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1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其本质内容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

一、“四四二”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教学模式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里的“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首先提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二、教师转变好角色,引导学生激发释放非智力因素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哪个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上课时,教师准确地提示学习目标,之后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其中奥妙无穷。我们的做法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课堂上,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找答案,而是寻找规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虽然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课堂中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学习动力全由学生个人主宰,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配合和评价,教师完全由主角变成配角,由前台退居到了幕后。

一是把握“组织者”身份,参与课堂学习。“组织者”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组织有关学习资源,并以丰富多彩的媒体手段呈现出来,形成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情境。

以数学为例,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操作、调查、实验、讨论研究。如对于“数的认识”和“数运算”等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各学段具体目标中多次指出“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体会”、“能找出生活中……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组织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现实的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并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

二是把握“引导者”引导的程度,参与课堂学习。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指明方向,而是引导学生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前。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能自主地探索学习。引导得过多、过细将代替学生的思考,无法让学生得到本质的发展,而引导得过少、过粗,则会使学生无所事事。无从下手。

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2

新课改下课堂管理的反思

由于我国课堂管理的理论研究,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如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管理的理论基础、课堂管理所应具有的理念和目标等,没有获得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我国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课堂管理成了教师“统治”学生、维持教师“教”的秩序,以及显示教师“权威”的工具。它以体现与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意志为价值取向,关注教师的权威;在内容上以静态的课堂物理环境建设和维持教学秩序、纪律为主,着眼于学生外在的课堂行为尤其是不良行为与问题行为的批判;在过程上以命令、强迫、压制、训斥、体罚为工具,强调快速、简捷、有效;在目标与评价上以规范、统一、整齐、有序为标准,关注外在形态的标准化(如课堂物理环境、学生行为方面的要求)。从功能看,以控制、指挥为职能,课堂管理是教师的专有,是教师对课堂、对学生的垄断。从形态看,课堂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静态的思维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管教”“管制”的本有意蕴,而非管理。

我国课堂管理突出的外在表现是:“点对点”式的管理较少,“点对面”式的管理较多;直接的管理较多,间接的学生自我管理较少;注重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忽视课堂心理环境的管理,专注于学生的课堂秩序、纪律的表现,而漠视学生课堂情感体验、态度生成及其变化;稳定性强,发展变化性差;强调量化管理的多,关注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少;只强调学生适应课堂,无视学生对课堂的需要,遏制了学生的潜能发挥及个性的发展。

新课改下课堂管理的重建

导致我国课堂管理异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教育自身来看,笔者以为其主要是对课堂管理认识的不足和教育价值的偏颇。因此,在新课改精神下,由此观照现代课堂管理的建构应主要着眼于课堂管理认识的提升和教育价值的转换。

1.课堂管理认识的提升。笔者以为,课堂管理是一项职能活动,一种生成变化的组织过程,也是一种协调发展的系统存在状态,一种沟通与交往的方法和技术。从职能论来看,课堂管理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实行课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职能;从目的论来看,课堂管理就是在课堂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组织和合理使用多种教育资源的过程;从系统论来看,课堂管理就是根据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课程教材等(即人与物)客观关系与规律,对其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因素予以组织协调等施加有效影响,使之呈现出相互适应、和谐存在与积极发展的状态;从人本论来看,课堂管理就是教师与所有学生之间一种多元多向的交往,一种指导、激励教师与学生积极沟通并投入教学与学习的方法、技术。课堂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教育活动,它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可见,组织、控制、服务、照顾(即关怀)、促进、协调、教育等应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工具性、目的性、系统性、变化性应是课堂管理的基本特征。

2.教育价值的转换。即改变过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凌越于教育目的性价值,而以教育目的性价值统整教育工具性价值,实现管理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把握平衡,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命题。”新课改中“分科与综合”“预设与生成”“接受与探究”等关键词给我们的提示就是寻求平衡、寻求统一、寻求和谐,在平衡、统一、和谐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在新课改下,课堂管理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主要就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自律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课堂作为学生的一个生存、生活环境,尤其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等个体因素与课堂制度因素的融合、互适,充分发挥并运用学生的情感力量,在这两方面因素之间取得平衡与协调,既能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课堂组织的要求,又能保证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核心理念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命感官,使生命的意义与管理程序、制度、规范、纪律相结合。

