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中度智障 重度智障 儿童 生活适应能力 生态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25-01

与正常儿童比较,中、重度智障儿童受到智力因素影响,其生活适应能力比较差。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通过实施教育介入和改善环境影响,能够有效改善以及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领域中,社区、家庭以及学校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课程已经成为智力障碍教育最为理想的一种教育模式。下面就分析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

1 关于生态化教育模式

儿童生活主要生态环境就是社区、家庭以及学校,这三者看似独立形成体系,但本质上三者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儿童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均在家庭教育的前提之上开展。正因如此,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这三者共同组成了智障儿童生涯教育的体系。所以,为了对中度和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进行培养,探索培养生活适应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必须要实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发展和沟通,将课程理论作为前提和基础,构建起家庭、社区和学校三者相互扶持教育模式。

2 树立生态教育课程新理念

环境生态课程把中、重度智障儿童放在日常常态生活环境中,包括社区、学校、家庭、职业等,根据儿童的适应现状以及能力水平,将未来适应生活环境作为前提和基本导向,促使儿童充分了解和运用生活环境,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儿童需求服务的教育课程,并且教育课程具有个别化特征。

环境生态课程特征包括:第一,结合儿童个体需要和学习特征,在生态环境里对儿童进行教育训练,使儿童具有其年龄段基本的生活技能。第二,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将生活化、完整性、有意义活动作为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和丰富,促使儿童学会生活,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第三,由于职业、社区、家庭、学校这四个重要的教学领域,对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涵盖,促使儿童最终将职业、社会、家庭以及学校适应完成,并且可以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四,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和社区开展合作,为儿童实施社区教育,促使儿童可以建立起自然支持的系统。第五,通过参与环境生态课程中,儿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普通人接触、沟通和交流。第六,结合儿童现有的实际水平,综合考虑儿童未来适应生活和目前适应生活所需要具备的技能。第七,注重通过真实情景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儿童逐渐形成迁移和类化能力。

3 通过生态化教育模式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策略

在运用生态化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想要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必须要对儿童现有能力水平进行有效评估,除了为儿童进行专业性评估,还要为社区和家长等提供问卷调查、访谈等评估形式,促使社区、家庭和学校三者共同参与到儿童现有能力评估之中。对学生动态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对各种环境所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进行了解,明确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者合作的相关事宜,包括方式方法、资源利用、可能性等。而后进行课程的设置,遵循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的内容,将生活作为中心,结合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明确教学目标,对儿童的感知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和培养儿童基本生活技能,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鼓励儿童参与劳动,培养儿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并且实施教学活动。明确教学方法,结合内容的需求,和社区、家长进行积极合作,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计划。对社区教学和家长教学以及训练实施分配和指导,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知识,配合其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性的评估,鼓励所有参与教学的社区、家长均参与评估,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和公开性。结合评估结果,明确教学中的不足,总结教学中的经验,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计等。对于不理想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训练或者进行教学,而后实施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施生态化教育模式,能够有效综合各方的建议,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好的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4 结语

综上,在培养和提升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中,社区、家庭以及学校是十分重要的基地,将社区、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基地以及基础环境,为智力障碍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并且教育计划能够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求。通过社区、家长、教师这三者相互支持来落实教育计划,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掌握个体功能性技能,进而有效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促使中、重度智障儿童完成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家庭适应、个人适应以及学校时应。

参考文献:

[1]阴艳.浅谈用生活化主题教学实现智障儿童的有效学习[J].文理导航(下旬),2013,(6):94-94.

[2]张英爱.浅谈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133-134.

[3]丁同梅.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J].现代特殊教育,2013,(5):20-22.

[4]陶素玲.社会适应能力与智障儿童不可回避的生存能力[J].考试周刊,2015,(78):163-163.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2

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存在着诚信失范现象,一些团体和个人经济上急功近利,道德上唯利是图,而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这种诚信危机的大环境下,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差的青少年必然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缺乏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虚伪包装、能力“注水”、 拖欠学费、违反契约、行为失范和道德失信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说明青少年的诚信品质不容乐观。青少年诚信品质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创建青少年诚信缺失防范体系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一个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社会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因此,要把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因为社会需要的是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才,品德高尚、无私大度、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

二、抓住一个关键

诚信教育学校是关键。青少年诚信意识的确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学校处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中间地带。从小学到中学,加之幼儿园,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和价值观念逐渐转变、成熟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社会新生事物人生关键时期。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把诚信教育贯穿到各类学校中去。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了解、熟悉,并接受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积极引导他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在切身体验中意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性和诚实守信的必要性。

三、夯实一个基础

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像学校那样有板有眼的正规进行,也不会像社会那样大张旗鼓的造势宣传,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无形中渗透地进行,并且是不知不觉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因而,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言与行默默地影响着子女诚信意识和行为习惯,给子女起到导向作用。

