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收稿日期:2012-09-12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12050)
作者简介:蔡良娃(1977-),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城市设计研究,(E-mail)。
摘要:本科阶段的建筑美学教育,是在设计技巧训练之外,培养学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专业审美眼光和美学思维方式,其作用意义不可忽视。重点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注重天大传统美学理论的延续,关注前沿创新理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95-03 建筑美学课程教授的内容是以城市与建筑为审美对象,同时融合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美学、科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精华,总结而成的美学规律。本科阶段的建筑美学教育,是在设计技巧训练之外,培养学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专业审美眼光和美学思维方式,即引导学生如何从美学的、艺术的维度观察、发现、思考和把握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建筑美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热情,并为日后的设计引入美学思维的理论支撑,值得建筑学相关教育者思考与探究。
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在数字技术进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图形分析能力,使其从设计的辅助角色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整合角色转换。诸多先锋建筑师都在其作品中彰显了数字化的强大表现力及对其工具性的依赖。学生们借助简单的软件,如Sketch Up、3D MAX等,很容易迅速地制造出复杂、新奇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作品。传统形式美的准则与数字化的城市和建筑观出现冲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字技术下建筑美学的转变,是当下建筑美学教学的又一突出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当前建筑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兴趣,让美学与哲学理论、形式美的法则理论等更浅显易懂,切实帮助学生做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正确认识当前数字技术对设计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冲击,学院对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方法作出调整。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
建筑美学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美学的发展史纲以及建筑美学的理论体系三大部分。教学内容比例的调整主要原则为:减少纯美学理论比例;增加学生关注内容;延续形式美研究传统;关注当代信息化与生态美学新思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自身特点,对于建筑美学的含义与范畴、建筑美的哲学定位、建筑美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等美学基本概念作适当压缩。在讲解时尽量做到简单明晰,不过多展开演绎。
针对学生比较喜欢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的作品,较为关注时尚前沿的建筑设计,认为这些建筑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真实,而大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更能为自己所模仿的情况,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的讲授中,对于西方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艺术观念与美感特征等部分内容适当压缩,着重讲述建筑的审美拓展、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
在建筑美学理论体系中,重点讲述传统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美学理论。对传统形式美法则的研究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优势,以学院彭一刚院士为带头人,从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入,揭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把解决好建筑形式美问题当作建筑创作中的基础环节之一。彭一刚院士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学生设计入门的必读书籍。而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西方建筑审美变异,是以学院曾坚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主要研究的成果,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二)进行横向主题式教学
横向主题式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与形式美法则教学内容。传统的美学史纲,从古希腊的和谐优美开始到古典主义的严谨理性,再到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后现代的多元多义。这种通史化教育尽管逻辑清晰,结构谨严,但其鸿篇巨制的诠释性架构体系对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吃力,同时,面对活生生的最新建筑设计研究时往往显得“交流”困难,过于机械、僵硬、形式化。
尝试在简洁梳理建筑美学思想史的基础上,把形式美法则:“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重点与一般(主和从、对比与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渗透于层次”等作为不同主题,每节课围绕一个或两个主题,横向展开比较,分析各个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如在“均衡与稳定”主题中,包括了诸如西方古典城市规划的均衡完整构图与中国古代“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营国思想,以及扎哈·哈迪德极具动感的参数化城市设计方案的比较;避暑山庄烟雨楼建筑群不对称的布局与具有稳定感的金字塔群的比较;肯尼迪机场候机楼的动态平衡与CCTV大楼突破传统稳定观念的惊人形式的比较等。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认知。教师仅对每个主题基本含义作重点讲述,归纳、比较,研究部分由学生完成,重点对不同时期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课后每一位学生都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对符合该主题的作品进行课堂分享。在此阶段,学生从资料搜集,到重点备课、课堂讲述,都要求做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被提升,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呈现出了多维的理解。
(三)多元结合的教学方式
美学课程历来被认为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方法,由含义解析、叙述、分析到图示、案例解析,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低。同时,艰深晦涩的美学理论似乎与学生实际的设计课程学习完全无关,容易淡化学生对建筑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尝试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是美学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尝试在美学课程单元的不同阶段,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动态的声像资料能够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拉近学生与著名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尽可能地体验建筑的三维世界。除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采用互动式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外,在建筑美学基本概念部分,由于主要为美学概念、哲学定位以及美的形态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对经典美学意义与文化艺术信息的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可进行赏析式体验。比如: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时空特性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节选;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文化维度时,请学生欣赏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古堡》交响曲、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等。
