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1
关键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85-01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探究的主旋律。有效合作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活动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还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丑石》时,可以让学生理解我对丑石认识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是怎样描写丑石的“丑”?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上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丑石》时,教师可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理解“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从中理解到丑石“丑”是它的外表,“美”是他的经历。经历越奇特,外表也越独特,这种独特性使丑石“丑到极处”,也“美到极处”。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然后搭配成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通常以4—5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及时对各组的学习结果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通报,鼓励。
2.养成习惯是必要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交流时,教师重点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由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2
关键词: 探究性物理学习 适用范围 基本环节 问题和效果
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学生不了解科学知识的来源,不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学习上带有明显的被动性,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意在使学生学习到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自主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责任感。而探究性学习活动则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达到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的目的。因此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物理教学中积极实施。
一、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适用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物理学习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比如欧姆定律,有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保持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一组数值,从数值中归纳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设计粗看是让学生探索欧姆定律规律,但实际上存在逻辑问题,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依据欧姆定律为原理工作的,使用这个表来测量,就意味着已经承认了欧姆定律,再去用它找规律,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从历史上看,欧姆定律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电流表和电压表。欧姆用磁针的偏转方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因为磁针受到地磁场和电流磁场的共同作用,N极沿合磁场方向,通过不同的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就不同,又用温差电偶的温度差来表示电源的特征,用不同长度的铜丝来反映导线的特征,这些都是当时很巧妙的方法,很具有创造性。科学探究过程要体验,但是不能把问题无理地简化,设计出一种简单的探究过程而违背科学原理,这样不仅不能向学生展现科学发现过程,反而会引起误解,使学生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失去科学发现本身的巨大魅力。根据我的实践,探究性物理学习在以下四方面将大有作为。
(一)进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活动。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物理量都没有给出测量方法,但测量方法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多种方法测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测声波的频率、测日光灯的频闪频率、极大和极小电阻的测量、用示波器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等。
(二)探究物理规律。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一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我们组织学生研究过的课题有: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碰撞中的能量问题、光在界面发生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如何查找电路故障、气垫上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振幅的关系等。
(三)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有意思的用品、仪器,学生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从而探究其基本原理。比如自行车磨电灯的工作原理、厕所马桶冲水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测速仪的工作原理、乒乓球落在案子上后为什么能向后运动、家用节水器的原理及利弊分析等。
(四)开展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
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实验的内容有些移植于课外书,有些是从各种活动中学来的,还有些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的。比如:如何用地磁场获得感应电流、组装简易望远镜、用铅笔芯自制活动变阻器、体验向心力的大小、估测手抛物体做的功等。
二、例析探究性物理学习的基本环节
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有许多环节,下面以探究“简谐运动及其图像”为例,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充分做好探究准备工作。
1.明确探究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根据图像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采用的方法:讨论法、演绎法、归纳法。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现):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实验过程和结果获得的成就感。
2.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1)探究重点:知道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探究难点: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即知道图像表达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3.备好探究用具
铁架台(两台)、小铁球(系有细线)、注射器及塑料细管、注射针、透明胶布、细线、钩码、白纸、红墨水(一瓶)、长木板。
4.设计探究实施过程的流程
(1)将学生分为七大组(7―8人/组,围成一圈,便于小组实验与组内交流、合作);(2)设计情景,提出问题;(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4)各小组交换意见;(5)肯定好方案并实验得出图线;(6)引导学生完善图线;(7)得出结论;(8)总结巩固。
(二)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情景、提出问题至关重要。从熟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思维的撞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并提出质疑。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从学生熟悉的单摆模型中引导学生用现有的材料想办法组建一个简单的摆,再给出这样的练习:假设你手中的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1.8s(如图1),振幅为2cm,其中摆球从0点向右第一次到C点所需时间为0.3s,则:
①从cBc所需时间为多少?
