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课程改革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1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19-01

课程一词,广义上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所有学科课程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特定的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不仅包括课内的教学内容,也包含课外活动与学习、家庭作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应依据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标准执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各级课程改革中起步较晚,整体上仍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

1 当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不足

(1)教材内容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比例失调。中职计算机的课程多年来连续使用同一种教材,这类教材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缺乏有效的实验训练。教材内的实验内容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有不少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实训与理论的比例应为一比一,但是由于合适教材的缺乏,导致这一规定未能有效落实。经统计,实际教学中,实训课程的比例明显低于应有水平,导致学生操作水平偏低,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2)课程内容老化,缺乏先进性。计算机是一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中职的计算机教材却更新缓慢,内容老化,使教学工作相对于社会的真正需求总处于落后状态。

2 中职计算机的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体系。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和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仍受到“学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科教育是进行普通教育时采取的方式,并不适合用于职业教育,职教与普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职业”二字,因而对中职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是摆脱不合理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中职学校要坚守以人为本,成长为先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以资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遵循办学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着力处理好下述三种关系:

①市场需求与教学要求的关系。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时,要主动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此同时,还应符合教学工作的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②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关系。学校既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以保证其就业上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跨岗位、跨行业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③技术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中职不仅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也应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为其继续学习深造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改革教学课程。中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所必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进行课程的调整设置时,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课程内容不得胡乱拼凑,而应依据不同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在灵活的安排下保证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达到“活模块”课程设置。

①对相关性强的课程进行综合。进行课程调整时,中职要将原有的多门平行课程予以综合,在保留原学科基本内容与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做到教学课程的最优化设置。

②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分散的小学科予以整合,适度取消一部分课程,按照其教学内容,将之整合形成由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技能训练单元或学习单元,从而将原来分散杂乱的学科知识予以整合,增强其实用性。

③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中职计算机教育有着强烈的职业导向,学校在将课程综合设置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充分结合起来,确立职业活动体系,随后针对职业岗位工作的流程与环节,进行相应的理论传授和技能练习。

(3)改革教学手段。

①采用案例教学法。此方法指,教师以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作为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出评判与决策。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②采用层次教学法。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面向所有学生。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不同层次学生间有所差别,学校应适当采用层次教学法。在新生入学时,将其按照不同的基础水平划分到不同班级内,之后针对具体的班级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步骤是层次化备课、层次化辅导、层次化选择教学策略、层次化布置作业、层次化学业测评、层次化制定教学目标。

③建立任务驱动机制,应用成果展示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及其答案,让学生自行探究解决该问题的途径,这是一种任务驱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同时,成果展示法要求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幻灯片、网站网页等方式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根据特定课程的特点灵活设定考核方法。例如,可以进行开卷和闭卷的结合,理论知识考察和实际操作检验的结合,以及整体考核和专题考核的结合。在具体实施中,务必做到对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综合考核,不得忽视其中任意一个方面。

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不能仅限于对教师理念、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手法这几个方面的改革,还应当涵盖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转变。总的来说,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要求教学阵地上的专业教师、学校领导层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开拓,致力于摸索出一条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的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尹爱洁.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 高校 计算思维 信息 过程

将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视为计算机教学的新目标,是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计算思维改革,提供将计算思维纳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之后,各地多项会议对此举表示支持。2013年,委员会提出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再一次提高了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坚持计算思维的导向工作,更新计算机教学的总体目标,对计算思维进行外延,有利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一、设计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的课程内容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整个计算机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更关系着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一般来讲,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决定性作用。在没有计算思维训练这个概念之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较为重视计算机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编程能力,但很难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虽懂得很多知识却无法将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设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训练视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中讲解到算法知识与系统流程知识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做,去看结果,更要引导学生去看过程,了解每一个细节步骤。将过程内容提升到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才能让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得以发展。