而在新增的当前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最前沿的“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单元,对“参数化城市与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城市形态生成”“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态影响”“数字化城市的哲学与美学解读”等主题,或自选感兴趣的相关主题,汇报研究成果并展开广泛讨论。根据知识点及内容特征分成若干课题,4~6名学生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针对选题内容为听者设置思考题。课堂上以制作PPT、影片、手工模型等方式进行成果表达,亦有听者的随机提问,形成讨论互评。由于“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是较为前沿的美学理论与设计思潮,学生对这一互动环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学生们视野广泛、思考活跃、评断犀利,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 语
当今,全球城市面临不同的发展与转型问题,建筑现象纷繁复杂,建筑美学课程试图拓展学生规划思维与设计创作视野,为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提供美学理论与思维方法支撑。同时,针对学生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课程学习中感兴趣与出现困扰的问题,适当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比例;打破通史化教育模式,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在注重天津大学传统美学理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教学之外,增设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拓展与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部分的讲授,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及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设计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吕品晶.建筑教育的艺术维度——兼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实践探索[J].美术研究,2008(1):44-47.
[3]六角鬼丈.建筑教育的特征与未来——艺术系的建筑教育特征[J].胡惠琴,译.建筑学报,2008(2):12-14.
[4]布正伟.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J].建筑学报,2011(11):80-85.
Exploration and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eaching methods
CAI Liangwa, ZENG Jian, ZENG P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g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优化课程设置;多元化考评;护理美学
【中图分类号】R4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105-02
随着社会医疗环境水平的整体提高,如何发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当前护理界关注的热点,而美学在护理学中的研究及应用为解答该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目前,众多医学高等学校将《护理美学》列为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其以追求美和创造美为目标,着重培养护生的审美意识、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并指导临床服务1。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背景下,《护理美学》的教育多依附于现有教材,内容上以美学及护理美学原理为主,形式上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均缺乏灵活可变性。内容的枯燥及形式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护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故教学收效低,不利于护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如何设置《护理美学》课程、增强其灵活性,以达到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有待于护理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组对我院《护理美学》的课程设置及考评方法进行调整及探索,为日后进一步优化、完善护理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9级四年制护理学本科生204人,其中女性182人,男性 22人,年龄18~21岁。
1.2 方法
1.2.1 课程设置:护理美学采用我院林俊华教授主编的《护理美学》为教材,课程安排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改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学时从36学时变为30学时。其中,理论为22学时,实践训练为8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
1.2.2 多元化考评方法:多方面考评护生对《护理美学》的掌握,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我们以林俊华教授主编的《护理美学》教材为基础,结合人卫版《护理礼仪》教材,综合考虑《护理美学》课程的目的、性质及特点,设计了以课后作业、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法。其中,课后作业占10%、实践考核占20%、理论考试占70%,上述各项考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阶段进行。
1.2.2.1 课后作业:教学过程中选取两部护理学相关影片供护生赏析,课后护生上交两份观后感。依据护生观后感中对护理学专业认识程度、是否体现美学思想、是否具有自身评判性理解,评定平时成绩。
1.2.2.2 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参照人卫版《护理礼仪》实践考核标准,自制实践考核评分细则,对护生进行分组实践考核,由课程组教师“一对一”按照评分细则评定成绩。
1.2.2.3 理论考试:考试试卷由教务处从《护理美学》试卷库随机抽取,考试方式为闭卷。试卷按照统一评分标准进行批阅。
1.2.3 评价方法:自制调查问卷,于全部考核完毕后,对2009级204名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对多元化考评方法的态度、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04份,收回问卷204份,有效问卷200份。
2.1 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93%的护生赞同开设《护理美学》课程,并认为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其对美的追求的需要;77%的护生对修改后的课程安排基本满意;30%的护生对操作项目“仪态礼仪”、“护士职业妆”的学时安排不满意,认为应适当增加学时数。
2.2 护生对多元化考评方法的态度:74.5%的护生对多元化考评方法表示满意;88.7%的护生反对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模式并认为理论考试的形式应作出改动,如由闭卷改为开卷;32%的护生认为应增加实践考核所占分值比例。
2.3 护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94%的护生认为多元化考评方法提高其对《护理美学》的学习兴趣;80%以上的护生认为多元化考评方法有利于其发挥自主性学习、建立评判性思维、掌握护理相关礼仪、加深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
3 讨论
我院自2005年开设《护理美学》课程以来,均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内容以护生观看实践教学片辅以练习为主,考评方法采用单一的理论考试。这种模式一方面课程缺乏实践训练,不能有效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美;另一方面单一理论考试不能综合性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不便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修正及提高教育质量。综合上述原因,我院本课程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用人单位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护理美学》的课程设置及考评方法进行了优化及调整。
