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艺术课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是指为了发展、实施质量管理相关的项目而开创的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基本内容等,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竞争力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信息服务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选择服务数量,艺术课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成为首选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以便更高水平地参与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管理中去。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体系建构对于艺术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三、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服务质量管理

我们应该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要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制定各个岗位规范、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学校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和交流,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质量管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是艺术课的宝贵财富。在参加价值转化活动中,工作者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保持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要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90后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进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文本形式。二要营造大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90后大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大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政治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相关教育认同度。

(三)学生行为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而社会不同于学校生活,前者强调规则、强调责任、强调合作、强调创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对学生施以必要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行为规范教育。这对学生迅速适应艺术需求、高效融入社会大有裨益。第一,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考虑学校教育在规范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采取聘请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开设专门课程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强化这一教育职能,使高校毕业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观,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塑造艺术精神和践行艺术行为规范。第二,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积极、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学校应加强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适应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精神。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艺术精神内容,改变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精神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择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和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由此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岗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状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2

 

一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职业压力较大

 

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期望与特殊教育学校现实状况冲突的一种心理表现;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是其不能顺利应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时的一种特殊极端反应,是在长期紧张的特殊教育状态下产生的情绪。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有代表性的观念有以下两种:(1)特殊教育情感耗竭论,代表人物是派恩斯。

 

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成就感降低导致的。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体对服务特殊对象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情感,甚至以非人道、极端的教育方式对待受教育儿童。(2)特殊教育情感调适论,教师个体及学校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当会引起职业倦怠。当教师个体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格因素在职业倦怠中显得非常重要,特殊教育学校低自尊者更易产生倦怠。

 

而面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学校也不能做出很好的应对,由此也影响到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教育极其不利。这些问题是由教师的教育地位所决定的,面对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学校更应积极研究应对,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

 

2.职业教育质量偏低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课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实践的第一线,又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使思想观念和水平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由此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

 

3.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特殊教育学校过于强调文化知识学习,忽略残疾人职业教育,这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要与学校的培养相脱节,特别是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较滞后。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较为落后,导致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降低,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社会的发展脱节,这就直接影响到特殊教育的结果。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二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策略

 

1.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强化职业教育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特殊教育投资的多少,学校教学设备的配置直接影响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势在必行。在教育中应把握政策,及强化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可行的培养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有效发展。

 

2.加强教师职业研究,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师,教师的发展靠的是职业能力。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师的职业培训,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特殊教育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通过马斯洛的层次需理论建立适宜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特殊学校的教育质量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特别是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差异,使培养的职业人才也就参差不齐,培养的质量不高。

 

为了适应时展需要,就必须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关注残疾人的职业发展,并通过强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生存能力的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办学思路,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强化本校的职业教育研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探讨切实可行的特殊教育策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3

关键词: 教育;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24-010引言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全体人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改革课程、教材,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1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优化发展

设法加强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利用优质学习师资、设备、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及规模。在扩大优质教育的同时,还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搞“冒进式”的发展,扩招的幅度应符合办学的实际,与学校的校舍、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相互匹配。

2教育创新,更新观念

树立大教育观念。把教育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学习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贯有机整体,相互配合共同作好育人工作;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应该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树立终生教育思想。在时间上,让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让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岗位教育、网上教育、社会教育、自修提高等;在目标上,打破教育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强调综合素质、岗位技能的培养等。

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现代人才观。首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心理,无私的奉献。在培养做人的同时贯以牢固的文化基础,过硬的专业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改革培养人的模式,完善知识结构,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交给的复合型人才。

3教育创新,即是教与学的创新

3.1 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从“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即改变以往“你教我听”,“你问我答”的教学基本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

3.2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①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当一个人感到无知、困惑与觉醒时,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一个人只有当有意识地挑战自己已知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创新行动。②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贯彻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③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一生遇到的知识都学到,而要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探究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将所学的新旧知识互相融合,形成知识体系。④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现有知识与发展水平,为此,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和坚持己见,乐于标新立异,耐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

4教育创新,教育管理的创新

4.1 坚持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应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识人、选人的视野。实施聘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进取精神,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 开源节流,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丰厚的财力是办学的基础。学校资金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办学思路,多方引进资金,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创造优化的办学环境。

4.3 合理配置,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防止铺张浪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合理安排,精心配置,使所有的资源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5教育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开通,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使我们的教育跨越了国界;同时将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教育观念产生大的飞跃、大的突破。总之,教育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育理论家、研究家、教育管理家、从事教育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2,12.