新课改下,课堂管理的创造性拓展主要体现为:

⑴强调课堂中师生情感态度行为及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动态变化,使课堂成为生成的、发展的课堂,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展现课堂作为教学基本环境与基本单位的全新概念。

⑵强调课堂中教师的思维火花与学生的思维火花的迸发与辉映,并且彰显出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主导地位与价值,使课堂成为师生激烈的思维碰撞的场所。

⑶强调课堂中师生智慧与理性的生长,凸显出科学理性的严谨、神圣,使课堂成为师生探索科学真谛的“实验室”。

⑷强调课堂育人的人文价值,将民主平等、合作参与作为课堂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课堂必须充满着人的尊严与权利的尊重,在师生互动这个课堂平台上,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

⑸强调课堂良好氛围的生成、建设,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体验和学习。

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摆在课堂管理的中心地位。课堂的设施及陈设应最大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照,让他们有主人感。

⑺突出课堂中教师“期待”的作用,着力强化教师的“期待”角色。教师应具有“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一个也不能少”的观念,赞赏每一位学生、肯定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鼓励每一位学生对自我的超越。

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3

1.1学生计算机基础与学习目的的矛盾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生只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然而,近几年来,根据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大多数高校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最大动力来自于计算机一级考证。高校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太大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高校使用教材与现实教学环境不适应

高校使用的教材大约是5年左右才更新一次,教材的编写更新频率也差不多是5年一次,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不再单纯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而是转为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最终学习目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的,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进行授课。

1.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知识管理

我国邱均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概念指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含对知识进行创新、对知识进行获取、对知识进行加工、对知识进行存储、对知识进行传播以及对知识应用进行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概念不仅包含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和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内容。

3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状态的新路径。

3.1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集合起来,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类管理使学生较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

3.2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

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3.3注重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的共享。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知识共享环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无障碍地相互分享个人的学习看法、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

4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包含人、知识、技术以及共享文化,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应当建立四维的知识管理策略。

4.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中,学生在知识交流部分表现越活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就越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时应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交流情况实施具体的策略。

4.2以知识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客体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以知识的教授做为教学重点。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4.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知识管理质量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

4.4以知识共享水平作为教学改革的衡量指标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获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共享、交流和创造。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力求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课堂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结语

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和合管理;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织单元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教育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去协调资源和谐配置,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本质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和合”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和”,即和谐、和睦、和平、谐和、中和;“合”,即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和”、“合”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的概念,表示了和睦共处、和气生财、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是“合”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方法和前提,和睦共处才能和气生财;“合”是“和”的选择和结果,是手段和途径,合作联合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气生财”的管理目标,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管理策略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和合管理之实践。[1]目前,对管理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社会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求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管理类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形成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交互式的教学观,使学校成为教与学双方价值提升的平台,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理解为:课堂是人类专门的知识传授场所。因此,“知识型课堂”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传统的“知识型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主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中心安排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标是围绕大纲将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课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获取方法的基本训练,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段的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更不用谈在管理实践能力上培养。

2.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传统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即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只是对结论性和事实性的知识掌握较好,而在不同环境下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就明显不足。由于教学方式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以及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这必然影响到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和合管理”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和合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进行历史的扬弃“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中庸之道”等辩证思想。“和合管理”的精髓就是“和气生财,合作致胜”。基于和合管理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表现在:一是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习型的交互式教学观;二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围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教学双方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使课堂成为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

