈接、靠接等,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嫁接方法。目前,栽培生产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茄子嫁接方法主要是劈接法,其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表1),且操作简便易学。在进行茄子幼苗嫁接时,应根据砧木和接穗的生长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以使砧木与接穗品种的幼苗在茎粗和木质化程度、生理年龄等方面协调,利于嫁接伤口的愈合及嫁接苗的茁壮生长。
二、嫁接对茄子的影响
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于嫁接苗的根系强大,在土壤中有效吸收面积增加,加强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表现为茄子生长势强,植高、开展度增加,根、茎粗壮,叶面积增大,根系量比对照增加40%~60%。
2、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以托鲁巴姆为砧木、快圆茄为接穗进行嫁接,研究嫁接对茄子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嫁接后除可溶性糖含量略低于对照外,蛋白质、VC 及果实中的含水量均高于对照。
3、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以快圆茄为自根苗做对照,嫁接苗果皮黑亮,果型周正,无畸形果,果脐小,商品价值明显提高;平均单果质量400 g左右(表2),小区产量明显提高,在嫁接苗与自根苗均未发病的情况下,产量能提高3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嫁接茄子果实生长优良,单株连续坐果能力增强,盛果采收期延长,终收期推后,可使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
4、对茄子抗病性的影响
有报道认为,嫁接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可通过砧穗中各种抗病途径,如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增大,根系活力提高,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根系和叶片中POD、PAL活性提高等,从而增强植株的抗病力。试验中发现嫁接苗可有效地提高茄子对土传病害的抗性,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着降低。
5、对茄子抗逆性的影响
(1) 耐低温性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嫁接苗发生冷害的时间延长,受害程度较轻。陈贵林等研究表明:在5 ℃低温胁迫下,钙缺乏均会降低嫁接苗与自根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自由钙等含量,但嫁接苗降低的幅度低于自根苗。高青海等研究证明,不同茄子砧木幼苗的抗冷性存在显着差异,且砧木苗的抗冷性与嫁接苗的抗冷性密切相关,砧木苗抗冷性越强,嫁接苗的抗冷性也越强。
(2)耐盐性
有关专家以从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研究了80 mmol·L -1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量、3种不同形态的多胺(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和ABA含量均显着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和多胺代谢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自根苗。李宁等以嫁接茄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的产生速率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 产生速率的上升幅度小于自根茄子,茄子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的POD活性上升,SOD活性下降,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但嫁接苗的保护酶活性始终高于自根苗。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NaCl处理下,嫁接苗株高抑制率和茎粗抑制率均低于自根苗,自根苗受NaCl伤害明显重于嫁接苗,在NaCl胁迫下,嫁接苗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自根苗,但其脯氨酸含量则明显高于自根苗。
三、研究展望
1、深入开发和选育砧木
中国现有砧木大多引自日本,但其抗病砧木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较多野生茄子资源,尚需进一步开发,应加强对茄子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选育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砧木和接穗的质量、嫁接方法、嫁接苗的管理、培养基质的配制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厂化育苗,使嫁接苗商品化,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服务生产。
