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教学内容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国关注的热点。
张廷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一文中谈到: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和我国课程一样,都注重双基教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王策三在《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中认为:广大教师应当明确坚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注意到尽可能处理好“双基”教学与培养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
从学习方式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欧、北美和其他一些地区掀起了教育现代化的热潮,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突显自主、合作、探究,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国内,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转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成果集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研究意义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课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三、问题及启示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打破传统教学旧有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反映教材的内容多、难、跳跃性大,不如以前教材那样系统,缺少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辅助资料。
2、选修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师感到工作量太大。许多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而是盲从,被课改的气氛所左右,使得合作学习形式化、探究学习泛化、表扬模式化。
3、“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中科院院士姜伯驹提交的提案)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5、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课程指导乏力和教学混乱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泛化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茫然。(张民选在《来自<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的观照》)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13-01
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前相比,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难免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依然是当前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改革,从而适应时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冲破原有教育教学形式的束缚,采用全新的教学形式,彰显教育的特点和价值,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总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当前的人才需求形势较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成绩提升,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形势。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育,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1]。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顺应了r展的形式,使当代的大学教育更好的契合了社会人才的需求形势,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与教学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符合时展的大趋势,也达到了大学英语教育的最初目的。
(2)凸显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在众多的学科教育之中,英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同样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对于彰显教育的整体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形式过于强调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对于英语学科本身的其他教育作用几乎完全忽视,也无法很好的发挥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作用[2]。也就是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英语学科自身的价值。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和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英语学科本身的工具价值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得到彰显,也使得英语教学摆脱了传统教育形式的桎梏,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
2.1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意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式,因此,要想提升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课程改革和创新意识是首要问题。对于当前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教学理念陈旧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传达给教师,并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嘉奖,以此来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3]。
2.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以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注程度也明显不足[4]。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学教学改革应该将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理念。英语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或者基础存在欠缺,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要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要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才是大学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符合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能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形式,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探索并改进传统的教育形式,将英语教学改革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欢,何雪.大学英语改革:从语言教学到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4-89.
[2]乔里格.整体课程论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职业资格;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模式
课程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和归结到课程改革。同样,职业教育的改革,其最终落脚点也体现在课程改革上。为此,把握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职教课程改革策略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当前,我国职教课程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教课程发展的理论与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几经变革,探索出了不同的改革路径。
一、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世界上不少国家职教界课程研究与实践的趋势与努力探索的方向,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它是对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职教课程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主张从问题出发,全面重构职教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它主张以养成企业界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任务要求为内容;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以工作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按实践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其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以实践过程而不是书本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此类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它的理论依据在于认为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具有“学问化”的倾向,是一种以“认知”为宗旨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不适合培养以“会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因为会做的功夫,都是在模仿的实际工作中才能领悟的(大多是程序性的默认知识),光靠读书本(陈述性的显性知识)、离开了实践活动是培养不出来的。因此,它强调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重构职教课程模式,在实际或模拟的职业实践情景中,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组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外,此模式依据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职教课程实施当中存在的学生难学、学得低效的现象,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逻辑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遇到了困难,但这并不表明职教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职业和技术活动中没有智力强项。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则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智力强项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对于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显效。例如,南京工程学院在“中德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实验项目”中,实践了“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和实训”的培养模式,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运用了该模式,很多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并成了组织群众文娱活动的能手,在实训实习时成为地区、企业受欢迎的行家里手。
