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1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着,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新课改的理念,总结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是从多方面开始的。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课堂无疑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一、领会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深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改变教学模式开始,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换成今天的探究式。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一门以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重要,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学习,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形成奠定基础。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是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也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和健康发展形成助力。
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务。趣味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在盎然的趣味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探索知识,正是新课改提倡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正是获得更多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将激发学生的趣味性作为重点。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而如果不通过采取延长有意注意时间的办法,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亲切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3
关键词 问题;历史教材;合作学习;传统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阻挡。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逐渐的改变了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了解。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方法观、评价观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等这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逐渐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但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做法有些困惑了。困惑之余,对几个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还是以材料为主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观摩学习的几节课里面,老师创设了很多新的情境,利用了新的材料,很少见到教材的影子,心里不免产生一点疑虑,历史教学的新课改不需要教材吗?不可否认,合理运用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历史课堂不应该脱离教材,而是应该充分运用教材。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文字与图表资料,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要教师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教材文字简练,结论性的内容较多,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突破,为了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系统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但应去粗取精,宁缺勿滥,合理使用。
二、课堂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合作学习形式化,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有组织、有准备的,不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分成小组就是合作。合作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是否选择这一方式,要看它能否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让活动泛滥。其次表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很少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老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小组合作去完成,同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老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的多重角色,老师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就完事大吉,要适时地进行指导,老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及时获得小组合作交流的信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所以我们要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片面化;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
三、新课改下如何对待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被“全盘否定”的倾向。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特别是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考虑学生感受等弊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必然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法,这些弊端必须改变。但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对传统教学全面否定,而应该是发展与扬弃,好的东西我们应该继承。新课改重要的是教与学观念的变化,教学的方法、模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11-02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最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对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解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式的听取老师的讲解。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所能感知的。
首先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其次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最后还表现为注重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课堂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合作,达到共识。
综上所述,我觉得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并使得学生的潜能变为自身能力。在该理念下,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上,还体现在“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新课程观里“课程”的概念(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力求设计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领悟到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心灵的到美的滋润,接受情感熏陶。
二、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对新课程应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应然”的指向,所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又是教学理念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维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三个维度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建立在传统教学的根基之上又超越了传统教学,是教学理念上的改进。新课程改革由理念转变为教学现实,需要有一个抓手,而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就是这个有力的抓手。
具体到教学层面,教师应当根据学科课程总目标建立就具体内容而言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教学目的”的层面上,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 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而据此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尽管如此,教师也不能简单的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作为自己在备课时制订教学目标的模式。新课程的“新”,不是新在其模式,而是其“精髓”,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能仅模仿着模式来做,而是要深入的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解,深刻领悟其“精髓”,做到教师与新课改的“视野溶合”。
三、课改路上,把“根”留住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落实不是为了在课堂上做秀,也不是为了体现新颖,而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传统教学,而应正确看待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传统教学同现代教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依附,互相平衡,互相促进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新的理念,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中寻求一个教学的平衡点,推动课程改革,从而使“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使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结语: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教师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出色的进行教学的前提。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最终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代豫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浅谈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J].科学咨询,2010 27.
[2] 郭秀敏. 李世改.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J].课程教材改革,2006.1.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方法 科学素养 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化学新课程同传统化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和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化学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科、教一体化的需要
的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可分成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力生产等三种基本形式。与之相应的人类社会活动方式是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教育活动。“经济”、“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可用“教育——人才——科技——经济”这一因果链来表示。从此链可以看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对科技、经济的基础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来实现的。
(2)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社会。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将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活、交往方式,对创造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对人类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方式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的需要
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人惊叹。然而,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发现,科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很低。资金、设备和人才可以引进,但国民的科学素养不能引进。中国存在的庞大的文盲加科盲的队伍,是造成各种愚昧无知现象在我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制约我国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此,基础化学教育义不容辞,任重而道远。
2、面向全体学生
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
(1)为少数学生的化学课程
时至今日,为少数尖子学生的化学,在中国仍有强大的“市场”。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头等重要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2)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
“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思想从70年代开始逐渐被认同,除了是因为“为少数学生的化学”使化学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降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趋势。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意味着化学课程要从“为少数人的化学”向“为全体学生的化学”转变,意味着从“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向“培养公民的化学”转变。
3、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教育思想
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
体现STS教育思想反映在化学课程内容上就是要使化学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简称“两贴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的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订,活动与探究建议,以及学习情景素材的提供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4、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也是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
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就是提倡学生亲自做科学,也就是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和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
5、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化学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有效地指导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改变过去只由化学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一元局面,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评价内容上,主张从只关注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结果性评价,向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转变。在评价方式上,在改革传统的所谓标准化“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二、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
1、化学新课程教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化学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念,当然也必然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要理解这一理念,至少应对以下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学科还是学生;
(2)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
(3)化学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2、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
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要转变学生观以外,转变教师的角色、树立新的教师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化学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反过来,如果一名化学教师不具有与化学新课程相一致的、先进的教学观念,那么他也不可能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因此,转变化学教学观念是转变化学教师角色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转变呢?
(1)化学教师要从化学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2)化学教师要从化学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向化学新课程的开发转变;
(3)化学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化学教学的研究者转变。
3、化学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如果说“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从目标和学生层面解读化学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话,“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应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就是从实施和教师、教学层面解读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化学新课程如何教,运用什么方式教,这是实践化学新课程必须清楚的问题。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还蕴含着各种教学方式之间应相互配合和补充,以发挥出单一教学方式所没有的较高的整体效益。
三、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检验此次化学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1、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的划分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
(3)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2、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听得多,做得少;被动接受得多,主动探究得少;个人理解得多,小组合作交流得少。
3、化学课程代表性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
(1)“发现学习”是指教师提供适合于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的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特定的情境,即提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某些条件,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学生自己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学生运用阅读、实验、观察、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索、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结论。
(2)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探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探究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探究性学习活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原理、用品及规格、步骤、现象及结果处理、讨论。)
*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对象和时间、内容提纲、方法、报告、讨论)
*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课题、目的、时间和地点、内容提纲、方式、探究报告)
在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鼓励的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倡导的是探究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事实上,那种纯粹的发现式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并不是主流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那种接受探究学习。因此,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化学学习方式的一概否定,长期化学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启发式化学学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牢牢紧扣住“新”字,新课程要有新理念,要用新方法,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4-01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尤其对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和深刻启示。今天我们学习教育思想,就是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真正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倡导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
提出的“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劳和谐发展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要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对于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完全人格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思维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从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倡导“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所倡导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在教育理念上是相一致的。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主张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和规律,指出“求划一”和“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要求我们的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真正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要为教育者全面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三、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相一致。
讲:“教师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那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做学生的也不是天天到校把教科书读熟背透了就算完事,要知道书本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例子,我们要从具体的东西抽出公例来好应用到别处去。”他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必须屏弃注入式教育的方法,强调用启发式教学,特别是要学生主动研究的方法。还强调学生要学会合作,化孤独为共同,同学彼此之间也经常互助,化孤独生活为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这些思想都闪耀着现代教学的新理念。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给学生终身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审美、教会学生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目标。
四、主张让学生进行社会服务与新课改倡导的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理念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