1.构建学习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学双方两个主体通过课程连接而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两个主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人格价值,借助课堂这个载体,教师和学生会在沟通和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即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课堂教学不仅具备知识传递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特定的模拟环境下,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原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融入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高层次管理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价值观,使课堂由过去的“教”转向“学”的氛围,突出教学双方在知识的愉悦交流中的合作关系,展示创造性教学的魅力。研究型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以主动探讨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围绕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编撰案例教学手册,内容包括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教学的引导控制、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等五方面,从“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立足教材,精选案例、情景模拟;情景描述、介绍案例;提炼理论、分析案例;应用理论、审视案例;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3.在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活动中推进合作型学习方式。管理类课程教学案例库由管理基本原理和案例组成。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可以从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获得无限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延展性较强,让老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高效的状态下授课与学习。知识点突出也是案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知识点在案例教学中不是像课本上那样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而是结合着真实的事件,生动地提出,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注重管理案例教学与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总之,由于管理类课程涉及企业的生产、财务、公关等职能部门,案例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为了避免教学的分散性,尽可能将理论教案与案例实施配套,在方法上注重案例的分类研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的个性化原则,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思考管理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创新,从多角度提出案例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以宽容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激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创新;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合作性人格品质。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针对性地使用案例,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在模拟、仿真管理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深化管理理论教学的效果。

4.注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在教学准备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准备和程序安排以及授课环境布置等发挥作用,确定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性质不变,明确教师始终负有组织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引导之中及教学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案例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管理实际背景,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游戏等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让学生加强思维的快速切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怎样获取知识,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为主转变。

三、结语

和合管理不仅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容的理念,而且是具有完整体系的管理理论和高超技巧的管理艺术。坚持“以人为本”与“和合”的理念,才能克服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上的缺陷,才有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可以说,“和”、“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要。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创新型学习方法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教学方式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全面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5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课堂管理”这一教育术语难以在现有的文献中直接找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近年来中外学者也从不同侧面对课堂管理作出了界定,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课堂管理的本质与含义。

埃默(E.T.Emmer)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套旨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间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

古德(C.V.Good)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处理或指导课堂活动所特别涉及的问题,如纪律、民主方式、教学资料、环境布置及学生社会关系。”

莱蒙齐(Lemlech)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拓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

约翰逊(L.V.Johnson)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课堂群体,以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

国内学者近年来主要从课堂目标和课堂行为两方面对课堂管理进行了概括性界说,即“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是鼓励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由以上定义可看出对于课堂管理,不同类型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取向或价值倾向。总体上表现为:功能性取向、行为改变取向和人际互动取向。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管理理论的推进,人际互动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尊重学生被视为课堂管理的基本准则,学生自我发展被视为课堂管理的主要目标。有教育界专家将其界定为: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二、课堂管理的内容

课堂管理范围广,内容也十分繁杂,即便是同一所学校,由于班级不同,课堂管理也会差异很大。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会包含一些基本的内容。如:

(一)课堂常规的管理

课堂不论是过去、现在乃至很长时间都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师、学生和环境是构成课堂的组成部分。因此课堂常规管理包括:(1)目标的设定。课堂目标具有方向性和激励性。明确的课堂目标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引导课堂成员努力的方向。(2)计划的实行。课堂管理计划不仅应具有完整性、可行性、适宜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计划一般由教师根据各方面的因素预先拟定,不过通常要经过学生的讨论。(3)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影响课堂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是当不在计划之内的事情发生时,能很好地组织与协调,灵活地处理与作出反应,采取妥当的措施。(4)行为的控制。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这个教学过程的引领,指导学生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指对在课堂活动中游离活动目标的个别学生行为的及时提醒。

(二)课堂环境的管理。

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建构,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管理各种资源。其中教师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合理支配有限的时间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可以增强管理的作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正如古德所说:“不同的教师在时间运用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等,时间是教师能自由处理的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另外,在课堂管理中,空间环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空间环境的布置和维护通常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内容。空间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教室的布置两方面。除此之外,课堂心理环境的建构和维持也属于课堂环境的范畴。心理环境是教师或学生彼此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它对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课堂秩序的管理