②以振子从0点出发向右运动开始计时,第二次到达C点是什么时刻?第三次?第四次?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大多能完成,教师将所得的答案如图2排列,在黑板上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但它有缺陷,后来用图像法来描述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根据上面的引导向学生提出如何描述简谐运动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的方案中选取比较好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展开讨论,完善实验,深化思维;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小组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感受探究的艰难,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设计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方案时,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并作适当的引导,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寻求解答问题的规律性。
(四)分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果。
这一阶段教师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实验记录的分析结果。
在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根据本小组的情况,挑选一个好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列图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将其中较好的图线画到黑板上,将所有的C点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并在各个不同的C点下方注上时刻,见图4。
(五)完善实验结果,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教师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完善实验结果,得出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余弦函数图线的普遍适用结论,并对图像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
三、存在问题和效果分析
(一)尽量减少实验系统误差与人为误差。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误差大。首先,由于实验材料本身的原因,实验条件难以符合简谐运动的条件而产生系统误差;其次,学生拉木板时不能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使实验图像与课本图像产生很大误差。
我们可以把本实验注射器改成塑料果冻外壳,在实验中把红墨水放入塑料果冻外壳中,然后用缝衣针在果冻外壳下打个小洞,这样就避免了把注射针粘在钩码下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注射细管过大带来的摩擦引起的误差,实验装置图如图7。
(二)效果分析。
1.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参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人说在这里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自己决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的结果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展示演讲,遇到困难时再找老师寻求帮助,这种方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比如本次探究,大部分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能够根据图像得到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提高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感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引发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使得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有所加强,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记得有一位上了大学的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收获有:(1)了解了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2)物理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3)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勤于思考的习惯。
3.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从选题开始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研究资料,做调查问卷,写研究报告,最后在班里汇报,从始至终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每个成员要承担分给自己的任务,彼此之间要进行沟通,要将每个人的研究整合到整体中去,要形成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如果组内出现了冲突,就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体验挫折与成功,感受平等与公正。通过几年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在高一入学不久就建立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三年里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探究性物理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实践与探索,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3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02-02
一、引言
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能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1]。然而,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在一些学校中广泛存在,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3]。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是广大小学教师的共同心愿[4-5]。“教师独占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等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调节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指的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创造一种自主求知的学习气氛,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年、月、日”单元时,首先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节假日的具体时间,如国庆节、植树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还可以列举家中父母的生日、自己的上学日期等,然后学习公历与中国农历的区别、每年的月数、每月的天数、闰年等知识概念,最后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鸡毛信》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海娃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热情。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观看抗战电影或电视剧,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撰写简单的观后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一起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通常是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交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集思广益,全面透彻地解决问题;认真听取各小组的交流意见,取长补短,可以深入学习掌握所学知识,获得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时,引导学生在每组中讨论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还可以比较全国各地的过年风俗,如北京过年时的庙会、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正月初一早晨的拜年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政治三年级下册“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单元时,将学生分组后,引导学生列举学校周围不同的商店,然后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商店再列举其中的商品种类,如超市,包括日常用品、蔬菜、熟食等商品;电子商场,包括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商品;衣服专卖店,包括保暖内衣、西服、裙子等商品。最后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有关商店的知识。
3.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根据自己的假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获得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直观体验到理性分析的过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锻炼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诺贝尔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还可以结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写作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掌握课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思想精神。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单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世界标志性建筑物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的大本钟、埃及的金字塔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照片中的圆形图样。然后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圆形图样,如汽车车轮、自行车轮、篮球、足球等,进一步建立圆的概念。最后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归纳总结圆的特性。
三、总结
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建立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还能通过充分体现各个课程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下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在娣.“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1):63.
[2]符秀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J].新教育,2009,(Z1):21.
[3]祝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J].新课程(中学),2009,(12):49.
