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海量在线开放课程(MOOCs)和开源社区及群体软件的普及,为我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战略机遇。文章提出一个快速、全面提高计算机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路:由教指委以MOOCs形式制作9门核心基础课的课件,推荐为全国计算机类硕士考试必读课程,通过全国硕士统考或大学联盟统考调控本科教育质量,并以社区和社群活动方式提高本科生科学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MOOCs;开源社区;群体软件

201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在高等教育、产品研发和社会组织方面,有两大新生事物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海量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nline Open Courses,以下简称MOOCs)的出现,二是开源社区(Open Source Society)和群体软件(Crowd-sourcing Based Software)的普及。这两大新生事物为快速、全面提高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 MOOCs提供的机遇

MOOCs中的“海量在线”是指允许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学生同时在因特网或移动互联网上实时在线观看和聆听一流教授或教学名师上课;“开放”则是指如果只为学习知识,学生可以免费下载、学习这些课程,并参加习题课和讨论课。一般而言,一个MOOC课程包括:

(1)主讲教师的讲课材料(PowerPoint讲稿或教授讲课时的板书)。

(2)老师上课全过程的实时录像录音。

(3)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又分为练习、基本习题和高难度习题。

(4)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例如,2011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院AndrewNg在该校教授“机器学习”时,将这门课程在因特网上开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学生注册,他们在网上免费听课,参加讨论并做作业。10万人的课,如果用传统的教室授课法,Andrew说自己要上250年。MOOCs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世界高等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之下,一流教授、教学名师,甚至大科学家等宝贵教育资源从此便可实时地为全人类所共享。

MOOCs的出现使世界上无论多么偏远、师资多么匮乏的学校,只要是网络所到之处,在校学生均可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聆听课程,做同样的习题,参加同一个课堂讨论,做同样的课外作业,参加同一场考试。对我国而言,这意味着它将使我国省市属2000多所高校的本科基础课教学质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使他们与北大、清华等名校,甚至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大大缩小。

当前制约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问题是对优秀生和错位生(即入学时未选对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均不到位。一所大学的学生基本上由优秀生、常规生和错位生构成,优秀生和错位生各占10%左右。MOOCs的推广可使每所大学的优秀学生在网上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找到志趣相同或相近的老师和同学,深入切磋,产生创新点,使“钱学森之问”迎刃而解。它还将为每所大学10%左右的错位学生提供重新寻找专业的机会。这些对所学专业始终不能入门、学习成绩差、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可通过MOOCs找到他们感兴趣并能理解的课程和专业,进而摆脱被动局面,进入常规生甚至优秀生的行列。总之,MOOCs的推广和应用将使每个大学生都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跨进一大步。

2 开源社区和群体软件创造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众所周知,对软件产业而言,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力的构架师、高质量且高产的程序员以及经验丰富的软件测试人员都是软件产业的稀缺资源,由此决定了软件公司生产方式的3个特点:

(1)参与软件设计与研制的骨干大多是精英型人才,即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受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系统专业教育的优等生;

(2)软件开发在严密的计划控制下进行,这包括自顶向下的市场分析、总体设计、部件设计、初型设计等和自底向上的程序编写、测试、组装等;

(3)整个开发过程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完成的。

软件公司的典型产品如微软的WindowsVista,它由6万个功能模块组成,源程序代码6千万行,参研人员9千余名,耗时5年。

自2008年开始,事情发生了变化。Apple和Google公司分别开放了他们的手机应用软件库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以后者为例,Google公司向所有为Android手机提供应用软件的社群和个人开放Android的源程序,并提供各类指导、帮助和服务。任何通过基本考核要求的人都可以为Android手机开发应用软件。一旦这些软件研制成功,即由开发者定价并在Android Market上销售。每卖出一份,开发者获得收入的70%。同样是5年的时间,AndroidMarket推出了67.5万个应用。

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展示了软件产业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生产方式的第一个特点是软件开发从封闭转向开放。Android Market向开发人员开放源代码和定价权。据Google公司2011年I/O全球开发者大会介绍,全球Android开发人员数量超过45万人,是其公司从事开发工作员工总数的13倍。第二个特点是开发人员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给Android Market提供应用软件的人员中15-30岁之间的人群占总数的81.6%,其中多数人并未受过名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系统教育。第三个特点是开发组织从工厂走向社区和社群。