课堂秩序的管理一直以来都为教师所重视,因为课堂秩序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没有良好的秩序,任何活动都无法开展,也就谈不上效率,任何完善的目标、优良的计划都无法得到落实。课堂秩序的管理主要侧重于课堂冲突、课堂行为问题、课堂规则等方面。教师对课堂冲突和行为的认识和管理对课堂的质量和效益有很大的影响。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处理课堂冲突和问题行为不仅可以缓解和消除,而且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反之会变得更严重,成为影响课堂进展和质量的重大障碍。冲突或问题行为能得以解决或缓和,主要取决于师生间的交往和沟通,以及教师管理行为和方式运用的恰当程度。为了引导和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活动,还需要课堂规则。一般情况下,开学初教师就会将大多规则向学生做介绍,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对期望行为和非期望行为进行讨论,共同拟订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上课、作业、秩序、讨论、习惯、礼貌交往等。但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还需学生自律,教师需指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一旦学生养成自律的品性,课堂管理就会形成基于学生发展的自我管理。

(四)课堂活动的管理

课堂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教师教学是否成功,有赖于课堂教学管理是否得法。课堂活动管理包括课堂活动的设计、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活动手段和资源的统一与活动成效的评价等。只有重视和有效管理课堂活动,才能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获得知识。

三、传统的课堂管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是传递被列入教材中的知识,课堂成为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学生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概念。于是维持课堂纪律,控制课堂秩序成为管理的基本任务。这种管理观念缺乏对课堂生活完整的认识与理解,失去了对教师和学生人格精神的依托和生命意义的反思与关照。课堂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教师也因耗费过多的时间在学生的行为控制上而变得灰心,没有成就感。传统的课堂管理既非人本管理,又非多样化管理,更非民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越来越从确定性走向不定确定性,从静态与执行走向动态与生成,教师从讲授者传递者发展为设计者与决策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创。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赋予新的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变革:

(一)课堂管理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在课堂管理理念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成为课堂管理基础目标。很多专家认为,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老师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充满信心,就会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也常常表现积极,问题行为会减弱或消失。

(二)课堂管理重心的迁移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有效的课堂的综合管理应该包括预防性和应对性的管理。这时,课堂管理可以被定义为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包括:建立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人际关系、任务型教学为中心、严格的组织形式、合理的表扬与批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的动力等”。有效的课堂管理开始于事先的计划,在计划时教师对课堂的目标及其对实现该目标会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环境类型都要作通盘考虑。计划独立的活动和有组织性的教学,使学生总是在最近发展区内不断提升与进步,这样学生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于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上,可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课堂管理方式的变革

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有很多方式,言语交谈,眼神交流,课外活动的开展,都可以成为沟通的渠道。只有学生打开心房,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课堂有效行为的发生,防止违规行为。沟通与交流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生支持教师,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品质,师生互动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有效发生。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多渠道的沟通和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课堂管理内容的改变

课堂管理关键因素演变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相互促进的系统。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被认为是在教学中发生,为教学服务,但与教学活动分开的另外一种活动。以预防性为主的课堂管理,要求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管理的一个因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增加,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实现。

(五)课堂管理策略的具体化

近年来国内外被普遍认同的课堂管理策略可归纳为六种:目标导向策略、果断纪律策略、行为矫正策略、团体动力策略、和谐沟通策略和需求满足策略。这些多样化的课堂管理策略推动了课堂管理向高效率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团体动力策略、和谐沟通策略和需求满足策略引入了课堂,课堂管理策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课堂活动多样化和学生个性丰富化决定了课堂管理策略的非单一化,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应该是能灵活地交替使用,适时调整,发挥各种管理策略的优势,互相弥补,共同协作。

如何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创造有生气和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堂,这是时代的迫切呼唤,也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由于教师个性和类型不同,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将不再遵从一种模式。教师可以建立个人课堂管理系统,实施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形成自己的特殊模式。这种个人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从了解新课程、反思自我,到总结案例、制定管理系统模式。基础策略指导下的教师个性化课堂管理策略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的要求和变革。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吸收先进思想,重建课堂理念,启用新的课堂管理模式,让课堂更多地关注人的尊严、生命、智慧和爱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提高智力,健全身心,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CarterV.Good.Dictionary of Education.NewYork:McGramhillBook Company.

[2]Emmer E T.Classroom Management.In Dunkid M.Th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7.

[3]Johson LV,Bany MA.Classroom Management.New York:Macmillan,1970.

[4]Oxford:Pergamon,1987:437,Lemlech K.Classroom Management,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New York,Longman,1988.3.

[5]陈琦,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7.