[4]曹晓青.生物课教学应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J].林区教学,2010,(10):107-108.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 探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窒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合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1.1 歌曲、游戏激趣
轻松愉快的歌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教学中,适时引进歌曲,以歌促学,以歌带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天地,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在歌声中交流,在歌声中吸收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26个字母后学唱《The ABC Song》,在学习日常用语时引进歌曲《How are you?》,在学数字时学唱《The Number Song》,在学颜色时引进歌曲《The Colour Song》等等。
游戏可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并有利于初学者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对于英语中的对话,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真实的环境,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如在教学购物的对话时,可让学生把教室设计成超市模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角色可担,或为售货员,或为顾客。在自然的环境下,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都有收获,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树立他们学英语的信心。
1.2 利用成功体验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同时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随时捕捉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帮助学生形成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把理论、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易于巩固。
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外,也可利用直观教具和简笔画等教学媒介,把教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2 开展小组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所运用与掌握的知识。活动中,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营造积极氛围,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投入状态,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关键是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以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使学生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亲近教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就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4 加强师生交往,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如在呈现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通常利用实物、图片、体态语和多媒体等手段设置一个情境,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把语法或语言知识展示给学生,并进行操练。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让他们围绕特定的话题开展对话,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将这三种学习方式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所进行的恰当组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他们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利于他们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5
摘要:展示“关于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的教学片段,暴露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困惑,展现教师“设疑――激疑――质疑”的教学策略,揭示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及特点,尝试将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阐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并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从理论和效果两个层面加以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方式;引导;探究;再创造
高中新课程人教A版数学必修5的“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关于解的个数的讨论是教学难点,对这一问题处理得恰当如否,不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稍不注意,还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结论的被动学习局面,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极为不利.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和自己的体会.
[⇩](部分)课堂教学实录
1. 设疑――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习“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第三课时,一上课,教师便给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在ABC中,已知a=22 cm,b=25 cm,A=133°,解三角形.
教师指定一学生演板如下:
由正弦定理,得sinB==≈0.8311,
因为0°
于是,C=180°-(A+B)≈-9°或-77°.
又0°
所以此题无解.
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1:根据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性质知:b>a⇔B>A=133°,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钝角,所以此题无解.
师:在ABC中,已知a、b及A解三角形时,你能说出什么情况下有解或无解吗?
生1:当b≥a时无解;当b
生2:错!第一节老师讲的教科书P4的例2(在ABC中,已知a=20 cm,b=28 cm,A=40°,解三角形)也是b≥a,却有两解.
生3:我认为当b≥a时,有B≥A,因此,若A为直角或钝角时,无解;若A为锐角时,有解.
2. 激疑――讨论交流
对生3的回答,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评价,而是要求同学们求解下列问题:
问题二在ABC中,已知a=2,b=6,A=60°,解三角形.
学生发现此题无解.
师:此题满足生3所说条件,为何无解?
生4:虽然b≥a,但由正弦定理,sinB==>1,所以此题无解.
师:你对生3的回答有何看法?
生4:我认为在ABC中,已知a、b及A解三角形时,不但要对角A的大小进行分类,而且要对a、b的大小及sinB的取值是大于1、等于1、还是小于1进行讨论才能确定三角形有解或无解.
师: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求知的欲望溢于言表. 经过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很快便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最后,教师把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归纳并板书:
在ABC中,已知a、b及A解三角形时:
(1)若A为锐角
a≥b时,一解
a
bsinA=a(即sinB=1),一解
bsinA>a(即sinB>1),无解
(2)若A为直角或钝角a>b时,一解
a≤b时,无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画出了以上各种情形下三角形解的图示(略). 到此,学生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学习经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教师给出以下问题:
问题三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
(1)a=2,b=6,A=30°;(无解)
(2)a=4,b=4,A=30°;(2解)
(3)a=1,b=2,A=30°;(1解)
(4)a=3,b=,A=120°.(1解)
利用本节知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3. 质疑――引申探究
师:请求出问题三第(2)题中的c边长.
学生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生5:由正弦定理,得sinB===,
所以B=60°或B=120°.
当B=60°时,C=90°,此时c==8;
当B=120°时,C=30°,同理可得c=4.
