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1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水利水电工程;课程教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52-03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实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1]。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2];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学习能力;着力建立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考核方式和具有激励的评价机制,是推进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2005]1号文件和教育部[2007]1号文件和2号文件都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强调“在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和改革”。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变革,创新型人才就难以涌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就难以实现。为了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目前学生对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满,“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中国大多数大学的课堂。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效果;只注重教知识而忽视了教学习方法;只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考核方式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建立和完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层次性不够。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和对理论的验证,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或二级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践学习和实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连贯性,不知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知识原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使学生产生求索的欲望。(2)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正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实践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3)专业课程教学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知识,实践教学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重视不够,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较弱。

为了切实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发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和专题进行学习,结合相应的学习和实训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使研究型学习贯穿于教与学的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正如张胤谈说的:“大学是最适宜,而且是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则应当是最适宜并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能够为大学生的后续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高校的办学宗旨来说,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面临学生群体庞大、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复杂繁多、课时有限的特点,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学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改变目前“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模式。研究型学习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与培养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学习内容综合度高,开放性强;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要求较高;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校对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营造研究型学习环境和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逐步摆脱中学阶段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团队通过搭建课程内和课程外的专业课程科学研究训练平台,将整个培养体系划分为3个大的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和学术前沿讲座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意识;通过理论课程学习研究平台和工程认识与设计实训平台提升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研究型学习考核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并对研究型学习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对课程研究型学习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

(一)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

为了让广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自觉自愿地进入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之中,设置较为完备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搭建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非常重要。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主的学习、查阅文献、相互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定期开展学生对教学环节的意见收集工作,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研究型教学内容的心得体会,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系统开展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收集工作,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建立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并持续对该体系进行改进。

(二)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的建设

对于逐渐习惯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需要结合目前现有的本专业的科研资源和研究型项目,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并利用构建的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学生学习中心、实验中心、实验室、网络课程平台等有效载体,结合SRP、挑战杯等项目建立多个专业型的课程研究学习平台,通过答辩环节以及定期组织汇报等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理论知识研究平台。该平台皆在构建以学科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核心的理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学生可通过此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验进行自由探索,另外可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工程结构认识与设计实训平台。该平台以工程结构模型、工程结构实训基地以及工程结构试验平台为核心,以工程结构的认识和设计为主要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后,引导学生成立研究型学习小组,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和学院的科学研究项目,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论证,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技术指导。

3.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设计平台。该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针对实际工程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和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型学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的考核和反馈

我们设置了与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成果展示平台,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这些考核方式、成果展示平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对优秀学习成果的评定和表彰,也有助于研究型学习模式在专业层面、学院层面,甚至在学校层次形成辐射,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求知探索的良好氛围,可以保证新的教学模式尽快在学生层面得到普及。

三、研究型学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模式,并不是将被动接受式的课程教学学习模式孤立起来。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研究型学习与接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将两种教学模式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针对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教学实际,如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进行接受型学习又能进行研究型学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研究型学习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去观察、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教学中还要贯彻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师一方面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展开教学;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研究项目,例如:SRP、挑战杯等项目,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型学习项目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研究型学习的精髓,得到研究型学习的全面培养、锻炼,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

(二)灵活布置课外作业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上。专业课程的研究型作业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的体会过程,即在作业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自主的研究型学习能力。改变学生以训练基础知识为主的练习,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通过自主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了第二课堂。网络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在网络课堂中,更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对有扎实基础的学生来说,网络资源中课外拓展训练部分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持续提高。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对学术研究状态进行了解。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进行互动,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解答难题,并且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都可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交流探讨的机会。

四、结语

由于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之间要统一实施教学计划,统一论证教学内容、教学模块和研究型学习内容模块,经常性地开展观摩教学和讨论,及时听取学生建议,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不能将“研究型学习”教学过程等同于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型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能力和知识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因此,作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是不可轻视,需要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研究型学习。

在专业课程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研究型学习”的教学内容或研究型学习项目耗时很长,这样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有限,造成文献资料查阅不全等现象;“研究型学习”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素质、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教学进程的掌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充裕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作保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在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推广。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优化“研究型学习”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优化分组,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在学科团队内,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通过派出学习、聘请校外专家讲座、老教师带教等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2