3.1 增加实践学时,加强护生实践训练: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强,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众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从业人员时除注重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外,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我院护理专业大一学生的所学课程中包含一些哲学、思想政治类课程,理论性教学偏多。而《护理美学》中所涉及的美学理论也属哲学范畴,单纯的理论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一方面不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亦不利于将美学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改变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在保留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原30理论学时压缩为22学时,新增8个实践学时,涵盖仪态礼仪、护士职业妆、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三项实践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规范护生仪态礼仪,为后续专业操作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规范化仪表打下基础,促进护生树立职业形象美。对修改后的课程设置反馈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护生对此表示满意,并认为增加实践学时有利于其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近1/3的护生认为“仪态礼仪”及“护士职业妆”的实践学时偏少,具体动手操作实践短,不利于掌握该实践内容。这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即可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将所学的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有利于护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我院将《护理美学》的授课时间放在新生进校军训后开始学习,让新生更早时间接触美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在对《护理美学》课程设置优化虽已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多方面不足需要改进。如在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方面,学生反映实践学时偏少。现有的实践学时仅能使得护生了解如何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护理操作,而不足以使得学生深化练习、掌握。针对该问题,我们结合大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适当增加学生自学讨论内容、缩减理论课程教学学时、进一步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安排。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实践训练。
3.2 多元化考评,综合评价护生学习效果: 理论考试作为被多种课程采用的考评方法,具有简单执行、易于标准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掌握及熟悉情况。但当其被采用评价《护理美学》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护理美学》的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
将单一的理论考试作为《护理美学》的考评方法,一方面容易使护生形成的应试心理,对知识点死记硬背,不利于护生对护理美学理论的理解及实际应用,也不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不能够充分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法对执教老师反馈的信息量少,不利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及课程的合理设置,一定程度的阻碍了课程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我院将《护理美学》考评方法从单一的理论考试转变为多元化考评方法。
这种多元化考评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理论考试、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和课后作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增加的护理操作技能及职业妆考核能调动护生学习《护理美学》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在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较充分的发挥护生自主性学习。采用影片赏析法的课后作业,促进护生勤思考、勤交流,便于形成评判性思维方式。多元化考评方法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评判能力方面综合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课程的熟悉程度,受到了护生的一致好评,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众多信息。由于我们对《护理美学》的教学改革处于摸索阶段,这种多元化考评方法的具体设置仍存在诸多缺陷。如仍不能避免理论考试的缺陷、如何合理设置实践及课后作业所占分值比例等。怎样弥补多元化考评方法的缺陷,需进行更广、更深的调查及试点研究。
我国护理科学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护理学使护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护理美学就是其中最新的交叉学科之一。《护理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护理工作中美学的研究,促使护理学生加强护理审美思想的修养,帮助他们探讨各项工作中的审美实施,培养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美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自学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三点:
1.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前后知识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便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学科体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网络,理顺体系结构。
2.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新教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往往将知识点置于夹叙夹议之中,置于正文和辅助资料之中。自学思考题应在宏观上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说明问题和理论论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高二年级的“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时,我预设了如下的自学思考题:①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③这种判断的意义是什么?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⑤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辩证认识?⑥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⑦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⑧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政策和主张是什么?这些自学思考题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自学
首先,通过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泛读。注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深入阅读。以自学思考题为指向,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主干,又不忽略教材的枝叶。再次,完成自学思考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力争独立解决。对较难的问题,可作为下个讨论交流环节的重点。