[2]王文湛.更新教育观念与培养创新精神.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1,7.

[3]田建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中国教育报,2003,2,12.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4

杜玉波在论坛开幕式上从五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5

通过学习,我的理论水平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让我明白: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阐释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学习是为了实践。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后,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通过学习,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3、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4、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学质量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撑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迈入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办高校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等学校类型的分化,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能采用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质量评价标准。高等学校只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是高质量的教育。

(二)树立科学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现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和一般内涵。但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又赋予了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一些特有的内涵。大众化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征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质量标准多样化。概而言之,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可表述为如下三点:

1、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体现,因此,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要转变衡量教学质量只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的观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坚持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发展观,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观,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培养出的学生即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组织能力;即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具有研究和分析工作中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即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二是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它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僵死的教条。因此,我们既要承认民办高等教育在初创和一定发展的阶段,由于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的差距,民办高等教育总体的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客观存在,也应认为,这种客观存在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种教育现象,我们要相信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功能包括:促进科技进步,创新文化发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个人爱好,提高自身素质等。从这个角度说,民办高等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社会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因此,就业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一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好人才需求市场调查,加快新专业的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的改造整合、教学内容的改革,一定要紧跟岗位要求的变化;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第二课堂更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总之,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低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和生源的缩减。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质量保证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客观地说,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成长历程,教学质量评价设计的标准不能机械地、整齐划一的去与那些千年学府、百年老校去相比。民办高校在体制机制、资金渠道、生源、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与那些千年学府、百年老校有所不同,因此,制订符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的评估标准体系十分必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应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理论和做法,制订出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特点的评估标准体系。评估标准既要重视基本办学条件等“硬件”,更应加强对办学指导思想、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办学特色、就业状况、制度建设、科学研究、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软件”的督查。同时,评估标准要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和阶段性出发,采取支持、鼓励、帮助、促进、提高的态度,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建立符合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督导评估标准。它将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指导、监督作用,有利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和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施分类分层评估

从生源质量、经费支持、师资队伍等方面来看,民办高校很难同公办高校相提并论,用同一的标准对处在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上的学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差异性、质量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分类评估,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针对民办高校办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体现其特色和特殊性,这是当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分别进行分类评估的意义所在。

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定位不同,不同层次类别的民办高校之间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类型取向上差异较大,办学特色也各有秋千,多样化的高校类型与层次也要求教学质量评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标准,实行分类分层评估,并依据相关的理论,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建构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民间中介评估机构,由“行政主导型”向“社会中介主导型”转变

建立和完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构,弱化政府行政主导的职能,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当前,政府应尽快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中介评估机构参与民办教育评估的法律规定,推动民间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使评诂工作逐渐由目前的“行政主导型”过渡到“社会中介主导型”。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这类评价中介机构的法制法规建设,保证它的独立性和合法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当然,就中介机构本身而言,也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地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种中介“服务”机构,一个独立的法人,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行为应合乎市场规范,要在国家法律和有关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

当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中介评估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不可能等到这一切都建立起来之后才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在当前的情况下,通过中外联合开展的项目进行质量评估的改革试点,积累成功经验加以推广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培育有权威性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民办高校质量评估中的作用,这应当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来说,首先要从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建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在内部管理方面,民办高校要建立起分层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所谓分层管理是指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质量监控单位,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保障体系中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重点,不同的管理层次形成一个互保互联、各有侧重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共同体,通过互相分工协作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

民办高校要加强教学质量自我督导,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这种全面的立体交叉的督导评估组织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尽可能地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把构成优质教学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这一制度的完善对于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民办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用量化指标体现。高等院校在接受各种合格评估之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指标体系的准备上,甚至还有不惜突击作假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证与评估应当做到以自评为基础,而自评报告并不以数量化的指标作为评判的全部标准,必须由评估组在现场审查阶段认真检查自评报告的方方面面是否落实在实践中,评估的所有工作都要指向于促使被认证与评估对象能建立一种质量的保障机制。

还有,目前我国虽然存在对民办高校的评估机构,但是评估信息并不为社会获知。为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质量,进一步增强民办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透明度,我们应建立全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平台,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进行评估,并将合格评估的标准、被评对象及其结果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一方面使市场上的信息完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评估机构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使得社会中的资源流向效率高、效益好的学校和地区。另一方面,评估机构可以通过对评估标准的制定间接地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实现对民办高校的宏观调控。减少政府与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障碍,强化民办高校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确保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高质量。