2、杂交砧木杂交一代的鉴定
在茄子抗病育种中,高抗黄萎病、根腐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品种尚未见报道。茄子的抗病基因多存在于半野生种和野生种中,目前已有利用远缘杂交方法选育出的杂交砧木品种,即用栽培种与野生种或半野生种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并适用于生产。其杂交一代的特点为:田间农业性状表现介于双亲之间,植株高大,分枝旺盛,抗逆性强;无正常花器或有正常花器但天然及人工自交均不结果(镜鉴试验证明F1可育花粉率为3%)。目前对杂交砧木F1的鉴定大多采用田间性状观察法,在此基础上展开通过F1与双亲的DNA鉴定方法的研究,可高效、快捷地鉴定远缘杂交F1。
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5
1.1穴盘播种设备
穴盘育苗技术是国际上兴起时间比较早的一种育苗技术,具有出苗快、成苗率高及节省播种时间等优点。穴盘育苗的关键在于幼苗播种阶段,穴盘育苗技术对播种要求很高,要求每穴进行单粒播种,漏播和多粒种子的穴数尽可能少,同时要保证出苗整齐一致,群体结构合理。因此,精密播种技术成为蔬菜工厂化育苗环节的重中之重。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秧苗品质和作物产量,蔬菜精量播种还可以节省大量种子。
穴盘播种机是起步最早、应用最广的蔬菜育苗设备,国内多家企业己经具备了相关产品的量产制造能力。国内比较常见的穴盘播种机,如SF小型针式穴盘播种机,此设备体积小,方便现场作业,配置了气动系统,可自行播种,工作效率达到了160孔穴盘为100盘/h。基于负压吸种、正压吹种工作方式的BZ200型针式精量播种机,通过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来准确地控制穴盘的排数和播种量,全自动实现打孔、播种等功能,播种速度可达到200盘/h。 2BQ一D型气吸式穴盘育苗精量播种机采用负压吸种、整盘对穴播种的工作原理,通过更换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吸种盘,来满足不同规格的育苗穴盘及不同作物育苗精量播种的要求。该设备工作效果稳定,便于人工操作,播种速度可达到120一180盘/h。
穴盘播种机就其播种装置特征可分为板式、单排吸针式和滚筒式3类。其中,板式播种是通过播种板上与穴盘穴孔对应分布的吸孔,受磁力或负压驱动将种粒吸附,对穴盘进行单次整盘播种。其作业效率较高,但对种粒一致性要求高,漏播情况比较严重,对特殊或规格不一的种子的播种精度不高,且针对不同规格的穴盘或种子需要配置附加播种盘等设备,成本较高,少量播种无法进行。单排吸针式和滚筒式均为逐行播种方式,单排吸针式播种装置随穴盘移动往复运动于穴盘和种盘之间,进行排种和吸种;滚筒式播种装置的种粒吸附部件圆周分布于滚筒外侧,滚筒随穴盘移动而同步旋转进行逐行播种。上述两类逐行播种方式,因其对种粒外形适应性相对较好,适用播种范围广,且更容易与播种生产线配套,逐步成为主流。滚筒式在作业效率方面更优,可达800盘/h以上。
播种设备就操作方式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其中,半自动和手动操作设备通常仅用于种粒播施环节,作业效率不高;但购置使用成本低,适用于小规模育苗农户。全自动方式主要应用于播种生产线,具备基质装填、压实、播种、覆土及淋水等作业功能,生产效率高,适用于大型工厂化育苗公司,采购价格相对较高。
1.2蔬菜秧苗嫁接机
现阶段,随着设施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克服连续作业的障碍,蔬菜嫁接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蔬菜嫁接需要较高技术性。传统人工嫁接可根据嫁接苗的实际情况灵活搭配,嫁接利用率比较高;而手工嫁接育苗存在工作效率低、嫁接苗成活率低、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降低了蔬菜育苗嫁接的工作效率。
嫁接机是工厂化嫁接育苗生产的关键设备,其大量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嫁接作业工作效率和嫁接苗成活率,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水平、降低嫁接过程难度、提高嫁接苗的成活率、保证嫁接苗均匀生长,有效地提升了嫁接作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嫁接机是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机器。它根据不同嫁接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接穗和砧木接合为一体,嫁接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接穗与砧木接合迅速、操作规范,避免了切口长时间暴露氧化和嫁接苗内液体的流失,降低了病菌的传播,可以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以来,目前我国半自动嫁接机己经达到了产品化示范应用阶段,其由1-2人操作,嫁接效率约600 -800株,然而其嫁接效果容易受秧苗个体形态差异影响,嫁接成功率在60%一80%之间。