一、文本推动

1.纵向延伸

例一:高中语文的开篇课文是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气势雄浑,场面壮阔,尤其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染、透、争、击、翔、竞”等字用字精准,极大地增强了该词的表现力,也看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超卓性格与“炼字”功夫。要学好这一段,仅凭调动学生有限的中学积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增加有关“炼字”的知识。

告诉学生在“百度”中键入“炼字”一词,访问: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炼字炼句的例子》,有“一字师”等生动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诗炼字法》,有很多具体的“炼字”技巧,使学生大开眼界。

有这两篇文章的知识作铺垫,纵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学生懂得“炼字”是前人吟诗作文时非常注重的事情,不仅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积累,也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过头来教师再对前面的加点词进行讲解,也会更生动更有内蕴。

2.横向拓展

例二: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中的“染”字时,为了说明拟人化动词的妙用,我们先让学生去网页上找杨万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曲词及鉴赏,从“西风尽有东风手”、“乌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头,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境界中去体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比较阅读

例三: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时,涉及到“现代格律诗”的概念,而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师在黑板上抄写要花费很多工夫。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我们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说在“百度”中键入“格律诗”一词,“百度・百科”中就会把一些格律常识介绍得简洁明了。键入“现代格律诗欣赏”,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容量,如果学生的兴趣足够,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延伸到课下,他们的生活也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多媒体支持

1.图片

例四:在讲述《沁园春・长沙》时,为了使北方的学生对创作地点,也就是年轻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带学生欣赏了很多关于湖南长沙的新闻图片,碧水青天间领略产生伟人之地的风物人情,对的英风豪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书《沁园春・长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处而且残缺不全,因而我们又精心选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学生能在了解宽广胸怀的同时领略其豪放的书法风格。

2.音频

例五: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欣赏名家朗读名作,可以体味一种再创作过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在学习《雨巷》时,我们给学生欣赏乔榛先生的配乐朗诵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视频

例六:由文雅作词、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别康桥》是一件独特的作品,曲调优美,而词作又似乎对徐志摩的原作进行着婉转的解读,网上流传的视频制作精美流畅,在给学生播放时稍加点评,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列表归纳

高中语文①一、二单元信息任务矩阵图

严格地说,以上所归纳的信息任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触类旁通有意应用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备课前有目的搜罗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单元结束后补入;单元学习告一段落后,我们觉得它们中很多东西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更完满进行这两个单元学习的有力“支架”,有了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实,单元问题随之变得极富张力和厚重,以此为标志,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了信息时代――尽管我们的尝试还非常肤浅和幼稚。

在应用和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已经广泛开展,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何将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英特尔?未来教育”应该对我们的现实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而新课改给它的实践带来了最好的契机――实践起来,才是认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尔?未来教育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典范。它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贬损,而是推动;不是灭亡,而是丰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吐故纳新的进化。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3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评价 激发 自信 人生观 成就感

一、对于学习媒介的正确引导与使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坐在电脑前,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不再看书,不再去书店买书,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教师要留作业,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缺少主动性,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急于得到答案,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这样即使得到答案,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既要有好的创意,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几个人做一个案例,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他来自知识的积累,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大家一起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怎么办?首先,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懂了,但其实没走心,回头问一下,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但结果远不尽人意,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进而给出正确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被老师一语道破,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将知识延伸,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将阶段成果反馈,我给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省赛选拔,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4

关键词:分层教学;隐性分层;异质建组;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11-04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但是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在大多数农村中学不太受重视,所以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尽管我们实行分层教学多年,但是传统的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分化越来越严重。为了真正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推行“隐性分组、异质建组一分层备课一分层施教一分层练习一分层评价”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个人实践体会,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因材施教与个体差异理论

我国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提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和个性特征都不同,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习者。隐性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内心将学生分层,对不同成绩、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手段、不同目标的教学,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概念。

(二)“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隐性分层教学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分层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成果,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学习建构的过程。

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隐性分组、异质建组

隐性分层是相对显性分层而言的,指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处于不公开状态。关于隐性分层教学的定义,众多的学者都给出大致相似的概念。在正常的教学班级中,按照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不向学生公布学生所属的层次,只在教师心中有数。而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异质建组的方式,即学生被分成三个层次后,从每一层中各取一名学生组成三人学习小组(A层的第一名+B层的中间一名+C层的最后一名,以此类推。)这样,既可以掩盖学生的层次区别,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能有效地促进小组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有别,要在一段时间以后实时地重新进行隐性分组和异质建组,以便更好地体现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备课

