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1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项目,不仅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主要研究体育游戏的主要特点,简要分析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作用,阐述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旨在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大学体育教学 实践

体育游戏属于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融合了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一、体育游戏的主要特点

(一)趣味性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最为重要的特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收获愉快的感觉,也正是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对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目的性

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选择,而是根据具体的体育课程教育对象与任务,有目的性的选择体育游戏,对游戏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在体育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应当选择以热身为目的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教育性

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时,应当选择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在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时,需要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等集体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竞争活动中收获精神上的愉悦感。

(四)易行性

教师应当尽量选择简单易行的游戏项目,在选择体育游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教学器材;二是场地设施;三是学生的能力;四是科学合理的选择体育游戏项目。

(五)竞争性

竞争性同样是体育游戏的特点,体育游戏中充满各种胜负输赢,要求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下进行彼此的较量,同时会对双方比赛予以公平的裁判,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高超的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在比赛中获得优势,赢得最终的胜利。

二、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部分反复练习的动作设计为有趣的游戏,而后督促学生加强练习,由此一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而且将会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竞争性,除了包括学生体力方面的竞争,更多是学生智力上的较量,比如,在传球接龙的体育游戏中,不仅要快速的将球传给自己的同伴,更要保证球不会落地,避免耽误更多的时间。因此,该项游戏机对于学生思维敏捷性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做出判断。

(三)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素质各有不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快乐生活与学习的保障,全面提高体育游戏具有竞争性。在比赛中胜负输赢都是常有的事情,学生在胜利中,将会获得自信心上的提升,而在失败中,学生应当理性的看待失败,总结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训练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显著效果。

(四)增强学生的体魄

开展体育游戏目的在于配合完成体育课,因此,身体活动在体育游戏中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各种球类游戏项目,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各种跑步类游戏,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肺能力,不嗟脑銮垦生的运动器官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魄的效果。

三、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应用于准备活动中

体育游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其中,在体育课的准备阶段中,最为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身体的关节韧带以及肌肉群等部为得到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的精神更加饱满、充沛,以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至体育课中。因此,在该阶段最好是选用具有热身作用的体育游戏,如听数抱团丢手帕等,既可以取得热身的效果,又可以集中邪学生的注意力,便于组织教学活动。

(二)应用于技能教学中

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练习方式,无法激发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类似于中长跑体育运动,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将会产生排斥心理。然而,通过应用体育游戏,如追逐游戏等,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快乐的感觉,改变以往体育运动枯燥、乏味的问题,逐渐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应用于课堂结束阶段

在结束体育课程后,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的疲惫,这个时候开展有趣的体育游戏项目,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逐渐由运动状态过渡至安静状态。因此,在体育课程结束后,尽量选用趣味性高、运动负荷小的体育游戏项目,类似于猜谜游戏等游戏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让学生在小负荷的体育运动中,获得身心上的放松。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体育游戏项目,把握体育游戏的运用时机,提高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万芹.浅谈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2:102-104.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方式;个性发展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真正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统一的口令,整齐的动作,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三、融洽师生关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

(一)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四、加强教法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一)发现法。这是由教师提供一些线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发现和完成教师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1.教师提出掌握某项教材的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对教师提出的线索作出积极的反映;2.在学生掌握某项教材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适当启发,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相互的力量)达到教师的要求;3.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可以采用个别引导,成对引导或大组进行引导。

(二)启发诱导法。这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自己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达到教师的要求,最后由教师提供正确答案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1.在授新课时,教师提出要求,但不讲解,也不示范,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主;2.可采用多种手段提示、正误对比、短时间讨论等进行启发。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尽可能让学生去做,最后由教师给以正确的答案――也就是本课新教材的要求;3.当学生学会新教材时,可采用竞赛法,循环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发展学生个性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九菊.个性与发展[M].安徽:安庆科技出版,1998.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朱书祥.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一、学前教育体育专业的特点