师:很好!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6:可用余弦定理求解.
由a2=b2+c2-2bccosA,得
42=(4)2+c2-2×4ccos30°,
即c2-12c+32=0,
所以c=8或c=4.
师生们对这位同学独辟蹊径的简洁解法表示充分的肯定和佩服,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再用此方法分别求出问题三第(3)、(4)小题中的c边长,并由两位学生演板.
第(3)题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
即12=22+c2-2×2ccos30°,c2-2c+3=0,
所以c=.
第(4)题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
即32=()2+c2-2ccos120°,c2+c-6=0,
所以c=或c=-2(舍去).
师:由此看来,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既可以用正弦定理求解,也可以用余弦定理求解,而且用余弦定理更简洁. 那么在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如何确定解的个数呢?
教师再一次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争论异常激烈. 有的学生认为需要按构成三角形的三边所满足的条件对求得的结果进行检验,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检验,解关于c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得的正根一定符合条件,这点可由问题三第(2)、(3)、(4)题的解答看出.
此时,教师针对双方的争论因势利导,指出: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需要证明问题即“在ABC中,已知a、b及A,若c是方程a2=b2+c2-2bccosA的正根,则a、b、c一定能构成三角形”的正确性,你们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一次被调动起来,持两种观点的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说服对方,课堂气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这时,持同种观点的学生干脆几人凑在一起,自发地形成若干小组,相互间讨论交流起来,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突然,一小组同学异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们已经证明了上述问题是正确的.” 教师让一名代表上前演板.
证明设c是方程a2=b2+c2-2bccosA的任一正根,
由0°
又a>0,b>0,
所以b2+c2-2bc
即(b-c2)
所以b-c
即b-c
a
a
b
a
因此, a、b、c能构成三角形.
太棒了!教师对这组同学取得的成就及不畏困难的探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全班同学也对这名同学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写意在同学们的笑脸上.
结论:在ABC中,已知边a、b及边a所对的角A,若c是方程a2=b2+c2-2bccosA的正根,则a、b、c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此后,作为对本结论的巩固及应用,教师要求学生解答以下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ABC中,a=x,b=2,B=45°.
(1)若该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围;
(2)若该三角形只有一解,求x的取值范围.
……
[⇩]教学体会与反思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追求的基本理念,该理念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被动学习方式,强调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主动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在传统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多数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并归纳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各种情况,其结果造成由于学生死记结论而不能灵活运用的现象屡屡发生. 而在本案例中,教师一改原来的做法,通过三个简单的问题情境,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冲突、讨论交流、引申探究等学习阶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获得规律和结论,从而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既培养了兴趣,又发展了能力.
2. 教师应注意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做好教学的策划、组织和指导工作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6
1. 说自主,但不是放任自流。自主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片面地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这样可避免了“灌输”之嫌。所以,本来一讲就明白的问题,非要让学生来“自主”,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学生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也由学生自己挑,这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切不可放任自流。
2. 谈合作,但不搞形式主义。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研究。但有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比如在讨论设计某化学实验的方案时,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已经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旁观者”,不用动脑筋。久而久之,学生讨论就会变成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3. 论探究,但不弄花架子。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性,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于是不管什么问题,似乎只要有问号的,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要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为了迎合探究,而空想探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及一些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适用探究学习;有的教师将探究学习演变成教师设定的活动内容和步骤,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意向走,也违背了探究的精神;有些教师则重结果、轻过程,要求过高,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有距离、有偏差,因此也无法完成预设的探究性问题;有的化学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而忽视了传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样只能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思考与策略
1. 教师指导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自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要善于诱导,对学习思路要善于引导,对创造性学习要善于倡导。学生遇到疑难时,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2. 教师引导和组织开展合作学习。(1)把握时机开展合作学习;(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小组的组合等;(3)明确合作目标、分工和步骤,鼓励学生互助互勉,强调学生合作责任心,树立团体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相互“磨合”,及时予以鼓励、指导,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