根据自动嫁接作业方式可分为贴接式[Ds-zol和插接式两类,半自动嫁接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人工上苗、秧苗切削、对接及输送固定夹进行夹持(贴接)。贴接式嫁接机可满足对瓜、茄两类大宗蔬菜苗的自动嫁接作业,嫁接速度块,接口愈合好且成长较快,嫁接成活率较高,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缺点在于需要选择合适的育种时机进行砧木和接穗的嫁接,同时贴接固定夹需要在愈合之后人工去除。插接式嫁接机通常只应用于瓜类秧苗嫁接,插接法工序简便,不需要嫁接夹,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侵害;但由于此方法在砧木生长点切除、打孔及插接等工序对机械定位精度要求较高,操作相对严格,不容易被掌握,相对贴接法实施的可靠性较差。
当前半自动嫁接机需要操作者逐一从穴盘取出秧苗,并在愈合后去除固定夹,在嫁接效率和节省人力方面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通过开发自动上苗机构和采用橡胶套管取代传统嫁接夹,有望实现蔬菜秧苗全自动嫁接。这是一种全新的作业模式,需要很少的人员管理,操作便捷,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对嫁接用苗的培育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1.3秧苗分选移栽设备
现代化蔬菜育苗体系以穴盘育苗为主要手段,穴盘苗的分选移栽是育苗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人工作业的分选移栽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供应,同时工人作业水平不一也导致生产作业效率降低,难以实现工厂化生产的要求,对于穴盘育苗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
随着育苗生产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农户对商品苗的一致性要求逐步提高。为了使苗整齐统一,需要进行筛选,以剔除缺苗和劣苗穴孔同时进行补栽。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美国、韩国等研制了具有幼苗分选移栽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并进行了产业应用。然而,其主要针对特定幼苗个体进行移栽,对于不同穴盘规格和不同作物幼苗移栽缺乏通用性;同时,由于其主要应用于大型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采购成本高,对我国现阶段设施农业生产模式适应性差。国内对穴盘育苗分选移栽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03年才开始穴盘苗自动移栽机的研究,落后于国外成熟的技术体系。目前,国内邱立春、辜松等也针对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相对产业化应用要求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穴盘苗分选移栽机目前还处于试验样机阶段,在移栽夹持手爪、种苗质量识别和对不同操作对象通用性3个关键技术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穴盘苗呈簇生密植状态,叶片粘连重叠,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秧苗形态信息的在线获取方法主要分为3类:叶片冠层二维图像分析、融合立体信息图像分析及秧苗侧视图像分析。因此,通过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多视角获取穴盘苗图像信息,以实现对秧苗形态的精确识别和测量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分选移栽部件主要包括移栽手爪和移栽定位机构。移栽定位机构驱动移栽手爪在不同穴孔之间移动;移栽手爪采用2一4组夹持针插入并夹持根部基质的方式对秧苗进行提取和移栽。移栽定位部件分为二自由度和三自由度两类构型:二自由度移栽机构需要依靠穴盘传送带的间歇移动,以实现对秧苗的逐行移栽,作业效率较低;三自由度移栽机构可以在穴盘传动带定位停止后对整盘穴苗进行移栽,作业效率达900盘。
在全自动移栽机研究方面,主要是涉及计算机控制领域内实现的自动化移栽过程,如空气整根气吸式秧苗全自动移栽机。其运动部件不容易接触秧苗,对于秧苗伤害程度很低;同时,控制部分采用了单片机和步进电机装置,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仅适用部分蔬菜育苗,应用广泛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4其他辅助设备