三、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阅读过程中的小范围交流。如学生对教材中的个别词句,涉及其他学科的概念等,这一般不需教师指导,学生小范围的讨论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全班范围的讨论交流。这种大范围的交流,教师一定要针对所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并及时记录研讨成果。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使讨论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二是注意聆听,特别要对学生一些有问题的发言进行思考,及时引导辩论,如果还不能解决,应在启发指导环节做好启发,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启发指导
自学启发式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但教师的启发指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指导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为学生解疑释惑。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一节时,教材是这样解释价值的: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范畴,又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范畴。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当然会联系到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而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的焦点之一。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各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外,还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做到既锻炼学生学习和甄别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双重目的。二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以及教材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使每个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五、练结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巩固知识。
知识的系统巩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时,有目的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二是新知识学习之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巩固新知识。
2.加强思想教育。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正懂得事物,真正明白道理,真正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因此,课后练习题要尽量联系学生的思想症结和改革开放的事实,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文明行为。
3.提升能力。
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外园林史;教学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08-2
《中外园林史》是研究中外园林渊源替嬗、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介绍具有代表性一些国家独特的园林形式以及为现代园林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历史借鉴的一门学科,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这门课对于学生学习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园林特征元素和设计手法,加强学生学习园林文化的综合知识,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尤为重要。当前许多园林专业的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分配少、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不得当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外园林史》课程特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期为《中外园林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课程主要特点
1.1 内容涵盖多
这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史、欧洲园林史、西亚园林史和日本园林史。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史内容繁多,时间跨度长,从殷、周、秦、汉时期的园林产生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转折期,隋、唐全盛期,两宋、元、明、清初成熟时期和清中叶、清末成熟后期。每一历史时期的园林形成均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且各个时期的园林风格类型不尽相同。欧洲园林史内容更是如此,包括了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代表的古代时期园林、中古时期的欧洲园林、勒诺特式时期的欧洲园林、自热风景式园林和西方近代园林。西亚园林史和日本园林史与前两者相比,内容相对少一些。
1.2 学科综合性强
它是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较多,如历史学、美学、建筑学、园艺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热环境,同时也受到古代自热美学、绘画、文学艺术的影响。就单个内容知识点而言,如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组成的要素:叠山、理水、植物、建筑,这四种造园要素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与之相关联的有三门学科。而构成日本古园林的造园要素却不同了,分别由石组、石灯笼、洗手钵、水潭、植物等组成,其园林要素集中表现和反映庭园内涵和精神境界。
1.3 知识点琐碎
该课程需了解掌握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琐碎且相对单调。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寺观园林,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得以全面形成。在以后各朝代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种类型的园林,它们形成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类型与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点非常繁琐,且课程所介绍的多数园林实例和作品目前已无法考究,大都已经不存在了,留下的记录只是相关史料当中的零星记载或残缺的平面图,缺少详实的具体图片资料,学生单凭想象理解较为抽象。如唐长安城中史称“三大内”之一的东内大明宫是三大内中规模较大,建筑最豪华的皇家园林宫殿,贞观八年营建,如今只有农田遗址,蓬莱山早因挖土破坏,仅存部分土山。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分配少的矛盾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及各学科的渗透,使中外园林史这门课涉及面极广的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又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但教学计划和学生总的学习年限及总的学时量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同时由于过多的强调专业实践,这就使像中外园林史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不大幅度缩减。多数本科院校的园林专业的课时量在32-36学时之间,高职高专院校甚至更少。受到课时量的限制, 有的只讲授中国古典园林史,国外园林史和近现代园林史讲授的很少或干脆舍弃不讲。
2.2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的整个教学体系及重要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这门课对园林设计和工程实践指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特别对于高中学理科而考入理工类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本身对历史缺乏学习的兴趣,更何况这门专业基础课和中外历史发展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常常陷于被动的学习之中, 也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下降, 记忆疲劳。部分院校受专业教学计划、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认为这门课不像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测量学、园林制图等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那样容易教学和实习。