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既然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环境有别,教师备课就不能按照一种模式,只备一个教案,其余问题全靠“临场发挥”。通常,我把课堂教学内容标上“一星,二星,三星”。要求A层学生掌握全部内容,B层掌握标有一和二星的内容,c层掌握有一星的内容。当然,我平时常常鼓励学生挑战高一层次的知识,让他们获得“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层施教

教师上课要按照备课的教案分层施教,按照低层次学生优先参与,中等生主动参与,高层次学生带动参与的原则组织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示范作用带动中低层次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分层讲解,使教学内容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新课时,可让底层学生复述旧知识点,然后由高层次学生总结来引入新课,将知识点按照中等生所能理解的程度进行讲解,在练习或者个别学生有疑点时,再进行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复习课上,可以利用高层次学生操作演示,提升中低层次学生对相关软件的使用水平,进而提高整体的操作能力。

(四)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潜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水平相接近的群体(比如A层、B层、c层),然后对这些不同的学生层区别对待,依据他们的水平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和要求,以期望达到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其中,抓住以下几个特点就能把握好分层练习的精髓:①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②教师为已分的学生层分别设计练习;③目标是期望所有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的高中课程,其主要是在计算机教室授课,操作大多数也是在计算机上练习。教师授课以后,可根据授课的内容,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如让A类同学做I类题目,B类学生做Ⅱ类题目,c类学生做Ⅲ类题目,同时,B类学生Ⅱ类题目做完以后可以做I类题目,而c类Ⅲ类题目做完后可以做Ⅱ类题甚至I类题目,让A类学生帮助B、c类学生组内完成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分层练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一碗水端平、用同一把尺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但求人人得以发展,人人得以进步。

(五)分层评价

学生学习情况最终的评价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是学生自身完成学习计划的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该评价方法属于形成性评价,因而教师要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后测问卷调查和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掌握来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变化。最后,通过最终的成绩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隐性分层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分层评价。由于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任务,因此,评价时要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各自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各自提高。如在评价小组协作完成的操作实践任务中,我给学生打的是综合分,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合作中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了所在层次目标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否有突破自己的层次目标,对c类学生还考查其作品中是否包含创新成分等等。

2.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作业和练习都是上机操作,对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和掌握情况最好根据学习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平时上机操作中的过程性评价。因为该过程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样,一个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因而对这种教学效果评价不需进行专门性的知识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等。

三、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隐性分层要谨慎

对学生的隐性分层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该兼顾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以及性格倾向等方面,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另外,对学生隐性分层不能只看信息技术这一门的成绩,要通览全科、全面分析。总之,学生的隐性分层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隐性分层。

(二)实时、动态地调整隐性分层的小组成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总体情况适当地调整小组成员,依据课堂与学生实际,实时合理调整分类目标。

(三)分组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在隐性分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由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但这种形式也有弊端,容易让A层、B层的学生产生依赖性,成为了附属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来决定是否要采用分层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讲解应用软件使用的课程中采用分层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效果就很好,而讲授一些理论知识课程时,采用分层和分组相结合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大。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教材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课标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内容要求比较高,而有些内容要求比较低,因此,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明确分成三层目标。只要教师能把握住隐性分层教学的节奏,善于引导全体学生有效地融入课堂,一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引进竞争机制

在小组成员确定后,竞选组长,讨论、组织合理分工,避免“包办”等现象出现;为避免组长产生骄傲情绪,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每月竞选一次,让他们时刻处在危机之中,其余同学也不会因一次机会的失去而丧失自信。

(六)注重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经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学科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善于实践、乐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创造机会,给学生以足够时间和自由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多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三维一体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和习于求异,从而培养其敢于创新的能力。

(七)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5

摘要:通过对《铝的氢氧化物》课例剖析,了解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39-02

长期以来,化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化学必修1《铝的氢氧化物》这节课中,笔者根据“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理念,对教材内容大胆处理、重新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围绕一个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索,体验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新问题,在探究中实现对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两性的总结与学习。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过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索,掌握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的两性,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的两性;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努力拟出有效的活动策略,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应努力设计恰当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

在《铝的氢氧化物》一课中,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先设计三个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

1.从初三化学酸、碱、盐角度看,Al(OH)3属于哪类物质?该类物质有何性质?

2.从所属物质种类看,Al(OH)3可能有哪些性质?