我们可以把软件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称作群体软件开发。尽管它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给Android Market和App Store开发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规模较小的应用程序,但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与高校本科的实验课和科学实践具有天然的相似性:“社群”与大学中的科学兴趣小组或参加各种大赛的团队组织在形式上十分接近,而高校中由一个学院的师生组成的各种专业兴趣小组和参加竞赛的团队又与一个“社区”非常接近。

为群体软件服务的“社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制的软件通过市场直接转化为商品,构成软件行业的生产力;另一类是活跃在各种开源社区里的社群,他们研制基础软件,从事科技创新。所以,高校不仅要引进“社群”和“社区”这种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他们的工作内容。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 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质量的设想

基于MOOCs和社区及群体软件的普及,笔者对全面、快速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教育产生一个设想,基本内容如下。

(1)基本目标。又快又好地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

(2)基本状况。目前我国设置计算机类专业的高校共有946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博士点60个,一级硕士点224个,计算机本科在校人数67万,硕士在校人数7.2万,博士1.7万。

(3)基本内容。利用本科生的课余时间,采取自愿原则,在不干扰、不影响各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基本安排的前提下,向全国计算机学院(系)全体本科生推荐9门核心基础课的MOOCs课程作为免费学习课程。

(4)工作重心。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重心放在学习成绩居前10%15%的本科优秀生(10万人左右)上面。这些优秀生的特点是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强,有更多的自学和研究问题的时间。他们是我国高校研究生的主要生源。这批学生质量的提高,代表着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5)课程制作。由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负责在一年之内编写经教指委讨论并同意的9门核心基础MOOCs课程为: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以及群体软件与开源社区(数字化科学实践课程)。课程使用语言为中文。课程要达到国外Coursera和edX的课程标准(也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课程标准),要提供授课全过程的音视频录像、全部PowerPoint和教师课堂板书,提供在线和离线习题课和答疑,提供小测验、期中考试和课程结业考试。课程内容一方面应与北大、清华和南大等高校处于同一水平,基础理论方面比美国课程内容略深;另一方面,要学习Coursera和edX课程之所长,在课程中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实际应用、尚未解决的问题等内容。

(6)质量控制。通过教指委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将这9门课程推荐为我国946个计算机类专业必读参考课程,规定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内容将以这些课程内容为标准;坚持实行全国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类专业统考或以大学联盟为整体进行统一考试。通过统考把946所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前10%-15%的优秀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教育部推荐的9门课程的水平,这是一个不低于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7)国际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率先开创了高质量MOOCs的先河,我们应无保留地支持和鼓励中国学生,作为个人行为,学习和使用这些课程,并要求他们遵守知识产权法和各个课程公司或大学的相关规定。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 科学精神;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 O6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05-01

1 科学精神的内容

什么是科学精神?

简单来说,可以将科学精神归纳为“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归纳科学精神的特征为四个:“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何祚庥院士)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科学精神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由探索的精神。用足够的时间、精力自由交流发表观点和不受权威和世俗的偏见的束缚,敢于追求真理。第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敢于批判权威的观点、敢于批判他人的观点、更敢于批判自己的观点。第三,大胆创新的精神。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成果和假设的诞生,科学的发展才不会停滞。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任何科学理论和假设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

2 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缺失现状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几年,部分高校出现了科学精神逐渐迷失的倾向。

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第一,对科学精神的懵懂、无知。

某份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对所谓的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其实是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第二,个人素养不高,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

第三,缺乏客观、求实的精神。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拿来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探索、求真、客观求实的精神J。大学生中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造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抄袭剽窃,掠人之美占为己有;有的投机取巧,自我吹嘘肆意夸张;有的则表现出过分注重科研的功利性,难耐寂寞,急于出文章、出成果,浮于表面,懒于深入,热衷于短平快、低水平的重复和简单的模仿,热衷于哗众取宠。 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是与科学精神的求真务实相背离的。

第四,开拓创新精神欠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采取各种形式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是效果还是不容乐观。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学生们大都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意识。其次,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都师云亦云,无积极的独立思考,更不会标新立异。最后,创新欲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天才才能创造的奇迹,自己不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创新。