二、创造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模式,是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理念对于当代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教育思想与行为影响较大,在教学改革实施的多年后,仍有许多高校计算机教师认识不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授业与解惑视为教学的手段。在这些教师看来,“传道”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计算机课堂中的灵魂性人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思维的启发者,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思考,鼓励高校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概念知识,还要了解这些概念的来源,摸清来龙去脉。创造以计算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使计算机知识点不再是学生头脑中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计算机知识体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调用已学知识支持当前的计算机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计算意识。教师是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引导者与提示者,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开放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面向计算机思维训练的教辅工具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3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计算机技能;高职院校;课程;建议

在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多种领域中,并且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的岗位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生产岗位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由于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距,使得高职计算机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让一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无法学习到新内容,并且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对积极性有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深化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合理定位,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一、 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与培养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要,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当将计算机课程发展起来。我国计算机课程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最初由理工科院校开设到当前所有高校都有着计算机课程,可以说计算机教育在当前高校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范畴,第一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占到高校总人数的88%以上,可以说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未来从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属于职业性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需要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在教学中社会定位应当是以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为主。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就业为教学根本目标,一切以就业形势与岗位需求为最核心的指导方针,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始终相适应。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人才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岗位上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解决等,并且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资格证书。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加上学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质就相差较多,因此在基础掌握上有着不同层次。然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教学的课程,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桥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层面不同。有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但是理论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旦接触到机子就会很茫然,因此一直学习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状况。

其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是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利用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虽然使得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挂钩,但是由于教师并不专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上还较为欠缺。

第三,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难以转变新的教学理念,一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课上都是以对着课本对知识进行讲述,只不过将课本的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而在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去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让学生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

三、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创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应当以实现学生掌握应用技能为目的,培养能够达到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中,应当确立以实用为主的指导方针,尤其在当前生产岗位第一线,缺乏的是专业技能的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内容与理论知识,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课程,许多教师认为十分简单的理论知识,学生却需要很长时间来掌握,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是因为由于计算机教学体系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与技术作为核心内容,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授,只会让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呈现出事倍功半的结果。我们在当前的教学中,不只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学生通过他人的帮助对学习资料的整合,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然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比如我们在教画笔这一节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常用工具的介绍,然后让学生随意进行涂鸦,可以遵照教师给的主题,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绘画,只要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画笔工具就可以了,学生们思维没有拘束都会将兴趣投入进来,掌握了画图的基本要领。当学生学会一些基本操作后,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便捷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感到十分新奇。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一些操作技巧,并让最先发现的或者有着一定基础的学生传授给其他学生,这样让他们能够钻研与探讨,学生们都能够提升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与学生交流。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喜欢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单调。因此教师可以在语言上设置一些技巧,首先,可以采用“悬念”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悬而未决的时候,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来进行验证或者尝试,这时候教师将结果展示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语言中富有幽默性,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教师富有幽默性的语言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自己与学生都感到轻松,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就是将第一位的助手收纳起来,它就是幽默。”由于在计算机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对于这些枯燥的知识毫无兴趣,并且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与枯燥,因此在记忆上较为困难。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融入幽默性的语言,就能够将沉闷的课堂气氛打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第三,设置疑问,让学生调动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与矛盾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中说过,“学生的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亦或是开始于矛盾。”

第四,突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定位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减少理论部分的学习。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是为实践操作做准备的,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是一种反馈,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坚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比例。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提高效率利用好每一堂实践课,明确每次课程的目的与安排,在下课后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状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有着针对性的操作训练,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进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第五,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改革。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依靠计算机考核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因此计算机考核改革需要遵守合理性、科学性的原则。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在另一方面,能够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进行合理引导。例如,教师可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重视起日常学习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知识,避免了考试前的突击复习。而平时成绩由日常的小考与作业构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平时得到锻炼,扎实了基础,在期末考试中会相对轻松。另外,理论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上机操作进行重点考核。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4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在很多大学设置计算机教学内容时,针对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及办公软件的熟悉与应用等,主要是进行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对于理科学生,其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在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这种现象,体现了大学计算机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很难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培养,相反,容易引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厌烦感,不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不科学在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及综合素质。然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如计算机课程集中教学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枯燥没有趣味,长期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更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大学计算机教学所选用教材不科学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在初中、高中都基本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甚至有些地区,在小学阶段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前,对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及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大学计算机教材却没有发生多少的变化,甚至在大学计算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学生都基本学过,教材的老化,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科学的计算机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心态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