基质是决定秧苗根系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病虫害传播繁殖的场所,对基质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是其循环利用的前提。高温蒸汽消毒方式是将蒸汽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通过导管通入到覆盖有保温膜的栽培基质中,使基质温度升高达到80℃以上,干预有害微生物积累和繁殖,杀死病原菌,具有无污染、操作安全、保持基质养分不流失及提高基质透气性等诸多优势,己成为当前基质消毒的主流技术。
清洗是穴盘重复利用的重要处理环节。手工作业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在高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通过高压水流喷射的物理清理方式,相对电子清洗和化学清洗,是一种更加经济和环保的作业方式。穴盘清洗设备主要工作原理为在封闭空间内对传送带上的穴盘进行高压冲洗,并将废水收集过滤后由泵加压后循环利用。
根据育苗栽培管理不同环节的作业需要,穴盘、基质及相关工具设备等农资物料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运转,园艺工作者的负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穴盘花盆等搬运方面,对于集约化育苗生产模式,人工操作远远不能达到生产工作要求。当前在我国初步使用的温室物流装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于穴盘、盆花等作物的中小型传送带,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穴盘花盆的传输,避免人工搬运的繁杂,完成这些作物在同一生产区域内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转移。这一类传送带以完成某两个或多个环节的工作衔接为目标,结构较为简单。另一类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一部分部件可以协同作业,实现不同生产范围内的不同生产环节的作物搬运,同时配合生产栽培系统的利用,在一整套的生产工作环境内能够高效地完成生产作物运送的物流链。
现阶段,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及园艺工作者对作物生产工作效率要求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园艺工作的规模化、生产高效化及生产作物品质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传送带被引入到园艺工作环境中来;但鉴于目前资金投入有限,园艺工作设施面积不断增大,应用于整个生产区域物流输送的大型物流链并未有所普及。下面对这两类物流运送方式介绍如下。
蔬菜嫁接的方法范文6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09年4月至8月在房山区农科所示范基地16号、25号日光温室内进行,日光温室山墙和后墙厚75 cm,后坡厚30 cm,脊高3.8 m。育苗嫁接试验在25号温室内进行。定植栽培管理试验地在16号温室,面积400.2 m2,前茬作物为甘蓝。
1.2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试验材料
试验供试接穗材料为北京203,供试砧木材料为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2.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以黄瓜自根苗为对照,选择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两个砧木,采用贴接法、靠接法、插接法、双根嫁接法4种嫁接方式,共设置白籽贴接、黑籽贴接、白籽靠接、黑籽靠接、白籽插接、黑籽插接、双根嫁接和不嫁接(自根苗)8个处理。设置保护行。
试验于2009年3月4日开始育苗,3月18日、19日嫁接,4月11日采用小高畦的方式定植,定植株行距为40 cm×75 cm,每667 m2定植密度为2 220株。8月11日拉秧。
每个处理的田间管理水肥、病虫害防治措施一致。在黄瓜定植前结合整地施展翅牌有机肥2 000 kg,腐熟鸡粪1 000 kg,复合肥50 kg。
1.3黄瓜嫁接技术要点
1.3.1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的种植茬口应选择适宜的接穗品种,本试验选择适合春茬种植的北京203,该品种植株长势中等,叶片较小,结瓜早。砧木品种必须选用抗病、抗逆能力强、与接穗亲和力好的优良品种,本试验采用的是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3.2种子处理
将种子放在55 ℃的热水中不断搅拌不少于20 min,当水温降到30 ℃时,继续浸泡12 h,用手搓去种皮上的黏液,将种子放在干净的纱布袋中保湿,然后将纱布袋置于28 ℃的环境中催芽,待70 %种子露白时播种。
1.3.3播种技术
不同的嫁接方式接穗及砧木的播种时间不同。靠接法、贴接法、双根嫁接法接穗比砧木早播4~6 d,而插接法砧木比接穗早播4~5 d。双根嫁接的砧木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播在同1个穴盘内。
播种时将种子放在装好基质的营养钵内,浇足底水,水渗下后将种子点播在营养钵内,覆土,覆土厚度1 cm,再覆盖地膜,以利提温保墒,促进出苗。
1.3.4黄瓜插接法嫁接技术
当黄瓜子叶展平,心叶1 cm左右,南瓜第1片真叶长出3~5 cm,第2片真叶0.5 cm时为嫁接适宜苗龄。