四、突出一个根本

社会共建,打造全员诚信是根本。社会是青少年诚信品质养成的大环境,青少年的诚信品质养成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出的考题。社会方面,由政府主导,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全方位开展诚信理论宣传。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道德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批判失信行为与观念,营造守信氛围。

五、创设一种氛围

净化育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环境育人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占领这块德育阵地。学校生活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因此,学校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考风建设,通过校报、广播站、标语等宣传形式,积极开展以“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征文系列活动。抨击、谴责、处罚考试作弊等弄虚作假、不守信用的现象,让学生从中认识、反省、辨别自己的行为是非,从根本上改变老实人吃亏的弊端,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

六、建立一个机制

建立诚信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青少年诚信观念的确立,教育是前提和基础,而客观有效的约束制度则是坚强保证。要首先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通过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青少年良好诚信观念的形成。一方面要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即褒奖机制,将青少年的诚信情况与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优秀团员评选、入党、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等挂钩,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基本内容包括:学生本人承诺书、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信用记录和特别记录等。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其次,要建立青少年失信惩罚机制。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更着重于防患于未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行为失范和不诚实守信方面的惩罚,加大其失信的成本,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做人会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3

一、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家园互信的开始 

(一)幼儿是沟通内容的中心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和家长的唯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如何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去进行教育,如何更准确、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孩子,这一切都需要园所与家庭耐心细致的沟通。所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家长理解我们的目的,如果想跟家长说明孩子的不足,避免言辞过于直接,选择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让家长明白,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更好发展,我们要跟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创设一个适合幼儿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前提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容易沟通的对象,或是对老师不理解,或是对老师不信任。相信每个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尊重家长,与家长进行直接而真诚的沟通,相信一定能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开放活动,是建立家园互信的必要条件 

(一)开展各类家长开放活动,有效促进家园合作互动 

为巩固和加强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程度,提高家园互动合作水平,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园所文化,幼儿园还可设置一系列的家长开放活动,让家长以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在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园文化、了解老师、了解孩子,使家长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理解孩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有些家长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出焦虑和担心,此时教师的沟通协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及时开导家长,给他们正确的教育观,以及指导家长如何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合作。 

(二)与家长共商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长通过一系列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表演、制作,不但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使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有效利用主题活动的开展,引领家长配合班级工作 

(一)主题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之后的主要教育模式。它要求老师围绕一个主题活动,不断地根据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发现并提取有价值的教育教育内容,完善、补充和延伸这一主题。如在“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活动中,可以这样给家长介绍:春天来了,周围环境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一个培养孩子观察、探索、发现能力的好机会,请家长朋友们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或者来幼儿园的路上,跟幼儿一起观察周围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小动物的变化,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在网上收集有关动物春天变化的图片和资料,从而让孩子认识春天、了解春天,欣赏春天的美,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家长与孩子共学习、同发展 

通过主题的公布,引领家长了解本主题的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知道孩子学习主题的意义所在,以及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间接地让家长也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家园共同合作、互动的前提下,巩固了主题活动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让孩子更自然更轻松地浸透在主题环境中。 

主题结束后,通过主题互动展示墙向家长展示各个家庭收集的一些图片和孩子们利用家长收集的材料做成的手工作品,为孩子的学习探索留下美好的足迹,也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分享和感受孩子成长的乐趣,意识到家长参与主题对孩子们的学习、发展、探索乃至成长有着多么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家园互动的水平,增强了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多种沟通形式,不忽视每位幼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幼儿园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家园沟通。比如利用电话、短信、邮件、微信等,不仅方便快捷,同时也解决了有些家长因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的问题,还增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友谊。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贫困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