3.前面我们学过的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共有几步?每一步的反应原理怎样?同学们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吗?

第1、2问题让学生根据初中化学知识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目的是先使学生对Al(OH)3的性质有个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引出Al(OH)3两性的学习作些准备。第3问题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要先让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然后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并让大家评价,目的是为后面的探究作些知识铺垫。在学生回顾旧内容后,笔者正式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根据所学过的化学原理,思考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可能有几种可行方法?请同学们提出假设并设计制备方案。学生顿时情绪兴奋,自主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分组探究,提出假设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不同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各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小组成员的座位是邻位,以方便完成合作探究任务;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以利于调动组内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都提出一个假设,首先由组长主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依次发言,各抒己见,在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汇报员集中小组意见统一向全班陈述,提出假设。

甲组、乙组根据“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生成的发生条件”,提出了甲、乙假设;丙组同学认为,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溶解—过滤—酸化—过滤—灼烧—电解,其中第三步酸化是通入过量CO2析出Al(OH)3,因而提出丙假设;而丁组同学认为工艺流程第三步用酸酸化,那么除了可选CO2(实则H2CO3)外,也可选其他酸如盐酸,于是提出了丁假设。如下:

甲组假设:用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制备;

乙组假设:用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制备;

丙组假设: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制备;

丁组假设:用偏铝酸钠溶液与盐酸制备。

三、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为了验证假设,笔者指导各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了更好地暴露Al(OH)3两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特意要求甲组学生加入氨水时要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乙组、丁组加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时要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充分振荡,且不限量(即一定量),可多可少。

甲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 2mol/L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6mol/L氨水至过量,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乙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 2mol/L氯化铝溶液,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6mol/L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丙组方案:在启普发生器中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产生的气体经净化后慢慢通入到盛有2~3mL 2mol/L偏铝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丁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 2mol/L偏铝酸钠溶液,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6mol/L稀盐酸,充分振荡,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方案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动手,通过实验获取实验事实与证据,来验证假设、探明结果,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四、暴露新问题,再假设再验证

甲组同学一滴入氨水,马上产生沉淀,滴入氨水越多,沉淀也越多,当沉淀达到最大程度时,无论再怎么滴入氨水,沉淀都不会变化,证明该组假设合理,能制备

Al(OH)3;丙组同学在慢慢通入CO2过程中,发现随着CO2量的增加,沉淀越来越多,当沉淀达最大程度时,无论再怎么通入CO2,沉淀都不会变化,也证明该组假设合理,能制备Al(OH)3。

而乙、丁组则出现奇怪现象:部分同学能制出

Al(OH)3,而部分同学却不能,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假设发生了冲突。这时, 笔者启发学生:当加入试剂的量有什么特点时,能制备出Al(OH)3?而当加入试剂的量又有什么特点时,不能制备出Al(OH)3?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思考,回答: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少时,能制出Al(OH)3;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多时,不能制出Al(OH)3。接着引导学生:为什么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多时,就不能制出Al(OH)3呢?请同学们提出假设并设计方案验证。

乙组提出假设:开始有Al(OH)3生成,后来被多余的NaOH溶液溶解了。

丁组提出假设:开始有Al(OH)3生成,后来被多余的稀盐酸溶解了。

如何验证假设呢?

乙组设计实验方案:将甲组制得的Al(OH)3装在一支试管里,向试管逐滴加入6mol/L NaOH溶液直至过量,然后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丁组设计实验方案:将丙组制得的Al(OH)3装在一支试管里,向试管逐滴加入6mol/L盐酸直至过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五、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看看实际结果是否与假设一致,从而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在全班交流,暴露思维过程,锻炼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甲、乙两组方案,得出结论:Al(OH)3难溶于弱碱,易溶于强碱。乙组方案若加入的氢氧化钠过量,沉淀会溶解;甲组方案即使氨水加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所以制备Al(OH)3,甲组方案优于乙组方案。

通过分析、比较丙、丁两组方案,得出结论:Al(OH)3难溶于弱酸,易溶于强酸。丁方案若加入的盐酸过量,沉淀会溶解;丙方案即使二氧化碳通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所以制备Al(OH)3,丙组方案优于丁组方案。

综合起来,制备氢氧化铝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Al3+ + 3NH3·H2O = Al(OH)3+3NH4+

②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AlO2- + CO2 + 2H2O = Al(OH)3+ HCO3-

通过实验得知:Al(OH)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氢氧化物。

①与强酸反应: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

②与强碱反应:

Al(OH)3+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为深化学生对Al(OH)3两性的认识,笔者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

1.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向NaOH溶液中不断滴加AlCl3溶液,试分别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用任何试剂能将AlCl3溶液和NaOH溶液鉴别出来吗?