(一)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行为能力上的衔接。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教师具备对学龄前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能力。学龄前对孩子的教育只有简单的识字和计算以及英语交流等文化课内容,更多时间是对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弱,依赖心理过分严重。这与幼儿园时期老师和家长对宝宝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直接联系,然而进入小学之后,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激增,还要对孩子进行相对较多的文化课教育。这就造成了宝宝们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开始小学生生活之初的行为能力有待于提高的局面。因此,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行为能力上的规范,养成良好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同时在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建立一种自信心和自我能力上的认同感。

(二)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衔接。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除了对教师预备役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还要让准教师们具备引导学龄前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准备。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集体教育内容比较少,主要是对孩子的行为能力进行自然的开发,对孩子的管教和束缚相对来说较少。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重心逐渐向文化课的学习转变,对孩子的教育也呈现出了以集体教育为主兼顾个性化教育的趋势,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相对来说也增加。因此,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引导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要遵守纪律,避免标新立异,同时在适应集体生活的时候建立一种为集体荣誉增光添彩的思想意识。

(三)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心理适应性的衔接。体育生活是学校教学科目之一,但是体育教学其实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产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有体育,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体育活动也是缓解人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还要强化准教师们将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因为环境变化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哭、不说话和打人以及扰乱课堂秩序等多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同时对自己产生的焦虑无法进行科学的缓解。因此,学前体育教学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压力释放活动的渗透,并且通过体育活动来让孩子们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学前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前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幼教职业对教师的体育能力要求为中心展开,从而实现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的优化。通常情况下对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七个方面,分为组织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指导协调能力、活动编导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和游戏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常规内容是幼儿体操、幼儿游戏和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要围绕教师职业能力的七项要求和幼儿园常规教学内容展开。

(一)将合作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合作互助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互助中认同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信心,同时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朋友的重要性。这样在小学生活中教师相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生行为关注较少的情境下,让孩子们在互相关注和互相帮助的温暖友情中进行很好的过渡。合作互助的学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幼儿活动为主要切入点。在幼儿活动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活动内容不能够过于复杂,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合作互助,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助来体验友情的力量和自己帮助别人做事的价值感。例如,搬运海洋球这个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进行培养。具体的活动要求是两个小朋友一组进行海洋球的搬运,海洋球要先从球海中取出,然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担架”上,最后由两个小朋友一起将“担架”上的海洋球运到对面的球海中去。这个活动中的合作体现在搬运“担架”的行走过程中,互助体现在将球从球海中取出放在“担架”上的过程中。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活动策划能力的要求是细致。细致体现在合作互助活动需要多次重复实施以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孩子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是否在其承受范围内。例如,上述的合作活动中,两个球海之间的科学距离就是化解游戏重复次数与孩子体能消耗之间最好的方法。细致还体现在对活动道具的选择上,由于合作互助活动中原则上避免教师参与,所以道具应该坚决避免过硬或者尖锐的物品。第三,孩子合作互助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合作互助能力的最佳场所。体育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合作互助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减缓家长一味对孩子单向付出而导致的孩子习惯性“受助”。

(二)将集体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构建参与集体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大家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建立起集体的意识。在集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自觉服从集体的要求,从而建立自律的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感悟控制自己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在班额较大的小学生活中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服从教师管理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其小学生活模式与幼儿园生活模式之间的过渡。参与集体活动的学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的开展建议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在主题活动策划和选择上要充分照顾到小朋友们的社会认知程度,从而能够有利于学生对集体活动中自己应该表现出的角色特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例如,以“我的光荣的人民”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要为孩子们准备好孩子们常见的叔叔的帽子作为道具,体育教师也要换上军装或者迷彩服,从而能够营造一个类似军队的氛围,进而有利于孩子们投入到主题活动当中。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是示范能力和编导能力。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对“立正”、“稍息”、“向前看齐”、“紧急集合”等动作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抓住动作的主要特点,从而有利于孩子们轻松地进行学习。