高校贫困生问题近年来虽已得到了国家、各地方政府和各高校的广泛重视,但由于社会复杂现实影响、各种思想渗透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个人思想利己性的倾向,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性较强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中国梦”教育背景下正确培养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国梦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既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首先,实现“中国梦”是一种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中国梦”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国梦”这一主题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相信,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发挥才能和实现自己期望的机会。①最后,“中国梦”是一种责任担当。“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升华为共同理想,有机结合“个人梦”和“国家梦”,从而增强其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融入到高校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们育人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本内容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它反应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②。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关系到个人理想信念的实现,另一方面与民族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悠悠相关。同时,社会责任感是衡量贫困大学生是否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个主要标准,因此,在实现“中国梦”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五个方面的内容。③第一,对自己要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全面发展,自我成才,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自尊自爱,对自我心理健康负责,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第二,对家庭要孝顺父母,尊老敬老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三,对他人要仁爱、诚实,应该同情和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学会爱人和被爱;第四,对国家要爱党、爱国,对社会公德的认可并能自觉践行。要做到个人与国家共荣辱共兴衰,结合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祖国的需要,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五,对社会要遵守社会规范、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对学校公共场所规则设施的自觉遵守和爱护。每个大学生都应对社会抱有感恩之心,才能使人们获得极大的友善、宽容和仁爱的氛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置于社会与时代中,并紧紧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发展联系起来。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研究,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贫困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为考察目标,我们对全校贫困生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310份,收回278份,收回率为89.67%,其中有效问卷为278份,有效率为100%。经过调查和相关分析发现,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了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经济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有勤于学习、品质优良,乐于帮助他人;而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思想行为主要是自卑、压抑、敏感、掩盖实际情况、虚荣心强、嫉妒他人及过分依赖国家和学校资助。经统计,68%左右的贫困生学习刻苦认真,生活作风朴实,工作勤恳负责。个别同学除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金维持生活以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外的勤工活动赚取生活补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但56.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情况比较严重,自我责任感认可度也较低。自律能力差诚信缺失、感恩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公德意识差,如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开具贫困假证明,利用虚假信息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到期拖欠不还,失信违约,贷款毕业生的助学贷款的违约率也在呈上升趋势,滥用或乱用助学金,日常消费相对奢侈等其它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此外,大部分受到国家和学校资助的贫困生毕业后都表示不太愿意到基层工作或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以上行为都损害了国家资助育人工作的严肃性、正当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责任感总体弱化的原因复杂又多样。通过对大学生本身和其所在的生活环境的综合分析,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生活环境因素。这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首要因素,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伴随市场经济建立出现的新的问题,当代各媒体在商业化的环境中产生不负责任的意识和做法,同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开始在国内弥漫,使得贫困生的责任感意识受到许多不良影响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二,学校教育因素。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不足,且目前高校普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在贫困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上学校教育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第三,存在着高校教师做出不当行为,使大学生对责任感产生消极的认知。作为学生的启蒙者,职业道德淡漠,对本职工作责任心不够和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诉求关心不够,置若罔闻。第四,没有完备的培养和评价体系。高校基本上只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上的培养,却忽略对学生履行责任和义务、勤恳诚信等道德行为实施科学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具体践行责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知行不合的现象④。

四、紧密联系“中国梦”教育与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载体与媒介,把“中国梦”战略思想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传达给学生,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使青年学生深刻感受的科学性、发展性和时代性。首先,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针对性的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生活范围、接受限度和认知能力,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界英模开展课堂宣讲,组织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学习和参观。另外,要侧重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渗透性。利用好校园网、微博、QQ群、校内广播电台、宣传橱窗等阵地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自愿走基层、入队伍、去边疆,以实现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这是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五、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宏伟目标融入责任感教育全过程。“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充分利用各种现实、网络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形势政策教育,强化贫困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精髓的理解,培养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并通过完善学校针对贫困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措施,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⑤。第二,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率先示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校园主要阵地的作用,加强生命、感恩和诚信等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建立明确的责任感概念;第三,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拓宽形成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渠道,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办心理专栏、开展心理讲座、举办心理沙龙等;并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自主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第四,高校贫困生在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道德榜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第五,家庭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方式需要改变,突破传统的说教方式,将身教与言传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成效。第六,社会教育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内涵,发挥政府和舆论的指导保障和监督作用,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蒙秋明. 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8).

②蒋国勇、应小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③王何汉.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2012.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5

一、略读课文

新教材使用以来,每个单元都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这两部分,涉及略读课文的讲授,教师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取舍,既要让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更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来耽误教学进度。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地备课,还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全力配合教师的讲解,共同受益于课堂。谈到略读课文,顾名思义,一定是要在基本完成陌生字词的认知前提下,着重考虑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并从中受益。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就更显得重要,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从而在正误的讨论中探讨出课文蕴含的深意。这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不仅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

二、精读课文

说到精读课文,教师势必要在讲解中让学生将课文的知识点熟记于心,包括字词的认知、书写及其含义;课文的发展顺序;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在精读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切记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批评讽刺学生,让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在精读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课程指导和改进。

1.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状况

精读课文的讲解学时一定要适当放长,这就要求学生最好能进行课前的浅显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讲解中丰富自己的理念,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博大深远、更加完善。可是小学生毕竟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主动预习变为监督预习。这个预习方式可以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也就是说让家长监督学生预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课堂讲解以学生为主导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质

疑,并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更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举多得。

3.安排开放式作业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完美融合。应运而生的开放式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就十分有利。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具备开放式教学条件的,比如说课文的留白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拓展的训练,这对提高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的有效性十分有利。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育教法的改革方案不断地推陈出新,

家庭教育主题的基本内容范文6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诉求及其价值理念

当前,大学生中有许多轻视生命的现象,对暴力的麻木不仁和对生命的冷漠的各种负面事件时有发生。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让高校“三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高校“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三生教育”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实践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三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2)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3)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4)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在大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访问为主,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的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4]。#p#分页标题#e#

四、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作用的途径

1、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既要在总结和探索中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内容,更要注意根据当前大学生情感、认知、思维、表达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让“三生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不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次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体验社会实践,感悟社会热点,探索生命价值,学习生存知识,奋斗幸福生活,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构建起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和长效机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