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教改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思考主体目的核心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因此,原有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标新教改改革,寻找探索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已势在必行;新课改并不是人们简单理解字面意义上的课本改变和课程改变,相比较之下课程的改变,新课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性在于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还注重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引导。因此,新教改下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方式的核心、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思考和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变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广大教师实施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主要是把握课程的教学能力、学生接受新课改的心理和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配合、融合与提高以及效果显示的综合指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
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最后,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新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中,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生学法的指导上。
一是学生要在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发展性,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二是学生要在自身思考中自觉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更新理念,改变由单独文化升学追求向多元素质结构方向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要经常性地受教师指导并向教师请教,了解教师在新教改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掌握自我个性、特长及素质文化的需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体现着教师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性和探究性;同时学生也体现出学习的适宜性、实践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科学性。
二、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排除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单纯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求、勤于动手。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掌握基本科学方法;③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发展和需要是课程结构改变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改变,与以往课程相比较,从发展和需要的目的出发,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现以单科考试到学分管理,模块学习的改变;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并且相应地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在所增设的课目中,有机地结合了文化知识,体育锻炼、思想发展、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综合性地突出整体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2
【关键词】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体与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发展过程,课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师如何改变原有观念,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园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教育改革,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有园本创造教育特色的课程方案,在制定、实施、完善课程方案,初步尝试了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变教师设计课程为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在此谈一下一下几点做法。
一、 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为师幼共建课程奠定基础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动手,使活动得以维持,儿童没有兴趣。就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更无从谈起幼儿的主动发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去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幼儿对广泛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 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幼儿是在活动中运用感官,不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能动的吸引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同化顺应、不断平衡才获得发展的,因此说幼儿是积极的主动发展的主体。幼儿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发挥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广泛兴趣。为培养幼儿对环境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大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经验,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秋天来到了,我们带幼儿来操场、社区找秋天,在进行“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时,我们收集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幼儿了解未来的环保城市的构想蓝图,激发幼儿做“环保小卫士”的兴趣;在认识家乡的名牌产品时,我们发动孩子收集家乡的名牌产品并大胆在集体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如:在进行主题活动“春天来到了”,我们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引导幼儿搜集关于春天自然环境变化的经验,在幼儿充分感知后,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的材料供他们选择来剪、贴、画、折、讲等,从讨论到一起欣赏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特别感兴趣,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通过带幼儿走出去,开拓了幼儿的视野,激发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为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 培养幼儿对探索、操作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发展是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是好动的,他们是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幼儿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操作,在玩玩、做做、试试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各种经验与技巧,既动了手,同时又活跃了思维,加深巩固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是幼儿主动发展的机会。因此,要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发展。要激发幼儿探索、操作的兴趣,就要使幼儿对操作材料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固有的天性,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它推动着幼儿去了解周围事物并产生疑问,促进他们去探索、操作、发现、尝试。例如:玩水时,幼儿对小船进去水会沉下来。产生了好奇,看见自然角里的植物向有光的方向生长产生兴趣;发现秋天里,对小蚂蚁忙着搬粮食产生好奇心;对用磁铁做成的‘跳舞的小孩’,为什么会移动产生了兴趣等。当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后,我们就因势利导,引导幼儿提出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发现,与幼儿一起动手搜集相应的材料,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自然材料,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想,使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去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找到答案,好奇心得到满足,发现事物的奥秘时,成功感就会油然而生,将激励他们主动的参与操作,探索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 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 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定主题:
在传统的分科、单元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预先选定的。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的确定有预成和生成两种形式。不论那种形式,确定主题时都要考虑:活动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容易收集,孩子是否能实际操作。
2、 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弹性的课程目标。
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预先设置的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孩子,他们可能并不敢兴趣,而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幼儿常常怀有很大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在预成的主题教学中加入生成的内容。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删除个别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预成活动内容,增加孩子探究出来的生成活动内容,并调整课程目标,使适宜的课程目标为幼儿新经验的形成和身心发展提供土壤。
3、 为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提供展现的空间。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他们是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幻想和表达世界的完整的各具个性的人,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赞赏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只有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教育中遵循《刚要》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真正富有个性的成长。
三、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1)、当学习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及时给予点拨能为幼儿扫清参与学习的障碍,以鼓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方法而是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一次制作蜻蜓活动中,聪聪选用了透明塑料薄膜来制作蜻蜓的翅膀,选用小木棍做蜻蜓的身体,然后用胶水固定,几次都没固定成功。他开始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对她说:“我们平时除了用胶水来粘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来粘贴的?”经我的启发,他找来了双面胶、透明胶,通过不断的尝试,解决了难题获得了成功。教师的适时介入,给予点拨又一次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2)、拓展升华激活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语言创设环境,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新的。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活动中当幼儿绘画了一只蜗牛的主体后,我提出有趣的启发性的语言:“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蜗牛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蜗牛宝宝为什么哭了?谁来帮助它?”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绘画创作的,幼儿边说边画其乐无穷,非常快乐。
2、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展,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蔬菜》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到菜地去观察,让幼儿参与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及蔬菜的图片,让幼儿参与布置“蔬菜世界”环境。幼儿在“蔬菜世界”探索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导幼儿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并鼓励幼儿剥开豆荚、剥去芋头的皮、切断莲藕等方法“解剖”蔬菜,还引导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我大胆放手,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过程的机会,幼儿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获得了有关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以及内部构造等知识。幼儿说:黄瓜摸上去会刺刺,黄瓜闻起来有点香味,空心菜的梗中间有个洞,莲藕切开有许多洞洞,芋头唉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长得像泥鳅,青椒长得像灯笼,中间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籽,辣椒不小心弄到眼睛时,眼睛会难受的……这是多么生动,真实的体验啊!