(三)将趣味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构建趣味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有趣多变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变化的快乐,从而有利于让孩子们养成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乐趣的习惯,进而减缓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出现的畏惧心理和不适应状态,最终有利于幼小学习环境变化的衔接。趣味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活动中的趣味的设计点落在角色变化的有趣和场景变化的有趣。例如,我当“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我当“老师或者医生”等生活中常见的职业,我当“大学生、中学生或者小学生”。不同角色中的活动背景有有所变换。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应变能力和现场发挥能力。要在活动进行中引导孩子体验这些角色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乐于当“小学生”,进而能够为幼小衔接做好铺垫。

三、结语

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对学前教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学前阶段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行剖析,从而将学前体育教育的定位、学生学情和体育教育的功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能够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实干型人才。

作者:李卫国 李爱民 任筠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一、学前教育体育专业的特点

(一)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行为能力上的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教师具备对学龄前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能力。学龄前对孩子的教育只有简单的识字和计算以及英语交流等文化课内容,更多时间是对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弱,依赖心理过分严重。这与幼儿园时期老师和家长对宝宝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直接联系,然而进入小学之后,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激增,还要对孩子进行相对较多的文化课教育。这就造成了宝宝们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开始小学生生活之初的行为能力有待于提高的局面。因此,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行为能力上的规范,养成良好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同时在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建立一种自信心和自我能力上的认同感。

(二)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除了对教师预备役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还要让准教师们具备引导学龄前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准备。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集体教育内容比较少,主要是对孩子的行为能力进行自然的开发,对孩子的管教和束缚相对来说较少。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重心逐渐向文化课的学习转变,对孩子的教育也呈现出了以集体教育为主兼顾个性化教育的趋势,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相对来说也增加。因此,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引导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要遵守纪律,避免标新立异,同时在适应集体生活的时候建立一种为集体荣誉增光添彩的思想意识。

(三)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做好学生心理适应性的衔接。

体育生活是学校教学科目之一,但是体育教学其实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产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有体育,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体育活动也是缓解人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还要强化准教师们将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孩子因为环境变化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哭、不说话和打人以及扰乱课堂秩序等多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同时对自己产生的焦虑无法进行科学的缓解。因此,学前体育教学专业要对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压力释放活动的渗透,并且通过体育活动来让孩子们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学前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前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幼教职业对教师的体育能力要求为中心展开,从而实现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的优化。通常情况下对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七个方面,分为组织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指导协调能力、活动编导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和游戏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常规内容是幼儿体操、幼儿游戏和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要围绕教师职业能力的七项要求和幼儿园常规教学内容展开。

(一)将合作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构建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合作互助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互助中认同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信心,同时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朋友的重要性。这样在小学生活中教师相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生行为关注较少的情境下,让孩子们在互相关注和互相帮助的温暖友情中进行很好的过渡。合作互助的学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幼儿活动为主要切入点。在幼儿活动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活动内容不能够过于复杂,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合作互助,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助来体验友情的力量和自己帮助别人做事的价值感。例如,搬运海洋球这个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进行培养。具体的活动要求是两个小朋友一组进行海洋球的搬运,海洋球要先从球海中取出,然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担架”上,最后由两个小朋友一起将“担架”上的海洋球运到对面的球海中去。这个活动中的合作体现在搬运“担架”的行走过程中,互助体现在将球从球海中取出放在“担架”上的过程中。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活动策划能力的要求是细致。细致体现在合作互助活动需要多次重复实施以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孩子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是否在其承受范围内。例如,上述的合作活动中,两个球海之间的科学距离就是化解游戏重复次数与孩子体能消耗之间最好的方法。细致还体现在对活动道具的选择上,由于合作互助活动中原则上避免教师参与,所以道具应该坚决避免过硬或者尖锐的物品。第三,孩子合作互助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合作互助能力的最佳场所。体育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合作互助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减缓家长一味对孩子单向付出而导致的孩子习惯性“受助”。