2.向NaAlO2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NaAlO2溶液,试分别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用任何试剂能将NaAlO2溶液和稀盐酸鉴别出来吗?

3.在前节课学习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中,为什么选用二氧化碳酸化而不用盐酸酸化?

这节课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增强了。通过探究问题,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才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J].北京教育,2003,(10):33-34.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6

 

“狠抓内涵建设”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现在这种热潮开始深入到各微观领域,“狠抓内涵建设”的重点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夯实教学水平。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让课堂的主体“动起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其创新、创造及创意能力,收获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讨论,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相关职业培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其主要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课前准备—布置任务—执行和实施—展示执行效果。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术共同构成,而非单一特定的类别。主要的表现形式有:项目推动教学法、户外拓展法、模拟教学法等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需要课堂的主体用心、用手、用脑完成任务或项目,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行为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打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的课堂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的实操,从实践中获得升华,这样一来,对知识的认知更加理性和深刻。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老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和引导课堂的相关工作。在学生自由分组后,同学们需要把教学任务进行细分,细分的过程需要老师的监督和指导。随后,各小组成员可以采取竞争或选举的方式,每个学生都会分得自己所负责的任务,正如目标管理一样,责任到人,通过团队协助,致力于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及我院《市场营销学》简介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洛大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的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制三年,颁发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备案的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学院现设有6个系,共有29个专业及方向,覆盖了现今高就业率的优势行业。学院拥有专业实训室60余个,专兼职教师三百余人,在校学生人数近八千人,是省内一所深度践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特色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广告策划与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授课学生达到上千人次。由于各企业对从事市场营销岗位的人员需求较大,同时,为了拓阔学生的就业面,更多的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必需性尤为凸显。

 

我们将详细描述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联系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施,通过各种反馈和评价技术,再进行不断论证,改进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运行的意义

 

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简单的说就是要让学生全身细胞活跃起来、动起来、动手做,不是被迫坐在教室里面受“煎熬”,甚至怀疑读大学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老师引导,增强师生互动频率和效果,鼓励学生们不要受到过多的束缚,而是大胆表达,只有自己亲身做过的事情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才能形成更加深刻的领悟。换言之,自己做过的,是所有行为方式中最能够在脑海里留下痕迹和记录的,所以,也是最深刻的体验过程。

 

高职学院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然而他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渴望却十分强烈,他们大胆设想,构思新颖巧妙,积极实施,细心总结的特点都能为他们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在高职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项目教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在师生合作共事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为人处世、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同时,我们要重视课后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渠道,从中发现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分析问题,找出源头,优化调整。尤其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大高的学生,我们致力于发掘和提高学习兴趣点,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他们参与实践的自信心,使他们抛开包袱,迈开步伐,充分参与到团队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因为学情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在于鼓励和团结每一位学生。

 

四、行为导向在《市场营销学》课程联系过程中的实践研究

 

《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教课框架大约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总论”,具体包括市场营销概述、学会市场调查、分析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营销战略分析”,即目标市场营销。第三个模块是“营销战术—4P组合”,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第四个模块是“市场营销的新发展”,包括新媒体营销、绿色营销及关系营销等。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指引下,老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当然,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方法也是需要随之调整的。在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结合我院《市场营销学》课程,下面将详细介绍四种主要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这四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主要过程为:课前准备—布置任务—执行和实施—展示执行效果。

 

(一)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是老师组织的一次主题探讨活动,在老师抛出探讨主题后,随之要给出参与讨论的激励措施或奖励措施,如加分、合理的物质奖励等。老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积极发言、并且把握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集思广益的现场讨论,会激发在场每一人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并积极参与思考,这样一来,在短时间里,能够汇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和智慧闪光点,勾勒出数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将其中的主流观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将会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

 

