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1

以历史文化为引领,实现教育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双丰收。以文化为核心的红色历史文化,是遵义的第一品牌文化。只有舞活这一龙头,才能带动遵义文化的全盘搞活。因此,要整合以会址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实施整体性、系统化的建设开发,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遵义市红色文化旅游集团公司为融资平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同时,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吸引来的大量人气,深度挖掘具有影响力的黔北地域历史文化,延伸历史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地域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共同腾飞。

以酒文化为载体,推动酒文化产业和白酒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国酒文化是国酒茅台的灵魂。因此,要保持茅台酒旺盛的生命力、推进遵义白酒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国酒文化。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挖掘国酒文化,打造茅台古镇,呈现古老的酒窖、酒坊、酒礼、酒仪、酒俗,以每年一次的酒文化节为媒介,为酒博览和酒交易搭建更宽广的舞台。由此,也带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引力,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遵义有区位优势,遵义以广播电视和报刊发行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目前已有一些文化要素正期待遵义有文化产业园区可进入。遵义应该顺势而为,以优厚的园区政策吸引文化企业进驻发展。园区主要规划发展印刷及平面设计、动漫和影视制作、会展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品交易等产业项目。与之相呼应,加快推进以广播电视和报刊发行业为主的文化传媒集团的建设发展。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2

如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各项经济活动中,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企业这一社会经济组织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有人问企业文化是必需的吗?答案是小企业可以靠制度,而大企业必须靠文化。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上的支撑;要想做强做大,必须挺直文化的脊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越是在关键时期越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整合重组后处于转型跨越发展期的山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投集团)来说,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凝心聚力、增强软实力、促进企业转型、实现和谐发展,同时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凝聚人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迫切需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文化要素的总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企业营造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可以为员工提供宽松的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员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把企业当作命运共同体,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使员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目标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2011年1月,山投集团前身山西省煤炭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省政府的决定,整合重组了山西金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省环境保护基金有限公司3户省属企业。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发展,山投集团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各子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有机融合,但由于仍处于转型跨越发展时期,各项工作仍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凝心聚力,促进山投集团转型跨越发展。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软实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可以成长,但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决不可能持续健康成长。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直接生产力,而是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引导,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活动模式,一旦真正应用或渗透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就会由潜在的生产状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对宝洁、海尔、华为等知名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健康发展,无不得益于企业内部建立了一种良好的文化结构,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一种强大的“文化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山投集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为根本,以经营工作为中心,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内积极培育企业精神,对外塑造企业良好形象,逐步建立健全价值取向正确、内容丰富多彩、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人文精神,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精神亦可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反之亦然。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要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是一个企业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它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在企业中注重员工的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员工,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植于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土壤,研究新形势下员工的心理动态、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并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与员工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追求有机融合,为培育人文精神创造良好的环境。两年多来,山投集团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不断规范员工行为,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狠抓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创新活动载体,寓教于乐,不断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积极展示良好的社会形象,为集团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 文化育人 大学生 组织文化 核心价值 思想政治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1]大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学生在集体学习、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结晶,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崇高的品德,塑造了良好的精神气质。加强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基本含义

大学生组织是指大学为了维护校园学习生活秩序、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积极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学习实践能力而成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的团体。可见,学生组织在发挥管理、服务职能的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实践能力的锻炼、创新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各类学生组织成员在履行工作职能、参与组织学习、参加文体活动、开展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核心理念、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的综合反映。这个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大学生组织文化来源于组织成员的实践,是组织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组织精神文化生活和学习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反映,是组织成员价值观念取向交融凝练的结晶。另一方面,大学生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彰显组织特色的文化,体现了组织的工作职能、行动理念、目标追求、行为规范、道德倡导等,是组织对组织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对组织进行教育培养的一般目标。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形成的重要影响元素。

大学生组织文化在结构上包括指导思想、理想追求、组织精神和道德文明四个方面,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组织内外文化生态的重要影响,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组织自身发展

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成员在组织管理者的引领下贯彻先进指导思想、追求先进的理想目标、发扬先进的精神气质、弘扬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学生组织发挥其管理、服务和育人职能,改造自身结构,完善自身机制,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概括来讲,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生组织的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服务水平。