(二)将集体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构建参与集体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大家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建立起集体的意识。在集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自觉服从集体的要求,从而建立自律的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感悟控制自己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在班额较大的小学生活中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服从教师管理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其小学生活模式与幼儿园生活模式之间的过渡。参与集体活动的学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的开展建议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在主题活动策划和选择上要充分照顾到小朋友们的社会认知程度,从而能够有利于学生对集体活动中自己应该表现出的角色特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例如,以“我的光荣的人民”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要为孩子们准备好孩子们常见的叔叔的帽子作为道具,体育教师也要换上军装或者迷彩服,从而能够营造一个类似军队的氛围,进而有利于孩子们投入到主题活动当中。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是示范能力和编导能力。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对“立正”、“稍息”、“向前看齐”、“紧急集合”等动作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抓住动作的主要特点,从而有利于孩子们轻松地进行学习。

(三)将趣味活动融入体育教学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

构建趣味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有趣多变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变化的快乐,从而有利于让孩子们养成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乐趣的习惯,进而减缓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出现的畏惧心理和不适应状态,最终有利于幼小学习环境变化的衔接。趣味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建议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活动中的趣味的设计点落在角色变化的有趣和场景变化的有趣。例如,我当“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我当“老师或者医生”等生活中常见的职业,我当“大学生、中学生或者小学生”。不同角色中的活动背景有有所变换。第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应变能力和现场发挥能力。要在活动进行中引导孩子体验这些角色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乐于当“小学生”,进而能够为幼小衔接做好铺垫。

三、结语

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对学前教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学前阶段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行剖析,从而将学前体育教育的定位、学生学情和体育教育的功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能够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实干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陶行知 健身思想 高中 体育教学 启示

一、陶行知体育健身思想特点

在同一时期,不同知识分子对体育思想的见解也是不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广泛推崇,并且在后世也被认可。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体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健身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倡健身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在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中,主张主体终身体育、终身健身的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身体锻炼应当是贯穿与一个主体生存发展全过程的重要行为,也就是陶先生说的“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陶先生的价值理念中,体育健身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人只有健全的体魄才能证明其是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第二,体育健身的可操作性。陶行知健身思想是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健身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他主张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提倡学生选择一些不一定花很多钱,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练习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不用花钱也能健身了。陶先生的健身思想,是一种朴实的教育思想。他不盲目追求外在的形式与花样,而是从健身的基本规律出发,讲究在健身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根据规律来制定适合每一个个体的锻炼方法与健身目标。

第三,健身是一种应当被重视的基础行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好最基础的预防和保护工作,从基础做起,认为一个个体应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为个体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而才能有一个相对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培养高尚情操的基础,也是各种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三、陶行知健身思想对高中体育的启示

上文我们分析了陶行知体育健身思想的背景以及主要特点,这一思想的产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是这一思想的价值,并不因为这一时代的远去而被众人忘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理念除了展现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还渗透了教育理念的基本价值规律,能够被后世继续沿用。从当代高中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仍然能够指导当前的高中体育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将体育与生活紧密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正在经历不断的调整与完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导思想、指导理念的转变。在当前的高中体育中,应该摒除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例如各种比赛名次、奖金等,真正意识到体育教学应该为学生的身体健康考虑,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打造健康体魄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将体育锻炼培养成一个生活习惯。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突出健身价值。从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看,除了完成必要的体育训练项目外,对普通学生的健身价值并没有凸显。特别是随着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一些普通高中也开始注重校内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将体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对一些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这其实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个误区,过于重视竞技体育的价值,忽视了体育对普通学生而言的真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高中的体育教学应该回归正轨,从普通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体育的健身价值。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实现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校可以从现实情况出发,对之前采用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重新领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健身思想,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安排,打破原有的格局,使学生能够轻松自由的锻炼身体,并受用终身。