选择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作为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其合理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在此模式是活动课程的现展,难免带有活动课程的不足。如理论教学只在辅助实践活动,因此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与具体实践活动相关的知识,难免带有零碎性、狭窄性和缺乏发展性。这种课程模式存在的先天不足必须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完善,才能大范围地推广。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源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所谓职教职业定向性是指相对于普通教育而盲,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职业,并且在职业中能够得到发展。由此决定了职教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等,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打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给予受教育者就职的护照——职业资格证书。为打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职教体系不仅要实施学历证书制度,还应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两种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学历证书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主要区别,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正逐渐转变为一种“双证书制”教育,这是我国职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双证书制要求职业教育将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实现职教目标的主要载体——职教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改革)。此项改革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如:
——职教与职业资格证书各方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机制。我国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部门主要有劳动部门、人事部门、行业企业部门,而职业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管理。由于这些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学历证书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在相互承认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也很多,要求亦在不断变化。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商,造成了职教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内容,学生很难在取得学历证书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实施“双证书制”必然要求职教部门与职业资格证书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协商机制,为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提供前提。
转贴于
——聘请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者为职教课程开发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者,是职业方面的专家,吸收他们到职教课程开发中,可以保证职教课程能够准确、系统、全面地反映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使职教课程开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整合职业培训与职教课程内容,开发出一系列与不同层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教课程教材,并将其纳入职教整体教学计划中,从而使职教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不需再接受其他的专门培训。
——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要依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职教课程划分为一个个内涵、外延清晰的模块,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要求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有利于整合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但实质上此项改革也只是对传统学科型课程的修补性改革,仍属于学科型的,不大可能为职教课程带来结构性的变革,难以从根本上彰显职教的特色。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整合型职教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职教界顺应国际上职教课程观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将其归结为一种模式,加上一套按需增减及组合的可操作性程序,形成了多元整合型的现代职教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型课程倡导者认为每一种课程取向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实施的条件,随便否定哪个或抬高哪个都是不妥的。理想的职教课程模式之要害在于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学科与活动的关系,现代职教课程必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职教课程模式的取舍不能走极端。因此,他们主张在各种各样的课程取向(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能力课程等)中,选择一切对实现职教培养目标有利的成分,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多元整合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在于: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观;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职教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具体操作构想为:课程目标上确保职教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课程内容上注重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课程方向上开设技术学科课程;课程形式上采取模块化组合,注重学生个性化
发展;课程进程按基础定向专长分阶段实施;教学策略上采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学制上实施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等。
当然,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需具备必要的条件,如教学制度改学年制为学分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配套改革;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但这种改革方向,却从理念上解决了传统职教课程存在的诸多矛盾,如学科与活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等之间的矛盾。
多元整合型课程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国创建的“宽基础、活模块”职教课程模式之所以被众多职教界同仁认可,并纷纷结合本地、本专业特点付诸实践,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体现了多元整合型课程,吸纳了多种课程原型的优势,既重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重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且具有适应弹性选课的课程结构、开发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条件。
四、有关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职教课程客观上存在多种有效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场合和条件要求
采用某种职教课程模式要考虑其相应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照搬照抄、简单地移植注定不会成功。课程模式的选择不能强求一律,不同地区、专业、对象、条件可选择不同模式及其不同的变式。
(二)突出课程改革重点,引入动态运行机制
随着科技和现代经济的发展,职业界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日趋智能化、综合化和复合化。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职教课程改革的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职教课程要引入动态运行机制,注重吸取多种课程理念之所长,将职教课程设置纳入按需增减、随机组合的动态变化之中,使其更贴近时代要求,以促进职教学生更适应动态的学习环境、培养职教学生动态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动态社会的多方位需求。职教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目标的选择中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弹性选课制是理性的选择。
(三)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创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职教课程改革模式
上述3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取向都是在一定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课程观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借鉴了近年来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如终身学习理念、能力本位教育和培训理念、劳动力本位理念、市场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等。课程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鉴于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存在的不完善性,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职教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南京工程学院.“中德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实验项目”研究报告[R].
[2]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J].职教论坛,2004,(10)
[3]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22).