3、 建立对话关系,亲幼儿促发展。
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实施“探索型主题活动”以来,我发现与孩子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教师给幼儿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现在的我和孩子们之间基本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老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对话的过程让幼儿与老师共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合作、有爱。班上,有一位孩子由于父母比较忙,难得与孩子亲密。因此更是宠爱他,家中的爷爷奶奶更是如此,样样事情都由着他,让他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自私、霸道、好强过火、情绪极不稳定,稍不称心就打人,搞破坏,我们对他的行为感到头痛,经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由此,他对老师有一种抗拒、对立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老师喜爱的人。为了消除他与我的距离,我真心地和他试着做朋友。他喜欢唱动画歌曲,特别是日本奥特曼的有关歌曲,唱起来还真是一流。针对他的特别,经常提供和利用有利时机,让他在集体面前表现、展示,树立他的自信,提高他在同伴中的威望。在角色游戏中,他想做理发师,我看见了忙走过去请他帮我理发,我一边夸他手艺好,一边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大家都来理发,他不由地对我笑了一笑,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在自由活动时,我也经常也他聊天、讲故事,使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缩短了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本来不怎么乐意与老师交流的他开始主动来找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我也总以温和的眼神、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给他送去温暖,从而为他营造一种更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建立对话关系,亲近幼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
4、建立互动关系,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小学教育教育管理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影响下,要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号召,实现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仍然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无法落实到实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单位都在积极呼吁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理念以及传统教育管理的方式仍然体现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特别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将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们的唯一标准。这样不仅会导致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同时还要全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实处[1]。但是在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改革时提出的基本要求。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由于受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落实教育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还要将本校的办学条件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这些因素全部都整合在一起,与新课程标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保证这些措施和制度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在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确定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与小学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2]。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融合,而且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为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2.2实现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由于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所以在针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而且也是教育管理者在实施教育时的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针对教育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是任何制度或者是约束措施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在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制度进行制定和管理的时候,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还要将这些环节全部都纳入到小学教育管理当中。比如,在针对家庭作业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形成统一规定,各个学科的教师在针对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要体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教育管理措施可以有效落实到实处。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方面。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各个学科相互之间可以实现协调配合,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们的作业完成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4
一、新课改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一九九六年,颇具权威性的未来教育研究机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指挥下,体育教师只教会学生一些保健操,其它内容基本上没有,除了跑步还是跑步,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学习、有创新能力的新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课可以越上越好,比如现在国家很重视体育教育,现在体育学科的学分很高,体育课安排也比以往多了起来,这样有利于我们老师开展很多体育课程,比如:立定跳远、跳绳、跳高、双杠,单杠、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课程。
二、新课改下要求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本文将以简单如何学习体育相关感受作为例证,来具体阐述一下在“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应做哪些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的特征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模式上的单一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天晴下雨,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身体发育成长。
新课标改革后,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体育不够爱好,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只会害了学生,阻碍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时代的发展。
新形式下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讲,应该是光明片,最近几年国家对体育非常重视,比如国家出台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从国情出发,坚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发展大众体育做法;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充分体现国家相当重视体育,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国家的需要,为国家体育大计贡献力量。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5
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方式
一节物理概念课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易拉罐中的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易拉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概念。
2. 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概念。
3. 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例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学生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楚理由,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概念。
4. 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例如,引入响度时我在鼓面上洒些豆子,让学生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来敲锣鼓,学生不仅能感知手臂上的力度,看到豆子跳起的高度不同,还听到锣鼓声音的大小不同。学习音调、音色时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时,可以将香水洒在教室的各个墙角,让学生闻香水气味。
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的引入方式有多种,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同物理概念常常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压强、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力等概念的教学时,我利用许多典型且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这样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注意,列举事例要恰当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并且是学生已熟知的。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先将一只水杯盛满水,再将一张很平整的薄纸片压在杯口,然后将水杯倒过来,学生惊奇得看到这张很平整的薄纸片竟将这杯水托了起来。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其中奥妙的积极性。再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使用模拟的模型和挂图;在讲解天平时(由于讲台上示范用的天平太小,整体结构也比较复杂),我运用天平的投影片,从底座开始,逐步复合再逐步分解。这样,通过各种事例,进行必要的实验,图表、电视、参观等方法,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并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三、运用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勤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6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做肤浅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因素。但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时,学生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在讲摩擦起电这一内容时,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走进课堂,并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摩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继续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若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抄写定义的方法,是不会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
2. 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的层次性。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各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
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水烧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例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 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又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学生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还在于它与其他概念有联系。例如,在复习“电功、电功率”内容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 何时Q=W, 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
4.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从错误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一个力学中的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过程中木块受几个力?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下滑力。无形之中就多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死记硬背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即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分析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应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即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通过类比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3)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