2.3 教学方法不得当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打破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讲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图片和小段影片的形式把一些史料上的记载、各种史书上绘制的图示和一些中外园林史上著名的园林实例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然而,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却造成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减少、课堂单调、学生视觉疲倦、教学效果下降等矛盾。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多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一个园林发展的基本框架, 讲授各时期和国家的园林特点和类型, 缺乏与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侧重点。
3 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设计美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学生的相对个人因素
1与口腔其他学科相比,与口腔修复学科相关的基础学科少。其他所涉及到的相关临床基础内容知识就更加匮乏。如口腔生物学、材料、口腔美学等。基础学科抽象,难以理解。这也是学生感到修复学比较陌生、较难学的原因之一。
2结合我校招生的特点,学生的汉语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能力不一。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班级都采用国家材,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情况因材施教,采用较好的学习方式。就造成了在口腔修复教学活动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3学生思维能力的相对局限。口腔修复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结构的重建,因为许多学生没有经过临床实践。没有见过具体的修复体实体概念。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将教学过程所见的平面图形模具在脑海里转换成实体立体图像。并且加以有效分析、加以理解。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消化理解。对课程的理解就显得相对机械有限。知识点的累计。造成对后面的知识点的堆积。
教师方面的相关因素
1教学方法。以往的口腔修复教学安排中存在着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对互相脱节的现象,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在理论教学中学生不能依靠实践的知识来巩固理论学习效果。在实习的过程中,靠机械记忆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工作,极易出现理论教条化。
2教师自身的认知面不宽广。由于口腔修复学所涉及的非医学基础知识比较多,且很多理论知识处于日新月异的更新,如力学的分析、特种加工铸造等内容,本身医学老师对此类知识涉足很少。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机地结合相关非临床知识点进行理论方面的有力论证。不能把此类知识讲透。只能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改进
1形象化教学
我们口腔修复教研室根据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集体备课。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采用形象教学法,讲授理论课时,结合投影、PPT、DV等手段,配以各种口腔修复教学模型教具进行教学,把虚拟的修复物体实体化。引导学生由文字到画面,由平面感受初步印象到立体印象的建立,大大丰富了感官刺激。知识点由感性了解到理性认识,把书面抽象理论内容进一步转化为可以直接理解的视听语言,使学生能直接的观察、认识、领会。分解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入浅出讲解教学内容,学生们感到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也加强了对口腔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2典型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教学特点如下: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1]。所以对教师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教师选取典型生动的案例,将需要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案例情境中,案例相对真实。又要富集大量的知识点。相互的知识点相互衔接。彼此呼应、印证。使学生通过对案例内容有效进行分析、掌握有限的内容。根据所获得的内容进一步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小组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临床问题,从而获得蕴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点,在口腔修复的临床案例教学中,设计内容大同小异。不存在所谓绝对正确的答案或方案,答案往往不是固定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它不要求刻意寻找惟一的答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于通过案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思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
3规范化技能培训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进步,教学经费的不断投入。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口腔修复实验课中已较多地采用了仿真模拟教具,使操作接近真实临床化,实验课上带教老师的严格认真的模拟操作是临床操作的基础[2]。再带教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快熟悉各种口腔医疗器械的性能,熟练有效掌握正确的临床使用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操作达到正确、敏捷、灵活、连贯,学生能按操作程序及要求较好地完成操作过程。在临床工作中,就可以游刃有余的面对临床病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病人的信任感。
4教学课程的合理调整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们将口腔修复课程集中讲授,在理论课讲完以后再入实践教学。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对脱节。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实践学习,学习难度很大;二,在课堂灌输的基础理论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解消化理解抽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改进的时候,我们选择典型病例先让学生见习,在所有的操作过程中所用的理论加以归纳,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视觉概念。把不同的基础学科、非临床专业的的抽象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在修复教学的各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述,讲述一个步骤以后马上做相关的临床实践,后面再回顾典型病例,让学生的学习首尾呼应。实验完后再讲下一个制作步骤,这样就把理论和临床见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避免基础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教学实践、当实践又不能很好地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的效果同样也不好的现象。
实地见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知识点成点状分布,知识链条不能贯穿成线有机结合。为了使知识连贯呈线。我们在见习期间带领学生到义齿加工中心,让学生了解整个修复体的制造流程,在每一个产品的操作流程中结合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操作互动。、使学生将学到的每一节支离破碎的操作步骤完整地连续起来,为临床实习和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