3 应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措施

第一,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的状况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接触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思想意识和科学作风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乃至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优秀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一些科学问题上能辨别是非,正确对待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第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遵照客观规律,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很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三,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强调开拓、崇尚创新、主张怀疑,它体现为独立思考而不武断,尊重先贤而不盲从,敢于创新而不妄加臆断的理,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机能是一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教师应保护、挖掘和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且有策略的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惊奇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浓厚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注重营造科学、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高校校园中,应选取知识渊博、作风严谨、成果卓著的大学者、大科学家作为楷模、典范,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着力体现重理性、重实证、重客观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理念,宣传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由崇敬到学习,从效仿到内化,培育成为求知、求真、求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其次,还要注重大学生投身科学实践等活动,大学生只有向社会学习,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才能感觉到时间跳动的脉搏,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的差距,才能更好的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 陈文珍.走出对科学的误区,求索,2010.3.

[2] 冯友兰.冯友兰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 彭纪南,黄理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82-02

创新教育已成为一个永久的话题,它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是既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又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如何施行创新教育这一伟大任务摆在各教育者面前,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式,创新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者方面,而且体现在受教育者方面,但是首先是教育者的任务,只有教育者懂得如何去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教育者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精神,构建创新能力。

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创新精神的培养

1.教育者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有机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传道、授业与解惑。在教学地位和作用上,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教师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人才,教师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不会很大,只靠老师的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大脑或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才是决定性的。

2.教育者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更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当好先生从而教好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知识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向受教育者展示创新知识带来的巨大成就,引领受教育者向着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勇于对前人的知识提出质疑,有批判地学习精神,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地继承科技知识的精华,推动知识的螺旋式发展。

3.教育者培养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教育者要不断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去启发、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思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体现自我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也得到了巨大提高。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材料的丰富,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使教学材料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改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视教学等,不断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同时,教育者也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鼓励式教学、形象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质疑、交流与协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4.教学内容的不断改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往往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尤其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在普通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的前沿性知识,这非常重要。网络的发展使我们获得最先进的前沿性知识更加便利和及时,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来源。

二、受教育者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1.不断地学习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技能。创新不是无根之源,创新都是起源于一定的基本知识水平,是基于前人积累的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受教育者首先要打好自己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国家都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原因。同时,在基本知识的培养过程中不能放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更合理地创造更好的东西。学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2.不断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合不同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创新教育不仅是包含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也包含了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是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不断改革,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最终面对是受教育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断自我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想象思维。创新教育在科学研究上一定要注重掌握最佳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勇于进行探索式实践研究。可以在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和实验用品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根据自己相关的兴趣爱好,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己拟定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材料,组织并实施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兴趣。

三、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1.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开创创新教育。在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牢固快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创新教育,应该尽量利用比传统教育更短的时间、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创新教育不是对内容的创新,而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过程更有效、更完善。否则,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教育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2.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依然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继承传统教育的这种组织形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及方法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课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外活动,它应该是全社会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不再仅仅理解为某父母的孩子,而是全社会的孩子,人人有义务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当然,对这种组织形式的继承并不是全盘继承,而应该进行革新,使之更好地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服务,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创造自己的内容、方法和艺术。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一定要倡导学生学思结合,建立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只有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才能培养出具有独创性的“创新型”人才。

4.坚持因材施教,坚持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相统一。创新能力,因各人创新思维的方向、水平而有所不同。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教学中也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认识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当前,创新教育在高等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创新而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倡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的一些方法、手段和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演变;创新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过程;创新教育也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实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的学生主体,已经有意和无意地融入了许多创新思想,只是近些年来对创新概念进行了凝练和升华。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社会工程,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新问题。然而作为创新教育最后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最高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展教育创新必将会大大推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长军,翟学军,张国青,等.“光电子技术”双鱼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30-131.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药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66-02

近年来,我国药学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样式和运行方式。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等药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改革。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实行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即根据国家下达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择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因此对药学专业的改革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对于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多探讨,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等,已逐步确立以研究型和药师型模式来培养药学人才。但对于医学院校创办的第三类药学院系,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报道。我院属于地方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系创办于1999年,目前可招收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但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水平上与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是我院药学发展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对如何发挥我院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一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