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发挥其在管理、服务和育人职能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组织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可以激励组织成员发挥主体作用,增强组织的创新活力,促进组织成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力量,使组织富有战斗力;其次,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积淀,组织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也会不断成熟、完善和与时俱进,组织的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升级;最后,可以很好地弘扬组织长期发展中积淀的精神气质,形成组织特有的凝聚力,并使组织成员具备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战斗活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是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提升组织文化内涵,改善组织各项机制,建立先进的组织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组织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加强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是发挥学生组织文化育人功能的第一步,为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建设

大学生组织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与广大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生组织的劳动实践在创造组织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校园文化,通过组织文化的积淀、传承和汇合,把个人的文化创造力发挥出来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校园文化通过组织文化的渗透、感染和激励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挥影响力,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阵地,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鲜明的旗帜。大学生组织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大学生组织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密关系,大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也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千百万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这部分都是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其校园建设。是培养这部分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概念

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人为有意识创造、长期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可深层次反映学校特点并长期推动学校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相适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反映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及物化了的环境、景观,等等。校园文化在结构上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蕴藏于校园各种物质设施所看的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如学校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施设备先进的科技馆,以及宏伟而舒适的教学大楼等。它能潜移黙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一个在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要尽量创造出最为舒适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行为规划、行为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等的总和。它已成文或者不 成文的规定为校园所有员工接受和奉行。对侵染在校园制度文化中的每一个人在受到同化和认同的同时,也传递着、传播着这种影响。也必将对群体中每个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作用。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该建设好健全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专业技术水准等制度化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所独具特色的形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含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校园往往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写照,既勉励着教职工,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校训、校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等,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其办学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施教机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有潜移默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但并不盲目,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在德育中传递着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作用,它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以及情感态度、信仰等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品德的知,情、意和行。

暗示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使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评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它能使人不知不接受某种观念,并按其观念行事。在高职院校生活中,师生的言行举止、各种仪式活动、环境景观等,都可以经学生以暗示,使之接收信息,产生心理概念。形成其优良传统。因此,一定要求较好的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使之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比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其模仿内容,不仅包括其行为举止,而是还包括其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减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也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但“上行下效”,模样的感召力尤为显著。为此加强师德建设,整顿师风、教风,极为重要,同时应在学生中培养模范典型学生也较为重要。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反应,使之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的、不自主的服从。感染的功效是源于移情。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它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从而建构人们对移情对象在 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感染的功效之二是在于激情。激起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追求、激起其内心“愤排”状态。其内在的这种矛盾使成为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侵染在特定校园文化中的高职学生,各种场景、氛围景观,仰或是一场演讲,一场球赛,一堂好课,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激励着,追求着,发展着,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学生对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接触机制

所谓接受,指的是验收、认可和接纳。学生对校园文化影响的验收、认可,接纳是通过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和内化等心理机制完成的其中反映。既是学生利用感知传统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既是学生利用感知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选择是在反映的基础上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做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不同的学生对信息具有其偏爱而选择起自己认同的信息。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个性。同化是指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入原有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顺应促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当校园文化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品德结构的观念体系一致时,二者使含义发生挈含。校园文化的影响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理想结构之中,引起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这就是同化。当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因有的经验结构指向不同,其强度又是以使学生不能同化时,便迫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经验界限,改变甚至重组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适应校园文化影响的要求,这就是顺从。内化是指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多次体验。接受熏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能指向其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极积过程。通过内化,主体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内化,校园文化的德育才能有最后的实际效果,即学生经验结构的扩充,发展,最后导至学生的发展。

校园文化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不露痕迹的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暗示,模仿,感染对侵染其中的所有个体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德育的主体通过对这种影响的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内化、从而接受。掌握校园文化蕴藏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其“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武汉;主题文化;构建1 城市主题文化的原理

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来源于城市发展过程的特质性与系统性,是建立在城市特质资源基础之上的城市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它产生的原理基础就是城市文化的特质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的个性文化特征,它是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的有机统一。就像斯宾格勒所认为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和外在气质,有自己的深层心灵和表层象征。”[1]西方的世界名牌城市无不是以其独特的主题文化奠定了它们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地位。