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在讨论前,由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与任课教师组成评委团,并拟定出评分细则,当场进行宣读。如评分细则规定,开始讨论后,有学生进行陈述的时候,其他学生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表述,否则评委席将对其所在团队扣分。一般情况下,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一定创意且具备实施可能性的想法,尽可能多的收集和整理。最终,将所有意见和建议统一在本次教学任务结束前进行梳理和评价。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一个教学模块,学生已经具备对市场营销及市场营销环境的认知,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比如,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个市场环境,对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和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均有描述,在如此环境中,公司有意引入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就此进行SWOT分析。需要每组通过讨论,课后完善一份小组结论,下次上课时各组在轮流展示自己的结论后,开始“自由讨论”,最后评委团会根据事先拟定的评分细节和指标进行评分。这样的过程是智慧火花迸发,大量信息进行共享的课堂,加上适当的课堂激励措施,师生都将收获颇丰。

 

(二)案例教学法。老师通过讲解、分析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后,引出结论。很明显,学生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乐于接受的,他们倾向于接受真实的案例,并从中受到启发,不喜欢生硬的“被接受”理论讲授。我们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合理利用每位学生身上的见识、资源、信息和智慧,师生在交流中无疑将收获丰硕。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二个教学模块是“营销战略分析”,即目标市场营销。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模式,先播放15分钟左右的视频资料,了解案例背景,再提出问题“优衣库——如何卖成日本首富”、“拆拆宜家——如何实现全球家居霸业”等活跃在我们身边的热点事件。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案例大致背景,允许运用电脑、手机等工具上网搜索些许信息后,小组开始“自由”讨论,然后每人需要当堂提交一份个人对此案例的解读。教师对收集的作业汇总后,再次在课堂上组织点评以及师生同堂的再次讨论,这也将是集体智慧的再次碰撞和升级。

 

案例教学法与头脑风暴法有相似之处,宗旨均在于不断累计、不断演练,量的积累将发生质的变化,熟能生巧,一次又一次的演练,每每的总结和提炼,会为师生带来更多的信息量和思考。

 

(三)项目教学法。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强调:“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从事实际的事情中,提高自身能力和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和知识,不是停留在‘磕书本’的层面……”在项目教学法中,强调“从做中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放手”,鼓励学生巧妙构思、突出创意、大胆实施,在实际项目中,让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实操能力能到锻炼和提升。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三个教学模块,即“营销战术—4P组合”,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项目教学法更多的依托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文化节、社团主题活动等。在结合教学进度的同时,我们举行“购物节”、“圣诞节狂欢暨特色产品拍卖活动”等,从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到收官,各组同学各显所长,为了争取良好的业绩,在“寻找货源”、“产品组合”、“价格制定”、“渠道管理”、“捆绑促销”等环节都尽可能的精确和多变。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在实训环节引进项目教学法,如“物物交换赚分记”、“正能量视频推荐比赛”、“辩论赛”等形式考查各组及各人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某商品的销售比赛,尤其是新产品的导入期,事先设置名次奖励进行激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出奇制胜,设计出许多拉拢顾客并实现成交的方法,如上门推销、开发批发顾客、走出校门摆摊以抢占校外市场等等。

 

当然,在类似活动中,通过各种不限形式的“交流”,拓宽眼界,汇集信息,增长知识面,合理储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将每一名学生置身于一个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背景中,为了完成自己的指定任务,学生都将完成一系列与人、与事、与社会打交道的事宜,旨在探索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四个教学模块,即“市场营销的新发展”,包括新媒体营销、绿色营销及关系营销等。在此,我们引入教学主题:“微商”的生存之道——透析网络营销。目前,通过微信发朋友圈、微店等形式进行销售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要求每组同学为本组进军微商界为目标,完成一份完整的策划方案并实施。在此之前,我们将邀请从事网络营销的行业专家对同学们开展一场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然后各组开始分工完成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有的同学负责市场调查工作,有的同学负责寻找货源工作,有的同学负责渠道开发工作,有的同学负责信息处理工作等等,各司其职,为着共同的目标,大家精诚合作。在各组方案的展示环节,师生共同进行反复论证,尽力完善策划方案。最后,我们将自己的策划方案进行实施,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同学们更重视这样一次特别的经历及过程,为以后的就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认知。

 

当代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的教学要致力于尽可能多的挖掘他们身上无限的创新、创造及创意能力,这也是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需人文要素。我们在开展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克制自我”,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不能过多的参与,更不要事事都为学生拿主意,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但不能左右学生的决定。只有“放手”,为学生营造独立行事的大环境,让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真正的行为导向教学。当然,教学任务结束后的总结和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是智慧火花的再次积累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能力、与他人、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