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工作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工作重点

乡村振兴工作重点范文1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甘州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实施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天倚生物2万吨小麦淀粉、高标准农田、平山湖乡喀尔喀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71项,完成投资22亿元;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政策,申报争取乡村振兴类项目30项,资金1.3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东盛融通肉牛养殖、贯党珍稀菇业恒温保鲜库、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34项,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政策趋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生产经营性投资呈断崖式下降;二是近年来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逐年减少,受支持项目的条件提高,给争取资金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抓资金争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省市十大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机遇,加强政策集成研究,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领域和重点,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强化汇报衔接沟通,提高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镇方面重点争取碱滩屋兰古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甘浚镇祁连温泉小镇3个特色小镇项目;十大产业培育方面重点争取循环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项目;对已经上报省发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棚户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农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个项目,盯死看牢,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工作重点范文2

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锦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发展机遇和战略目标,发动和依靠全市干部群众,全面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开放牵动”战略,共同建设和谐锦州。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我们从锦州的实际出发,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明确锦州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240个规模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百亿光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增幅居全省首位。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县域工业异军突起。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两个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等四个传统产业逐步改造提升。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锦州港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完善和提高港口功能带动城市功能整体提升。重点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航道浚深、集装箱泊位和油品泊位等工程建设,增强港口竞争力。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2006年,锦州港完成吞吐量3150万吨,集装箱运输36万标箱,比上年增长79.1%。

实施“开放牵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锦州西海工业区被列为辽宁省“五点一线”重点发展区域之一,5年内计划安排总投资52.4亿元。工业区内,东方集装箱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金峰轮胎精细橡胶粉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95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8%,实际利用国内资金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们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全市10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取得预期成效,“户户通电工程”圆满竣工,累计完成村通油路1564公里。县域工业园区、工贸小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标准养殖小区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带动和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有组织、成建制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遭受大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较快发展。

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共建共享和谐锦州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锦州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干部群众思想,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讲形势、系列主题宣传、市民看锦州等活动,引导全市人民发扬锦州攻坚战中锦州人民表现出来的英勇战斗、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上世纪6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勇于吃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锦州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教育活动,召开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组建全市农村创业先锋事迹报告团,深入农村巡回报告,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知荣明耻,文明出行”、“亲情公交”、“文明的士”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共铸诚信为重点,深入实施“行业服务创优工程”。开展“天地人和,共铸和谐”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和谐文明城区、社区建设。2006年,我市的社区舞蹈《长辫情思》获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启动“导航心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发挥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等一批先进典型。近两年,我市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依托锦州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木偶团、杂技团等文艺团体,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6年,京剧《酒魂》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作为辽宁省唯一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传媒业、文化演艺业、会展业、红色旅游业、地方特色艺术品生产交易业等文化产业。成功举办了辽宁省十运会、中国北方农展会、笔架山海会和国际民间文化节、全国京剧票友节、古玩文化节和萧军文化节等主题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唱响锦州湾”欢乐广场活动、“百场电影进社区”大型公益巡映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满族剪纸、辽西高跷、黑山二人转和辽西木偶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锦州的文化知名度。

三、关注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和谐锦州中的主体作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城镇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全市所有街道、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所),建立就业基地71家,5万多名待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2006年安置9.6万人就业再就业,59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万、46.7万、39.1万和21.4万人,各项社会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低保全面展开,低保标准有所提高。

重点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总计完成拆迁面积55.6万平方米,10479户居民喜迁新居,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启动5万平方米以下棚改工程,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06年,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5.8万人,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0所,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4.7万平方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卫生防疫体系。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96家,覆盖锦州城区所有街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参加农民152万人,参合率达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