主题文化是城市真正的灵魂,人们对城市主题文化共同观念的确定和认同,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 中国城市将进入城市主题文化时代

当今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在一起,文化的发展日益熔铸在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进程中,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我们的城市如何在国家文化战略升级面前从全局角度把握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如何推动城市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城市最紧迫的任务和最重要的内容。今天,用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方式建设城市,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和成功与否,决定着城市建设能否大发展大繁荣。[2]

实践充分证明,城市主题文化让大多数城市认识到,没有城市主题文化,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就不会获得成功。经营城市冲动化、城市规划过度化、城市营销低俗化、城市主题离心化等问题招致的批判,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建设,是失败的城市建设。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共识的形成,城市主题文化建设观念的确立、城市主题文化力量的形成,由此可见城市主题文化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成为各个城市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途径。继西安、北京、大连、杭州、秦皇岛、青岛、哈尔滨、沈阳等各大城市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之后,齐齐哈尔、曲阜、开封、信阳、迁安、新余、长乐等中小城市也纷纷开始通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构筑城市品牌、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整体大踏步前进。

3 构建武汉城市主题文化,实现文化强市

武汉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演进历史和都市格局举世少有,多元并蓄的文化特性十分鲜明。随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主题文化在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武汉城市主题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适应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实现文化创新转型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样,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二十一世纪,中国将进入城市主题文化营销时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武汉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上应该适应这个规律,在中部地区实现文化上的率先崛起和创新转型。

在文化的积累方面,武汉市地处中国中部,在远古时就有了发达的文化,位于市郊黄陂的盘龙城是商代早期遗址,佐证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约有3500年。

如何在文化的积累上实现创新,是构建主题文化的关键。

首先文化理论要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能把文化仅仅局限于唱歌、跳舞,高校、研究所和新闻出版单位要为文化理论研究推波助澜、启蒙、探讨,而不仅仅是介绍几个演员,作家、艺术家以及从事研究的人都应向社会介绍,让社会认知。其次,武汉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以及创作众多,文艺团体和演出单位结构全面,说武汉文化大市的地位是客观的,如何变成文化强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强市要从根本上抓项目、名人培养和投入。再次,武汉的科教资源突出,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新技术对于文化发展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 发挥城市主题文化的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挥好武汉的主题文化功能,可以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的群体精神力量,引导和鼓舞、规范和推动城市的特质产业、特质文化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实力,成为城市长久不衰的动力。

1.宏观上规划城市主题文化的蓝图,共同构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主题文化统筹下的城市建设是一种规划性极强的筹谋性和实践性结合的行为系统。首先,武汉是一个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水文化和历史文化城市,市区空间的“融合性”特点更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有清醒的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要发挥好武汉既有文化优势区域,比如汉阳和武昌区可以实现现有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合作效应。二是顺势应变,与世界经济接轨,把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商贸文化、现代科教文化的理念、品格、精神,深深融入现代工业、商业、科教事业发展之中,使之成为当代武汉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量,增强武汉工业、商贸、科教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2.不搞大拆大建,保护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历史上看,武汉不仅是工业之都、商业之都、科教之都,而且是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共有22片历史街区和8片工业遗产。1949年全市共有208个里份,到1998年,仅剩100余个。被列为保护规划的7个历史风貌区中,花楼街、京汉大道南片已被夷为平地,汉正街正在整体拆迁,青山红房子也在大量拆除,红钢城片已列入2012年土地储备计划。[3]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武汉市历史街区保护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对历史街区保护是杯水车薪。公共设施配套滞后、工业遗产目录尚未建立,这些都给历史街区保护带来了挑战。建议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建立武汉市工业遗产目录库,对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保护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

3.发挥武汉特有的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功能,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从武汉生态文化看,武汉得水独厚,湖泊众多,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城市面积1/4,水域率、湖泊率在全国城市中最高,在世界同等城市中少见。因此武汉必须彰显因水而灵的生态文化、滨江生态文化、山水园林文化的优势。

塑造武汉生态文化城市新形象,应塑造以“两带、三城”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新形象。