掌握用人单位需求,以就业为目标,充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有目的性地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比例定为1∶1。同时与企业合作,构建一批以“课题引导”“工作驱动”为核心的实训课程,创立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做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化,实验课程独立,实现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从虚拟模仿现实场地教学方法的走向,强化学校内任务性实训与校外企业定岗式学习的连接,使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达到一致性的要求。

二 改革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变要由原本教师主要讲解操作转变为任务强化式教学,即教师向学生下达实验课程任务,要求学生必须预习实验,通过检索查找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基本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实验的方法、设备、所用溶剂等,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讲评,从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与学生探讨找到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且对于实验结果的不同不做定性要求,允许实验结果失败。利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性和探索性,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会大幅提高。为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将考核模式的单一性进行改革,合理应用开卷考试、课上讨论、实验总结报告等多样化的方式,使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注重灵活运用、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验知识的能力。

三 建立健全三阶段“实验新模式”,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第一,基本实验操作教学阶段:将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训练作为主体,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全面掌握对于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防范和解决办法,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要求做到掌握合理、迅速、娴熟、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实验操作中涉及的称重、滴定分析、回流、蒸馏、重结晶及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开展技能大赛,寓学于乐。

第二,专业实验操作教学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培养,并将基本操作能力应用到专业实验操作中,将基本操作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合理的结合。如天然药物化学中的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实验,既用到了回流、蒸馏、重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又学到了柱色谱、薄层色谱、分液萃取等提取、分离、精制实验技能,同时利用生药鉴定大赛、课题设计大赛等形式促进提高学生掌握、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三,综合运用实验操作教学阶段: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专业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多、时间长、难度也较大。如药物制剂的生产实验,先由教师出实验训练题目并提出要求,要求用指定的原料制备成指定的药品,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药物生产的操作、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这类实验充分体现了药材在生产过程中的炮制方法、提取方法、分离手段、纯化过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工艺性。

三阶段实验操作教学模式必须遵照客观事实,由浅入深,才便于学生掌握,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加认真和细心,做到操作技能更加熟练、准确,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实验操作基础。

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参与教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

五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主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创新的主要途径。对于实验课程中所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不断增加实验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学时比例,设计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第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精技能、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探讨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循序渐进、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由课程实践(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专业实践(课间实习、教学实习、模拟训练)、综合实践(综合实验、科技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四大模块构成,见下图。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专业实践模块设置种植、鉴定、生产、科研及流通等药领域的主要场景,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模块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业精神、协作创新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通过整合,减少重复内容,使课程体系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按专业、梯度、层次、平台有序、合理的运行。

第二,课程实践。对基础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和优化,删除重复内容,将理论课与验证性实验相整合,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数码显微摄像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并与技能实训和科学实践环节相衔接,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三,专业实践。在第六学期设置4周的药学专业技能实训,集中时间和精力,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选择生药鉴定与品质评价技术培训、药物提取与炮制技术培训、药物制剂与调剂技术培训3个项目。

利用暑假期间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要求每位学生采集制作当地的药用植物标本5份以上,由学科教学团队成员进行量化打分,评选出优秀、良好等若干层次给予奖励。开展此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地域差异,起到资源互补、增加阅历、开阔眼界的效果。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培养一技多能,增强通用性,以适应职业流动,广泛择业。

第四,科学实践。学生从大学第六学期起可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目标选择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工业生产、新药研究中常涉及的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中药炮制等学科方向组成不同的科研小组,或作为科研助手,参与科学研究。通过毕业设计、开展课题设计大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题,培养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第五,社会实践环节。根据药学专业的学科总体特点,将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暑假,学院组织所在年级的学生和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到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药厂、药材市场、药店等场所进行药材资源调查和专业实践的教学活动。此环节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专业课程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的培养与锻炼。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1~13

[3]郭娇、齐平、周泉.医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药学教育,2008(24):1~3

[4]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 物理中考复习 见解 三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认识新事物的时候,遗忘也同时开始。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现象最早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1),表明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平稳了。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复习,但不能把复习当作简单的重复,它实际上也是一个知新的过程。学生平时每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初学某一概念或规律时,不可能理解得很深刻、很全面,对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就掌握好;同时,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图1)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些错误。中考虽重点考初三内容,但初二内容也涉及不少,因此复习就显得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通过复习,学生才可以把以前零散的、片断的、遗忘的知识条理化,更利于对整个初中物理内容系统化。物理中考复习涉及的内容较多,而复习时间又有限,那么如何做好复习工作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复习的见解。