[4]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
[5]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9).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4
一、引言
《传感器技术》课程涉及机械、物理、化学,光学、材料、电子、生物、半导体、信息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属于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繁多的被测量和测量仪器中归纳出检测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性,以便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目前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传统的按测量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知识并基于理论假设项目教学,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传感器的原理性知识掌握和传感器改革,这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需求不一致,且跟当前传感器的集成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相矛盾;二为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但是传感器本身种类繁多,单纯的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涉及到的传感器太少,不足以涵盖传感器的整体状况,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因此,结合职业院校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及工学结合等特点,本课程改革结合以上两种方式的优点和当前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体系架构和教学方式。
二、课程改革理念
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为基准,根据我院自动化系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改革课程,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传感器选型与应用的职业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传感器选型能力、典型测量转换电路设计制作能力、常见传感器安装、检测和维护能力;根据传感器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调整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来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我院自动化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面向西部电气电子电器产业,本课程改革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改变:
(一)课程目标的改变。从传统的着重讲解传感器结构、原理与应用向培养选型、改革和制作具体传感检测电路的能力上转变。
(二)课程体系的改变。从传统的通过按测量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以及前些年的纯粹以项目为导向学习传感器转变为按被测量(即功能)来实施传感器的教学,以使学生在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特性的基础上,容易根据测量对象来选择传感器;引入典型的实际工程应用项目,指导学生应用选择的传感器进行信号处理电路改革和应用。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
采用系统性知识教学与模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真实产品作引导、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基础,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传感器技术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五、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典型传感器工程应用学习项目中,每个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决策(拟定方案)计划(制定实施细则)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老师带着学生完成六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做,让学生体会每一阶段具体工作任务,为走向工作岗位、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在具体的理论、实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演讲法和反思法等微观教学法的交替使用,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并且充分运用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进取心大大增强。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三维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特征和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加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工具,能使用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问题,能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能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或者创造性的探索,能对他人的信息活动进行相关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安全地、健康地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对信息技术对日常的学习生活、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进行辩证的认识,能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践的主要特点
1.体系结构要体现“认知、技术、社会”的三位一体
新编课程的教科书要以“认识、技术、社会”作为基本理念来构造体系结构,突破原有的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进而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2.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人文、生活”的三位一体
要以“技术、人文、生活”来作为基本理念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尤其是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注意范例的生活性和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活动要具有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
由于新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活动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地区的差异,通过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进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来进行主题的选择,并且教师也不应该严格规定网站的建设水平,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规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由以上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作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培养目标具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而其实践的特点具有体系结构要体现“认知、技术、社会”的三位一体,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等特点。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6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教育目标;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13-01
多年来,我国的化学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实用的倾向。根据目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接受过化学教育,但中学毕业几年后,除了从事化学及相关专业学习和工作的毕业生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较为熟练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外,其他毕业生面对社会中遇到的实际化学问题几乎束手无策。可以说,这与中学化学课程脱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有直接关系。化学课程的价值存在着缺失,从本质上讲,是对化学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完整地体现化学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转变化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于英才教育,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是科学普及教育,是科学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传统的化学学科课程是英才教育理念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当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新时代的化学课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使化学科学不仅成为化学专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需要等千差万别,所以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人本化、个性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尽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一个时期追求学术性目的,另一个时期又面向大众普及化学知识,但在化学课程实践中,人们总是希望化学课程能同时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显然,实施单一的化学课程很难达到这一目的。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看,开设不同形式的化学课程供学生选修,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已成为一种趋势。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的社会里,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及书本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发挥。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教育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接受已有科学结论和事实的学习方式,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科学结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四、拓展化学的视野,重视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
化学科学不仅与其它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渗透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以,化学教育不能使学生只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解决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要让学生能综合应用多种科学知识,以跨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为此,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发和研制的中学化学课程都很重视与其它自然科学甚至人文学科的渗透与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施综合理科课程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理科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化学与其它科学相互渗透的课程形式,目的是给学生以科学的全貌,使学生能从多重角度、更全面地去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
总之,当前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内容上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与其它科学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化学科学的生活价值、精心设计适宜学生研究的真实化学问题和化学知识生成情景、强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回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化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