第三,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要将陶行知健身思想切实的应用到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既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也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合理、有趣、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而且能够在心灵上有所感知,有一种体育健身所带来的充实满足感。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合理展现自己的特长,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探求最适合自己的锻炼健身方式,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教师要创设师生互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使讲解、听课、训练、交往、欣赏、观察等各种教学方法都能产生积极的效应。教师还要把现代化教学技术纳入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体育运动技术要领、练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四,改革体育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考核方式虽然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尾声的一项教学工作,但是对前期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却能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最终的考核结果还是看重的。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必然要求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考核过程中,要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虽然长期以来我们摒弃主观评价带来的随意性,但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能力有着很大差异,如果仅仅采用客观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以硬性的标准为唯一评价尺度,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未必就是公平。所以,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减少学生与教师对考核结果的心理压力,能够促进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阮巧玲.从人文视野审视陶行知的体育观[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

[2]李宗堂 陶行知体育思想对成人体育改革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1,31(3)

[3]兰亚强 新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5(4)

[4]朱晓春. 陶行知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新取向[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3(2)

[5]李林. 陶行知的学校体育价值观及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3)

作者简介:

体育教学主要特点范文6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诸多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之处。研究提出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等。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 教学观念 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中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应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中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良好途径,应把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健体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中职体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普通教育有所差异,主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从业人员这一职业教育目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还应具备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体魄和适应职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学生从成长阶段看正处于体格、体能快速增长时期,而中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身体健康素质还是健康心理的培育都有着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价值。因此,如何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识,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在体育教学中就成为了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其中一项,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就显得不够完整。体育教育也是一样,尤其是中职体育。教师既要从事体育教学,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因而要把教学科科研统一起来。

二、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教学行为强迫性特点突出,教师的讲授着重于动作的解决,学生往往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和学习活动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师生间演绎出一幕幕“你教、我学”、“你不教、我不学”等强制关系,使得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厌倦的现象。一般而言,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弊端。

(一)教学观念滞后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仍旧沿用应试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中心落在注重学生成绩,对考试项目内容以外的体育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如过多的注重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和应试,忽视了全体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种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学与中职教育特点结合不够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决定了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也应体现和结合这种特殊性。而当前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组织形式等方面与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转变。由原来的“指挥学生”变成“引导学生”,由“灌输式,被动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将终身体育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善于疏导。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用疏导的方法使那些妨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只有通过耐心的疏导,以理服人,才能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学校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要通过体育这一途径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应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职业特点选择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不同专业类别结合起来。如根据中职不同专业特点将职业工作特点中结合站立为主型、文秘型、制造业职业型、以户外活动为主型等进行。在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结合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如针对以站立为主要特点的宾馆服务、礼仪等专业特点,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学生下肢力量与耐力的针对练习,课重点选择各类跑、体操、跳跃等体育教学内容。而针对文秘、财会等伏案型为主的专业特点,可以适宜选择基本体操、球类等项目。对制造业等职业特点的机电、机械、服装等专业学生可强化对手腕、上肢灵活性等,应在内容方面多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篮排球等内容。有着户外活动职业特点的如导游、营销等专业可在体育教学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体力、耐力,长跑、大球类、越野跑等体育内容更为合适。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再现、重复功能,而且速度可以任意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某个动作技术的全过程,从而可以完整、准确地建立动作技术概念,同时,电化教学也可以对动作技术的重点,进行多次强化,多次演示,使学生便于把握动作技术的重点和关键。比如在讲解跑步大小腿折叠概念时,理论上学生听的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掌握起来就很困难,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将运动员跑步的动作放慢桢频,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动作要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地向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避免了老师抽象讲解,枯燥阐述。这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终身体育直接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而终身体育间接兴趣的培养,可以和体育意识的培养相结合起来。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

此外,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应该通过种途径使中职体育教育积极参与到科研建设中来,使广大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充满工作兴趣,做到既能驾驭课堂又能投身科研,做文武双全的新时期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 郭红.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