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12-01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场地。

1 提升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

1.1必要性

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如果能够培养比较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对提升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专业素质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符合逻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假如数学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或者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又将逻辑思维能力实际的运用到数学课程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及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也对以后的各种学科的学习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1]

1.2紧迫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注意到许多初中生很容易忽视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在遇到综合性题型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期望一下子解决题目,那是不可能的想法,也是不科学的想法。面对这样一种情形,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传给学生,未能让学生形成独立解题的思维能力,遇到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另外一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有利,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很大好处。[2]

2 培养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2.1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几何定理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在课外的时间多做一些几何题目可以增加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可以积累更多的做题经验,这样才能在解题的时候发挥自如。

几何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系统性,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让学生要善于总结、归纳、概括。比如证明两条直线平行,除了利用定义证明外,还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方法?两条直线平行后,又具备怎么样的性质?还可以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现象,都可以进行归纳与总结。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记忆方法掌握其基本原理。

2.2建立合作小组

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就是老师“煞费苦心”,学生就是“云里雾里”,如果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组成合作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可以增加求解题目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解题之前,可以多讨论、多思考问题,一旦发现差异,就会有新的方法。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的解题模式,主要是让学生提出多种解题思路,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再或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求解题目。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无法求解问题,可以进行合作小组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合作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大家一起共享资源,出谋划策,从而可以寻找多种解题的办法。[3]

2.3教师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条件下,初中数学老师以现有的教学水平,很难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此刻,就需要老师从提升自我的素质开始。针对现有的条件,老师就要通过多看书多实践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用更加活跃的上课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看待事物,此外,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增强与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做好及时向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反馈的事宜,此外,老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关心学生,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可以对这门课产生很强的兴趣,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4]

2.4严格进行推理与证明的训练

加强推理证明的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组织推理证明例题,并通过有指导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不仅证明题求解要有步骤,还有计算题、作图题求解有依据,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使用反证法证明a>b时,仅仅反驳了a

3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这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只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总结,才能慢慢的看到成效,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彦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育科学,2013(4):56-56.

[2]康华明、章宏,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8-248.

[3]吴学军,初中几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学交流,2010(8):115-115.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18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64-01

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初中学生正好处于这种最富创造力思维的阶段,新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都存在很大的内在潜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的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粗线的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数学创造性思维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造性思维也直接从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中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魂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和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的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二、数学创造思维的基本特征

1、数学的发明是在形式,结构上的为数学美所控制的选择。

在数学的领域中,发现或发明都是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的,发明创造就是发现各种形式的组合,并且选择那些有用的组合加以保留利用,排除那些无目的组合。所以,发明就是选择,而选择是被科学的美感所控制的。

2、数学的创造是思维自由想象基础上的构造。

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想象,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使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穿凿物与想象物,它以逻辑上无矛盾为必要条件。因此,没有一种心理技能比想象更加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3、数学的发现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

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想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既要靠发散思维也要靠收敛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得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既是新课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中“再创造”过程。如何在数额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巧设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常规的思考。

2、运用变式,拓展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变中有序。一方面可以从变中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让他们兴趣满怀地参与数学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分散,单一的知识导向结构化,系统化和规律化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在题目的演变中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广度。

3、讲究解题策略,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解题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性数学知识信息,其在解题者认知结构中的储备状况,事实上不仅决定着数学问题能否被解决,同时也是影响数学问题能否被创造性解决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尽管对于一个具体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可能均能获解,但往往由于体现出的智慧程度不同,从而反映了解题者不同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抽象问题趣味化,激发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使数学的抽象定义,枯燥的公式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趣味化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作为教师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28-130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3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在计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对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计算机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1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计算机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在有关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以计算机课程灵活的特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觉得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我就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圣诞节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发掘了他们的艺术细胞,更重要的是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3 激发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在教学中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中。诸如软件安装、计算机病毒的清除等,使学生懂得一般性问题的处理方法。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联系了实际。例如: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时,制作自己喜欢的网页,并相互交流,使学生从有兴趣变为着迷。有的学生为丰富自己的网页,要查看很多资料,如Photoshop,Flash等,由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模式上尝试破旧立新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做以下一些尝试。

1 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针对学生的特性、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采用演练式教学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常有一种眼高手低的心理。主要是听课时觉得老师操作起来简单,容易放松要求,但是自己练得少、用得少,其实并没有掌握方法。演练式教学比较接近实际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在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减少了抽象的感觉。

3 要重视上机实验课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验课上应引导学生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实验。例如:让学生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上自己的讲解,做一个“我的家庭”的介绍,可以应用任何软件(幻灯片,Word等)。这样只给学生某些方面的题目,提出应达到的要求和适当的引导,而不做具体的限制,给学生多一点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挥、去实践,老师只在最后做检查或验收。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对人教版历史教材2005版编制的若干献疑

赵祝干

摘要: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并使用新的人教版历史学科教材,其中的必修教材是按照中外史合编、专题史体例来编写,这种编写体例存在着一些缺陷,需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关键词:历史新课改;人教版;教材;问题

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并使用新的人教版历史学科教材,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若干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实施的成败与否成为时下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但2005版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有欠妥当。本文就我所从事的历史教学工作,结合课改实际,在阅读相关资料后冒昧献疑如下:

疑问之一:新教材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专业性太强

历史在初中课程里属于地位很轻的课程,远没有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有些学校的历史课竟然还是由非历史专业的老师上的,历史考试也只是老师划划重点,让学生多看看。试想,在这种初中历史教学之下的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的“专业化”高中历史课程。因此我觉得专题史的学习必须要在已经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展开,否则只可能是拔苗助长。

疑问之二:教材忽视学科特色

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也就是说,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江苏省的历史教材变成中外史合编、专题史体例,显而易见,专家们的想法肯定是想弥补多年沿用的编年史体例的缺陷。由于专题的局限,很难在特定的范围中全面展开,使历史狭隘化,造成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尤其是它还割裂了历史事件的连续性,违背“大历史观”“整体历史观”,将束缚学生全面性思维的开发。

疑问之三:存在漏洞、牵强附会是历史新教材内容编排的重大失误

作为通行的教材而言,出现漏洞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将直接误导学生。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为例:这一专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面提到了一个词“封建”,并且课本给了注释:封邦建国,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显而易见,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就是教材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教材里却一直强调从秦到清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那么,教材的这种说法又怎么能服众呢。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4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而,实施情感教育是预防提早出现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1)在课的起始阶段,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高和引发思考的作用。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就显得非常必要,这能促进学生形成急欲想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2)在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运用好教师的表情与语言。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敞开心扉和能引起共鸣的情感,而这些又是与教师的课堂表情密不可分。(3)在上课的结尾,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注重结课的艺术。一个恰到好处的上课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练升华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2、尊重学生的水平,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数学。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难度较大,他们学习信心不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水平,不急于求成,从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数学素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新课标的练习设计应不仅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而且要针对信息量,思维量和深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3、给予合理帮助。对学困生多进行专门辅导,多布置特殊的作业,倡导学生间的帮助,注重学法指导。个别化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个得应考虑在不过多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倡导多种教法结合,改变学习方式。人的性格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应该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也应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的一种教育资源。实践也证明,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前提下的学生互助,被帮助学生是喜欢的、乐于接受的。让学生自身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又一重要理念,而小组合作探究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5

论文摘要: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的角度,对制图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机械制图》是机械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专业素质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制图能力的高低来衡量。机械制图可分为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两大部分。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抽象思维较多,而工程制图主要是应用形象思维。然而,抽象思维对于没有接受过相应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和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抽象思维来谈谈的几我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1.制图与设计紧密结合,引入新的设计方法、新的制造技术概念,加强绘制和阅读三维图能力的培养。以体为主线,遵循从三维实体到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规律,加入构形设计练习,使学生具有一些形象储备,从而方便掌握从三维实体图到二维投影图的转换。 

2.减少投影几何的内容,而将点、线、面的投影和立体的投影结合起来讲授,强调投影基本理论的内容,这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相吻合。 

3.在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把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投影制图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绘图技能,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模式的要求。 

4.调整教学内容,如过去作为选学的第三角投影知识变为必讲内容,并丰富该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创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式 

旧的培养方式把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放在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定位、定量的投影作图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位投影作图直观性差,难于掌握。费时多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联系不密切。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决定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 

1.借助立体表面点、线、面的相对位置及其投影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2.利用cad对平面图形的拉伸、旋转等三维实体造型,以及并集、差集、交集、切割等编辑操作,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利用其他物品进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给出的轴测图,利用橡皮泥捏出形体;然后根据捏出的形体形状,选定一个主要观察方向(即前方),分别从前方、左方、上方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平面图形表达并画到图纸上,平面图形的相对位置可以随意摆放,但要标出观察方向。 

4.增加构形和建模方面的训练。如要求设计一个不少于5个基本形体,且至少有一处产生相贯线的形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能力,又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手段,让学生用二维和三维两种表达方法,并利用建模技术达到建模目的,甚至做出模型。这样,该实践环节就把整个课程内容全部串联起来了。这样的实践环节也就是设计思想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设计者在生产制造以前就已知其设计质量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图》课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是相对较为枯燥和困难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便显得极为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一点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入,这让《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中的抽象的部分用形象直观的课件与动画及三维模型引导学生,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引导学生抽象思维。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可以逐步达到引导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作用是传统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引导与培养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切不可本末倒置。 

(四)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中主体,但是也要学生来积极的配合与参与,只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个互动的目的,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方法。 

首先,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要将实物或模型、投影图、立体图对照着讲解,让学生慢慢的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例如,老师在讲解多面正投影图时,可以与教室的墙壁地板联系。以学生右侧墙壁为w面,以黑板面作v面,以地面作h面,然后再与三维投影体系相对应,将抽象的问题作具体化处理,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讨论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互相启发。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图》而言,其中零部件表达方法及所涉及的练习特别适用。在带领学生讨论初,要首先引导学生联想所学过的视图、剖视图、剖面图、局部放大图等制图的表达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图的表达方案,并选出代表讲述各组讨论后的表达方法,还要说明其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一种相对于其他方案较理想的方案。在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后在讨论结束时,还要做好总结。 

最后,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课本中许多知识点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联系。教师一定找出其中的联系点,并帮助辅导学生找出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好处的。举例来说,课本中的截交线与相贯线、斜视图与局部视图、斜度和锥度、移出剖面与重合剖面、剖视图和剖面图等,都是值得比较和联系的知识点。总之课本中的有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有的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选择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比较关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联系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倪永胜.浅谈《机械制图》学科中的创造性教学 

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范文6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 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2 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