(四)大学计算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学计算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教学质量及效果。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教学质量及效果较差。甚至在一些大学中,计算机教师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对于计算机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此外,计算机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及技能,却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等。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析

(一)应用分层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进行摸底考试,并根据考试结果,应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将学生分别分入到慢班、中等班、快班等三个层次,根据每个层次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授课内容及授课进度。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科学设置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大学计算机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素养为目的,为此,在设置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时,需要在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系统、基本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网页制作、平面设计与三维设计等应用型教学内容,充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要求。

(三)科学选择大学计算机教材计算机教材是开展大学计算机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教学不能够仅仅依靠教材,还需要合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及电子资料。教师可以将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制作为教学讲义,建立试题库及素材库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在选择计算机教材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四)改变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教师在进行多层次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实际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举办计算机比赛,如建模比赛、系统仿真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

(五)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及效果。为此,高校需要加强计算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强教师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等。

三、结语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5

关键字:高校计算机;高中新课程改革;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2

Reform 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in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 Y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entre for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As a former college computer courses and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o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all aspe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and impact for the proposed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Keywords:College computer;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Impact;Countermeasures

按照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学校陆续开始全面进行新课程实验。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的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前身,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的部分内容纳入授课范畴;新课改要求该课程由若干必修和选修模块组成。种种变化势必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产生诸多影响,高校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如此种种,为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及实施情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课程设置现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各个方面均有比较详细的表述,教材统一,教师经过统一培训,各地均有相应的指导建议和实施方案,总体讲,各地区范围内各校差异性比较小。

(二)高中新课改实施情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第一个循环期已经实施完毕。为了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全国各地相继进行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调查结果表明,实施过程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学生选课和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分制和走班制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二是难以学生自由选课。选修模块的设置,本意是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为了避免管理混乱和学时紧张的情况发生,采取了2+2+X模式,学校统一安排两个选修模块,学生统一学习,学生要想完全自主选择也难以实现,有背选修模块设置的初衷。

学分管理与学籍管理的矛盾凸现。例如,若学生补考仍不及格,原则上需要重修或选修其他课程,给学籍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打乱了学生的学习秩序。

其他问题,还有课时紧张,校本课程的开设,课时不能得到保证;评价阶段,工作量大,有失公平;师资短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高中新课改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影响

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影响尤为突出。

(一)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所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属公共必修课,以往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利用全国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标驱动,才稍有提高,而现在,学生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有所加强。其他计算机课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以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通过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的兴趣激发,势必会有更多学生选修计算机基础课以外的课程。

(二)课程设置环节显得更为重要。与高中阶段不同,全国各高校计算机学科都自主设置课程,没有统一大纲和教材,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研究方向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带来了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不同,种种不同令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显得有些尴尬,不能整齐划一。这就令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显得更加重要,更加需要合理论证。

(三)教学理念有待转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高校计算机课程理念需要上升到素养的高度,不能再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了。

(四)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将会有显著提高,但存在新生入学时起点不同的问题。原因主要是高中新课改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受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实践教学条件差异、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高校新生入学时起点不同问题严重。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合理设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属非高考科目,受重视程度不高,受诸多因素影响,造成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必要性不容质疑。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将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方式,提前到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会更加快速。高校计算机课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课;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结合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就业等因素,选择那些有必要开设的科目作为专业必选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师资有能力开设的情况下,选择一定数量的科目作为任选课。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有利于多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让高校教师意识到计算机教育要提高到素养培养的层面。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正在改变,教学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建构、发展并完善自己。

(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高中阶段。但新生入学起点差异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建议高校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易做太大的调整,计算机文化基础部分内容可以逐渐弱化甚至删除。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部分不能少,授课时可深入讲解。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处理,建议遵循循序渐进,螺旋加深的模式。既照顾起点低的学生,又考虑起点高的学生。