将砧木的生长点用竹签剔掉,用竹签向下斜插入深约0.6~0.7 mm深的插孔,不要插透胚轴外表皮,不能角度垂直而插在胚轴的髓腔内,竹签暂不拔出。
在黄瓜胚轴上子叶下方1 cm处向下斜切1刀,刀口深至茎粗的2/3,长约0.6~0.8 cm,再在其背面斜切1刀,使胚轴形成两面有切口的楔形。拔出竹签,将接穗立即插入插孔中,用嫁接夹固定接穗。
1.3.5黄瓜靠接法嫁接技术
当砧木真叶半展开,黄瓜的子叶展平、第1片真叶破心时为嫁接适期。
嫁接时用刀片在南瓜幼苗下胚轴距子叶约0.5~1 cm处按35°角自上而下斜切1刀,切口深度为茎粗的1/2。
在接穗子叶节下1.2~1.5 cm处,按35°角自下而上斜切一刀,切口深度为茎粗的2/3。然后将接穗的舌形楔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用嫁接夹固定,使黄瓜子叶压在南瓜子叶上面。
采用靠接法嫁接的黄瓜苗,7 d左右伤口愈合,用刀片在愈合口下切断黄瓜根,在愈合口上切断南瓜生长点,去掉嫁接夹。
1.3.6黄瓜贴接法嫁接技术
当砧木长出第1片真叶,接穗子叶展开时为嫁接最适时期。用刀片削去砧木1片子叶和生长点,椭圆形切口长5~8 mm。接穗在子叶下8~10 mm处向下斜切1刀,切口为斜面,切口大小应和砧木斜面一致,然后将接穗的斜面紧贴在砧木的切口上,并用嫁接夹固定。
1.3.7黄瓜双根嫁接法嫁接技术
黄瓜第1片真叶开始展开,砧木的子叶完全展开时为嫁接适期。用刀片削去两砧木各1片子叶和生长点,椭圆形切口长5~8 mm。在接穗的子叶下8~10 mm处向下切成双斜面楔形。接穗切口要与两砧木切口吻合,将接穗置于两砧木切口之间贴合,并用嫁接夹固定。
1.3.8嫁接后的管理技术
嫁接完成后,应将嫁接好的苗立即移入小拱棚内,并加盖遮阳网进行遮荫保湿。前3 d应密闭小拱棚保湿(90 %以上),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间温度控制在20 ℃左右。3 d后适当通风,降低湿度至80 %。嫁接后5~7 d,黄瓜开始正常生长,逐渐去掉小拱棚农膜、遮阳网,及时抹去砧木发出的腋芽及侧芽。当苗长到3叶1心时,即可定植。
2结果与分析1嫁接成活率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以白籽插接黄瓜的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7.0 %,其次是白籽靠接,为83.5 %,嫁接成活率最低的是双根嫁接法,成活率为72.2 %。双根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双根嫁接的难度较大,接穗的2个斜面均要与两个砧木的斜切面对接。
由表2可知,从砧木角度考虑,黑籽南瓜的嫁接成活率比白籽南瓜的成活率高1 %,2种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没有显着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黄瓜不同嫁接方式的成活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插接法成活率最高,达到83.7 %,靠接法与插接法没有明显差异,双根嫁接法的成活率最低,为72.2 %。从嫁接成活率角度考虑,黄瓜适合用插接法和靠接法嫁接。2黄瓜产量的比较
由表4可知,8个处理667 m2产量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列为白籽贴接、白籽插接、黑籽贴接、双根嫁接、黑籽插接、白籽靠接、自根苗、黑籽靠接。产量最高的白籽贴接,达每667 m2 产量16 357.0 kg,其次为白籽插接和黑籽贴接,分别为每667 m2产10 878.0 kg和10 640.0 kg。自根苗产量较低,为8 893.0 kg,明显低于贴接、插接、双根嫁接黄瓜的产量,嫁接的产量优势得到体现。
表5对不同嫁接方式之间进行产量比较,其中靠接法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为8 893.3 kg,产量最高的为贴接法,达到每667 m212 069.5 kg,比靠接法高35.7 %。
由表6可知不同砧木嫁接黄瓜的产量情况,白籽南瓜产量每667 m2为10 084.4 kg,黑籽南瓜产量为9 623.9 kg,没有显着差异。3病害发生情况
试验期间,嫁接苗和自根苗都有轻度的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用霜疫力克防治霜霉病,讯尔防治白粉病基本能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只在自根苗上有所体现,嫁接苗表现出抗枯萎病的明显优势。
3结论与讨论1综合试验的结果分析,黄瓜嫁接时采用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为砧木,其嫁接成活率和产量情况无显着差异。2从嫁接成活率角度衡量,插接法成活率最高,达到83.7 %,靠接法次之,双根嫁接法最低。3从产量结果分析,贴接、插接、双根嫁接的黄瓜产量高于不嫁接黄瓜,其中贴接方式的产量明显高于插接、双根嫁接和靠接。白籽贴接处理的产量最高,有待进一步重复试验确认。4综合嫁接成活率和产量来看,插接为较好的嫁接方式。
参考文献
[1]翁祖信,李宝栋,冯东昕.嫁接黄瓜防病与增产效果的研究[J].中国蔬菜,1993,(3):11-15.
吴翠云,阿依买不,程奇,等.不同嫁接方法对黄瓜成活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3.1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