“两带”即:“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环城生态休闲旅游带”。[4]这是武汉的核心生态文化形象塑造区,主要以南岸嘴为中心,建设两江四岸滨江文化景观带,集中展示两江交汇,大江东去、三镇鼎立、龟蛇相望、长桥飞架、山水相映的总体城市生态文化形象。“三城”就是:融珞珈山、喻家山、桂子山、狮子山和东湖为一体的武昌生态科教文化城;依江而兴、依江而商的汉口生态商贸文化城;环山抱湖自然人文相宜的汉阳生态旅游文化城。

无论是“两带”,还是“三城”,都必须充分体现武汉山水园林文化、滨江文化的生态文化特色。要通过对武汉生态文化的复归和创新,使城市每一建筑都展示武汉生态文化形象,都成为展示武汉生态文化城市的雕塑,从而让武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使武汉这座城市在山水相映间,既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又展示生态文化之美丽。

(三)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塑造主题文化品牌

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表明,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对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已高达30%之多,我国自2000年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后,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竞相提出发展文化产业。⑷文化兴,则城市兴,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塑城市之魂。

武汉的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人文和自然景观遍布三镇,独特的山水资源、丰厚的文化积淀,使武汉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资源优势。

2011年底,武汉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总量的5.5%,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3亿元。但与临近城市长沙相比,无论是在文化产业增加值(450亿元)还是占GDP比重(10%)方面均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文化产业总产值与GDP占比达两位数以上。

武汉已有的文化资源整体性开发不够,可以做大品牌的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既缺少大手笔把琴台知音文化打造成如“映象刘三姐”的史乐舞剧精品,又缺少持续开发把汉绣、汉剧做成苏绣、昆曲一样国内驰名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上下游延伸开发也不够,产业链太短。此外,武汉市具备集聚和扩散能力的文化大市场还未建立,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格局尚未形成。

消除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尽快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把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同文化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信息、工业、农业以及体育、交通、房地产等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内容生产上力求“一次开发、多次使用、长期受益”,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以规模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2]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网站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 凯里市;区域形象;民族风情;生态农业

一、引言

“形象”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涉及众多的领域,有国际形象、旅游形象、企业形象、工程形象、个人形象等。区域形象(Regional Image)可理解为某区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对于一个区域的长久发展来说,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区域的招商引资、区域管理、区域规划等都有依赖于区域形象。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的一笔无形的重要资产,关系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贵州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州府分别是凯里市、都匀市和兴义市。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行政面积达1306平方公里,据《200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年末总人口达47.5万人,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主要民族是苗族、侗族和汉族,是西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一个民族城市。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对凯里市的区域形象定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凯里市的区域形象塑造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凯里市区域形象定位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ths)

1.区位交通优势。凯里市位于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的地带,作为黔东南州的州府,区位交通优势比较明显,公路、铁路交织,交通四通八达。在东西联系方向上,凯里市是贵州省及西南一些地区(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与中国东、中部地区联系的重要的交通通道。穿境而过的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凯麻高速、凯玉高速及320国道构成凯里市东西方向上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框架。在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联系也较为便捷,省道、国道交错分布。此外,凯里市至最近的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仅73公里。

2.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资源方面,凯里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两类: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首先,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方面,凯里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丰沛,植被覆盖率较好,这为发展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森林公园――罗汉山,国家级旅游区――平良古浪峡,美丽香炉山,及各式的喀斯特溶洞等都是凯里市宝贵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凯里市对于黔东南境内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剑河风景名胜区也等具有较好的邻近区位优势。

其次,凯里市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民族风情浓厚,是联合国考证的“世界十大少数民族保护圈”之一。节日众多,被称为“百节之乡”;民族服饰多样,服饰文化保存完好;民族建筑特色鲜明,规模宏大的民族体育馆,各式苗族吊脚楼等都极富民族特点;民族商贸街民族风味十足;南花、青曼、麻塘等村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

再次,凯里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市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备各种档次的的宾馆供游客自由选择,并且作为贵州东线旅游的中心,旅游路途中的休息节点及旅游夜间娱乐环境都不错,旅游餐饮购物的选择面也较大。