(四)改革评价方法。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起点差异问题,建议增加教学前评价,即“摸底测验”,通常是在开课前进行简单的测试。它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对教学进行调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评价方法,建议高校计算机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改。高中新课程评价方式提示高校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促进教学实施阶段的自我评价和教学调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终结性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笔试为主,机试为辅,主辅结合,综合评价。

(五)开展教研活动。高校教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是适时的、必要的。时值高中新课改实施一个循环的关键时期,正是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进一步深入改革的总结和反思阶段,高校教师可以在此阶段高效的开展教研活动,深入了解高中层次涉及的相关内容及其深度与广度。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第一个循环显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不是很大,更多的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脉搏,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上机课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适时适度的开展教育改革,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服务。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专业审核评估;地方院校

一、引言

为了更细更好地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进行精准的专业建设,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已由以校为单位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专业为单位的评价方式,如湖南省将在2020年前完成所属高校所有专业的第一轮审核评价。专业审核评价能更细地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也加大了专业的竞争和淘汰的态势,有利于专业的优化,对高等教育由注重数量发展转为注重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对地方院校而言,专业审核评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将脱颖而出;挑战是需加强特色不足的专业,以评促建,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而言,因为它是地方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所以将影响到多个专业的审核评价。可见,对它从专业审核评价的视野下进行充分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通过对专业审核评价的研读和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探索出了针对性的面向专业审核评价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如下。希望通过该方案推进各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二、专业审核评估视野下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在专业审核评估视野下,我们对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

1.加强校内协同育人

作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而言,计算机应用课程以服务美术类专业课程提供支撑作用,如电脑美术、动画设计、CorelDraw、Photoshop等课程;而湖南城市学院按专业不同有支持城市建设等专业的AutoCAD、有支撑制造类等专业的3DMax。因此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时,需与对应专业课程教师协同教学内容,以形成课程良好的衔接和针对性教学,达到协同育人,目标化教学。这样不仅使计算机应用课程能提前介入专业课程部分,又具有特色,也发挥了课程的定向支撑作用,实现了协同育人的目标。

2.组织教师教学竞赛

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师由于受地域和师资的限制,需要通过竞赛的方式同外部进行交流提升。教学竞赛先在校内进行,与本校的教师就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等不同形式组织竞赛,先达到校内交流、选拔的目的,以赛促教。然后将校级竞赛选的优秀教师,派到省里参加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以达到与省内高校特别是省会高校交流、学习的目的。然后参赛或获奖教师回校后,向其他教师传授经验,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

3.组织学生学科竞赛

为了提高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地方院校的学生也需要同省内其他高校的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相互学习交流。计算机应用课程已有的赛事包括计算机作品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学生竞赛的方式是由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团队,经学校初赛后选拔出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作品,然后参加省里的大学生“挑战杯”或者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

4.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计算机应用课程适合组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因为计算机应用在社会各单位和部门应用广泛。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采取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由指导老师牵头接洽地方企业,从地方企业的现实需求中找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

5.申报专利

计算机应用也适合学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围绕着计算机各个组件再加上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设计素养,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键盘、机箱等各方面设计出特色的实用新型专利。由于学生缺乏专利申报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部分可以由教师主导,学生提出创意和设计方案,教师加以指导和申报。

6.开展特色教育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课程具有地方性特色,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开展世界大学城的特色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时,要求学生建立世界大学城的个人学习空间,一方面便于师生交互,另一方面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色。

三、结语

专业审核评价能更细地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也加大了专业的竞争和淘汰的态势,有利于专业的优化。地方院校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为此,从专业审核评价的视野下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从加强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教师教学竞赛、组织学生学科竞赛、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专利、开展特色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这套面向专业审核评价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也能给其他地方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林静.审核评估视域下地方高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培训,2016(8):31-32.

[2]李进,刘民钢.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意义与重点[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