一、避免在中考复习中出现的误区

1.有些教师为抽出很长时间来复习,加快初三新课进度,导致新课没讲透,最后复习时还得重新讲解初三内容,得不偿失。

2.在复习中,一味追求几轮复习。复习时追求简单化,只是讲讲概念、做做练习,靠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复习。不注重内在联系和系统化,复习流于形式。

二、复习前要研究市教研室命题动向

为了使复习少走弯路,复习之前教师应认真研究物理中考要求,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突出重点,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如:我市的中考有两个功能――毕业与升学。为了考虑大部分学生要毕业,试题中60%―70%是考查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紧贴教材、课标。因而,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基本的东西。由于考查同时还兼顾到升学,因此肯定会有一些提高题,如考查学生对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试题的解题能力,以及知识背后的物理思想、方法,并延伸到社会、能源、能源利用率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复基本要求外,还要适当拓宽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复习入手点

1.多阅读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考试题有60%以上的题目是基础题,来自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提高得分率很是关键的。据我调查,中考考生中平时有认真阅读物理书习惯的不足总数的10%,而中考对物理知识考查的内容80%以上来自课本。此外,物理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试题的背景。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学生在中考基础题上不丢分、少失分至关重要。导致优等生中考失分的往往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中下等生丢基础分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海陆风的成因;南京长江二桥;用电造成火灾的原因:除了短路、电路中总功率过大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接头处接触不良。很多重要内容,可能在知识点的复习中复习不到,这些只能通过学生阅读书来解决。

2.夯实基础,构建网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中考总复习不是一般的复习,且中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成网,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界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科学地组织教材,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建立知识网络。中考复习内容多、范围广,教师不能平均用力,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如苏科版物理教材共18章内容,如不分重点,势必造成复习时间不够。因而我们在复习时,可以把整个初中物理教材从三方面内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来把握,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哪些是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哪些是关键性问题,在重点和关键的地方要针对学生的糊涂概念和模糊认识进行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获得深刻印象;要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线索和内在联系,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3.突出科学探究,关注过程和方法。

课标精神应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试题在中考试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它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但具体考查时可以对包含所有要素的探究过程进行考查,也可以只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考查。复习时有的内容要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形成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数据能力等得到培养。例如:我在复习比热容时,引导学生看书,说明小明与小华在沙滩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猜想?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如何设计表格)通过对这个内容的复习,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复习的枯燥、无味。

4.多种方法齐头并进,促进复习效果的提高。

对于概念性强的单元,教师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或绘制知识结构图表进行总结;对于概念、规律本身学生不难理解但应用起来比较困难的单元,教师可以在对本单元的基本内容作简洁的概括以后,用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来进行复习,组织学生边思考、边练习、边讨论,总结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纠正学生理解上出现的误区。在复习实验时,教师不能纸上谈兵,而应该将实验搬进课堂(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复习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回忆。教师可配合一些实验的练习,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关键,以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欧姆定律》的内容很重要,但是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把《欧姆定律》的内容背下来就行了,而应该把具体的探究过程讲解透,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通常利用视频将整个实验过程重新演示一下,通过演示这个过程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的每个要素入手,并且说明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和图像法。利用实验中的有限数据,作出图表后,学生很容易看出各物理量之间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实践观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1]。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2]。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3]。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4]。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5]。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6]。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7]。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8]。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

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四)优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素质的培养状况,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指导老师的素质、能力、素养、态度及其对学生实习的价值取向。旅游野外考察实习的线路长,实习旅游目的地品味高,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以来选择的线路是九寨沟——黄龙环线、大理——丽江滇西北线路。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克服学生“游客化”现象,首先是教师必须率先克服“游客化”的心里与行为,必须克服带队老师就是获得一次“旅游”的福利机会,因此“应该”人人有份的心里。应该选择有能力指导学生从验证性实习到研究性实习的观念与能力、有不断发现旅游问题的能力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李晴,杨娅娜.试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与途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48-52.

[2]马骏.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75-277.

[3]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4]王昕.旅游野外实习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2-76.

[5]谷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120-122.

[6]刘步平.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J].中医教育,2001,(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