3.产业结构的优势。凯里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与同为州府的都匀市、兴义市相比,第三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最小,第二产业居中(表1),产业结构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呈现“三二一”的格局。第三产业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一个体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保证。同时凯里市是贵州省的工业重镇之一,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三线”建设工程的推进,凯里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军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凯里市在原来的工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电子、轻纺、机械、服装、金属冶炼、食品加工等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

表1贵州省三个民族自治州州府三大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200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经计算获得

(二)劣势(weaknesses)

1.自然地理环境的劣势。凯里市位于云贵高原东侧大斜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都较高,东北部和中部相对较低,海拔落差大,地形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开发。凯里市一些区域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山地土壤层较薄,植被的再生能力弱,如不合理开垦山地,容易导致石漠化。

2.人力资源的劣势。凯里市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量不多,其对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相对东部沿海城市较差,较难留住人才,人才的流失现象比较明显,造成人力资源的劣势地位。

3.一、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劣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凯里市许多企业不具竞争力,纷纷改制或倒闭,一些优势产业(如轻纺、医药)近些年来连续走下坡路,企业的知名度不高,提高区域企业品牌,塑造区域企业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农业方面,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困难,且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大。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这十年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凯里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凯里市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凯里发展。

2.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近些年由于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地价的上涨,而西部地区拥有较多的优惠政策,于是一些企业纷纷迁往西部地区。凯里市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工业基础条件,积极引进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并重振电子、轻纺、医药等产业的优势地位。

3.民俗文化旅游热的导向机遇。民俗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的一个热点,在民俗旅游热中,出现了一些很受欢迎的一些民俗文化村。凯里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完好,应该乘着民俗旅游的热潮,大力提高民俗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大民俗文化村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四)威胁(threats)

都匀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较大,在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中很有优势。目前都匀市的城市文明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都发展得较好,且都匀市空间可达性较好,到省会贵阳市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都比凯里市短。凯里市惟有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才可以在旅游客源的竞争中取胜。

综合凯里市区域形象的SWOT分析,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抓住机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目标,可将凯里市的区域形象定位为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形象、交通强市形象、区域企业品牌形象和生态农业形象。

三、凯里市区域形象塑造的对策

(一)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形象塑造

结合凯里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的路线是首选。政府部门应加强旅游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迎合省内的一些大的旅游宣传活动,如“多彩贵州”这样的大型宣传活动,提升地区旅游形象口号。另外,“百节之乡”的凯里节日众多,可以借助这些节日的举行来宣传凯里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的形象,像“国际芦笙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充分利用多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令旅游者体会凯里市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的同时,能够感受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差异,这也是凯里市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的关键。可以借鉴少数民族较多且民族风情旅游发展较好的云南省的某些地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态旅游,塑造自己的独特旅游形象。如前所分析,都匀市的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对凯里市的旅游发展形成威胁,但可以积极转换不利影响,与都匀市合作,设计出一条双赢的凯里―都匀民族风情旅游路线,完成两地区的旅游资源互补,达到更高的效益。

(二)交通强市形象塑造

上述SWOT分析表明凯里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优势条件,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系统,塑造交通强市形象。在交通强市形象塑造中,客车站、火车站等作为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区域形象的影响不可忽略,凯里市的车站及周边环境都有待完善。

(三)区域企业品牌形象塑造

区域形象是属于品牌形象的范畴,企业品牌形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区域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凯里市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企业的品牌效应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需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像电子加工厂、金属冶炼厂、矿业公司等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四)生态农业形象塑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凯里市需突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思想,追求农业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围绕特色、精品、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凯里应重点发展有机蔬菜、特色水果、茶树等的种植和生态禽类(如林下养鸡)及猪、牛肉养殖,并进一步提高食品加工工艺,开拓市场。

四、结语

通过对凯里市区域形象定位的SWOT分析,将凯里市的区域形象定位为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形象、交通强市形象、区域企业品牌形象与特色农业形象。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形象在凯里市的社会经济形象塑造中占重要地位,交通强市形象是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区域企业品牌形象关系着区域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生态农业形象可提高凯里市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丽,刘钦普.盐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形象塑造探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2008(5)第3期

[2]谢弦.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问题探究.闽江学院学报[J].2008(12)第6期

[3]孙芳.苗岭新城凯里.理论与当代[J].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