[6]陈时见.课堂管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课堂管理的概念范文6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connotation finishing of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t described and analyzed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ject course. The project courses provide new management ideas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existed predicament, and it need the matching and supporting with management philosophy,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ability.

关键词: 项目课程;教学管理;课堂

Key words: project courses;teaching management;classroo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76-02

――――――――――――

作者简介:丰静(1985-),女,湖北黄冈人,助教。

0 引言

“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得到完善,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已经逐步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据相关统计,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了1100万人,而在校学生的总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近一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重大意义。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定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1 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种目标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内容及标准不仅仅是单纯的动手操作,而是要兼顾理论与职业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让学生在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来解决相关问题。课堂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以上两大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管理也成了众多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部分教师或者教学管理者将课堂教学管理理解为课堂管理或是秩序管理,但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管理并不简单等于课堂管理。鉴于课堂教学管理概念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不少学者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管理要素以及管理内容等方面着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结来说,可以将课堂教学管理归纳为综合运用各种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其范围包括了影响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干关系,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人际关系、教学组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

2 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的困境

虽然课堂教学管理一直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但传统课堂教学管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大难点。这一问题的产生与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和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特点两大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鉴于其高等教育的定位,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学习适应不良、学习策略不多、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毅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还会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自卑、对未来失去希望等情绪。

这对矛盾因素的存在,导致在课堂上出现学生睡觉、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管理沦落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管理,教学效能大打折扣。

3 项目课程激发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涌现

课堂教学管理属于开放性系统,并不仅仅受到课堂参与者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等影响,还会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因此,课堂教学管理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目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系统内部出现较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整个课堂教学管理系统陷入混沌状态。

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及情境学习理论提出的项目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始兴起[1]。项目教学是指布置一个实践性强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和具体计划,并逐步实施完成。这种任务式的学习,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导致的学生上理论课没兴趣、上实践课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而且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对课堂教学管理这一开放性系统而言,项目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入如同一次巨涨落,推动系统围绕教学目标实现系统内部结构、要素等实现重构,以提升整体教学效能。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且是呈线性关系的,教师传授多少,学生在此基础上打一定折扣后接收。但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不再沿着单一的路径进行,而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呈网状拓展开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参与到信息的发出、传播、接受、处理这一系列过程中去。这种非线性关系,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时在信息碰撞过程中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范围,推动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教学效能目标演进。

4 项目课程视角下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重构

虽然项目课程在各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如在教学过程中重实践动手,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项目的设计往往无法兼顾技术与理论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无法适应项目课程式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评判等[2]。因此,要顺利开展项目课程,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重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课堂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职业教育的课堂管理属于权威性管理,教师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属于监控者、管理者,这种形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其在课堂中的角色,有监控者转化为引导着,通过问题或者任务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与提升,在探索和应用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放权,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教学组织形式的重构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3]。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项目课程,对应的组织形式也需要随之变化。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在干中学,边学边干。因此,一方面,需要将学生从固定的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学生组成团队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分别占据一方的教与学,而是让教师融入到学生的团队之中,打破教与学的分割线。

4.3 教学资源的匹配

要成功开展项目课程,教学硬件资源的匹配必不可少。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实训室,配备了基本的实训器材,但能够让学生充分应用的并不多。在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动手实践,也就需要为学生配备足够的仪器设备以及资料等,如土建专业所需的测量仪器、各种绘图软件等,保证学生要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使用上这些仪器设备,而不是仅仅让这些仪器设备成为学生可看却不可动的摆设。

4.4 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项目课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咨询服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或者是要求降低了,相反,这些角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仅需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能够熟悉原理,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实际决绝任务或者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对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加以协调,帮助其解决团队合作中带来的人际、沟通等问题。由此可见,成功实施项目课程,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扮演好项目课程中的多重角色。

5 结论

项目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有与之配套的项目课程体系、教材、评价准则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但从长远来看,项目课程的开展又是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时,从课堂教学管理的需求来看,项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严峻问题,缓解师生关系,并为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提供条件。现阶段,项目课程的实施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相信随着项目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项目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通过课程教学的有效管理,让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更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